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需要朋友?
朋友的功能一是分享,二是分担。分享的是快乐,分担的是痛苦。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其实并不需要朋友。他的快乐可以自己独享,他的痛苦可以独自承受。
我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所以有时还有交友的欲望。但是别人的内心不见得不强大,所以还要看别人有没有相应的欲望。我希望自己内心真正强大起来,那就不会有太强的交友需求,也就会降低交友需求不得满足的痛苦。
说到底,人是孤独的,孤独地来到人世,孤独地离开人世。在肉体上也许可以不那么孤独,因为一批有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的人会知道你的存在,会与你有关;但是在精神上,人绝对是孤独的,除了有极个别精神上的朋友,而这种朋友不可强求,只能是各种因缘际会的自然结果。
爱情这个东西很奇妙,它的理想形态应当是肉体朋友和精神朋友合二为一的一个实体。这两种性质能恰好凑到一个人身上的概率真是太小了,可遇而不可求。我相信,很多剩男剩女就是在等待这个人,等待自己生命中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迹。
总有人问我对剩男剩女有什么样的规劝,我的规劝是两句话:一是,如果你很想结婚,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到爱情不可,跟一个仅仅是肉体的朋友或者仅仅是精神上的朋友结婚也无不可;二是,如果你并不是很想结婚,而且一定要等待爱情,那你内心要足够强大,要做好终身独身的准备,因为爱情发生的概率并不太高。
赞美友情
友情是人生在世比亲情少见、比爱情多见的一种情感。
人人都有父母、亲人,与生俱来,血浓于水。即使是收养的孤儿,天长日久,与养父母的一家也会滋生亲情。相比之下,友情就不是人人都有的。
而爱情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的激情之爱发生的概率也并不高,多数所谓的爱情只不过是一般的两情相悦、耳鬓厮磨而已。即使如此,友情与爱情相比,发生的概率还是要高很多。它发生的条件不如爱情那么苛刻,不必时时在一起,不必有肉体接触,只是灵魂上产生一些投契、共鸣,即可成立。
与亲情相比,友情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它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一个人出生在富贵之家还是贫困之家是没得选的;一个人被亲人关怀备至还是被亲人厌恶、嫌弃也是没得选的。所以,亲情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幸福,也可能是不幸。很多心理变态的连坏杀手都出自亲情畸变的家庭。友情却没有这个问题,它必定是相互投契甚至心心相印的,否则就完全没有可能发生,也完全没有必要存在。
与爱情相比,友情的浓烈程度大大不如,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它持续的时间可以比较长。爱情像烈火,一旦燃料用尽,就会熄灭;友情却像山间的小溪,默默流淌,无休无止。再热烈的爱情也很少燃烧一生一世,因为那种烧法谁也受不了,最终爱情会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为亲情和友情;友情却有可能延续很长时间,因为它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燃料,是一种中庸和煦的感觉,这反而延长了它的寿命。
找到灵魂投契的友情实在是人生之大幸。得到友情的心灵如沐春风,如浴冬日。质量高的友情,其亲密无间可以达到温暖快乐的程度,其心有灵犀可以达到趣味无穷的程度。它甚至可以为人带来超过亲情和爱情的踏实感和欣慰感。最值得赞美的是,它可以减少孤独的感觉。虽然人生在世,每个人归根结底都是孑然一身的,但是有一颗相通相携的灵魂,毕竟还是使得人生显得不那么残酷、短暂、孤寂,而有了些微暖意。
我为什么几乎没有朋友
检讨我为什么几乎没有朋友,那是因为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精神生活极其挑剔的人,而且对别人的依赖性很低,跟大多数人在一起都觉得浪费时间,所以几乎没有朋友。
尼采说过,他不需要同伴,有时他与人们在一起,只是为了随后更好地欣赏他的孤独;作为一种补偿和代替,他可以生活在死去的人中间,甚至生活在死去的朋友——曾经存在过的最好的人——中间。真正内心丰富和强大的人是不需要同伴的、不需要朋友的,即便有时和人们在一起,那也只是为了随后欣赏自己的孤独。相互黏在一起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是精神孱弱的表现。
