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只会退步,执只会错误
不管是僧佛的禅修,还是普通人的明心见性,都讲究一个心境空明。只有自己的心空明了,才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心如止水后,僧可成佛,普通人能够增强定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做事成功率,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凡是有大作用的事物或能力,都是不易获得的,心如止水的境界也一样。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很容易就会让心烦躁。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清醒地去看待一切。
参禅的人,有所谓“入定”或“出定”。打坐进入禅定,完全安住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这叫入定。出定就好像平常的行动、行为。
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的时候,有一位妇女静坐在佛陀座旁。
文殊菩萨非常怀疑,就问佛陀:“这名女子为什么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于三昧,入于禅定?有‘智能第一’之誉的我为什么都不能?”
佛陀回答:“你把她从定中引出,自己去问她好了。”
于是文殊菩萨绕行此女三匝并撮指出声,但是,妇女一无所动,安然坐在那里。
文殊菩萨就运用自己的神通把她托至梵天,尽其神力都不能使这女子出定。
这时,佛陀说道:“就算有百千万个文殊,也无法使这女子出定。如果你一定要她出定,要到下方世界找四十二恒河沙国王,那里有一位罔明菩萨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萨从地里涌出,向女子稍微动弹了一下,这位女子马上就出定了。
罔明即无明,也就是不能明心见性。人们常说,“心内生出一股无明业火。”这里的无明,就是罔明了。也就是一股子发自于心中的,毫无来由也没有任何征兆的火气。这火气是干扰僧人修禅的大障碍,也是导致普通人犯错误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想要让自己专注,就要学会控制这股无明之火。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冷静,要先想而后动,想明白了,也就不会产生那股无明之火了。生活中,要学会让自己慢下来,不要凡事都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匆忙去做决定。只有将自己的心思和行动放慢下来,琢磨透了,才能作出最正确的决定。如此假以时日,自然就做到心如止水,明心见性了。
步步不迷,未失方向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湖北省大阳山警玄禅师时,警玄禅师就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
显如禅师:“四川益山。”
警玄禅师:“益山离此地有多远?”
显如禅师:“五千里。”
警玄禅师接着问道:“那么远来,你还曾踏着地走路吗?”
“我没有踏着地。”显如禅师答。
警玄禅师:“那么你是腾云驾雾而来喽?”
显如禅师:“我不会腾云驾雾。”
警玄禅师:“那你是怎么到达这里的?”
“步步不迷方,通身无辨处。”显如禅师答。
警玄禅师道:“你得到超方三昧耶?”
显如禅师:“圣心不可得,三昧岂彰名?”就是说禅心不可说,有得有失;三昧也不可名。
警玄禅师听罢说:“如是,如是!你应该相信本体全彰,理事不二,你要善加护持。”
显如禅师从五千里外的四川益州到湖北来参访,却说不踏片土,是因为禅者无时空,无远近,步步不迷,未失方向。
有一种说法,在错误的道路上,即使奔跑也没有用。的确,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不仅不能让我们走得更快,反而会耽误人生的进程。只有选对道路,步步不迷,才能真的走向那个辉煌的终点。
不管你在做什么选择,都不要急,让自己慢下来。只有慢下来,静静思考,找到正确的路,做到步步不迷,才对你更加有利。步步不迷需要一定的智慧,但更需要的是小心谨慎。如果足够小心,并在做每一次选择前都全盘考虑、综合信息,那么,你也一样可以做到步步不迷。
不在那时,不在别处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问他的剃度恩师云岩禅师说:“如果您老人家百年以后,有人问我您的风姿相貌如何,我该怎么回答呢?”
云岩禅师说:“我没有风姿相貌。”
对于这样的回答,良价禅师不能领悟。有一天,云岩禅师再对良价禅师说:“你上次问我的问题,要小心谨慎地处理。”
良价禅师不解云岩禅师为何如此提示他,难道这类问题犯了什么忌讳?后来有一次,良价禅师在过河时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豁然醒悟云岩禅师的话,当下作了一首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禅师回到老师住的地方说:“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无量阿僧祇却以后,您的风姿、您的道貌,我已经知道了。”
云岩禅师听道:“我的风姿道貌,不在无量阿僧祇却以后,也不在什么三千大千世界之内。”
良价禅师连忙说道:“您的风姿道貌确实不在那时,不在别处。”
修行者百年后的风姿道貌,假如是可以形容、可以说明的,这一定是假相假貌了。只有此时此地的相貌,才是真正的相貌,因此,谈到自己百年之后的相貌时,云岩禅师才说自己没有风姿相貌。他的意思是在告诉弟子,注重当下。
不管是人、物,还是感情、事业,都是当下的最重要。如果不能把握当下,那还谈什么未来呢?如果连当下都看不清,那么一味去追求未来也就没有意义了。
然而,世间却少有人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很多人整天在做的,都是憧憬未来,他们总是想着,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在内心中描绘着将来的美好情景。但是对于当下却从不在意。这些人不懂得,在自己幻想着未来的时候,当下已经溜走了。
未来是当下的累积,只有将每一个当下都做到最好,才能够赢得美好的未来。如果当下的质量不高,那么用其累积起来的未来,肯定也不会美好。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是我们能得到的;真正的目标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触手可及的。只有懂得把握当下,将我们能够掌握的,能够触摸的当下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听人劝,吃饱饭
南泉普愿禅师有一次和一位学僧、一位侍者闲谈。因为前一天夜里好像有风,便问:“夜来好风?”学僧回答:“夜来好风。”
昨天的风把一棵松树吹断了,所以南泉禅师又问:“吹折门前一棵松?”
