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你所拥有的就是你想要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快乐的两个维度

    那天全家聚会,姐姐告诉我爸爸得脑血栓之后说过的一句话,使我相当震惊。他说:“我这辈子没有一件高兴的事。”此话听去如此沧桑,如此凄凉,正是爸爸一向秉持的极端风格,他说此话时的样子呼之欲出。

    我想,人的高兴与不高兴有两个维度,一是主观,一是客观。从主观维度看,生活目标越高的人越不容易高兴。一个懵懵懂懂过日子的人常常可以很高兴,而一个给自己定立较高生活目标的人就会不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目标都没有实现。爸爸的抱负肯定是挺大的,没有实现,所以会不高兴。客观维度也不是一点作用没有,得了冠军的就比得亚军的高兴,当了部长的就比只当局长的高兴,富人就比穷人高兴。我想,爸爸的不高兴也有客观维度的影响。

    客观维度对于几乎所有的人来说只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活得高兴与否应当主要是个主观维度的问题。往高兴了想就可以很高兴,往不高兴想就不会高兴,甚至一生都不高兴。我要吸取爸爸的教训,做一个高兴的人。

    我能创造吗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话是如此蛮横,让人无所适从。

    如果人不过一种沉思的生活,他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难道他只能做行尸走肉吗?难道他只能拥有物质的生活?

    我想试试不同的生活。

    我想写一些不拘形式的东西,即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论文,不是散文,不是诗,是一种忽略形式的东西。

    我感到自己正处于一个生活的关键时刻,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这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我的生存方式。生活在物质方面已经进入自由状态,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在物质生活中,一切欲望都已经满足。我可以进入纯精神的领域了。

    我能创造吗?时间(闲暇)就是我的资本。我的工作性质给了我大量的闲暇,这是一般人很难得到的。

    美与丑

    所有高雅的文化艺术都是贵族和享受贵族生活的人创造出来的(这个论点不完全成立),因为他们是世上唯一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一群,他们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穷极无聊,百无聊赖,于是,挖空心思做各种游戏,追求美的享受。而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追求,一个标准,那就是美。就像写职场钩心斗角算不上艺术一样,所有写尘世平庸生活的东西都不是美,那只是丑陋而已。远离丑陋的生活,享受和追求美吧。

    星空·音乐·肿胀

    眼睛映着美丽而深邃的星空,耳朵里充满亨德尔的室内乐,一口一口喝着铁观音茶,每品一口,嘴里留下丝丝甜味。这才是生活。当然最大的快乐还是做着创造性的事情,写一篇杂文,写一首诗,写一篇小说,沉浸其中,感觉到心中的肿胀。更美妙的感觉是写作时感觉到某处的肿胀,简直妙不可言,可以说是灵魂和肉体的双重愉悦的感觉。

    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写作、看碟,平静,幸福。记得老友曹天予有一次说,只要往电脑前一坐,就心花怒放。他当年被打成“反动学生”,去劳改,挣扎在生死线上,所以对于能够安静地坐在书桌前的生活倍感幸福。我虽然没有这么惨痛的经历,但是也能体会到他的心情。

    鸟儿为什么叫

    散步时,鸟儿的叫声使我驻足。我想,鸟儿为什么叫呢?它的歌唱是几乎完全没有目的的,既不是为了让人听,也不是为了建立功勋,更不会为了什么实用的目的。这使我想起写作。纯真的写作就像鸟儿的鸣叫,不是为了听众,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不是为了拿它派什么用场,而是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歌唱。

    美是稀少的

    美在世间是稀少的。叔本华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们所看到的人都是那么丑陋。”如果你仔细看周围,看电视上的人,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丑的。由此可见,美在这个地球上是稀少的。大自然是美的,但是人是丑的。小波说:“我要试着创造一点美出来。”我也想试着创造一点美出来。

    人世间的事情也是美好的少,丑恶的多。在知道了这一点之后,人会有一种深刻的绝望。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绝望。

    前些日子到南方去,坐火车走京广线,路上见到的所有的城市和房子都是那么肮脏、丑陋,像垃圾,只有当车窗外是田野和湖泊时,才稍稍能看几眼。昨天看了《玩命快递》,才感觉有了点生趣。看来美只在虚构之中。如果没有这样的东西看,真是生不如死。