看着美丽的图画,听着亨德尔的音乐,觉得生活无限美好。我要这样美好的生活,一直到终老。
这多好啊
人生在世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伊壁鸠鲁说,友情是人的快乐的永久的源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亲情往往不是自己选择的,不一定能为人带来快乐;爱情虽然是自己选择的,而且给人带来强烈的快乐,但是它太强烈,又太脆弱,如果后来不转变为亲情和友情则难以持久;唯有友情,既出于自己的选择,又不是一种太过强烈的东西,所以能够成为人的快乐的持久的源泉。
小波有次讲到古希腊智者间的一种关系: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了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我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
希望与友人的关系就像这两个哲人,充满创造的激情、切磋和相互启迪。
生活美好与否,只在一念之间
人的生活是美好的还是悲惨的,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原因在于,美好的感觉来源于身体的舒适和精神的愉悦。
身体的舒适是容易达到的,饿了吃点东西,冷了穿点衣服,热了把空调打开,可以立即得到美好的感觉。
而精神的愉悦更是只在一念之间:如果你想着悲惨的事情,生活会变得悲惨;如果你想着美好的事情,生活会在几秒钟之内变得美好。如果你每天、每刻只想着美好的事物,你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美好。这些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然的美景、人造的美(音乐、美术、文学、哲学)、亲情、友情、爱情。当然,这些东西有些可以很容易得到,有些不一定总能得到,但是得不到这样,可以得到那样。有时,即使沉浸在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思念之中,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说到底,美好还是悲惨,快乐还是痛苦,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所以,我说,一个人能否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只在一念之间。
爱情回味
与小波的爱实在是上天送给我的瑰宝,回忆中全是惊喜、甜蜜,小波的早逝更诗化了这段生命历程,使它深深沉淀在我的生命之中,幸福感难以言传。
最初听说他的名字是因为一部当时在朋友圈子里流传的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虽然它不但是“水怪”,还长着“绿毛”,初看之下有心理不适,但是小说中显现出来的小波的美好灵魂对我的灵魂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当然,有些细节上的巧合:当时,我刚刚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本不大出名的小说《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这本书中的什么地方拨动了我的心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幻想者,他们的幻想碰到了冷酷、腐朽、污浊的现实,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只能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作品带有作者神经质的特点,有些地方感情过于强烈,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书中所写的涅朵奇卡与卡加郡主的爱情给人印象极为深刻,记得有二人接吻把嘴唇吻肿的情节。由于小波在《绿毛水怪》中所写的对这本书的感觉与我的感觉惊人地相似,产生强烈共鸣,使我们发现了两人心灵的相通之处,自此对他有了“心有灵犀”的感觉。
