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之初,尚有远邻,历数千年,逐一败亡。
铁蹄废墟,衰草斜阳,此行考察,满目沧桑。
唯我中华,巍然自立,历尽灾劫,多难兴邦。
终逢盛世,百业俱兴,炎黄子孙,重铸辉煌。
千载雄魂,再翔东方,告慰始祖,伏惟尚飨。
——余秋雨
明月栈道
走上了古蜀道,仿佛就走过了一段段的历史。
吴小莉: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叫做“朝天”,它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唐明皇躲避安史之乱的时候,他逃到了蜀地,所以中国的文武百官就到这里来朝拜天子,所以名为“朝天”。我现在走的这个栈道叫做“明月峡古栈道”,它建于先秦,发展于战国。明月峡古栈道可以说是历经沧桑而且几经修复。在西汉的时候,西汉的刘邦屈居汉王,他当时听了张良大将的意见,火烧栈道,向项羽表示,我不再跟你争天下了。之后,他又听了韩信之计,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一统天下。另外,在蜀汉的诸葛亮时期,他维修了这个栈道,在他北伐中原的时候,他的千万大军以及粮草都曾经过这条栈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着名诗篇吟唱的就是这里。古栈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的嘉陵江明月峡和清风峡中,开凿于春秋末期,战国时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说法。栈道是四川与陕西之间的必经之路,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向导:古代人首先在这上面凿上孔眼,然后拴上木棒,上面再铺上木板,这样人马就可以通行。这样的孔眼是历代都可以修复的,逐渐地就形成了这样的栈道,而且它的层数有多层,特别是到每下面一层的时候,它的横梁就短一点。越到下边,它就越靠近岩石,这样就起到分解力的作用。
吴小莉:它是不是真的很牢固呢?我们发觉,实际上有几处像支撑点的地方,几经修复。
向导:在整个栈道里面,这个栈道算是比较牢固的,特别是它的孔眼里面还有小孔,就起到防止木棒往外滑脱的作用。
一眼看去,这个古栈道只有两米宽左右,在以前,蜀汉的千军万马又是如何从这里经过的呢?
向导:当时有一种特殊的工具,叫做“木牛流马”,那种工具是特别适应在川北这一带地形上行进,所以当时在栈道上行进的时候,粮草和车马都可以在上面行。
吴小莉:最宽的时候多宽?
向导:最宽的时候有2米宽,可以并行。我们为了旅游开放,有些地方进行了修复,经过复修以后,大概是这种宽度。
吴小莉:当时这样的宽度就可以使千军万马经过了吗?
向导:就可以经过了。
吴小莉:我们来走走看,感受一下千军万马经过时的感觉。两匹马可以在这儿同时经过。
向导:对,两匹马。
吴小莉:诸葛亮可以骑在马上,看着嘉陵江。他们北伐是往那个方向去的。
向导:对,到汉中。
吴小莉:诸葛亮数次经过这里?
向导:北伐中原有6次,反正是有多次。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从三国到北宋,古栈道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被修复使用,到了南宋末期,栈道废行,元朝初年,漕运代替了栈道的运输,陆路沿明月峡山顶朝天关通过。如今,一零八国道和宝鸡成都铁路从峡中穿过,是现在的主要交通线,栈道的交通作用不复存在。现在的栈道是当地政府为开发文物旅游于1989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修复的,长约450米。
当年比上青天还难的蜀道,如今已经天堑变通途。嘉陵江航道、宝成铁路,还有天上的曾经只有飞鸟才能飞过的空中航道,使蜀道之难成为历史的记忆。
古人有诗说,朝天峡“不因天设险何以控三巴”。意思是,如果没有这里的天险,巴蜀就难以控制。而今天的施政理念恰恰相反,是要打通一切通道,让里里外外的人们可以随意进进出出。
朝天区在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北倚秦岭,南俯巴蜀,东枕米仓,西接陇地,扼秦陇入蜀咽喉,素有“秦蜀重镇”、“川北门户”之称。朝天区的七盘关,从外省人的角度看,是入川的第一站。反过来看,它又是出川的最后一站。
车队要离开四川,前往陕西,朝天是必经之路。朝天这个地名的由来始于唐朝天宝年间,三国的时候叫“邵欢”,古代道路崎岖、地形险峻的朝天,如今已经变成蜀道上的一颗明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正在被开发出来,造福今人。
