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商道-拥有胆识,敢于冒险就会赢得先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已成为成功者的经验之谈。

    他们认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便是冒险,必须学会正视冒险的正面意义,并把它视为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很多人的人生往往因冒险而改变,他们汲取冒险的生存智慧,用冒险赢得一切。

    生意场上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谁做到敢为人先,那么谁就会赢。

    在清政府的海禁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胡雪岩敢为人先,第一个与洋人做生意,于是他也成功了。

    左宗棠给了胡雪岩四次发财的机会:一是命其负责组建常捷军的装备及粮饷,发了军火财;二是命其帮助建设马尾造船厂,发了技术及设备引进财;三是命其组建上海转运局,操办西征军务所需物资及军械,发了转运财;四是请其引进外资支援收复新疆所需的先进武器,又发了引资财。左宗棠给胡雪岩的这四次发财机会,每一个机会都要与洋人打交道,所以,胡雪岩财富积累的完成,大部分是他敢为人先与洋人做生意得来的。

    胡雪岩自己曾说:“我胡某人之有今天,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两个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的机会凑成的。”“两个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的机会”指的就是海禁大开,可以与洋人做生意,另一个则是胡雪岩碰上了左宗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与中国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列强见有利可图,于是纷纷侵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的海禁。

    中国的海禁一打开,洋商纷纷涌入中国,办银行的、修铁路的、卖军火的……各种各样的洋商应有尽有。但是洋商也很喜欢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因为这些在西方很畅销。

    所以,和洋人做这种生意肯定很赚钱,但是当时的中国商人就没有几个能抓住这种商机,一方面是语言不通,另一方面是对洋人产生了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认为洋人为野蛮人,茹毛饮血,未经开化。另一种是因为洋人的坚船利炮接二连三地让这个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国家吃了败仗,人们一见到洋人就腿软骨酥,称之为父母大人。这两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中国商人不敢与洋人做生意。而胡雪岩却是例外,语言不通,胡雪岩就找到洋商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用好洋场势力,做出一番事业来。同时,胡雪岩从来不会认为洋人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也不会一见到他们就腿脚发软,而是平起平坐。这种态度就决定了他能与洋人做成生意。于是,他在与外国人进行的丝、茶以及军火交易中大发其财。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李鸿章由于依靠洋枪队常胜军的力量连连大捷。郭嵩焘就把法国人日意格介绍给左宗棠,希望左宗棠能建立一只完全用洋枪装备的长捷军。日意格在找左宗棠的途中遇到了胡雪岩,于是把这一消息告诉胡雪岩,而胡雪岩也早已听说,上海的一家钱庄就因为承揽了常胜军的军火生意,赚了好多银子。这极大的诱惑着胡雪岩,于是他极力赞成左宗棠也建立一只长捷军,好从中赚取一笔。而此时的胡雪岩已是左宗棠的亲信了,左宗棠的一切粮饷都交由胡雪岩负责。所以,组建长捷军的军火全部由胡雪岩向洋人购买,而粮饷也全部由他负责。

    但做军火是一种大买卖,需要大笔的银子,胡雪岩有做军火生意的机会了,但是却缺少银子,那么怎么才能弄到这比银子呢?胡雪岩首先想到的是向洋人借,但是当时洋人开的洋行都在上海,如果没有凭证,平白无故的洋人也不会借钱。所以就得先在上海开一家钱庄,于是,胡雪岩就派人在上海开了一家阜康钱庄的分店,并请左宗棠题了匾名。一切都办妥当之后,胡雪岩就开始向洋人的洋行借钱了。最后借款成功,于是再向上海的洋人购买常捷军的装备,在这一过程中,胡雪岩狠狠地赚了一笔。

    以后左宗棠任闽浙巡抚,大力发展洋务运动,在福建建立船政局,建造轮船。胡雪岩又负责引进技术和设备,因此,他发了技术及设备引进财。等左宗棠任陕甘总督的时候,负责镇压回族人起义,于是在上海组建上海转运局,任胡雪岩为负责人,操办西征军务所需物资及军械,于是,胡雪岩又大发了一笔转运财。

    这种种活动,胡雪岩无不要与洋人打交道,通过与洋人做生意,胡雪岩实现了一笔笔财富的积累,最后成就了他的“胡财神”之誉。

    生意场上敢为人先,是一种眼光敏锐、大智大勇的表现,这种精明之举在李嘉诚身上也有充分的表现。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所谓敢为人先,顾名思义,就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体现了勇立时代潮头、善开风气之先、敢于争创一流的胆识魄力。