第一次见到他是跟一个朋友去找他爸请教学问方面的问题。我当时已经留了心,要看看这个王小波是何方神圣。初看之下,觉得他长得真是够难看的,心中暗暗有点失望。后来,刚谈恋爱时,有一次,我提出来分手,就是因为觉得他长得难看,尤其是跟我的初恋相比,那差得不是一点半点。那次把小波气了个半死,写来一封非常刻毒的信,气急败坏,记得信的开头列了一大堆酒名,说,“你从这信纸上一定能闻到二锅头、五粮液、竹叶青……的味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把我给气乐了,他说:“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心结打开了,我们又接着好下去了。小波在一封信中还找了后账,他说:“建议以后男女谈恋爱都戴墨镜前往,取其防止长相成为障碍之意。”
小波这个人,浪漫到骨子里,所以他才能对所有的世俗所谓“条件”不屑一顾,直截了当地凭感觉追求我。当时,按世俗眼光评价,我们俩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我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当编辑,他在一个全都是老大妈和残疾人的街道工厂当工人;我的父母已经“解放”,恢复工作,他的父亲还没被平反;我当时已经因为发表了一篇被全国各大报转载的关于民主与法制的文章而小有名气,而他还没发表过任何东西,默默无闻。
我们第一次单独见面,他就问我有没有朋友,我那时候刚跟初恋情人分手不久,就如实相告。他接下去的一句话几乎吓我一跳,他说:“你看我怎么样?”这才是我们第一次单独见面呀。他这句话既透着点无赖气息,又显示出无比的自信和纯真,令我立即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小波发起情书攻势,在我到南方出差的时候,用一个大本子给我写了很多未发出去的信,就是后来收入情书集中的“最初的呼唤”。由于他在人民大学念书,我在国务院研究室上班,一周只能见一次,所以他想出主意,把对我的思念写在一个五线谱本子上,而我的回信就写在空白处。这件逸事后来竟成了恋爱经典。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一个相声,那相声演员说:“过去有个作家把情书写在了五线谱上……”这就是我们的故事啊。
我们很快陷入热恋。记得那时家住城西,常去颐和园。昆明湖西岸有一个隐蔽的去处,是一个荒凉的小岛,岛上草木葱茏,绿荫蔽天。我们在小山坡上尽情游戏,流连忘返。这个小岛被我们命名为“快乐岛”。可惜后来岛上建了高级住宅,被封闭起来,不再允许游人进入。
从相恋到结婚有两年时间。因为小波是78级在校大学生,我们的婚礼是秘密举行的。那是1980年,他是带薪学生,与原工作单位的关系没有断绝,所以能够开出结婚证明来。即使这样,我还是找了一位在办事处工作的老朋友帮助办的手续,免得节外生枝。我们的婚礼就是两家人一起在王府井的烤鸭店吃了顿饭,也就十个人,连两家的兄弟姐妹都没去全。还有就是他们班的七八个同学秘密到我家聚了一次。还记得他们集体买了个结婚礼物,是一个立式的衣架,由骑自行车的高手一手扶把一手提着那个衣架运来我家。那个时代的人一点也不看重物质,大家的关系单纯得很。
在小波过世之后,我有一天翻检旧物,忽然翻出一个本子上小波给我写的未发出的信,是对我担心他心有旁骛的回应:“……至于你呢,你给我一种最好的感觉,仿佛是对我的山呼海啸的响应,还有一股让人喜欢的傻气。……你放心,我和世界上所有的人全搞不到一块,尤其是爱了你以后,对世界上一切女人都没什么好感觉。有时候想,要有个很漂亮的女人让我干,干不干?说真的,不会干。要是胡说八道,干干也成。总之,越认真,就越不想,而我只想认认真真地干,胡干太没意思了。”
在我和小波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我们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两颗相爱的灵魂相偎相依,一眨眼的工夫竟过了二十年。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虽然最初的激情早已转变为柔情,熊熊烈火转变为涓涓细流,但是爱的感觉从未断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这样缠缠绵绵二十年。这样的日子我没有过够,我想一生一世与他缠绵,但是他竟然就那么突然地离我而去,为我留下无尽的孤寂和凄凉。
爱情与孤独
爱情无疑是世间最宝贵的一种经验。人在爱的时候处于一种微醺的陶醉状态,会觉得天比平时蓝,阳光比平时明媚,生活比平时美好,就连令人很难直面的宇宙的空旷、无意义似乎也不再那么令人绝望。这就是世上有那么多讴歌爱情的诗歌、小说和艺术品的原因。当爱情发生时,人们可以忽略贫富贵贱、美丑妍媸,甚至忽略年龄和性别;为了追求爱情,人们可以忘掉世俗的讥讽,忍受羞辱和折磨;人们甚至会为爱情发疯、自残、自杀。爱情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拥有如此可怕的力量?
