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诸葛亮-联吴抗曹收复荆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联吴抗曹

    孙权,字仲谋,孙坚的次子。从小便聪明机智,骁勇善战。孙坚死后,他的长子孙策继位,孙权经常跟随在孙策的身旁领兵作战。孙策因病去世后,孙权便继承家业,守护江东。

    孙权善于用人,招贤纳士。在孙坚去世后,他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吕范等为谋将;以鲁肃、诸葛瑾等为军师。部将都感激他的知遇之恩,乐于为他效命。

    孙权得到曹操的大军已经打到了襄阳,又要攻打江陵的消息后,便已经预感到曹操对自己是巨大的威胁,他立即召集部下商议防守御敌之策。因为荆州之地与江东接壤,如果曹操占领了荆江,下面要对付的就是东吴。孙权派军师鲁肃前去拜见刘备,表露联合之意。曹操占领江陵后,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孙权已经无法再“隔岸观火”了,局势已经发展到火烧眉毛的紧要关头了,他坐卧不安、忧心不已。

    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后,他决定亲自前往东吴向孙权请求结盟。这时孙权内部,围绕如何应付曹操进攻的问题,正进行着激烈的辩论。以张昭、秦松为代表的儒生,极力反对与曹军相抗,主张投降。张昭危言耸听地向孙权说:“曹操的大军像豺狼猛虎一样,之前依靠长江天险还能勉强与之相抗,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水军,况且双方力量悬殊,只有投降才是上策。”而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则极力反对投降。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描写十分精彩,虽然这个故事在正史中并未有记载,但也能较生动地表现出诸葛亮的智慧:

    来到帐中,诸葛亮见到东吴谋臣张昭、顾雍等人峨冠博带,整齐地坐着。诸葛亮一一见礼,之后在客位上落坐。张昭等人看到丰神飘洒、器宇轩昂的诸葛亮,料定他一定是来游说的。

    张昭率先开口试探诸葛亮说:“我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

    诸葛亮答道:“这只不过是我以前说过的小小比喻。”

    张昭道:“最近听说刘豫州三顾先生的草庐,才得到先生出山相助,不是应该‘如鱼得水’一举占领了荆州、襄阳吗?怎么如今却被曹操取得,不知这是为何啊?”

    诸葛亮暗想,这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驳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家主公主取下荆州易如反掌。只是他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刘琮不过是个不经吓唬的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这才丧失了基业。如今我们暂时屯兵在江夏,是早有良策,这可不是无谋之人能够想到的。”

    张昭又说:“如果是这样,先生的话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这两个人,可都是济世之才啊!而先生只会在草庐之中抱膝吟诗。如今既然为人谋臣,就该为百姓的利益,除害灭贼。然而刘备在未得先生之时,还可以纵横天下,割据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人都说是如虎添翼,不久可诛灭叛贼,复兴汉室了。全国上下无不拭目以待,对先生抱着极大希望。可为何曹军刚到,你们就丢盔弃甲,望风逃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不仅辜负了刘表遗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反倒连当初都不如了。管仲、乐毅难道就是这样的吗?我的话愚鲁直率,请先生不要见怪!”

    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说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就好像一个人有多年的痼疾,吃了良药后,只能先以稀淡的素食调和,等到状况稳定了才能用肉食补养,这样病根才能除尽。如果不等病人气脉缓和,就给他吃烈药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实在就难了。我家主公以前在汝南兵败后,投靠在刘表门下,兵不到一千人,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时刻。新野这种小地地僻人稀粮少,他不过是暂时借以安身,怎可能长久坐守在那里呢?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条件下,却能够火烧博望,水淹曹军,令夏侯惇等心惊胆寒。依我看来,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至于刘琮投降曹操,他当时根本不知,心存仁厚不肯夺同室基业。当阳之败,是因为不忍心丢下数十万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大仁大义啊!寡不敌众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汉高祖刘邦多次败给项羽,然而垓下一战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难道不是因为韩信为他出了良谋吗?可韩信跟随刘邦那么久,也没有几次胜利啊。至关重要的胜利要靠谋划,那些夸夸其谈、善于巧辩之徒尽管能够坐着高谈阔论,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应付各种形势变化,却什么都不行了。这才真正是叫天下耻笑呀!”诸葛亮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这时虞翻忽然高声问道:“如今曹军屯兵百万,列将千名,虎视眈眈要踏平江夏,先生认为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道:“曹军都是乌合之众,即使百万之多,也没什么可怕。”

