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中国.锦绣巴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只知你如何衰落,却不知你如何建设;我只知你如何离开,却不知你如何到来。就像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巨人默默无声地表演了几个精彩的大动作后突然倒地,摸他的口袋,连姓名、籍贯、遗嘱都没有留下,那多么让人敬惧。

    ——余秋雨

    冬临九寨

    我们所在的地方海拔在3900米左右。

    看过了青藏高原的茫茫戈壁和皑皑白雪,没有想到出来后,依然是千山万壑、白雪皑皑。从甘肃去四川的路上,满眼是雪。峰托着岭,岭推着峰,车行其间仿若航行于海。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就像巨浪腾空、海涛奔腾。

    想象到这样的画面时,也许会有一种欣赏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但我们的车队在这样的山路上蜿蜒而行的时候,更多的却是行路安全方面的担惊受怕。不过,刚刚从青藏高原出来,相比之下走在这样的路上还是轻松多了。

    曾瀞漪: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牦牛队伍跟马队,在我们的身边等着我们。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们沿路站在旁边撒着“龙达”,然后他们就围着我们的队伍行进。在这么冷的天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中年男子,还有很多小朋友在附近,我问他们说冷不冷,他们说不冷。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非常地热情,非常感谢他们!

    四川的西北部与甘肃、青海、西藏接壤,聚居着藏族、羌族同胞,我们进入四川的第一站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北方部的若尔盖县,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车队,当地的官员走了3天3夜,把分散在各处休牧的人马召集在一起,一共有400多匹牧马和牦牛前来欢迎。

    自若尔盖向东南而行,就是着名的九寨沟。九寨沟因为里面坐落着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实际上,这里还有羌族同胞,羌族跟藏族、汉族的关系密切,羌族语言属于藏族藏缅语族,而文字又通用汉文。

    盛情难却,曾瀞漪为主人清唱了一首老歌《绿岛小夜曲》,热情的主人向她献上哈达,表示赞赏。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藏族同胞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但也有五彩的。献哈达是藏族同胞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酋长,进见佛像等,都要献哈达。

    献哈达的由来有许多说法,我们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部落首领献上丝帛,当时的汉族地方以丝帛象征纯洁的友谊,但并不存在献丝帛的礼仪。而藏族部落首领认为,这是一种很大的礼节,就把它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九寨沟是旅游胜地,接纳了众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经验丰富的主人特别安排了联欢晚会,来欢迎我们的车队。

    主持人:开始准备进行比赛,请两位选手入场。听我的口令好不好?

    裁判:预备,转身。

    主持人:好,现在请两位选手稍等一会儿,看一下你们的目标,你们要发现你们的目标,这样拉起来才有劲儿,请你们抬起头朝前看,你们前面的目标就是两位新娘。你们一定要跪倒在姑娘的石榴裙下,然后要牵住她的裙边这样子才算获胜,请两位听清楚了。好,听裁判的口令。

    裁判:1、2、3、加油!