爱情当然是世上最美丽的花朵。如果说琐碎的日常生活只是粗糙的泥土,那么它的最美好的产出就是长出这朵美丽的花。这花朵照亮了泥土的平凡、沉闷甚至丑陋。从宇宙的熵增趋势来看,爱情的发生绝对是一个减熵的事件,在人生势不可当的一切归于解体、腐朽和混沌的大趋势中,爱情在这污浊的洪流中像一座无缘无故突然显现的小岛,中流砥柱似的挺立在洪流的正中,虽经受着无情的冲刷,但仍然屹立不倒。这小岛上鸟语花香,芳香四溢,动人的歌声不绝于耳,只有想象中的天堂可以与之媲美。尝过爱情滋味的人,世间最美味的珍馐佳肴他也不愿拿来换,荣华富贵全都被视为粪土,不值一哂。
然而,普鲁斯特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所有的爱情都使对方变形,在爱发生时,对方的一切被大大美化,远离了实际情况。人们爱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爱。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个人,在恋人眼中是那么美丽动人,在没有爱的人眼中却毫无出色之处,可以完全无动于衷。难道爱情所依赖的全是错觉?应当说,的确有这种成分,不然,爱情不会被叫作迷恋。当某人被一个对象所迷惑时,对象的优点被极度夸大,而缺点被有意无意地隐去。因此,婚姻被经典地称为“爱情之坟墓”——当两人从天上的忘情爱恋坠落到地上的耳鬓厮磨时,真相回归,不仅看到了对方的缺点,甚至可以看到对方的丑陋,其中既包括生理的排泄类活动,也包括精神上各种琐碎讨厌的念头、言语。尽管有这种种的不如意和微微的失望(这在人热恋时是很难察觉到的),爱情关系仍不失为世间最可宝贵的,是最值得人们追求的。
我今天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公然谴责爱情,仅仅从它蒙蔽人生真相的角度:对于一个自由的灵魂来说,爱是不自由的,不爱才是自由的;爱是束缚,不爱才无束缚。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只能独自一人面对宇宙。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所有的关系(包括爱情关系)都是身外之物,对于渴望自由飞翔的灵魂来说,都是羁绊。
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孤独的:尼采、叔本华、卡夫卡、梭罗,盖因不如此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和宇宙。人生也是绝对孤独的。应当安于这种孤独。当爱的时候,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灵魂之上,无暇旁顾。快乐则快乐矣,但是整个人昏头昏脑,迷失在尘世一时的快乐之中,无法冷静地面对人的真实处境,关于人生的意义也会暂时脱离清醒的看法,把短暂的快乐当成生活最实在的全部的意义,以一时之甜遮蔽永恒之苦。上述残忍想法可能来自酸葡萄(求爱而不得),但是其严酷的真实性绝非酸葡萄可以解释,即使那些吃到葡萄的人也无法回避。
我的一生中,吃过葡萄(享受到美好的爱情),也遭遇过酸葡萄(单恋、失恋)。在这两种情况下,我都不敢稍忘,人的灵魂其实是孤独的,人必须独自一人面对人生和宇宙。一个人孤零零来到人世,再一个人孤零零离开,融入宇宙无限的熵增趋势,默默地被宇宙的一片混沌吞噬。这是人生在世最残忍的很少有人能够坦然面对的事实,即使最伟大、最美好的爱情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一只特立独行的小猪
儿子小壮壮正在上幼儿园大班。他漂亮出众,也很聪明,但是好像特别晚熟,淘气,一点也不愿意学习。恐怕在他开窍之前(估计要到10岁左右)肯定适应不了正规的小学生活。
现在常常出现的局面是,全班小朋友都学写字,就他一个人不写。有一次老师让他写字,他说没有带作业本。老师说一会儿检查他的书包看是不是真没带,他趁老师不注意就跑出去了。有小朋友向老师“举报”:“壮壮出去扔作业本了!”
