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不偏不倚的旁观者
要真正掌握“重新确认”的精髓,光机械地耸耸肩说“这不是我,这是我的强迫症”是不够的。那么,你还需要怎么做呢?
这时,你需要采取全然觉知的方式来积极地应对强迫症。与那些简单肤浅的意识不同,全然觉知要求你必须有意识地去辨认正在滋扰你的不良情绪,并相应地在心里做下记号,将它重新确认为由脑部错误信息引起的强迫症状。
当你深陷强迫症困扰时,你一定要对自己说:“我并不感到有必要去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确切地说,是我患有的强迫冲动让我去检查那把锁。”“我并不认为或感到自己的手脏,确切地说,是我患有的强迫观念说我的手脏。”
只要你下意识地这样去做,即使不能立即将强迫冲动赶走,也能为积极对付强迫想法和冲动打好基础。沉浸在儿子会失明这种观念里的多蒂,也运用了“这不是我,是我的强迫症”这样的暗示语,这一步骤在阻击强迫症的过程中给予了她最大的帮助。
这种全然觉知的对付强迫症的方法,即是要你做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不偏不倚、见识广博的旁观者”概念是由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出来的,它指的正是这个“内在的人”。
这个人非常清楚我们的情绪和当下所处的情境,却依然可以立于旁观者的角度,或者说跳出“圈”外扮演一个不偏不倚的观察者。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这样一个人,要学着把它找出来。
这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概念和古老的佛陀所言的全然觉知在精神层面上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指人的一种跳出自身和自我观察的能力。而这和下棋也有类似的地方。下棋时,我们全身心都集中在棋子上,对于全局的把控往往不够,而站在一旁的旁观者往往能看得通透。
所以,我们也可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看待强迫症,也就是说,当我们自己被强迫症所困时,可能我们并不自知,但是我们的身边人却能看得很清。所以,我们要设法使自己做个旁观者,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大脑发出来的一条错误信息。如果我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能在实际上改变大脑运作的方式。”
一旦患者掌握了行为疗法,并决心改变自己对侵入性的痛苦想法的反应方式,而不再去进行那些病态的行为,也就下了决心:“我打算不再去洗手,而是去拉小提琴了。”但是,从起始的时候,他也就被恐惧和担忧紧紧抓住了,甚至产生灾难性的联想,比如,“但如此一来我的小提琴也就被弄脏了。”
当你被那些扰人心神的精神紊乱和疑虑所包围的时候,你会发现,集中精力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在痛苦的情境下,要保持这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的立场是件很不易的事,这需要一个人具备坚强的意志,并且全力以赴,付出十分艰辛的努力。
如果因为痛苦过大,且做出的努力几乎让自己筋疲力尽,那么不妨屈服一下,去做强迫行为,将它视为后退的一小步吧!
安娜是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她患上了总是担心男友不忠的强迫症。尽管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担心并无事实依据,可还是忍不住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来轰炸她的男友。她急于知道,他过去的恋爱史是怎样的,他一天当中的每一时刻都是在什么地方,他喝什么酒,酒量多少,吃的东西又有哪些。
安娜这种无休止的审问很快使她的男友感到厌烦,并致使两人的关系变得岌岌可危。她试图运用全然觉知的方式,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来对付自己的病症。可是,最后她还是发现:“理性上,我知道强迫的原因是我脑子里的化学物质失衡,由此引发的感觉或多或少都是些毫无意义的症状罢了。但当被病症猛烈攻击的时候,我还是无法做到这一点。”
