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
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情爱,不一定只限于男女的情爱,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战友之间的袍泽之情都是情爱。
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我们也爱植物,还有人喜欢动物,甚至有人喜欢矿物,收集各种奇石异物作为赏玩,更有人集邮、集火柴盒;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爱无情的草木也是情爱。
常常听到有人问:“人类从何处而来?”佛经告诉我们:“人是从爱中来的。”佛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爱属于“污染”的爱,有的爱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爱”究竟像什么呢?从坏的方面说,爱如绳子,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有时如盲者,身陷黑暗之中而浑然不觉;爱又像刀口上的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点甜味,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像苦海,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倾覆灭顶。
从好的方面讲,爱是牺牲、是奉献,爱是鼓励、是慈悲。对大众而言,总希望被人所爱,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去爱社会上的大众。爱,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爱”与“恨”是一对难兄难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爱得不好,会成为恨。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同胞相与的襟抱,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
情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人间凡夫的情爱
凡夫的情爱,往往是狭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爱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间凡夫的情爱,有时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归纳其原因,有下面几种:
(一)爱的对象不对
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动起爱慕的念头,是人之常情,但是爱慕的对象不当时,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平添烦恼。譬如对方已经是有妇之夫,或是名花有主,还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剧和痛苦。况且感情是双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也是无法勉强的。用情的程度应该当浅则浅,当深则深,如果陷溺太过,难免会遭致没顶。
(二)爱的观念不对
有的人以为家财万贯便能买到别人的情爱,有的人以为身份不相称、门户不相当便不能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以男女情爱的例子来说:过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来作媒,才能谈婚论嫁;或者在谈情说爱的时候,总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学历、职业,列出许多条件来。像这种有条件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层次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是不讲求条件,完全付出的。
(三)爱的方法不对
有的人以为可以三妻四妾、金屋藏娇,享尽天下之福,这是个人享乐的私爱。有的人对于心爱的人,纵然有错失,也不加以指正,而对自己讨厌的人则百般挑剔,眼睛仿佛蒙上了一层阴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因此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功用。
过去有一则警人的故事:有一个富翁非常宠爱他的独生子,舍不得让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着穿的,饭是一勺勺喂着吃的,这样一直娇生惯养到30岁,这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不劳动手,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富翁过五十大寿,特意请了一个星象家来算命,这一算,才知道富翁阳寿是80岁,而儿子只能活到62岁,这下糟糕了,富翁还来不及替儿子伤心,儿子已经呼天抢地地哭起来了:
“爸爸呀!你只能活到80岁,那时我还不到60岁,还有好几年要活;那时候你已经到棺材里睡觉了,谁来养活我呀?我怎么穿衣服吃饭呀?”
父母错误的溺爱,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励的爱,却能给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对人生作出正确的抉择。
此外,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男女之爱、夫妻之情。只是,现在社会上一些男女青年谈恋爱,常常成了胡乱之爱——从可贵的男女之爱,演变成惹是生非的乱爱,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而情爱如果在中国,则是一场丑剧。
为什么我们社会的某些情爱是一场丑剧呢?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触目惊心的报道,情爱的结果不是毁容就是伤害、毒杀,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丑陋事端。看到这许多丑陋的事情发生,总不禁慨叹:众生实在不懂得情爱!
所谓情爱,即使不谈到牺牲、奉献,但至少在情爱里彼此不能伤害对方。《战国策》里,乐毅说:“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一个君子,如果与人绝交,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贞之臣离开了国家,亦不解释自己的高洁之名。同样地,有情人能成眷属,固然很好,如果不能,也要像君子一样,好聚好散,不必翻脸成仇。一旦情感破裂了,彼此和和气气地离开,怎么忍心把自己曾经那么热爱过的人,憎恨地丑化他、伤害他,甚至摧残他,这又是何苦呢?
