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商道-及时调整,走出陈规随机应变就能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成事者在于一个“变”字,而变通过程中又在于一个“智”字,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化不利为有利,为最终赢局划下圆满的句号。胡雪岩就是掌握了随机应变的招法才名扬古今的。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商场之中总是充满了搏杀和凶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胡雪岩做事总是能够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且善于从商场变化中寻找出机缘,这也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胡雪岩的生意正是蒸蒸日上之时,太平军却攻占了杭州,从而使他经历了一次大的变故,这次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将他逼入绝境。

    情况是这样的:胡雪岩的生意基础,比如他最大的钱庄、当铺、胡庆余堂药店及其家眷都在杭州。如今,杭州被太平军占领,等于是他所有的生意都将被迫中断。除此之外,他还要想办法将自己的老母妻儿救出杭州。

    其次,树大难免招风,平日里嫉恨胡雪岩的人趁着战乱四处散播谣言。有的人说他已经用漕帮遭太平军围困的杭州购米为名,将公款骗走,自己躲在了上海;有的人说他手中有一大笔王有龄生前给他营运的私财,但现在死无对证,胡雪岩将这笔钱私吞了;还有人谋划向朝廷状告他骗走浙江购米公款,以致延误了军需国食,从而导致杭州失守。

    再次,失去了王有龄这个官场靠山,即使自己不被朝廷治罪,日后做生意也会有诸多不便。

    面对此情此景,胡雪岩并没有惊慌失措,因为,他已经从这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中准确地预见出了可利用的因素。

    针对上述分析,他认为:如今陷在杭州城中的人实际上已经是在帮太平军做事,之所以四处造谣,是因为太平军也希望能诱使胡雪岩回杭州助其善后,但那些人却不愿放他回杭州。他们造谣虽然对自己不利,但也还是可以从中加以利用。

    根据对这一点的分析,胡雪岩制定了两条计策:首先,他暂时不回杭州,以此来避免同这些人的正面交锋,只要他态度一明确,这些人就不会再做进一步的纠缠。

    同时,他还决定由自己出面,特别向闽浙总督衙门上报,说这些陷在杭州城里的人实际上是留作内应,以便日后好与官军相应。他这样说表面上看是给了这些人一个交情,但实际上却是把他们推上了一处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之上。因为,倘若这些人继续想要加害胡雪岩的话,他随时都可以将这一纸公文交到太平军手中,说他们与官军勾结。这样,太平军定饶不了这些人。

    其次,自己手上此时还有在杭州被太平军攻陷之前为杭州军需所购得的大米一万石,因为一时无法进入杭州城,只得转到了宁波去赈济那里的灾民,并且双方约好等杭州收复之后会以等量大米归还。这也是其中一个可以利用的因素。

    于是,胡雪岩决定一旦杭州被收复,便会即刻将这一万石大米运到杭州,这样做既可以赈济灾民,也可以显出自己做事讲信义。这样一来,那些诬陷他骗取公款的谣言也不攻自破了。

    实际上,胡雪岩不仅仅做了这些,他还直接向带兵收复杭州的将领办理了交割,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更加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使自己得到了一个比王有龄还要有权势的官场靠山。胡雪岩的红顶子也是因此而得来的。

    随机应变,并且善于从变化中找到出路,让胡雪岩把原本看似不利的因素转化成了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即是能够根据事情发展变化的态势去寻找把握机缘,从而决定自己的出路。胡雪岩不愧是一代俊杰!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胡雪岩做事总是能够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且善于从商场变化中寻找出机缘,这也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胡雪岩以不变应万变

    胡雪岩以自己的经商经验告诉我们:当面对瞬时万变的局势时,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谋得出路。他曾说:“局势坏起来是蛮快的,现在不趁早想办法,未雨绸缪,等发觉不妙,就来不及补救了。”这就是说,只要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胡雪岩一向都很注意未雨绸缪,但当他生意达到鼎盛的时候,他在一些很大的事情上,一方面由于客观情势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他管的事情太多,也更由于他自恃实力雄厚,反而把这一条驰骋商场必要的原则忽略了。所以,最后在挤兑风潮来临之时,终于因无法自救而使自己彻底崩溃。