强迫症让人难受的一点就是,当被症状包围的时候,你的冲动、担忧以及强迫观念看起来都是那么重要的头等大事。因此能够和它们保持足够大的旁观距离并识破它们就是症状的真相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时间的推移加上不停地练习。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安娜的症状最后终于得到了改善,她说:“我变得擅长识别什么是强迫症,什么才是有实际意义的担心和焦虑。这使我能够在强迫症的陷阱边缘拯救自己。当强迫观念袭来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那般忧虑紧张。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要再纠缠于这个念头,这些我以前都经历过了,被病症的伎俩蒙骗实在是一点意义都没有。’做这样一些事情,给我带来安全感,可以使我从症状中抽离。在一刻钟或半小时内,这个侵入性的念头就会消散。”
在你了解了强迫症是一种疾病,强迫观念则是一些没有现实意义的错误信息之后,强迫症的冲击力就会有所降低。强迫观念并没有真正掌握你的意志,你其实一直都可以控制你对症状的反应。
2.认识思维循环的过程,改变扭曲的想法
查理曼敲完桌子后,松了一口气。即使只有几分钟,敲打给他带来的神秘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查理曼总是生活在恐惧中,他有时会突然说出一些冒犯别人的话语,有时自己也感觉自己有点不正常。这种观念在他的思想里出现得非常频繁,尤其是当他在学校和他打工的音像商店等公共场所时。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来得很突然也很频繁,他感觉放松也只是非常短暂的,所以只好一遍遍地做敲打动作。朋友们都忍不住问他为什么总喜欢敲打一些东西。查理曼很想找到彻底让自己摆脱强迫症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分钟而已。
查理曼的故事展示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我们来看一看强迫症思维循环的过程。
对于查理曼来说,他的思维循环过程如下。
事实上,患有强迫症的人的感觉会被夸大和做一些扭曲事实的事情。多数人都能理解被扭曲的思想不是事实,但他们仍旧会患上这种强迫症。他们扭曲事实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担心有些事情发生,比如,如果不敲十次桌子,查理曼就会担心自己可能因冒犯他人而受到惩罚。有强迫症的人会感觉这是真正存在的危险,但如果能够跳出来思考,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事实,而是被扭曲了的事实。
第二类是看似合理型的,为不太可能的危险担心,往往夸大了某种事实。
劳拉拿到驾照能够开车去上学的时候,感到非常自豪,但是紧接着她就开始担心自己会遇到交通事故。于是每次关车门她都会关四次,然后再启动汽车。但是她不想告诉朋友们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她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想法很荒谬。
劳拉的这种情形就是为不太可能的危险担心。她也许会很倒霉,但是出车祸的概率毕竟不高。她夸大了一种可能出现的概率,接着就荒唐地认为关车门四次可以避免车祸。
第三类是源于对事实的误解。
杰姆从自己柜子里拿书出来的时候,被一个男孩猛撞了一下,他非常生气。当他正要骂那个男孩的时候,看到了整个过程的雷克阻止他说:“杰姆,冷静啊!我看见那个男孩从门廊边快速走来,不小心撞到了你,他并不是有意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观点和想法来源于事情的表面,而不一定是事实。在这个故事里,事实是碰撞只是个意外。然而,杰姆认定是有人故意用力推他,他的愤怒来源于对事实的误解。雷克的解释改变了杰姆的想法甚至感觉。
应对夸大或扭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碰到公共卫生间的门把手,你是否认为自己会生病?门把手上确实有细菌,碰到了可能真的会生病。想想你每天碰到过多少门把手,有多少细菌会让你生病呢?可能让你生病的概率是1‰,也可能会更低。但患有强迫症的人就会认为这种概率是1/2。如何判断自己的看法是否扭曲了事实呢?你可以通过将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别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相比较来做出判断。
现在挑选自己的一个夸大的观念来试做一下。当应对“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时,你认为坏事情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_______。