有人说,青年人谈爱情,爱情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中年人谈爱情,爱情在身上、在手上;老年人谈爱情,爱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铭心。由此可知,对爱的体会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日趋成熟的。一般说来,凡夫的情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谢,比较贪恋于男女之欢。如果情爱能够随着我们人格的递增而日益提升,随着道德的长进而日臻纯净,那么凡夫的情爱也会愈来愈升华,从爱自己,乃至爱自己的父母眷属,进而爱世界人类。
二、人间圣贤的情爱
人间的圣贤,他们有没有感情?有没有情爱?他们的情爱跟人间凡夫的情爱是不是一样呢?举几个例子:
(一)为国忘己
大禹是我们古代的贤者,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正受着洪水的灾害,他奉命治水,解除天下苍生的痛苦。13年在外督导,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进去探望亲人,那是因为他时时想到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忘掉了自己的私情私爱。这种为国为民而忘记自己的精神,给我们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个典范。
在战国时候,屈原是楚怀王身边的重臣,因为怀王听信小人挑拨离间的话,便渐渐疏远了屈原,甚至将他放逐。可是屈原仍旧热爱他的国家,忠心耿耿地希望祖国能够走上强盛之路,因此,虽然不见信于君王,却不改其忧国忧世的忠贞,最后甚至投汨罗江而死。我们从他留下来的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辞章中,可以感受到屈原那一股不可屈侮的爱国情操,他宁愿以身殉国,也不求自己苟活。这种情爱,就是一种牺牲忘己的情爱。
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放翁,身经北宋、南宋的变乱,在他临死时,对他的子孙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种对国家的情爱,也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二)为众无己
佛陀的堂弟摩诃男将军,是迦毗罗卫国的守城大将。当城被敌军攻破时,他向敌军说:“请先不要杀害我的百姓,等我沉到水底再浮起来时,你们才开始杀我的人民吧!”敌军的统领——凶恶的琉璃王说:“反正你们难逃一死,好吧!就答应你最后的一个愿望。”摩诃男于是沉到水里面去,过了很久都没有浮上来,琉璃王很纳闷,派部下潜到水里去看个究竟。原来摩诃男把头发绑在水底的树上,永远也不会上来了。他为什么把自己沉溺在水中呢?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让城里的民众可以逃亡。像这种为老百姓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爱心,也是一种高超的情爱。
(三)为法献己
在佛教里,有“佛教的孔子”之称的唐三藏玄奘大师。他为了到印度求学佛法,经过八百里的沙漠,行经途中,马所运载的水忽然都倾倒流失了。在沙漠中,如果没有水必然是死路一条,然而他忍受种种饥渴的煎熬,发出坚宏的誓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这种对真理追求的热忱,也是一种可贵的情爱。
我们看到日本人穿的和服,和中国的服装很相似,房舍的建筑方式,也和中国房子相仿佛,甚至吃饭用的碗筷也都是中国式的;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旁支别脉。当初是哪些人将中国文化传扬播种于日本呢?其中就有唐朝的鉴真大师。他发愿到日本弘扬佛法,前后共经过7次的努力,费了12年的时间。有一次失败,被官府捉拿回来;又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强盗土匪,被洗劫一空;以后又遇到台风巨浪,半途折回;甚至被自己的徒众出卖了,如此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第7次到了日本。那时他已60多岁,双目也瞎了。但是,他仍然不改初衷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为了完成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大事,他不惜自己区区的生命。像这种探求真理的热忱、弘扬佛法的悲愿,也是从情爱之中升华起来的。
(四)为孝尽己
佛教中的大孝子目犍连尊者,为了营救在地狱中受苦的母亲,出生入死,竭尽心力,因而使佛陀启说了《盂兰盆经》救倒悬报亲恩的法门,不仅自己的生身父母得度,众生父母也因此得以救拔,这种孝行是一种情爱的伟大转化。
北齐时代的道济禅师,一头挑着万卷的经书,一头挑着年老失明的母亲,到处弘扬佛法。有人要帮助他照顾老母亲,他婉言谢绝说:“这是生养我的母亲,不是你们的母亲,应该由我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唐朝的陈尊宿,道风高迈,得法于黄檗希运禅师,事亲至孝,自己编织蒲鞋来孝养母亲,人人尊称他为“陈蒲鞋”。
佛门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这种反哺报恩的孝行,是人类至真至善的感情,也是一种情爱的高度显扬。
(五)爱徒如己
《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伤心欲绝说:“天丧我也!天丧我也!”孔子的眼泪是他感情的流露。为什么弟子颜回死了,让他如此伤心呢?他是为青年才俊的夭折,为人才的损失而悲伤;这就是一种慈悲的情爱。
密勒日巴尊者到处访师寻道,终于寻访到大善知识的马尔巴上师为传法师。上师问他:“你拜我为师,我问你,你有什么东西供养我?”
密勒日巴尊者虔敬顶礼:“我把身、口、意三业奉献给你,作为我的供养。”
上师答应收他为徒。有一天,上师跟他说:“你身体健壮,我要你建造一间藏经书的石屋,造好了,我就传法给你!”
