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在“铜钱眼里翻跟斗”的人
中国传统商人有以“一文钱创天下”的志向和能力,他们在创业时,靠的全是自己年轻时一分一厘地辛苦积累,积少成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原始资本。这种勤俭节约的筹资方法固然值得敬佩,但是过程却非常漫长。所以,如果我们能飞越最初的资本积累阶段,直接靠借贷来获取创业的第一笔资金,也就是从负债经营着手,应该是致富最快捷的方式了。
但胡雪岩说:“我就知道铜钱眼里翻跟斗。”这“铜钱眼里翻跟斗”就是一种稳妥而快捷的筹资方式。所谓铜钱眼里翻跟斗,就是借钱生钱、以利滚利。
俗话说:“外头有个抓钱手,屋里有个聚钱斗。”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抓钱”的高手。他在自己事业的初创阶段,其实是身无分文,所动用的资金,大部分都是借贷来的。第一笔生丝生意交割之后,胡雪岩立即着手开药店和典当行,这时他实际上仍然没有足够的资金。因为第一笔生丝生意做下来,虽然表面上赚了18万两银子,但最后算下账来,该付的付出去之后,不但分文不剩,胡雪岩自己甚至还拉下了万把银子的亏空。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胡雪岩却又要上两个大“项目”,实在不能不让人惊讶,就连十分佩服他的尤五和古应春也提出疑问,认为他现有的钱庄、生丝都是两桩需要大本钱的生意,哪里还有余力去开药店和典当行?
然而,胡雪岩却有自己的打算。他的打算就是凭借他的信誉和本领,因人成事。胡雪岩销洋庄,为求当时担任江苏学台的何桂清的帮助,去了一趟苏州,于此结识了苏州富家公子潘叔雅、吴季重和陆芝香等人。当时正是太平军大举进攻苏、浙之时,苏州地面极不平静,一方面官军打仗,保民不足却骚扰有余;另一方面太平军也是步步逼近,因此这帮富家公子都有心避难到上海。这些富家公子在苏州的房屋、田产自然是不能带到上海去的,但他们却有大量的现银,估计约有二十多万。他们知道胡雪岩是钱庄老板,因而想借胡雪岩的钱庄,把这些现银带到上海去用。
胡雪岩当场就为这些阔少做了筹划,他建议将这些现银存入钱庄,一半做长期存款,以求生息;另一半做活期存款,用来经商。存款的钱庄以及生意的筹划,都由胡雪岩一人承当,总的原则是动息不动本,以达到细水长流的目的。这样胡雪岩等于给自己吸纳了一笔可以长期动用的资金。
关于药店,胡雪岩计划是想法让官府出钱替自己开药店。刘不才有一祖传秘方“诸葛行军散”,专治军队行军打仗时容易发生的病疫,其效如神。胡雪岩准备借此与清军中主管后勤保障的“粮台”拉关系。粮台虽不亲临前线,可是料理伤亡官兵也是其日常工作之一,因此,粮台可算是一个用药大户。胡雪岩先采取只收成本的方式把“诸葛行军散”送给清军试用。只要清军觉得效果好,就可以争取长期的供药业务。胡雪岩想,只要药效能保证,价格较市面便宜,甚至可以欠款,不愁粮台不向自己下大订单,同时,既然可以让他们欠账,那也就可以预支一部分成本费,再弄几副其他名副其实的好方子,真材实料地做出来,让各个粮台订购,领回订购药品的款子。药店借此滚动发展,何愁本钱?