向导:蜀道走了一部分,接着走的还是蜀道。今天有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或者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消息,昨天晚上西安和宝鸡都下了雪,有关人员正在调查秦岭上的雪情,我们应该在明天晚上到达宝鸡,开始在陕西的活动。
山上断断续续的积雪证明着秦岭的冬季,而路上却看不到雪,又见证了古代的蜀道如今车流畅通。
关中傲骨
按照三国时代的行政归划,如今陕西的汉中在当时也属于蜀国。
吴小莉:我们现在来到了汉中,这里是张骞的故乡,他的墓也在这里。张骞被称为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探险家、旅游家和外交家。他曾经两次出使西域,两次都是饱经艰辛,而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候,还曾经在匈奴被拘禁有11年之久,最远都到达了当时的月孜国,也就是现今的阿富汗。而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候,他的使节团更是远赴了现今的伊朗、伊拉克,以及南亚的印度。
张骞是西汉着名的外交家和探险家,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说服西域人与汉朝合作,夹攻匈奴,虽然联合作战的目的没有达到,但张骞西行却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着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是汉中城固人,他的封地和墓地都在城固。城固是陕西汉中市下辖的一个县,秦朝就有了县治,而汉中在战国时代就设立了高于县级的汉中郡。由于这个地方夹在汉水和汉山之间,所以名叫汉中。汉中是陕西南部最大的城市,被誉为陕西的鱼米之乡。
吴小莉:有意思的是,就好像我们这一程,在国外很多的商场看到了“中国制造”的东西一样,远在西汉的时候,张骞在现今的阿富汗的北部,也发现了有来自四川的产品,于是产生了开通西南夷的梦想。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保卫家园的和平目的,比哥伦布探险新大陆早了1600多年,看来中国人探索世界的梦想从来没有间断过。
吴小莉:我们来到陕西的第一站,就是汉中。汉中是一个盆地,后有巴山,前有秦岭。我们昨天已经穿过了巴山,车队穿越汉中之后,要前往秦岭,到达宝鸡。汉中当地有很多的朋友已经列队欢迎我们。宝鸡昨天下了场大雪,可想而知,秦岭现在一定是冰天雪地,想必山路也会非常蜿蜒、非常危险。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准备上秦岭。
汉中在陆地地理上介于秦岭山地和巴山山地之间,地势险要,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这种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农业资源使汉中成为陕南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镇,历史上这里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汉王朝的建立。当年汉高祖刘邦在项羽手下当汉中王,就在这里结交了韩信、萧何、张良等名将谋士,成其大业。汉王朝共经历二十六帝,统治中国406年,它的策源地就是汉中。
吴小莉:我们今天早上去探访了张骞的墓。张骞是汉中人,而张骞这么早就能够出使西域,这么早就能够带领中国人去探索这个世界,我相信,每一个汉中人都有像张骞一样的精神,勇于奋发,勇于走到外面的世界去探索。如果人们再来问我说我对汉中的印象,我要用一句不太地道的汉中话说:哎呀,汉中真是太好了!
汉中的自然条件与人文地理跟关中的差异很大,古代建筑具有南北兼备的风格,生活习俗很有江南特色。这里的人端午节时会像江南一样玩赛龙舟,这在陕北和关中是看不到的。汉中人的饮食习俗也跟四川人相近,巴山的锣鼓草,汉中的瑞公戏,西乡的刺绣、挑花都具有浓厚的南方乡土气息。
青铜之乡
陕西地形复杂,山丘并连、坂道崎岖,素有“山高水低峡谷深”的说法。秦岭山脉有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关中平原南侧,山峰林立、巍峨险峻,车队即将在刚刚下过雪的日子里翻越秦岭,前往宝鸡。
车队在秦岭半山腰停下来挂四驱挡,男生们忙着干活,而女生们以及帮不上忙的男生们就乘机在秦岭上打雪仗。
吴小莉: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秦岭的半山腰,据说秦岭海拔800多米的地方更好玩。同行的朋友已经开始玩起打雪仗了,这是陕西当地的朋友,是四轮驱动的爱好者。这两天他们一直跟着我们。你们这三辆吉普车不是前两天刚刚从这边翻过去吗?
车队的朋友:是的,这是秦岭的半山腰,上面还能高一些,上面的景色比这个地方还迷人。嘉陵江的源头就在这上面。
吴小莉:听说白天翻过秦岭比较安全?