密勒日巴听了,非常欢喜,即刻请求上师将造房子的图样交给他。上师说:“我想在东方险要的山顶上造一所圆形的房子,也借此消除你的业障。”
密勒日巴于是日日费力造屋,差不多造到一半的时候,上师来了,把他一件半月形的上衣,层层折叠起来,放在地上说:“这地方不大好,你把石头和材料拆运下山,到西方山头照这衣的样子替我盖个房子吧!”
密勒日巴苦不堪言,只好再背上背下地造屋,等盖到一半的时候,上师又来了,说:“这个房子看起来好像还不对,你把它拆掉,把木头石头搬下山,到北方的山头给我盖一所真正代表修行者的三角形房子吧!”
密勒日巴只得遵照师命,重新不眠不休地赶工,不以烈日熏烤、风雨摧打为苦。好不容易做了三分之一的时候,上师又来了,问他:“这房子是谁叫你做的!”
密勒日巴急了,马上回答:“是师父您亲自吩咐的呀!”
上师搔了搔头说:“哦?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在这种坏风水的地方造三角形的房子,像修诛法的坛城,你这不是存心想害我吗?拆掉!拆掉!到北山给我建造一所四方形的房子,要9层,上面再建一个库房,总共10层。房子盖好了,我就传法给你!”
一席话下来,密勒日巴的辛苦又全部付诸流水。
就这样盖了又拆,拆了又盖,多少年的岁月在挑砖荷土中过去,累得身上的皮肉都烂了。师兄弟们看了很不忍心,自动跑来同心协力地帮他搬瓦、挑砖,师父看到了,依然大发雷霆:“我是叫你来建房子,并没有叫人帮忙盖,你怎么这么懒,随意找别人来帮忙呢?”
不但骂他,还拿棍子重重地打他,打得痛苦,难免哭出声,师父不但没有半句安慰的话,反而厉声喝斥:“你哭什么?你当初来的时候跟我说,你要把身、口、意全部奉献给我,我现在打的是我自己的东西,骂的也是我自己的东西,你哭什么?”
密勒日巴所受的折磨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各种煎熬、锻炼,他都默默地忍受了。多少年后,密勒日巴终于成道了,证得大阿罗汉果。当他开悟的那天晚上,师父抱着他痛哭失声:“我为了你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奇才,才不惜用种种最艰辛困苦的方法来磨炼你,让你早日得道。当师父责骂你、鞭打你,对你无情无义的时候,师父的心里也很痛苦。但是,为了你的将来,师父只有忍下心来一再地鞭策你……”
像这种看起来不近情理的严苛行径,其实也是圣贤爱惜人才的至高情爱。
我自己幼年出家,也受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到戒场受戒的时候,戒师们坐成一排,严阵以待地盘问我们:“你们来受戒是自己发心来的,还是师父叫你们来的?”
有人抢着回答说:“老师慈悲,是弟子自愿发心来受戒的。”
戒师听了,不发一语,拿起藤条,就是一顿抽打,然后说:“你好大胆,你师父没有叫你来,竟然敢来。”
换了另一位戒师,同样地问你:“你来受戒,是自己要来,还是你师父叫你来的?”
看到刚才有人被打了,心有戒惧,赶快看风使舵,小心翼翼地回答说:“老师慈悲,是家师要我来受戒的。”
自以为回答得很好,谁知道又是一顿毒打,边打边说:“如果你师父不叫你来受戒,你就不来受戒了吗?”
低头一想,也有道理,如果师父不嘱咐自己来受戒,难道自己就不知道发心了吗?
再换一位戒师,仍然是同样的问题。有了两次的经验,这回赶忙灵巧地说:“师父叫我来受戒,弟子自己也发心来求戒法。”
这样的回答一定万无一失了?出乎意料,竟又挨了一顿打,打了之后还说:“你很滑头。”
这一关总算过去了。到了另外一位戒师那里,话题转变了:“你过去有没有过杀生呢?”
杀生罪孽深重,怎么能说有过杀生呢?赶忙摇头说:“没有!”
“你从没踏死一只蚂蚁,从没打死一只蚊子吗?分明说谎!”
于是又噼里啪啦一顿打,说谎该打,倒也心服。又换了一位,还是同一问题,只好照实承认:“报告老师,弟子杀过生。”
“罪过哟!罪过哟!”
鞭落如雨下,到了最后,不论戒师问什么话,根本就不想回答了,只能无可奈何地说:“老师,您要打尽管打好了!”
