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生活-谈你说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生在世,解决痛苦的究竟之道,

    就是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

    你我不二,将心比心,解衣推食。

    在这人世间,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你我彼此的交谊如果和谐,就会有安乐祥和的关系;如果你我的关系不调和,人际的交往不顺畅,就会生出许多苦恼忧烦。每一个人的生存情况,都依靠着你我彼此的合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多苦多忧多烦恼,便是发端于你、我之间的人际冲突,肇因于我们既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自知如何修持“我”的缘故。

    从前有一位信徒热心学佛,跑去问禅师:“禅师,什么是‘佛’?”

    禅师笑着看他:“这个问题即使告诉你,恐怕你也不相信。”

    信徒恭敬地说:“禅师的话我一定听,怎么敢不相信呢?”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诉你吧!”禅师伸出手一指:“你,就是佛!”

    “我只是一介凡夫,哪里敢自居是佛呢!”

    “所以我说你不会相信呀!”禅师继续说:“因为你有一个‘我’的观念作梗,有了我执而不能超越,不知道自己即是佛。”

    信徒似懂非懂,又问:“我有‘我’的缘故,不自知是佛,那么,请问禅师,你呢?你是不是佛?”

    禅师淡然而笑:“何必执着这么多呢?有‘我’已经不是佛了,再加上有一个‘你’,那就更不是佛了!”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会觉得有各种迷惑,是因为有“你、我”的分别对待观念,对“你、我”不能认识清楚,难免产生无明而造作千般罪业,连带的,对佛法也就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见不真切了。以下分别从社会、时空、佛经、究竟四个方面来解说你我的关系。

    一、从社会方面谈你我的关系

    先从“你我争斗的开始”来探讨“你我计较的原因”。

    佛经里有一个六根会议的譬喻,最能说明这种因果关系:

    人的面孔上,眉毛最高,依次是眼睛、鼻子,最低的是嘴巴。有一天,它们四者聚在一起开会,眼睛首先发难:“我是人的灵魂之窗,你们有谁比我重要?如果不是我洞观万事、烛照万物,你们怎么能见出形形色色?靠了我的视察,你们才知道走路;没有我,你们就寸步难行了。像我这么有用的眼睛却屈居于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真是不服气!”

    眼睛刚说完,鼻子便立刻抢着说:“我这鼻子应该是最重要的!你们想想:不但闻香闻臭要靠我,呼吸也要靠我,我如果一口气不顺,你们还有什么用?像我这么有用的鼻子却也长在眉毛下面,让眉毛高高在上,我才真不服气呢!”

    鼻子说完了,嘴巴也鼓起如簧之舌发言抱怨道:“人的身体上,最有用的应该是我这张嘴才对!靠了我说话,你们才知道什么是什么;靠了我张口吃饭,你们才能生存下去。像我这么有用的嘴,却长在脸的最下面,反而是毫无用处的眉毛高踞上方,我实在太不服气了!”

    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你一枪我一箭的纷纷指责,令眉毛十分为难,等大家说完了,眉毛说道:“我知道我没有你们有用,不够资格在你们上面,现在我愿意到你们的下面去。”

    于是眉毛跑到眼睛下面一站。眼睛一看,吃了一惊:“怪了,有点不对劲,这样不像个人了。”

    眉毛只好再落到鼻子下面,大家一看,也不像个人,又把眉毛驱逐到嘴巴下面,再怎么看更不像个人了。这样你推我赶、你吵我闹地议论纷纷了很久,终于决定:还是让眉毛回到原来的上位才最妥当,最像个人。如此你高我低、你来我去了一番,徒然庸人自扰。

    人也是一样:我们有时候就是不服气别人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大,因此千方百计地和对方计较、争夺、斗法,能欺则欺,能胜过别人一寸就胜一寸,能赢别人一分就赢一分,终于造成了彼此的不和谐,甚至互有痛苦,不能离相去障。这种你我斗争的情形,连恩爱、亲密如夫妻都不能免呢。