    原来大象拔河只是一个序幕,好戏还在后头,胜出的大象居然还赢得了一个媳妇,真有点让人喜出望外,没有上场拔河的小伙子们未免都悔不当初。

    曾瀞漪:在这个花开时节,我们的司机张瑞杰最幸运了,因为他今天晚上终于完成了讨媳妇的心愿了,我们看看小张怎么跟他媳妇见面。请他揭开姑娘的红头盖。

    祝福两位相亲相爱,现在就到了入洞房的时间了,朋友们,请我们的新郎背上他的新娘入洞房。

    幸运的“大象”张瑞杰到了关键时刻,竟然还有点腼腆,本来只是为旅游添乐的即兴节目,因为他的害羞反而变得像真的一样。

    把“新郎”和“新娘”送进了“洞房”,接下来就是大家欢庆,“跳锅庄”是最流行的一种欢庆舞蹈,这种舞蹈在西藏的昌都以及四川、云南的藏区叫“锅庄”,在拉萨、南方、日喀则一带叫“果谐”。“锅庄”是因为最早围着火塘转圈而得名的,跳锅庄的人数不限,不要伴奏,也不要化妆,大家排列成行,手拉着手,臂连着臂,围成圆圈,且歌且舞、节奏轻快,藏族同胞跳锅庄可以从日落跳到午夜再到日出,他们用这种集体欢乐的方式消除劳动的疲劳,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告别喧嚣,我们进入了一个空灵、宁静的世界。九寨沟本是岷山山脉万山丛中一条普通的山沟,纵横660余公里,海拔2000米以上,周围群峰耸峙,雪峰数十座。

    曾瀞漪: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是九寨沟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也是这里最重要的观光资源。来到这里,不管是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这里的湖泊,也就是所谓的“海子”,它有不同的色彩,这里的动物、植物也都是靠这么纯净的水而成长的,当然居住在沟区的人们也就是靠这么纯净的水而长久地延绵下去。

    九寨之水将100多个高山湖泊像珍珠般地串联起九寨沟,九寨沟的沟势逐渐下降,形成台阶式河谷,飞瀑倾泻、滩流纵横,绝世无双的景色成为全世界同类景观中最美丽的一处仙境,也因此,九寨沟有了“童话世界”这样名副其实的美誉。

    泽仁珠(九寨沟管理局局长):主要是里面这条沟比较深,有50公里,通过高山的水和泉水连在一起,又通过100多个“海子”把它沉积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植被覆盖率很高,像我们初步统计有85%的覆盖率,加上其他的,都达到了90%以上了,所以这个地方的水保持了它的纯净。

    这个享誉中外的人间仙境曾经有过生死劫难,近千伐木工人在这里挥动利斧,把森林变成原木运往沟外,造成了山洪和泥石流倾泻。湖面也越来越小,湖水越来越浅,当地的百姓奋笔疾书、呼吁抢救,而千里之外北京的官员也是心急如焚、卧不安席,经过志士仁人多年的奔走呼号,人们终于开始认识到了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性。

    泽仁珠:没有治理以前危害还是比较大的,一个是危害湖泊,使湖泊慢慢地填充,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这里以前有一些填了下去了,这一部分就属于冲积的。

    曾瀞漪:所以,原本这些湖面应该是更宽的。结果经过泥石流冲刷以后湖泊面积缩小了。

    泽仁珠:对。所以现在治住了以后,地面都已经看得到了。再一个,以前游客来到这个地方都怕下雨,下雨了以后我们走的这条道路就不通车,我们的游客也没有安全感,所以后来我们开了一个700平方公里的范围,这15条沟有泥石流的迹象,我们进行了治理。

    20多年来,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治理始终未曾松懈,共有50项8种不同的治理工程,特别是九寨沟独创的缝隙坝、栅栏坝、拦沙滤水坝,不但消除了泥石流对九寨沟的威胁,同时还增加了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人文景观。

    泽仁珠:泥石流治理工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工程治理,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坝,另外一个就是恢复植被,这个地方做了坝以后,树很快地长起来了,假设以后少量地来一点水,水土保持也比较好。所以从两方面来保护九寨沟的景观、道路,还有游客的安全。

    九寨沟里生存着国宝大熊猫和金丝猴,有人说,这正是九寨沟如今得以全力保护治理的原因之一,也有人说并非如此,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保护和治理九寨沟都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今天的中国人对后代的无量功德。

    曾瀞漪:像离我们很近的这个树林,高度差不多几米呢?

    泽仁珠:长得比较快一点的都是3米了。

    曾瀞漪:3米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够长起来?