他平时只是酷爱看各种动画片,如《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别的小孩都有个理想,问他长大想当什么,他答:“当狗。”问为什么,答曰:“小狗多可爱呀。”
壮壮属于有点学习障碍的孩子,就是学同样的东西,要比别人多费几倍的努力。如果情况不能改善,即使将来大学入学率达到90%,他也不一定能上大学。我在想,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我只希望他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不一定是个成功的人生。
我把对他的希望写在一张纸上,让他带在身边,上面是我对他的三个要求:做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壮壮的趣事:
趣事之一:这天他做了好多小丸子,每个都很圆。壮壮说:“我是大厨师了,我不是人了!”
趣事之二:一天壮壮从幼儿园回来说:“小朋友让我当美眉,我不当。”问:“壮壮哪是美眉呢?壮壮是白马王子嘛。”壮壮却说:“我不是白马王子,我是糊涂蛋。”(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之一叫这个名字。)
趣事之三:晚上让壮壮临睡前去尿尿,壮壮尿完后说:“妈妈,我尿饱了。”(以为喝水呢。)
壮壮现在还好混,今年9月上小学后老是班上最后一名可怎么办呢?真发愁。我们现在考虑几个选择,一是像郑渊洁那样自己在家里开私塾,再有就是去上个外语学校,学习也许比较不太严,也因为在幼儿园壮壮最喜欢上英语课,虽然他无论讲中文、英文都有点大舌头。无论怎样,这个小家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也希望他能多享受一点童年时光。真的不忍心看他为写一个名字哭得鼻涕眼泪流成河,他愿意玩就多玩些日子吧。
妈妈印象
妈妈是一年前走的。她走得很平静,在88岁的高龄。
妈妈的好几位好友都写了纪念文章,可是我一直没写。在我心中,妈妈就是一个妈妈,她像所有的妈妈一样慈祥,像所有的妈妈一样爱孩子,也像所有的妈妈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比如说过度节俭。直到最近,我在做性别研究时,重新翻出了当初对妈妈做访谈时留下的录音记录,我才突然间意识到,妈妈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地出类拔萃。
我做社会学,关注的都是社会和人的常态,那次访谈访问的是几十位各式各样的妇女,有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访谈中会问到她们和丈夫是不是平等、谁做家务事、如果能选择回家愿不愿意回家,等等。谈的过程中,妈妈总是用一种挑战的口气回答我的问题,谈完之后,妈妈说了一句,这些问题不好,没有意思。我当时还不大高兴,现在重新听才发现,妈妈之所以不喜欢这些问题,是因为这都不是她的问题,就像福柯说的:“这不是我的问题。”妈妈所关注的问题早已超越了这些。
妇女先锋
李小江做“中国妇女的口述史”,曾邀我访问妈妈。我当时很忙,此事就拖了下来,现在我很后悔,因为妈妈她们这一批“三八式”的干部,当年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恰恰是中国妇女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人,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锋。正是这些参加革命的女性或称女性职业革命家为中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开了先河,也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妈妈在我的访谈中说:“1936年我师范毕业了,就自己找工作,回到新野县小学教了半年书,后来又回我的母校邓县女中教了半年书。后来七七事变,我就出来(去延安)了。那时我有个老师是地下党员,介绍我们去参加革命了。”妈妈是裹过脚的人,在河南农村,姑娘脚大是嫁不了好婆家的,所以妈妈被她的妈妈裹了脚,幸亏裹得不是太小,时间不是太长。妈妈就是用这双“解放脚”跟那批热血青年一起唱着歌一步一步走到延安去的。唱歌的事是我看到妈妈一个简短的回忆录里写的——在妈妈还没有老到不能写作时,我劝妈妈写回忆录,可是她总是觉得自己太平凡了,不愿写。