我们所受的那种教育,是以无理来对待有理,是以无情来对待有情。在无理、无情的情形之下都肯低头,那么在真理面前还不能信受奉行吗?老师的无情无义,实际上,是为了度化我们这些顽强的有情众生所用的机巧方法,这种无情,其实是一种大慈悲!我自己经常觉得很幸福,因为我们受过这样严格的教育,好比废铜烂铁被投掷在洪炉中烧炼成钢一样,虽然艰辛,今日回想起来,实在是一种福报。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们,我觉得最大的损失,就是在教育里缺少了接受磨练的精神,而这种恨铁不成钢、陶铸后学的大慈悲,是需要更大的爱的力量。
三、人间罗汉的情爱
爱是有层次的,我们从最初夫妻之间深深的爱,扩大到兄弟姊妹,再扩大到亲戚朋友,扩大到邻居、同胞、全国人民,再扩大到一切的动物、一切的众生。我们从凡夫的爱到圣贤的爱,再进而到出世的罗汉的爱;罗汉、菩萨的情爱就更超越了。
我们常常礼拜的地藏菩萨,他在安徽九华山修行时,只有一二个童子跟他一起居住。有一天,幼小的童子住不惯深山想要下山去。地藏王送这童子下山,并赠他一首诗:
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从这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菩萨罗汉的心肠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佛门太寂寞了,所以你会想念家乡。现在你告别了像云一样高的我们的居处,离开九华山。你喜欢回去像小孩子一样地骑竹马游戏,不愿在黄金宝地,聚沙成塔的修行做功德。
你回去之后,拿着花瓶到有水的溪涧边去换水的时候,不要去空捞那涧水上的明月。你洗钵的时候,看到花花树树的倒影,也不要以为池塘里面有一个真实的花花世界。你好好去吧!不必流泪,我住在九华山上自有陪伴我的人,你看天上的云霞,还有那轻飞的烟,大自然不都是可以陪伴我的吗?
像这样的菩萨罗汉,他们体谅人情,爱护幼小的少年,给予他安慰,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很超越。
唐朝的道积法师,住持益州福感寺的时候,收容了许多麻风病人,一个个身上腐烂发臭,道积法师不但不嫌恶他们,与他们同吃同住,而且耐心替他们熏沐治疗,丝毫不觉厌烦。风声传开,许多信徒纷纷躲闪不敢接近。
有人问道积:“法师,你天天跟些又烂又臭的麻风病人在一起,难道你不怕被传染吗?”
道积微微笑道:“所谓清净与臭秽,全是人的心识作用,心中没有憎厌,哪里来的怨恨?心田清净,处处清净,我一个出家人如果连这点瞋妄心都放不下,连这点慈悲心都提不起,岂不有愧道法?”
这些圣者的胸怀高旷,他们的慈悲是平等的,他们对物我生命都是一样看待的。
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是一位大阿罗汉,他是出身富家的公子,父母要他结婚,他以修道为由而婉拒。被父母一再逼迫,不得已便用黄金雕塑了一个女人,对父母说,除非有像她那么美丽的女郎才肯娶。他的父母就派人抬着这一尊金像游行全国,说这是一尊金神像,少女膜拜她会有好运气,于是,全国的少女都闻声前来膜拜。有一位少女到了金像前面,顿时金光黯然失色,全被她的美貌掩盖了,她就是有名的美女妙贤。
妙贤和大迦叶结婚了,原来这位妙贤也打算修道,起初她还怪大迦叶:“我的父母为了你家有钱有财,把我嫁给你,违背了我修道的志愿。”大迦叶一听:“那很好,我也要修道的,我们各修各的道吧。”
所以,名义上是夫妻,实际上他们还是继续修行。经过了12年,他们的父母都去世了,他们便一起出家修道,分别成为比丘、比丘尼。由于妙贤太美貌了,虽然是比丘尼,但每一次出去托钵乞食,都有很多少年们跟随在后面,和她开玩笑,吓得她不敢出去化缘,曾经做过名义上丈夫的大迦叶就把托钵回来的食物,分一些给她吃。因此惹了很多闲言闲语:“什么12年名义夫妻,现在出家做比丘、比丘尼了,两个人还是那么恩爱的样子。”
后来,妙贤深深慨叹自己美貌的悲哀,便把容貌弄丑,希望做一个“丑僧俊道”。所以,大阿罗汉的情爱,与人间一般的常识看法是很不一样的。
在佛寺的斋堂里悬挂着一副对联:“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阿罗汉已经抛弃了人间的感情,过着一种灰身灭智、无情无爱的生活。其实阿罗汉是绝情而有情,充满至情至性的圣者。阿罗汉的无情,是超越儿女私情,舍弃个人贪欲的,也唯有舍弃男女之间私情私爱的绝情,才能对一切的众生,兴起广大无私的无限慈悲。我们看唐朝从谏禅师的阖门拒子,弘一大师的避见妻孥,看似无情,却是大有情。他们把对妻子儿女的情爱,净化为对真理的追求,提升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因此真正的情爱不是拥有对方,而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更是一种对天下苍生的无尽奉献。
四、人间佛陀的情爱
佛陀的母亲在他出生的第七天就过世了。成道之后的佛陀,一直希望能够为他母亲讲说佛法,报答生育之恩,后来终于在忉利天为他的母亲说法,一了心愿。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后,诸王子们商量要亲自为父亲抬棺,佛陀虽然已成就道行,也亲自为他父亲抬棺。大家看到佛陀也在抬棺的行列里面,弟子们都非常感动,佛陀为佛教的孝顺父母做了很好的模范,佛陀实在是一位忠孝两全的伟大圣者。
佛陀的爱建立在“怨亲平等”上。佛陀没有出家之前,已经娶了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耶输陀罗公主;佛陀成道以后,回到相离十多年的故乡。一个成了佛的佛陀,与一个独守空闺的妻子终于要见面了,耶输陀罗内心很着急,不知道过去的夫婿现在变成什么样子?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与疑惑,不知道该如何与他见面才好?