    如《百喻经》里有一则夫妻争饼的寓言:有一对夫妻为了争一块烧饼吃,你争我夺地僵持不下,丈夫心里想:“女人比较爱讲话,我不妨从这个弱点上去赢她。”于是提议以不讲话来决胜负,谁先讲话谁就输了,烧饼就让赢的人吃;太太同意了,夫妻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摆着那块饼,彼此一句话都不说地对峙起来了。

    不久来了一个小偷,窥见屋子里坐了泥塑木雕似的两个人,一动也不动,这个小偷不由得心里纳闷起来,不知个中玄机。可是一连几小时过去了,两个人还是不言不动,于是小偷大胆地一步一步走近太太的身边,东摸摸、西碰碰,找不到值钱的首饰,就有意无意地对她调戏起来。那个丈夫眼睁睁看着太太被人欺侮,竟然还是无动于衷,太太心里又气又急,终于忍耐不住,愤然起身破口大骂:“你是个瞎子是不是?没看到我被人欺侮吗?”

    想不到丈夫反而欣然色喜地跳起来,一把抓起那块烧饼往嘴里啃,还笑着说:“哈哈!你说话了,你输了!这块烧饼终于是我的了!”

    像这样一心计较人我之间的利害、得失,胜则生怨,负则自鄙,由此生出一切迷惑烦恼,是很难和平相处的,唯有去除胜负心,泯灭分别识,才能无争自安,也才能证入虚空如实的法界。

    由于彼此的互相计较、争斗,造成了种种爱憎。爱的时候,爱得缠绵热烈,恨起来时,也恨得天地殊隔。太爱的人,爱得一分一秒也不能分离,稍一分开,就有了“爱别离”的痛苦;而对于不喜欢的人,一旦冤家路窄碰头了,就有“怨憎会”的苦。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正是人我关系张弛的现象。

    人我之间的种种不和谐,都是因为没有发扬慈悲心,没有把别人看成跟我一样,没有把众生看成同胞手足,反而你我互相猜忌乖隔,尔虞我诈、我虞尔狡的,自然容易生出一切是非、纠纷、烦恼。其实,你我之间是没有界限和鸿沟的,应该如《金刚经》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消除心理上没有意义的种种猜忌。

    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同堂,有一次,小孙子调皮捣蛋,祖父看不过去,打了孙子几巴掌。做儿子的在旁边看到了,心里气愤,就自己打起自己的耳光来;祖父十分惊讶,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呢?”

    做儿子的振振有辞的回答:“你打我的儿子,我当然也要打你的儿子出气呀!”

    从社会的关系来看,如果不能认清或调和你我的关系,许多类似的愚痴见解,烦恼障碍就会层出不穷;如果能洞明人我一体的道理,自化化他,那么种种的是非、种种的纠纷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从时空方面看你我的关系

    我们所认识的“我”,从时间上讲,只有几十年的生命,这种短视的看法,使一般人充满浅见。其实,人不是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和生命,人不但有绵长的过去,还有无限的将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天的生命是不死的,在无限中有恒久的未来。基督教常说“信我者,得永生”,佛教再补充为:“不信者,亦不死”——信,我们的生命固然生生死死不息;不信,也依然要在轮回流转中出世入世。

    我们的身体像一栋房屋,旧的房屋坏了,要搬到新的房屋去;现世的身体坏了,也要换一个来生的新身体。房子不管怎么换,主人翁只有一个;身体不管怎么换,自我的本性也仍然是一个。假如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无限的未来,那么对于现在一时的成败得失,又何必认真计较呢?