学僧回答:“吹折门前一棵松。”
南泉禅师再以同样的问题,转身问侍者:“夜来好风?”侍者反问:“是什么风?”“吹折门前一棵松?”侍者又问:“是什么松?”
南泉普愿禅师听后深有感触,不禁慨叹:“一得一失。”当然,这是赞美学僧,对侍者则有些失望。
南泉禅师又问侍立一旁的学僧:“你将来要做什么?”学僧答:“不做什么!”
南泉禅师道:“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沩山禅师愿意来生做一头水牯牛,为众生服务,禅者就应发下普利人天的心愿;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
学僧听了老师的话,赶忙答道:“愿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转身问侍者道:“你将来要做什么呢?”
侍者答:“我要做像老师这样的人物。”
南泉禅师不客气地说:“你也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侍者抗声说道:“为什么我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看这两人的回答,很慨叹地说:“一得一失。”
“行家面前一开口,便知有没有。”南泉禅师就是那个行家,所以只需两个问题,就能判断出侍者和学僧哪个有慧根,哪个离佛更近。结果自然是学僧离道更近,而侍者则毫无对话意义。即,这位学僧,是入门的学僧;那位侍者,却还是禅门外的侍者。
侍者和学僧的分别,就是一个懂得别人的话,并在听了别人的讲解后,明白改变。侍者则是完全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或许,他本身也没有想去弄懂。这就是很多人都常犯的毛病了。
有些人,很是固执,总是坚守自己的执念,而完全听不进别人的劝阻,甚至本身就不想听。这样的人,就是侍者类了,他们只能徘徊在门外,永远也进不了智慧的山门。
想要成长,想要快乐,想要明白更多的事理,就要懂得倾听,更要懂得改变。不要坚守自己的执念,要懂得参考和理解别人的意见。“听人劝,吃饱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左右为难
黄龙慧南禅师有一次对一个站在他身旁的学僧问道:“百千三昧无量法门,作成一句话说给你听,你相信吗?”
学僧回答道:“禅师您真诚的言语,我怎敢不信?”
黄龙慧南禅师就指着左边的地方说:“走到这边来。”
学僧正要走到左边去,黄龙慧南禅师忽然斥责道:“随声逐色有什么了结的时候?出去出去,不叫你。”
另外一位学僧知道了这件事,立刻走进来,黄龙慧南禅师也用同样的话问他,学僧也回答:“禅师您的话我怎敢不信?”
黄龙慧南禅师就指着右边说:“你走到这边来。”这位学僧却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向右边去。
黄龙慧南禅师又斥责道:“你来亲近我,我讲话你不听,你不听我的话,怎么可以在我这里参学呢?出去!出去!”
第二位学僧以为第一个学僧是走错了方位才被呵斥,因而满怀信心而去,觉得不动就好了,这就是过分依赖自己的判断了。这样的人,自然是要遭到呵斥的。
临济禅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对自家的路非常熟悉,闭着眼睛也能走回家中。有一次下雨之后,他从朋友家回来,朋友让他拿上灯笼,可他不干,说自己闭眼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天黑点也无所谓。可是,就在家门口,他掉到了水坑里。原来,因为雨下得太大,积满了院子,他儿子便在门口挖了一条排水沟,那时候,这人正在朋友家做客,自然不知道,所以才会掉了进去。
这人就是学僧一类的人了,他们太过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承认世事都有变化,从而做了错事。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给人很多提醒的。
你认为对的,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成不对。你觉得自己已经做过千遍的事情,未必下一次就能做好。一个聪明的人,会将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因此,虽然是重复的事情,他们每做一次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学僧要是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会被呵斥,雨中回家的人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也不会掉进水沟了。
心是佛,无心是道
虔诚信仰佛法的杨庭光居士在司空山会见了本净禅师,问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一心一意地求道,该如何了脱生死?请禅师开示我吧。”
本净禅师说道:“你是从都城来的,都城是帝王所在之地,有很多禅者高僧。你不在那里问道,反到我这司空山来问道。所谓了脱生死,我一概不知。”
当杨庭光再想问时,本净禅师说:“你到底是要求佛,还是要问道?求佛的话,心即是佛。问道的话,无心是道。”
杨庭光不懂本净禅师话中的禅意,再度请求本净禅师给他开示。
本净禅师道:“所谓即心即佛,就是佛由心得。若再悟无心的话,便连佛也没有了。而无心,不外乎是真正的道。”
杨庭光向本净禅师说:“都城的大师们多跟我说,学佛要由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禅师您却说,无秽的般若智能本来就具备,不需要经由修行来获得。若果真如此,我以前所作的布施、持戒等修行,岂不都是白费的?”
