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这是自然规律
古语有云:“福分,祸所伏也。”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
胡雪岩在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多报了利息,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污点,也给别人留下了一个把柄。在胡雪岩59岁那年,东窗事发,在多重压力之下,胡雪岩一败涂地,倾家荡产。62岁时,胡雪岩在杭州郊区的一所旧房子里郁郁而终。
胡雪岩对他自己的一生,好像每件事情都事先预料得好好的,连他死了以后的事情,他都能够安排得很妥当。那他有没有遗憾呢?他的遗憾是什么?并不是说他财产没了,也不是说他被人家害了,都不是。千万记住,一个人老是向外面去找原因,他是绝对找不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孔老夫子让我们反求诸己是有道理的。没有人害得了胡雪岩,胡雪岩是他自己害自己的。没有人帮得了胡雪岩,胡雪岩是他自己帮出来的。
他从一个小小的账房伙计做起,不出几年,便做成了一番大事业。以至于得到显赫一时的左宗棠的器重,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后来胡雪岩在上海开办生丝厂,高价收购国内的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的对外贸易,从而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损耗1000万两白银,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竟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余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
显赫一时的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千金散尽,又是一个轮回。他精心创办的胡庆余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使后人徒留许多感叹。世间芸芸众生所追逐的,无非是名和利,胡雪岩都得到了,并且显赫到了极致。可惜的是他不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肯学学范蠡,功成知退,导致了悲惨的下场。
身处高位与腰缠万贯一样惹人眼紅。高处不胜寒,钱多了整天担心贼惦记。无论是哪一种生活,都活得劳心费神,不得快活。只有五柳先生是明智的,懂得宁静以致远的道理,南山种菊,北山采薇,自得其乐。
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若是及早回头,便是早自在一天,早快乐一天,便也不用承受诸多身外之苦了。
表面上,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余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深入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胡雪岩破产后,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入胡家的美妾们,几乎都被胡雪岩遣散了,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入,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光绪十一年,黯然离世。
从胡雪岩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事物总是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便不够理想,它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在打拼事业的过程中,无论成败,都要看轻看淡。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胡雪岩由一贫如洗到富可敌国,又从富可敌国再到一贫如洗。胡雪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事业有一个起步、辉煌直至衰亡的过程,一个人人生的精彩不仅仅是体现在成功的这一段,也能体现在事业失败之后。
胡雪岩喜怒不形于色
从古至今,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要能够做到:喜怒不行于色。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形容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正是刘备懂得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轻易让别人自己的内心变化,才能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胡雪岩就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为人忠厚,富有眼光,手腕圆活,人情通达,对待别人也富有人情味和豪侠气,从不把自己的喜怒表现在脸上,对待任何人时掌握的分寸都很好。他从一个学徒做起,在钱庄里扫地、倒溺壶,做别人不愿意的做的事情,到最后建立其自己的以钱庄、典当铺为主的商业王国,拥资数千万两白银。由于他尽心尽力资助朝廷西征,还被当时还被朝廷重臣左宗棠上报称他为“商贾奇男子”。并且被朝廷任命为一个二品官,是晚清惟一一位红顶商人。慈禧还特别优待他赐穿黄马褂,并且母亲也被封为诰命夫人,可谓荣耀一时。
胡雪岩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与他的个人修养不无关系。现在流行一句话: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告诉我们应当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才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我们在上面说过,胡雪岩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是一个诚实守信,有情有义的人。在他以后的生涯中他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这种品性,最终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其实三岁的小孩谁能知道他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看的并非是一个人三岁时的能力,而是他的德行。一个人养成了什么样的品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和行为,而这些习惯和行为就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胡雪岩小时候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人。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去河边放牛。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入了河中,其他的小孩看到了非常惊慌,赶紧跑去村里叫大人来救人。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如果迟一步的话,那个小孩就要被淹死了,而大人肯定不能及时赶到,于是胡雪岩跳入水中,奋力救出了那个小伙伴。等那个小孩的父母赶到时,看到胡雪岩和那个小孩都安然无恙,就非常感谢胡雪岩的救人之举,而村里人也都称赞他的见义勇为,是个好孩子。