进一步思索为什么对于同样的事情,别人不担心呢?回想以前自己担心的事情,回忆坏结果是否有出现,像电脑一样分析坏结果真正出现的概率是多少。
坏结果出现的概率大约是百分之_______。
如果你不能确信,和你的朋友一起估计,找出答案。
现在把估计的答案写在下面的陈述中。
“对于我而言,_______的坏结果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_______,但认真思考之后,概率应该约为百分之_______。”
用在另外一个夸大的观念中,再试一遍。
“对于我而言,_______的坏结果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_______,但认真思考之后,概率应该约为百分之_______。”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常常一起出现,这就组成了“强迫观念行为”。认识强迫症发生时思维循环的过程,学会面对问题对于控制强迫症是很重要的一步。通过比较,如果你发现自己存在像劳拉一样对厄运伴随着夸张扭曲的荒唐行为时,不妨把它们列在下面。
强迫观念:______________□夸大□扭曲事实
强迫观念:______________□夸大□扭曲事实
强迫观念:______________□夸大□扭曲事实
强迫行为:______________□夸大□扭曲事实
强迫行为:______________□夸大□扭曲事实
强迫行为:______________□夸大□扭曲事实
确认这两种症状或它们的组合症状非常重要。通常,“强迫行为”可以帮助缓解“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但是只有把两种症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攻克强迫症。
3.你在回避什么?暴露强迫观念
从强迫症的形式和内容上来看,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当然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特别是就他的非理性恐惧的内容而言。
她叫詹妮,12岁时从电视上看到一部讲述在广岛投放原子弹的影片——《广岛之恋》。她怀疑自己在下意识中被这部片子影响到了。对当时看片的情景,她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我没法入睡。不断地感到那些被烧焦的手从我的枕头下探出来,那些烧得皮都掉了下来的脸总是盯着我看。”
最初的强迫念头——总是感到不得不告诉人们一些不恰当的东西——从她童年的早期就开始了。这种念头一直伴随着她,直到她成长到十多岁的青少年时,强迫症已经变成了一个勒得她喘不过气来的恶魔。18岁时,她写下了这样一篇日记:
“你太可憎、可恶了。情形已经是如此离谱。这其中并无什么信息、启发,有的只是痛苦。所有别的美好的事物都变得阴暗失色。你就是那罪魁祸首,你这罪大恶极的……我何错之有?是否是我让你这么做的?——不,我无法控制。你掌控了我,恐惧抓住了我的心。快将你邪恶的手指松开吧,你这该死的……在天国里,你将会被定罪,最好是在地狱里。我恨它,我恨,我想要自由。”
回避强迫念头,永远只会被它缠绕围困,就像是被催眠的人一样,只能听命于他人。敢于向“恶魔”发出挑战,是暴露强迫观念的第一步。詹妮写下的整篇日记,就是对“强迫念头”下的宣判书,这证明她已经向打开“脑锁”走出了第一步。
一旦患者清楚地了解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真实本质,那么,他所有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完整图画就建立起来了。
此后,詹妮的情况有所好转,现在她能够控制自己的症状了。她不再因为担心信件被污染了而不敢去寄信。她逼着自己去穿衣橱里所有的衣服。她说,现在即便是开车经过核电站或是靠近核反应堆工作,也不会再有疑虑和不安了。最近有一天,清扫自己位于一栋医用综合楼里的办公室时,她发现了一个箱子,里头储存着一些用旧纸板包裹着的一些实验室用幻灯片。“我觉得那里面藏着疾病。然后,就把它们拿出来放在我的桌上。我用手摸它们,一边说:‘这实在是荒唐。病原体几秒钟内就死掉了。这不是我,这是我的强迫症。’”她现在已经能够对荒唐的念头置之不理了。
那么,强迫症到底与大脑意识有什么关系呢?在UCLA,我们找到了科学的证据,即强迫症是与脑部的化学物质失衡相关的。因为脑部线路的紊乱,患者脑部的关键部位消耗了过多的能量。患者的光谱图片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强迫症有如此众多的表现形式:有些是蛮横过分,有些则是滑稽可笑。在行为疗法治疗小组里头,病人有时候会变得蛮横无理,有时候又忍不住自我嘲笑起来。然而,因为了解到这个病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所以千万不要轻视任何的症状。