实际上,做生意既是一种资金和实力的较量,更是一种智力的比拼。
做生意要有本钱,但如何为自己弄到本钱,却是要靠智力,要靠精明的头脑和灵活变通的手腕。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总是能够凭借高超的智慧为自己“变”出本钱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做生意活络”的一种表现。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做生意要有本钱,但如何为自己弄到本钱,却是要靠智力,要靠精明的头脑和灵活变通的手腕。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铜钱眼里翻跟斗”的高手。原来,他在自己事业的初创阶段,其实是身无分文,所动用的资金,大部分都是借贷来的。
妙用“八坛七盖”之术
面对汹涌澎湃的商海,有许多人都跃跃欲试,想要品尝成功的喜悦。
可是,做生意最怕的就是资金短缺,许多人往往都因为一时的资金短缺而与机会失之交臂,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扼腕而叹的事情。也有人因为手里的资金太少,找不到发财的机会,只能站在商海边上望洋兴叹,抱怨大丈夫生不逢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等。
尽管如此,我们的身边仍不时涌现出“四两拨千斤”的商战英雄,他们中的许多人发家之前也都是一介平民,并没有万贯家财,可他们照样可以在完成资本积累后创造出一桩又一桩的商界奇迹。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他们倒底是怎么以小搏大,用有限的资金开启致富的大门呢?
古人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使资金非常地有限,只要你能够善加利用,并充分运用你的智能和头脑,抓住商机,致富的大门一样是会向你打开的。一个精明的商人不能只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他还应当能做到用有限的钱干尽可能多的事。资金虽然不多,但依靠经营者的手段,这笔钱可以灵活运用,让它发挥更大的效益,照胡雪岩的话说就是只要“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行了。当你学会了这样“盖来盖去”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在“铜钱眼里翻跟斗”,就可以以小搏大,用十万银子就足以去做百万银子的生意了。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盖来盖去”并不是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经营的艺术,它能使你手里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有一本书名叫做《绿色国王和他的金融帝国》的书,曾经风靡一时,记载了二战后,一个一无所有的犹太人在美国创业的真实过程。这个人最初从不需要多少激活资金的批发小报起家,得到银行的信任,获得了第一笔贷款,兼并了第一家企业,然后以兼并的企业作为抵押获得了第二笔贷款,又用这笔贷款用以兼并第二家企业,接着又拿这家企业去赢得新的贷款……以这样的方式,他几乎没花一分钱,他的金融帝国就迅速建立起来了。这让他过去的穷朋友和合作伙伴既感到意外又感到诧异,因为这几乎是一个神话。其实这也是典型的“盖来盖去”的办法。
胡雪岩是惯于使用这种方法的老手。
前文说过,胡雪岩将湖州收到的生丝运到上海时,正值小刀会要在上海起事。这对于胡雪岩来说又是一个绝好的发财机会,因为小刀会一起事,上海与外部交通中断,丝的来路也随之断绝,洋庄价钱必然看好。胡雪岩准备囤积生丝,趁此机会好好地赚上一笔。可是,他除了寄存在上海丝栈的价值10多万两银子的生丝外,已经没有多余的钱来购买生丝。胡雪岩向上海“三大”钱庄借贷的10万两银子已到期,按规矩不能再行续借了。于是胡雪岩玩起“八坛七盖不穿帮”的手段。
他先将这价值10多万两银子的生丝栈单拿给“三大”钱庄看,说以前借的款可以还给他们了,不过要等这批生丝脱手后才行,请他们把那笔贷款再转一期,既然有栈单为证,贷款又摆在丝栈里,“三大”钱庄哪有不放心的道理?这样就生出10万两银子可供调用。
接着,他又以这批生丝作抵押,向洋行借贷银子。洋行有栈单留存,不会不给贷款。于是栈单变成现银,而栈单也不会流入钱庄,“三大”钱庄不会知道本单已经抵押出去了,自己的戏法也不会被揭穿。
就这样,胡雪岩手里又有相当充足的现银,尽可以多去囤积生丝。结果,他以10万两银子的资本做成百万两银子的大生意。
这就是胡雪岩一次典型的“八坛七盖不穿帮”戏法:一张栈单,“托”了中外两家,一“转”一“充”,就盖住两个“坛子”。
