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席卷海内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卓越的商业领袖

    洛克菲勒在不惑之年成了全美最富有的20个人中的一员,而且排在首位。有人估计,在19世纪70年代末,洛克菲勒的财产已经超过了5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65亿美元。但是,此时他的成就还没有达到顶峰。据一位统计学家估算,洛克菲勒逝世后,即使将钱存在银行里只收取利息,他的总资产也会达到900亿美元。这个数字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洛克菲勒完善的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我们来看一下洛克菲勒所建立的标准石油托拉斯的经营情况。他的托拉斯包括经营油田、控制油管、炼油、生产石油副产品,同时还制造一切和炼油相关的物品。

    在油田上,洛克菲勒从1887年开始着手购买油田,最开始时,他买了宾夕法尼亚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油田,紧接着又购买了利马油田,这在前文我们刚刚阐述过。可以说,洛克菲勒的这个行动是很明智的,这使得标准石油公司在以后的发展中,从来也没有面临过原油短缺的困境。

    在油管的铺设上,标准石油公司的油管可以说深入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西到芝加哥,南到肯塔基,东到匹兹堡和纽约。还有油管终点站的油库、抽油站等,以及各地运输站的收入,这些利润加起来,所得的数目也是惊人的。标准石油公司单单在油管方面的优势就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在炼油方面大家就更清楚了,除了克利夫兰最先建立的炼油厂外,在纽约、匹兹堡、费城等重要的城市中都有标准石油公司的炼油厂,总共达40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炼油厂生产的产品并不完全一样,主要是照明油和挥发油,另外,还有润滑油和煤油等。

    在管理方面,托拉斯由很多部分组成,就像一架机器,每个部分就是这架机器的零件,分开时只是零散的零件,而合到一起时,则是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他们控制着内外销售市场,订立业务方针,鼓励发明新产品等,只要有问题,就集中到总部来解决。无论是行政还是技术方面的问题都有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比如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不但是大股东,也是为标准石油公司打天下的元老。执行委员会下面还有很多委员会,如制造委员会、润滑委员会、生产委员会、出口委员会等,每个委员会的职责都不一样,都各尽其责。

    在账目方面,标准石油公司表现得更加完善,其严密的查账制度控制了整个机构。总部会每三个月就派人到各个公司去查账,从成本到销售价,从投资到红利,等等。所有的账目都不可能逃过核查人员的“法眼”。洛克菲勒还认为,这个制度是标准石油托拉斯稳步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执行委员会多数情况下都采取午餐会的形式来讨论公司的重大决策。标准石油公司中有一个固定的房间是供这些委员们午餐用的,可以说,这个房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些委员通常会一身郑重的打扮来参加午餐会:头戴丝质礼帽,身穿长礼服,戴着手套。

    洛克菲勒是执行委员会的主席,按理说,最上首的位置应该是他的。但实际上,他总是会利用这个机会来表达他的谦虚和修养。他经常会把位置让给经常反对他的查尔斯·普拉特,因为他的年纪是最大的,自己则坐在他的旁边。洛克菲勒内心很清楚,座位不能代表什么,自己不坐在上首的位置并不会影响到自己在公司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自己这样做却发挥了一种润滑剂的作用,让公司的人更加团结协作,这才是公司最需要的。

    记账员出身的洛克菲勒本人也一直保持着对账本的热爱,他将自己管理和分析数据的天分在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从那些复杂的数位中,他能够掌握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他自己也曾坦言,他制定各种策略的唯一依据就是数据。据说,标准石油公司的每一项成本计算的数位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几位。

    洛克菲勒的快速计算能力也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一次,在和哥伦比亚公司谈判购买事项时,洛克菲勒挑起了话头,让对方滔滔不绝地讲了好长时间,而他则利用这段时间,大脑飞快地运转,计算着支付利息的条件。后来,洛克菲勒曾得意地回忆说:“谈判结束时,他接受了我提出的条件,而我提出的利息支付方式为我节省了3万美元的利息支出。”

    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洛克菲勒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商业领袖。虽然他没有读过大学,只不过是从一个记账员起家,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发展,最后他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卓越的人格魅力和信念。曾有人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