本净禅师斩钉截铁地说道:“白费的!”
但是,我们又听到一首诗偈:“三宝门中佛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粒管山河。”可见布施有很大的功德。
福德与福德性不同,布施、持戒是福德,当然修多少就得多少。而福德性就不是有修有证的,福德性是无限的、本有的。好比做成的一件件事和做事的能力。做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是值得高兴也值得坚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做事能力,因为只有有了做事的能力才可以源源不断地做成事。
把心用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更要把心用在这件事情之外。每完成一个环节,都要停下来,好好地整理和思索;在这个环节中,哪些做法可取,值得以后发扬;哪些做法错了,以后要改正。
嘴动不如手动
赵州禅师,十八岁时到河南参访南泉普愿禅师。当他见到南泉普愿禅师时,南泉禅师正在床上休息。因为见是一个小孩子来,所以也就没有拘什么礼节,仍然躺在床上问道:“你从哪里来?”赵州就回答说:“从瑞相院来!”
南泉禅师再问道:“见到瑞相了吗?”赵州就回答说:“没有见到瑞相,只见到一尊卧如来。”
南泉禅师一听,赶快坐起来,对赵州刚才说的话颇为欣赏,问他道:“你是有主的沙弥?还是无主的沙弥?”赵州回答道:“我是有主的沙弥。”
南泉禅师再问道:“谁是你的师父呢?”赵州恭敬地向南泉禅师顶礼三拜以后,走到南泉禅师的旁边,非常关怀地说道:“冬腊严寒,请师父保重。”
南泉禅师非常器重他,因为赵州禅师用行动来代替语言。从此师资相契,赵州就成为南泉普愿禅师的入室弟子。
有一天,赵州禅师请示南泉禅师一个问题:“什么是道?”
南泉禅师就用马祖道一禅师的话回答他说:“平常心是道。”
赵州再问道:“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无边,另外还有否更高层次的道呢?”
南泉禅师回答说:“如果心中还有什么趣向,就会有了那边、没有了这边;忘了后面、顾了前面。因此所谓‘道’就会失去全面性。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赵州听了以后再问道:“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四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禅师回答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欲真已达到不疑之‘道’,你应当下体悟。‘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说非耶?”
赵州禅师心下契然,后来成了大禅者。
在一般人眼里,赵州禅师的性格是有些乖戾的,从不按常理来行事。其实,这是误解。赵州禅师的乖戾不是来自于其性格,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智慧。只不过这智慧一般人理解不了,因此看在眼里的时候,觉得有些不大妥便。
很多人的智慧都在嘴上,因此容易流于浅薄,赵州禅师的智慧在行动上,因此往往深刻。明白了这点,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向赵州禅师学习了。应该学习的正是他这份行动。
凡事不要只流于口头,而要将之化为行动,只有行动才是最有意义的,口头上的言说,短期或许看起来比较厉害,一旦经历了时间,就显出浅薄了。一个成大事的人,往往是一个热衷于行动的人。
于无路处找出路
唐朝时候的太守李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有一天他去拜访南泉禅师,问道:“古时候有一个人在玻璃瓶里饲养着一只小鹅,后来鹅渐渐地长大起来,却没有办法从瓶中出来,养鹅的人既想救鹅出来,又不想把瓶子打破,请问禅师,假如是你的话,怎么样才能两全其美?”
话刚说完,南泉禅师突然叫道:“李翱!”
李翱一听,很自然地回答道:“在。”南泉禅师微微地笑道:“出来了!”李翱此际终于对禅师的这种超越的道理有所契悟。
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和小鹅一样,被瓶子束缚住,不能出来、不能自由。比方说,我们要想求钱财,钱财就束缚了我们;我们求功名富贵,功名富贵便束缚了我们;我们在人情的圈子里面打转,我们便在事物里面被束缚,让我们找不到出路。我们要想脱出名枷利锁的束缚,还是需要靠我们自己。靠别人帮忙超脱,总是有限的。吾人的自性本来是天真的、自然的、无染无缚;就是因为一念贪执、一念无明,所谓一念妄想分别,终为名枷利锁所困。若想跳出烦恼深坑,重获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如瓶中之鹅,何能安然而出?到这个时候只能靠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坏一法。
很多我们自认为的绝路,其实不是真正的无路可走,不过是自我束缚罢了。跳出自我,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就会发现,其实无路就是有路,且有千万条路。不过那些路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罢了,只要真正走进了内心深处,自然能够发现这条路。
不说话也是法
参佛的人,往往都会去得道的禅师处问道,想通过禅师的点拨让自己获得顿悟。有些人听了禅师几句话,明白了些许道理,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立即转身而去,开始滔滔不绝地布道,俨然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悟道。真正的道,不在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言说当中,而是在于自己的体悟。如果没有刻苦的体悟,不管学过多少经文,也只能是禅的门外客。
有位研究佛学的学者法师向马祖道一禅师问道:“不知道禅宗传什么法?”
