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生活-人生十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既来世间生活,

    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为无常之故,

    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

    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有变坏的一天。

    人活在世间上,对于人生往往有许多不解的疑惑,尤其对于生、老、病、死、荣辱得失之不由人,常有种种的疑问。佛法对于人生的种种烦恼困惑,都提供了明确的解答。今以人生最常遇到的十个问题,来提供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一、如何处贫居富?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又如何来认定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汽车空调,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供给一家数口勉强温饱。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

    其实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虞,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日日难过,依然日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可见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是绝对的条件。佛教认为贫并不一定影响做人的尊严与人格的高尚。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贫富苦乐都只是自己内心的体认。所以,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有人富甲一方,仍然忧愁烦恼。深一层说,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即使身无立锥之地,也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可以作为最确切的证明。佛陀春夏秋冬皆着一袭粪扫衣,也觉优游自得;披上名贵的金缕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既可以粗茶淡饭,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树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琼楼玉宇;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与四众弟子共住……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盛败、美丑善恶,并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间的尘欲,只是随缘适应环境,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他寡欲知足,别人认为他如此贫穷,简直是在受苦,他却觉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弟子夏丏尊看到弘一大师吃萝卜咸菜的愉快情景,颇有所悟,夏先生说:“萝卜咸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师这样的人,才能如实地品尝到。”

    例如:一个有钱人住在高楼大厦,里面有种种最现代化的高级设备,生活真是富裕豪华。他家邻近有一间破旧小房子,住着一对贫穷夫妇,这对夫妇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是夫唱妇随,生活相当愉快。可是住在大厦里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虚伪的交际应酬感到困扰,为声势名利的维护感到不乐,心里就觉得纳闷:“我这么有钱,为什么那么烦恼,隔邻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谈笑,为什么他们那样快乐?”

    有人告诉他:“你要卖苦恼吗?只须拿出20万元送给他们,他们马上就会苦恼。”

    对有钱的人而言,20万元实在算不了什么,于是就慷慨送给了贫穷的夫妻。这对夫妇凭空得到20万元,最初欢喜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20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名利有时也会为人增添烦恼和危险。从前,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坟墓间修行也觉得泰然自得;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都说明贫富不能以有没有钱来衡量。人可以穷,但是内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肯不肯去开采它;如果肯开采心里的能源,才是真正的富者。

    二、如何处理得失?

    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时,我们就不快乐。我们的职务一往上高升,马上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俗语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但能彻悟这句话又谈何容易呢?

    禅宗六祖曾说:“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我们几十年的人生,所谓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正如同三更梦、九月霜吗?得,我们得到了什么?失,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有人常慨叹:“人生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我们从娘胎中带来什么?死了又失去什么?这个人生不是空忙了一阵吗?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得”。

    《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直无到最后,因为“无所得故”,可以“菩提萨埵”。这说明了我们过去的人生,都是从有形有相,人我是非上去求,并不是真的“得”,所谓“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灭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无”上就没有得失了。对于得失问题的处理,应该从这方面去体会、去解决。

    懂得“无”的哲学以后,会有什么境界?例如我们的钱被人骗了,觉得很懊恼,但是懂得“无”的哲学以后,知道未曾有一法不是从因缘生,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钱被人骗走了,也许是前生欠他的债,当作是还债吧!能这样想,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又如你本来很有名望、地位,突然有一天被别人诽谤、诋毁,名位毁于一旦。这时候可以这么想:“无官一身轻”,从荣华归于平淡。那么,名望、地位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了,这就是“无”的哲学之应用。能够这样看破,即便是老病来临也可以无挂无碍。所以,“无”乃包罗万象,不是没有而是神奇。

    我小时候就喜欢听出家人唱梵呗,后来出家,因为自己喉咙不好,不会唱。但一个出家人唱诵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参因为唱诵好,而赢得师父们的赞美,甚至受信徒的推崇。而我因喉咙不好,当沙弥时,常常被别人歧视。

    后来我心想:我口不行,手还可以派上一点用场,应该好好用我的双手来从事写作的工作。如果能在文化工作上有点贡献,将成果奉献给三宝和一切众生,不也合乎佛教的精神吗?于是我用手写。当初我写文章、出版书,存了一些钱买了地,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佛光山。

    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好”,我们在某一边失去了,不必完全绝望,或许在另一边能有所得。重要的是应知道如何认识自己,运用自己。

    三、如何忏除罪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知道悔改。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过失以后,应该知道忏悔,这样才能及时消除自己的罪业。

