人生就是放下-有大格局,才有大人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修养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道德修养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有了善,就有了别人的尊重;有了博爱,就有了大家的牵挂;有了宽容,就有了别人的认可。获得这些以后,自然会收获美好的人生。

    缘起性空

    《那先比丘经》是一部非常有智能的佛教经典,其中大部分是述说弥兰王向那先比丘问道的经过。

    弥兰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使他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

    有一天,弥兰王问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吗?”

    那先比丘微笑回答道:“不是。”

    “耳朵是你吗?”

    “不是。”

    “鼻子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那么真正的你就只有身体了。”弥兰王说。

    那先比丘答道:“不,色身只是假因缘、假合的存在,不是真我。”

    弥兰王再问:“那么‘意’就是你了?”

    “也不是。”

    弥兰王最后问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么请问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反问:“大王,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王一愕,回答:“光是窗子不是房子。”

    “门是房子吗?”

    “不是。”

    “砖瓦是房子吗?”

    “也不是。”……

    那先比丘安详一笑:“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这个房子,请问弥兰王,房子在哪里?”弥兰王恍然大悟。

    弥兰王悟了什么?这是佛法的真理:“缘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万有”都是因缘和合的存在,没有因缘,就没有一切。世间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而生,一切都是因缘而灭。对于和尚来说,同寺庙的师兄弟,就是一种缘分;对于凡人来说,家人、朋友、同事,就是一种缘分。这些缘分,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帮我们排解烦恼,和我们一起组成这大千世界。如果有一天,缘分不在了,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就变得荒芜贫瘠了。

    想要生活圆满,就要懂得去爱亲人、朋友、同事。这些爱,是让我们维系姻缘的纽带,这纽带不断,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为自己忏,亦为他人忏

    有一位信徒问普交禅师:“修忏悔法门是为自己忏悔?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的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我怎能为他人忏悔?”

    普交禅师一时无以回答,便开始云游参访,想要了解这个问题。

    有一天,普交禅师到了泐潭禅师的地方,刚刚跨进山门,泐潭禅师突然大“喝”了一声。

    普交禅师虽然不知“喝”的意义,想到既然前来问道,总该自己先表明来意。

    哪知正想要开口,泐潭禅师的禅杖已打了过来,普交禅师也不明所以,想到既然来参访,只有忍耐。

    数日后,泐潭禅师对普交禅师说道:“我有一个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普交禅师正要启口说好,泐潭禅师又大“喝”一声。

    在“喝”的一声之下,普交禅师豁然开悟了,不禁哈哈大笑。

    泐潭禅师走下禅床,握着普交禅师的手说道:“你会佛法吗?”普交禅师也学着泐潭禅师的声音“喝”了一声,把泐潭禅师的手甩开,泐潭禅师哈哈大笑。

    忏悔的法门,有深浅的层次。在佛教里,有作法忏,就是诵经、礼忏;有功德忏,将功折罪,做种种好事也可以消除罪业;有无生忏,有一首偈说:“罪从心起将心灭,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佛说众生平等,在佛的眼里,众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众生,所以,对佛来说,为众生忏悔就是为自己忏悔,为自己忏悔也就是为众生在忏悔。既然如此,忏悔也就不分为谁了。

    就像僧众为死者超度时,为死者诵了经,了却他的孽缘。表面上看,是和尚在超度死者,但在给人诵经的时候,经从和尚的口出,他们自然也得了经中的智慧,同时,那人的亡魂得以升天,也算是和尚的功绩。因此,和尚是在为他人做事,也是在为自己做事。

    为人就是为己,为己也是为人。帮了别人,同时也收获了他的感激,当你有困难时,他亦会反过来帮你。

    善良是付诸行动的爱

    人的一生,要学习很多东西,掌握很多技能,这些技能,体现了这个人的价值。在佛家来说,这价值越大,他离禅就越近;在俗家来说,这价值越大,他的功名也就越大。而在构成这些价值的各种因素当中,有一样是作用最大、力量也最大的,那就是善良。很多人都觉得,善良只是一种品格,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充分的,善良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力量。

    妙善禅师的金山寺旁一条小街上,一位贫穷的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独生子非常不孝,经常呵骂母亲。

    妙善禅师知道这件事以后,常去安慰老婆婆,为他说些因果轮回、业障总要清偿的道理,惹得逆子非常讨厌妙善禅师。

    有一天,逆子悄悄备了粪桶,当妙善禅师进门时,兜头一盖,弄得禅师一身污秽脏臭。

    妙善禅师一点都不生气,一路顶着粪桶,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清洗,风闻而来看热闹的百姓哄然大笑。

    妙善禅师不以为意:“这有什么可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老婆婆的儿子慈悲我,为我醍醐灌顶,我正觉得自在哩!”

    逆子为禅师的慈悲感动,向禅师忏悔。妙善禅师欢欢喜喜地开示:“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水深,不能好好孝养反而打骂犯上,何以为人?”

    受了活佛的感化,逆子痛改前非,后来竟以孝道闻名乡里。

    金山活佛妙善禅师是近代禅门一位奇人,他会替人看病,但从不用医药;粪桶加身,他毫不以为意,这些,都是人们谈论他的原因。但让人们真正记住他的,还是其独有的人格力量。也就是他的善良。

    善良不仅可以让恶者感到羞愧,从而一心向善,是一种能够彼此传递的价值。就比如一个人做了善事,帮助了另一个人,那么,被助者体验到了善良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也会出于报恩的心去帮助别人,从而让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善。这,也是善的妙处。

    善良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力量。他能让文弱的书生战胜残暴的兵勇;也可以让恶魔般的强盗转变为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的侠士。它可以让一个年轻的修行僧变成通禅悟道的活佛,也可以让一个一名不文的俗人变成人人敬拜的尊者。

    生命是怀着爱意敞开自己

    风趣幽默的一休禅师,往往在谈笑间旋转乾坤。

    有一天,一个信徒因债台高筑无力偿还,向一休禅师说要自缢,一了百了。

    一休禅师道:“除了死以外,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地回道:“没有办法。”

    一休禅师再问:“你家里难道什么都没有了吗?”

    信徒说:“家里除了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外,实在已经山穷水尽,别无所有了。”

    一休禅师道:“哦,那还有办法。你可以把女儿嫁人,找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不就好了吗?”

    信徒说:“我女儿才八岁,哪里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听罢,很认真地说:“才八岁,那么你把女儿嫁给我,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吧!”