马祖禅师反问:“你传什么法?”
法师说:“敝人讲过的经论有二十余部。”
马祖禅师道:“莫非你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意思是:你传了这么多的经论佛法,应该是大菩萨大智能了。
法师谦虚地说:“不敢!不敢!”马祖道一禅师突然做嘘嘘声。
法师很肯定地说:“你这嘘嘘,就是法。”
马祖禅师道:“这是什么法?”
法师道:“狮子出窟法。”
马祖禅师听后默然。
法师说道:“不说话也是法。”
马祖禅师道:“不说话是什么法?”
法师道:“是狮子在窟法。”
马祖禅师这时说:“狮子不出也不入是什么法?”
这位研究教理的法师终于回答不出,想辞别而去。马祖禅师召他回来,法师于是回头,当他回头时,马祖禅师追问了一句:“回头是什么法?”法师还是答不来。
马祖禅师终于说道:“这是愚人说法呀!”
《维摩经》里维摩居士的“一默一声雷”,这“一默”有无限的意义。其表达的不是没话可说,而是不需要多说,其意思都在心里。就像很多领导一般,他们很少像那些传播小道消息者一样,说三道四,但他们却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个中原因,就在一个默字。因为他们大多时候是在思考。这思考,才是真正的力量。
学会沉默、学会思考。将别人夸夸其谈的时间,用在沉默思考上;将别人恣意玩闹的时间,用在沉默思考上。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是众人中的思想者,是给他们提供智慧的人。
谁是主,谁是宾
人都是自信的,常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有智慧、有能力、有胆量。但现实中,这些特点往往都是经过自己放大的,不过是一个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一旦遇到真正的紧急情况,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往往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所以才会在对自己进行判断的时候产生误差。要消除这种误差,就需要刻苦努力,凡事都求诸己,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当真正地了解了自己之后,这种情况自然就不存在了。
有一年快要过年时,云游在外的佛光禅师终于在除夕夜赶回寺里。可是寺中弟子平遂住的寺院没有人,其他弟子都被信徒请回去供养。
禅师一看全寺漆黑一片,敲门也没有回响,只好盘腿禅坐在寺前等候。
等了一会儿,同行的侍者不耐烦,就在寺前四处探望,终于发现一扇窗户没有上锁。侍者身手矫健,爬窗而入,开门请佛光禅师进去。
佛光禅师进去之后,转身交代侍者:“把所有的门窗反锁。”
大约过了两炷香的时间之后,平遂终于回到了寺中。他掏出怀中的钥匙,试了又试,就是无法将门打开。
平遂很纳闷,自言自语:“钥匙明明没有带错,怎么打不开?”平遂不死心地再试,门依然顽强地紧闭着。
平遂不得已,只好撩起衣衫,从侧门边一个厕所边的小窗户,破窗而入。
哪知头才刚刚伸入室内,突然从黑暗中传来低沉浑厚的声音:“你是什么人!爬窗做什么?”
平遂一惊,就跌了下来。心想:莫非自己走错了人家?
佛光禅师命侍者开门,把平遂迎了进来。平遂一看师父回来,赶忙上前礼座,道:“弟子刚才确实是吓坏了。师父那一声轻喝,如同狮子吼声,让弟子真不知道谁是主,谁是宾了。”
常有人说,慈悲实在不容易奉行。其实,假如说自他互易,实在也不知道我是谁了!明明自己是寺主,给屋内的人轻轻一问,顿然有反主为宾的感觉。平常执着的自我,也有这么忘失的时刻。这就是没有真正悟道,没有彻底认清自我了。会如此,还是修行不够,继续修行,达到忘我境地之后,自然就不会再有这类事情发生了。认清自我,就要放下执念,努力培养自我精神。达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境界后,自然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声吼,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因为你已经在你的内心了。
时间遥远,其实只是一刹
人生在世,总是要经历离别的。有的是短暂地分开,有的则是从此不再见面了。被烦恼缠身的人,往往就会因这些离别而伤怀,从而郁郁寡欢,不再欢笑。其实,这都是大可不必的。佛家说,人生没有终点,也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分野。只要心到了,即使天涯海角天各一方,依然好似刹那不离。
洞山良价禅师穿好了海青、大袍,披搭了袈裟法衣,正式向老师云岩禅师告假辞行。
云岩禅师问他要去哪里,洞山禅师回答:“只想换个地方去参学。‘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至于目标地点,自己也不知道。”
云岩禅师故意提示道:“计划去湖南?”
“不是。”
“那么是回家?”
“也不是。”
“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呢?”