    譬如衣服脏了,用水洗净后可以再穿;身体几天没洗澡,垢秽沾在身上很难过,洗过澡后就清凉了。现在,我们心里被罪业盘踞了,该怎么办?如同孩子做错事,到父母面前认错一样,明理的父母一定会原谅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佛教讲求的是:有罪过,必须早日忏悔,因为忏悔可以灭罪。

    有人说罪业是由于环境的诱惑、知识的薄弱、伦理的缺乏、生活的逼迫等因素所造成的。佛法则说罪业是由无始贪瞋痴而来的,而贪瞋痴是从我们身语意产生的。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愈来愈可能发生,整个社会呈现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现象,使得心理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所以,社会上杀、盗、淫、妄、恶口、挑拨离间等事件层出不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消除这些罪恶呢?

    佛经说:人不可能没有过失,举凡起念动心都在造业。有了过失怎么办?

    第一、应该坦白发露罪业,不复再做。不能只是心中知道错,不肯讲出来,这样是不彻底的,必须在佛前表白或在善知识、大众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经过一番真诚痛切的忏悔,接受应得的良心处罚以后,就能回复本性的清净。

    第二、要信愿佛力的摄受加持,激发自己内心的清净,使之不再重犯过失。譬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的:“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这说明了菩萨慈悯摄受众生时,为消除众生罪业所作的方便。

    譬如一块田地,久不施肥(不念佛),禾苗就不能生长,如果经常灌溉施肥,禾苗成长后,野草(烦恼)也就不起作用。因此,功德信心大的人,即使过去有一点罪业,也可以暂时不受现报。深心信仰佛菩萨,也必蒙护佑,而能前往永恒真实的解脱世界。

    罪业是由我们身、口、意三业妄为造作的。不过更深一层去了解,罪业是空无自性的,心若忏悔也就无罪了。一念觉悟,罪业就变成无常。佛经上说: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我们如何获得忏悔的新生?如何转地狱成天堂,转烦恼为菩提,转污秽成清净,转娑婆为极乐?端看自己如何把心上的妄念驱除,能否坦诚地忏悔。忏悔之后,还要发愿,可以学习古圣先贤的精神,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大乘菩萨精神的具体表现,不仅可借此消除罪业,也是踏上菩提大道,成佛成圣的最大力量。

    四、如何消除烦恼?

    人生在世,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有诗云:“天堂地狱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我们的烦恼犹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无穷无尽的烦恼,细思之,不外是一个“我”字所造成。由于我执、我爱、我见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见,让我们产生数不尽的烦恼。所以,我们学道,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服这些烦恼。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就是贪瞋痴,所谓“擒贼先擒王”,要破除烦恼,就得先把贪瞋痴这三毒去掉。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里的土匪盗贼容易捉,我们心上的贪瞋痴三种大病却不容易去除。佛经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为我们生活上有种习气,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会想到宁可牺牲自己的嗜好,也不去侵犯别人,因此,戒可以对治贪病。又譬如我们内心种种需求,对现实生活的猜忌怨懑,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们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纯正灵明,才能远离烦恼缠缚。

    再说到痴,就要用“智”来对治,佛教的智并不是世俗的知识,因为知识并不全是善的。内心的般若智不能开显,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与自私的世俗常识而行动,叫做痴。佛教的智是由闻思修而来的,是一种观照实相的中道方法,依着这方法,才可以灭除贪瞋痴等无明大病。

    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每天总是不断地向外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而产生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就如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可以驱除内心被贪瞋痴所覆盖的烦恼结使。

    我的外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17岁起就吃斋念佛。她为人非常慈祥,有三个儿子,可是我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儿女,大约都在三四岁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从来不为这些事情难过。难道说她没有感情吗?不疼爱孙子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她学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业就有报,谁也奈何不得。孙子的生,只是因缘和合投胎到此家来;他的死,是业报的现前,还了他的感情债而已。人的寿命本来就长短不一,孩子现在不离开我们,将来仍然要离开的。如果孙子们有善因,自有他的福报,又何必为他烦恼悲伤呢?所以学佛的人,对于生与死的看法,与一般人士不同,而且忧伤啼哭,对于死者也没有什么好处。

    五、如何安排生活?

    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不过,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爱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我主张人生一定要忙,分配一些时间为生活忙,一些时间为精神忙;一些为自己忙,一些为别人忙;甚至不只是为现在忙,也要为未来忙。也就是说,精力的发挥,不应该偏于物质,也不能偏于精神,能够精神物质平衡,忙起来会更有意义。

    我常常鼓励人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到了老年,就可以借书本陪伴自己。另外,也可以学习“人闲心要忙”。

    六、如何安身立命?