    信徒大惊失色:“师父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我要帮你解决问题啊!不要再说了。你赶快回去宣布我要做你的女婿吧。迎亲那天,我自然会到。”

    信徒素来十分敬仰一休禅师的智能,只好回家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做他的女婿。

    消息传出后,轰动全城。到了迎亲的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一休禅师依言来到。吩咐在门前摆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当场挥毫书写起来。

    大家看一休禅师字写得好,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到来的目的。结果卖字画的钱积了几箩筐。

    一休禅师就问信徒:“这些钱够还债吗?”信徒欢喜得不得了,直说够了,够了!

    一休禅师长袖一摆说:“好啦!问题解决了,女婿我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有禅,就能这样洒脱地解决难题。

    和尚娶妻,有违礼法,更有损自己声誉。可一休禅师却不这么想,在他看来,自己所谓的声誉固然重要,佛家的各种清规固然重要,但跟一条人命比起来,这些都不算什么。因此,他宁可破掉某些规矩,依然要去这么做。因为他明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更懂得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懂得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小节,这就是禅了。如果一个人自称是禅者,但却为了执守自己的声誉,而不愿伸手救人,那么这个禅者学的一定是假禅。

    我们固然有要坚守的东西,但如果面对一个更重要的事物时,真正体现原则和人格的不是依然坚守,而是懂得改变,懂得破坏原有的,去做更重要的。这,不仅是善良,更是智慧,是天地间的大爱。

    不自苦,不自恼

    佛光禅师为了推动佛教的发展,创办了许多佛教的事业。弟子们为了完成禅师的心愿,都很努力地向信徒劝募善款,鼓励信徒们布施做功德来推动佛法。

    一天,佛光禅师出外弘法归来,弟子们竞相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

    普道很得意地说:“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两银子,作为我们兴建藏经楼的基金。”

    普德也报告:“城内的陈居士布施了两百两银子,作为我们禅堂明年的道粮。”其他人也纷纷报告。

    佛光禅师皱起了眉毛,制止大家发言,并开示弟子们道:“大家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弟子不解:“为什么化缘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说道:“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我们不可以经常要信徒捐献这个功德,赞助那项佛事。杀鸡取卵,何其愚痴!如果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呢?”

    佛光禅师的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实在值得今天各寺院大众回味深思。

    佛教所云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下进行。所谓“不自苦”,就是布施后我不感到困难。“不自恼”就是布施以后我不感觉到懊恼。如果向信徒们索取太多,不仅会让信徒们此后无钱布施,还会造成信徒穷困而寺庙富有的情况,一旦寺庙过于富有,那么必定会遭到人们的误解和白眼,凭空增加僧众和信徒们的猜忌。这是不利于佛法传播,也不利于普度众生的。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要有能看到未来的眼光。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得了眼前的利益,也是枉然。因为眼前的些许小利总会有用完的一天,如果不能保证未来的所得,这些用完了,便无利可用,只能空自嗟叹了。

    在索取的时候,不要索取太多,要留有余地,不要一次性拿完,要留出后用。凡事,都要做长远的考量。

    不作自了汉

    黄檗希运禅师自幼出家为僧,后来在禅门得道开悟,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有次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位举止非常奇特的同参,两人相约一同到处去参学。

    当他们来到一条小溪前时,正好溪水暴涨,同参叫黄檗禅师一起渡河。黄檗禅师道:“溪水这么急,能渡过去吗?”

    同参没有回答,只是提高裤脚过河。过河时,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自然,边走边笑,还边回头招呼黄檗禅师:“来呀!来呀!”

    黄檗禅师见状呵斥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早知你有神通,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同参被他呵斥的语言感动,尊敬赞叹:“你真是一个大乘法器。”说着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力,讲究自修自度,纯为个人消业;大乘则重度他,讲究成己而度人,是为了普度众生。就像我们要到其他地方去,小车只是自己走,不管他人;大车则能载很多人,一同前去。

    这一己一他,境界的高下已然显现,小乘不管人间疾苦,只知个人享受,大乘由己及人,与众生共欢乐。佛家中,小乘非正宗,乃是没有佛心的一种,这类禅者,道行再高,依然无法成正果。大乘正相反,在度人过程中,可得突飞猛进,从而悟道。

    度人也是度己,在别人得到飞升的时候,你的功德也得到了积攒。同样,帮人也是帮助自己,当你给别人带来便利的时候,别人自然会念着你的好,并找机会回报你的恩德。这些,都是一颗博爱的心能够带来的。

    无分别心

    佛之可敬不在于有大法力,亦不在于有大智慧,而在于有大爱心。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正是这种大爱心的体现。在佛的眼中,众生是平等的,不管是皇帝还是乞儿,都是要被超度的对象,而且没有先后之分。不过有些参禅者却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一直无法悟道。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中给乞儿和皇帝自动分了等级,所以无法参悟众生平等的境地。这样的僧人,想要悟道,要打破的不是世间的贫富分野,而是自己心中的等级观念。

    宋朝的江西从悦禅师有一天去参访云盖守智禅师的时候,对谈不到几句,云盖守智禅师就批评他道:“看你虽是长沙道吾山的首座,但谈吐竟如醉人一样。”

    从悦禅师听了以后,面红耳赤地回答道:“请和尚慈悲,不吝开示。”

    守智禅师问道:“你曾参访过法昌禅师吗?”

    从悦禅师回答道:“学人看过他的语录,已经融会在心,因此没有去参访。”

    守智禅师再问道:“你曾参访过洞山克文禅师吗?”

    从悦禅师这时忍不住不屑地回答道:“洞山克文这个人吗?终日疯疯傻傻地拖着一条布裙,作尿臭气,算不上大德禅者,我不需要参访他。”

    守智禅师庄严地开示道:“禅在那里,你就应该往尿臭去参!”从悦禅师看守智禅师说得很认真,就依守智禅师的指示去参访洞山克文禅师,因而深领奥旨,便回来感谢守智禅师。

    守智禅师问从悦禅师道:“你去参访克文禅师的心得究竟如何?”