    虞翻一听冷笑着说:“你们刚刚兵败当阳,现在来求救于我们,说出这话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诸葛亮又说道:“难道靠几千仁义之师,就能抵抗百万残暴之众吗?退守夏口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而如今,你们江东兵精粮足,且凭借有长江之天险,有的人却还想要投降曹贼,这才应该受天下人耻笑吧?”虞翻也无言以对。

    步骘紧接着发问说:“诸葛先生难道想效法张仪和苏秦来游说我们东吴吗?”

    诸葛亮回敬道:“步先生以为张仪、苏秦是辩士,却大概还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杰吧。苏秦佩挂六国相印,张仪两次为秦国丞相,都是匡扶国家的谋士,可不是那些畏强欺弱、怕刀怕枪的人所能比的。”步骘说不出话了。

    薛综又问道:“先生认为曹操是个什么人呢?”

    诸葛亮不屑地答道:“曹操是汉贼,这还用问吗?”

    薛综回到:“先生说得不对。如今曹操拥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归心与他。刘备不识天时,违抗天意与之相抗,这好比以卵击石,怎能不败呢?”

    诸葛亮这时厉声说道:“薛敬文怎么能出此没有君臣父子、没有道德伦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间,应以忠孝作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汉臣,却有不臣之心,这难道是为臣的正道吗?曹操的祖宗食汉禄,却不思报孝汉室,反怀有篡权叛逆之心,让天下人憎忿,薛公却说天数归之曹操,真是无父无君、没有纲常的人呀!我没有必要同你讲话,请不必多言了!”薛综满面羞惭,无话对答。

    座上又有一人应声问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毕竟也是相国曹参的后代。刘备虽自说是所谓中山靖王的苗裔,却没有考证,人们亲眼所见的,他只不过是一个编草席卖草鞋的俗夫罢了,有什么资格来和曹操抗衡呢!”诸葛亮看去,原来是陆绩。

    诸葛亮笑起来,说:“曹操既然是曹相国的后代,就更证明他世代都为汉臣,而如今他却手握王权,肆意横行,欺君妄上,不仅是目无君主,而且是蔑视祖宗,不仅是汉室之乱臣,而且是曹氏之贼子。刘备是堂堂正正的汉室之胄,当今皇帝依据世宗祖谱赐与他官爵,你依据什么说‘无可查考’呢?况且高祖就是从小小的亭长开始建业起身的,织席卖鞋又有什么可以为耻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儿之见!”陆绩不禁闭口塞舌。

    严畯、程德枢等人又一一质问诸葛亮,诸葛亮皆对答如流,这时帐中之人全都已惊慌失色。

    诸葛亮拜见孙权后,就故意试探说:“如今天下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备屯兵荆州,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刘备已经兵败逃到夏口。将军也应该早做打算。将军若有能力与曹抗衡,不如趁早消灭他;若没有能力对抗,不如听从部下的建议,投降曹操算了。如今,将军嘴上说要降曹,心里又不想降曹,形势危急,却总是拿不定主意,大祸可就要临头了!”

    孙权反唇相讥道:“既然这样,刘备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呢?”诸葛亮慷慨激昂地回答:“刘备乃是王室之后,英才盖世,宁死也不会投到曹贼脚下。”孙权一听,立刻激动的表示愿意与刘备共同抗击曹军。

    孙权虽然下了抗曹的决心,但是对是否有能力抵抗曹军还是深感担心。诸葛亮进一步向他分析说:“曹兵虽多,但都是北方人,生活在平原地带善于陆战。现在远道来江南,不仅征战疲惫,且不善水战,连船都驾驭不好。况且荆州之兵依附于曹操,是迫于当时的形势,而并不是出于本心所愿。将军如果现在能诚心诚意地和我们结盟,不能打败曹军。曹军败了,自然退回北方,那么荆州和东吴的势力也就加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成败的关键即在眼下,就看将军怎样决断了。”孙权听后大喜,当即决定与之结盟。