    天籁

    美妙的乐声像天籁,拨动我的心弦。有的甚至使人要落泪。世上怎会有如此的美丽?我愿意自己的生活由它们陪伴,直到永远。

    正因为人生无意义,才更值得经历

    加缪所说的“我的反抗,我的自由,我的激情”是我所看到的对人生意义最好的回应。加缪说,正因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它才更值得经历。这话听上去不像个道理:为什么正是因为它无意义才更值得经历?像是有点强词夺理。也许是指如果为了什么具体的意义或利益的事情倒不能引起人的兴趣吧。因为无论是财富、权力,还是声望,最终都没有什么意义,一切世俗所谓的“意义”均无意义,所以,去经历和体验一种原本没有意义的生活,去发现它,去创造它,也许为它赋予一点点非常私人的意义,这倒还有点可能。去体验各种有趣的事情,去创造一点点美,把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才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最终,这一切还是没有意义的。

    我的心一片沉寂

    阳光下,树叶映出一种透明的绿,沁人心脾。满眼的翠绿与金黄。我想,天国的大门也就是这样的吧。想到奥勒留关于要少做事情的话,觉得很解脱。但是说起来容易,做着难,积习难改啊。过去所受到的珍惜时间的教育已经融化在血液中了,只要有一会儿空闲就有负罪感。其实节约时间的确会使生命显得长些,但是长些又能怎样呢?最终还是会归于寂灭。每当这样想时,心情就会平静下来。我的心一片沉寂。

    走向涅槃境界

    我所需要的只有舒适和静思,其他一切似乎与我无关。这也许是一种可怕的冷漠,但是我的心日甚一日地沉静下去,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真正激动、痛苦,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够真正引起我的关注。我觉得现在的自己正在日甚一日地走向涅槃境界。生命的躁动和沸腾使我感到的不是羡慕,而是同情。

    忌妒是绿色的

    不要忌妒别人。忌妒是绿色的,忌妒败坏人的心情。这世上总有人比我更有才能,比我更富有,比我更美丽。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不羡慕自己所没有的,这样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人活一世,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东西。与其让自己所没有的那些东西来诱惑自己,败坏自己的生活,不如安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一点快乐和平静。

    仇恨和忌妒是两种强烈的情绪。它们给人带来坏心情,应当远离这两种情绪。每当我陷入其中,心情就变得无比恶劣和沮丧。因此,应当安于自己所有的,不过多奢望自己所没有的。不管你拥有什么,它都是你的;不管你没有什么,它都不是你的。一定要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是会把自己的心情搞得很糟。

    生命的虚度

    生命的虚度。由于目前所做的是我不喜欢的事,生命等于虚度。但是,什么又是我真正喜欢做的事呢?在所有杰出的人中,必有一件事是他真正喜欢去做的。这是我遇到的最大危机。其实,做福柯那样的工作又有多难呢?关键是要有兴趣去做。我的生命就是太过平静,太过波澜不惊了。我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痛苦和压抑,因此我缺少动力。可以说,从很年轻时,我的生命的钟摆已经摆到了叔本华所说的无聊的一边,而不是痛苦的一边了。我必须从没有绝对的必要中,从无聊中,找到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情。这是很难的啊。

    一切归于平淡

    在年轻的时候,人对生活满怀憧憬,总以为自己的一生会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地精彩纷呈,甚至是多么地灿烂辉煌。可是几十年过去后,一切都归于平淡,就像《祸不单行》里那个得癌症的人,他竟然从疗养院与人私奔,想去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是结局暗淡无光。生活还是露出了它本来的残酷本相。如果我的生命还有几个月,同它还有几年、几十年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我总有一种抑制不住要成为生命哲学家的倾向。这个问题从年轻时就缠绕着我,是我生命中永不厌倦的主题。我一点都不怀疑这一点:它一直会跟我到死。