    洛克菲勒的确是一位超人。他不但能从宏观上预见到一种新的商业体系,并且拥有克服任何困难的耐心、勇气和胆略。他信心十足,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同时,他还有一种能让别人与他一起奋斗的特殊能力。

    海外市场争夺战

    对于海外市场,洛克菲勒也一直在密切地关注着。自从标准托拉斯建立后,标准石油公司在美国国内的市场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但国内的销量只占整个产量的一小部分,其他大部分都用于出口。而石油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商品,它的出口量要远远大于国内的销售量。

    自从德雷克建成第一口油田开始,美国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石油出口过剩的地方。在美国出口的石油中,有90%来自于标准石油公司,因此,标准石油公司对美国的贸易收支有着极大影响。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洛克菲勒就意识到了石油出口的重要性。他在写给一位同事的信中曾这样提道:“我们既有能力供应国内市场,也有能力出口,我希望我们以后能想办法做到这一点。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为此不断努力。”于是,和昔日争夺国内市场一样,标准石油公司又打响了对海外市场的争夺战。

    但是,洛克菲勒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像在本国那样肆无忌惮地吞并其他公司,于是,他首先派弟弟威廉到纽约建立了出口基地。

    1882年,他又派一个名叫利比的石油商人到远东,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市场调查。

    这位叫利比的商人认为,石油是一种比商业史上任何产品渗透性都强的商品。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石油都可以轻易地打入进去。

    利比在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对煤油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还印制了关于煤油安全性能的小册子,发给那里的人们。他将大量的煤油灯和灯芯低价出售,甚至有时还免费提供给那些第一次使用煤油的人。

    对于这段开拓海外市场的经历,洛克菲勒采取的是有针对性的策略,他曾这样说:“在许多国家,我们要先生产油灯,再教当地人学会使用煤油。我们把包装设计得便于骆驼运送或者便于货郎们背在身上,以此让煤油能够进入世界上最偏远的角落。我们改变做买卖的方式,以适应各式各样的外国人的需要。”

    终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标准石油公司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很大成绩,逐渐征服了西欧和亚洲市场,几乎独占了整个世界市场。

    但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出来和它平分秋色了。到了90年代,缅甸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也出来竞争市场。而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还是与俄国的争夺战。1885年到1914年,标准石油公司都在与俄国争夺国际市场。

    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的石油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俄国巴库油田的建立,更对标准石油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巴库油田位于俄国高加索地区,这里一直就有“妖教的圣火”的称号。1873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派人再次挖掘石油。亚美尼亚地质学家曼塔科夫首次在这里成功地开采出了石油。很快,瑞典的诺贝尔三兄弟也被沙皇邀请来协助发展这项能够带动俄国石油业发展的工程。三兄弟中最小的一名叫阿尔弗雷德,就是着名的黄色火药的发明者、诺贝尔奖的创立者。

    曼塔科夫开采出石油后,发了一笔大财,于是纵情享受,没有继续做下去,整天美女围在身边,在豪宅中寻欢作乐。而诺贝尔三兄弟却不断地对开采技术进行改进,他们大大改进了钻探机械和喷油装置,使生产有大的发展。和洛克菲勒一样,他们也希望垄断石油生产。

    与此同时,从巴库油田通到里海的铁路线的修建计划也在秘密进行着。

    石油的巨大利益实在是太惊人了,欧洲着名的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涉及这个行业。这个家庭从老罗斯柴尔德开始,从商人渐渐转向银行家,到了他们五兄弟时,更是各显其能,在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巴黎、维也纳、法兰克福等城市都建立起了实力雄厚的金融业务。

    俄国要修建铁路,就需要一大笔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就需要向银行借贷。一天,詹姆斯·罗斯柴尔德正在巴黎的银行办公,一位俄国贵族突然来访,他一见到罗斯柴尔德,就以流畅的法语,单刀直入地说出他此行的目的:他要向罗斯柴尔德贷款。

    按照惯例,罗斯柴尔德询问他是否有什么东西作为抵押。

    当俄国贵族说明他是俄国罗曼诺索夫王族的密使,要以巴库油田作抵押时,这位原本显得冷漠倨傲的犹太籍巴黎金融业巨子的态度马上有了180度的转变。他立即坐直了身子,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然后再次热情地询问俄皇密使,他所说的巴库油田是否就是高加索的巴库油田。