    从悦禅师诚恳恭敬地禀告说道:“若不得禅师您指示,要我去参访洞山克文禅师,那此生就蹉跎了。因为我大有心得,所以特地来跟您礼谢。”

    守智禅师说道:“礼谢什么?礼谢尿臭气好了。”

    从悦禅师开始不能悟道,就是因为不能将万事万物视作平等,因此他才小觑了洞山克文禅师。守智禅师看到了这点,因此让他去洞山克文禅师那里去礼拜,这是要他接近自己不喜欢、看不起的,以消磨他的世俗心。

    这种以貌取人的世俗心不仅悟道前的从悦禅师有,其他很多人也有。就像如今的大街上,常看见穿着比较破旧的底层劳动者。对这些人,有人是避而远之的,在车上遇到他们的时候,总会面带嫌恶地离开,一副瞧不起对方的模样。这种人,就是以貌取人的典型了。他们如此做,丢失的不仅是平等的观念,还有自己的品格。

    衣帽只是外在,并不代表内心。一个人穿得不好,并不代表他不富有,也不代表他不渊博。对一个衣帽不光鲜的人不敬,就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不自爱。

    忍一口气海阔天空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正当船离岸开行的时候,忽然有一位腰边佩刀、手里拿着鞭子的将军,站在岸边大声地喊:“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船夫和乘客都说船已经开航了,不该再回头。

    可是梦窗国师以为,船才开了一会儿,离岸边也不远,何妨回头把将军一同带过河去。

    船夫见出家师父这么说,就把船开回头,让那一位将军上船。

    将军上船以后,看到坐在一旁的梦窗国师一鞭就打了过去,喝道:“和尚,让位给我坐。”这一鞭子打得国师血流满面。梦窗国师没有开口,就把座位让给将军。全船的人都敢怒不敢言。

    不久,船到了对岸,大家各自散去,不过大家私下都对将军不知感谢,反而出手伤人,暗表反感。将军听了以后,心里也有歉意,又见梦窗国师一个人慢慢走到水边,洗去脸上的血污,十分愧疚,上前跪在国师面前,深深致歉。

    梦窗禅师淡然且不以为意,反而安慰将军不必介怀。世间上什么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佛陀说:“修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讥讽、毁谤、恶骂如饮甘露者,不名为有力修道人。”刀枪拳头,会使人畏惧,不能使人佩服,唯有忍辱,才能化顽强为力量。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终于感化;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此皆忍辱所化也。所以,匹夫之勇没有用,唯有忍耐。

    平时遇到别人的无理,没必要发火,更没必要跟人计较,微笑或者沉默地离开,往往更能解决问题。

    一休禅师的三件古董

    一休禅师有一位在家弟子名叫足利,也是一位将军。一天,足利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讨论佛法。

    席间,足利将军把他珍藏的古董一件一件地拿出来向一休禅师展示,禅师每看一件古董,总是说太好了,太好了。

    最后,禅师说:“我也有三件古董,第一件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第二件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第三件是高僧用过的万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足利将军非常欢喜,忙问价钱。一休禅师说:“你既有此雅癖,我也不要卖太贵,三件只要一千两银子就好了。”

    足利将军立刻就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家里取回古董。

    一休禅师回到寺中,便把门口抵门的那一块石头,喂狗的饭碗,以及自己花了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给足利将军的人带回。

    侍从把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时,并说明来处,足利将军非常生气,立刻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

    一休禅师和颜悦色地开示:“目前正是饥荒的时候,百姓三餐不继,将军你却还有心思在收集古董,所以我将价值三千两银子的古董只卖给你一千两,拿来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这才是你终身受用不尽的。石头不是从古就有吗?狗不是最忠心吗?我是你的师父,也算高僧,把我的拐杖给你,难道这些都没有价值吗?”将军除了惭愧以外,更加敬佩一休禅师的智能与慈悲。

    一休禅师拿了三件假古董,骗了将军一千两银子,看似是将军亏了。其实,是将军赚了。因为一休禅师将这一千两银子施舍给了穷人,帮将军积了功德。那么,事情就变成了将军拿了一千两银子,不仅得到了一休禅师用过的手杖,还得到了人心。这岂不是大大地赚了吗?

    将军自然已经从一休禅师的话中认识到了这些,因此才会感觉惭愧。也明白了,自己之前所作的,实在是有些不妥。自己以为那些珍贵的古董才是财富,其实不然,别人对自己的尊爱之心,自己对别人的仁慈之心,才是最大的财富。

    平常生活中,不要太过在意外在的物质,而是要懂得培养一颗有爱的心。这心包括对亲人的爱,对友人的爱,更是包括对陌生人的爱。只有有了这样的爱心,我们才能够让亲人更在意我们,让朋友更愿意与我们交往,让陌生人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接受我们。他们对我们的这些给予,才是最大的财富,也能给我们带来更真、更多的快乐。

    博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有兄弟三人,虽没有出家,但喜欢参禅,因此,他们跟随禅师打坐学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境界,兄弟三人相约到外面参访云游,像出家人一样:“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有一天,日落时候,兄弟三人在外行脚,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只有一户人家,恰巧在路旁,他们想进去借宿。这一家,是一位死去了丈夫的女主人,带着七个年幼的子女在生活。

    第二天,三兄弟就要继续赶往前程。这时候,最小的弟弟跟兄长说:“你们去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

    两位哥哥对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一见到寡妇,就轻易地堕落,气得拂袖而去。

    这位新寡妇,要独自抚育七个幼小的儿女,实在不容易。老三在这里帮忙,时间一久,这位太太就爱上了他。老三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这样结为夫妇,实在不忍。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我们再谈论婚事。”

    三年以后,女人又要求和他结婚。老三说:“现在就结婚,我心里不忍,我再为你丈夫守三年。”他又婉转地拒绝。

    三年过后,老三又说:“为了要于心无愧,我们双方再为你丈夫守三年。”

    这样过了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都长大了。老三看妇人已经家业完成,就悄悄离开了。

    修佛要参禅打坐,要遵守清规戒律,但参禅打坐和遵守清规戒律并不等于佛,也不是修佛的不二法门。这些形式之所以在,是在磨炼修佛者的耐性,是用日复一日的重复功课考验修佛者的决心。因此,参禅打坐不是目的,目的是依靠这点来练佛心。所以,一个本来就具有佛心的人,就无须通过这一形式,也可以成佛了。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老三不惜变成一个别人眼中的异类,为的只是帮助那个无助的寡妇,而且丝毫不求回报,这份大爱之心,是让人动容的。也正是这份力量,让他成了无禅之禅。

    博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力量。有了它,会让你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你遇到苦难的时候,别人会来帮助你,在你获得成就的时候,身边的人会真心为你高兴。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和喜爱,你的生命自然满是阳光。

    着境见面

    有位学僧问西山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西山禅师就把他的拂尘竖起来作为回答。但学僧仍不知道什么意思。因此,他就去亲近雪峰禅师。

    雪峰禅师见到这位学僧就问:“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答说:“我从苏州西山来!”

    雪峰禅师又问:“那你为什么不随侍在西山禅师身边,向他学禅呢?”

    学僧道:“西山禅师是不明白祖师禅的人。”

    雪峰禅师又问:“何以见得呢?”

