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管-多大点事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开始是站长马燕西疯了。

    马燕西在马庄乡做文化站站长做了20年又三个月拐弯儿,期间除了短暂被借调到乡政府办帮着整理小康村建设材料,还从没独自支应过这么大的场面。场面大不说,关键是还没钱。乡长临走前对马燕西说,你到乡财务室支五百块钱出来,够不够的也就它了,给他们凑合凑合得了,经济指标还差老大一截子呢,好没影儿的扭哪门子秧歌呀,这不明摆着是添乱嘛!你就想办法把上面来的人给糊弄糊弄得了,给他们整一桌儿饭,我看吃饱了就成,上面有文件,说得明明白白,能不安排饭的就不安排饭,必须安排饭的,也不许超标接待。

    马燕西半张着嘴,呼哧呼哧的狠命朝外喷着气儿,像是一头刚拉了好几车硬煤的毛驴。其实他是有太多话想和乡长说,这些话这会儿一股脑儿地蜂拥而至,都挤在了一起,谁先谁后却没了秩序,倒把他的一张笨嘴堵得严实。

    乡长要去邻省跟一家大企业谈判,上千万的引资项目,早定下的。书记也不在,随县委书记到南方考察去了。主管文教的副乡长前些日子有一次喝酒喝大了,摔了一跤,从此半扇身子没知觉,一直住院,医药费攒了厚厚的一摞,好多都是医保报不了的单子,愁得书记乡长俩人狂嘬牙花子,这事儿马燕西知道。

    马燕西说,可,可咱乡的演员呢?

    乡长说,平日还不都是大饼卷手指头个人吃个人,反正就是扭个秧歌,玩玩闹闹多大点事儿。

    马燕西应道,就是,多大点事儿。

    马燕西又说,事儿是不大,可我这个文化站长也上不了台面呀!

    乡长说,别忘了,你也是咱乡领导班子成员啊,咋上不了台面?说完,还用手拍了拍马燕西的肩膀头儿,有点儿你办事我放心的意思。

    这话说得没毛病。马燕西的确是乡政协副主任,不过却是挂名的,除开会时候坐在主席台上,平日从没人找他请示过工作,工资也是拿文化站站长这份儿,谁让他算本县的文化名人呢?

    要说马燕西这文化名人当得也纯属瞎掰。他不会写也不会画,吹拉弹唱更甭提,就会扭大秧歌,说出来也挺唬人的,马燕西是源于清末的“马庄秧歌”的第十一代传人。

    交代完任务,乡长就背着手走了。丢下马燕西一个人冲文化站的墙壁运气,墙壁上挂着一个大镜框,里面是马燕西带领本乡扭“马庄秧歌”的一群妇女参加市民间文艺展演的照片,照片上的马燕西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一双胖脸蛋子红扑扑的,滋润得很,倒像是刚灌下去二两小烧。

    马燕西想,这事儿有点儿麻烦,他去县里开会,答应文化局的人好好的,并且弓拉得还挺满,他拍了胸脯子说一定要好好接待市里来的各方面专家,结果弄成这样儿,他觉着自己要疯了。

    接下来是卖肉饼的妇女李桂莲疯了。

    李桂莲是马燕西的媳妇,在乡政府的斜对面卖肉饼。肉饼是远近闻名的“马庄肉饼”。这肉饼解放前就有了知名度,肉用的是牛肉,面是白面合了黄米面,面筋斗,肉香咸,但一直没怎么发展起来。再看人家“香河肉饼”早就已经家喻户晓了,“马庄肉饼”却不提气,除马庄乡附近几家小饭馆还在做,各家都不做了。马庄乡虽说有点儿偏僻,可小卖部小超市里也尽是包装好的“汉堡”,马庄人进城,除了逛街也会带着孩子去吃肯德基、麦当劳。

    肉饼是李桂莲自己烙的。李桂莲烙的“马庄肉饼”味道好,还麻利。

    那天马燕西回家,摔给媳妇李桂莲三张大票儿,道,就这,你给我准备一百张肉饼、炒一锅虾酱鸡蛋,熬一锅玉米大碴子粥,葱就拔咱自留地里的小葱,小葱蘸酱,够五十个人吃的……

    李桂莲整个人木在那里一动不动,见当家的不像在跟她耍笑,才道,你疯了,300块钱,够本钱还是够工钱呀,你个败家……女人没把话说完整,因为她瞅见当家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不好看,就把剩下的话合着一口唾沫给咽回肚里去了。