    为了帮左宗棠西征筹饷,胡雪岩向外商行借债。但由于具体运作上没有为自己留好退路,而使自己跌到河沟里。实际上,胡雪岩向洋人借债是很不合算的,洋人向来重利,本息又太重,而这项借款又不是商款,可以楚弓楚得,以谋利补偿。但左宗棠为自己西征成功却志在必得。光绪四年,他要胡雪岩出面邀集商股,同时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华、洋两面共借得商款达六百五十万两用于西征粮饷。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胡雪岩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了帮左宗棠,他还是照做了。

    胡雪岩心想按照左宗棠的计算,在七年中就能还清洋债。可是,事实让人出乎预料,左宗棠计算出:在七年中,陕甘可得协饷一千八百八十万以上,以这笔饷款清偿“洋债”足够了。由于协饷到期不一,所以他要求不定期来还这笔洋债。可以说,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笔借款实际定半年一个还款期,六年还清。到左宗棠奉调入京之前,为了替后任刘锦棠筹划西征善后,左宗棠在近乎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又借汇丰银行招股贷款四百万两。由此看来,胡雪岩、左宗棠的债洞越来越大了。

    一般来讲,用于军需粮饷而借洋债,是属国家的责任。但这两笔共计一千多万的债务风险,却都落在胡雪岩一个人身上。光绪四年,左宗棠将借“洋债”之事上奏朝廷,一个月以后接到朝廷批复,批复上款说:“借用商款,息银既重,各省关每年除划还本息外,京协各饷,更属无从筹措,本系万不得已之计。此次姑念左宗棠筹办军务,事在垂成,准照所议办理。嗣后无论何项急需,不得动辄息借商款,至贻后果。”此批复中所说“京协各饷”即“京饷”,是京内的各项开支。因左宗棠息借商款,以致京内各项开支都无从筹措,自然还款也就不能帮你左宗棠了。朝廷是一推六二五,对这笔借款采取了“概不负责”的态度。这样,借款的风险无形之中都加到了出面商借的胡雪岩一个人肩上。因为虽然这笔借款都由各省解陕的协饷还付,但协饷解到时间不能一定,而且原议解汇的协饷还有可能被取消。协饷不到,无法还款,洋行自然是找胡雪岩,而胡雪岩为了自己的信用,也必须尽力筹措还款。正常情况下,以胡雪岩的财力当然问题不大,但局势如果发生变化,后果必将不堪设想。可事实就是难料,怕什么偏偏来什么!

    在乱世之中,胡雪岩要以一人之力而担国家的债务,这确实没有为自己绸缪计划。当时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了,上海市面已经极为萧条,市面存银也只有百万两。特别是此时李鸿章要整掉胡雪岩的端倪已现。这时,胡雪岩又接受为左宗棠筹集近五十万粮饷任务,更是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退路。而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还决心在生丝生意上与洋人一拼到底,“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不肯将囤积的丝、茧脱货求现,则是不仅不留退路,甚至是自己将自己的退路堵死而致背水一战。胡雪岩没有做好未雨绸缪的计划,从各个方面来看,他都是必死无疑啊!在风波突起之时,等待他的除了破产被查封清偿已无别路可走。

    总结而言,凡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对不测事变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特别是事业一帆风顺,成功接踵而来之时,更应该有所警醒。但是,胡雪岩作为成功的商人,也有失足的时候,而且这一失足让他再也无法有翻身之机。其中的道理胡雪岩自然极懂,但具体做起来,要想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十分谨慎和认真对待。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对不测事变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