    泽仁珠:现在都有10年了。

    曾瀞漪:10年才能长3米。现在我们看到远方的那一片比较稀疏的一块也都是属于栽种了差不多10多年的树林了。

    泽仁珠:远看好像矮小一点,如果走拢还是有1米多高,现在长得还是可以。我想再过两年,所有的九寨沟的空地,包括以前的农耕地都会栽上树,所以我们现在的覆盖率每年都会提高。最初采伐的植被没有达到一半,现在覆盖率已经达到85%了,我们自己感觉,在这几年第一是把护林防火放在第一位,我们已经21年没有森林火灾了。第二是我们大大地提高了它景区的覆盖率。第三是我们现在还得继续做的就是保护九寨沟比较稀有的濒危的植物,准备建立植物园。

    九寨沟山势峥嵘,层层叠叠的树林在阳光里,在白雪的映衬下,刻写出黑褐色的泼墨画。正是冬天,九寨沟森林里万籁俱寂,在一片静谧之中,路边和树上的积雪均匀清白,令人感到宇宙的清寒、壮阔与纯洁。

    曾瀞漪:目前在九寨沟这个地方驻有1000多个原住居民,他们原先是藏族,还有些羌族,在1000多个居民当中有一半的劳动力是做保护森林的工作,而一半是做旅游服务业的工作,我们的车队正在跟当地的居民联欢,我们再一起跳跳舞。

    其实历史上1000多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九寨沟就犹如养在深山人不识的美人,不被外界人士所发现,自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这里就成了世界瞩目的旅游热点。

    高低水影无尘,上下天光有色,九寨沟之美很难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她兼有雪山之美、森林之美和湖泊之美,真是天生丽质、水秀山明。面对如斯美景,我们作为中国人也深切感到保护九寨沟我们责无旁贷。

    泽仁珠:当然我们搞旅游还有很多的规定,比如说在黑星区不能投资建饭店,再一个,不能把易燃易爆物品带到保护区来。当然,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开展旅游的时候我们早就知道会有一定的污染,所以我们发动了以当地的居民为主的环卫队伍,这样可以保证它一些动态保洁,能够使游客也感到比较干净。

    曾瀞漪:来到九寨沟,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非常地清新,很舒服。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说,由于这里的含氧量比较高,可以到这里来洗肺。可以看出,广大的森林植被对人体健康有多么大的帮助。从前有人说自然生态保护区不能够让游人进入,但是九寨沟用它的实践证明了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到访的季节虽不是春天而是深冬,但这里的湖水却像江南春季的江水那样绿莹莹。1978年国务院发出文件,把九寨沟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九寨沟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4年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九寨沟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九寨沟又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九寨沟同时获得这两项世界级殊荣。

    千秋天府

    夜幕低垂,车队进入了都江堰市,这里的城市夜景,不像别处那样五彩缤纷、耀眼喧闹,而是一片静谧的绿色,散发出世界水利名都独特的幽光。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曾瀞漪:现在我就在都江堰市里面,在都江堰大街上的都江桥附近,这条大街是都江堰主要的大街,号称有10华里,而宽度有80米,对于都江堰来说,这条街道的布置非常非常地美丽,当车队进到都江堰的时候,我们马上感觉到焕然一新,觉得好像进入一个文明城市的感觉。

    2000多年前的战国末年,在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的组织指挥之下,当地人在距离成都约60公里的地方,开山凿石,将闽江分成内外两江,外江是闽江主流,顺原路经灌县、乐山,到宜宾,进入长江。内江是人工渠道,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都江堰既保证灌溉,又避免水患,造福农桑。

    曾瀞漪:我们的车队到了四川之后阵容就变得非常庞大,而我个人的报道工作到四川这个地方也暂时告一段落,所以我现在就要把主持棒子交给下一位主持人吴小莉。

    吴小莉:我很想念大家,一路走过那么多冰天雪地的地方,你们辛苦了。我很高兴接下来带大家去四川之外的地方,比如陕西、山西,最后到达万里长城,我们就要回家了。

    吴小莉: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都江堰。都江堰所分的水是闽江水,我们这儿可以远远看到一个雪山的山头。闽江水从那个山头上流下来,流到前面分水的鸟嘴形状的地方就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就成为闽江的主流,内江就是我身后看到的这条滚滚的河流。