“等我找到可以落脚的地方以后,我会马上回来。”
云岩禅师感到洞山禅师心中已有主宰,如果仍在去回的问题上议论,反而给人觉得在知见上有所停滞,所以说道:“你离开此地,法界宽广,我们师徒要想再相见,只怕不容易了。”
洞山禅师合掌说道:“虚空法界空广,也只是一粒沙石、一粒微尘;时间遥远,其实只是一刹。在一粒微尘、一刹那里,还有什么别离?”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洞山良价禅师在云岩禅师处一待就是数十年,他的参学是找一个落脚的地方、是永恒的归宿、是寂灭的境界。云岩禅师说今后相见不易,因为迷悟的世界不同。但洞山良价禅师不辜负老师的苦心,用禅语解了老师的疑问,让老师从此释怀。
洞山良价禅师最后那番话的意思是在说,大家每天相聚在一处,心灵不交流,思想不沟通,精神不相依,也等于没有一刻相处相聚。但是,如果心与心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即使相隔时间再长,彼此距离再远,也仿佛从未分别一样。这就是虽然彼此已经分离,但却如刹那不离的道理所在。
不要再对离别挂怀,只要友情在,心相连,不管时空如何改变,都仿佛还在一起。如果彼此内心没有对方,那么即使面对面,还是无法感知对方的存在。想要不经受离别的苦,就要为自己经营可以交心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多了,那么即使你独自一人在异乡,也依然不会感到孤单。
禅不能离开生活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在途中相遇。赵州禅师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禅师将手摊开说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禅师不理睬他,就先快步地到舒州投子山去。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个油瓶,回到庵中。
赵州禅师一见指斥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大名,原来只是一个卖油翁。”意思是说你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禅师,不在弘扬禅道,怎么到外面卖油?
大同禅师也不甘示弱地回答道:“我也久闻赵州禅师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禅师,原来也只是一个俗人;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山主。”
赵州禅师问道:“我何以是个俗人?”
投子山大同禅师答道:“因为你不认识投子,所以我说你是一个俗人。”
赵州禅师再问道:“如何是投子?”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道:“油。”
后来投子山的胜因禅院就是由投子大同禅师所开山。
投子山大同禅师在圆寂前曾说:“我圆寂后奉安的塔如果变成红颜色,就说明我会再来的。”过了一百多年,信徒修塔,果然发现玛瑙色的舍利塔变成红色了,在这一天,恰巧有一位义青禅师到投子山胜因禅院来挂单;大家称呼这位义青禅师叫“开山再来”,义青禅师并作有开山塔颂:“白云锁不住,青峰以何收;月色笼寒塔,松声半夜秋。”
这投子义青禅师就是大同禅师的再来人了,大同禅师之所以有如此法力,就在于他堪破了禅的真谛,明白禅就在柴米油盐当中,就在生活的本质当中。因此,他才会化成卖油翁与赵州禅师相见。
想要从柴米油盐中找到温馨,就要靠一颗会发现、会观察的心了。一个有心人,每次面对柴米油盐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感觉。就比如做饭,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填饱肚子,而是如何将眼前的这一道菜做出味道来,在这样的人眼中,做饭不只是惯常的重复性劳动,而是一种类似艺术的体验。所以,相对来说,很多人做饭就是做饭,但懂得生活的人则是在烹饪。这烹饪,就有艺术在里面了。
佛性是常,心是无常
有一个学僧到南阳慧忠国师的道场里参禅学道。有一天,他向南阳慧忠国师问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灭的真如实性,禅宗的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间的差别如何?”
慧忠国师毫不隐藏地回答道:“迷时心是心、性是性,心性是有差别的;悟时心是性、性是心,则无差别。”
学僧又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说心与性无差别呢?常与无常难道没有差别吗?”
南阳慧忠国师说道:“你只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为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差别;在本体上心性是不二。”
两个了解本性的人,虽然用的是不同的词语,自然也能明白彼此话中的真意,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懂得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这从对方角度出发的换位思考,就是沟通的关键了。
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他们也经常跟人交谈,但总是无法找到共同的频道,经常是鸡同鸭讲,这就是彼此间心意不通,不懂得换位思考的缘故了。误会,就常常是由此产生的。
试着走进别人的心,从别人的不同表述当中,发现其真意。不要被表面的词语扰乱,从而产生误会。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有体会别人的心,才有可能懂得别人的心。懂得了别人的心,自然就不会产生误会了。从而,也就有了跟朋友跟家人的有效沟通,并避免彼此伤害。
否定就是肯定
唐朝的陆希声居士初访仰山禅师时,问道:“三门俱开应从何门进入?”
仰山禅师回答道:“从信心门入。”
希声居士再问道:“其他二门要它何用?”
仰山禅师随即回答道:“亦可从其门而入。”
希声居士再道:“究竟要从何门进入?”
仰山禅师答说:“从慈悲门进入,从智能门进入皆可以。”
希声居士仍然再问:“另一门如何进入?”