    赤壁鏖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命大将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统帅精兵三万溯江西上,在樊口与刘备会合。在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打了一个小败仗后,撤向江北的乌林,两军隔江对峙。赤壁大战的序幕拉开了。

    曹操的军队多是北方人,到南方后水土不服,驻兵后不久就疫病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低落。

    曹操因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采纳了连接战船的方法,于是用长长的铁索将船首尾连结起来,减少船身的摇晃。这个方法果然有效,人和马在船上如履平地,曹操也暗自欣喜。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将给他带来巨大的灾难。

    周瑜的部将黄盖一下子就发现了曹军的这个弱点,他向周瑜建议用火攻的方法,周瑜深表赞同。黄盖准备好十艘大船,船上满载薪草膏油,外面用布掩盖起来,还在船上插满旗帜作伪装。接着又在每艘大船后面拴上灵活、轻便的小船。一切准备就绪后,黄盖按计划派人向曹军假称要带兵投降。当时东南风正刮得猛烈,黄盖指挥着船队快速向江北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是来投降的,纷纷跑出来看热闹。当船队离曹军驻扎处不远的时候,黄盖一声令下,十艘大船上的柴草被点燃,同时向曹操连结起来的船发火,火烈风猛,曹军顿时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这时,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从四面掩杀过来,曹军大败,死伤不计其数。曹操侥幸脱险,忙带着残兵退回了江陵。随后,曹操只留下大将曹仁镇守江陵,自己带军队离开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在孙、刘联军共同作战下取得的,他们以己之长,抓住对方的弱点,变不利为有利,取得了大捷。

    巧夺荆州

    赤壁大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之间无力南下。刘备占据荆州,并向益州发展。孙权占据江东,并向岭南地区进军。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了。赤壁之战后的十一年间是刘备势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建安十四年,诸葛亮协助刘备乘胜占领了荆州所属的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统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此时,孙权据有荆州的北部,以江陆为其政治重心。刘备则据有荆州的南部,并定都于公安。刘备据有荆州后,部下一致拥戴他为荆州牧。他却辞而不受,推举刘琦担任此职。刘备以仁德治理政事,周围的百姓都纷纷前来归附,本身的实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刘备和孙权之前各驻一方,并没有什么瓜葛。自从占据荆州后,孙权占有江西,刘备据有湖南,也还算相安无事。但是在湖北,两个人的势力范围却错综复杂。孙权眼见刘备的势力一天比一天的强大起来,心里有所忌惮,他既怕刘备的力量超过自己,又希望刘备的存在能成为自己的后援。这时,周瑜给孙权献了一计,让他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借以控制刘备。

    刘琦病故,刘备答应担任荆州牧,定都公安。刘备上任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除了负责军事上的策略,还负责地方的治理和税收。由于人口增加,刘备觉得荆州四郡狭小的土地,已不足以供应部属的军需,便决定亲自去拜访孙权,希望孙权能同意割予江汉之间的土地。诸葛亮千方百计劝刘备不可前往。他认为刘备亲自前去,无异是羊入虎口,必遭不测。然而,刘备却坚持自己的看法,千里迢迢前往京口(江苏镇江)会见孙权。

    周瑜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立即进京上疏孙权说:“刘备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又拥有关羽、张飞两名大将,好比是如虎添翼。看他的才情,一定不可能长久屈就在他人之下,不如趁着这次机会,将刘备扣留在京中,并为他兴筑宫室,多选一些美女以投其所好,使他动弹不得。另外,再以怀柔的策略让关羽、张飞各驻一方,然后我再趁机前往歼灭二人,去除后顾之忧。如果不如此做,反将土地割让给他们,那么刘备必如蛟龙得云雨。纵虎归山,后果不可收拾!”