这种“盖来盖去”的“戏法”,也只有像胡雪岩这样的高手才能做到。事实上,做生意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和实力,还需要经营者在智力上殊死较量,虽然它没有战场上的那种血腥,可是惨烈程度也不亚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生意的确需要本钱,如何才能为自己弄到充足的本钱,靠得是经营者的智力,独到商业眼光和灵活的经营手段。因为一个精明的经营者,总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智能和努力,为自己弄到充裕的本钱的。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所谓“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并不是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经营的艺术,它能使你手里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所以,做生意一定要懂得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
有了钱就要用出去
敢于投资是一个经营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胡雪岩说:“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完事。我有了钱就是要用出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傲的。胡雪岩生逢乱世,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岁月,一般的商人想到的多是如何收缩经营,藏好自己的钱,但是胡雪岩想到的却始终是发展,并且总能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出一条条财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投资方向,大胆投资。
胡雪岩在筹划投资典当业、药店的同时,还想到另一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大事业。他准备利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水路上的势力以及他们现有的船只,承揽公私货运,同时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规模贩卖粮食。胡雪岩要为自己打开水路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片前景广阔的天地。
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贸易口岸,实际上也就是以海运、河运的大力发展为龙头的。当年中国商办公司与洋商之间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斗法”,就发生在中国“官督官办”的轮船招商局和英国怡和、太古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之间,“斗法”的焦点即是争夺长江水运利润。1862年,美国旗昌公司以投资200万两的雄厚资金,开通上海至闽、粤等沿地区及沿长江至内地的海运、河运业务。到1872年,仅仅十年时间就发展成号称“东亚第一”的航运企业,运输量占到整个上海港沿海海运总量的61%~63%和长江运输总量的75%。尽管如此,1873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仅在1878~1881三年间就回收“水脚费”1300余万两,净得盈利200余万两。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投资水路货运在当时的巨大前景。
胡雪岩要投资大规模贩运粮食,本身也是一桩有大利可图的事业。这桩生意有利可图,是因为此时已经具备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都与时局有关:
其一,时下太平军沿长江一线大举进攻东南,战乱之中,大片田地撂荒,粮食出产锐减,贩运粮食必然有利可图。
其二,兵荒马乱,战事迫近,或稻熟无人收割,或收起来了又因交通不便而无法运出来,白白糟蹋。而漕帮既有人手又有水路势力,此时组织起来贩运粮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弄好了就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门生意”。
其三,官军与太平军必有一战。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于交战双方都是大事。双方在同一块地面上拉锯,如果抢运出粮食,不让太平军得到,进出之间关系极大,必然会得到官军的支持,粮食贩运也会顺利许多。
具备这三个条件,这桩生意可不就是必定有利可图了么?
一般商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大约更多地想到的是收缩,而胡雪岩想到的却始终是发展,并且总能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出一条条的财路来。胡雪岩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投资方向,其大胆的投资气魄,的确让人钦佩。
有了钱就要用出去,也就是用钱去“生”钱,即用钱去经营生钱的门道,用钱去赚取更多的钱。胡雪岩就是这样敢于投资和善于投资。一个投资专案,往往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实在不愧是经营场上的投资高手!