    2200多年以来,内江的水一直灌溉着成都平原,一个非常富饶的天府之国得以形成。事实上在闽江都江堰建成以前,成都有很多水患,有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干旱,直到都江堰建成,才得以把这些水患变成水利。

    吴小莉:这个小小的、窄窄的入水口叫做“宝瓶口”。李冰父子在凿建都江堰的时候,因为这里有一座山,为了要让闽江的内江流向成都平原,所以特别在这里凿了一个宝瓶口。施工的时候非常辛苦,因为那个时候既没有炸药也没有火药,就只能用火烧山的方式。热火烧了山之后浇了醋或者冷水,使得山加以松动之后,再慢慢地凿穿,而且经过好几次这样反复的过程才将山凿穿,才有了现在我们看见的都江堰。

    站立在此,我们明白了,都江堰不仅仅是富饶了这个天府之国的水利设施,还是2000多年来活的古迹,它从过去只能灌溉100万亩,到现在可以灌溉到1000万亩,并且工程还在继续展开当中,很多的现代李冰也在为成都平原而奋斗着。

    都江堰治理者:现在这个地方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部位,在这里,它人为地就把这个江分成了内外两江,内江我们看到它的河床比闽江外江的河床要低一些,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那么在水量小的时候内江进水就要多一些,占6成。而在夏天,闽江外江的河床比闽江内江的河床要宽一些,这个时候进水受河床宽窄的影响要比受河床深浅的影响大,于是外江在水流量大的时候,为了避免过多的水进入内江,对灌溉区造成水灾,所以外江进水6成,而闽江内江的进水只占4成。

    吴小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你跟我提到都江堰有很好的疏浚功能,也就是排沙的功能,一般情况下有80%的沙已经是往外江走了,使得内江非常地干净,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们它是怎么排沙的?

    都江堰治理者:这样的,因为当时李冰选址的时候,选得非常地巧妙,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处在一个大型的自然弯道上,处于一个反S型口,在分水鱼嘴堤它是处于S型的第一个弯道口,在飞沙堰是S型的第二个弯道口,两次利用弯道的目的是利用水流处在弯道的时候,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这样沙就被卷到了水的表层,这样一来就进入了河床比较高的岸,闽江外江的河床要比闽江内江的河床岸高一些,所以说受弯道流体力学制约,闽江外江排沙就占了整个闽江含沙总量的80%,再次通过飞沙堰,又排走了剩余部分的75%,也就是20%的15%,所以通过这两部分就排走了整个闽江含沙总量的95%,通过宝瓶口引流灌溉,整个川西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仅仅占了整个闽江含沙总量的5%。

    都江堰虽经千秋风雨,至今仍然造福于民,它设计科学、布局巧妙,能够无坝引水、自控流量、自动排沙、自流灌溉。它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勤劳,成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不朽的力作。

    吴小莉:来到都江堰我非常地高兴,除了我在地理课本上看到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我看到它现在仍然是一个活的工程,它仍然在滋润着成都平原。而对中国很多学水利工程的朋友来说,这里正是一个水利工程的圣地。当然开创这项工程的李冰功不可没,我也去看了二王庙。李冰对四川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李冰在这里治水有40多年的历史,他不愿意离开这里,即使他有升官的机会。看到了二王庙李冰的像之后,感触最深的就是,当一个人对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执着的时候,不但可以造福自己也可以造福后代万世。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是青藏高原向盆地跌落的“第二台阶”,不仅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也星罗棋布,是闽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聚汇之地。浓郁的藏族羌族文化,厚重的水文化和道教文化,丰富了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侯雄飞(都江堰市市委书记):都江堰市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都江堰市的建设又有助于都江堰水利工程,21世纪的都江堰市,我们正在谋划它的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建成全国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这和我们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非常相吻合的,这个城市是有她非常独到的特色,就是山、水、城、林、堰融合在一起,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城市的特色,尽量把这个城市建得更漂亮,具体说来就是希望我们这个城市城在山中,水在城中,路在绿中,人在花中。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芒,这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飘散着现代文明的芬芳。

