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性学三论:性变态[5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生物学中,人们通常用“性本能”这个专业词汇来描述动物界和人类社会中对性的需求这一现象。

    性需求与饥肠辘辘时寻求食物的需求是相同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在现存的词语中,我们尚无法找出一个特别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种类似于饥饿时觅食需求的性需求。不过,人类却自认为很明白这种性需求背后的原因和实质。

    通常,大多数人认为人在年幼时并没有性需求,这种需求是在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个体性发育逐步完善而显现出来的,而且,该需求的最终指向是完成两性的结合,或形成有利于两性结合的条件,因此它只会发生于异性间那种不可思议的、绝无仅有的互相吸引中。不过,众多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上面的说法根本无法立足。如果再仔细想一想,我们不难看出该论点是如何断章取义,且不全面考虑便轻率地做出判断的。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两个词语以便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一是“性对象”,即具有且能够展现出性诱惑的人;二是“性目的”,即性需求或性冲动想达到的结果。

    结合上面几点,我们便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着重关注与性对象和性目的相关的性变态现象,并探究性变态与性正常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性对象”的变异

    我们可以经由一个古老的传说来探知一般人是怎样看待性冲动的。据传,初始的人并没有性别差异,大家都同属于一个性别,直到后来产生了男性和女性,才将性别一分为二。异性间互相诱惑、互相吸引,在历经多番努力之后再一次融为一体。[52]

    此看法一直深入人心。正因如此,当普通人闻知一些男性的爱侣是男性,女性的性伙伴是女性,而非异性时,他们就感到很不理解。为此,我们将此类只爱恋同性,而非异性的人称之为“同性恋者”。若想在表述上更为精准,我们也能够称此类人为“性颠倒者”(inverts)。到目前为止,对于已存的同性恋者数量我们尚无法准确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会是一个小数目。[53]

    一、同性恋(也称性对象的颠倒,性颠倒)

    依据同性恋者在性对象颠倒过程中所展露出的不同行为,我们可以将性颠倒者划分为三种类型。

    1.绝对的同性恋

    此类同性恋者的性对象始终且只能是同性。对于此类同性恋者来说,异性不仅丝毫不能引起他们的性冲动,甚至还可能导致他们对于异性产生反感,基于此反感之上的是,此类同性恋者无法同普通人一样做出正常的两性交合,即使勉强为之,也体会不到任何乐趣。因此,无论如何,异性绝对不可能成为此类同性恋的性冲动对象。

    2.双性恋

    此类性颠倒者对同性和异性均可能有性冲动,且自身无确切的表征。

    3.偶尔同性恋者

    当存在一些特别情况时,尤其是在正常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此类同性恋者能够以同性替代异性为性对象,继而得到性满足。

    即便在同性恋人群中,针对于此类特殊性需求也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的解释。有人认为正如普通人会满足自身的性欲一样,这些性颠倒者对于自己性欲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理应让他们享受到这种权益。也有人提出,性颠倒现象乃是一种情不自禁发生的变态情形,针对该情形,性颠倒者应该尽其所能消除自身的同性恋行为。[54]另外,同性恋在病症发作的时间上也有差别。有些人的发病时间可能会早于他能够记事的年龄,也有人在他进入青春期之后才可能表现出来。[55]这些症状也许会伴随一生,也许会作为人生成长阶段的匆匆过客,在持续一段时间后销声匿迹。还有些人是不停地转换于正常者与性颠倒者之间的特殊人群。但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性颠倒者是这样产生的:他们在自己和异性交合时引发了某种很痛苦的经历,继而转为性颠倒者。一般来说,上述的各种性颠倒行为之间不可能出现互相牵扯的关系。这种牵扯唯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出现并一直持续下去,而且通常情况下,处于此类极不寻常状态下的人们对自身的情形都极为满足。

    很多研究者往往只是指出上述不同患者之间的区别,却避而不谈这些不同类型患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更没有将上述众多情形归纳总结为同一类型,其目的是为了在性颠倒领域研究出区别于他人的成果。但是,无论研究者们如何区别上述各种情形,占据大多数的还是中间人群。因此,人们对这些现象的区分可能反而会给自身的研究工作带来麻烦。

    性颠倒的原因

    同性恋或许是天生的心理变异所导致的结果,这也是我们谈及造成同性恋的原因时首先就会想到的。治疗者们发现,那些具有同性恋倾向的患者往往来自于那些最初被诊断为有心理疾病,或具有心理疾病患者征兆的人。针对这种想法,我们要对其中的两个因素进行探究和验证,这就是退化(degeneration)和天性。

    退化

    “退化”本身及其在各个领域的滥用已经遭到了大家的诸多反对。过去,人们对将那些无法归类于创伤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原因推给“退化”的做法习以为常,在玛格南(Magenan)对“退化”种类的划分中,就连处于人类最顶端的心智能力甚至也可能接近“退化”的边缘。就该情形而言,“退化”本身已无法再表达其原有的意思,也无法正常运用。起码以下两种情形,我认为不适合被归类于“退化”。

    第一,假设所有现象中,过分远离常态的表现尚不多见;第二,假设生活及生存能力仍然保存完好。[56]

    下面这些事实让我们确认,若依照以上两种情形进行比对,同性恋者不一定要被归类于“退化”者。

    1.相比于普通人而言,同性恋者在别的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

    2.在某些心智功能不仅没有缺陷,且在智能和品行人格方面均有造诣的人身上,往往也会出现性颠倒现象[57]。

    3.如果我们能放开眼界,扩大思考范围,摆脱来自诊疗经验的局限分析性颠倒现象,就可以得出以下论断,从而避免将此现象归类于“退化”的危险:(1)事实告诉我们,在古代文明帝国的文化高度发展的巅峰时期会产生大量同性恋者,且他们的出现常常被赋予巨大的价值。(2)依布拉赫(Bloch)认为,“退化”一般仅适用于文明高度发展时期,但性颠倒现象却充斥于前文明时期的氏族部落。同样,种族的差异、气候的不同,还有同性恋者在社会中的处境,都会强烈地牵制着这种现象的布局,纵然是处于文明顶端的欧洲也不例外。[58]