    特别是事业一帆风顺,成功接踵而来之时,更应该有所警觉。

    必要时要敢于舍弃

    “舍”与“得”合在一起就叫“舍得”。那也就意味着“舍”就是“得”,“得”就是“舍”。佛学中对舍得一词也有其译:“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佛学中认为舍便是得,得亦是舍。没有舍便没有得,没有得也没有舍,两者相辅相成却又相生相克。道家对舍得也有独到的见解,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证明无舍便无得。既然“舍”就是“得”,那么,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

    但有时候,只要你真的舍得,小舍也能大得。

    胡雪岩就是一个知道“舍”的人,正是由于他的“舍”,所以每次他都能“得”。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刚开设时,并没有名气,无法与那些著名的老字号药店相比,所以生意十分清淡。每年到了五月的梅雨天气,许多药材因为卖不出去又无法存储就发了霉。于是有的人建议将这些药材拿出去晒晒太阳,然后降价出售,这样也不会损失太多。

    但是胡雪岩坚决不采用此种意见。他从刚开始创办胡庆余堂的时候就下定决心绝不欺瞒顾客。于是药店伙计只好将这些发了霉的药材倒掉。这些药材里有很多是比较名贵的,这样一来,损失就很大了。结果胡雪岩有一阵子连店中伙计的薪水都没办法发出来。

    胡雪岩看到店里的生意这么差,他心里也十分着急,但是一时也想不出好的方法来。

    有一天,伙计刚将药材倒掉,就来了几个江湖郎中在这些药材中挑拣还能用的好药。胡雪岩不由得心中一动,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来打响名声。

    胡雪岩吩咐店里的伙计,以后再倒掉霉药的时候,一定要在里面放上一些好药。伙计很是疑惑,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这么一来,损失岂不是更大了?

    但是胡雪岩并没有多做解释。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虽然店里也损失了一些,但是那些拣药的郎中非常奇怪,胡庆余堂居然连这么好的药材都倒掉,可见这里卖的都是好药了。

    于是,经过一传十,十传百,胡庆余堂的名气就传开了。来买药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胡庆余堂的生意也兴隆起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卖不出去药而发霉的情况了。

    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留住客户,胡雪岩一再告诫伙计一定要卖真药,坚决不卖假药。时间一长,胡庆余堂因为货真价实而名扬四海,成了真正的老牌子。

    正是因为胡雪岩的忍痛割爱,他舍弃一些好药材,将它们当成坏药倒掉,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胡庆余堂的名声传播开来。胡雪岩的舍弃为他赢得了丰厚的收获。在商界里,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句话同样适用。敢于舍弃,才会有所收获。

    商机是无处不在的,作为商人,若是你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仍旧不满意,那么你就一定要学会舍弃,因为,也许你会就此而开启另外一扇机会之门。要想能够在商业中掌控局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通过经验的日积月累之后,有远见的商人会在必要的时候通过舍弃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有利局面,从而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成功的智慧就在于何时懂得舍弃,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能够在利益面前懂得如何巧妙选择。如何舍弃小的利益而获得大的收益,如何变自己的弱势为强势,这一切都需要暂时的忍痛割爱,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为自己赢得有利地位。

    处理事情要快速决断

    一个人,特别是心存志向要有所成就的人,应当培养自己快速决断的能力。一个做事不拖延的人,在接受一项任务或是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头脑中只会闪现两个答案,做或者不做。一旦决定做,那么就要立刻行动,如果总是犹犹豫豫,反而造成畏缩,以致计划迟迟未能实行。

    胡雪岩认为,只要发现是财源,甚至只要产生一个念头,就立即去付诸实施,这就是要反应迅速,敢想敢干。生意人面对的总是与时局紧密相连,且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具体的市场。市场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变化,对于生意人来说往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能及时针对具体市场情况做出迅速反应,才能不断地为自己开辟新的经营渠道,也就是为自己开拓出新的财源。

    胡雪岩为销“洋庄”走了一趟在上海的“长三堂子”,吃了一夕“花酒”,酒宴上与那位后来成为他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古应春一席交谈,就让他抓住了一次赚钱的机会。

