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生活-如何美化人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化人生,不只是美化我们的环境、我们的面容、

    我们的仪表、我们的社会,美化我们的语言、思想,

    更重要的是美化我们的“心地”。

    现代人很讲究美化——环境要美化、面孔要美化、社会要美化。其实,美化人生,不只是美化我们的环境、我们的面容、我们的仪表、我们的社会,美化我们的语言、思想,更重要的是美化我们的“心地”。要如何美化我们的心地,美化我们的人生呢?

    一、用平等心来美化人生

    在《五灯会元》里,瑞岩智才禅师以“无有高下”为平等。平等道理虽然简单,世上却有许多不平等。例如贫富不平等、智愚不平等、种族不平等、男女不平等。佛教是主张平等的,外表虽有贫富、智愚、种族、男女种种差异,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如男人可以出家,可以成佛,女人也可以出家、成佛。如《法华经》中的8岁龙女转女成男。又如妙慧童女,其大智慧也令文殊菩萨依她为师。

    从种族上说,各民族外表虽有不同,在本性上却是平等的。在印度,种族分婆罗门、刹帝力、吠舍、首陀罗四个阶级,各有不平等的待遇。佛陀主张“四姓出家,同为释种”,以平等心施教,虽有河流溪水之别,但是流入大海也是同一咸味。

    世间虽然有贫富之别,但是富而无德,不如有德之贫者,一个人的人格不是用贫富来区分的,男女、老少、贫富、种族,在人格的尊严上是一样的,本性上都是平等的。若能做到男女平等、种族平等、人我平等、众生平等,此即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是《金刚经》中所说的:“众生平等无有分别”。我们可以看看“天”,天很平等,所以它可以覆盖大地;“地”也很平等,所以地能普载一切众生,长养万物;日月星辰很平等,所以四时轮转不息。自由、平等、博爱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特权,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要用平等心待人,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孙中山先生所以要革命,推翻清廷,主要在唤起全国的人士,以“平等”来对待每一个人。佛陀所以放弃王位,出家学道,也是要打破种性阶级,提倡一切众生平等。

    今天的社会,有很多人呐喊着“平等”的口号,实际所作所为,往往不合乎平等真义。

    有一则寓言说:有一只猫正在捕老鼠,老鼠非常苦恼,便向猫抗议说:“大家都同样有生命,为什么你要以强欺弱,这太不公平了!”

    猫对老鼠说:“你既然要讲平等,那我为你解释平等。你吃了我吧!”

    老鼠说:“我怎能吃你呢?”

    猫便说:“既然你吃不了我,为什么说不平等呢?”

    所以老鼠就做了所谓“平等”下的牺牲者。一般所讲的平等,往往是诈骗式的平等,或者假平等。唯有佛教是从自性上、人格上,追求真正的平等。

    佛经里也有一则故事:有一条蛇,蛇头一向走在前面,有一天蛇尾说:

    “我们能够一直向前走,完全是我蛇尾在后面摆动着,如果我不摆动,怎能向前走呢?应该让我在前面才对!”

    蛇头说:“一向都是我走在前面呀!”

    蛇尾不服气,把自己捆在树上,蛇头无法动身,过了许久,肚子饿得受不了,只好答应蛇尾走在前面。由于蛇尾没有眼睛,搞不清楚方向,便掉下悬崖摔死了。

    所以平等不是盲目的、任性的,平等是理性的,是“适得其用”,是“分工合作”。蛇头蛇尾是相互为用,如同我们的六根,眼睛用来看,耳朵用来听,鼻子用来闻,这便是适得其用,分工合作。如果硬要用耳朵来看,用眼睛来听,便分辨不出美与丑、香与臭了。

    有一栋房子失火了,这栋房子住了许多残疾人,大家赶紧逃命,跛子让瞎子背着,瞎子就给聋子牵着,相互依靠逃离火坑。如果大家各自逃命,说不定会全体葬身火海呢!