    虚荣心

    想到人的一生其实也就是身边的几个人知道你曾经存在过,这的确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这大概就是人想出名的一个原因。可是,有较多的人认识你又有什么分别呢?你该怎样还是怎样,还是照样地生老病死,没有什么实质的改变,只能满足一点虚荣心而已。现在有人以我为题写书了,我不愿看。那又怎样呢?真正能够给人带来喜悦的是什么呢?还是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我现在力图使自己生活中充满的东西。

    审美比重

    看地理频道自然界的生生死死、弱肉强食,感到很是惊心动魄,同时又无比平静。这倒使我想起天桥的说书人,他的揽客词是“人活一世就是为了吃”。自然界所有的动物都只在做一件事,就是吃,动物们全部的生存活动就是为了吃。也许还加上繁衍。人是可以将吃在生活中的比重降到最低的动物。吃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比例越大,他越接近低等动物;食色之外的生活内容(审美)所占的比重越大,则人越远离动物。前者生活质量较低;后者生活质量较高。人活一世,质量高些才好。

    佛与禅

    昨天看到检查结果,好像是无罪开释,心情豁然开朗。但是,从这个事件想了很多,多少体验了一下那些得了不治之症的人的感觉:绝望、痛苦、无助、怨怼。上天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就是会平白无故地遭受厄运,只能蒙受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绝望。生老病死,在劫难逃。这都是早晚的事。我的内心总是指向佛的道理。我想,这些道理很是透辟,即使撇开前世来生之类说不清的东西,仅仅作为一种人生哲理,佛与禅也是站得住脚的,是一种精神资源。

    精神的愉悦与身体的舒适

    心情已经恢复正常。我对生活很满意,已经一无所求。我希望身上所有的零件健全,快乐地工作,再享受几十年快乐无忧的生活。精神的愉悦和肉体的舒适,这将是我活在这世上的全部内容,也是我的生存状态。

    生活中的诱惑太多。在没有好书和好电影看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时间工作。但是,我始终在怀疑努力工作的意义。这是一对矛盾。难道精神和物质的享受不应当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吗?

    存在主义

    从小就受存在主义的吸引,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仍不改初衷。记得最早听到存在主义这个词是看灰皮书,好像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当时也就十来岁,看得半懂不懂,但是仍然硬着头皮看,因为其中有无限的魅力。现在也不能说就真的懂了,但是对于生命之偶然和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受这选择的全部好处和坏处这一点,已经有了亲身的体验。

    看到李泽厚说学校教不了哲学,觉得很欣慰。其实,哲学是人的思想,学校又能教什么呢?就像我对社会学的感觉一样。我想,自己对生命的连绵不断的沉思也应当算一种生命哲学吧,只是不知道能想出什么高明的东西来。

    死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

    关于生命无意义的看法不可让人们知道,这是因为,一旦知道,有些认真的人可能自杀或出家,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基里洛夫那样。因此人们需要欺骗,让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很忙碌,很有意义,或者至少不去想这个问题,或者忙得顾不上想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不成,我想起这个问题的频率相当高。我倒愿意把每一天醒来当作出生,把每晚睡去当作死去。这样,生活的每一天都像一声警钟,提醒我生命的短促和无意义。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到死时我会很平静,因为我早已实践过无数次了。加缪说,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同意。我就是一个实践的生命哲学家。

    身心健康与精神生活

    卡夫卡引用克尔恺郭尔的话:“身心完全健康地过一种真正的精神生活是没有一个人能办到的。”不知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所说的精神生活是指宗教生活。不管他说的精神生活是什么,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为什么一定不能共存呢?我觉得我现在就是一个身心完全健康的人,而我也能够过一种真正的精神生活。我能办到,相信很多人都能办到。

    他的意思好像是说,如果一个人身心完全健康,他就不会需要精神生活,不会需要宗教;如果他需要精神生活,他必定是在身或心出了问题的时候。确实,人在身体生病时才会想到神,求神赐福;或者是在心中出现危机时才会想到神,求神解答疑问。

    但是,我仍然可以在身心完全健康,没有问题的时候追求精神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丰满、快乐。

    清澈的眼神

    再次见到司汉,这一别有十五六年了吧。记得上次见他还是张元导《东宫·西宫》,我和小波去恭王府探班。司汉演同性恋者阿兰。他不是专业演员,就凭本色表演,演得那么自然,真是天才啊。他带来一位朋友,是位著名的摄影师,给布莱尔拍过照的,有幸让他给我照了几张相。回想对他的印象:清澈的眼神。我偏爱有清澈的眼神的人,觉得其中蕴含着内心的优雅。

    被人喜欢的感觉

    孩子过节还是很高兴的,总要跟我抢电脑打游戏。他现在迷“植物大战僵尸”。有那么好玩儿吗?