车队的朋友:是的。晚上翻秦岭的时候雾气很大,你看现在这种天气已经有很多的雾,这是在半山中间,如果是山上的话,雾气就更大。所以咱们必须赶在晚上之前翻过去。
吴小莉:现在已经6点钟了,我们会不会出问题啊?
车队的朋友:两个小时,没问题,下山的时候应该好一点。
车队用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走完了秦岭的后半段路程,比当地向导预计的两小时多了些,不过平安就是福气。
吴小莉: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我们发现了稀世的珍宝——“何尊”。何尊出土在西周时代,它的出土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一代一代发掘出来的。最重要的是,在何尊的底部发现了一些铭文,铭文中记载了西周的国王怎么样治理那时候的西周国,而且他那时候是在洛阳治理的。而同时,我们发现在这里面,最早出现“中国”两个字,虽然那个“国”字还没有周围的框框,但是已经是“中国”很早的雏形了。
博物馆工作人员:这个东西出土在农民家后院里的一个土墙里面。那天晚上,他到后院去了以后,在月光下面看见了两只绿绿的大眼睛。借着月光,他觉得很可怕,就回去了。第二天,他跟妻子一块儿到了后院以后,用镢头一挖就挖下来了,挖了这么一件东西。后来在1962年的时候,咱们国家的经济特别困难,他们家里的生活也非常困难,就把这个东西拿到废品收购站,当做铜卖掉了,当时只卖了30块钱。
吴小莉:但现在价钱可不菲,听说到美国去展览的时候,光是保险费就达到了3000万美金。
博物馆工作人员:咱们国家出土文物的第一套纪念邮票,它是首当其冲的。
据工作人员介绍,30钱收购的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这样的故事在宝鸡乃至整个陕西经常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7000年前就已经有我们的先民繁衍生息。在宝鸡,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有700余处。
吴小莉: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像面具一样造型的青铜器,请您帮我们解说一下。
博物馆工作人员:这是咱们中原遗址里面出土的一个盾牌式,这是当时作战时候使用的,这个东西后面用木板,这个东西嵌在木板上,它是用铜皮做成的。
吴小莉:铜皮,用这个铜片做的盾牌是不是也相当牢固?
博物馆工作人员:是相当牢固的,它后面还附着一些木头,这块木头已经朽掉了,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一项科技上的进步。这个铜是一张铜皮做的,既然是铜皮做,那么这块铜就可以锻打,这里有冶铜的技术,也有锻打的技术。说明技术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吴小莉:我很好奇的是,这么小的盾牌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当时人的体型,或者是他们作战的方式?
博物馆工作人员:主要是跟作战的方式有关系,因为当时人的体格跟现在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而且比现在人身材高大一点。
吴小莉:为什么人们称宝鸡是一个“青铜器之乡”呢?
博物馆工作人员:青铜时代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它是人类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出的最珍贵的一步。宝鸡在历史上,周从这儿发祥,秦从这儿崛起,而这两个王朝正好是我们国家青铜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王朝。正因为这两个王朝在这个地方,大量的青铜器留了下来。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是周朝和先秦文明发祥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地下埋藏着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大,品种多,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自西汉至今,宝鸡就不断出土周秦时期的青铜器,它们制作精良,铭文的价值非同一般,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中,宝鸡占据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吴小莉:我们来到了宝鸡的炎帝陵,这一路看到了很多的雪,现在还是雪花纷飞。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的子孙就叫做炎黄子孙,因为有黄帝跟炎帝,炎帝就是神农氏。而在宝鸡的这个炎帝陵,据说也是神农氏出生的地方之一,所以他们有了炎帝陵。
