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羊皮卷,右手塔木德-下篇 商人也要学识渊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下篇 第七章商人也要学识渊博 (1)

    犹太经商法则:商人也要学识渊博

    “商人要学识渊博”,这是犹太人提出的口号,同时也是他们的经商法则。学识渊博不仅可提高商人的判断力,还可以增加其修养和风度。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和一个粗俗不堪的人,分别去应酬同一宗生意,成功几率大的必然是前者。

    犹太商人要求自己懂得的并不仅仅是业务知识。他们对与商业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往往都知道得很详细。犹太商人很健谈,话题涉及各个方面。不管是经济、政治、法律、历史还是生活小细节,他们都能谈得头头是道。

    例如,他们对大西洋海底的鱼类、汽车构造及植物种类等,都能说出一二,有的甚至具有近似专家的知识。在我们看来,这些知识和商人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为生活增加一些趣味而已。犹太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拥有各方面的知识,是商人的基本素质,是在生意场上赚钱的根本保证。

    只要看看犹太人在全世界拥有的财富,就可以知道,学识渊博给商人带来了什么。

    有个日本商人,他对犹太商人的经商办法掌握得很好,并在经营服饰品贸易中立住了脚跟。他想进一步扩大营业范围,且看中了犹太人发财的钻石生意,但他又了解到日本的钻石生意很不景气,为了避免遭受失败的命运,这个日本商人拜访当时有名的世界钻石大王玛索巴氏,问他:

    “钻石生意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玛索巴氏毫不客气地回答他:

    “要想成为钻石商人,必须先要拟好一个一百年的计划。也就是说,单靠你一生的时间是不够的,最少要赔上你孩子那一代,要两代人的时间才行。同时,经营钻石买卖,最要紧的一点是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被人尊敬和信任是贩卖钻石的基础。因此,钻石商人学识要非常渊博。”

    玛索巴氏想考一考日本商人的学识,冷不丁问:

    “你知道澳大利亚近海一带有些什么种类的热带鱼吗?”

    该日本商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虽然有些懊恼,但他又不能不由心底里佩服玛索巴氏的学识和经商经验。事实上要使学识渊博,一代或两代的时间是远远不可能的。犹太人本身也是在继承几千年祖先留给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才拥有了这样丰富的学识。至于怎样才能获得别人,尤其是顾客的尊敬和信任,其途径只有一个,即学识渊博。

    最重要的是,学识广博的人可以放眼世界,他们站在经营大师们的肩膀上俯瞰脚下的财富。知识丰富的人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世界巨富们那里学习他们最为精髓的赚钱秘诀。

    正因为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他们才具有高智商的头脑,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在犹太人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业务知识,在生意场上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能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

    犹太民族是“书的民族”

    犹太人对书的崇拜,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已经不能用一般的求知好学来概括了。

    用他们的话来说,书就是他们一切智慧的根源,也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他们对书的喜爱达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的比例上,以色列为世界之最,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除教科书外,以色列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达几千种以上。13岁以上的犹太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以色列全国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共有几百所,平均不到几千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国内办出的借书证有上百万,相当于以色列全国500多万人口的1/5。

    以色列城市的最佳风景是咖啡馆和大大小小的书店。以色列人的每一天往往是从一张报纸、一杯咖啡开始的。而大学生则愿意在幽静的书店中度过周末。

    以色列每年都要在耶路撒冷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很多世界各地的图书爱好者或商人前来洽谈、参观,选购者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书。

    当地每年还要举办“希伯来图书周”,这是以色列人自己的图书节。不少犹太人很早就准备一部分钱,像盼望盛会一样等待图书节的来临。

    在每一个犹太家庭里都会有着世代相传的规定:书橱及学习用具只可放在床头,不可放在床尾。这样的规定就是告诫本民族的人:书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能对书本有所不敬。

    如果一个人在旅途中,发现了他们未曾见过的书,那么这个犹太人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去与家乡人共同分享。因为他们认为外来的书籍和知识是别人智慧的结晶,应充分地学习和利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深厚的基础。

    著名典籍《塔木德》上这样记载:把书本当作你的好友,把书架当作你的庭院,你应该为书本的美丽而骄傲!采其果实,摘其花朵。

    犹太人认为,人们之间可以有各种恩怨,然而知识却是没有界线的,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不能因为存在偏见而影响智慧和真理的存在及传播。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书本。