恐惧如果不能得到消除,就正面迎向它,这是暴露疗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克里斯多夫有强迫污染的观念,还有可怕的亵渎神灵的想法,他设计出一个实用的自我指导治疗技术。他的邻居外出度假时,会请他帮忙遛狗。对于一个对污染怕得要命的人来说,在“肮脏”的街道上遛一只“脏”狗,那可真是一个挑战。克里斯多夫正面迎接了这个挑战,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停下来,抓起一把土,然后擦在他的手和胳膊上。做完之后,他就会全神贯注地遛狗。回家之后,他并没有马上洗掉那些土,而是一直到需要去工作或上床睡觉时,他才将它们全部洗掉。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形成强迫洗手的行为!因为他听从了不偏不倚的旁观者的指导,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
因为克里斯多夫在厨房里工作,他必须经常洗手。有段时间,他说,“我有一种奇怪的强迫思维,如果我洗几遍手,就会形成强迫行为。而这本身恰恰是一种强迫观念。”但是这个强迫观念并没有阻止他去洗手。再一次地,他成功实施了自我指导的行为治疗。因为现实不会假装强迫症的感觉,所以他在感觉到有洗手需要的时候总是很确信,那么它就不是强迫症。在这个特别的案例中,强迫症会让人停止洗手。他在餐厅的一项工作是在比萨上涂番茄酱。
这对他来说极其困难,因为他有一种番茄酱其实是血的强迫观念,但是,他别无选择。这是他每天必须重复做的工作。从效果上说它成为持续的暴露治疗。随着时间的流逝,克里斯多夫克服了番茄酱是血的想法,而且再也没有对比萨的恐惧了。
尽管别人告诉你不要为任何事情感到恐惧,但强迫症让你认为自己确实处于危险境地,所以你最好尽力避免危险。但是如果你能正视自己的恐惧,集中精力想几分钟,它会自然消失,你也会从错误的恐惧感中跳出来,这就是暴露“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会不断地让你觉得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而感到恐惧。避免恐惧的事情会让你的“强迫观念”更强烈。学会暴露自己的“强迫观念”也是攻克它的不错的方法。
4.用想象来面对恐惧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冬天,有一个猎人因为食物匮乏便到深山去捕猎,可是他需要跨过一条河流才能到达林区,然而,当他千辛万苦赶到河边时,却发现河流已经被冰冻起来了。这条河流冰冻的程度是否撑得住自己的体重呢?他并不清楚,于是有些犹豫:万一冰破入水,那可是要搭上整条性命的。
可对面就是快要到手的猎物,长途跋涉而来,如果这时选择放弃,岂不是有些失望,于是他决定亲身尝试一下。他让自己的身体与冰面慢慢贴合,小心翼翼地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越是向前滑行,猎人心中对死亡的畏惧就愈来愈深。终于,在滑行到河面的一半时,他突然停止了前行。此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冰面断裂的幻觉,耳旁似乎有冰面断裂的咯吱作响的声音。莫大的恐惧感向他袭来,他想要退回到原点去,但是又害怕回去时冰面突然塌陷。就这样,内心焦虑的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的身体开始瑟瑟发抖,一股战栗感传遍全身。
就在这时,他的身后忽然传来嗒嗒的马蹄声。扭头一看,一位马车夫正若无其事地哼着小曲驾车从河面驶过。看到这个满脸写着痛苦的猎人,马车夫忍不住讥笑了一番,这块湖面是他每天拖货的必经之路,没想到这家伙竟然害怕成这样,太不配做个猎手了。
很多时候,强迫症患者并不是真正地害怕,而是内心的多余的恐惧作怪。如果消除了这种恐惧,那么症状也会得到改善。在想象的空间里面对恐惧情形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恐惧的情形只是在你的头脑中存在而已。
和别的孩子不一样,14岁的卢卡喜欢看恐怖电影,而每次电影里的某个惊险恐怖的场景蹦到大脑里,强迫症都让他感觉自己是个非常暴力的人,可能要做坏事。卢卡非常明白:不能因为自己喜欢看恐怖电影,就认为自己是故事里的一个杀手。但电影里的某个场景仍然让他感到不安。
卢卡之前同害怕细菌的思想斗争过,后来他想到了一个方法——让自己多去用公共卫生间,渐渐地,他就用这种方法克服了这个强迫观念。但是,现在又该如何去做,让自己克服大脑里存在的恐惧感呢?