    懂得因缘,便懂得平等,真正的平等是自性上的平等,因为世上没有一法可以独自存在,一切都是假因缘和合而成,既是众缘和合,就应当相互尊重,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人必须过群体的生活,不能排挤他人,也不要嫌弃任何一个人,用平等心待人,也不和他人比较,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有了黄金美眷、洋房汽车,不一定比贫穷的人幸福快乐。若能以平等心做人处事,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自然能知足常乐。

    “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天下没有天生的释迦牟尼,也没有天生的弥勒。我们虽然是凡夫,也一样能成佛,诸佛菩萨是已觉悟的人,我们是未觉悟的佛,能够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尊自重的心也就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用平等心来看这个社会,那么四海之内皆是兄弟。所以平等心不但能美化自己,也能美化群众,美化世间的一切。

    二、用忍耐心来美化人生

    忍耐是很重要的修行。经典说:“诸修行中以忍耐最为第一。”如果不能忍耐,纵有一些修行、功德,也不能成就。所以,一切修行功德中以忍耐最为第一。说到忍耐,要能忍耐贫穷、忍耐困难、忍耐痛苦。有时候受人的气,能忍一口气,便能避免是非争吵,即使受人诽谤、轻视、误会,也得忍受下来。俗语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往往对喜欢的人、喜欢的境界容易生起贪着心,对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境则生起瞋恨心。如果我们对贪着心,能忍耐不执取,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苦恼。对于违逆的境界和人事,能忍一时之气,不起瞋恨心,便不怕侮辱甚至灾害降临到我们身上。能忍一口气,便增加了一份力量。

    有权力不能压服人,会骂人的人不见得有力量。强权、武力更不能平服人的反抗心,中国秦始皇、德国希特勒都是名证。只有忍耐的力量最大,如西汉时的韩信,他能忍胯下之辱,最后终能成就大功业。

    《佛遗教经》说:“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从字面上看,心上一把刀,一把刀插在心上而能面不改色,那是需要很大的耐力,或许忍受的当时很痛苦,但往往能得到意外的结果。忍的美德常是持戒者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名之为有大力的人。

    “忍”必须身体力行,才能体会出它的妙处。在语言上能少说几句话,把气忍下来,不要只为了一句话争得面红耳赤;即使争赢了又能得到什么呢?

    唐朝有位很有修行的人叫娄师德,有人把口水吐在他的脸上,他心想:“少说几句,自认倒霉,把脸上的唾液擦干算了。”他脸上虽然没有不悦之色,可是心里还是有点气。

    有一次他的弟弟将被调到别处去做官,娄师德担心他的脾气不好,弟弟说:“你放心!我不会闹事的。我会学习你,如果有人把口水吐在我脸上,我不会和他计较,把口水擦干就好了。”娄师德一听,若有所悟:“别人就是气你,不高兴你,才把口水吐在你的脸上,你又把它擦了,他不是更恨你吗?应该不理它,让口水自然干,这才是到达忍耐的上乘功夫。”

    布袋和尚有一首诗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这就是自然的、没有瞋恨心的忍耐功夫。

    明朝的夏元吉也是个很能忍耐的人,他平时给人莫测高深的感觉,如果同事有好的意见,他必采纳,有善事他就学习;如果同事做错事,他就疏导安抚他们。因此有人问夏元吉:“你的度量是怎样学来的?”夏元吉说:“有人冒犯我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我不可以生气。先从忍之于口,忍之于脸,最后忍之于心,久而久之自然就无不可忍之事了。”

    一代高僧玄奘大师,能到印度求法,能经过八百里流沙,克服种种困难,在于他“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的愿力,而能有这么大的抱负、愿心和毅力,难道不是因为具有忍耐力吗?唐朝鉴真和尚为了到日本传戒法,历经12年,经过6次的艰难与挫折,最后到达日本时,双目已失明,虽然他肉体受损,但是完成了毕生的愿望,戒法也因此东传。他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也就是从“忍耐”中培养出来的。

    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一坐就是9年,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力,禅学又怎能传来中国而发扬光大?六祖惠能屈守于猎人群中,等待因缘成熟而大振宗风,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早就死于非命了,又怎能成为一代祖师呢?