仰山禅师回答道:“一门即可,还要二门三门做什么?”仰山禅师的意思是佛法一门即可,从三门进来也是一门。因为信者里面有慈悲、有智能;慈悲里面有信仰、有智能;智能里面也是有慈悲、有信仰。所以仰山禅师的意思:信门者可以入佛,慈门者可以入法,慧门者也可以入僧。所谓三宝佛法僧,每一皆是宝。
陆希声居士又问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如何?”仰山禅师点头三下,陆希声礼拜,拜毕又问道:“禅师你持戒否?”仰山回答:“不持戒!”希声再问:“坐禅否?”仰山禅师回答:“不坐禅!”陆希声沉思良久,仰山禅师问道:“你会吗?”陆希声想想回答道:“不会。”仰山禅师说一首偈语:“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酿茶三两碗,意在镬头边。”
语云“条条大路通长安”,亦即“门门皆可入佛道”的意思。但是要进入佛道,首重持戒参禅,而今天仰山禅师说不持戒、不参禅,这不是叛逆吗?实则不然。看起来,不持戒、不参禅,是否定的,实际上否定就是肯定。因为戒律重规划、重仪制,凡事可与不可,有严格的规定。而禅学则重解脱、重超越,不为一般形式观念拘束,甚至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所以仰山禅师先否定了一切以后,另有一个肯定在。
陆希声居士不懂其中含义,因此才不断发问。在陆希声居士的心中,要想悟禅,就必须要把禅门的所有功课都做好,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禅门功课不过是手段罢了,而且不同的功课就是不同的手段,他们是平行的,而不是相互结合的。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从小路走可以到那里,从大路走也可以到那里。不需要小路走一遍,大路也走一遍。因此才说,门门皆可入佛道。
做其他事情也一样。认准一个环节,将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就是成功了。并不需要将每一个环节都弄通。如果想要每一个环节都弄通,那么多数就会变成门门通,门门松了,这是最无益的。
以出世的心,面对入世的事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次到厨房时,看到典座(负责煮饭的出家人)就问:
“你在做什么?”
“我正在准备禅僧吃的米。”
“每天需要吃多少米?”
“每天三餐要吃两石半米。”
“是不是吃得太多了?”禅师问。
“我还担心不够吃哪!”典座答。
黄檗禅师一听这话,顺手就打了典座两个耳光。
典座把这事告诉临济禅师,临济禅师很不以为然,答应替典座问一问。
临济禅师到了黄檗禅师那里,正想问,黄檗禅师就先提起此事。
临济禅师说:“典座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打他。”
黄檗禅师说:“你说什么,问什么?你要知道我为什么打他?”
临济禅师仍不服气:“难道担心不够吃也不行吗?”
黄檗禅师道:“为什么你不回答明天还要吃一顿呢?”
临济禅师捏起拳头大声说道:“说什么明天,现在立刻就要吃。”
说完顺势挥拳过去。黄檗禅师用手挡开责怪道:“你这个疯和尚,又来这里拔虎须!”临济禅师怒吼着走出僧堂。黄檗禅师反而欢喜:“这只小虎的头上现在已经长角了。”意思是更加凶猛了。
后来,沩山灵佑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讨论这件事。仰山禅师说:“他们的用意如何呢?”沩山禅师道:“生了孩子,才知道母爱的伟大。”“我却不认为如此。”仰山禅师道。“那你又作如何想呢?”沩山禅师问。“这就恰如把小偷领进家中偷自己的东西。”沩山禅师听后哈哈大笑。
佛家之意,不在问,而在答。真正能看出一个佛者修为的正是他们对各种问题给出的答案,这答案不一定要切题,但一定要有智慧在。这智慧,才是他们最看重的。所以,临济禅师做了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他的行为中有智慧在就行了。而且,很多时候,师徒相对的语境中,学理本就是大于伦常的。
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一股较真的劲头,要看重理大于看重人情。这样不会辜负自己。当然,也不是说人情就永远不要看重,而是要分情况。当直抒道理,可能会伤害人的时候,那么可以考虑下用人情的方式,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如果非此类情况,那么就要注重道理大过注重人情了。
不落空间
岩头、雪峰、钦山等三位禅师,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定上座,岩头禅师问定上座说:“你是从哪里来?”定上座就回答说:“我从临济院来。”岩头禅师又问道:“临济老师还好吗?”定上座老实地回答道:“临济老师已经圆寂了。”岩头禅师等三人一听非常悲伤,说道:“我们三个人今天特地来礼拜老师,无奈福德因缘这样浅薄,未能见到老师,老师就走了。现在请您把老师在世时的教诲说一些给我们听听好吗?”定上座就回答道:“临济禅师常开示说:在我们肉体中,有一个无位真人,常常从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你们看到的时候、听到的时候、想到的时候,都可以产生活生生的活动感,没有这一种自觉体认的人,就要打开心眼看看。”
岩头禅师听完后,不自觉地伸出舌头,但钦山禅师却说道:“为什么不称作非无位真人呢?”定上座突然抓住钦山禅师道:“无位真人和非无位真人有什么不同?你说你说。”钦山禅师无言以对,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岩头禅师和雪峰禅师就赶快靠近定上座谢罪说:“这个人是新来参学的,不知好歹,得罪了上座,请原谅。”定上座听了以后就说道:“如果今天不是你们两位说情,我定不会放过这位初学者。”