    当再次得到俄国密使肯定的回答后,詹姆斯·罗斯柴尔德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原来,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巴尔干半岛东岸的里吉卡拥有一家大的炼油厂,但当地没有原油,他只能向纽约的威廉·洛克菲勒购买原油,再将提炼完成的煤油销到俄国及中欧等地,这样,罗斯柴尔德家族就不能获得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当罗曼诺索夫王族的密使提到要以巴库油田作为担保时,他的态度马上转变。因为一旦拥有了这个油田,他就可以不受威廉·洛克菲勒的控制了。

    罗斯柴尔德再一次向密使询问有关贷款的用途。密使告诉他,他们准备在巴库油田和黑海的巴统港之间铺设一条铁路。听到这里,罗斯柴尔德内心再一次兴奋起来。如果巴库和巴统港之间铺设了铁路,就可以连接里海和黑海,经由达达尼尔海峡出地中海了。

    犹太金融家罗斯柴尔德五个兄弟的事业遍布全欧洲,如果能由达达尼尔海峡和地中海,将巴库的石油运到法国南部的港口,不就能打破标准石油独霸欧洲市场的局面了吗?想到这里,詹姆斯答应密使资金的问题由他来想办法。

    俄国密使一走,罗斯柴尔德便立即开始筹措资金了。他有兄弟五个,其金融事业遍及全欧洲,实力雄厚,筹集到这笔资金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很快,这笔资金就到账了,铁路的修建工作立即开始。

    1883年,通往黑海的铁路线——巴库-巴统铁路终于建成了。这条铁路的修建成功,极大地方便了巴库原油的外运。俄国石油凭借其地理优势,很快就建立起了一个由平板货车、油罐车以及储存站组成的庞大的分销网络,将标准石油公司挤出了俄国。很快,数年前还默默无闻的俄国石油便逐渐被人所知。俄国还利用其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渐将自己的势力渗入到欧洲的每个角落。

    巴库油田的原油不但产量高,质量也好,而且硫磺含量也比宾夕法尼亚州原油的含量低,另外,还能低温蒸馏出润滑油。

    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一直所向无敌的标准石油公司首次感受到了严重的危机。那些负责为洛克菲勒收集情报的人员向他发出了警报,说俄国人正在雄心勃勃地想把美国石油从世界市场上赶出去。

    面对欧洲市场一点点的丧失,洛克菲勒非常气愤,必须想办法对付罗斯柴尔德才能扭转形势。于是,标准石油公司的一些关键人物在百老汇26号总部召开了紧急会议,商量办法。最后,他们决定还是利用一贯的竞争武器——降价的方法对俄国石油公司进行反击,并发动宣传攻势,让人们对俄国煤油的安全性产生质疑。随后,标准石油公司削减了从前在欧洲的出口公司,改为涉外机构:在英国设立了英美石油公司,很快垄断了英国的石油生意;在德国成立了加沙尔家福特公司,负责德国北方的市场;在荷兰鹿特丹建立了一个输油站,向法国提供全部所需的原油;买下了荷兰、意大利的一些石油公司的股份,等等。同时,他们还采用秘密购买股票的方法打进对手阵营,试图在对手内部制造矛盾。

    洛克菲勒还将亚吉波多派到俄国,同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市场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秘密的谈判,实际上就是如何瓜分市场。因为洛克菲勒知道,不管在什么时候,恶性竞争都会使所有的参与者无一例外地遭到损害,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的利润。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他们才一次次和和气气地坐在了谈判桌前面来瓜分市场。

    洛克菲勒的这一切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并不能说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据统计,19世纪到80年代末,标准石油公司把对欧洲大陆的出口量提高到了5.5倍,但是,即使在标准石油公司销售成绩最好的时候,他们也只占了欧洲市场60%的份额。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毫无疑问,标准石油公司是美国在海外力量逐渐加强最直观的表现。它在争夺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既没有后台撑腰,也没有得到任何方面的帮助,完全是孤军作战。其心狠手快的程度,和它在国内争夺石油开采权一样。它对外国政府法令的藐视,和它在国内藐视州的立法一样。标准石油公司最终成功地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占得了一席之地,并最终成为这个行业的世界霸主。伴随着惊人的成功,各种各样的麻烦也降临到了洛克菲勒的身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