    本性

    如果说“同性恋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也只是由第一种类型,即“绝对的同性恋”才能推导得出。正如这类性颠倒者所说:“从小时候开始,我就从未用别的形式展露过自己的性兴奋”。而这也是我们上述推论的依据。就“性颠倒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这个论断而言,它仅来自于我们对完全的性颠倒者形成缘由的推断,且该说法的唯一证据也只是来自于当事人自己的说辞。

    其实,“性颠倒者与生俱来”的这种说法基本不能说明后两类患者的患病缘由,特别是最后一类。如果我们仍然不放弃此推论,那么必然会引起“绝对的同性恋”与后两种同性恋类型脱节,甚至同性恋这一概念的统一性也将遭到破坏。即使这样,一些同性恋者的成因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另有原因。有些研究者认为:“同性恋”仅是某些人的性兴奋在青春期时形成的一种偏好。他们就该论断叙述了以下几点依据:

    1.我们能够看到,数量众多的同性恋(包括某些绝对的同性恋者)在他们之前的经历中都遭到过某种深刻的性画面刺激,该刺激在他们身上遗留下唯一的、难以消退的印象,便是性颠倒偏好。

    2.我们还发现:对于一些同性恋而言,来自于外部的一些奖赏性的和打击性的事件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类事件发生于他们的孩童时代或成人之后,如长时间与性颠倒者共处,互为战友,或服刑期间遭遇同性恋者,考虑到两性交配的不安全,孤身一人,性能力差等,进一步地巩固了他们的同性恋倾向。

    3.催眠术能够“治疗”同性恋者这一事实表明,若性颠倒是与生俱来的,该方法也无能为力。

    以上三点表明:“性颠倒是与生俱来的”这一说法,很难经得起人们的推敲。我们之所以质疑这种说法的缘由是:若把之前那些被认定为与生俱来的同性恋者的经历再次拿出来细细推敲,也许能够得出,他们在孩童时代的某种经历会决定他们的原欲[59]走向的结论。虽说他们现在已无法复述这些经历,但是,如果手段恰当,依旧能够唤醒他们的这些记忆(艾里斯也有类似的看法)。就该研究者的分析而言:同性恋是一类社会中多发的异常现象,这种现象不外乎是因为患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的。这位专家的意见看似简明而确定,然而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即便有些人在孩童时代曾遭遇过诱奸,彼此手淫等诸如此类性危害的干扰,然而他们在成年之后也没有成为(或至少没有成为)同性恋者。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不管是与生俱来的原因,还是外界因素的干扰,都无法成为说明同性恋现象的唯一原因。

    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说,就同性恋现象的实质而言,无论是与生俱来的因素,还是外界干扰的因素都无法单独而确切地说明这一实质。当我们以“同性恋是天生的”这一理由来说明这种现象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什么是与生俱来?这种与生俱来的性颠倒包含了哪些方面?否则我们只能相信这一最恶劣的说法:一些人与生俱来的性兴奋,只是针对某一类性对象而言的。

    而所谓外界因素干扰的解释,同样也不尽如人意。试想一个人自身并无一点天性的偏好,那么,即使有再多明确而实在的外界因素的干扰,也是无济于事的。

    两性理论

    继弗兰克·李兹顿(Frank Lydston)、奇尔南(Kier-nan)和柴瓦里尔(Cheralier)等人就同性恋现象的原因提出见解之后,又有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解释。然而不同于以往的那种认为某人非男即女的观点,这是一种绝对与众不同的解释。

    研究证明,当我们用生理学的眼光来看待某些人时,会很难区分他们的性别,因为从他们拥有的性器官很难判定他们是男是女。我们将这些同时拥有男人和女人生殖器官的人,称为双性人或阴阳人。而对于一些极其特别的双性人,他们的两种生殖器官都发育得非常良好,我们称他们为完全两性人。

    就一般情形而言,双性生殖器官的发展都并不完全。[60]但正是通过该异常情况,我们才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般的发育阶段的实质。因此,就外部特征而言,一定范围内的两性偏好是不足为奇的。几乎所有的男性或女性都遗留有异性器官的踪影,只是有的早已转变为能够派上其他用场的物件,有的则附着于身体,别无他用。

    这些早为人们所熟知的解剖学理论,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个模糊的现象:人类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两性同体,只是在以后的进化历程中不断发展才慢慢变成了单性,在这一过程中,其中的一性因受到阻碍而没有得以发展,仅仅残留下了一些痕迹。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上述联想转化到意识世界中,并将同性恋现象看作是双性人的一种意识反应。不过,如果要证实上述假设,我们就不得不去探寻以下事件:同性恋患者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必须要能寻找到双性人存在的痕迹。

    但是,上述假设都难以站得住脚。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所说的心理意义和生理意义上的双性人,两者之间并无完全的顺带关系。的确,就同性恋而言,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们出现性兴奋降低的情况,时而还能发现他们在生理方面存在缺陷(艾里斯也有同样的见解),不过,这样的例子也是少之又少,且并不重要。同性恋根本不同于解剖学意义上的双性人,这点我们一定要明白。有些人还刻意去强调一些特别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的特征,目的就在于将同性恋患者与正常人区分开来(艾里斯如是说)。

    我们必须记得,这些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的特征,本就可以从异性身上找到。许多人本身就拥有双性的影子,不过他们却没有和同性恋患者一样改变了他们的性取向。如果他们性取向的变化会影响到其心理方面的能力,如导致其显而易见的异性特征和性兴奋的些许变异,那我们必须相信的确存在着心理上的双性人,可事实并非如此。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女同性恋者才会发生这类性格上的转变。对于男子而言,即使一些很有男子气概的人身上也时常会发生同性恋的倾向。所以,如果所谓的心理上的双性人真的确存在,那我们就不得不去证实,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同样,就我们所说的心理双性特征也是这样的。不过,就像哈尔班叙述的那样,从表层上看,某人早已消退的异性器官与其身上存在的那些不重要的性特征,这两者之间并无联系。一位专门从事同性恋现象研究的男学者曾经用非常形象的话语概括了以上观点中的阴阳人,他是这样描述的:同性恋是男人的身上装错了女人的头脑。不过,我们还是无法理解到底“女人的头脑”是怎样的。