不仅仅是金融业,其实所有的生意在本质上都是以钱生钱。用现代经济眼光看,就是学会并且敢于投资,在不断地赚钱的同时也要不断地以投资的方式去扩展经营范围,去获取更大的利润。钱是人赚的,赚来就是为人用的,不被人用,一坨金子不如一抷黄土。从这一角度看,没有准确发现投资方向的能力,或者不敢大胆投资的人,换句话说,一心只想着赚钱却不想着用出去或不敢用出去的人,是决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够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大实业家的。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有了钱就要用出去,也就是用钱去“生”钱,即用钱去经营生钱的门道,用钱去赚取更多的钱。胡雪岩就是这样敢于投资和善于投资。
胡雪岩懂得多元化投资
经商必须要有保险法则,否则就会出现危险。例如,装鸡蛋最好的办法,是不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一种保险法。同样,投资的分散法就是“不把所有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寻求最稳健的制胜的方法。
所谓多元化经营,就是不把所有的资金都集中投资在一项事业上,否则风险太大,一旦此项目失败,就会全军覆灭,投资就像是打了水漂,一去不回。如果把资金投资在不同的几个项目上时,它们的风险不尽相同,有的大,有的小,一旦风险大的项目投资失败,遭受的损失还可以由获利的项目来加以弥补,一旦大项目获得成功,则可以得到高额的投资回报。所以,要降低风险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投资组合,这就是分散投资的好处。
在商业投资中,利益和风险就像一对挛生姐妹,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所以,降低投资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多元化经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胡雪岩是一个多元化投资的“老手”。
胡雪岩从来不干“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事情,这是因为他知道如此做风险性性最大。所以,他经营的业务广泛,进军的领域众多。比如,钱庄、生丝、药店、房地产、粮食、军火、水运等。
胡雪岩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在不几年间便至豪富,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红顶商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总是不限于一门一行,总在为自己不断地开拓投资的方向,并且看准了就大胆投资,没有丝毫的犹豫。比如在钱庄刚刚起步之时,便开始以有限的财力筹划投资生丝业务;比如根据上海向国际贸易金融大都市发展的趋势,毫不犹豫地在上海买地建房,投资房地产;比如根据世情时局,投资药店、典当业……在胡雪岩的鼎盛时期,他的生意范围几乎涉及到他所能涉足的所有行当,长线投资如钱庄即金融、丝茶生意即贸易、药店即实业,以及典当业、房地产等;短线投资如军火、粮食,所有这些生意在当时条件下都是能赚钱,而且是能赚大钱的生意。很显然,胡雪岩如果没有那种多元化经营的意识,如果死守自己熟悉的钱庄生意而不思开拓商务领域,他决不可能如此轰轰烈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红顶商人”。
商场形势变幻莫测,行业风险性较大。选择多元化经营,不仅有利于广泛的发展,而且能分散投资风险,无疑是在商场上谋求发展的稳健办法。
不过,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对此,我们在管理和实践活动中应有客观的认识。即既要了解多元化投资经营的积极因素,也要相对地了解其负面因素。多元化经营虽然能够通过共享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和生产能力而创造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发展壮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开支,分散了企业资源,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因而多元化既是一种诱惑,也可能是一种陷阱。企业运用这种战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及所具备的内部条件是否符合多元化投资经营的要求。企业在采用多元化战略之前,必须客观评估其必要性。其中,涉及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有产品或市场相关性、主业特点、经济周期、产业壁垒等。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投资的分散法就是“不把所有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寻求最稳健的制胜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胡雪岩是一个多元化投资的“老手”,生意人应该向他学一学。
事业赢在找准投资渠道
胡雪岩经商不求点滴之利,而是着力把各种关系理顺,找准投资渠道,所以生意兴旺。
胡雪岩加快钱庄筹备速度,不料钱庄尚未正式挂牌亮相,便有人找上门来。这天,一位老者来到阜康门前,指名道姓要见胡老板。此人自称高师爷,在江宁府公干,胡雪岩察言观色,见他两颊如削,双眼深塌,前额微突,便知是惯弄刀笔的老吏。两人寒暄已毕,一时无话。师爷从夹袋里掏出一张官报,请胡雪岩过目。胡雪岩客气道:“胡某一个商贾,不敢与闻政事。”“看有何妨。”师爷微妙地笑笑:“生意人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战乱时期尤其如此。”
报上有一段地方官更迭的消息,其中有“江宁知府俞大寿迁升河南藩司”的内容,胡雪岩揣摩这也许是师爷来此的原因。师爷双目如鹰眼,扫视胡雪岩道:“胡老板看出其中的门道么?”“没有,”胡雪岩大智若愚,答道,“胡某愚钝,敬聆老前辈指教。”
师爷跷起二郎腿,老实不客气道:“我家主子升为河南藩司,实为喜事,胡老板难道不高兴?”
胡雪岩说:“当然值得庆贺,但和我有什么关系?”