佛陀与父王、大臣、王子们叙过旧之后,终于来和耶输陀罗见面。耶输陀罗心里想:“我要好好责问他,为什么舍弃了我?”但是,当她看到佛陀那庄严的威仪时,不自觉地跪了下来。佛陀平静庄严地说:“耶输陀罗,请你谅解我的做法;我虽然对不起你个人,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现在,请你为我欢喜,我终于修满了我历劫的愿望,成就了佛果,我以广度众生为我的志愿,你也在我广度的众生之列。”
佛陀慈悲的音容、庄严的仪止、超越情爱的语言声音,大家看了无不受到感动,最后,耶输陀罗也出家修道了。所以,有一句话说:“君子爱人以德”,真正爱护一个人,是引导他趋向正道,帮助他日臻成熟,而不仅仅是形体上的长相厮守。
佛陀对亲人如此,对冤家仇敌也是一样。佛陀的仇敌提婆达多,专门和他作对。但是,佛陀从来没有怨恨他,总是告诉大家,提婆达多是他的逆增上缘,是他的善知识。没有黑暗哪里有光明?没有罪恶哪里有善理?没有提婆达多,伟大崇高的佛陀又怎么能成就佛道,令人敬仰呢?
佛陀的慈悲遍于一切众生。弟子们生病了,佛陀亲自替他送水、煎药;年老的比丘视力模糊了,缝衣服时不方便,佛陀替他穿针引线。佛陀爱护弟子,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给弟子以光明,给众生以依靠,佛陀实在是我们的慈航,是我们的无尽希望。
佛陀教育弟子善巧方便,耐心调教。对于挑粪的尼提,佛陀特地绕远路去度化他;愚痴得连一首偈都不会背的周利盘陀伽,佛陀很耐烦地告诉他,为他讲说佛法让他开悟。他的弟子迦旃延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派一位小徒弟来问候佛陀,佛陀知道了之后,对弟子说:“迦旃延的弟子来了,在我的房间搭一张床铺让他睡觉吧!”崇高伟大的佛陀,对于远道而来的小孩子,都这样的慈爱呵护;佛陀不仅关心小弟子,也等于呵护了在远处传道的迦旃延。为了修行而瞎了眼睛的阿那律,一直等到他证得天眼通,佛陀才放心;阿难陀常常受到女人的麻烦,一直等到阿难陀尊者真正成道了,佛陀心上的石头才放下来。
爱是有层次的,从最初血浓于水的亲子之情,两情相悦的夫妻之情,进而至兄弟姐妹的手足之爱,再扩大为亲戚朋友的守望关照,而提升为对世界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悲悯。从凡夫占有的情爱,进而达到圣贤爱国爱民的情爱,最后升华为诸佛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慈大悲。
情爱如水一般,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但是水能润物,水也能覆舟,感情处理不当,也会让我们灭顶丧生。如何来处理感情?
1.“以智化情”:用理智来净化感情。
2.“以慈作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
3.“以法范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
4.“以德导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
如何把心中的私情私爱去除,陶冶为奉献大众的胸襟?如何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我们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华生命内涵,必须慎思的问题,有了服务众生、奉献社会的慈悲,则心灵生活、感情生活将更丰富、更隽永。
1982年12月23日讲于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