    就如上面所示,用生理学专用词来替换心理学专用词,不仅不准确且有画蛇添足之嫌。此外,克拉夫特·伊宾为此所做的说明看似更为准确,可就本质上来说也差别不大。克拉夫特·伊宾认为,人身上的阴阳特征不仅表现在生殖器官上,还能够通过双性性腺影响大脑中枢,使之在个体成熟阶段形成并刺激男女的两种大脑中枢。尽管上述解释中所说的发育起来的“男女神经中枢”,相比于那位学者所说的“男人与女人的脑子”看似更专业些,其实不然。而且我们尚且不能探知大脑中枢是否也如同言语神经中枢一般,有专门的大脑片区对应着特定的功能。无论如何,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两点论断:

    第一,同性恋自身的确存在着阴阳人的特征,但是,除生理学上的解释以外,我们尚且不能了解它的组成部分。

    第二,我们要分析的是性兴奋在发育的阶段中经常遭遇到的阻碍。

    同性恋的性取向

    那些承认心理双性理论的学者指出,同性恋的性取向恰恰和一般人颠倒,男同性恋者将自己看作女性,认为男人的形态和智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极力想得到男性的抚慰。

    纵然此类见解被大多数事实所印证,不过仍不能被视作同性恋患者的标志。难以否定的事实告诉我们,很多男同性恋患者,不仅仪表堂堂,还相当有男子气概,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异性的特征。同时,他们还成为众多纯天然女人追求的目标。如果不是如此,又该如何理解,从古至今,那些男性性服务者总是以女性为参照,浓妆艳抹,故作娇态,从而取悦那些同性恋者。假设我们承认上述心理双性论学者的见解是正确的,那么看到如此打扮的男妓们,男同性恋者可能就要逃之夭夭了。

    在古希腊时期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同性恋患者通常是一些最勇猛的男性,他们的性对象是某个男孩,诚然,男孩的男性特征还吸引不了他们,但男孩身上透露出来的那些女孩的娇羞、娴淑、纯真、惹人爱怜却能打动他们。不过,当这个男孩逐渐成熟起来,他不仅不会再被同性恋者当作目标,甚至还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喜欢上某个同样具有女孩气质的男孩。如上所说,他们的性对象并非只是同性,更多的是拥有双性特质的人。双性特质的人是他们在既渴求男人又渴求女人的挣扎中求得的一种妥协,当然,不管怎样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性对象必须具有男人的体态(生殖器官)[61]。

    女同性恋者的情形相对男性来说,则更明朗一些。在女同性恋患者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人,具有更加明显的男性外形和意识,而她向往的目标也一定充满温柔娴熟的女人味。但是,纵然是这样,只要我们坚持详尽的探寻,依然可以发现巨大的区别。

    同性恋的性目的

    以下现实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就同性恋而言,他们的性目的也千差万别。就男同性恋而言,进行肛交的其实很少,他们多以为彼此手淫为主。对于他们的性目的,人们更愿意将它看作是自恋,而不是异性恋。就女同性恋而言,虽说她们的性目的也很少,但可能主要还是以口交的方式为主。

    总结

    即使到目前为止,就我们所了解的一切尚不能恰当地说明同性恋现象的根本原因,不过可喜的是,经过上述的一系列分析,我们获得了比完全解释这个现象更有意义的成果:分析问题的视角。

    我们发现,似乎早先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性本身与性指向上,而从这些同性恋患者的身上,我们意识到这样的事实:我们应该更全面地看待事实,而不是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常态下的性本身和性指向的联系上。由此,我们也意识到原来性本身和性指向是可以分开来说的,或许,性本身和性指向全然没有联系,同样,性冲动的产生也不可能源于性对象的挑逗。

    二、性对象是动物或处于性发育期的儿童(所谓的“恋兽癖”或“恋童癖”)

    同性恋者除了在性对象上不同于一般人外,其他方面基本上都与一般人无异。不过这一观点却不适用于那些只以儿童(处于性发育期者)为其交配目标的人。很明显,这些人处于一种极为少见的变态状态之下。这些变态者,也许是因为他们自身就是阳痿者;也许是因为他们欲望强烈,但却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又一时无法寻觅到合适的对象,因此孩子就成了无辜的受害者。无疑,上述变态的状态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了性的本质,也让我们观察到了更多的性本能,甚至是这样无耻的本能。相对而言,因饥饿而表现出来的本能则显得正常很多,至少不会为了满足本能而沦落到无耻的地步。至于那些与动物交配的人(其中有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则不得不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性欲望如此经不住诱惑,以至于使交配突破了物种的界限。

    站在美学的角度上,我们或许很期待将上述性变态行为归结在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身上,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在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其性本能并不一定就会超出正常人或其他的种群和阶级的范围。很常见的例子是:我们时常能听到老师或佣人对孩童进行性侵犯的案例,这是因为老师与佣人接触孩童的机会更多。事实上,仅仅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只是在该类事件中显得更为自由和欲罢不能。或许更为病态的是,他们的疾病使得他们更轻松地脱离了普通的性满足。

    上述事例又进一步显示出,在关于性的话题中,在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和一般人并无太大的差异。同样,这样的事例也有进一步思考的价值。就此,我觉得:即使在正常情况下,高级的意识也难以控制性兴奋。据观察,一个在道德上,或在社会上有精神障碍的人,他的性生活也会有障碍;不过,好多在性生活方面有障碍的人,他们在其他方面(如精神)不仅和普通人差不多,而且也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只不过他们的性生活还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由上述的一系列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对有些人来说,在很多场合中,性对象早已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而性本能中肯定还有很多我们尚未探知的、必要的组成部分[62]。