    我们人生应该要有个未来,未来就是希望。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未来能够长命百寿。张岳军先生曾说:“人生七十才开始。”主要在启示我们,人生不在乎年龄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于未来是否抱持希望。这个希望,不只是对自己,也是针对众生的,这就是“愿力无穷”,就像普贤菩萨的十个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发这种大愿的用意,可以为来生广植善因。也可以让今生生活在圣洁、宁静与慈祥的世界里。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身体有病时谁来替你受苦?靠神明吗?神明也靠不住,因为神明连自己都靠不住,有朝一日,五衰相现,它也会堕落的。所以,佛陀启示我们不要让神明、相命、卜卦、风水等来操纵我们一生的穷通祸福。

    那么,什么才是可以依靠的?在佛法里,最靠得住的是三宝。三宝才是值得信赖的对象,皈依三宝,才是寻找依靠最好的方法。

    皈依佛:佛是人间真理的体会者,他宣扬真理之光,引导我们走向光明,如同天上的太阳、月亮,可以使迷途者寻获正道。

    皈依法:法是不变的规律,可以规范我们日常生活的德行。依之而行,可以有正确的认识;躬行实践,可以到达彼岸,好比火车的轨道,依之而行便可到达目的地。

    皈依僧:僧是奉行佛法求解脱者,相当于老师,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他虽然还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他能透过佛法的真理,教导大家不断地学习;亲近他,可以使我们身心净化,性灵提升。所以说,佛如良医,法如药方,僧伽如护病者,引导我们离邪向善,转迷成悟。

    《成佛之道》说:“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佛陀也教诫阿难:“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说明了皈依的真正意义。可见真正的皈依,是要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因为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自己依法修持,自身就能与三宝为一体。

    面对无常的世界,可以作为依靠的只有三宝。我们的感情可以不要,金钱可以减少,功名富贵可以失去,但是三宝不能不要;尽管世界毁灭了,三宝仍然不会离开我们,三宝永远都是我们的伴侣。

    七、如何放下眷属?

    《涅槃经》云:“夫盛者必衰,合会者别离。”《成佛之道》亦云:“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人生在世,或是父母儿女,或是夫妇的会合,恩爱亲情,互相扶助,洋溢着家庭的温暖。但是,亲爱的眷属变成冤家,夫妻反目、兄弟阋墙,在今日社会上乃是屡见不鲜之事。何况,一旦生离死别到来,抛下父母,丢弃妻儿,孤苦凄惶地各奔前程,谁还能顾得了谁呢?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对于眷属要能放得下。有些老年人,不堪晚年的寂寞,常要子女或孙儿陪侍膝前。如果亲人眷属各忙事业,无暇榻前侍候,则孤寂难耐,度日如年,伤心绝望,甚或责怪儿孙不孝。

    人生如此,斯有何乐?所以每一个人应该能独立自主,亲情来时受得起,恩爱别时放得下。平时也应广结人缘,虽然儿女眷属不能时常侍候左右,还有更多的亲戚朋友可以结伴往来。对于外境,也不必有所寄望,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自然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痛苦。

    《杂譬喻经》有一段记载:有一妇人,只生一个孩子,平日对他宠爱有加,并视其为终身依靠、寄托的对象。有一天,独子忽然生病死了,妇人抚尸痛哭,悲不自禁。佛陀怜悯她的哀情,告诉她一个让孩子复活的秘方。

    佛陀说:“只要到没有死过人的家里,索取一把吉祥草,就可以让你的孩子复活。”

    于是妇人沿家拜访,见人就问:“府上曾经死过人吗?”

    如此经过数十家,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妇人得不到吉祥草,怅然地回到佛陀跟前,佛陀开示道:“自有人类以来,有生必有死,生死乃自然之理!”妇人豁然而悟,终于放下她的悲痛。一个人对于亲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随侍左右也罢,生离死别也罢,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能看破放下,就不会为情所苦。

    八、如何施舍财富?