    空间上也一样,各世有不同的因缘,有无量的造化,一个人如果时时自怨自艾他所拥有的房子只有一间,田地只有几亩,钱财只有少许……这样的生命就太卑微渺小了。其实我们这个真实不虚的生命,从时间上讲,是“竖穷三界”;从空间上看,是“横遍十方”——整个宇宙大千世界都是从自我的心性中流露出来的,一花一草一虫一木都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苏东坡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我初来台湾时,身上一无所有。从物质上看起来,我确实是一无所有,但是在内心的实相观照上,我所拥有的,可以说多至无可计数,大到无法衡量。寒冷的时候,我晒太阳取暖,太阳照着我,没有人会禁止我说:“你不可以晒太阳!”沉闷的时候,我望月自遣,月亮映照着我,也没有人与我计较说:“你不可以看月亮!”我看花,花自缤纷;我见树,树自婆娑;山河大地,任我尽情欣赏游览,无一不照拂我、清凉我、利乐我;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包容着我,我怎么会贫穷呢?我们如果实实在在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充满在古往今来的无穷时光,横布在上下十方的无限空间之中,哪里还会惊惧于一时的得失,恐怖于一世的生死呢?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人在无穷尽的生死与五趣六道的轮回里,不知道觉悟,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家,耽乐、多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地一直流转下去而迷痴不觉,实在很可惜。佛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有一个罗汉到一个富翁家去托钵化缘,正好遇到这家人在办喜事,忙进忙出的没有人理睬他;这个罗汉东张西望地看了半天,不觉慨然而叹:“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席上坐,孙子娶祖母。”

    这个意思是说:众生愚痴度日,只知道忙忙碌碌地办事,却不知道三界六道生死变易的轮回。现在锅里煮着的鱼肉,原是你们过去生的父母、亲友;现在高坐席上大吃大喝的宾客,上辈子原是一头头牛、一只只羊;而今天办喜事,其实是过去生的孙子在娶祖母啊!

    用慧眼、法眼来看这个形形色色的人间,有时候实在是很可怜亦可笑的。《劝发菩提心文》里有两句话:“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知乃翁之痛?”这其中的典故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驴子,拉了十几年的车,年老力衰,终于拉不动了,主人依然日日鞭笞赶着走,不肯轻饶。有一天夜里,主人梦见驴子化成人形,悲悲切切地来托梦说:

    “我曾经亏待你,如今是来受报还债的,我原是你前世的母亲。这十几年来,我日日任劳任怨地替你拉车,为你载货,现在老了,实在走不动了,请你念在我们曾经是母子的情分上,不要这样无情地鞭打我啊!”

    这个儿子一梦而醒,惊觉自己这样虐待牲畜的罪过,就把驴子送到寺院里放生,作为对它的报恩与补偿。以同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平日斩杀吞食的牛、羊,又焉知不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宗亲、骨肉眷属?有一首诗形容得很好: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佛经上常说:我们要视一切众生如唯一的佛子罗睺罗,爱护他、教育他;我们要视众生如病痛垂危的骨肉,抚慰他、照顾他。在诸佛菩萨的眼中,众生和我不但体不相殊,并且互为一体,关系至为亲密,众生受苦是我受苦,众生享乐是我享乐,因此我为众生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他人作嫁,而是为自己储粮,这就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崇高思想的精义所在。

    三、从佛经里看你我的关系

    过去,有一个人寿辰,请禅师为他家写一副对联,以增喜气,而且指定要有特殊的含意。禅师受他之托,写了一副对联送去,对联赫然是:“父死子死孙死”,这个人看了很不高兴,怪禅师在寿诞喜庆的日子,写出这么不吉祥的话,禅师洒脱一笑说:“这是最吉祥的话了!”

    “一家人都死了,怎么会吉祥呢?”