    古应春是一位洋行通事,中国开办洋务之初,这样的通事是极要紧的人物。他们表面上主要充当的是类似今天的外事翻译的角色,但由于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外贸”活动中,他们其实还承当着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职能,实质上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买办。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意,自然一定要结识这样的要紧人物。胡雪岩来到上海后,设法托人从中介绍与古应春相识。请吃花酒是当时上海场面上往来应酬必不可少的节目,于是便由胡雪岩做东,尤五出面,在怡情院摆了一桌以古应春为主客的花酒。

    酒席上,古应春谈起他自己参与的洋人与中国人的一桩军火交易。那一次洋人开了两艘兵轮到下关去卖军火,本来价钱已经谈好,都要成交了,半路里来了一个人,直接与洋人接头,听说太平军有的是金银财宝,缺的是军火,洋人一听就立即单方毁约,将原来议定的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买方需要的军火在人家手里,自然只能听人家摆布,白白让洋人占了大便宜。古应春讲这段经历,是因为愤慨于中国人总是自己相互倾轧,以致让洋人占了便宜。

    但古应春的这段经历,也引起了胡雪岩要尝试与洋人做一票军火生意的兴趣。在胡雪岩看来,当时有两个情况决定了这军火生意可做,而且一定可以做成功。第一,当时上海正闹小刀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为此大伤脑筋,正奏报朝廷,希望多调兵马,将其一举剿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先备下一批军火,官兵一到,就可以派上用场。胡雪岩知道江苏巡抚是杭州人,他可以通上这条路子。第二,此时太平军也正沿着长江一线向江、浙挺进,浙江为地方自保,正在办团练,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办团练自然少不了枪支火药,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进一批军火,也不成问题。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枪炮既然可以卖给太平军,也就没有不卖给官军的道理。

    事情一旦想到,立即便着手进行,这是胡雪岩一贯的作风。请古应春吃花酒的当晚,酒宴散后已是子夜,胡雪岩仍不肯休息,留下尤五商谈与古应春联手同洋人做军火生意的事宜,甚至将如何购进、走哪条路线运抵杭州、路上如何保障军火安全都考虑到了。第二天他又约来古应春,又细细商定了购进枪支的数量、和洋人进行生意谈判的细节、如何给浙江抚台衙门上“说帖”等事宜。第三天,胡雪岩就和古应春一道会见了洋商,谈妥了军火购进事宜。从动起做军火生意的念头到此时,不到72个小时,这笔生意就让胡雪岩做成了。

    快速决断的能力,有助于一个人筹划应付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避免因为拖泥带水、犹豫不决带来的失误和风险。

    就实际而言,人一生之中,每个人都有种种的憧憬,各样的理想和计划,假使我们能够将一切的计划都执行,那我们的人生将变得意义非凡,并时刻与成功同行。而之所以我们往往并不成功,甚至有一些不如己意,就是我们对于心中的憧憬、理想和计划不能去立即执行,最终坐视它们逐渐地幻灭和消逝,留给自己无限的唏嘘和遗憾,甚至酿成悲惨的结局。

    拖泥带水,缺乏果断不仅难以成事、甚至会造成恶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莫看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时?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是清朝诗人钱鹤滩对拖延时间的人的忠告。“命运无常,良缘难再”“有花堪折直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的诗词,无不是在鼓励人们果断行事,迅速行动,不拖延,不犹豫。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成功者要果敢行事,必须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机会。

    华人首富李嘉诚也曾说:“机会不会坐着等你,若奢望机会可轻易到手的话,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此,对命运赋予的良机,只有那些善于果敢行事不拖泥带水的人才会取得成功,才可能把机会所蕴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梦想是成功者的起跑线,决心便是起跑时的枪声,行动犹如起跑者全力的冲刺。行动很重要,一个性格果决、快速决断、做事不拖泥带水的人,方可成就大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