“若胡老板愿交朋友,鼎力相助,关系便非同寻常。”接着,高师爷压低嗓门,悄声道:“千里做官只为钱,我家老爷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在江宁任内三年,亏空了二万银子,眼下新任已到江宁,等着交接,二万银子的亏空如不设法补上,恐遭诟谴,危及前途。”
胡雪岩一下便明白了,大凡有人升迁交接,前任亏空公款司空见惯,只要弥补及时,人不知鬼不觉,账面上做得干净漂亮,便可安然无恙,仍可落个“廉洁清正,操守可嘉”的考语。高师爷此行伸手告贷,其意不言自明。但这种借钱方式,不早不迟,偏偏在钱庄开业节骨眼上,尤其耐人寻味。一般而论,弥补亏空款子,如填无底洞,前任账目一清,溜之大吉,后任亦不认可,只苦了钱庄,白借一笔钱,有借无还。这种情状,胡雪岩当伙计多年,见过成千累万。有本钱小的钱庄,在威逼下替官吏弥补亏空,以致倒闭。
胡雪岩开钱庄的消息,扬名遐迩,四方无赖之徒,莫不红了眼要来捞一把、吃白食。但胡雪岩做得聪明,与各个衙门搭上关系,又有知府王有龄撑腰,因此,“吃白食”者尚不敢轻易开口要钱。这个江宁知府,莫非吃了豹子胆,晕了头,敢向胡雪岩伸手?
胡雪岩婉言道:“高师爷,敝号是新张甫始,本小利薄,不敢高攀,恐难如愿,使你失望了。”高师爷摇头道:“找个弥补亏空的钱庄,江宁多的是,老朽只当胡老板久居钱业,精神过人,才不远千里来结缘交友,不料胡老板拒人于外,蒙昧难教,实在可惜。”说着,起身便要走人。胡雪岩听他话中的话,忙做出很恭谦的样子,百般挽留。说:“晚辈无知,冲撞老前辈,实在不应该,还请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高师爷才回嗔作喜道:“生意人应该八面玲珑,一点就透,送上门的财,若放过了,财神爷生了气,终生都不照看你。”便说明来意。河南藩司为一省粮饷最高当权者,执掌河南银钱度支,因逢战乱年代,朝廷命河南地方每年筹措饷银七十万两,输送军前粮台使用。这方式称为“协饷”。协饷一般存放在信誉良好的钱庄备用,且不算利息,随时供军队取用。钱庄都渴望能得到协饷存银,一则充实钱庄本钱,二来可放款以获厚利。
胡雪岩果然一点就透,藩司想用河南协饷做好处,请阜康弥补亏空,日后河南协饷必定存入阜康。胡雪岩不消细算,直觉告诉自己,七十万对二万,好处不言自明,若长期来往,更是极划算的交易。当下胡雪岩做出大梦方觉的样子,对高师爷一揖到底,连声说:“小的有眼无珠,差点误解了高老前辈,多有得罪,实在惭愧!”
高师爷倚老卖老道:“年轻人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吃得亏,人上人,日后就懂得了。”胡雪岩命人摆设上等鱼翅席,频频为高师爷斟酒,灌一气迷魂汤,令他乐不可支,兴会空前。宴毕,封好二万两的银票,交高师爷转给知府,又私下备了一千两的银票,送与高师爷。
忙碌过后,胡雪岩又有些担忧,唯恐二万银子有去无回,打了水漂儿。可是不到半月,河南协饷七十万两银子,果真划到阜康钱庄。胡雪岩幡然觉悟,感慨丛生:吃小亏占大便宜,古人言之不谬也!
从无到有,是成功商人的经营手段。实际上,做生意不能卑劣,要有胆量和冒风险的气派,不怕栽跟头,只要能为我所用的,都可拿来用上,以改换我的门庭,壮大我的影响力,扩大我的知名度。胡雪岩便是这样的典范。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胡雪岩经商不求点滴之利,而是着力把各种关系理顺,找准投资渠道,所以就能生意兴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