    网友:我也爱玩,好玩!银河老师,初一快乐,龙年快乐,可喜欢你了。

    回复:被人喜欢,感觉很好。

    那天看到一句话:被人深爱的人是幸福的,深深爱着某人的人是幸福的。扩展一下:被人喜欢的人也是幸福的。

    看书的快和慢

    今天在想退休后的生活。我会有很多很多时间,可是想不好该用它来做什么。好像想做很多事。我看书差不多是诵读速度,很慢。有时,我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缺点。这样,同样看一本好书,我可以比小波多享受七倍的时间——因为他读书的速度是一般人的七倍。

    网友:我很好奇以他的速度是怎么消化这些作品的。

    回复:真是很奇特。

    家里人以为他看这么快,一定有很多内容没看到,可是一问他,他都说得上来。这是一种天赋吧。

    无聊的陷阱

    一个月一个月过得飞快。至退休只有一年零五个月都不到了。还有一个课题要做。我的生命,我的生命,正风驰电掣地离我而去。我现在的生活质量是很高的。肉体舒适,精神愉悦,我都做到了。问题在于创造,我现在创造力不强,处于一种倦怠的状态,或者说是慵懒的状态。我总想改变它,但是动力不足,不知怎的,还是掉进了叔本华的钟摆陷阱,当然是无聊的这一方。

    看一点生命哲学

    退休心态越来越浓。心里想的常常是如何度过今后的几十年。

    很多人相当地气急败坏,愤青的情绪如果实现,中国早就乱成一锅粥了。与之相反,我的心境反而日益趋于平静。人,诗意地栖居。此正当其时。一定要看一点哲学,尤其是生命哲学。

    你所拥有的就是你想要的

    看了《秘密》一书,全书阐述的正是我早就悟出的一个道理:你所拥有的就是你想要的。它只不过是把这个道理反过来讲:你真正想要的你一定会拥有。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真心想要一个东西,你必定专注于它,你必定特别在意它,一心一意追求它,于是你得到它的概率无形中就增加了。什么宇宙间的吸引力之类只不过是一种将这种努力神秘化的说法。它说,如果你特别想要这个东西,你就向宇宙发出了一种吸引力,把相同性质的东西吸引过来了。我牛刀小试,果然应验。当我想要一种精神交流的时候,我就得到了它。这使我更加确信,只要你真的渴望什么东西,你一定会得到它。因为你发出的信息是强烈的,自然会得到相应的响应。

    他人即地狱

    感谢一位网友为我讲的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的故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过生日,弗洛伊德的贺信中称他为“幸运儿”,爱因斯坦很纳闷儿,问他为什么会认为他是个幸运儿。弗洛伊德说:“很多对于我的研究领域一无所知的人都会对我的研究提出道德质疑,而对你的研究领域不懂的人从来不会说三道四。”

    网友对我的担忧和关爱令我感动。由于搞性研究,与弗洛伊德有同感:很少有别的学科遭遇到性研究所遭遇到的压力,至少天文学、物理学不会引起人们那么多的道德义愤,也没有其他学科在研究本身之外,要担负那么多的社会责任。

    请网友放心,我既然做了,就一不做二不休,不会退缩。忘了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周围人的议论是一面镜子,人在镜子里绝不会认出自己的。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可能也是这个意思。我生活得很愉快,我想我所想,说我所说,如果碰巧有人喜欢,我引为同道;如果有人不喜欢,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抱负。

    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求心自宁。无论是求名求利,还是求别的什么,只要心中还有“求”,就无法到达恬静愉悦的境界。而且,有很多东西,你越急切地想得到,它们就会离你越远。而当你对它并不孜孜以求的时候,反而会得到;即使得不到,至少还落得一个心情平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