    在《杂宝藏经》中说明忍耐有五种利益:

    1.能忍耐就没有人能怨恨。

    2.能忍耐就能成就一切事业。

    3.能忍耐就能受众人爱敬。

    4.能忍耐就能有好名声。

    5.能忍耐就能善道。

    当我们遇着不如意的事,碰到不如意的人,若能平心静气,自己反省,或许可以找出一条平顺的路;用生气来抵制,只有让事情更恶化。

    三、用惭愧心来美化人生

    惭愧心是道德之根本,在《阿含经》卷四十七中记载着:“世尊,比丘有二净法能获世间,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惭”是内自羞耻;“愧”是发露向人。我们应该常常反省自己,时时扪心自问,我们的做人处事,我们的起心动念,是不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对得起国家、社会、父母、亲朋好友。

    《佛遗教经》亦说:“惭愧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愧心可以洗涤内心的罪恶,庄严自己的仪表。惭愧如同缨络,有了惭愧心好比缨络的庄严秀丽,使我们显得更加高贵。我们一生中难免会有缺憾、做错事。但是,不怕犯错,只怕不知羞耻、不知惭愧,能知惭愧羞耻,便有力量,便能坚强地重新做人。

    惭愧有什么利益?

    1.惭愧能改过向上。

    2.惭愧能增加勇敢。

    3.惭愧能尊敬别人。

    4.惭愧能信仰佛法。

    5.惭愧能灭除罪业。

    6.惭愧能获得解脱。

    惭愧必须发自内心,惭者修人,愧者修天。如佛经中所说:“有二法能救众生:一者、惭;二者、愧。惭者自不做恶,愧者不教他造。”

    道家、儒家都很重视“惭愧”,如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斯谓过矣”、“知耻近乎勇”,所以,人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如同无过。曾国藩曾说:“贤与不肖有什么差别呢?当视改过的勇怯而别。”美国哲学家富兰克林说:“犯错的是人,悔过的是神,过而不改是魔。”所以惭愧心可以完成圣贤。

    四、用感恩心来美化人生

    《六度集经》里有一个天鹅慈孝的故事:有一只天鹅,孵出了三只小天鹅。那年正逢天旱,所有草木果实都枯萎了,天鹅无法找到食物,眼看着小天鹅饥饿痛苦,只好以自己腋下的肉来喂它的小天鹅。当小天鹅吃下这肉的时候,心里觉得奇怪,这肉的味道怎么和母亲的气味一样呢?难道是母亲用自己的肉来喂我们吗?越想越难过,三只小天鹅再也吃不下去了。母亲看到孩子不吃,心里更加难过。这件事情被天神知道了,于是天神赞叹说:“为母者,慈悲心,慈恩深,难言喻;惟子孝,世希有,诸佛诫,孝当先。”

    我们能在社会生存,是依赖大众的力量,我们生活上所需的一切都取之于大众。谚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下的青年,奢侈浪费,常常怨天尤人,不满周遭的一切人与事。一般人也往往只想到自己,我的人格、我的尊严、我的需求、我的快乐、我的幸福;你要关心我、你要尊重我、你要安慰我、你要爱护我,完全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想法,很少想到:我尊重对方、我能给予对方什么?

    人生在世能有几年寿命?对国家能有多少的贡献?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奉献?对父母亲又有什么样的报偿?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别人所给予,所帮助,难道还不满足,还要埋怨、不满吗?

    我们看那小狗,喂它东西吃,它会摇尾巴,会替我们看门;养了一只猫,弄饭给它吃,它也会高兴地“咪咪”叫,连畜生都有感恩之情,更何况我们人呢?所以要美化人生,如果人人都有感恩的心,这不就是一个美化的人生了吗?所以,如何美化人生呢?要以平等心美化人生、要以忍耐心美化人生、要以惭愧心美化人生、要以感恩心美化人生。

    1989年8月28日讲于高雄澄清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