神农尝遍百草,教民务农,是继伏羲之后的农耕之神。最早有关神农的文字记载可能是《易经》和《周书》,而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始祖的炎帝,文字记载始见于战国时期的文献。二者时代相距甚远,但战国之后又有儒生把他们认定为一个人,这种说法被相传是炎帝故里的宝鸡的人们广泛接受。
宝鸡城南门外的姜城堡建有神农庙,年久失修。1991年10月,宝鸡市动工兴建炎帝祠,总面积3700平方米,这里每年举办两次公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炎黄子孙纷纷前来拜谒。
雄哉秦陵
八百里秦川的中心古都西安,曾经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是13个朝代的国都。其中在汉唐两个朝代,这里的规模领先于世界,并且布局严整,市井繁荣。
吴小莉:古城西安的门外,我们跟秋雨老师和王纪言台长会合了。我们现在要进入古城,这里正在举行的是一个盛大的入城欢迎仪式,在现场有很多穿着盛唐时期服装的朋友们,他们要举行的是仿盛唐时期的入城欢迎仪式。而这样的欢迎仪式,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进入西安城时,也举行过一次。
唐代的长安是一个极为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外国使节、各地商贾都云集于此。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先后派出19批留学生长住长安,学习中国的文明,几乎在东瀛列岛复制出一个唐朝文明。
现在世界上很多学者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先进的城市当中,哪一个在古代最具有魅力。不过大家都公认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把唐朝时候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排除在外。因为唐朝时候的长安,它的富丽、它的繁荣、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举世公认的。
西安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如果要确定一个最接近全国中心的省会城市,那么这个城市非西安莫属。仅从地理位置上看,就可以理解何以西安会成为备受历代帝王青睐的风水宝地,成为中国7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市。
吴小莉:我们在西安城里找到了一个雕塑群,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雕塑群。因为丝绸之路起点就是在西安,同时西安也是唐三藏也就是玄奘取经的起点和终点。来到了西安,我们感觉她是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心脏地带,觉得离我们的祖先越来越近了。
陕西曾经是一片温暖湿润、极为富饶的地域,这也是西安成为中国历史大舞台的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安的西北郊发现的汉阳陵,就证明了汉景帝时代的陕西农牧兴旺,人民丰衣足食。
吴小莉:汉阳陵被挖掘到现在,已经知道的有将近90个坑洞,已经发掘出来的有11个,其中还有80多个坑洞没有被发掘出来。13号坑西侧的坑洞里面埋葬的是一些在当时生活用的陶器。东侧有很多的牲畜,有一些牛、羊造型的东西以及一些陶俑。现在是已经公开的,但是在它的中侧这部分是还没有公开的。这里面包括了有很多的木车、木箱的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一看。
解说员:因为时间久远,木质的东西都腐朽了,但是从这个发掘的迹象能够看出来,这些凸起的,就是当时木车上的木质部分,绿的部分是铜的,铜的部分。这是当时车盖伞上边用的东西。这是一辆比较完整的车的痕迹,它的车轮和车厢在底下。
吴小莉:这部分是不是也表现了当时的农业社会跟农业文明呢?
解说员:那当然了。从埋葬了这么多东西,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反映出当时老百姓的生活,这些都能够反映出来。在展厅的那些陶俑,大部分面容呈祥和、欢乐的表情,不像秦俑那么横眉冷对。我想这和当时的社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可能有些关系。
汉阳陵19号坑的坑洞是最新发掘出来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事实上这几天他们才把它清理出来,是最新的坑,还没有对外公开。
吴小莉:汉阳陵这里有90个坑,我们经过特许,才能够下到坑里头来看这些文物。我们看到的文物有车,有一些人像,人像是男士居多,从发髻可以分辨出男女。有一个推断说,这90个坑可能代表了当时宫廷的不同的机构,像有一些大的坑,就表示当时的大机构,小一点的坑,就属于当时小一点的机构。不过这都是在推论当中,因为在汉阳陵,有很多很多的坑洞还没有被发掘出来,也没有整理出来的。虽然我们看见的陶俑是一个裸体的形象,但是当时他们并不是裸体的,可以判断他们身上穿的是一些皮衣,或者是丝绸、麻一样的衣服。经过2100年的历史之后,那些衣服破损了,所以我们很难去分辨他们的级别了,只能从发髻上去分辨男女,同时可以从面部的表情,发现他们是年长一些或者是年轻一些。