    峨眉金顶

    都江堰城南17公里的地方,坐落着道教名山青城山,相传在东汉末年,汉初名将张良的第九代孙张道陵弃官到此传教布道、自称天师,四川人认为张道陵创造了道教,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

    吴小莉:这是青城山的滑竿,有一首歌唱“青城山的滑竿颤悠悠,挑滑竿的人雄赳赳”。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事实上也是最早的发源地,因为中国道教是传统的宗教,他的创始人叫做张道陵,他最开始就是在青城山这里传教的,所以我要上去朝圣一下。

    青城山与江西的龙虎山、湖北的武当山、山东的崂山并列为道教四大名山,在道教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山峰俊美,云雾环绕,名贵嘉木,岁寒不凋,正合了道教清净无为、回归自然的主张。不过道教供奉的神并不是四川人所说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而是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三位。他们是道教最高层的神团,分别掌管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神光普照”之势。

    吴小莉:我们从都江堰所在的闽江上游来到了乐山大佛所在的闽江中游。事实上在盛唐时期这里除了是闽江之外还是大渡河对冲的地方,所以在大佛的脚下有一个漩涡处,一些渔民经过这里的时候常常船翻人亡。有一位高僧,叫做海通,他经过这儿的时候就大发慈悲心,立誓就要建立一个大佛。但是大佛兴建的过程也是相当艰辛的,一共经历了4个皇帝3代人90年的时间。而这整个大佛就是在崖壁上就着崖形开凿出来的,它高71米,是现今保存最完整也是最高、最大的一个户外的弥勒的坐佛石雕。

    中国人常说“三山五岳”,“三山”指的是峨眉山、五台山和普陀山,峨眉山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约7公里的地方。

    吴小莉: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峨眉山,在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的2000多米处就已经是冰天雪地了,难怪有人很形象地说,峨眉山的山顶是冰清玉洁的。

    在四川,与乐山大佛同时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还有峨眉山。因为一方面峨眉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它的风光也十分秀丽。

    吴小莉:就像秋雨老师所说的,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除了中国化、艺术化之外,还景观化了。释迦牟尼的4个弟子比如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有观世音菩萨以及地藏王菩萨,他们选择传经布道的地方都是这种风景秀丽的地点,像我身后就是普贤菩萨传经布道的地方,相传他第一个到峨眉山的这个位置于是就在这里了,这儿叫做金顶,天气好的时候,金顶的上空就可以看到金光万丈,但是现在下了瑞雪,所以比较模糊。这里建了一个华藏寺,我们一起来参拜一下。

    山顶上的佛殿金顶是汉传佛教海拔最高的寺庙,从唐宋到明清时代,千余年来,佛教在这里繁盛不衰,大小寺庙达到百余座,成为中国着名的普贤道场。保存到今天的名刹也还有20余座。

    峨眉山跟其他佛教名山一样,除了是佛教圣地之外,更是旅游名山。在好天气里登上金顶,可以看到云海、日出和佛光等三大奇观,对于普通人士来说,观赏这三大奇观才是他们登金顶的目的。

    吴小莉:我们来到了金顶的华藏寺,里面供奉的是普贤菩萨。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有人看到普贤菩萨从西方的极乐世界骑着一匹白象来到了金顶,从此就在峨眉山讲经布道,在释迦牟尼的四大弟子当中,普贤菩萨被称为是“行愿王”,因为他讲,凡是你有了信仰和信念之后就要靠着实践去完善它。当我们一行来到这个汉传佛教海拔最高的寺庙之后,我们的心平静了下来。

    这种平静,除源自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庄重的佛教氛围外,或许更多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是一种实践,是为了实践大家的梦想,所以我们的心里才能够如此地踏实。

    人河两相顾

    我们的这趟旅程,走过很多宗教的圣地,也做过很多历史的追溯,而这些之外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