    第二节性目的的变异

    就一般意义上来讲,人们所说的性交的目的大都是指双方性器官的交合,这种交合能够消减人们对性的惶恐,在短时间内,使渴望性的火焰得到遏止(这种方式获得的满足如同饥饿获得食物)。

    然而,就算是很寻常的性活动,仍夹杂着些许其他行为;如果不能正常发展,就有可能导致一种性变态,我们称之为性的反常活动。例如,人们在性行为开始和结束后所做的某些如爱抚、注视等预备动作,全部是为了向性目的迈进,此类行为不仅会给双方带来愉悦,还会增加激情,一直会持续到人们达到性目的才终止。亲吻也属于接触的一种形式,接吻时两人唇部的黏膜互相接触。嘴唇本身只是消化道的入口,不在性器官的范围之列,然而在现代,许多国家的人们却认为嘴唇对于性活动有很高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些夹杂在寻常性活动中的行为已经成了联系性反常活动和正常性生活的纽带,我们在分类时也可以以它为根据。性反常通常划分为两类:1.从解剖学的角度看,性活动时人们运用身体部位的变位;2.在双方一起达到性目的之前,那本该较快完成的具有过渡意义的接触也会被延迟更长时间。

    一、生理学上的变化高估自己的性对象

    人们在估价他们的性对象的时候,肯定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方的性器官上(当然极个别的情况除外)。一般来说,一个人不但要关注其性对象身体的全部,还会关注他是否温柔、浪漫等因素。这种高估自己的性对象的现象在心理智商方面也同样会出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几乎丧失了判断能力能力,盲目地觉得自己的性对象拥有完美无缺的人格,坚贞高洁的情操,总之眼中除了爱情什么也看不到。这种对爱的盲目轻信,就算不属于服从权威的心理模式之列,也称得上是导致权威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63]。

    人们对性对象的高估,导致他们的性目的由原来的仅以性器接触扩展到重视身体的其他部位[64],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男人的性生活得到充分的证明。研究男人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因为女性在这方面遭受过文明的压制,另外还因为女性天性中的喜欢遮掩和撒谎,使她们仍然藏匿于层层帷帐之中[65]。

    口唇黏膜的运用

    只有一方的口唇或舌头与另一方的性器相触碰的时候,才被称为性反常现象,而双方口唇黏膜的触碰并不属于此类现象。我们把亲吻看成是处于正常性行为和反常性行为之间的一个阶段。当然,人们通过嘴唇与性器接触来获得满足的方式可谓经久不衰,可对于一个厌恶这种方式的人来说,他会因为一想起便会呕吐而拒绝做这种事情。其实人们所反感的事物的界限往往是由人们的习惯决定的,例如一个男人会很激烈地和一位靓女接吻,然而,如果让他使用这位靓女的牙刷刷牙,他就会禁不住作呕;尽管他的口腔不一定会比那个女子的干净,他却每时每刻都使用着自己的口腔而不会有任何不适。

    所以,我们所讨论的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此类反感尽管可以阻碍原欲对于性对象的过度评价,却很容易被原欲所毁灭。在作呕的感觉里可以发现一种抑制“性目的”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一般不会指向性器官,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异性的性器官也会成为作呕的对象。这就是歇斯底里症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典型的症状。这种反感通常需要性本能产生的力量来克制(后文中会做详细的论述)。

    使用肛门

    把肛门作为性目的的现象,由于人们的反感而受到巨大的阻碍,而且其受阻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口腔黏膜的运用;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为其辩护。人们之所以会反感这种行为,是因为觉得肛门是用来排泄的,时刻都和排泄物接触,而在我看来,这与患歇斯底里症的女性因男性性器官也兼具排尿功能就对其厌恶不已的情况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肛门黏膜在性方面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男人之间的性交上,所以对这种行为爱好与否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性变态者的标准。而且,与之相反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娈童”(可以取悦男子的儿童)会变得更加像个女人,而在纯粹的同性恋者之间最容易见到的性目的是相互手淫。

    身体其他部分在性方面的作用

    身体其他部分的重要性在性的角度上扩展到身体的别的地方,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很难为研究者带来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而所有的这些方式只有一种用处,就是可以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当性本能渴求性对象时会采用所有能够想到的办法。

    变位的问题就解剖学来说,不仅是因为对性对象的过度评价,还由于另外一个值得讨论却鲜为人知的事物,即身体的某个地方,如口腔和肛门黏膜,由于人们经常把它们当作性器官使用,因此也经常把它们与性器官等同视之。这样的想法是十分准确的,人们也可以用它来研究某些病症,这一点可以从今后对性本能发展问题的研究上得到证实。

    性对象不恰当的替代物:恋物癖

    让我们饶有兴趣地是下面这种情景:某些物品替代了性对象,该物品和性对象有关联,但却绝不适合被当作性目标。如果按照我们的方法进行划分,这样的现象其实应该被归为和性对象有关联的“变异”情形,但是,现在只能等到大家对“性的高估”的情形有了一些了解后再进行讨论了,因为该情形是在丢弃了性目标的基础上混合着毫无目的的热情所促成的。

    替代性对象的事物常常为身体的一些与性目标没有关联的部位,比如足踝,头发丝等,另外还可能是一些显然和异性有关联且具有浓烈性气息的非生物类的物品,如衣衫的碎块、红色的肚兜等。这些物品可以被用来比作原始人类所崇尚的“物神”,因为神灵的确切模样就是原始人通过这些物品想象出来的。在那些与恋物症距离越来越近的人群中,尽管有的人性目的不太正常,却还不至于十分混乱;如果想要达到他们的性目的,其性对象就得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条件,例如必须要有什么颜色的头发,穿某种样式的衣服,身体上必须有伤疤的痕迹等。他们对这些条件的迷恋程度和恋物症相差无几,这看起来的确十分怪异,所以我们对它感兴趣的程度是其他任何一种不正常的性冲动所不能比的。