    冒险抓住难得机会

    很多事情不能逃避,必须坚强面对,要冒风险,但还是在心底存留着那种逃避和找寻安慰的想法。其实,困惑和风险也是欺软怕硬的,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要时刻记得,最困苦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流泪;最危险的时候,没有时间去犹豫。优柔寡断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

    在清廷攻打太平天国初期,胡雪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提前得知了官票即将发行的消息。一日,刘二爷在路上碰到了钱庄总管刘庆生,他将刘庆生悄悄地拉到僻静之处,从身上掏出一个铁盒子,取出两张银票交给刘庆生。刘庆生入眼便觉得异常,不同于一般的银票。只见那银票是皮纸所制,上面写的是满汉合璧的“户部官票”四字,中间标明“库平足色银二百两”,下面还有几行小字“户部奏行官票,凡属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平素刘庆生见识的银票不算少,但从未见过这种银票。因此,他问刘二爷,得知这银票在京里也是刚通行,听说抚署已经派人前往领取了,市面上不久就会流通;刘庆生将这两张银票揣入怀里,直奔胡雪岩处而去。

    胡雪岩命刘庆生将来源钱庄和鸿财钱庄的大东家们请来一同鉴赏,以期弄清其来龙去脉。来源钱庄的大东家孙胖子,反反复复地端详,然后放下银票说:“我隐约听说,京里要发行新官票,没想到已经出来了,上面做事也够快的了。”

    “这种官票不知道发行了多少,说的虽然是‘属将官票更换银钱者,与银一律’,但如果这种官票太多,现银不足,那咱们钱庄岂不要蒙受损失了吗?搞得不好,会招致灭顶之灾啊!”鸿财的一位大东家摇摇头,忧虑地说道。

    善于察言观色的刘庆生此时将目光射向了胡雪岩。胡雪岩此时却是满脸沉思之色。

    客人走后,当刘庆生问起胡雪岩的意见时,胡雪岩摇了摇了头,又仔细看了看银票,说:“乱世出英雄。越是乱的时候,才越有机会。有其弊必有其利,最关键的是,我们随时都要抓住利的一面,就会永赚不赔。这就好比做米生意,跌得差不多时,就买进;涨得差不多时,就卖出。卖米是这样,做钱生意更是如此。你明白了吗?”

    刘庆生也是聪明之人,听了胡雪岩的这番话,觉得颇有道理,自觉获益匪浅。但是要掌握好跌涨的趋势,这就要靠自己独到的眼光了,这眼光岂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它又从何而来呢?

    刘庆生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向胡雪岩请教。胡雪岩就此提出了他认为官票可行的几点依据:首先,京里发放这种官票,只不过是想聚敛银两,充实军饷,以对付太平军。其次,他认为太平军胜则骄,败则馁,不识人心,甘于守城,必不能成大器。现官兵得西洋利器相助,左、曾二位大人又带兵有方,故太平军必败无疑。只要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朝廷必将感激。到时候,无论做什么生意,朝廷必将一路放行,这哪有不发的道理?

    由此,胡雪岩作了一段精辟的论述:记住,做生意就要将目光放远,生意做得越大,目光就要放得越远,不要怕投资过大。只要能用到刀刃上,投资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国,就能做下一国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下国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胡雪岩的这番高屋建瓴的话语是刘庆生闻所未闻的,但再联想到胡雪岩在王有龄身上“投资”一事,不由得大为钦佩,暗自赞叹。

    两天后,杭州钱业公司召集同行开会,商讨如何处理上头交下来的20万两“户部官票”。刘庆生作为胡雪岩的代理人,在召集会上复述了胡雪岩关于“户部官票”的观点,并率先认销了2万两官票。其它钱业同行也踊跃认销,结果20万两的“户部官票”很快被认购完了。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钱业还出现此种景象,许多人对阜康钱庄很是佩服。自此,“阜康”这块招牌,不但在同行之间,而且在朝廷里,也立刻响亮起来,经过阜康钱庄转兑、私蓄的朝廷官员也越来越多。

    胡雪岩之所以在做生意中能有“刀头上舔血”的勇气,首先源于他对时势、对商情的充分了解。这种勇气不是莽撞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最后决定,所以他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有惊无险,并稳赚巨额利润。