汉阳陵让我们感受到了雄武秦朝的另一种氛围。在这附近已经出土的陪葬品中,有牲畜的陶制品,还有当时用的木车,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的陶制品,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农耕生活的状况。一些已经出土的人物的面部表情,呈一片祥和之气,可以说展现了汉景帝时政治清明、民生富足的景象。这也再次证明了、也印证了黄河文明的兴盛发达,是从有了农耕文明才真正开始的。
来到西安探古,当然不能错过秦朝的兵马俑,因为那里集中展示了秦王朝的雄壮威武和军事力量。
吴小莉:秦朝的兵马俑平均身高是1米8,我是1米7,站在兵马俑的身后,大家是看不到我的。努力地沟通过后我得到了特别的批准,终于下到了1号坑。贴近兵马俑,我们可以看到,这支差不多将近6000人的秦朝大军,他们都是面向东方的。关于这种面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当时听到了风水师的说法,说东方将会有势力兴起,所以他们的大军都是面向东方做守卫状。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因为秦朝的人丁是从东方发展起来,一直到了西部甘肃、宝鸡、成阳这一带,才真正地兴旺发达起来。所以他们礼葬的风俗,都是坐西向东的。
位于临潼县晏寨乡的秦始皇陵墓陪葬俑坑,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墓陪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步兵、骑兵、战车,各级官兵以及统率指挥机关应有尽有,完整地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风采。
吴永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秦代对军人的挑选是有标准的,比如要看他能拉多重的弓,每天跑多少路。我们考古量的是“通高”,通高就是从地面开始量,量到他的发髻。而我们人的身高是不量这两点的,这是一个原因,他高了。再一点就是由它的陶的制作工艺决定的,制陶要把湿泥塑成泥胎,从湿泥变干的时候,有一个收缩过程,再把这个干坯像烧砖一样拿到窑里去烧,烧的过程当中,又收缩一次。两次收缩,工匠一定要把它考虑进去。如果说做得和人等身高,那么两次收缩以后,一定会短一些,所以要放大一点。另外从理念上,也一定要做一个非常庞大的军队,大家看了感到害怕,包括我们今天看到也害怕,所以一定要做得再高一点。
秦始皇兵马俑坑不仅堪称中国秦代军事博物馆,而且是秦代雕塑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博物馆。它的发现否定了中国雕塑是随佛教传入而形成的旧论,这里出土的兵器,反映出秦代的冶金技术水平,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吴小莉:看得清楚的话可能还会看得出来他的黑头发,黄皮肤。
吴永琪:对,黑头发。胡子是黑的,眉毛是黑的,带子是红的。我们现在发现的2号彩俑都是这样的。兵马俑的颜色都不一样,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或者说他们家给他穿什么,就穿什么。秦代军人的服装现在来看,除铠甲是国家控制的,这些服装都是自己家里准备的。
吴小莉:我们在兵马俑的身后常常发现地点和名字,比如“咸阳衣”,表示是咸阳一个叫做“衣”的人打造的这个兵马俑。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除了咸阳之外,还有来自山东、浙江、全国各地的工匠,在这里打造兵马俑,所以也印证了秦始皇在当时是真正地统一了中国。相信秦始皇的功过到现在都让人们会争论不休。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秦始皇兵马俑为研究秦代的军事、文化科学,乃至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墓和兵马俑坑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政府已经先后投资数亿元进行保护性发掘研究。
吴永琪:这个俑头本身是活的。
吴小莉:很容易装,一上去就会卡得很好的。这个头很沉,所以整个兵马俑是非常沉的。
吴永琪:一个俑平均重量100多公斤。
吴小莉:这不是他们真实的体重吧。所有人都会留胡子,不论年龄大小,所以这可能还是相当年轻的一个军队。
吴永琪:那是修好的800多尊。
吴小莉:修好的?我看不出太多修的痕迹。
吴永琪:是。你可以仔细看一下,可以看到修的痕迹。你看看这个,可以看到,粘接过的。之后还得把它弄回原来的灰土色,因为文物修复,完整地拼接好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要把它做旧。