    我们可以推想,这些人一定是在渴求达到一般性目的的过程中遭遇了挫折(性器官的衰弱)[66]。就是一般生理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出现此类问题,他们经常会因为高估性对象,而把许多与之有关的问题都作多分的估价。所以,患有某种程度的恋物癖也不算什么怪异的事,特别在刚开始向异性求婚的时候,此时离达到正常性目的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就如同浮士德说的那样:“我对她放在胸前的带着香味的手帕也是那般的迷恋,还有她那滑过双腿的似有若无的纱裙。”

    当对物品的迷恋趋于固化甚至彻底替代了一般的性目的,或所迷恋之物和它的主人逐渐没有了关系,而自身变为了性对象,这样的情况才称得上不正常。这一原则可以被用来区分性冲动的微小变异和完全不正常的病症。

    人们在孩提时期获得的印象较为深刻的性意识,通常会在对所迷恋的物品的挑选上表露出来;毕耐特(Binet)首先认识到了这个现象。以后我们还要再举出许多事例来论证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和俗语“难忘莫过于初恋”的意思有相近之处。人们在对性对象进行择取的时候,即使会遭到引起恋物症的许多因素的限制,然而,孩提时期给他们留下的性意识仍旧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后面我们还会详细地探讨这种意识的重要性[67]。除了这种情形之外,有些人用迷恋的物品来代替性对象的原因,大概来自于一种典型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或许连其本人都没有意识到。人们不可能时刻都能掌握引起这种联系的因素。在神话中常常会看到一种非常原始的性的象征,足踝就是这种性象征之一。而人们对于毛皮的性幻想,可能是因为这会让人联想到性器官周围的体毛,这样的象征意义很可能和幼年时的性意识有较大的联系[68]。

    二、对暂时性性目的的依恋新意向的出现

    抑制人们达到性目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比如性能力减退、渴求性对象的艰难、性活动的风险等,这些原因都具有特别大的驱动力,它会使人们停滞在准备性活动中,而把这些活动转变为新的性目的,并以此来代替正常的性目的。经过研究人们发现,无论这一新的性目的看起来有多么新奇,它都已经早就存在于正常的性生活之中了。

    爱抚和目视

    如果想要达到一般的性目的,就需要一段时间的爱抚。众所周知,性伴侣之间相互爱抚肌肤会让他们享受到无尽的快乐,使他们感受到不间断的刺激。所以,只要能够完成正常的性行为,那么,在爱抚的过程中所做的停留,就不能被称为不正常的性行为。

    视觉上带来的感觉和爱抚在本质上很相似。使人们达到性兴奋最常见的、最一般的方法莫过于视觉感受,人们也经常依靠视觉来选择性对象。这种带有目的性的方式,也促使人们对性对象外表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本用来遮盖身体部位的衣服也变得充满了性意味,所以性对象会经常用无衣物遮掩的部位来博取异性的眼球。假如人们的注意力由性器官转向身体的所有部位,这种心理就充满了艺术性(我们把它叫作“升华作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居间性的性目的,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喜欢看异性袒露胴体的偏好,这样的方式确实可以把人们部分原欲转化到更高阶段的艺术层面上去[69]。

    不过,假如“视觉”的渴求受限于下面的范围,就应当被归类于性反常情形:1.当视觉只停留在性器官上面;2.当视觉超出了一般人应当生厌的范畴(比如偷窥别人上厕所);3.当这样的视觉感受非但不可能让人达到一般人应有的性目的,反而会抑制性激情的释放。

    由我在精神分析领域内探求的结果可知,上述第3项其实指的是那些经常把性器官袒露在外的喜好。导致患者有这种偏好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这样做了以后,就会诱使其他人也把性器官袒露在他面前[70]。这种对其他人生殖器官的视觉偏好和向其他人袒露自己性器官的性变态活动,是一种非常奇异的状况,在今后要探讨的性变异相关问题中,我们会对此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性目的会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表现形式,而促使人们减少窥视症并将之彻底抛弃的动力,大部分来源于人们对其产生的羞耻感(此处的羞耻,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生厌)。

    虐待狂和受虐狂

    克拉夫·特伊宾认为性反常活动中有极其重要而又最易见的两种偏好。一种是对性对象造成痛楚的偏好,特伊宾把它称之为虐待狂;另一种是感受性对象给自己带来痛楚的偏好,特伊宾称之为受虐狂。前者为主动,后者为被动。而有一部分人则更偏爱称这些偏好为“痛楚淫”;这个词的意义略显狭窄,它表明在痛楚和残忍的感受中包含着乐趣。而特伊宾所使用的词则含有任意方式的羞辱和屈服所带来的趣味。

    一般人身上都很容易看出主动的性虐待来源的根基。众所周知,大部分男性的情欲里面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侵占欲和征服欲。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如果一个男性不曾运用和求爱方式不同的方法来征服性对象,他就会感到没有任何趣味,所以,我们所讲的虐待症,其实就是性本能当中具有侵占意味的那部分分离出来并逐渐强大的结果,它是经过“转换作用”而凸显出来的一种形式。

    倘若将虐待症这个词语放在平常生活中理解,我们得到的几种意义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或是略微积极和放纵的方式,或是非得让对方彻底投降并让他伤痕累累才能够罢手的方式,简直天差地别。严格来说,只有极端的做法方能被冠以性变态的名字。

    同样,名词“受虐症”也包含了在性问题中每一个被虐者的被动地位。在那些极其特殊的案例中,受虐者的性欲望得到彻底释放来自于自身受到的种种伤害;这种伤害既包括心理上的也包括生理上的。相比于虐待症而言,受虐症这种性变态行为仿佛更加远离了性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提出我们的疑问:受虐症的种种表现是原本就存在的?还是虐待症的一个变种呢?[71]