卢卡想通了。他开始选择有意识地思考电影场景,而不是回避这个想法,当感觉紧张时,他就用深呼吸法来放松自己,并且对自己说:“强迫症不会压倒我!”然后,他很快就有好转了。
像卢卡一样,当恐惧的“强迫理念”只存在于大脑中时,假想置身于感觉不舒服的事情里,对于攻克强迫症有时会起作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对现实树立信心。当你将自己置身于感觉不舒服的事情里时,实际上是你在正面直面它,用暴露强迫观念的方法来解除恐惧。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强迫观念”让你害怕思考或想象某件特别的事情呢?如果有,你担心的事情是什么呢?(对于卢卡来说,他担心的是自己变成一个充满暴力的人。)请将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引起你恐惧的“强迫观念”又是什么呢?(让卢卡恐惧的“强迫观念”是他所看的恐怖电影里的场景。)请将他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当你同自己害怕做的事情斗争时,你可以暴露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强迫观念”。根据学到的技巧,你会怎样做?
现在,想一个最容易对付的“强迫观念”来做练习。首先想象你处在害怕触及的情形中,比如,同去公共卫生间会感染细菌而生病的“强迫观念”做斗争时,卢卡想象着走进公共卫生间。
放松地思考自己的“强迫行为”,以便自己能够面对真实的情形。
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由“强迫观念”导致的一个恐惧感进行练习。
列出几种你能想象到的可能引起你焦虑的情形,按照焦虑的程度大小排列在下面。(卢卡可能会想电影中的恐怖场景,接着想象自己走进去而变得越来越紧张。)
1.
2.
3.
用学到的技巧,写出你能够想象到的任何事情,让自己面对以上情形,进而减少恐惧感。
现在,想象自己在恐惧的事情当中,来对抗让你感到恐惧的“强迫观念”。
5.让焦虑恢复单纯性,让冲动只是冲动
患有强迫症的人总是发现实施强迫行为的冲动是不愉快的,他们不仅抱怨自己洗涤和检查得太多,而且他们感到完全是在强迫冲动的胁迫下才这么去做的。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些行为绝对不合适,而且他们坚决地想要永远消除它们。
有冲动—控制问题的人甚至必须要比强迫症患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弄清楚这些行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到底有多想真正地去停止这些行为。
即使是强迫症患者,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尤其是在深刻地理解自己与强迫症的区别这一点上。但是,强迫症表现出了真正的自相矛盾:人们将去清洗和检查的冲动认为是外来强加的。一个有冲动—控制问题的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这不是我,这只是我想要去吃、喝、吸毒或赌博的不恰当冲动”,可告诉我们作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的四步骤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
至此,你也开始能够对重新归因这一步骤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尽管重新归因的步骤帮助你理解了洗涤和检查的冲动是由大脑的错误信息所造成,但是很多人也逐渐认识到部分的冲动来源关系到一种情感需求——避免个人亲密关系的情感需求和不想要的个人责任。
一旦开始领会到这些情感因素在重新归因步骤(把不恰当的强迫冲动归咎于真实的缘由)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对有冲动—控制问题的人必须得学会运用的思维过程类型就会更加了然于胸。这些人必须开始对真实的自己、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和想要去放纵的冲动之间的真正区别有着很好的领悟。
当他们开始清晰地看到这个关系时(这本身可能需要传统的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治疗),他们就能够有效地使用四步骤法并真诚地应用强迫症的口号:“这不是我,这只是我的不恰当冲动。”随着洞察的加深,他们会逐步觉察到真实的自己和以冲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欲望之间的区别。