无位真人这个“位”字是指空间而言,无位真人即是不落空间的绝对真人。那个真人是谁?就是吾人之佛性。无位真人就是超越时空的吾人本来面目。可以说是委屈地暂住在我们的肉体之中,其实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非无位真人。定上座的本意是在怪罪钦山禅师不懂道,觉得其一句话斩断了佛缘。这一斩断,钦山禅师的修为也就微不足道了。直到后来两位禅师出来劝解,定上座认为这两位禅师又将斩断之缘续接上了,因此才放过了钦山禅师。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定上座有些小题大做了,其实不是。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将自己的理想曲解了,将理想曲解了之后,这个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才是定上座发火的深层原因,他是在痛惜钦山禅师的不悟。
想要不曲解自己的理想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想买一套房子,那么就要搞清,你是要这套房子的本身,还是要拥有房子的感觉。如果是前者,就该去努力工作,赚到买房子的钱。如果是后者,就该强大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有更多的安全感。如果弄错了,即使你得到了那房子,依然会感到失落。因为你的安全感还没有得到缓解,房子有了,你又会有其他方面的顾虑。如此一来,往往就会恶性循环,一直有想要追求的东西,也一直在追求,但你却从未真正得到拥有那些东西的快乐和成就感。
吃出快乐来
古来的禅僧们,有人和他们谈禅论道,你跟他说有,他用“无”来给你回答;你跟他说无,他却又给你以“有”来回答;你谈相,他便论性;你论性,他又谈相。不是说故意与你唱反调,而是有时候他见你在左了,便用右把你带回到中道的禅心;见你在右了,便又用左把你带回到中道的禅心。
有个禅僧问睦州禅师道:“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并且天天重复,今天穿衣吃饭,明天也要穿衣吃饭,后天还要穿衣吃饭,实在是非常麻烦。请问禅师,如何才能免除这许多的麻烦?”
睦州禅师回答得非常妙,他说:“如何能免除这许多的麻烦呢?我们每天要穿衣吃饭。”
这个禅僧坦诚地说:“我不了解。”
睦州禅师斩钉截铁地告诉他道:“如果你不了解,那你就得每天穿衣吃饭。”
禅是单纯的存在,不假他物,但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每天的穿衣吃饭都是禅,正因为如此,睦州禅师才告诉禅僧,要去穿衣吃饭。意思是告诉他,穿衣吃饭中有禅,现在你不懂这其中的禅,那么你就要去做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体验,领会日常穿衣吃饭中的禅。
这秘密就在于一种心境,将物质和精神合而为一的心境,在物质生活中体验精神的快感,在精神世界里发现物质生活的美妙。而这层意思,也正是睦州禅师想要告诉禅僧的。
真正的快乐不是从外界获得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偶然的,而是持续的。这持续就是源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在穿衣的时候,能够发现美感,这美就是他快乐的源泉。在吃饭的时候,他追求的不是吃饱,而是食物的味道,这味道就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每个角落,其实都蕴藏着快乐,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心境,能够发现它们。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杭州净土院的药山惟政禅师,禅学很高,持律也很谨严。曾接引太守李翱皈依佛法,也曾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事。
禅师生性淡泊,不喜应酬。所以,当朝大臣,争相供养,禅师均借故推辞。但是,禅师与当朝蒋侍郎颇有深交。
有一天,蒋侍郎对禅师道:“明日寒舍文人雅集,多是当代学者名士,希望禅师拨冗前往,普洒甘露,演说妙法。”
药山惟政禅师推辞再三,无奈侍郎坚请,不得已勉强承诺前往。
第二天,蒋侍郎派人前来迎接,药山惟政禅师已不在寺中,留下一首偈语:“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维,为僧只合居岩穴,国土筵中甚不宜。”
迎者将此偈呈交侍郎,侍郎非但不怪禅师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认为药山惟政禅师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在朋友和自我之间,人难免要面临二选一的时候。这时候,药山惟政禅师选择了自我,因为他明白,我之为我在于异人处。每个人都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这正是我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跟别人完全一样了,那么,我也就没有价值了。而别人的盛情邀请,往往就是希望改变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用他们的观念来思考。这是一个有自我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也无须对此进行让步。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是圆滑世故会做人情的人,而是懂得拒绝,能够保持自我的人。一个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人,不是朋友满天下,而是有很多懂得尊重我们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是比别人更加快乐,也更受人喜欢的。
何必太匆忙
杨歧方会禅师是江西袁州人,俗姓冷,少年时就很机警聪明,在湖南潭州道吾山出家,阅读经典有过目不忘之誉。他追随慈明禅师有很长一段时期,自愿负责监院的工作,虽然过了十年,但未能有所省悟,每次请求参问,慈明禅师总是回答道:“你的工作繁重,以后再说吧!”