    为了保护书籍的传承性,1736年拉脱维亚的犹太社区通过了一项法律。

    该法律规定:当有人借书时,如果书本的拥有者不把书本借给需要它的人,应罚款;如果有人去世了,要在棺材里放几本他生前喜欢的书,让书伴随他死去的躯体,宽慰他的灵魂。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犹太人对书本的态度:书本可以让人获得对生命的期望和更多的奖赏。

    万事教育为先: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以色列开国元勋本里安曾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在犹太社会中,文化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犹太人认为,人生的第一义务是教育子女。在犹太典籍中常见到这样的话:“父亲给子女的教诲,就是智慧之言”;“孩子,要听你父亲的教诲,不可背弃你母亲的教导。”

    由此可见,犹太人把教育儿童作为毕生的事情。犹太人之所以如此强调对子女的教诲,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一个人的成才不在先天,而在后天的教育。

    早在中世纪的时候,遍及欧美的犹太社团都极为重视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人,犹太人对教育怀着极高的热忱。

    以色列建国后为了振兴本国的教育事业,很多以色列国家领导人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如前总统纳冯教授在卸职以后又勤勤恳恳地当上了教育部部长,而且还全身心投入其中。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但在以色列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虽然以色列历任政府施政纲领不同,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如一。他们都“视教育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重要财富,也是开创未来的关键”。他们教育的目标是把一个人造就成对国家、民族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政府会千方百计地为教育创造各种优厚的条件。

    《塔木德》上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是最高尚的事,那么,创造学习的机会便是仅次于学习的事。

    所以,许多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投资视作一种责任与义务。

    直至今天,犹太人捐款的第一投向仍是学校建设。在以色列的一些大学里,奖学金、研究基金都由外国犹太商人提供。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三所最有名的大学中,至少有一半董事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

    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必然是文化素质很高的民族。犹太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它使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文化水准很高的群体,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教育都是通向成功的途径。在当今社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之间更是存在着直接关联。据统计,一个高中毕业生一生要比一个初中毕业生多挣10万美元。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多赚25万美元。一位分析家这样说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则相形见绌。就是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早在11世纪时,犹太民族就几乎消灭了文盲,人人都能阅读文字。而当时欧洲的基督教徒,绝大多数人却是文盲。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犹太民族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巨大优势立刻体现出来。他们迅速地适应和接受了现代世俗教育,在文化科学领域里迅速地走到别人的前头。因此,在近现代,犹太民族人才辈出,出现了一大批的科学家、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一位著名的学者总结得好:“犹太人之所以善于赚钱,他们的知识和教育在其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拉比——犹太民族的精神领袖

    下篇 第七章商人也要学识渊博 (2)

    早期的犹太社会中,不存在专职教师这一职业。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是由父亲和拉比分别完成的。在家庭内,父亲不仅仅是子女的监护人,还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他把学识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和做人准则传授给自己的子女。

    其实在希伯来语中,“父亲”一词本身就具有“教师”的含义。如今在西方语言中以“Father”(父亲)来称呼教师,正是希伯来习俗的延续。在社会上,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智慧与权威的拉比来完成,因为在希伯来语中,“拉比”一词的第一含义就是“教师”。

    因此,现实中的拉比是各地犹太学校(早期的学校往往与教堂合二为一)的负责人与专职教师。他们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人们有难题的时候,往往也求助于拉比,因此拉比的言语往往被视为金科玉律。

    公元6世纪,学校逐渐独立。教师与父亲、教师与拉比的两位一体化也随之慢慢分离,实际意义的专职教师也随之应运而生。

    在犹太人看来,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此,“每一个人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犹太经典《密西拿》中把教师(犹太人习惯上把有名望的法学家也称为教师)叫做“塔尔米德哈卡姆”,意思为“圣贤的门徒”,犹太人对待获得“塔尔米德哈卡姆”身份的人非常尊重。犹太教义规定:凡是侮辱了“塔尔米德哈卡姆”的人都要罚以重金,情节很严重者就被逐出犹太区。能与“塔尔米德哈卡姆”的女儿结婚被犹太人视作一种高尚且值得夸耀的行为。