    学僧答:“我请示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只把拂尘举起来示意,一句话都回答不上来!”

    雪峰禅师问:“你见过苏州的男女吗?”

    “我见过!”

    “你在路上走的时候,见过路边的树木花草吗?”雪峰禅师又问。

    “我见过!”

    “那么,西山禅师举拂尘示意,其中的佛法你为什么不懂呢?你看到男人女人,男人女人没有开口,你晓得这是男人,这是女人吗?”雪峰禅师继续开示道,“你看到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没有和你讲话,你不知道这是树木,这是花草吗?西山禅师不说话,你就不能知道他的意思了吗?”

    学僧听了这话,顿然觉悟,连忙礼谢,并且惭愧地说:“学生刚才发言不逊,求禅师慈悲,我现在要回去向西山禅师忏悔。”

    雪峰禅师这时候说:“尽乾坤是个眼,你向什么地方蹲着?”

    花草无言,但我们知道那是花草,并且完全不会觉得它们有任何问题。法师竖拂尘,却让人觉得他不懂法,从而心生轻视。前后差别不在物,而在看者的内心。心中有智慧者,会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心中无智慧者,碰到解道人也不知对方所意为何。

    做人就要做一个智慧者,能从平常不动的事物中发现真理。想达此道,要用心、要刻苦、要积累、要找到高的站位。只有站位够高,才能明白不动事物中的真理。这也是学僧不懂拂尘意,但雪峰禅师明白的原因,他有更大的视野。

    大视野可以让人看问题更全面,全面了也就能够认清本质了。那时候,自然会从别人的只言片语、平凡举动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他已经谢过了

    人在世间,总是要与别人打交道的,这样的事我们每天都在做,但有人做得好,有人则做得不好。这其中的奥妙,不仅跟个人性格有关,还跟你的目的有关。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某种目的跟人打交道,那么,难免会落得不被别人喜欢的下场。如果你付出的是真心,则完全就是另一种情况了。不仅是你的朋友,有时候,即使想来害你的人,一样会被你感化。

    有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在诵经打坐的时候,有一个小偷拿了一把利刃偷偷地进入寺中,恐吓七里禅师说:“把钱拿出来,否则我一刀就结束你的性命。”

    七里禅师听了以后,头也不回,安然无事地说道:“我正在诵经参禅,你不要打扰我,钱在那边的抽屉里,你想要自己去拿。”

    这个小偷就去打开抽屉把钱搜刮一空,当他正要转身离开时,七里禅师又说:“不要把钱全部拿走,留一些给我,我明天还要买花果来供佛。”

    强盗赶快又把一些钱放回抽屉里。他正要离开的时候,禅师又说:“不说声谢谢就走了吗?”

    那个小偷倒也很听话,就说了一声“谢谢”,回头就奔跑而去。

    不久,这个小偷因为其他的案子被官府逮捕,小偷招供出他曾经偷过七里禅师的东西,官差把这个小偷带到七里禅师的寺院里来,请七里禅师指认。但是七里禅师却说:“此人不是盗贼,他没有来抢我的,也没来偷我的,因为钱是我给他的,他已经向我说过谢谢了。”

    这个盗贼因为有禅师这样替他做证,所以就减少了刑责,他服刑期满后,特地来皈依七里禅师,成为七里禅师门下,后来成为杰出的弟子。

    七里禅师对待来他这里偷东西的小偷,也不去敷衍和鄙视,而是用自己的真心和善意对他。最终,七里禅师也确实取得了成功,让小偷获得了感化。从此人间少了一个贼人,世上多了一个尊者。

    很多人做不到七里禅师这般,总是在跟别人的交往中耍一些小手段。在他们的眼里,自己是聪明的,别人都是痴傻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世间的人身份地位不同,但谁也不蠢不傻,别人不跟你计较不是他没有看出你的小伎俩,而是不愿意与你撕破脸。其实对方心里早就看透你,并认为你是不可信任的人了,当你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不会真心帮你的。因此,用小手段跟朋友交往,看似聪明,其实是一种最傻的手段,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用真心换真心。

    用自己的慈爱唤醒对方的慈爱,最终得到的必然是其发自内心的感激。有了别人对你的感激和真心认可,那么,自然也就有了保障,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一定会有人真心来帮助你的。

    慈悲的眼泪

    空也禅师独自在各地行脚弘法,有一天,经过一条山路,山后忽然冲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在他面前一晃:“把钱交出来!”

    禅师看了,不禁流下好多眼泪。

    土匪们哈哈大笑:“你们看,这么一个胆小的和尚!”

    空也禅师说:“我不是胆小,也不是害怕,我是看到你们年轻力壮,而不为社会工作,却要打家劫舍,抢劫路人,我是在想你们所犯的罪业呀!”

    他又说:“你们的行为将来一定会坠入地狱受三涂之苦,想到你们将来的堕落受苦,我才同情地流下泪!”

    强盗们听了,愣在当地,终于一个一个把刀剑放下,跪在禅师面前:“禅师,请收留我们做弟子,指示我们一条明路。”

    眼泪有悲伤、有欢喜、有感动、有慈悲!空也禅师所流的眼泪就是慈悲的眼泪。就是强盗、土匪,在慈悲的眼泪面前也会息下嗔恨的邪念。

    强盗们残忍、可怕,他们手拿刀枪,四处强抢打劫,表面上凶狠异常,内心却是脆弱、孤独的。因为人人都将他们看作是坏人,没有人理解他们,没有人认可他们。其实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太过穷困,周围满是冷眼,觉得自己被侮辱了,才怀着报复的心理去做强盗。这样的人,如果见有人关心自己的未来,用真心在为自己忏悔,心理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波动。

    关怀是这些强盗们被感化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多对周围的人加以关心。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情,对同事的义,不要放在心里,而是要大胆、直接地表达给对方。他们会感受到你的在意、关心。他们收到的会回馈给你,你也会感受到满满的关心和爱。

    智者轻己而重人

    云门禅师在睦州陈尊宿那里开悟以后,就出外云游参访。后来在江州遇到一位官员陈操尚书,陈尚书亦是禅门学者。初见面时,尚书便带着考试的口吻问道:“什么才是衲僧的行脚事?”有意考一考云门禅师。

    云门禅师不答反问:“你这话问过几个人?”

    “不管我问过几个人,我今天只问你。”

    云门禅师说道:“这事且慢谈。我先问你,什么是如来一代,三藏教义?”