后来有一天他又去参问,慈明禅师说道:“监院以后儿孙满布天下,你急于悟道,忙什么呢?”
有一天,慈明禅师外出,忽然下雨,杨歧禅师在小路上遇到他,他就拉住慈明禅师说道:“老师,您今天必须说给我听,不说我就不让您回去。”
慈明禅师说道:“监院,你如果要知道这个事,一切便休。”
话刚说完,杨歧禅师忽然耳中轰然一声,心中忽觉阳光一闪,即刻大彻大悟,跪拜在雨地上,汗水、泪水与雨水一齐流下说道:“至今一切便休,至今一切便休!”
有一天,慈明禅师上堂说法,杨歧禅师出众问道:“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慈明禅师说道:“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杨歧禅师又道:“万事虽休,更借一问。”慈明禅师便大喝一声。杨歧禅师反而称赞道:“好喝。”慈明禅师又喝,杨歧禅师也跟着喝,慈明禅师连续喝了三喝,杨歧禅师便顶礼三拜。杨歧禅师礼拜后,恭敬诚恳地说道:“报告老师,这个事必须是个人才能承担!”慈明禅师听后拂袖便走。
慈明禅师不肯急急为他说破,是希望杨歧禅师养深积厚,再待机缘。但杨歧禅师悟道心切,只有说出,希望能早一点觉悟,所以真是好一个杨歧禅师,先说至今一切便休,再说一切必须自己承担;慈明禅师拂袖,意即让他自己承担。
杨歧禅师后来有一首偈语便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处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不管做什么,操之过急是不行的,还是要按部就班地来。
要想成事,靠的还是脚踏实地和按部就班,急于求成和投机取巧,往往不仅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就像蝴蝶奋力破茧时会痛苦万状,如果这时你从旁相助,它可以减轻痛苦,但却会因为没有经历翅膀充血的过程而失去飞行的能力。这就是取巧的坏处了。
生活的层面
有一天天刚破晓,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朱友峰居士,兴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以花果来供佛。谁知才一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朱友峰捧着的花果撞翻在地。
朱友峰忍不住责怪道:“你看,你这么粗心,把我供佛的水果鲜花都撞坏了、撞翻了,你怎么样给我一个交代呢?”
这个名叫李南山的居士,也非常不满意地说:“东西都已经撞翻了,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吗要那么生气?”
朱友峰听了以后,更加生气地说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
两人正互相大声地指责对方时,广圄禅师正好经过佛殿,就将两人叫来,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能坦诚地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这才是学佛的态度、才是智者的行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同学们取得协调,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里面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李南山先说道:“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道歉,“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实在太幼稚了。”广圄禅师的一席话,终于感动了这两位争强好胜的人。
人身上往往都有很多的戾气,常会因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摩擦,便满腔怒火,不惜跟人恶言相向。在这发火的人心中,自己的行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在保护自己的面子。却不知,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没有礼貌。他们一心要保的面子,早已在恶言脱口而出的一刹那就无影无踪了。
丢了面子还算小事,如果彼此不相让,因这点小事大打出手,那就更糟糕了。伤了自己要忍受疼痛,伤了别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绝对划不来的。所以,要培养自己具有温和宽容的心态。碰到摩擦的时候,给对方一个微笑,轻声说声对不起。并不代表你懦弱,而是说明你有素质。
不如等待
马祖道一禅师在他年轻时,第一次遇到南岳怀让禅师之际请示道:“怎样用心才能契合无相三昧?”
怀让禅师告诉他说:“你想学心地法门,要体悟无相三昧,就如同播种,我说佛法譬如下雨:播了种、又下雨,因缘际遇,必有一天能够见道。”
马祖道一禅师再问道:“禅师,你说的见道,是见个什么道呢?道是无形无相的,我们能见无形无相的道吗?”
怀让禅师再告诉马祖道一禅师道:“用心了,法眼就能见道。道本来是无相三昧,无相三昧也是从心地法门自见其道的。”
怀让禅师担心道一禅师还不明白,又再补充道:“若契合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就可以体会出道是什么。”
参佛悟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努力去参,还要懂得安静地等。就好比播种,是一个劳动的过程,但想要收获,光靠人的劳动是不行的,还要有老天下雨。因此,一个懂得庄稼生长周期的人,并不是总在田间劳动,还会在家里等待下雨。这其中的等待,才是关键。如果心浮气躁,天天看着秧苗,烦恼于他们为何不马上长高,那么不仅对秧苗没有帮助,反而坏了自己的心情。只有懂得耐心等待,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做到的,哪些是自己不能做到,需要慢慢等候时机的,才最有可能种出好的庄稼,同时也能获得一个好的心情。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等的概念,只是一味努力,不见成果后就满心焦躁,不仅无所得,反而落得个心浮气躁,这就得不偿失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