    在犹太人中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孩子,出生于贫困家庭,父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一次,出海的时候,父亲和教师同时落入水中,而这时的条件只允许他救一个人,这位孩子的选择是先救出教师,再救出父亲。

    《塔木德》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两位检察员受拉比之命来到一个镇上,要求拜见镇上的守卫之人。镇上的警察局长闻讯后急忙出来迎接,检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是守卫这个市镇的人,不是你。”这时,守备局长又跑出来迎接,检察员仍然摇头。他们说道:“我们想见的既不是警察局长,也不是守备局长,而是学校的教师。警官和部队都会破坏市镇,教师才是市镇的真正守护者。”

    可见,在犹太人的眼中,教师是民族利益的守护者,教师的事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在犹太人心中,拉比是至高无上的圣者,是上帝的代表和使者,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其实,在犹太社会中,拉比身兼数职,传道、教学、咨询、评判等都是他们的职责,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精神领袖。

    在罗马人统治犹太人时期,为了毁灭犹太民族,罗马统治者想尽了各种办法,例如封锁学校、禁止做礼拜、焚烧书籍、禁止犹太人的各项庆典、禁止培育拉比等。

    罗马统治者发出布告,如果有人参加拉比的任命仪式,不管是任命的一方还是被任命的一方,都将被判处死刑,举行这种仪式的城市村庄也将遭到毁灭。

    这是罗马统治者采取的各种压迫手段中最极端、最残忍的一种。这种手段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恐吓的作用。

    犹太人并没有就此屈服。对犹太人而言,没有拉比,就等于社会宣告瓦解。拉比是犹太民族的领导者,代表犹太人社会中的一切权威。如果没有了精神领袖,犹太民族必会陷入诚惶诚恐的慌乱中。

    有位德高望重的拉比看破了罗马统治者的险恶阴谋,于是率领他最可靠的5个弟子,溜出城市,来到荒无人烟的两座大山之间。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可以避开罗马人的视线,万一被罗马人捉住也只有自己受到刑罚,不会导致整座城市被毁。

    在这个距离城镇很远的地方,这位杰出的拉比任命了他的5个弟子为新拉比。

    但是,他们的活动还是被罗马人知道了,于是派军队来抓他们。老拉比说:“我活了这么大的年纪,死而无憾。你们必须尽快逃走,因为有好多事业等着你们去继承并发扬光大!”    5位新拉比听从老拉比的话,都安全地逃走了,最后只有年迈的老拉比被罗马人抓住,恼怒的罗马人把老拉比处死。

    老拉比死了,但是5个年轻的新拉比继承了他的事业。喝在老拉比死了,但是犹太人的精神生活复活了。

    在犹太人的观念里,拉比是整个社区最有智慧的人,所有人都应该听从这位智慧和学识都很高的教师的教导。一个犹太人在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夫婿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而不会选择一个世俗的有钱青年。

    犹太人就是这样的民族,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知识是最伟大的,在它的面前,世俗的一切都要让位。

    犹太人的杰出就是因为拥有了智慧的拉比。犹太精神不灭,与拉比的功劳分不开。犹太人的心灵不死,是拉比精神指引的结果。犹太教最后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正是犹太拉比用上帝之言广为传播的结果。

    尽管拉比经历了犹太社会不同的动荡时期,但他们的精神却超越了各自的时代,打造了共同的宗教原则和伦理规范。这对犹太教有着积极、永恒的意义。

    无论苦难与快乐,犹太人始终团结在拉比的周围,用真理去战胜谬误,用屈辱去谋求生存。因此犹太人被追杀后能重新聚集,生生不息,不断壮大。

    犹太拉比用自己的智慧启迪着伟大的犹太民族。在拯救宗教、发展宗教的同时,形成了犹太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

    只要活着,就要不停地学习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曾被多次召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召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喻他就说:“这《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把学习和研究提到这样高度的,几乎绝无仅有。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精通医学、数学的迈蒙尼德明确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

    “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钻研。”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财富”,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整整一夜,已经被冻得半死。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有的犹太人都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在犹太人眼中,学问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再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拷贝,而是在于创造一个新的人。

    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四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

    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秕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

    因此,犹太人倡导:学习知识,应该去做筛子一样的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更接近完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