尽管大脑生化物质对那些不恰当冲动起很大作用,但却绝不可以减轻个人因为对这些冲动的回应所应承担的个人责任。对于冲动—控制问题而言,情形的确如此,对于强迫症也是一样。这是事实,你的大脑可能会发送出让你痛苦和难以应付的信息,你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却不会因此减轻。你有责任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功能,用健康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重新聚集步骤对于冲动—控制问题的真正用武之地,正像用于强迫症一样。
除了让冲动只是冲动外,想要走出强迫,解决焦虑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因为焦虑就是强迫症症状的控制机制,只要你能突破焦虑,不再被焦虑所困,那么症状也就对你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一些患者经常抱怨,即使强迫症症状过后,焦虑仍旧存在,真的非常痛苦,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那么这时候的你不妨学着接受焦虑。
我们知道,强迫实际上是一个恶性的习惯,你越是强迫自己,事情越会朝着不良的态势发展。所以,当你停止惯性的时候,焦虑是必定会出现的。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所不知的是,真正使自己痛苦的,并不是这个惯性的焦虑,而是人们对这个惯性焦虑的焦虑。所以,大部分患者的焦虑是双层的,是加倍的,因此人们才会如此的痛苦。
你或许会问,对惯性焦虑的焦虑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它就来源于你将惯性的焦虑当作是不正常的、是不应该发生的,所以你没有从心底接受它,从而产生了对它的排斥。因此,要想走出焦虑,只有先认识焦虑、接受焦虑、接受惯性焦虑的正常性。只有这样,你才不会随意地将其当做怪事,也就不会产生与它对抗而出现叠加的焦虑,从而使焦虑始终保持单纯的状态。
单纯的焦虑,相比于双重焦虑来说,就显得渺小多了,这将是你绝对可以承受的。并且你还会惊奇地发现,在单纯的焦虑里面,甚至还有一丝丝的平静。
患者之所以痛苦,其实只是将其中的一些微小痛苦放大了。任何事物,其原本的面目并非复杂艰深,只是由于人在思想上的多虑,所以才会有各种曲折多变的想法。其实,只要坚持你去做你该做的事情,认真地去生活,那么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焦虑和冲动的问题了,从而也就能更快地走出强迫了。
6.行为治疗:破除一千个禁锢
提起强迫症治疗,人们大多会跟行为治疗联系在一起。然而,行为疗法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行为治疗的过程有些乏味且单调,治疗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跟患者一起理清病症发生的频率如何、什么时间、在哪里、以怎样的行为方式发生,等等。当治疗师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后,他们会帮助患者面对自己的病症并且组织他们重复做这些事。
这种行为治疗虽然有效,但是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来说,这种简单的治疗会失去效果,一些真正的病人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我们这里提到的故事主角是丹尼尔。丹尼尔的故事是美国精神卫生学员的朱迪茜·瑞坡坡特医生在《不停洗手的男孩》一书里提到的,这是他的朋友艾克萨维尔医生主导的一个行为治疗案例。丹尼尔的故事的不寻常之处一共有两点:其一,丹尼尔的强迫症病因相当复杂,受仪式化影响的念头以及动作很多。其二,丹尼尔信奉的犹太教拉比也参与了他的治疗。
我们整理了故事的脉络,希望能给强迫症患者展示一个更丰富、更真实的强迫症行为治疗案例。
丹尼尔从高一开始就对神做了上千个承诺,这些承诺不但限制了他对事物的选择,连同行为以及思想都有极大的影响。在丹尼尔七年级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异样,那段时间有人在他周围咳嗽或者打喷嚏都会让他感到害怕,他会立刻做出“把病菌吹掉”的怪异举动。但是,这种奇怪的行为很快就消失了。
高一开学前一个月,丹尼尔的爷爷患癌症去世了。丹尼尔“害怕病菌”的感觉又回来了,为了预防病菌,他一天洗手多达三十次,还会不厌其烦地检查所有餐具器皿是否干净,甚至会将得到的钱币进行清洁。他遵照犹太教规的指示,严格控制饮食的种类,他的控制程度远超教规的规定。他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家人的日常生活。因此,丹尼尔的父母将他送到儿童医院接受检查,在那里,他被确诊为“强迫症”。