    马燕西说,我没疯,反正就这了,够不够的你想辙吧,多大点事儿。说完扭屁股就走。

    李桂莲没动,她心里话,多大点事儿,好赖不是你做饭……

    马燕西大约觉出点儿不对劲儿,又回转来道,媳妇儿,钱要是不够的话,你就再给添点儿,知道你挣钱不易,等年底乡里分红了,我一分不留,都交给你……

    乡下女人说到底还是怕自家男人的,李桂莲苦着一张脸道,俺一个人忙活不过来……

    马燕西说,这好办,到时候我给你找几个帮手。

    李桂莲不再说话了,她知道自家男人指定没疯,又不是头一回了,可是以往最多招待一二十个人,这回可好,五十位,成58年办的公社食堂了,李桂莲觉着自己真的要疯了。

    ……

    其实,连马燕西也不清楚,这回市里来一批专家现场看“马庄秧歌”原本是为了审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马庄秧歌”历史悠久,软硬件都够了条件,之所以事先没讲,就是怕下边人跑关系、做手脚,减少人为因素。因为一旦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财政每年是要下拨固定资金的,据说还不是个小数目。

    “马庄秧歌”不同于东北秧歌,也跟当年咱解放区军民秧歌扭的不一样。“马庄秧歌”不是单纯的扭,还带锣鼓唱腔,这些唱词和音律当初就是马燕西祖辈创作的。对唱功要求不高,主要就是字正腔圆。锣鼓都在文化站里放着,锣还就乎敲,鼓却成了破鼓,实在敲不动了,马燕西花200块钱从私人手里买来一个旧的,雇了辆黑车运回来,自己又掏了30块钱车钱。他想,这赔本赚吆喝的事儿日后说啥也不能再干了。

    那天,马燕西带领马庄乡一群中老年妇女在打麦场扭得热火朝天,马燕西是秧歌头,他边扭边唱,惹得十里八村来了不少瞧热闹的乡亲。

    中午吃饭的时候,连专家带扭秧歌的演员把老马家的院子挤得满满当当的。桌椅板凳是从乡食堂借来的,几个邻居婶子帮衬着李桂莲忙活了大半宿,才把五十个人的嚼用给预备齐了。肉饼都是事先烙出来的,搁在灶火旁煨着。

    扭秧歌的演员是附近几个村的农村妇女,吃东西不讲究,都吃得生龙活虎兼兴高采烈。市里来的专家吃起来就细致多了,一边对“农家饭”赞不绝口,一边一小截一小截地吃着小嫩葱蘸大酱。马燕西还陪着市里来的专家喝了酒,酒是好酒,五粮液,过年时乡长赏给他的,两瓶,他没舍得喝,这回都贡献出来了。

    专家们表扬“马庄秧歌”扭得好,专家们又表扬马燕西的“农家饭”做得地道。马燕西就红着一张脸说,没啥,没啥,多大点事儿!

    一个从市里跟来的报社记者对“马庄肉饼”情有独钟,缠着李桂莲问这问那。说是要把“马庄肉饼”通过报纸介绍出去,马燕西又道,这肉饼算啥,想吃就来吃,我招待,多大点事儿!

    扭完了,吃完了,喝完了,马燕西很快就把这事儿给忘脖子后面去了,按他的说法,“多大点事儿”。

    那天,电话给马燕西叫到乡里,乡长在乡政府门口迎着马燕西。马燕西开玩笑说,事儿整大了,别是文化站要盖楼吧。

    乡长说,咱“马庄秧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批下来了,今后,“马庄秧歌”就是受保护的艺术了,可喜可贺啊!

    马燕西说,真的,那可太好了,真得谢谢专家们啊!

    乡长又说,老马,这回“马庄肉饼”也露脸了,商委要把它整成咱市级民间名小吃,你家桂莲就要发大财了,谁不知道你家桂莲做的“马庄肉饼”在这十里八村最地道。

    马燕西说,那感情好,感情好呀!

    乡长说,钱快批下来了,我算了算,这钱给你们扭秧歌的演员一人买一身衣服再外加添置一套新锣鼓都富裕,所以我看不如这样,先拿出一部分来给乡政府建个篮球场,你知道,咱乡文体建设上欠账太多啦,干部们想打个球都没场地,不过你放心,日后你文化站工作我绝对支持,明年的经费我争取一分不少都拨给你。

    马燕西说,行呀,不就是挪点儿钱给乡里建个篮球场嘛,多大点事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