    尚书回答:“黄卷赤轴。”

    云门禅师道:“这只是文字纸墨,不是佛法真义。”

    陈尚书无言回答。

    云门禅师问道:“据说陈尚书平时研读《法华经》?”

    陈尚书点头。

    云门禅师借这个话头说道:“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请问,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

    陈尚书茫然不知所对。

    云门禅师于是道:“十经五论看过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会开悟,何况只是一部《法华经》,怎能会得?”

    到这时,陈尚书不敢再傲慢,谦虚地请求:“请禅师原谅,是我罪过!请为我开示。”从此,云门住在陈尚书家宅三年。

    禅门的证悟,不怕不开口,只要一开口,就知有没有。许多参禅的人以为,禅门的对话,可以随便逞口舌之能,任意搬弄,这是不正确的。

    就像云门禅师不回答不是因为自己无法给出答案,而是他懂得,此时的陈尚书尚是禅门外的人。他这话不是在探求佛法,而只是争强好胜。因此,云门禅师因材施教,没有讲陈尚书听不懂的佛法,而是用同样的方式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在帮陈尚书改正不懂别人意的缺点。

    许多人最大的问题正在于不懂得别人的真意,看不出对方的真正想法所在,因此常常做些自己认为正常,但别人看来却很莫名其妙的事情。这类人就要充实自己,多多积累知识和智慧了。只有知识累积得够多,才能在第一时间明白别人的意思,从而不会做出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情来。

    轻己重人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有自知之明,这样的人不是自卑者,而是有智慧者。

    心怀善念自会让你与众不同

    人往往都有思维盲点,都有一个领域是自己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的,而这盲点大多数时候,都源于我们的惯性思维,是一种不能够跳出自身之外看自身的下意识反应。这种思维导致一个人常常会将自己的潜意识当成是正确的真理,其实,这时候,这个人已经背离了真理。只有经过外人点醒之后,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打坐参禅。

    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两人一起打坐,东坡忽然问佛印:“禅师,你看看我坐在这里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答道:“好庄严,像一尊佛。”

    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过了一会儿,佛印禅师也问东坡:“学士,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苏东坡存心戏弄,马上就说:“像一堆牛粪!”

    没想到佛印禅师听了以后也很高兴。

    苏东坡大乐。逢人就说,取笑佛印禅师憨愚。

    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为人聪明伶俐,听闻此事,就说:“哥哥,你已经输光了。”东坡不解。

    苏小妹很认真地说:“哥哥,你要知道,禅师的心中是佛,所以他看你就像佛;你心中是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会像牛粪。”苏东坡一听,哑然不知所对,才知道论禅他实在不及佛印禅师。

    这就是苏轼自我认知的盲点了。在他看来,自己说佛印禅师像牛粪,佛印禅师却说他像佛,因此自认为是自己占了便宜,当经过他的妹妹点醒之后,才明白过来,自己才是输掉了的那个。

    不仅苏轼如此,参禅者也如此,世间的众生亦是如此。

    人们总是习惯在自己的内心中给别人定下一个标签,这标签,有的是好的,有的是坏的。而定完这个标签之后,便会将那人脸谱化,不管人家做什么,都会按照自己之前的设定去评价他。就好比,一个被自己定义为坏人的人,即使他做了一件好事,也会下意识地认为,他怕不是别有用心吧?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自己认为是好人的身上的时候,则会大加赞扬。同时,即使那个被定义为好人的人,办了一件错事,也会觉得他是无心之失;而被定义为坏人的人要是做了同样的坏事,则会认为他本性恶劣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犯了类似苏轼那样的错误了。如果你经过自省之后,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就要审视自己,因为你的内心,也可能住着一个魔。

    时时进取,不做糟蹋人

    有名的大颠宝通禅师曾在潮州三十多年,韩愈先生的《谏迎佛骨表》触怒了皇帝,后来贬职到潮州,韩愈在潮州曾亲近过大颠禅师,向大颠禅师问禅论道,后来终于皈信佛教,成为大颠禅师的弟子。

    大颠禅师在去潮州之前,到湖南衡山的地方参访石头希迁禅师,石头禅师就说道:“你是参禅僧?还是糟蹋僧?”大颠禅师就回答:“参禅僧。”

    石头希迁禅师就问道:“什么是禅?”大颠回答道:“扬眉瞬目。”

    石头希迁禅师再进一步说道:“除了扬眉瞬目外,把你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大颠禅师说道:“禅师请你除掉了扬眉瞬目以外再来看看我大颠。”

    石头希迁禅师说道:“我已经除掉了扬眉瞬目。”

    大颠禅师回答道:“我现在也已经呈现给禅师了。”

    石头希迁禅师说道:“你现在的心是怎么样的?”大颠禅师说道:“跟禅师没有两样。”

    石头禅师再说道:“我的心不关你的事。”大颠禅师就说道:“本来就无你无我,何必一定要建立关系?”

    石头希迁禅师说:“不错,不错,你我之间一物也无。”

    大颠禅师道:“既然无物,就是真物。”

    石头希迁禅师再说道:“真物不可得,你心中的见解这样,还必须大大护持。”

    江西的大颠禅师到湖南石头禅师处,才真正地开悟,得无畏法,发心到蛮荒瘴气的潮州边陲之地弘法,可见他悟道了以后那种勇猛精神。大颠禅师的禅风,如一首赞语云:“像证至理,无拘正偏,扬眉瞬目,一任风颠。”“语默动静,妙阐幽玄,昌黎拜倒,衣书纪传。”

    僧有很多种,在工作上分有弘法僧、事务僧、苦行僧等;在行为上分有隐居僧、粥饭僧、应赴僧、糟蹋僧等。什么僧都能做,就是不能做糟蹋僧,所以大颠禅师直下承担,他是一个参禅僧。

    做僧不能做糟蹋僧,做人也一定不要做糟蹋人。所谓糟蹋人,就是没有半点知识和品格的人,这样的人好吃懒做,丝毫没有进取心,也不知道才智为何物,是注定不会讨人喜欢的。

    想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就需要像大颠禅师那般,下得狠心,花得工夫,懂得进取和努力。

    善是力量

    有一天晚上,残梦禅师正在方丈室读经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他猜想可能是一个小偷,于是就吩咐侍者:“你拿一些钱给那一位凿墙的朋友。”侍者走到邻室大声说道:“喂,不要把墙弄坏了,给你一些钱,你走吧。”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跑了。

    残梦禅师以责备的口气对侍者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地吼叫,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了,把小偷吓跑了;他钱也没有拿到,就跑走了,这么冷的天气,可能他还没有吃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侍者没有办法,只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不知躲在哪个角落的小偷。