    但是,鲁肃却另外上言说,刘备是汉室的同族,又曾在荆州住了七年,在荆地颇有作为,深受百姓的爱戴。为了对付曹操,应该极力拉拢刘备,借着他的力量,安抚荆州民心,进而共同合力抗曹。

    孙权也深感自己此时的力量,尚不足以和曹、刘两人为敌,为了不破坏自己进取中原的大计,他便依从鲁肃的建议,放刘备回到公安,刘备回去后,心有余悸地向左右说:“孙权为人太狡诈了,我不愿意再和他见面。”

    庞统曾是南郡太守周瑜的功曹,但是不被重用。后来诸葛亮把他推荐给刘备,刘备见他外貌丑陋也没用重用他,只是把他派到耒阳当县令。庞统到任后,并没有认真治理政事,整日醉卧不起,闲宕散漫,于是被罢了官职。当时,在吴地的鲁肃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刘备,力荐庞统说:“庞统才高过人,不适合担任一名小官,如果能善用他来运筹帷握,一定能大展其才华。”

    诸葛亮也不断在刘备面前大力推举庞统,于是,知人善用的刘备便召他进宫来长谈,刘备问他说:“你担任周公瑾的功曹时,我到东吴去,听说他和孙仲谋密议要将我扣留,有没有此事?你直言无妨。”

    庞统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

    刘备感叹地说:“那时我的处境危急,所以不得不冒险前往一求,差一点就回不来了。当初,诸葛亮曾极力劝阻我不可前往,就是考虑到会有这种后果。这正足以证明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我本来认为孙仲谋防守在荆州北部,可能需要我的支持,所以才毅然前往。唉!我真是胡涂一时啊!”

    刘备与庞统长谈后,对他大加赏识,即任他为治中从事。不久,又升他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的地位相同。从此,两人齐心协力为刘备谋策辅国。

    得知刘备顺利回到荆州后,周瑜非常懊恼,于是他便力劝孙权西取益州,进攻北方,收复中原。他建议首先消灭盘据在成都的刘璋和在汉中的张鲁,并由孙权的堂弟驻守其地,而周瑜自己和孙权则共同进驻襄阳。如此,要发动北攻就易如反掌了。

    周瑜提出这个建议,深受孙权的赏识,于是孙权就委托他全权处理此事。周瑜赶忙回到任地江陵整理行装,以便回到京里再商细节,不料,却于归途中病发,死于洞庭湖畔的巴丘。临死之前,还不忘上言说:“当今曹操在北方,仍然随时觊觎江南。让刘备屯聚在荆州南部,有如引狼入室,天下局势变化万端,岂可不加以小心应付呢?”周瑜病亡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年仅36岁。

    进师益州

    在荆州站稳后,诸葛亮开始计划谋取益州。而庞统自从升任军师中郎将后,处心观察天下局势之变,并且上言刘备:“观今荆州之势,人物殚尽,处境危急。东边有孙吴,北方有曹操,皆想伺机而起,想要从中一分天下恐怕难以完成。反观益州,物产丰饶,国富民生,最具有发展的远景,何不设法占据此处图谋大计?”

    刘备回答说:“我与曹操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为人急躁、残暴、诡谲,而我却秉持着宽厚、仁爱、忠诚来和他相抗逆,若要我为了小利而失信于天下,这种事我根本不屑为之。”

    庞统争辩说:“事情固然有权宜之变,但也不可以偏盖全,如果兼弱攻昧,事成之后报之以义,封之以大国,如此,焉能算是失信于天下呢?今日如果不取益州,他日益州流入他人手中,将会造成更大的祸害。”

    刘备听完庞统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就决定听从。

    巴蜀是指古代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子国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蜀王国的合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使它经常成为独立政权或朝代更替时失去皇位的皇帝逃难的地方。

    在古代,巴蜀与外界的交通,全靠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据点——关中来相互连接,关中就是指渭水南北岸的盆地。而所谓的汉中,是指着扬子江的支流汉水的上游地带。