    吴小莉:我们来到整个横跨成都市的府南河边。六七年前的府南河,并不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那个时候府南河的沿岸是棚户区,也就是贫民区,因为河道淤塞,只有20米宽。经过了拓宽工程和改造的工程之后,这条河道已经变成40米到80米宽,而棚户区的居民已经安迁到新的居所了,现在河道两岸是绿地和美化工程。

    府河与南河合称府南河,是闽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被成都人看作是“母亲河”,但后来被严重污染,蜕变成为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成都市当局因此痛下决心治理府南河。

    吴小莉: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府河,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南河,这两条河是成都的母亲河,在曾经有一段时间它是非常污浊的,而且河道越来越狭小。

    王荣轩:这两条河在以前是非常狭小的,污染非常严重,关键难题就是河两岸在棚户区里居住的10万多人,我们要实行这个工程,就要把这10万多人搬走,为此我们花了1年半的时间,修建了24个居民小区,搬走这10万人,大概是3万多户。再有,我们修建了很好的河堤,用水利部长的话讲,叫做“防洪的铜墙铁壁”。原来每年洪水都要上岸,现在这个河堤修好以后可以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就是防洪没有问题了。还有,这里边走汽车的是内环路,内环路下边铺了7个管网,就是雨水、污水、自来水,还有就是电力隧道、光纤光缆的通讯隧道,天然气管道,这样基础设施也改善了,两岸进行了规范的房地产开发市场,有了可靠的基础,可靠的保证。

    治理府南河共投资27亿元,工程目标指向六个方面,防洪、治理污染、安居、绿化、文化建设和道路管网建设。府南河的治理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吴小莉:到了21世纪,可能人类要求的不止是有地方居住,而且要有居住的品质,环境要非常优美,我们那个时候解决了多少困难,才营造出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这里也因此得到人类居住奖。您自己那时候的感触是什么?

    王荣轩:刚才我说过,首先要把这10万人搬迁走,他们新的居住环境又要比以前大大改善,不要半途而废,弄得半拉子工程,这是一种担心。另外一种担心就是,干这么大的工程要花钱。钱从哪里来,能不能筹措得到,不要搞成胡子工程,这两个方面是最担心的,走着看嘛。作为政府,要为老百姓着想,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当然办实事这么多年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遇到了很多的坎坷,尽管有很多难处,把它干完了也是我们分内的事情,应该干的事情。干好了心里就感到比较欣慰了,比较开心了。

    吴小莉:初到府南河,我本以为它原就是这样一条美丽的市河,但是比照了六七年前的旧照片之后,我才发觉这之间的天壤之别,相信很多的成都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在治理之初原本以为只是单纯地解决问题,比如洁净水资源,但是治理到现在,才发觉它还有环保、防洪、绿化、安居以及文化古迹保存等作用,治理府南河成为改造整个成都市生态和环境的大工程。

    无字三星堆

    文字记载,古巴蜀的文化是从西周才开始的,而且是从中原文化分支出来的,一直到了1929年,一位农民在自家的田里头挖掘出了第一块玉器,随后就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和研究,而这项发掘和研究也使得古巴蜀的文化渊源向前推进了2000年。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的广汉市,1929年就被当地月亮湾的农民燕道城发现,后来考古学家葛维汉在他的发掘报告中描述这里的地形时写到:有三个小圆丘,把它们视作星座,称这些土墩为三星堆,这就有了三星堆的名字。80年代,专家先后两次对三星堆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房屋基址、灰坑和墓葬,以及数十件陶器残片和玉石器。

    吴小莉:这一座青铜人像有3300年的历史,是属于商代晚期的作品。从它身上穿的这件类似现今燕尾服的礼服,考古学家推测他可能是一位国王或巫,也可能是一位王、巫和祭祀三位一体的角色。在他的头上,我们看到一个类似眼睛的造型,这是跟巴蜀人非常有关系的太阳神的标志。太阳跟巴蜀人的关系也可以从他身上的雕刻中看出来,身上有很多类似眼睛的造型,事实上就是现在巴蜀的“蜀”这个字上头的“目”字,而它手上拿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三星堆最令人兴奋的发现是坑中出土了多件形式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和人面像,以及其他各种铜器,2号坑还出土了一件高达2.6米的青铜立人像。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历史学家认为,哪个地方出现青铜制品,就证明那里的文明发展较早,他们还认定,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美索布达米亚和埃及,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而三星堆青铜器的发展证实川西平原在西周以前存在着古老的地方类型文化,在距今天三四千年以前就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了。