经过六个月的“心理辅导”治疗后,主治医生、丹尼尔以及他的父母都认为丹尼尔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随后,第二位治疗师开始为他治疗。这次,丹尼尔比之前要放开许多,他对治疗师坦露心声,他说他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潜伏在内心的“害怕”上:他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觉得神会因此处罚他,所以他不停地做“仪式”就是想让神宽恕他,把惩罚挡在外面。第二位治疗师运用了常规的行为治疗办法。历经一个月的时间,治疗师让丹尼尔暴露于脏的环境里,让他接触没有被清洁过的钱币,丹尼尔看起来好像被“治愈”了,他洗手的次数变得正常,饮食的种类也在增加,而且也能自然地使用没有清洁过的钱币了。
好景不长,没多久丹尼尔的病情就开始恶化,程度比之前更加严重。丹尼尔走路的步伐变得傻里傻气,他拒绝看自己喜欢的电视、电影,拒绝跟朋友外出。他会十分怪异地进出每个房间,会穿着浴袍去清洗汽车。从前,他是个开朗、喜欢交流的孩子,现在却似乎“变得内向”了。他开始疏远父母,而且对于自己怪异的行为从不做出解释。
丹尼尔的治疗师对丹尼尔的父母解释说这是一种“典型强迫症”。他努力跟丹尼尔维系关系,想给他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但是丹尼尔却无法抵抗。后来丹尼尔开始服用丙咪嗪,但是丙咪嗪对他没有任何效果。在11月的时候,丹尼尔的头、手和脚会不断重复一些不寻常的举动,他会像机器人一样在家里每个房间进进出出。此时药物的副作用在他的身上大行其道,他困倦、嘴干、极端的压抑。丹尼尔不再愿意尝试新的药物,他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大量的行为疗法。
艾克萨维尔医生就是在这个时候对丹尼尔开始进行治疗的。首先,艾克萨维尔为了能够跟丹尼尔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他让丹尼尔按照自己的意愿告诉艾克萨维尔有关他自己的问题,但是如果想要艾克萨维尔帮到他,他就需要慢慢地把一切都告诉他。通过丹尼尔的叙述,艾克萨维尔了解到,丹尼尔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怪异举动,是为了避免他做的那些“错事”受到神的惩罚,他必须通过自我惩罚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丹尼尔对艾克萨维尔医生阐述后,他还问道:“我告诉你的是不是足够多了?你是不是可以开始了?”艾克萨维尔跟丹尼尔都笑了。在与强迫症患者相处的过程中,幽默也至关重要,这种幽默并不是拿病患来开玩笑,而是用于表示你意识到这个病一些荒唐的方面。
在第一堂课结束时,艾克萨维尔给了丹尼尔一张表格,这张表格的用途是让他自我监控并且记录下自己的行为。在行为治疗中,自我监控是至关重要的。当艾克萨维尔见到表格被丹尼尔那密密麻麻的小字填满时,艾克萨维尔有喜有忧,喜的是丹尼尔能写下这么多自我监控的行为记录就证明他已经关注到自己的行为;忧的是他列举的大量“禁止条款”,光给这些做分类就已经够让他们感到气馁了。
在丹尼尔的世界里,每个平淡的细节似乎都有规定。艾克萨维尔曾问过他,如果他用别人的方式去做事会发生什么。丹尼尔很肯定地说自己会被神惩罚,这种可能性是100%。所以艾克萨维尔对丹尼尔治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共同合作找事实。
艾克萨维尔跟丹尼尔成功地建立友谊后,他便向丹尼尔解释他是如何从一个完善快乐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缺陷、被意念控制的失常少年。为丹尼尔讲解这些花了他很大的时间跟精力,因为只有让丹尼尔在真正意义上接受自己产生疾病的原因,才能让他直接跟“害怕”和“仪式”对抗,也能为他在接下来的“对抗期”打下坚实的基础。丹尼尔很高兴,他还要求艾克萨维尔将他的解释制成表格,这样他就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翻看。艾克萨维尔也很高兴,因为这是丹尼尔开始好转的表现。
丹尼尔产生神会惩罚自己的念头是在他爷爷的葬礼上。当他参加爷爷的葬礼时,他觉得教堂很热,他产生了不想参加葬礼的念头,就在那一刻,丹尼尔觉得自己的想法触犯了宗教信仰,他认为神会因为他有这样的念头而惩罚他。
这件事后,“丹尼尔感到自己做错了事”跟“害怕得到神的惩罚”强化了。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越来越多的规则,要求自己“做对的事”的强迫性念头也愈发的强烈。当丹尼尔接受了艾克萨维尔医生的解释后,虽然他的那些观点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但是他仍然认为如果破坏了规则,还是会受到神的惩罚,这种可能性降至50%。