    自古以来,巴蜀盆地不断地受到中原文化的洗礼。巴蜀在汉代时称为益州,前汉末期,公孙述曾据此作乱称帝。到了后汉,由于汉人逐渐内徙开发,造成巴蜀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皆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汉灵帝时,汉室的宗族刘焉自请为益州牧,进驻成都。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病死,他的部下便拥立他的三子刘璋为嗣。

    刘璋继任后,张鲁看他年幼可欺,便起而叛乱,于汉中自立为王。不久,刘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从此两人各据一方,势不两立。

    曹操征伐荆州降服刘琮后,刘璋曾派遣别驾张松前往联盟曹操。但是曹操刚平定了荆州,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根本不把他这一个小官吏看在眼里。

    虽然张松很有才华,但是曹操只赐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官职。张松心灰意懒地回来后,便大加抨击曹操,极力劝阻刘璋和曹操断绝交往。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渊等人出兵攻打占据汉中的张鲁。

    此时,马超、韩遂等人也起兵对付曹操,但是曹操却用计离间马超和韩遂。马超兵败,逃往凉州(甘肃省),于是曹操就控制了关中。

    魏将钟繇等人正遣兵往汉中,刘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担忧,别驾从事张松抓住这个机会,上言说服刘璋说:“曹操兵强无敌于天下,现在再加上张鲁的兵力,要攻取巴蜀之地,有谁能与他相抗拒呢?”

    刘璋说:“这正是我所害怕的事,但是我又不知该如何是好!”

    张松接着说:“刘豫州是汉室的宗族,也是曹操的大敌。他善于用兵,若请他来讨伐张鲁,张鲁必败。如此,我们可以借他的力量来巩固益州。如果曹操仍要来战,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得手了。”

    但是,对于这种做法,却有不少蜀地人士反对。

    主簿黄松认为刘备素有骁名,若迎接他来,而以对待部属的态度相待,必定不能满足他的心志。如果以宾客之礼待他,则一山不容二虎,他的地位若稳固了,必定危及主上的安危。

    曹操的自负骄矜,却帮了刘备一个大忙。因为张松在刘璋那极力劝说让刘备入蜀。若非是张松的大力支持,以四川的天险,荆州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之下,刘备根本没有余力可以进入巴蜀之地,势单力薄的刘璋一定会把巴蜀拱手献给曹操。

    刘璋同意了张松的看法,问他派谁前去迎接刘备时,张松推荐了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人。建安初年,天下大闹饥荒,他便和同郡人孟达一同入蜀投靠刘璋,开始被任为新都令,后来调迁为军议校尉。不久,由于受到其他食客的恶意毁谤,遭到免职,郁郁不得志。

    法正和益州别驾张松的私交很好,两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他俩一致认为刘璋软弱无能,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因此经常感叹不已。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大举出兵讨伐张鲁时,法正奉命前往会见刘备。

    法正见了刘备后,暗地里将蜀中的土地、人口、军情和各种情势详细地告诉了刘备,并且劝他说:“以将军的英才,对付懦弱的刘璋,又有张松在蜀中响应,必能一举取下蜀地。再凭着蜀地富饶的物资和险峻的位置,要有大的成就,就易如反掌了。”刘备听了法正的劝说后,就更加坚定了入主巴蜀的决心。

    孙权在周瑜死后,也积极地准备进攻巴蜀。他派使者送书给刘备,想联合刘备攻下巴蜀,他在书中写道:“逆贼张鲁,表面称王于汉中,私下却为曹操的耳目,觊觎益州。当今益州牧刘璋昏昧,不能自守,如果巴蜀被曹操捷足先登,必然危及荆州的安危。今日我们不妨先发制人,攻下刘璋后再进而讨伐张鲁。如果巴蜀已定,纵然有十个曹操,凭借巴蜀之险,也必可胜之无虞。”

    刘备接到孙权的信后犹豫不定,于是部下殷观劝他说:“现在如果与吴联合进攻巴蜀,我们必然会成为他的前锋。前去进攻巴蜀不一定能顺利的攻取下来,反而让东吴有了可趁之机。不如暂时敷衍他说,新据诸郡,国事未定,不愿兴兵动将。”