    陪同人员:在商代后出现了青铜文明,出现了国家,有宫殿。在这个时期,在这个政治中心,在宫殿附近又修了一个城墙,主要是保卫政治中心。在城墙的外侧可以分为四到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我们看这个地方,下面这个黑色的土就是城外壕沟里面的淤土,青色的土就说明在这个时期,这个壕沟里面是经常灌满了水,这个壕沟废弃了,不使用了,把它填进去的。

    三星堆已经发掘的两座器物坑的年代有了定论,1号坑略早,相当于殷墟早期,2号坑较晚,相当于殷墟晚期,而最近发现的新坑和墓葬则相当独特,专家希望下一步能够发现王陵。

    吴小莉: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当中,有很多的重要部分,包括城墙在内。我身后就是宫墙,顾名思义,它就是在宫殿附近的围墙。在宫墙下方,是一个房屋的奠基坑,我们发现在四五千年的农商时期,作为房屋奠基的牺牲品是十四五岁的一些少男少女。对于三星堆的考古研究来说,下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发掘到宫殿的所在地。

    根据最新发现的奠基坑,约略可以坐标出来宫殿的所在地是位于西方。

    吴小莉:三星堆的考古发掘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但是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在我们所行走的路程当中,我们发觉很多文化上的疑问和谜,秋雨老师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谜就特别有兴趣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黄河,但大概从晋朝开始,慢慢向南挪移,向长江挪移,挪移的原因是北方打仗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挪移到大概宋朝的时候,经济中心基本上就在长江了,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疑问,长江原来应该是一个蛮荒地带,为什么挪过来以后,长江文明会发展得那么快呢?因为它有底座,但是这个底座到底是什么,文字记载不太清楚。所以我的家乡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掘,让大家有些惊喜。

    而河姆渡还只是长江的下游,上游就是三星堆的挖掘。

    余秋雨:一挖掘出来以后,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底座确实是很古老,而且很扎实。但是这个底座,看了以后我们又觉得有好多好多问号,问号太多了,它的冶金技术怎么会这个样子,它的整体工艺水平怎么会这个样子,它的面具怎么会和我们中原地带的面具区别那么大,甚至有的像外星人,有的人还怀疑它是不是假的一个文物展示地。我来了以后基本上只有一个感觉,我觉得这是真的,作假不会作到这个程度,比如说像这个地方都是假的,怎么可能呢?另外我感觉到,其实我们对巫文化了解不多,我们了解到的过去往往是比较可读解的、直接的、造型的方式。

    中国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文字记载,也因此中华文明的历史是非常可读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找到答案,什么东西都可以找到依据。但在三星堆,却并没有什么记载下来的文字材料,因此对它的挖掘,反而又带出更多的谜。

    余秋雨:这里我们在历史书上找不到很多的依据,就像李白在《蜀道难》里讲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我小的时候读觉得太神秘了,现在就知道神秘就在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在发掘现场时可以看到,文字是初级的象形文字,由于没有文字,所以我们就无法读解它的含义,他们也无法把他们的工艺技术告诉我们。可以想像,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中国很多文明大概就处于这种状态,很多文明由于它没有文字,埋到地下谁也不知道。所以从这个地方,我就想像,其实中华文明的起点,中华文明的开端,可能比我们知道的远远要复杂得多,远远要宏大得多,永远会挖掘出来各种各样的新的材料,使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步会看见什么。

    这样的未知,让作为中华文明继承者的我们,对自身文明的起点和开端,也就始终保持着一种期待和惊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