    “难道你要孙子先死,儿子再死,你最后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对人我之间上下、尊卑,先后的顺序没有明辨了知,很容易生出许多类似的烦恼、纠纷。佛经里谈人我关系的地方很多。

    (一)朋友之间的关系

    《佛说孛经抄》说朋友有四种品格:

    1.有友如华。

    2.有友如秤。

    3.有友如山。

    4.有友如地。

    朋友如华,花开美丽的时候,将它戴在头上;枯萎了,就弃之如敝屣。有些人交朋友也是一样,你有办法的时候,同你亲密往来;一旦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和你一刀两断,真是“贫在闹市无近邻,富在深山有远亲”。还有一种处处衡量你斤两的朋友,好像一把磅秤,你重要,他对你好;你失势无财了,他全身而退。又有朋友如金山宝矿,内中好花遍开,群鸟聚集,大家都来这里挖宝取财,交上这种朋友,会让我们沾上一些光,受一些益。另外一种朋友,宛如大地山川,可以生长万物,与他交往,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砥砺我们的志节,使我们在这片山川大地之中欣欣向荣。

    另外,在《阿含经》里,也提到四种可亲的朋友:

    1.“止非”的朋友:他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指示我们正当的目标,正当的途径,是“劝人止恶,示人正直,护彼庄重,示人天路”的朋友。

    2.“慈悯”的朋友:他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能够给我们精神上极大的支持,是“见利代喜,慈心愍念,见恶代忧,称誉人德”的朋友。

    3.“利人”的朋友:他经常给予我们协助,可以帮助我们,与我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在我们需要扶持的时候,能够在一旁资助我们,是“令不放逸,令不失财,令不恐怖,群相教诫”的那种朋友。

    4.“同事”的朋友:“同事”不一定是指与我们在一起工作的人,而是指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人“不惜身命,不惜财宝,互相勉励”,是很好的益友。

    另外在佛经里,又告诉我们有五种不可亲近的朋友,辨识这五种损友也有方法:

    1.“笑而不笑”的朋友:这种人面色阴沉,皮笑肉不笑,不知道他怀有什么鬼胎,要什么阴谋?

    2.“喜而不喜”的朋友:这种朋友,阳奉阴违,也不可与之亲近。比方说,我做生意赚了大钱,做事升了官,应该为我感到欣喜,他却虚有其表地故作欢喜,在心里嫉妒我。

    3.“慈而不慈”的朋友:也不可亲近。比如说,冬令救济是慈善的事,他不但不响应,反而劝我们不要做功德。这种朋友心胸狭隘,只看到自己,没想到别人,不能对他人慈悲,更不会对你慈悲了。

    4.“耻而不耻”的朋友:大凡做错了事,或对不起别人时,应该感到羞耻、惭愧,他却旁若无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种人没有惭耻心,行事容易偏失,也不可以深交。

    5.“听而不听”的朋友:古代的大禹,闻善言而拜服,对别人的善言能够感谢与接受。可是,有一种朋友却听不进忠告善言,只当成耳边风,不能闻善而善,又如何与之为善?所以,这种朋友也不可结交。

    (二)夫妻之间的关系

    佛经里,对于夫妇之道也有很深的阐扬。

    做丈夫的应该如何对待妻子?经上记载有五事:

    1.要“敬畏有礼”:先生对太太要恭敬、畏惧、礼让。胡适博士曾说,凡是有学问的君子,有知识的男子汉大丈夫,都应该加入他的“怕老婆会”。意思不是要怕老婆,而是对太太存有“敬畏”的心。凡是对太太敬畏的人,大概都不会去做坏事;不敬畏太太的人,反而容易无法无天。

    2.要“悉委家事”:将细微大小的家事,都交给太太管。不仅把整个家庭交给太太,连荷包也要交给太太。一般说来,太太有私房钱不碍事,先生身边有太多的私房钱,比较容易挥霍无度,甚至做出越轨的事。

    3.要“衣食俱足”:“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靠不住的。所以做丈夫的,要给太太足够的衣食,这是做为丈夫的责任。

    4.要“爱威有时”:做丈夫的,一天到晚板着面孔,一副威严昂扬的样子,对太太一点爱怜都没有,夫妻的感情很容易变冷漠。但是,也不能像女人似的娘娘腔,尽会谈情说爱,不像个大丈夫,应该要“当爱则爱,当威则威”。