妈妈和爸爸是自由恋爱的,这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凤毛麟角。听妈妈说,她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抗大学习期间认识了爸爸。有一次,她和爸爸一起踩着石头过一条河,她走不稳,爸爸去拉她,就在双手接触的一刻,他们相互爱上了对方。我觉得他们真的很浪漫。这大概就是我长大后喜欢浪漫爱情的源头吧。爸爸跟着解放大军初进城时,风流倜傥,像很多男人那样,有点花心,对一些漂亮的女同事有点过于热情。闲话传到妈妈耳朵里,妈妈一点也不像旧式妇女那样哭天抢地、痛心疾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的感觉就像清晨散步。”这句话把妈妈作为一位有独立生活天地的新女性的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与爸爸的关系充满自信。
据我的观察,爸妈的关系是和谐的、充满感情的,尤其是平等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家里的房子被收走几间,有一阵我在父母屋里的沙发上睡觉。每天早上六点半,这两位老新闻工作者都准时收听新闻,之后有长时间的议论,我能听出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忡忡,也听出了他们观点的和谐一致。
父母关系的平等还表现在为我们取的名字上。两个姐姐姓爸爸的姓,我和我哥哥——家里唯一的男孩——姓妈妈的姓。这样起名完全违背了我国传宗接代的传统。记得有一次我在马来西亚讲演,题目是中国的男女平等事业。讲到孩子可以随母姓,我举了自己的例子。由于马来西亚是中华文化传统深厚的社会,来听讲的又有许多华人,听众们兴奋地讨论起随母姓的事情,言谈话语之间流露出对中国男女平等事业的钦羡之情。我也在略感意外之下生出了一点自豪——即使在西方社会,女权主义闹得如火如荼,女人结婚后还大都要冠丈夫的姓,更不要想孩子随母亲姓。所以我认为,妈妈无论在公在私,都不愧是一位“妇女先锋”。
农民喉舌
妈妈从1946年《人民日报》创刊时就到了报社,一直工作到退休。所以“报社”这个词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家”的意思。看病去“报社”,上幼儿园去“报社”,洗澡去“报社”。妈妈的工作和家庭早就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在我访问妈妈时,问到如果在工作和家庭中选择一样她选哪个的问题就显得特别古怪,不怪妈妈没好气地说:“都是革命干部,不工作干什么?”女人回家的说法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笑谈。
妈妈很长时间担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她这辈子主要和农村问题打交道。具体都有哪些争论、经过哪些斗争我不了解,但是“大寨”“七里营”,后来是“包产到户”这些词在她嘴里出现频率很高。这都是她多次采访、报道过的人和事。记得那年她在改革后重访大寨的一篇文章还得了全国新闻奖。
妈妈是带着感情去工作的,因为长期搞农村工作,她的感情就给了农民。我还隐约记得,那时我也就七八岁,妈妈爸爸每个礼拜天都带我们几个小孩去公园。有一次我们去了天坛公园。天坛公园那时候又大又野,里面还有农民种地。妈妈爸爸见到农民,就会过去跟他们问这问那,问他们的收入,问蔬菜的价钱——我后来做了社会学,启蒙的根子也许该追到这儿吧。
妈妈对农民的感情还表现在对她的保姆身上。她是安徽一个无为的农妇。妈妈为了让她多挣钱,允许她在闲着的时候到别处去打工,一般的雇主都不会答应保姆这样做的。妈妈还无偿地接待她的儿子、女儿、亲戚,以至每礼拜我回家看妈妈,保姆那屋总是人声鼎沸。在我的印象中,妈妈的家就像个大车店。过春节、劳动节、妇女节,妈妈还要给保姆发节日奖金。报社北边的农贸市场一开张,妈妈就成为那里的热情顾客,再不去国营商店买东西了。好像在那个农贸市场上卖菜的农民就是“农民富起来”的象征。就连沙发、写字台之类,她都请街上游动的农民木匠打,钱不少给,打出来的沙发硌屁股。我隐隐地觉得妈妈是在为当年“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许农民搞副业做忏悔、做补偿呢。