这时,丹尼尔的犹太教拉比也伸出了援手。犹太教拉比为丹尼尔安排了一次宗教仪式,在仪式上当丹尼尔念完经文后他立刻获得了解脱。宗教仪式还赦免了他未来所有的誓言,这使得丹尼尔临走时不但步伐轻盈,甚至还能露出微笑。
艾克萨维尔意识到已经可以开始进行治疗计划了。治疗计划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治疗”就意味着丹尼尔要打破所有他所制定的规定和禁忌。但是丹尼尔同时也意识到这种打破对于能否完全解脱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乐于尝试。在经历过宗教仪式后,丹尼尔对于神会对自己惩罚的可能性打分已经降到了30%。
艾克萨维尔跟丹尼尔一起制作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列了四条从宗教仪式而来的“指南”,在丹尼尔感到“脆弱”的时候,就可以看看那张卡片。卡片上的内容是:
1.享受神赐予的生命是合适的,拒绝或者否认享受是不合适的;
2.念头不分天生有罪或者邪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紧张;
3.我们自愿遵守的誓言、诺言、规则才是有效的,如果不能基于宗教理论,或是可以操作的,只是自己强加的是无效的;
4.“仪式”只有用于宗教用途时才可以执行,自我想象的宗教行为应该被遏制。
艾克萨维尔告诫丹尼尔,这种暴露于禁忌、最终打破“仪式”的工作是艰苦而又漫长的,这点丹尼尔本人也非常清楚。
想要击败那些念头,就需要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计划的目的是让丹尼尔打破那些禁忌。将禁忌的行为按照焦虑轻重排序,丹尼尔会想象着说出关于禁忌的记忆,然后再一条一条地把每条“被禁止的记忆”说出来。丹尼尔回家后也需要继续进行练习,虽然在家里没有艾克萨维尔在身旁,但是他仍然想方设法地完成了。
某个周六,艾克萨维尔跟丹尼尔一起去他的校园,他们走过了那些“被禁止走的路”,把车停在“被禁止停车”的停车场,穿过“被严禁穿越”的大门等等,这一路走来,他们打破了很多禁忌,而且似乎都不太费力。
到了5月底的时候,丹尼尔还有很多问题没能解决。虽然跟之前的他相比,现在的状况已经好了很多。要解决剩余的问题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让计划的每一步都能产生足够的效力。丹尼尔现在已经能够跟大学同学一起寻租公寓了,他打算入秋后跟艾克萨维尔医生继续他的疗程。
在这个案例里,丹尼尔在出色的治疗师的帮助下,又获得了犹太教拉比的帮助,使得他能从强迫症的牢笼中逃脱出来,舒一口气。如果你想要用行为治疗来应对自己的强迫症,请求一位专业治疗师的帮助是可行的,有时候是必需的,因为他能代替你走进你的心理去察觉问题,提出更理智的建议。
针对不同的主角或强迫症类型,行为治疗的计划可能各有各的不同,然而,它所提及的原则和技术都值得我们学习。
Key point: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深陷强迫症困扰时,对于全局的把握往往不够。只有跳出强迫症的枷锁,站在事物的外面来看问题,告诉自己“这都是强迫观念惹的祸”,才能让自己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对待强迫症。
Key point:认识强迫症发生时思维循环的过程,不误解现实,不夸大和扭曲事实,能够缓解“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
Key point:回避强迫念头,永远只会被它缠绕围困,就像是被催眠的人一样,只能听命于他人。敢于向“恶魔”发出挑战,是暴露强迫观念的第一步。
Key point:很多时候,患者并不是真正地害怕,而是内心中多余的恐惧作怪。如果消除了这种恐惧,那么症状也会得到改善。在想象的空间里面对恐惧情形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恐惧的情形只是在你的头脑中存在而已。
Key point:焦虑和冲动,原本只是人的一种惯常的心理,患者之所以痛苦,其实是将这两种心理放大了。让焦虑恢复单纯性,让冲动只是冲动,就能让你更好地摆脱强迫症。
Key point:人们对于行为治疗的理解似乎只需强迫症患者直面对抗自己害怕或者回避的事物及场景即可。但是任何一个经验丰富的治疗师都知道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强迫症患者,强硬地执行有时甚至会物极必反。行为治疗最重要的一点是先要走进患者的心里,其次才能谈到运用技巧的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