兵马俑采用分体制作,然后安装粘结、雕塑成形之后再入室烘烤。原来的兵马俑都有着色,因年深日久的关系,我们看到的多半是瓦灰色。
吴小莉:2号坑里有很多弓箭手,我手上拿的就是箭簇,上面有一些铜锈。我发现,陶俑里面是有肤色的,也就是他本来的颜色是类似人的肤色,是彩俑。根据考证,兵马俑并不是一个个灰灰的土俑,而是一个个彩俑。但是在兵马俑完工之后,曾经经历过两次破坏,一次是战争的破坏,一次是水淹的破坏,使得它的颜色褪去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人员:是这样的,秦俑彩绘工艺,第一步是先涂一层生漆,现在这个彩绘难以保护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层生漆已经老化了,它在出土以后,一旦干燥很快会卷曲,彩绘层整个带下来。以往有些工作难以保护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克服这一层生漆在干燥过程中的卷曲。有些资料你看一下,可以知道它的卷曲程度。这是剥下来的漆层,这是1分钟以后,这是2.5分钟以后,它卷曲得非常厉害。
所幸,有着致力于秦陵兵马俑文物保护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博物馆想方设法来专门克服这个困难,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大唐宫女图
来到陕西之后,我们马不停蹄,到处去看文物。在这个地上地下都是宝物的地方,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错过一段重要的历史。
吴小莉:我们现在要看的是这个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面的宝中之宝,也就是大唐墓室的壁画真迹地库。为什么它在地库里面呢?因为要保持湿度和温度,同时因为它要做一个加固处理,才能够正式面世。一般人是不能够去参观的,而我们这次来,享受了元首级的待遇,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曾经参观过这些壁画,不过我们即将要去参观的壁画,还要待遇更高一点,因为除了参观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的那些壁画之外,馆长告诉我们,我们还可以去看一个还没有面世的国宝级的《大唐宫女图》。
方鄂秦(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对,这是宫女图。内容表现得很丰富,因为在唐代的墓葬壁画里面,应该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也有宫廷里面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刚才说它的历史价值是很高的。
吴小莉:您刚才提到我们的壁画,是来自唐朝的多少座墓里头?
方鄂秦:我们博物馆藏的是14座墓里的壁画,现在全陕西我们已经清理过的是24座墓,一共发现了66座墓,唐代的墓里面都有壁画,当然这都是唐代的陪葬墓,不是皇帝的墓。
这些尚未面世的墓画实际上非常娇贵,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要求。
吴小莉:您刚才提到这里面要保持恒温,大概是摄氏18到22度左右,湿度要保持在56%,这才能维持它原来的颜色跟色泽不剥落。
方鄂秦:它原来是在地下的,因为墓道有一定的湿度,现在揭取上来以后不敢太干,太干了要脱落,颜色要起变化。
吴小莉:除了是比较珍贵的原因之外,也担心它会跟人体有一些摩擦。所以必须要经过处理。
方鄂秦:是,是这样的。
吴小莉:要经过什么样的处理之后,才有机会跟大部分观众见面呢?
方鄂秦:一是要加固它。
吴小莉:这是很薄的一层吧?
方鄂秦:这是很薄的,土层的上面是l厘米土层,上边还有一个毫米的白粉,在白粉上画的。所以说它很难保存。我们现在还正在研究它如何保存得更好,因为这种空间和人的直接接触,也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我们将来建壁画馆,一是要很好地保护它,另外也要有利于观众来观摩。它有两个空间,就是壁画在一个空间,我们观众在一个空间,观众的湿度和温度跟它不一样,所以我们是用两个空间的展示办法来处理。
唐代墓室壁画的描写对象十分丰富,有人物、花鸟走兽、建筑、山水,以及庙宇星象等,很直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它们在历史、考古、科研及文化艺术等各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吴小莉:馆里头用轨道的方式来保存壁画,一般的时候都是收藏在库里的,当你按了绿色键的时候,它就会随着这个轨道滑出,供我们来观赏。一幅壁画,从修复到加固,到能够展示,大概要多久的时间?
方鄂秦:得两个月吧。
吴小莉:一幅壁画得两个月,相当长的时间。
方鄂秦:因为它从工地上拉回来以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做这事,要有一定的技术。
吴小莉:我们知道它放在地库一方面是便于保存,一方面是我们还得经过整理。用什么样的整理方式,使它能够跟大家见面?