    5.要“使妻荣耀”:丈夫应该努力于事业,尽心于工作,让太太因我而感到荣耀,觉得嫁给我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

    那么,做太太的又应该如何对待丈夫呢?根据经典记载也有五点:

    1.要“恭敬信顺”:不仅要恭敬,而且要信顺。做一个太太不能常常对先生说:“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接受我的意见!”这样挫丈夫的威风,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还会令他生起反感,影响家庭和谐。

    2.要“温和爱语”:做一个好太太,对先生必须态度温柔,谈吐和气。男人的性子较刚,女性较柔,以柔才能克刚。太太对丈夫讲话,也要多讲鼓励、赞美的话,千万不可以说反讽、暗嘲的话。比方说朋友来找丈夫,不能当着别人面前说:“你要来找我那个死鬼啊?”平日夫妻相称,也不要动辄粗口恶言地说:“死人啊!你过来!”万一真的死了,怎么办呢?一个家庭的和谐,是从彼此的温和态度、关爱言谈中开始的。

    3.要“勤劳家务”:家庭的环境,要里外干净,对于饮食三餐,尤其要妥善照顾。有些先生有外遇,是因为他每次一回家,家里不但乱七八糟,太太还啰啰唆唆,闲话唠叨一大堆,让他觉得这个家像菜市场、像牢狱。而外面另一个女人对他殷勤、赞美,他当然觉得:“这一个比较可爱!”

    一个幸福的家庭,先生下班回来了,桌上已经放好了一杯热茶、一份报纸,餐桌上又准备了热腾腾、美味的饭菜;那么,先生无论再怎么忙,都会赶回来喝你准备的热茶,看你放置的报纸,吃你烹调的饭食,不会浪荡在外彻夜不归了。

    4.要“关护亲友”:先生的亲戚、朋友、邻居到家里来,你要帮他招呼,亲切款待,使他们宾至如归。一个贤内助知道先生的事业重要,你让他把朋友、客人带到家里来,他就不必到外面去应酬了。若是先生的朋友、客户到家里来,你对他们不欢喜,使先生的事业和心情都不顺遂,他只好到外面去应酬,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

    5.要“缝衣善煮”:一个贤惠的太太,要细致关心先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在衣、食、行止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不要一天到晚责问:“你有没有去寻花问柳?有没有金屋藏娇啊?”反而引起先生的反感,要了解先生的兴趣是什么,妥善地关心他的兴趣、他的生活;在体贴周到、爱护备至的太太面前,即使先生不规矩,也坏不到哪里去的。

    另外在《玉耶女经》里,指示我们一个好太太必须具备五种妇德:

    1.要做“母妇”:爱夫如子,像母亲疼爱子女一样地关心丈夫。

    2.要做“臣妇”:事夫如君,像大臣侍奉国君一样地礼敬丈夫。

    3.要做“妹妇”:事夫如兄,像小妹妹一般把先生当兄长手足,对他友爱、关怀。

    4.要做“婢妇”:事夫如妾,像婢女侍候主人一样地恭奉丈夫,给他自尊自信。

    5.要做“夫妇”:两个人过去不认识,现在凭着媒妁之言,或双方情投意合而结为夫妇。虽然,结婚典礼只在一瞬间,夫妇关系却须恒久不变,长远地维持下去。做太太的必须认为:世界上最能干、最有为、最可靠、最疼惜我的是我的丈夫。做丈夫的,也要这样想:世界上最贤惠,最体谅我的就是太太。这种心理能维持多久,夫妇的恩爱幸福就有多深多长。像佛经上说的:“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为夫妇”。

    事实上佛经中对于君臣、父子等其他伦常关系,也都有精辟独到的阐明。从佛陀谆谆的教示中,我们可以了解,佛教不仅对出世之学有精深圆融的思想体系,佛教对世间纲常的诠释,其究竟透彻,如实切要,也是各种学说难以望其项背的。

    四、究竟解决你我的问题

    佛学中的“究竟”一词,指至极、最高境界的意思。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你我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在缘分上维系,善缘得善谊,恶缘造恶业。我们应如何彻底解决人我的一切是非争执呢?