    又有一位名叫安养禅尼的人,有一天夜半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偷来偷窃,把他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禅尼没有办法,只好就以纸盖在身上取暖。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寮的弟子撞见了,仓皇地将偷到手的棉被遗留在地上;徒弟们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的房间。只见安养禅尼身上盖着一堆纸,缩着身子,一直在发抖。安养禅尼看到被送回来的棉被就说道:“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你们又把它送回来了呢?既然是小偷偷去了,那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把它拿去还给他。”弟子无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到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小偷,小偷受了感动,因而皈依了佛教,从此改邪归正。

    很多人不知道残梦禅师的力量是哪里来的。因为年老的残梦禅师看上去可能显得有些孱弱,不像一个可以改变人的人。但是如果真的跟他接触了,听到了他的教导,就会觉得,他虽然和蔼,但有一种威严在。这威严,就是从他的善心处来的。

    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想要让更多的人信任自己、看重自己,就要懂得培养自己的善心。在遇到别人有难的时候,上前帮一把。当别人有烦恼的时候,去劝解几句。看到有人负重的时候,帮忙抬一下。这些都是善心和善行。

    心中有恩,才能圆融无碍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是禅门的大德。有一天到龙兴寺时,看见墙上有一幅画,就问寺众:“这是什么图相?”

    寺僧回答:“是高僧真仪。”

    裴休宰相说道:“真仪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在哪里呢?”寺僧无言以对。

    裴休宰相再问:“不知你们寺里可有禅人?”

    寺僧回答:“最近有位来挂单的云水僧。”

    裴休宰相劳烦寺僧,请云水僧出来相见。

    禅者来时,裴休宰相以同一问题,请求开示。

    云水僧道:“请相公发问。”

    裴休宰相正要开口,云水僧突然唤道:“相公!”

    裴休宰相随声应诺。云水僧有如不闻,追问:“在什么地方?”

    裴休宰相在听了云水僧的这一句话后豁然大悟,随即拜云水僧为师。

    云水僧不是别人,正是黄檗希运禅师。

    内心有禅,看到画后,心中自然会有一个高僧的形象,心中那高僧的形象就是高僧的所在,何必计较其他。就像黄檗禅师叫裴休宰相,不管是叫相公,还是直接叫名字,都无所谓,只要是叫他,而他在,且内心知道是在叫自己就足够了。所以,只要心里有,那么一切就都有了。

    参佛也如此,感恩亦然,也许别人是无心帮了你,但你只要从内心中感受到了恩惠,就该去回报,不必执拗于那人是否真心想要帮你。只有心中有恩,才能真正懂得恩。

    若有言说,皆非真理

    有一天黄昏,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一位名叫实际的比丘尼来到金华俱胝道场的庵里,她不经过通报,也不脱笠,径直进入禅堂,持着钖杖绕俱胝禅师座三匝,说道:“你说得有道理,我就脱下斗笠。”

    她一连问了三次,俱胝禅师连一句话也答不出。实际比丘尼生气了,便拂袖欲去。俱胝禅师觉得非常惭愧,就礼貌地说道:“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实际比丘尼就停下脚步说道:“你说得有理,我就留下来。”

    俱胝禅师仍不知该如何回答才是说得有理。

    后来天龙禅师光临此地,俱胝禅师就把实际比丘尼问话的经过告诉天龙禅师,天龙禅师竖起了一根指头开示一下,俱胝当下大悟。

    从此以后,俱胝禅师凡是遇到有人请示佛法禅道,他便竖起一根指头,所有来参访的学僧都能因此有所契悟。

    在俱胝禅师座下有一个沙弥,也学老师的样子,凡是求道者只要俱胝禅师不在寺里,他也不管人家问什么,也学着老师竖起一根指头。有一天,俱胝禅师就将沙弥叫到法堂,问道:“你也懂得佛法?”

    沙弥道:“懂得。”

    俱胝禅师就问道:“如何是佛?”

    沙弥很自然地竖起一根指头。俱胝禅师就拿剪刀将沙弥的手指剪断;沙弥痛得大声怪叫。

    俱胝禅师就喝问道:“如何是佛?”

    沙弥自然地想再举一指,猛然不见指头,当下大悟。

    “你说得有道理,我就脱下笠帽”,其实真理并不是能说的;若有言说,皆非真理。天龙禅师竖起一根指头,意思就是佛法就是一,此外无二,俱胝禅师领会了其中的真意。这小沙弥不懂其意,只是依样画葫芦,用来骗骗别人还好,骗悟了道的俱胝禅师自然是不能够的,因此禅师才用一种较为特别的方法为他开示。其意不仅是让沙弥悟道,更是希望他记住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从而引以为戒,不再犯此错误。

    有些人,不懂得努力,不去参研真才实学,而只是从智者那里听得只言半语,便拿来骗人,去不懂得道理的人那里冒充圣人。这种人,是跟沙弥一样的,是可恨的人,没有诚信的人。这种做法,可能短期内会让人获得别人的尊重,但没有真才实学毕竟是不能冒充长久的,时间久了,人们自然能够识破。即使不被识破,也会像小沙弥那般,在真正的贤者面前露怯。

    做人还是要老实,不要想着用阴谋诡计取巧,要知道,取巧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被人取笑。

    以静默报怨

    一天,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丛中突然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一位学僧在旁看见不以为然,批评道:“很久以前我就仰慕这里的慈悲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问道:“像你这样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反问:“那你说什么叫粗?”

    智常禅师把锄头放下来。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又作砍蛇的姿势。砍蛇的姿势是细,放下了锄头反是粗。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用意。

    智常禅师道:“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我斩蛇了?”

    学僧毫不客气地说:“当下。”

    智常禅师就用现在的口气教诫道:“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我斩蛇做什么!这不是颠倒吗?”