方鄂秦: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地来做这项工作,因为没有揭取的东西还要不断地揭取,保守地说是两年的时间,我们将建起我们的大唐壁画馆,把这些东西全部展现给群众看。
大唐墓室壁画是在厚度不到两厘米的灰墙上绘制的,画面基础的稳固性较差,加上墓葬内部和地面的环境条件差别很大,时隔千年,一出土极容易风化,保存和展示的难度较大,所以真迹从来没有公开展出过。这些壁画跟秦始皇兵马俑一样,都是举世瞩目的文物瑰宝,而从保存和展示的难度来看,这些壁画就显得尤为娇贵。
归祭祖
轩辕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人民的祖先,陕西、甘肃、河北、河南都有黄帝的陵墓,但《史记》等古籍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就在陕西黄陵县北边一公里处,我们一行人专程到桥山之颠的黄帝陵祭祀人文初祖,禀报我们历时百余日的文明考察之行。
吴小莉:我们在早上6点多钟来到位于西安北方200公里左右的黄帝陵。黄帝陵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所以每年在清明节的时候,海内外有很多的华人都会到这里来祭祖。凤凰卫视的刘长乐总裁将带领我们这个远行的队伍,祭祀我们的祖先。感谢黄帝先祖,能够保佑我们一路平安地从海外回到国内。
祭祀轩辕黄帝,这个活动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了。历史上祭祀黄帝规模最大、形式最隆重的,可能要算汉武帝。到了唐太宗时期,又把这个活动正式列为国祭。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撰写了气壮山河的祭陵词,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共同前来祭祀,毛泽东撰写祭文,表达全国同胞一致抗日的决心。
我们向轩辕老祖宗上香献酒,我们自命是代表他的子孙,走过世界,走过历史,走过人类文明的历程,现在我们回到他身边,向祖先陈情。
刘长乐:我们出发之时,全队曾在香港海湾燃香洒酒,面北遥拜,今百日方过,万里来归,乃急赴沮水之滨,桥山之颠,列队叩首,虔恭禀报,托始祖洪福,此行成矣。今凤凰卫视刘长乐主席率全体队员,以鲜花素果之仪,专程祭拜。
众:黄河滔滔,秦岭苍苍,中华文明,山高水长。创始之初,尚有远邻,历数千年,逐一败亡。铁蹄废墟,衰草斜阳,此行考察,满目沧桑唯我中华,巍然自立,历尽灾劫,多难兴邦。终逢盛世,百业俱兴,炎黄子孙,重铸辉煌。千载雄魂,再翔东方,告慰始祖,伏唯尚飨。
凝神母亲河
1997年6月1日,柯受良飞越黄河的壮举表达了我们对母亲河的敬意,如今我们的这次旅程又以一次同样前所未有的壮举,掀开了未来100年、1000年,人类探索大千世界奥秘的帷幕。
吴小莉:我现在正小心翼翼地走在黄河的上方,这下面就是黄河了,整个是一片结冰的景象。这种景象是非常难得见到的,因为当地朋友告诉我,他们30多年来都没有见过。而小黑哥在过去的几年来过黄河壶口瀑布,他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所以我们两个都非常地兴奋。而待会儿我就要跟他会合,去做一个飞越黄河的回顾。
吴小莉:你好,又见面了,我们常常见面,但这是第一次在飞越黄河之后,再度回到黄河壶口见面。
柯受良:对。我心里很激动。两年半了,我当时在飞跃黄河的时候是条黄色的河,黄水滔滔,很汹涌的。但是没看到过这种黄河结冰的景观。
吴小莉:感觉就像站在南极、北极的冰上,对不对?
柯受良:对,我昨天拍了很多照片,特别漂亮。
吴小莉:但是我发觉,你昨天好想去追根溯源,找一下你飞跃瀑布的地方,结果你找不到。
柯受良:对呀,找不到,应该是凸出来那个地方。
吴小莉:对于飞越黄河的心情,你还记得吗?
柯受良:当然记得。飞越黄河这个历史的一刻,在我这一生的特技飞越生涯里面,不可以忘记。我当时的心情其实是蛮复杂的,其实我第一次都弄错了,我自己有一点错误,在挡上面的错误,还有整个跑道的板子、钉子都出来了。
吴小莉:真的?
柯受良:木头提早做好了,被太阳晒的时候,整个木板干的时候,汽车压过跑道钉子都跑出来了,那么多的钉子。我心里就在嘀咕嘀咕的,上挡要飞的时候,自己有一点错误,那个时候我自己选择停,赶紧停刹车停下来。
吴小莉:你知道吗,全场十几万人“呜”地一声……,每个人都在问我,他是不是故意地要来制造一些高潮气氛,我们说,是吧,是吧,就是这样。结果后来你告诉我说,不是,是你自己不小心弄错了。
柯受良:其实我那个时候真的是吓住了。在我的特技生涯里面,有这样的情况是不可以的,你看我第二次再要出发的时候,我的脚有一点抖,当然,你不能在这个时候说我不飞了,不可以。
吴小莉:如果让你能够再回头,你还想再飞越吗?