胡雪岩还有其他很多很好的习惯,当然喜怒不形于色也是其中之一。
有人可能认为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太过阴险,因为你不知道他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但是喜怒行于色就真的好吗?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也会互相传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喜怒表现在脸上,别人在伤心的时候自己却表现的很高兴,别人高兴的时候自己却感到伤感,那么我们互相都不会有相处愉快的时候。
还有,如果在我们讨厌的人面前,我们把自己的讨厌清清楚楚地摆在脸上,那么对方看了肯定心里会不舒服,对你的印象也会很糟糕,甚至有可能对你加以报复。所以说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保护我们自身的可取之道。
喜怒不形于色体现了一个人的阅历和性格。它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毕竟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什么情绪就表现在脸上也是很正常的。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表情,一般人往往很难做到。其实,喜怒不形于色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如果生活经历不多,对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领悟也不深,那么就难免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在脸上。但是如果一个人足够成熟和理智,那么便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譬如说那些城府深的人、成功的人或者是社会经历比较丰富的人就能做到。
那么如何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呢?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自己尽快变得成熟,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听,再看,后想。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做任何事情前也都要考虑周全。其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坚强,懂得忍耐,越是逆境越要磨炼自己的性格。另外,做事时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留有退路。坚持培养自己的这些习惯,慢慢地,你就会心智上变得成熟起来,遇到任何事情也能使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冲突减少了,对生活的感悟也增多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自己也会有一些深刻的领悟。
其实,历史上真的能够达到喜怒不形于色多是一些道行高深的僧人。
禅宗的六祖慧能曾写过一首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畿子其实代表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断绝了七情六欲,做到心中无一物,那么心中也就没有喜怒,也就无所谓形于色了。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人一点一滴的言行组成的,如果我们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成为了行为,我们有自己的行为组成的命运也就会使我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喜怒不形于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即使破产也淡然处之
胡雪岩由于涉足官场,最后成为了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朝廷革职抄家。又由于投资千万两白银的丝茧以垄断洋人收购生丝的价格,而被外国商人联合抵制,最终生丝烂在仓库,自己也血本无归。
接踵而至的就是钱庄被挤兑,最终关门歇业。他建立的由钱庄、票号、典当行、药局组成的商业王国也在短期内迅速颓倾,造成了晚清最为重大的金融风暴。经历了这样的巨变,好像一夜之间从富可敌国到一贫如洗,一般人可能承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就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恐怕也会惊慌失措。但是胡雪岩没有,他说:“本来我什么都不是,现在有钱了,吃过,见过,玩过,乐过,最多赤条条来,再赤条条去。”他能够在失败看淡成功而安然回归曾经的一无所有,不愧为一代商圣。
胡雪岩死于1885年,终年62岁。他死时家财已经散尽,陪伴在他身旁的没有几个人。当朝廷派人来抄家的时侯,他刚好在前一天逝去,只留下七尺薄桐棺,租来的小屋中一灯如豆。原来的富丽堂皇的住宅与胡庆余堂已经易主,连抄家的官员都说道:真是人亡财尽,无产可封。而他最后葬在何处也一直是个谜,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被人发现。
胡雪岩得到的称誉和名号实在太多,有的人称他为“经营之神”,有的人把他和古时候的陶朱公并论,称他为“商圣”,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名投机家。
当代企业家王石在造访《红楼梦》故事中的发生地荣德生故居后,在博客上写到:“胡雪岩从未致力于投资新式工厂、改良工艺、提高质量,而是留恋于囤积居奇、大进大出的生丝投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并不算是一个企业家,而只是一个丝业流通领域的商人。”