    我们很容易看出,受虐症只是一种以自我为目标的虐待症,也就是说,患者把自己当成了性对象。根据对那些比较偏向极端的受虐症患者的研究分析,我们找到了许多相互促进,并停留在原本的被动性态度之上的病症(比如阉割和良知感等)。同前面所提到的生厌感和羞耻感一样,此处要忍受的痛苦感也是抑制原欲的力量。虐待症与受虐症对于性反常现象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面所涵盖的关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鲜明对照,本就是性活动中经常可见的特质。

    这种性本能和残忍行为之间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这一点自古以来就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至今为止,在对这种联系的说明中,占主流地位的还是“原欲中侵略因素的强化”这一观点。有些学者提出,本能之中所包含的侵略欲,是以前吃人这种习性所残留下来的东西。换言之,这种使对方屈服的情形,同样也可以使个体发展过程之中更深层次的本能欲望得到满足。

    同样地,还有一些人提出,每种痛楚都可能包含着快感。而我们的探讨进行到了这个地方也就基本结束了。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还不能对此类性反常现象给予非常完美的说明,这大概是由于还有别的一些心智方面的因素在控制着这些行为。

    这种性反常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殊之处,那就是它的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常常体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对于一个在性活动中因为性对象遭受痛苦而获得快感的人而言,他也可以从自身的痛苦中得到快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虐待狂其实也是一个受虐狂,只不过一般情况下,他要么是在某个主动的方面,要么是在某个被动的方面表现得更充分,而这种表现就组为了他重要的性行为。

    论述到此,我们认识到,许多性反常活动都是以成双成对的形式显现出来的。这一点对于理论研究来说的确意义重大,其重要性在我们会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体现出来。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虐待症和被虐待症之间强烈的对照,也不全部是侵略欲作用的结果。相反地,我们更倾向于把这种成双成对出现的现象看作两性活动中男性与女性性特征的对比。经由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主动和被动之间的对比。

    第三节 所有性变态一致的原则

    性变态是不是一种疾病

    对于那些专门从事性变态现象研究的医生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开始时将该类异常情况当成是一种疾病或退化的表现。不过,相比于以这种想法来看待同性恋,此看法也许更不准确。

    从生活常识中我们可以得知,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症状多多少少藏匿于普通人的性生活中,而且同样也能够长时间地彻底代替一个普通人正常的性生活,当然,也可以两者同时存在,互不干扰。在现实中,我们尚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普通人:除了有一般的性生活外,再不探寻其他一些被视为性变态的附加性生活。那么,既然性变态的界限如此模糊,我们又为何非要给它扣上变态的帽子呢?

    在性生活这个领域中,就我们目前的能力而言,还无法准确地将正常的生理差异和变态的现象区分开来,不过,十分吸引人的是:有些时候,这些性变态的性指向会特别出人意料。再者,一些性变态事件与普通情况的差别大得惊人,以至于我们必须将其定义为“病态”。

    由观察到的一些特别的案例,我们可知,倘若性自身摆脱了一切束缚(比如羞怯、讨厌、胆怯、苦痛等),便可能发生一系列让人咋舌的现象,例如奸尸、舌触粪便等。不过纵然出现了此类状况,我们也不应该就此认为做出这些行为的人肯定存在着意识障碍或变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看出,不少人除了在性方面存在问题以外,其余的生活都很正常,这是因为“食色性也”中的性是最无法控制的。相反,有些人即使看上去一切正常,也可能会隐藏着一些变态行为。

    一般来说,如果某人是性变态,就会被冠以患者的名义,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性目标不同于他人,而是因为这种性行为是脱离于一般性行为范围的一种表现。如果某人成长的氛围只对性变态的发展有好处,那么一般性的顺利发展就会遭到阻碍,或者遭受打压和挤兑。而该氛围所产生的性变态现象中就不可能再附属于一般性行为(一般的性目标和性指向)。针对这种性变态现象,我们不妨将其命名为“病态”。换句话说,如果一种性变态行为不存在排外性和固定性,它就不能被称为“病态”。

    意识能力在性变态行为中的作用

    据观察,在一些最让人恶心的性变态行为里,最集中的意识能力往往会对性兴奋的产生起到巨大的作用。事实上,所有这些让人厌恶的案例,无一不是意识能力作用的结果。对这些人而言,性兴奋在性行为中完全释放的妙处绝对是无可厚非的,相比而言,可能再也没有什么性行为能比这些变态行为更好地让我们探知到爱的绝对魔力了。就性而言,它原本就时时穿梭于最顶层与最底层之间(从天堂经人间到地狱),且紧密相连。

    两点总结

    经过对性变态的分析,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以下情况:性兴奋不得不常常和那些意识控制能力或障碍进行较量,较量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羞愧心理和恶心的感觉。大家都明白,这两种意志原本都是控制性兴奋的能力,使其处于一种人们可接受的状况。倘若这两种意识能力在某人的性兴奋壮大起来之前已经有了十足的力量,那么它们就能充分地控制某人的性兴奋,进而促使其性生活走向正规[72]。

    除此之外,我们多次强调过:就一些性变态行为,我们仅仅可以从许多因素交互的角度来看待,倘若我们能够对其进行解释或剖析,它必是一类综合性的性兴奋。这无疑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性本能可能并不是一种成分,而可能反而是由很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其中,可能是某个构成部分的性兴奋,偶然失去综合性兴奋的控制,因而便产生了性变态。通过我们对该类事件的分析发现:完美的普通性生活来自于很多不可见的性兴奋的交互作用[73]。

    第四节.心理疾病患者的性兴奋

    精神分析

    倘若我们要了解这些心理疾病患者的性兴奋,我们的方法只此一种,也只有通过该方法,方能获得一定的结果。或者可以说,如果要完全正确地治疗这些心理疾病患者〔例如歇斯底里症、痴迷性症(obsesion)、无法命名的神经衰弱症(neurasthenia)、精神分裂症(dementiapre-cox)以及臆想症〕的性异常现象,唯有采取1893年由我和布劳尔(J.Breuer)两人共同创造的精神分析法——“导泻法”(Catbartuc)。