柯受良:想啊,因为它那种力量,你看到那种景观,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历史里面的代表,比如说长城、黄河,你身为一个中国人,真的要去挑战一下,因为你有这个本事,应该展现出来,让全世界的人看我们中国人也有这种人才,也有这种魄力、这种精神。应该把它展现出来让他们看。
吴小莉:黄河上游结冰是非常难得罕见的,我们在中国的内地走过了长江,在今天要从陕西的边境越过黄河。我站在母亲河的冰上的时候,我的感觉跟我们的整个旅程一样,既艰辛又伟大。
平遥古城
壶口位于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的交界处,我们的车队就是从这里出陕西、进山西。
我们将从壶口前往古城平遥访问,然后经河北省一路北上,登上万里长城,然后凯旋。
有着悠久历史的平遥古城原来叫“陶”,后来因为跟北魏太武帝的名讳同音,改叫平遥。平遥城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所罕见。
平遥古城的古城墙相传是在西周时就建立了,大概有2700年的历史。
吴小莉:我们来到了平遥古城。我现在就站在古城墙上。这道古城墙,是在明代修建的,有6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县级的古城墙,有6.4公里长。这道古城墙能够保存至今,这么完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天气非常地干燥,不容易被破坏;二是这里没有经过大的战乱。
在80年代,当地政府曾经想要重新修建这座古城墙,有一位老教授提出了要保留古城墙、修建新的城墙,因此有了“刀下留城救平遥”的美传。
吴小莉:平遥古城是一个龟状,所以叫做“龟城”,这只龟坐北朝南,在城里头有4条大街,8条的小街,72条小巷子。我们来到了平遥古城区里头最古老的一条大街,叫做南大街,而这条南大街就是市中心,就是中心主轴的大街了。为什么说它是市中心呢?因为在这里曾经有一个古井,很多的人到古井打水,慢慢形成了一个小的市集。市集慢慢形成之后,人们在这里建了一座高18.5米的市楼。
平遥城里的建筑是明清时期原型,呈现了距今五六百年的历史风貌,16世纪以来,平遥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一座商业重镇,19世纪中后期达到极盛。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而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中国50%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吴小莉:这个市楼和这个古井,是在明代初期开始建造的,当时的山西人很会做生意,所以这条南大街也是非常非常繁荣的一条大街,当时这750米的南大街有200多个铺头,现在都还存在。
现在平遥古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平遥古城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万里长城永不倒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我们终于凯旋在万里长城,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各类生命生生相继,自轩辕黄帝以来,上下五千年,中国人前赴后继,追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谛,诘问生命目的,我们的旅程正是这样一次探索之旅,发现之旅和涅盘之旅。
吴小莉:秋雨老师,这一路走来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余秋雨:我想我们可以对这次行程有一点意义上的确认:第一,我们这一次总共走了35000里路,对现在的交通概念来说不太长,但是我们是走了所有的文明古国,大概没有什么重要的遗漏了。第二,我们这次不是坐飞机,也不是坐火车,是一公里一公里用吉普车轮子滚过来的。包括滚过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全部走过来了。这样,我们不仅看到了文明的点,也看到了文明的线,文明的面。第三,走完文明之旅的人不是欧美的探险队,是一群中国人,而且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有内地的,有台湾的,有香港的,组合在一起。第四,这群中国人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其他几种古文明,这些古文明就是在长城建造的时候,已经存在的,而且又通过对比反过来认识到我们中华文明的文化选择是怎么回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
吴小莉:来到八达岭的万里长城之前,我们看到一批批的人和我们正向或者是反向在前进着,他们都在赶着回家。而我们兼程赶路的心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要说的是,回家的感觉真的很好。在这一路上,很多的朋友来问我说,我们这么长一段旅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要说,这是探索人类文明的一个文化之旅,同时也可以说是传递友好的和平之旅,也是一个向人类极限、耐力和毅力挑战的挑战之旅。而对每一个队员来说,我相信这更是一个充满了惊奇的经验之旅,我们经历了这一辈子再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过程,体验了患难与共、永不放弃的那种真情。我们是真正的好汉!
走过各大文明,看过各种风云,经历过风风雨雨,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站在祖国的伟岸脊梁上,除了这样发自内心的呼喊外,每个人心中其实还更回荡着一个坚定的念头,那就是——万里长城永不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