    商场处处有风险,不敢承担风险,唯唯诺诺,是不会成大气候的,要想出人头地、称雄一方就必须具备大气魄、大胆识和果断的豪情。

    风险越大利润越高,在当今激荡、迅捷的社会变革中,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稍纵即逝的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并敢于尝试的,以静制动的保守观念使人无法借此领略风骚,铤而走险已频繁出现在那些光彩照人的创业者身影中,冒险精神已成为这个新时代中最畅销的口头禅,最有激励性的口号,最宝贵的财富。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在商场上,总是经历无数的选择,每一个决定人生去向的转折点,都有着很大的风险。虽然眼前可能有几条路,可选择哪一条都是一种冒险,一种尝试。如果选择原地不动,就等于放弃,等于失败。只有敢于冒险,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冒大风险,创大机会

    众所周知,在商场中投资,风险越小获得利润也会越小,风险越大获得的利润也会越丰厚。很多投资家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甘愿冒着比别人都大的风险,可以说成功的投机家大多也是风险家。胡雪岩就是那种为了获利甘愿冒风险的人。

    为了获取大收益,有时必须冒大风险。大赌注可能意味着大输,也可能是大赢。

    胡雪岩在湖州做生意时,与洪帮势力的诚心结交,是其经营生涯中极为精彩的一笔。

    这一年,王有龄补了湖州知府的实缺,要去湖州府上任。胡雪岩暗暗叫好,他早就有心要在湖州地面做生丝生意,但苦于无从下手。王有龄赴任湖州,自大一方,令行禁止,自己做丝生意谁敢不从?

    想到就做,当夜,胡雪岩同王有龄在舱里促膝长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王有龄不懂经营生意,但会用人,他相信胡雪岩具有经济天赋,只要放手去干,必会大发利市。自然言听计从,支持他在湖州开办丝行。

    当王有龄在湖州府衙大堂坐定时,胡雪岩的丝行也在湖州城开张了。

    他原以为凭借知府大人的权势,湖州百姓自会源源不断将生丝送到丝行来。但开张几月,门可罗雀,眼见同业丝行生意兴隆,自己却无丝可收。

    胡雪岩猜测其中定有蹊跷,于是派了一个贴心伙计四处打听,到底是谁从中作祟?没过几日,小伙计满载而归,把打探所得告诉胡雪岩。湖州的丝行,统归“顺生堂”调遣。“顺生堂”虽是民间会社,来历却非同一般,他是官不敢惹、百姓惧怕的黑社会。

    湖州盛产生丝,每到收丝季节,顺生堂派出人员,保护商道安全,维护丝行秩序。丝行同业按一定比例缴纳保护费,大家相安无事,各不侵犯。胡雪岩贸然开设丝行,触犯了顺生堂的利益。顺生堂慑于知府权势,并不公开同他作对,暗地里却传令养蚕人家,不得卖丝与胡雪岩。顺生堂的命令,在湖州百姓心目中有如圣旨,违抗不得。若有违反,便是违犯了洪门家法,轻则棍打、挂铁牌,重则活埋、凌迟、三刀六洞。

    胡雪岩了解到上述情况,暗暗责备自己粗心大意,竟忘了江湖弟兄们的存在。有道是到了乡门,先拜土地,顺生堂便是湖州的土地神,没有它的首肯,胡雪岩一个子儿也休想拿走。

    胡雪岩备下了厚礼,去顺生堂拜见堂主尹大麻子。

    尹大麻子好勇斗狠,武艺不凡,性情暴烈倔强。

    顺生堂远在湖州郊外,一处僻静园林。四周古柏森森,白鹤飞翔,树木葱茏处挑出飞檐翘角,原是道观改造而成的。

    胡雪岩一行来到顺生堂门前时,尹大麻子早已在门外等候,胡雪岩便上前拱手为礼,寒暄道:“久闻堂主大名,前来打扰。”哪知尹大麻子冷若冰霜,无动于衷,逼视他良久,忽然开口道:“客从何山来?”“锦华山。”“山上有什么堂?”“仁义堂。”“堂后有何水?”“四海水。”“水边有何香?”“万福香。”

    见胡雪岩对答如流,山名、堂名、水名、香名,丝毫不差。

    顺生堂的香堂上,正中设天帝位,上悬“忠义堂”匾额,置三层供桌:上层设羊角哀、左伯桃二人位,中层设梁山宋江位,下层设始祖、五宗、前五祖、中五祖、后五祖、五义、男女军师和先圣贤哲等位,各用红纸、黄纸书写。与青帮香堂不同的是,洪帮讲究一个“义”字,并特别突出。义薄云天,做生意亦要讲义,看来洪门与我有缘。胡雪岩边看边想。

    香堂上的用物,都非摆设,有很深的含义。如香炉寓有“反清复明”之意;烛台、七星剑则有“满覆明兴”之意。尺和镜用来衡量门下弟子的行为。这一切外来人很难理解。堂上张挂红灯,其中外层三盏、中层八盏,内层二十一盏,正合“洪”字拆开为“三八二十一”的笔画。