有一次我代表妈妈去看望她的老友、前农委主任杜润生,他用一支大粗碳素笔颤巍巍写了“农民喉舌”四个大字,让我带给妈妈。这确实是对妈妈一生的恰当的总结。
淡泊人生
妈妈的一生活得淡泊,淡泊名利,远离所有的诱惑。自从妈妈看了电影《巴顿将军》,就对里面的一句话念念不忘:“一切富贵荣华都是过眼的烟云。”我一再从妈妈那里听到这句话,我感到,这正是妈妈对人生的感悟。
妈妈对于钱财非常淡漠,她在用钱上是两个极端:对自己竭尽克扣之能事;对他人却大方得要命。妈妈吃饭之简单是出了名的。听报社的人说,报社食堂一点儿破菜汤、一个馒头就是她的一顿饭。妈妈住的地方也没有正经装修过,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有外地亲友来京看望她时惊为“贫民窟”。可是妈妈给希望工程捐钱却不吝惜。有一回,河南老家的村里来信劝捐修小学校,妈妈一次就寄去一万元。这在她一生的积蓄里占了不小的比例。农村老保姆退休,她坚持要给退休金,念她在我家照顾父亲和她多年,妈妈给了她两三万元的退休金。而她留给我们四个孩子的“遗产”总共才几万元。
妈妈对于“名”也很淡漠。妈妈在写作上有很高的抱负,可惜并没有实现。这是我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知道的。那次访谈,有一个问题是问及什么是她心中理想的女性,妈妈却所答非问地说了一句:“我写的那些都远远不是我想写的。”我知道,这就是报社的老人纷纷出版自己的作品集时妈妈从来不动心的原因——她所写的东西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她最想写的,也远远没有达到她心目中的高度。而且她并不在意出名。
其实,妈妈写作和说话都特别生动,这是妈妈的特点。我看她写的少数几篇文章,感觉的确是这样。还听说,当年闹形式主义、“左倾”思潮的时候,人们写作、说话都是千人一面、枯燥乏味的,可是妈妈生动的个性使她不甘寂寞,以至人们竟然都特别爱听她的检讨——她即使在检讨中也不爱用那些套话。比如她在谈到自己的身世时曾说过自己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她生在一个大地主的家庭,但是由于父亲重男轻女,她从小就被送到舅舅家去住,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
由于妈妈外表过于朴实,从来不会梳妆打扮,竟致被人误作文盲老太太。报社一位老阿姨给我讲过一个妈妈被人传为笑谈的逸事。有一次,妈妈到报社前面的小书店去买书,那个小年轻的售货员问她:“老太太,你识字呀?”妈妈笑眯眯地说:“识得几个,识得几个。”按照概率,在妈妈这个岁数,又是个女的,百分之七八十应当是文盲的。这个小青年万万想不到,站在他面前的这位老奶奶岂止是识字,还是一位以文字为生的人呢。
妈妈生命中最精彩的一笔是捐献遗体。妈妈以她淡泊名利的一贯作风在遗嘱中提出: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之用。爸爸当初也是捐献了遗体的。这是他们两人商量好的。在一个有着活人要靠死人的亡灵保佑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文化中,此举绝对是惊世骇俗的。那些斤斤计较墓地排列顺序的人也无法理解他们的境界。在我心中,妈妈此举是以自己的肉身为标枪,向人世间的虚名浮利做了英勇、美妙而彻底的最后一击,以此为她作为一个女战士纯洁高贵的一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虽说一切富贵荣华都是过眼的烟云,但是人可以活得很精彩,也可以活得很乏味。我觉得妈妈的一生虽然平凡,但是绝不平庸,她的生活相比之下是精彩的。虽然她的生命已经如烟飘散,但是她绝对属于出类拔萃之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