    刘备听完后,十分赞同殷观的看法。于是,他回书说:“益州国富民强,土地险阻。刘璋虽然昏弱,但却还可以自守无虞。张鲁为人虚伪,未必对曹操很尽忠。骤然运兵于千里之外,纵然是拥有吴起、孙武般的名将,也无法克尽其事。而且曹操虽然无君之实,却有奉主之名。今日我们同盟间无缘无故自相攻伐,徒落人以口实,使敌人有机可乘罢了,所以此议非长久之计。”

    但是孙权占据巴蜀的意志非常强烈,即使刘备不同意联盟,他也要单独行动。于是,他便派族人孙瑜进驻夏口,整治水军。

    刘备听到这件事后,就亲自驻守到孱陵(湖南安乡北),并派关羽到江陵,张飞到秭归,诸葛亮到南郡,积极防守,以禁止吴军的通过。刘备告诉孙瑜说:“如果你一定要攻讨巴蜀,我只好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了。无论如何,我绝不愿意失信于天下。”

    孙权知道刘备的意志坚定,不得不将孙瑜召回来。但是过了不久,孙权听到刘备单独进师巴蜀时不觉勃然大怒,他派周善驶船到荆州将妹妹孙夫人接了回来。

    由于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孙夫人又身怀武艺,因此刘备不愿与她多亲近,夫妻间的感情自然也就非常生疏。孙夫人接到哥哥的信后立即动身回吴,临走时还带走了年幼的少主阿斗。

    当时,刘备已经在入蜀的途中,他临走前嘱托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以稳住自己的据点。诸葛亮发现东吴派人来接孙夫人,担心阿斗被抱去当人质,便立即下令,要赵云和张飞两名大将,火速接回阿斗。

    赵云得到命令后,便急速带了几名随从飞奔前往。到达时,只见孙夫人带着阿斗正要上船,忙去阻拦。周善见状,大声喝斥说:“你是什么人,竟敢阻拦主母?”说罢下令士兵们开船,并且将武器拿出来,排在船上。

    赵云沿江追赶说:“我们并没有阻拦夫人前去,但有一句话要禀告。”周善并不理睬他,只是勒令全速行进。

    赵云沿江赶了十余里,忽然见到江滩有一条小渔船系在那里。赵云弃马持枪,跳上了渔船,便往夫人所乘的大船追赶。周善下令放箭,赵云以枪拨之,箭纷纷落水。离大船数丈余时,赵云奋身一跃,攀上了大船,吴兵皆被他的气势所吓倒,赵云进入船舱,见到孙夫人怀中抱着阿斗,赵云心平气和地说:“主母欲往何处,何不知会军师?主公一生,只有这点骨肉,小将在当阳长坂坡将他救出。今日却被夫人暗中抱走,不知是何道理?”

    孙夫人生气地说:“放肆!你只不过是一名小小的武夫,竟敢过问我的家务事。”

    赵云回答:“夫人要去便去,但是请求您留下小主人。”

    孙夫人喝斥道:“你半路杀入我的船上,是不是想造反?”

    赵云说:“您如果不留下小主人,我即使一死,也不能放夫人回去。”

    孙夫人下令左右奴婢上前阻挡,被赵云一推,顺势夺走了阿斗。赵云一手持着剑,一手抱着阿斗,没有人敢接近他。但是,当他跑到船头,没有船可乘也没有路可走。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突然下游驶来了十余艘船,赵云心里一惊,心想,难道是中了东吴的计谋?

    忽见听见站在船头的粗犷大汉高声喊道:“嫂嫂,请留下侄儿来。”

    赵云仔细一看,原来是张飞接到消息后赶来营救阿斗。周善见张飞提剑跳上船来,便挥刀迎面而击,张飞顺手一剑劈下,将他砍倒在地。

    孙夫人见到张飞后大吃一惊,说:“叔叔为何如此无礼?”