后来,2006年的夏天,王石去杭州旅游,在专门拜访了杭州城中的胡雪岩故居、以及一直营业到现在的胡庆余堂后,他对胡雪岩的评价却发生了变化。
看到胡庆余堂中的“戒欺”牌匾,他看到胡雪岩作为一名经营者济世救人的决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以及道德上的高尚。正是由于这种道德的存在,胡雪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训言成为了胡庆余堂的店规,从而制造出了一批批价真货实的良药。他还常常教导店中伙计:顾客乃养命之源。意思就是顾客是衣食父母。在120年前的社会中,他就能提出这种“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真是令人佩服。实际上,现代的很多企业家都做不到胡雪岩的那种水平。
胡雪岩虽然曾经拥有世人无可匹敌的财富,但是对于钱财却也看的很轻。在他事业发展的时期,他涉足官场,并渐渐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因为他的政治后台左宗棠一脉,从而被无奈地卷入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政治斗争之中。巨大的商业王国一夕垮台,还被革职抄家。在家财还未散尽时,一直陪伴他走到最后的罗四太太劝他将家中各房中的现银、金条、珠宝、古董等约价值二百三十万两银子的金银珠宝先行藏匿,以便作为以后东山再起的资本,胡雪岩没有同意,他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属于我的终究会得到,既然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又何必这样劳费心神呢。”
王石对于胡雪岩看淡钱财的态度十分佩服。他在博客中评论道:“他生意上虽然失败了,对待钱财还能如此坦荡,令人景仰!”如此来看胡先生,信奉“信用,商德”,虽败犹荣。
《菜根谭》中有云:顺境逆境,淡然处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不可能永远处于顺境中。否则的话就无所谓逆境了。在顺境中能够积极进取,而在逆境中则要安之若素,努力转变现有的局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有的生活态度。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当我们处于辉煌或低谷时,要学会让它们进行有机的转化,笑对人生的每一次转折,淡看每一次得失,才能勇敢地走完下一段路程。简而言之,想要让内心处乱不惊,就要保持平淡之味。
“一代商圣”淡化身后事
自古至今,很多有钱人在还没去世的时候就开始谋划自己身后的事情了。中国人注重死得其所,并且注重坟地的风水,因为他们认为坟地的风水关于自己的后代。所以很多富人都会买一块风水宝地,死后用来安葬。
就是穷人,如果有条件和能力的话,也会注重坟地的风水。胡雪岩也没有逃脱这种情况。
他在自己最风光的时候已经把祖坟迁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还给自己买了一大块“寿地”。古代人们死之后埋葬的地方叫坟地,而人活着的时候买下的埋葬之地就做寿地。这块寿地风水很好,是请高明的风水先生来看过的。但是当时他已经不能再用这块寿地了。他的钱庄已经倒闭,自己的官也丢了,家产也被超去了,由于自己给朝廷向外国银行贷款时收受回扣的事情也被揭发了出来,所以他知道不久之后朝廷肯定会来抓他,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他身前那么出名,财产有那么多,就算被抄家之后也还有人觉得他有钱,如果他被埋在了身前买下的寿地里,到时候肯定就会被一些别有居心的人给挖出来。
既然已经不能再做以前的打算了,那么胡雪岩就吩咐家人自己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后来,左宗棠死了。左宗棠在世的时候还能力保胡雪岩不被抓,现在却不能了,朝廷在外国势力和朝内一些大臣的压力下下令将胡雪岩抄斩。而在朝廷公文到达胡家时,胡雪岩已经早一天离开了人世。
胡雪岩死时才62岁,不算是一个长寿的人。他在59岁时出事,当他辛辛苦苦又支撑了两年之后,结束了他富有传奇的一生。而他没有死于狱中,好像也是冥冥之中上天对他生前所做的善行的回报。
胡雪岩由一贫如洗到富可敌国,又从富可敌国到一贫如洗。可以说是从原点又回到了原点。但是胡雪岩并不觉得自己很悲哀。他说过一句话:“我十几年的所得,到最后几乎成了一场空,但是我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可见他真的是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了。其实说道后悔,他唯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学春秋战国时的范蠡,在帮助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功成身退。也就是登上了高峰,却没有为自己以后的人生留条宽敞的大路。
胡雪岩宠辱不惊的气概值得我们学习。他淡化身后事虽然是迫不得已,但是也值得我们借鉴。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在自己的父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不孝顺,而在他们死后大办丧事以表示孝顺的做法真是可笑。
胡雪岩最后葬在了哪里没有人知道,直到最近才有人发现他的墓碑。
可见胡雪岩真的是对自己的身后事真的非常淡化了。
元稹在他的《遣悲怀》中写到: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日开玩笑时曾经说起,假若她死后该如何料理;那时只不过说着玩玩而已,如今却真的来到眼底。妻子生前的衣裳已经施舍掉,眼看已很少;只是针线盒儿依然在,不忍把它打开来。意指一旦打开来,陡然添悲哀。只因想起夫妻的旧情,从而对家中的婢仆也更加怜悯;梦见妻子说泉下少钱花,我便焚化纸钱送给她。夫妻生离死别的恨事,世上人人都会记心窝;但是一同度过艰难岁月的夫妻,可悲哀可怀念的事情尤其多。
这首诗字字句句肺腑之言,更为缠绵悱恻和感人。让人觉得伤感无限。胡雪岩死的时候家眷中十二房姨太太差不多已经都已经遣散了。只有元配以及罗四夫人不曾离开他的身边。还有他的母亲胡老太太也比胡雪岩活的时间长,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人感伤。而由于元配和胡老太太伤心过度,胡雪岩的丧事是罗四夫人一手操办的。没有了男主人,没有家财万贯,又没有了身前那些那么熟悉的人,可以说,一代商圣的后事让人觉得感伤无限。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不管一个人曾经是多么的成功,都逃不过天道盛衰循环。最终的归宿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所以,在生前给自己留下好名声,这样就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