    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不论财物富有到什么程度,终归要销毁散失,非个人所能自主的。

    佛陀曾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的儿女。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物,遇到一场大火,可以把你的家当焚烧成灰;遇到大水,可以流失净尽;盗贼、贪官污吏都会抢走你的财产;亲如儿女,不肖奢侈,也会把家财挥霍殆尽。所以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人是无法主宰自己的财物的。

    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不走。

    宋朝王黼党同蔡京、梁师成、李彦、朱腼、童贯等谄事宋徽宗。这些群小弄权,贪赃枉法,幸致高位,当时人称为“六贼”。在他当政时,生活腐化,锦衣玉食,穷奢极侈。他曾监制一张象牙床,遍镶珠宝,夜间闪闪生光;仰卧其上,周遭排满小床,选择最美的姬妾十余人每夜围着他睡觉,自己称作“拥帐”。

    后来王黼擅自主张和金邦开启战端,不幸失败。皇帝本来降旨将他充军,已经起解走到辅固村,在道旁一个小饭店休息。忽然有数十名骑兵从后面赶来,认明王黼正身,宣读皇帝赐死的圣旨。

    王黼听完圣旨,神色大变。过一会儿,他平静地说:“王黼一生行事,虽万死也不足蔽其辜。不过请校尉转奏圣上,我死后有一要求:请赐我一具有窗户的棺材,入殓时,两手能够伸出棺外,并把五指摊开,不要屈拳。”

    “为什么?”校尉奇怪地问。

    “让世间人知道,我那些财产,一点儿也未能带到阴间去。”王黼缓慢地回答。

    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不肯浪费,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

    因此,司马温公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意思是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所以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也不必为儿孙徒作马牛。那么,财物应如何处理呢?

    佛法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财物不能带走分文,业力却丝毫不爽。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财物多行布施,广结善缘,修路造桥,救济贫困,或捐献慈善机构,或设置奖助学金,“取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竭尽物用,则所得功德,或能得生善处,或能荫庇子孙,何乐而不为?

    九、如何面对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会有病,年轻人也不一定没有病,“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不过一般而言,老年人生病是比较让人担心的,到底老年人有病时该怎么办?

    1.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较弱,被打一下,就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就是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所以说,有病没有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自己的生命力。

    2.从药物治疗做到心理治疗:老年人生病了,喜欢看医生,其实大部分的医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给他们吃一些安慰性的药。既然只是安慰性的医药,又何必看医生?找自己不是更好吗?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身体感觉到不舒服时,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病就已经好了一半。

    3.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脚面上有六个洞,这是要我们低下头来,要能“看得破”,不必太执着。人生要像手提箱一样,要提得起,放得下,面对疾病要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

    我20多岁时,心里充满为教为众的抱负,但是两只腿忽然患了风湿病,不能走路,躺在床上稍微动一下,都觉得痛。忍耐了很久,后来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的腿没办法医了,这风湿病已经很严重,必须把腿锯断。”

    当时,我并没有为自己可能残废而烦恼,我想:“腿子害风湿病要锯断,也没关系。我的生活原本南北奔波劳碌,如果没有了腿,反而可以安闲自在,在寺院里写写文章,看看经书。那时候,我的时间会更多,我的心灵会更广,我的人生会更有价值。”我并不在乎人家对我的讥讽与嘲弄,因此是否残废对于我也就不是烦恼的问题。这是我对疾病的态度。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疾人,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紧,重要的是心理的永远健康与不老。

    十、如何了生脱死?

    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视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识水平较高的人,除了生活,还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视生命,对死仍是茫然无知的。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之下交还了生命。”连孔子尚且说:“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

    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对人生的意义大都不了悟,如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与万物同朽。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对于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既来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为无常之故,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有变坏的一天。佛经上说:“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则西没;大地虽坚固,能负荷一切;劫尽业火燃,亦复归无常。”

    这说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地变化着。旧的灭去,新的又来。我们必须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生成。透悟了这个道理,才能与佛法结合在一起,对于生死也就不觉得可怕,因为生死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他有一个徒弟法名律航,因念佛念得太恳切,也希望师父能每天念阿弥陀佛,以往生极乐世界。慈航法师被他说得没有办法,只好说:“念佛往生,好,去!”马上坐着就往生了。在旁的徒众一看,大惊失色,大家都怪律航法师:“师父被你逼死了。”众人吵吵闹闹地经过了半个小时,慈航法师一息悠悠又醒来了。这时,他说了下面这些话:“修行各宗各派,各人自由;信仰诸佛世界,各人自由。”

    佛法提供给众生的“解脱之道”,主旨在使人们有一合理的安排。譬如今天要出门,就得预备今天要住在哪里,万一下雨,怎么办?所以说修行的人,对于“死”是胸有成竹,无忧无惧的。

    佛教的万千法门,主要是为众生解决各种烦恼及生死问题。佛经中提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如《华严经》所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用与不用,印心与不印心,端看各人了。

    1977年7月讲于佛光山老年夏令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