    在此,我必须重申一下我早年间曾叙述过的一个看法:就我的观察所得,这些心理疾病的形成,皆来源于性本身。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性兴奋的结果只能造成类似上述的“疾病”。我一再要说明的观点是:性本能是心理疾病唯一且最终的来源。换句话说,性行为异常者的所有、多半或某些性行为都可以在这些心理疾病中表现出来。我也曾说过,这些疾病表现就是患者性生活的反应。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我在长达25年的岁月中对于歇斯底里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在这期间,我曾详细报道过其中的几个病例,今后,我会继续将它们公布出来[74]。

    意识分析的事实说明,歇斯底里症虽仅为一个代替品,却好似最原始的表现着与之紧密相关的一连串牵动人心的意识世界、期望和意愿。而这些期待以及意愿之所以能造成歇斯底里症,原因就在于某种非同一般的外力的阻抗使得它们沉淀下来,无法在自己的意识世界中得到发泄。

    人们将自己的期待和意愿压制在心底,却又因为情感的缘故,不得不将其表现出来,它们经过歇斯底里症的心理作用将其以身体的姿态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歇斯底里症状。倘若我们能利用一种巧妙的方法,以上述症状为依据,依次倒退,把它送入精神世界,使其情感得到发泄,就能很容易找到这些原本处于潜伏状态中的情感的性质和来源。

    精神分析的结果

    上述的精神分析为我们呈现出以下结果:歇斯底里心理疾病的表现是抓狂,能量来源则是性兴奋。该结果恰恰印证了歇斯底里心理疾病患者的表现和病因。从歇斯底里心理疾病患者的性格中,我们能很显然看出他们不同于他人的性压抑,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们身上的羞愧心理和恶心感对于性的压抑更为严重。所以,他们潜意识中始终不自觉地排斥着有关性的一切,后果自然已见分晓。在一些极其特殊的例子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意识中基本没有性的存在,且这样的状态会始终延续,直到他们进入青春期。

    即使上述情况是我们判断歇斯底里症最明显的标志,但我们在研究初期仍会被歇斯底里症的另一种状态,即对性的过度需求所迷惑。不过,它始终逃脱不了精神分析的法眼。因而,我们看到歇斯底里症实则是两种心理状态的明显较量:一种是强烈的性饥渴,一种是绝对的性排斥。

    如此,我们便解决了歇斯底里症的病因这一谜团。歇斯底里症患者最初的犯病期往往处在性成熟期或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之时,这是因为此时他们自身的性压抑再也抵御不了强烈的性冲动了。通常就在此时,他需要挣扎于性压抑和性渴望这两者的斗争之中,即使发病,也不代表这种矛盾已经消失。而欲望的释放既是该病的表现,同样也是逃离上述斗争的一种方法。

    倘若某人(假设某个男性)患有歇斯底里症,而只因为一次情绪上的轻微变化(其矛盾中心不是有关性的问题)就使他轻易犯病,一定会让很多人大为惊讶。精神分析中早已说明,唯有矛盾中心指向性问题,精神控制力才会失去以往的状态,并可能因此而呈现出病症来。

    性变态和心理疾病

    那些对我的观点持反对意见的人,也许认为那些从心理疾病中发现的性作用,仅仅是我碰巧遇到的一般性兴奋罢了。不过,多年从事精神分析的经验让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对此说法表示认同,因为事实证明,这些心理疾病绝不只是(或者不是完全的、肯定的)因为一般的性兴奋造成的。

    这些症状体现出的,是那些可以明确地在精神世界或行为中展现出来的,意义更为宽泛的性变态的兴奋。因此,上述心理疾病的表现也可被看作是性异常所付出的代价,或者,可以这样说,心理疾病莫不是性变态背面(被动性)的显现[75]。当然,在我们经历过的各种心理疾病中,性兴奋的各种变化我们都曾见过,它们或是常态下的转变,或是某种性问题疾病。

    1.我们能在每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身上探寻到他对于同性的那种固定的、强烈的性欲望倾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他们在精神世界里的性变态。不过因为无法进一步分析、谈论,所以目前我们尚无法对这一点有深切的体会。这里我只想进一步强调,那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男人,必然有性变态的偏好,且这种偏好会广泛地参与到我们对歇斯底里症的解释中。[76]

    2.在心理疾病患者的潜意识中,我们能找到所有生理学上的变异,事实上,正是这种变异造成了患者的各种症状。不过,其中最多的且最主要的偏好,还是想把嘴和肛门当作生殖器官。

    3.那种呈鲜明对比且成对出现的欲望,在许多心理疾病的组成成分中同样很显眼。显而易见,某些心理疾病也附带着别的性冲动,例如“视淫狂”“露阴癖”以及虐待狂和受虐狂,这些性冲动始终控制着心理疾病患者的某些行为。由爱到恨,从朋友到敌人,都是部分心理疾病的表现,尤其是在那些臆想症中显露得更为出众,它们是被害妄想和欲望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奇特的事实,它们会大大增加上述总结的趣味性:1.倘若能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探寻到某种与其对立面结伴出现的冲动,那么就必然能够找到它的敌对力量。换句话说,所有的主动性变态表现背后肯定有一个被动的表现和其相对。例如:某人如果是个有暴露癖的患者,那么他肯定隐藏着“视淫症”;同样,一个藏匿着残害冲动的人,也必然有期待被别人残害这种偏好。这一事实的确让人感到惊讶,不过,在所有的病例中,通常都是两种冲动中的一种起的作用更大。2.在一些特别严重的心理疾病中,我们往往更多看到的是多个变态性兴奋的交合呈现,而不仅仅是某个性变态心理在起作用。虽然在这些疾病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所有性变态行为的踪影,不过总会有某个行为表现得更为强烈。这些症状使得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它,揭秘它不为人知的那面。