    尹大麻子带领胡雪岩看过香堂,小厮在堂下摆上茶具,招呼客人入座。尹大麻子把五个杯子摆成半弧形,将三个杯子倒扣在弧内,意为:

    权势压顶,鱼死网破。胡雪岩明白他指责自己倚仗知府势力强行收丝,表明不服的意思。胡雪岩将一张银票压在三个杯子下,说明以票致歉,多有得罪。尹大麻子将两个杯子一个朝上,一个朝下,表示湖州地盘狭小,一山难容二虎,双方难以共处。胡雪岩笑笑,将八个杯子合在一起,又用茶壶在另一边倒一摊茶水。明白向尹大麻子建议:我们合作一块儿,共同对付外洋。

    尹大麻子眼睛一亮,起身向胡雪岩拱手道:“幸得先生指点,几乎坏了大事!”

    局外人并不知道他俩摆的茶碗阵内容如何,都对尹大麻子突然拜服感到诧异,惟有胡雪岩颔首微笑,端起茶杯吹拂茶沫,一副心领神会模样。

    尹大麻子并不傻,他明知洋人收丝压价,苦于无好搭档合作,垄断生丝市场。所以当胡雪岩主动提出团结一致、对付外洋时,尹大麻子如遇知音,脑中一亮,立刻放下架子,向胡雪岩致歉认输。以胡雪岩的财力,加上知府为后台,顺生堂若和他携手,该是多么理想。一旦垄断可行,顺生堂的财源将如滚滚巨流,前景极是诱人。

    胡雪岩好生得意,茶壶阵中,他又胜一招。

    两人不再打哑谜,摆上酒席,觥筹交错,推杯把盏,煞是亲热。席间,胡雪岩和尹大麻子约定,合伙做蚕丝生意,垄断湖州市场,把洋人挤出湖州。

    以后许多年间,湖州洪帮为胡雪岩所用,成为打击洋商、垄断丝行的得力助手。

    作为一个商人,能够勇闯帮会堂口,刀架在脖子上而面不改色的风险只有胡雪岩敢冒,所以只有胡雪岩能创造出这样大的机会。胆小之人,总认为做生意只要稳扎稳打即可,不愿意冒任何风险,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对于未知的强烈畏惧,更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胆小不但误事,还能让对手看出恐惧,趁虚而入,行走于商场亦如逆水行舟,你不前进则被人排挤掉。真正的商人从不放过任何利润。

    冒险不等于狂赌

    现实之中不乏这样的人,喜欢凭着自己一厢情愿的热情设定自己想要的结果,越是聪明、自视甚高的人越容易这样,他们很是自负,总认为凭自己的才干能够驾驭局势的变化,对变化动态却不甚关注。他们看到机会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有利的一面,凭着头脑的热度来衡量盈利与否。他们这不是在冒险,而是在赌。胡雪岩久历商场,深知商场中的变幻莫测并不会偏向某一个人,这种变幻也决不是谁能左右得了的。因而,他始终信奉一句话,不赌为赢。

    不赌为赢的心理尤其要注重在日常小事中锻炼,只有这种心理素质随着小事的积累而逐渐提高时,才能抵抗重大诱惑的引诱,做出理智的选择。

    胡雪岩说过,凡事不可以赌,总要有个退路。即使出了事,也能够在台面上说得过去……我们的生意,不管是啥,都是这个宗旨,万一失手,有话好说,这样子,别人能够原谅你,你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虽败不倒!

    在历史上,为自己留下预留退路的典范就是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狡兔三窟”的例子。在生意场上也是如此,生意场上瞬息万变,许多事情都难以预料,再有本事、实力再强的人,都不敢说自己做生意从不会失手。生意场上几乎没有生意是可以不冒任何风险的,获利多少与所冒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生意规模越大,获利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承担着风险,就要做好“万一出事”的思想准备,因此,一桩生意投入运作之前,要想着为自己留下退路。

    胡雪岩在他的生意由创业而至鼎盛的过程中,每桩生意的运作,就都既敢于冒险,也特别谨慎地注意为自己留“后路”。

    比如钱庄生意主要是通过兑进兑出来赚钱。兑进,自然是吸收存款以作资本,而兑出则是放款。兑出是赚借贷人的利息,自然是利息越高越好,兑进要付出利息,自然是越低越好,最好是不要利息。表面看来这种生意只要把握好时机,随银价的起落浮动调整好兑进兑出的利率,就可以稳稳当当坐收渔利。这种将本求利、平平淡淡的运作方式当然也可以,但终归不是做钱庄生意的“大手笔”。而要做出“大手笔”,兑进兑出都会有风险。