    张飞说:“嫂嫂不以大哥为念,私自离家,更是无礼。”

    赵云和张飞私下商议,如果逼死孙夫人的话,也非人臣之道,不如就护着阿斗回去吧。

    于是,张飞便对夫人说:“我大哥是大汉的皇叔,功高厚禄,绝不会辱没了嫂嫂。如果你念及我哥哥的恩情,便请早日回来吧。”

    说完,抱着阿斗和赵云一同跳回船上,直驶回航。船行不久,便看到诸葛亮率着大队船只前来迎接。

    诸葛亮看到阿斗平安归来,总算是落下了心中的大石,急忙派人送信给刘备,将此事详细地报告给刘备。这场风波就此有惊无险地结束了,但是,从此以后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却开始恶化。

    刘备带着庞统等人,亲自率领着数万名士兵入蜀。他们一队人马,经过了巴郡,逆江而上。刘璋率领了数名部将,亲自出城相迎。刘备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并与刘璋相谈甚欢。张松令法正向刘备游说,可趁刘璋无防备时反攻。

    这时,庞统也劝说刘备:“今日在此相会,可借机抓了刘璋。如此,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占领益州了。”

    刘备却不愿意这么做,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必须从长计议,不愿轻举妄动。

    刘璋推举刘备为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而刘备也尊奉他为行镇西大将军,兼领益州牧。刘璋还给予刘备丰富的物资和充实的军备,支持他前往汉中攻击张鲁。同时,又把白水关(昭化北)守将杨怀和高沛的军队全权移交给刘备掌管。

    留数日之后,刘璋班师返回成都。刘备则率领着3万多名士兵,携带各种车甲装备前往四川北部的葭萌(昭化东南五十里)。

    刘备到达葭萌后,并未立即动身前往汉中讨伐张鲁,而是大兴惠民措施,收揽人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再度举兵南下,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派使者送信给刘璋说:“如今曹操派兵南下入侵东吴,东吴的处境非常危急。东吴和我唇齿相依,无论如何我都没有不支援的道理。而且乐进又在青泥和关羽相战,我若不前往解救关羽,恐怕乐进获胜后会转而侵略荆州,如此为祸将更甚于张鲁,张鲁只不过是地方之贼,还不足以令人忧虑。”

    张松听到刘备将率师东回后,写信给刘备和法正说:“事到如今,益州已是唾手可得了,为何突然放弃东回呢?”

    不料,张松想要谋害刘璋的事,被他的哥哥知道了,张松的哥哥张肃当时任职广汉太守。他唯恐弟弟出卖刘璋的事情东窗事发后连累自己,便将此事上奏刘璋。刘璋听后非常震怒,立即下令收押张松,并将他斩首示众。

    这件事情导致刘璋和刘备之间出现了隔膜。刘璋下令守卫边界的将领,没收刘备与中原来往的信件。刘备知道此事后大为生气,但他对是否夺巴蜀举棋不定,庞统再次劝说他:“如今有三个计策可行。上策就是立刻选精兵,昼夜兼行,袭击成都。刘璋既不善于兵事,平时又没准备,突然遇到大军过境,必败无疑。中策是主公现在假装要返回荆州,然后派人邀请刘璋的两员大将杨怀、高沛前来一见。他二人手中握重兵并且驻守关头,听说他们经常上疏刘璋,请刘璋把您发遣回荆州。他俩一听您要回去,必定高兴来见。可趁机杀了他们,收服他们的军队,进而攻向成都。最下策就是退回白帝城,与荆州连成一线,再慢慢地图谋此事。您不能再如此犹豫不定了,否则必会导致大难。”

    刘备听后,决定杀死对自己不利的杨怀和高沛,并且接收他俩的军队。

    同时,刘备亲自率领黄忠、卓膺等带兵进攻涪城。刘璋在涪城的守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皆被刘备的军马一一击破,退守在绵竹。

    这时,刘璋的大臣郑度上书说:“左将军兵不满万,民心不附,不如把巴西、梓潼附近的百姓迁移到涪水以西,并将仓廪贮谷全部烧毁。刘备军资缺乏,必不能久战,等他们自己撤退后,我们便可趁机追击。”

    刘备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心,便前往请教法正。法正告诉他说:“你放心好了,刘璋绝对不会听从此计。”