    智常禅师这一句话,终使学僧深有所悟。

    人们常说,以德报怨。其实最可贵的是以静默报怨,就是别人做错了事,或者说错了话,我不去跟他争辩,而是沉默以对。而最等而下之的,就是以怨报怨。

    以怨报怨,或者以骂制骂,表面上看,是可以终结怨和骂的,但其实不然。以骂制骂,不过是对骂的复制罢了,并不是对骂的终结,不过是用一种更严厉的骂,将之前的小骂给制伏了而已。骂依然还是存在的。

    智常禅师之所以要修理信徒,就是在告诫他,不要因为觉得别人做错了事,而导致自己犯错。

    很多人不明白这点,看到别人实行暴力和谩骂的时候,觉得不妥,便骂回去,想将那人制止。这种做法,不是在制止喝骂,而是在施行和助长喝骂。他们做的不是对喝骂的终结,而是对喝骂的复制。

    要做个文明人,就要以静默报怨,不要让别人的没品格,导致了自己的没品格。

    不为身外之物所累

    “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即一切都在我们的心中,如果心中安宁,不管遇到什么,都可以安静如常;如果心中不安宁,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让自己陷入烦恼当中。一个人是否有强大的内心尤为重要。

    有一次,一位名叫优婆先那的比丘尼在山洞中禅坐时,忽然大声呼喊对面岩窟中的舍利弗尊者,请他过来。

    当舍利弗来到面前时,优婆先那便说道:“我刚才坐禅时,被一条毒蛇咬了一口,我马上就会毒发死去,请您慈悲,为我召集邻近的大众,我要向他们告别。”

    舍利弗看优婆先那十分平静安详,很疑惑地问:“我看你什么事也没有啊!”

    优婆先那依然安详,静静地说道:“舍利弗尊者,人的身体是四大五蕴所集成的,人自己不能主宰,本来就是无常的、因缘所聚的。既然因缘所聚曰空,空无自性。我是体悟到空无自性的道理,所以毒蛇可以咬我的色身,怎么可以咬真理的空理性?”

    舍利弗非常赞美优婆先那的禅定修养,说道:“你说得很对,你是已经得到解脱的圣者。肉体的痛苦,你可以用慧解来支持着你不变的真心。”

    这位比丘尼内心强大,毒蛇咬了她的身体却伤不了她的心。强大的内心,就是她最大的宝藏。

    外物都是空像,能左右我们一时,但左右不了我们一世。只要内心永恒且强大,那么不管外事外物如何改变,我们都能坦然面对,面带微笑地走向未来。

    从忘我到无我

    王田是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但仍目睹许多病者死去,因此,他很怕死亡。有一次,他碰到一位行脚云水的僧人,他就请示道:“什么叫作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告诉你什么是禅,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

    王田听后,非常欢喜地说道:“那太好了。可是,要到哪儿学禅,到哪儿找禅师呢?”

    云水僧告诉他说:“听说南隐禅师是个慈悲智能的善知士。”

    王田医师就来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医生,那我现在告诉你,你回去好好地照顾你的病人,那就是禅。”

    王田似懂非懂地前后又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作为医生不该把每天的时间消磨在其他的事务上,你赶快回去照顾你的病患。”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这种开示怎么能祛除怕死的念头呢?当他第四次拜访时,就埋怨道:“有位云水僧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会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来,您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对于这一点我不明白,假如照顾病患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您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地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南隐禅师便要王田参“赵州无”的公案。王田苦参“赵州无”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不灰心,更专心地又参究了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证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南隐禅师不给王田讲禅,而是让他接着回去照顾病患,不是在有意为难他。而是在培养王田医师的责任心,因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悟不了禅,参不透生死的。

    责任心不管对谁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给身边的亲人朋友们带来安全感,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放心。反过来,身边的亲朋们也会牵挂他。一个人整天都有人牵挂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且,知道了自己的身边有那么多人愿意跟自己承担,就不会怕生老病死了。

    做人就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领导才会更加在意我们,也才会愿意替我们承担我们所受的苦难。有人牵挂了,自然就快乐了。

    做个本分人

    佛陀住世时,有所谓十大弟子。其中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伽旃延,论义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即十大弟子各有所长。

    一次,唐朝宰相裴休往访大安寺,请教僧众:“佛陀弟子各具擅长,请问罗睺罗尊者是以什么为第一?”

    僧众异口同声地回答:“罗睺罗以密行为第一。”密行,是指修行,不是指形象,也不是所谓秘密的行门。

    裴休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于是问道:“此处有禅师?”

    碰巧龙牙禅师正在寺中园田里种菜,大家就去把他请出来。裴休也以同样的问题请教。

    禅师毫不犹豫地回说:“不知道!”

    裴休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意思是:想不到一位衣裳破烂的禅者,有这么高的智能、道行。

    罗睺罗是佛祖的弟子,以密行为第一,也就是秘密修行的法门。那么,既然是秘密的,而且还是佛界第一的秘密修行的法门,外人自然不会知道。因此,当僧众们说知道的时候,裴休才会有那样的表现。如此,龙牙禅师说不知道的时候,获得裴休的尊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老实,次重要的是聪明。龙牙禅师就是一个既老实又聪明的人了,面对别人的问题,他回答不知道是有风险的,如果对方是一个禅门外的人,一定会对之嗤之以鼻,但龙牙禅师却不在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是其老实的一面。

    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去妄断别人内心中的秘密,便是龙牙禅师的聪明处了。因为他明白,胡乱猜度别人的意思,或许可以蒙混过一时,但总有因不准确而被揭露的时候,那时,出丑的就是自己了。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想取巧,而应该实事求是,做个老实的本分人。该我们知道的,我们知道,不该知道的不要去打听,更不要胡乱猜度。自己知道的就回答知道,不知道的就如实告诉人家,不要因为爱面子而胡言乱语。做到了这些,自然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了。

    不说生死

    有一天,道吾禅师带着他的弟子渐源,到一信徒檀家去诵经;因为这一位信徒檀家主人过世了。

    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说道:“棺木里的人是生?还是死?”道吾禅师回答道:“不说生,不说死。”

    渐源听了以后非常纳闷,又问道:“为什么不说?”

    道吾禅师回答道:“不说就是不说。”

    在回寺的途中,渐源又问道:“师父,假如你不说,我以后就不再去檀家信徒那里诵经超度了。”

    道吾禅师回答道:“不去就不去,我就是不说。”

    渐源真的从此就再也不去为檀家诵经超度做佛事。后来道吾禅师圆寂了,渐源就到石霜禅师的座下去参学。

    有一天,他也以相同的话问石霜禅师道:“在棺木里的人是生还是死?”

    石霜禅师也回答:“不说生,不说死!”

    渐源问道:“为什么您也不说呢?”