    (一)“你好我坏,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我们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怎么反而把好的、大的、有的、乐的都给别人去享受呢?此即是千百年来人类功利心态的“所知障”。人与人之间,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彼此的一切不和谐,应该奉行这四句话,会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

    1.“你好我坏”:

    有两户人家,一户张家老是吵架,另一户李家则内外融洽,从不吵架争执。日子久了,张家不免纳闷,就问李家:“为什么我们家天天吵架,没有一天的安宁,你们家却和和气气的,几乎从来不闹纠纷呢?”

    李家的人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会吵架;我们家一个个都是坏人,所以吵不起来。”

    “哪有这种事?这话什么意思?”

    “比方说:有人打破了花瓶,你们家的人直觉自己没错而错在别人,于是一个指责对方不小心把花瓶打破了,对方则认为不能怪他,是你不该把花瓶乱放……如此,谁都认为自己对,自己是好人,自然就争执不休了。而我们家的人,则一个个怕伤害别人,宁可承认自己坏也不愿指责对方,所以打破了花瓶的人马上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对方也立刻引咎自责说:‘不怪你,不怪你,我不该随便把花瓶放在那儿!’我们家的人都承认自己错、自己坏、不推诿、不卸责,家里的关系自然和谐无争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随时肯谦卑自承:“对不起!”“我错了!”“我做得不好!”……为人处事就会很顺利,一切无明自然泯除,一切挂碍自然消解。

    2.“你大我小”:

    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强大,争执也会层出不穷;如果能怀“让你伟大,我来渺小”的心态,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其实,渴望伟大的人,不一定就能伟大,自以为渺小的人,也不真的就很渺小,反而是“能忍为大”、“能容为大”,能包容涵纳他人的人更伟大。

    3.“你有我无”:

    一般人总希望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而不顾别人的匮乏,但是如果大家都没有,只有你个人独占,恐怕别人也不会让你顺顺心心地安享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一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又是一例。把“有”让给别人,自己“无”;“无”并不是真的一切空空,而是无限、无穷、无尽,“有”则反而有限、有穷、有尽了。从我们的精神上、道德上与佛法相应,会发觉世上许多无形无相的东西反而更可贵;一切价值不在于虚无的外表,而在于丰蕴的内涵。

    4.“你乐我苦”:

    一般人总是好逸恶劳,只求一己逸乐,不顾他人苦楚,这是世间争执的根源。我们应该把快乐献给别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别人快乐的时候,我们也会感染快乐;当众人快乐地围绕着我们,我们的快乐也会更大更深。“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即是这个道理。

    (二)“照见五蕴皆空”

    第二个解决人我关系的办法是《般若心经》上的这句话:“照见五蕴皆空”。

    “人之大患,在吾有身”,佛教也认为,一切苦的根源在“我”,“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蕴含了一切精神、物质上的得失忧喜。佛经里记载,人有八万四千个烦恼,这八万四千个烦恼,好比八万四千个盗贼;统领这八万四千个盗贼的,是“贪、瞋、痴”三员大将,而御使这三员大将的总司令就是“我”,收服了这个“我”,自然天下太平了。

    实在说,做一个人的负担也很重,有八万四千个盗贼盘踞在我们的身心里,这个身心好像一座大营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像六个盗贼,一个个伺机为非作歹,不容易受我们领导控制。怎么样才能离苦得乐呢?关键是“无我”。佛教讲的“无我”,并不是死亡之后的没有我,因为六道轮回流转,人是死不了的,身体毁坏灰灭后,仍然有个“我”在。佛教讲的“无我”,是“无我相,无我执”,有一个譬喻:

    有一个人晚上赶路回家,天太黑迷了路,看到路旁有一间小屋,就进去歇一歇。

    刚休息不久,有一个小鬼背了一具尸体进来了,那个人吓得魂不附体,还来不及逃命,立刻又跑进来一个大鬼,兜头扭住小鬼争夺尸体,这个说是我的,那个也说是我的,结果两个鬼僵持不下,吵得轰隆价响,把那个人吓得悚悚发抖,不小心弄出了声音来,被大鬼听到了,就说:“好!这里面还躲着一个人,把他抓出来,叫他评评这尸首是谁的。”顺手一揪把这人揪出来,小鬼理直气壮地问:“你说,这一个尸首是谁先背来的?”

    这个人又慌又怕地想:“如果我照实说是小鬼背来的,大鬼一定不会饶过我;如果我说这个尸首是大鬼的背来的,说了谎作了伪证,小鬼一定发怒,并且违逆因果。唉,反正是一死,还是实话实说吧!”

    于是心一横,大声说了:“这个尸首,我看见是先由小鬼背进来的!”

    大鬼一听,大怒,就扭断这个人的膀子,一口吞下肚子里去了;小鬼看到这个人帮了他的忙,反遭不测之祸,心有不忍,立刻从尸体上拔下来一只膀子给那个人接上。大鬼更生气,掰下这人的左臂来吃,小鬼随即卸下尸体的左手接上;大鬼再拆下腿,小鬼就接上新腿;大鬼气得不得了,一把砍下那人的头,小鬼就又接上个尸头;这样撕来换去的,又吵又闹,到最后两鬼都含怒呼啸而去,只留下这个人呆呆地想:“我是谁啊?我的膀子、手臂、腿、头都被大鬼吃了,现在这个换上来的膀子、手臂、腿、头都是那具尸体的,究竟哪一个才是我啊?”

    现在的医学已经进步到“器官移植”的程度了:眼睛坏了,可以把别人的眼睛移植到我们的身上来;皮肤溃烂了,可以用羊皮、牛皮移补;肾脏坏了,父母、兄弟、姊妹的肾脏都可以移植给我;等到统统换过之后,这个“我”又是谁呢?人身原是一个假合的幻形空象,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不要在这个形相上计较、执着,认为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耳朵,这是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权利,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有我”,是痛苦的根源;“无我”,才是解决你我问题的妙方。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最后一个解决你我关系的究竟如实之法,就是《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除了“无我”之外,还要“无你”,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是“四相一起捐,圣凡悉平等”,到了这个境界,没有一切“你”、“我”分别对待的假相,则会呈现出平等自如的法界,大家就能和谐相处,融洽自在了。

    为什么“四相一起捐”之后,没有你我,就没有苦恼呢?比如说:假如你和一个人讲话,他坐着,你站着,你心里会嘀咕:“哼,好大的架子,你有什么了不起?”觉得气愤难平。可是回到家了,你的小儿女一看到你回来,缠着你说:“爸爸!你跪下来当马给我骑!”你不但会高高兴兴地跪下来让他们骑上去,还让他们一面骑一面打:“快点跑!快点跑!”乐得哈哈大笑。人家坐着你站着,你会生气,因为有“你”、“我”之分;回到家给小儿女当马骑,跪着爬,你反而高兴,因为是“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和我一样没有分别,也没有“你”“我”的差异,所以能不烦恼、不生气,一切扰扰纭纭的分别妄想都不会生起了。

    人生在世,解决痛苦的究竟之道,就是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将心比心,解衣推食。像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人都抱着尊重的态度:“我尊敬你们,不敢轻视你们,因为你们将来人人可成佛”,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建立在互相尊敬、人我一如的妙谛上面,那么一切的纷争平息,我们的社会也更加安和乐利了。

    1982年12月22日讲于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