    果然,懦弱的刘璋告诉群臣说:“我只听过要抗拒敌人以安定百姓,从来没听说劳动百姓来躲避敌人。”因此,刘备的作战一直都很顺利。

    诸葛亮自从刘备率军入蜀后,便受托驻守在荆州总揽大事。他在荆州密切注意蜀地各种情势的发展。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正在围攻雒城,诸葛亮眼见时机成熟,便令关羽留守荆州,亲自率领张飞、赵云等兵将溯江而上,平服了江阳、江淮和白帝城,前往支援刘备。

    这年夏天,刘备等人经过了一番激战,终于攻破了雒城,进而围攻成都。然而庞统却于率众攻城时,被流箭误杀身亡,年仅36岁。刘备丧失爱将,悲痛不已,每次提到庞统的名字,总是悲从中来。

    早先马超被曹军攻打得狼狈不堪时,曾投效到张鲁的麾下。此时,张鲁眼见益州即将不保,便派遣马超带兵前来支持刘璋。但是,刘备也派遣李恢前往说服马超投降,马超受诏,在到达成都时,即转而投效到刘备的旗下。

    这时,刘璋已是四面受敌、朝不保夕了。刘备包围成都数十天,派从事中郎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此时城中还有精兵三万人,粮食和丝帛可以支持一年,官吏和百姓都愿死战到底。

    此时的刘璋却说:“我们父子统领益州二十余年,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百姓苦战三年,暴尸荒野,实在是因为我刘璋的缘故,我怎能安心!”因此他命令打开城门,和简雍同乘一辆车出来投降,部属无不伤心落泪。刘备把刘璋安置在公安这个地方,归还他的全部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印绶。刘备大军毫发无损地进入成都。刘备自领为益州牧,并大封群臣,诸葛亮受封为军师将军,置左将军府事,法正、关羽、张飞等人也都分别加封晋爵。

    成都平定后,法正受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对外负责京畿的安全,对内则负责共参谋策。法正当年深受蜀地人士的轻视和毁谤,如今得势后,对已往和他有私怨的仇人都不放过。有的将领看不过他的公报私仇,便把法正所做的事告诉了诸葛亮,要求他将法正的事告知刘备,不应该纵容法正的行为。

    诸葛亮回答说:“当主公在公安时,北有曹操为敌,东有孙权相逼,近有孙夫人的威胁,真可说是四处受敌。当此危难之际,法正全力辅佐主公,使主公得以摆脱困境,有了今天的成就,如今,又怎么能与他计较这些事呢?”

    诸葛亮之所以放任法正,是因为他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如何惩治法正的不法行为,而是要怎样治理好巴蜀的内部问题。诸葛亮出任左将军府事后极力整饬内政,选贤举能,只要有才能便推举他们出来做官,而不计较他们的过去。因此,诸如刘璋的旧识如许靖、糜竺、简雍,部属董和、黄权、李严和他的亲戚吴懿、费观等人,皆获得重用。

    诸葛亮治理益州时,政令严苛,赏罚分明,不满之声时时可闻,法正便曾对他说:“高祖入关时,与百姓约法三章,百姓都非常感激他的宽宏大量。今日你假借君主的权力,不肯体恤民情,这样必然会丧失百姓对君主的向心力,你应该缓弛刑罚,以慰藉新归属的蜀地百姓。”

    诸葛亮反驳他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政严苛,人心分崩离析,高祖立于秦殁,对百姓加以弘济,人民立即能体会出他的恩惠。今日则不然,刘璋懦弱无能。自从他即位以来,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人民争相钻营,求得高位,殊不知位极则贱。今日吾人威之以法,法严畯则百姓知恩惠。限之以爵,则加官晋爵时才能领略出荣耀。荣恩并施,上下有节度操守,如此才是治理政事的要领。”

    诸葛亮管辖的蜀地政治清明,赏罚公平。他治民有道,任用人才只考虑其是否有才华,而不计较他的资历先后。他对西边的少数民族也极力招抚。不到数年,西方的部落便纷纷臣服于刘备的旗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