    从兑出说,放出的款要高利收回,就要找大主顾。大主顾做大生意要大本钱,能有大利润也就不在乎借款利率的高低,向这样的主顾放款,自然收回的利也就高。但借贷者的生意获利越大,所担风险也大,款放给他们,自己也要担风险。万一对方生意失手,血本无归,自己放出去的款也就可能无法收回,一笔放款也就等于放“倒”了。比如在朝廷与太平军交战的兵荒马乱年月,米商借款贩运粮食,获利就极大。获利极大,风险也极大,放款给他们就不能不考虑考虑。

    从兑进说,当然最好是储户存款不要利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有些可以不担太大的风险,比如胡雪岩代理官库,有些则会担很大风险。

    那么,怎么样才能放弃赌博的侥幸心理,以理性的头脑冒险呢?它应该是能够在万一出事之后还有部分挽回的余地,也就是一种能让自己东山再起的余地。有这一余地,就可以使自己虽败不倒。用胡雪岩的话说,起码别人可以原谅你。败则败矣,但可以得到别人的原谅,自己“就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要有应付最坏打算的方案。也就是当可以预见的险情真的到来的时候,自己不能不有应对的手段而避免举措失当。

    冒险与赌博的结果都是有变数的,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冒险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赌博却是把命运交由别人来支配。

    胡雪岩,对每一桩生意的时势、商情都有充分的了解,他在生意风险中总能有“刀头上舔血”的非凡勇气。这种勇气不是凭借一时的冲动,也非鲁莽行事,它是一种决策的深思熟虑。所谓“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所以,胡雪岩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勇敢地把握住,并能稳赚巨额利润。

    用胡雪岩的话说,也就是“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从某种程度上说,凡是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会包含有风险的因素。如胡雪岩要学山西票号借款给那些调补升迁的官员,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风险,而事实上仍然担着风险。对于这些新上任的官,有可能会在途中或上任不久而遇难,比如病死、丢官、死于兵荒马乱之中,那借出去的钱也就血本无归了。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做一件事情,需要你承担很大的风险,甚至有遭遇“翻船”落水的危险,可能还要赔上老本,即使手段再高明的商人也得好好思量思量。

    所以,生意场上要有冒险的精神,但不可有赌徒似的莽撞之举。如此才能掌握胜机。

    要冒险更要有退路

    凡事力气不可使尽,要懂得为自己留下后路,这样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回旋的余地,如果用尽了或者太过了的话,就只有吃亏的份了。

    做生意也是一样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时时注意给自己留下退路,这是一个高明的商人在每一次出击之前都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我们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要是万一出事了,怎么办呢?要是加之没有后路的话,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胡雪岩的生意之所以能有那样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敢于冒险,他每一次抓住的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在那样的高风险下,他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大获成功。这一方面和他自己的能力以及他会用人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每一次行动都为自己留有后路,所以他才敢放手一搏,这一搏往往就成功了。

    就像贷款给那些米商一样,胡雪岩在贷款之前都会弄清楚,这些米商会将米运往哪里?如果要是运到官军占领的地方,途中较为安全,生意风险小,可以放款给他。但要是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去,途中险恶,风险极大,就不能放款给他。这就是为自己的钱庄发展着想,留下退路。因为钱庄贷款让米商运米到官军占领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可以原谅,自己不至于名利两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如果放款让米商将米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会说你帮太平军,吃“倒账”活该,那也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永无翻身之日了。

    在吸收太平军将士的存款方面,胡雪岩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因为吸收太平军将士的财产,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所以在吸收他们的财产之前不得不想好应对之策,为自己留下退路。就是一旦泄露消息,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话可以推脱:“他来存款时隐匿了身份,头上又没有‘我是太平军’的标志,我哪里知道他是逃亡兵将?”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为自己洗脱助纣为虐的罪名,不至于走上连坐治罪的绝路。

    胡雪岩的做法,在当时肯定是违反法律的,并且他的说法也有诡辩的成分。但是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灵活的头脑和不凡的胆识。正是这种事事留下后路的做法,使胡雪岩的事业在面对一次次风险时都能化险为夷,使他一步步走向巅峰。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事情只要有后路,哪怕失败了也能从头再来。在做事的时候就能全身心的投入,不会有瞻前顾后的想法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能因为有后路,所以就事事乱来,那也是不行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