    石霜禅师回答道:“我不说就是不说。”

    渐源这个时候终于大悟。

    面对去世者,两位禅师都不说生,也不说死,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他们不愿说,也不想说。生死是天定的,多说无益,不仅不能改变生死,还落得个长舌妇的形象。

    很多人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说一说,如果不说,心里就不畅快。可是仔细想一想,很多已成事实的,说也无法改变;很多未成事实的,说多了反而让情况复杂。

    做人要懂得沉默。当有热闹的时候,不凑上去看,远远走开,因为看了不仅不能得到什么,反而对此牵肠挂肚,徒增烦恼。同事朋友有事的时候,不说什么,因为你说得多,他们便想得多,本来都该忘记的烦恼,也被勾了起来,内心再次烦躁。遇到别人的琐碎闲事,不要说,传谣造谣、街讲八卦那些事,说了不仅耽误自己时间,还有可能伤害别人。

    责任与自觉

    一天,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家都已经退出了,但有一位老者却站着不去。

    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哪一位呀?”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我是一个野狐。古佛时,曾在百丈山修行。曾有一位学僧问我:‘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我答:‘不落因果。’因为这一句回答,堕了五百世的狐身,至今犹在畜牲道中受苦。想请禅师一句转语,让我超生。”

    百丈禅师准了。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老者闻言大悟,作礼告辞。

    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用往生的礼节火葬。

    “不落因果”,系指所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是胡言乱语的指点,大错特错;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的定律和报应。以“不落因果”为目的的参禅,显然就有逃避的意思了,因此受责罚也不为枉。

    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就是至理名言了。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都要受因果报应的。你可以将这报应看透,看淡,甚至看轻,但却脱不出它的掌控,必须承认它的存在。

    一个人,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流落江湖;不管是禅僧道士,还是凡夫俗子,如果没有担当,而一味想着跳出因果之外,逃避责任,那么他迟早会失败,会受到惩罚。只有懂得担责,勇于挑起属于自己的担子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取得更大的成绩。

    只想着索取,不想任何付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不管你做什么,你想要得到什么,都要付出,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如果没有这个胆识,而是躲在责任之外,那么肯定是一事无成的。

    襟怀坦荡,自然因缘责成

    佛教里面有一种术语叫作“化缘”。建庙时,要信徒百姓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必须要化缘;要印经了,也向信徒化缘;就是做什么好事时,便要化缘。所谓:“十方来,十方去。”世间一切,有缘就能成,无缘就要散;用众缘来成就美好的事情,是最理想的办法。

    有一位昭引禅师行走各地,被大家认作是一个云水僧;如果有人跟他谈话、跟他来往,他没有别的事,就是跟你化缘;不过他化缘不一定跟你化钱,比方说有信徒来向他请示:“啊!禅师,我的脾气很大,如何来改我的脾气?”昭引禅师就说:“这都是从嗔心而起;我跟你化个缘,你把嗔心给我好吗?”

    再比方说,假如有一个信徒的儿子非常贪睡、懒惰,父母都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他;昭引禅师就到他的家里,把梦中的儿子摇醒,他说:“喂!喂!我跟你来化个缘,你把懒惰给我好吗?你把贪睡给我好吗?”听到人家夫妻吵架,他也去,他说:“你们不要吵架,把吵架给我好吗?”听到某一个人家中酗酒,他就跑了去,说:“我来跟你化缘,你把吃酒的习惯给我好吗?”

    昭引禅师毕生以缘度众,凡是他人的恶习,他都跟人家以化缘来改变他,感化他;所以昭引禅师终其一生所到之处,因他的化缘而改变了许多人,所以化缘有缘。

    “缘”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有了它两个相隔千里,互不相识的人可以成为要好的朋友。没有它,即使对面站立,依然不知道对方是谁。不过,“缘”虽好,但还要看你如何去利用。昭引禅师用得很好,从别人处化来“毛病”,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让自己获得了众人的认可。

    一个聪明的人,会将缘当作是一种福报;一个愚笨的人,则往往将缘当作是一种累赘。之所以有如此差别,还是在于结缘人的内心。

    有人心内坦荡,有善念,因此遇到有缘人的时候,马上就会跟对方成为朋友。而有些人则天生猜忌,见谁都会怀疑,这样的人,当缘分来到他面前的时候,就会前思后想,捉摸不定,缘便成了他的负担。

    才涉思维,即非禅道

    晦堂祖心禅师法号宝觉,广东南雄邬氏子,曾亲近过黄龙惠南禅师,平时与文人黄山谷私交甚笃。

    有一天,黄山谷前来讨论禅道,晦堂禅师就问黄山谷说:“孔子不为二三子隐,这可能与禅法不说破有相同处,你认为呢?”

    黄山谷回答道:“这个我也不太清楚。”

    后来两人一起去巡山,看到满山满谷百花开放,晦堂禅师又问道:“怎么样?闻到花香了吗?”黄山谷回答道:“闻到了,花好香噢。”

    晦堂禅师别有所指地说道:“所以说嘛,我并没有对您隐瞒什么?”黄山谷听了以后,似懂非懂的。

    巡山以后,回来午餐,黄山谷问道:“禅师,经里有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此话当真?”

    意思就是一切树木花草都能成佛,此话当真?晦堂禅师回答道:“此话本真,但因出自你口,所以非真。”

    黄山谷不解地问道:“这为什么呢?”

    晦堂禅师不回答。此时刚好有一只狗,趴在桌子底下,晦堂禅师随手用筷子打狗,狗“汪”的一声跑掉了。禅师也用筷子打了桌子一下,这时候才以问代答道:“狗属有情,遭打即跑;桌子无情,任打仍在。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本?”

    黄山谷听了以后,茫然不知所对,但禅师又随口更正道:“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花有花神、树有树神,大地山河无尽妙用。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故情与无情,当能同圆种智也。”

    黄山谷认为禅师的话前后矛盾,禅师不得已才总结说道:“才涉思维,即非禅道!何曾万物为已哉?”黄山谷终于在此刻有所契悟。

    晦堂禅师最后才告诫黄山谷:“才涉思维,即非禅道!”意思是,当你在你的心中给对方定下一个标签之后,那么你就离真实越来越远了。这时,你已经将你心中的对方当成了真正的对方,因而你就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对方了,因为你的先验之见挡住了你的眼睛。

    这就好比,一个人随意写了一个字,烦。有可能是他觉得自己这个字一直写不好,因此单独拿出来练习。但在另一个人的眼中,此人写个烦字,就说明他心中焦躁。这就是上面情形的例证了,我们所理解的对方的意思,跟对方的真正意思往往并不相同。

    不管是看人,还是看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更不要轻易在心里给对方定一个标签。因为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我们所认为的就更未必是真实的了。而且,如果将我们认为的当作真实的,不仅会跟真正的真实擦肩而过,而且还有可能伤害对方。就像那看到别人写了一个烦字,就四处招摇那人心情不好一样。你这一招摇,自然有很多人问他因何事烦恼,整天有人问,本来不烦恼的他也烦恼了。

    与人为善不仅是对人谦恭有礼,更是不轻易揣测他人之意。这后者,才是与人为善的真正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