    第五节.局部兴奋与快感部位

    在确认了什么是主动与被动并存的性变态以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原来它们只不过是一批“局部兴奋”。不过,与此有关的讨论尚未就此终结,我们仍能够继续进行。

    所谓的“本能”,显然是发自身体却显现于意识的一种内部刺激。不过本能也不同于我们常说的那种来自于某种外界因素所引发的刺激,它是意识世界的产物,与身体遭受的某种外界刺激并不相同。就其本质而言,我们可以假设本能是没有明确含义的,事实上,它也只不过是为测验意识世界而出现的一种测量标尺罢了,至于本能这种兴奋到底是怎样的,它有怎样的独特属性,则需要通过对产生这种冲动的肉体来源和不同目的进行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兴奋常常产生于某个遭到刺激的器官,而兴奋要达到的目标便是使得该器官得到放松并解除刺激[77]。

    在对本能进行解释时,我想以下的假设也是必须要提及的:人类身体器官内部存在着两种系统,它们因为化学作用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同。其中一种系统能够引起超量的刺激,即我们所说的“性”;它能够波及的身体内部的所有区域,即快感区域,而从这些区域中产生的性,我们称之为“局部兴奋”[78]。

    在一些性变态行为中,尤其是用嘴或肛门作为性事的主要器官时,因为快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几乎使得它们好似生殖器官一样于难以辨别。歇斯底里症的患者在肉体上的个别器官发生如上转换后,还常常明显地伴随着以下现象:这些器官内部皮肤上的神经似乎有了生殖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了正常交合时所具有的快感。

    对于歇斯底里症的病人来说,这些附属的性器官(性器官的替代物)所引起的快感有着特别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其他的心理疾病来说它们就很次要。强迫症和臆想症患者的快感区域常常含糊不明,原因在于,就心理意义上来说,发病区域与上述性器官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强迫症,它的冲动所创造出的性目的好像已经全然脱离了快感区域;然而这并不是事实。举例来说,眼睛是“露阴癖”的快感区域,而在那些以残害冲动为主的性生活中,则是以肌肤为其快感区域。当然,这些案例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唯有肌肤中的一些特定的区域,方能通过一定的转化,或联合周围的黏膜,构成非常的快感区域。

    第六节.性变态行为多见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原因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或许会对心理疾病病人的性生活产生一些偏见,认为他们的性行为本来就是不正常的,脱离正规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人之常情。的确,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心理疾病患者的身上不仅存在着巨大的性抑制和无法自控的性兴奋,或许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性变态行为。

    我们并未从轻度心理疾病患者的研究中找到证实他们有特殊的性变态行为的证据。或者,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特殊的性变态行为对于心理疾病的作用并不大,原因在于,不少病人发病的时间都是在经历了青春期的正常性生活之后。那些隐藏于身体中的压抑正是用来抵抗正常的性冲动的,而某些病症出现的时间推迟,大多是因为性欲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在这种情况下,欲望就如前进道路上被阻隔的溪水,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滋润周边那干涸的沟壑。因而,尽管不少心理疾病患者身上都能找到性变态行为(都是被动呈现),不过都是因为逼不得已。无论如何,相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病人更需要找到这些干涸的歧路。

    其实,能导致某个原来健康的人,后来逐渐发展成性变态的原因有很多:这不仅是他的行动受到了拘束,不能找到健康的性对象,普通的性生活也遭到了打击等外部因素造成的,还是由于他身体内部对于性的压抑所导致的;性变态就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每位心理疾病患者的症状都可能不尽相同。有些患者之所以会产生性异常,是源自于其本性,而有的患者则是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欲望在正常的性生活或性对象中得不到满足,便走向歧路,但不管怎样,都可以看出,那些走向极端的心理疾病往往是因为该患者的肉体和精神都指向了同一个偏好。的确,倘若是某个原本身体上就存在异常的人,或许根本无须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就可以走向歧路,而某个身体上无异常的人,或许在遭受到一系列的异常打击后,也会患上心理疾病;此说法也基本能够解释那些既源自先天又遭后天作用的病例。

    不过,倘若我们依旧不放弃那种较常人而言,在心理疾病患者群中会出现更多性变态的假设,那我们必须着重说明某个快感区域或是一些区域的兴奋。每个人都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先天倾向。到底某种心理疾病与某种性变态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我们尚未能进行详细的分析(该研究领域内还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详细说明)。

    第七节.有关孩提时代的性

    因为心理疾病病人行为中表现出了大量的性变态意识,这一点得到了我们研究的印证,所以不经意间,性变态的人数多了不少。原因在于,原本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很多患心理疾病的病人,再加上正常人和患心理疾病的病人之间无法划出明显的界限,正如莫比尤斯(Mobius)曾说“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歇斯底里症的倾向”,如此我们便能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性变态。它告诉我们,性变态偏好的存在是必然的,它是正常体质所不可或缺的。

    我们不时会被一些人问道:性变态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如毕内特在研究恋物癖时所发现的那样,是因为偶然的原因促成的?性变态行为中确实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因素,不过它几乎广泛存在于所有人的身上,因为是一类偏好,所以每当受到来自外界的一些影响时,它便会表现得非常强烈,因此,它的强度也不是很稳定。

    我们要分析的是某种性冲动因素的天生基因,当时机成熟时,它便能够成长为一种真正的性行为;当处于其他形势之下时,可能就会遭到隐藏的不完全的压抑,为此,它只能用非正常的方式把握性冲动。正常人就处于上述两种极端之间,他们通过有效的自制,达到了正常性生活的满足。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仅可以在幼儿身上发现那种代表着所有性变态行为的基础;尽管它们在幼儿每一次与性冲动有关的行为中仅有微弱的呈现。倘若我们承认,心理疾病是因为病人仍旧想维持或回到童年的性欲,那么,对于儿童性欲的研究就应该得到关注。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儿童在性生活成长历程中的那些外界因素,进一步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人产生性变态行为或心理疾病,而有的人却能够走向常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