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商道-注重共赢,彼此容纳赚个和气生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聪明的人着眼于长远,在对待盟友和竞争对手时,善于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当利益抵触,双方的争斗不可避免的时候,其仍能以和为贵,以和解的姿态化解一切矛盾,让两败俱伤的可能变成双方共赢的结果。胡雪岩懂得与同行、与顾客、与官府之间,只有互助才能生生不息发展的道理。彼此容纳,彼此和谐,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让竞争对手也要得到好处

    一只狮子和一只狼共同追捕一只小鹿,它们合作很好,当狼把小鹿扑倒后,狮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这时狮子起了贪心,不想和野狼平分这只小鹿了,于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后来狼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也身受重伤,无法享受美味。

    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就是人们常说的“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游戏规则!也说明不当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有人说商场犹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商场赛场不一定如此,有竞争,但更多的还需要合作。经商做生意也宜采用“双赢”的竞争策略,这倒不是看轻你的实力,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如前面所说,任何“单赢”的策略对你都是不利的,因为它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除非对手是个软弱角色,否则你在与对方进行争斗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成本,而当你打倒对方获得胜利时,你大概也已心力交瘁了,甚至所得还不足以偿付你的损失。

    在人类社会中,你不可能将对方绝对消灭,因此你的“单赢”策略将引起对方的愤恨,成为你潜在的危机,从此陷入冤冤相报的循环里。

    在进行争斗的过程当中,也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而这会影响本是强者的你,使你反胜为败!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实质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你应该活用“双赢”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在商业利益上,讲求“有钱大家赚”,这次你赚,下次他赚,这回他多赚,下回你多赚。总而言之,“双赢”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更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相互竞争。

    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把人缘放在第一位。所谓“人缘”,对内是指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则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关照。因此,胡雪岩常对帮他做事的人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才能行得通。所以,捡现成的要看看,于人无损的现成好捡,不然就是抢人家的好处。要将心比心,自己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胡雪岩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商德之所以为人称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同行的情看得高于眼前利益,在面对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时,做到了一般商人难以做到的:不抢同行的饭碗。

    胡雪岩准备开办阜康钱庄,当他告诉信和钱庄的张胖子“自己弄个号子”的时候,张胖子虽然嘴里说着“好啊”,但声音中明显地带有做作出来的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在胡雪岩帮王有龄办漕米这件事上,信和钱庄之所以全力垫款帮忙,就是想拉上海运局这个大客户,现在胡雪岩自己要开钱庄,张胖子自然会担心丢掉海运局的生意。

    为了消除张胖子的疑虑,胡雪岩明确表态:“你放心!‘兔子不吃窝边草’,要有这个心思,我也不会第一个就来告诉你。海运局的往来,照常归信和,我另打路子。”

    “噢!”张胖子不太放心地问道:“你怎么打法?”

    “这要慢慢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信和的路子,我一定让开。”

    既然胡雪岩的钱庄不和自己抢生意,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对手,而是多了一个伙伴,自然疑虑顿消,转而真心实意支持阜康钱庄。张胖子便很坦率地对胡雪岩说:“你的为人我信得过。你肯让一步,我承你的情,有什么忙需要帮,只要我办得到,一定尽心尽力!”

    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生涯中,信和钱庄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都要归功于他当初没有抢了信和生意的那份情谊。甚至对于利润极丰的军火生意,胡雪岩也都是抱着“宁可抛却银子,绝不得罪同行”的准则。军火生意利润大,风险也大,要想吃这碗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雪岩凭借着他已有的官场势力和商业基础,并且依靠他在漕帮的势力,很快便在军火生意上打开了门路,走上了正轨,着实做了几笔大生意。这样,胡雪岩在军火界也成了一个头面人物。

    一次,胡雪岩打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外商又运进了一批性能先进、精良的军火。消息马上得到进一步的确定,胡雪岩知道这又是一笔好生意,做成一定会大有赚头。他马上找到外商联系,凭借着他老道的经验、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军火界的良好信誉和声望,胡雪岩很快就把这批军火生意搞定了。然而,正当胡雪岩春风得意之时,他听商界的朋友说,有人指责他做生意“不地道”。原来外商此前已把这批军火以低于胡雪岩出的价格,拟定卖给军火界的另一位同行,只是在那位同行还没有付款取货时,就又被胡雪岩以较高的价格买走了,致使那位同行丧失了几乎稳拿的赚钱机会。

    胡雪岩听说这事后,对自己的贸然行事感到惭愧。他随即找到那位同行,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军火界的影响,怕胡雪岩在以后的生意中与自己为难,所以就不好开列什么条件,只是推说这笔生意既然让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后留碗饭给他们吃。

    事情似乎到了这一步就算解决了,但胡雪岩却不然,他主动要求那位同行把这批军火以与外商谈好的价格“卖”给他,这样那位同行就吃了个差价,而不需出钱,更不用担任何风险。事情一谈妥,胡雪岩马上把差价补贴给了那位同行,胡雪岩的这一做法不仅令那位同行甚为佩服,就连其他同行也都非常钦佩。

    如此协商一举三得,胡雪岩照样做成了这笔买卖;没有得罪那位同行;博得了那位同行衷心的好感,在行业中声誉更高。这种通达变通的手腕日益巩固着胡雪岩在商界中的地位,成了他在商界纵横驰骋的法宝。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有人说商场犹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商场赛场不一定如此,有竞争,但更多的还需要合作。

    细心地维护市面平静

    胡雪岩说:“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会兴旺。”由此,他总是细心地帮助官府维持稳定的局面,维持市面平静。

    在胡雪岩第一次销洋庄的时候,他介入朝廷与洋人的争端,试图在朝廷与洋人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通过他的努力把上海市面做起来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胡雪岩之所以产生要充当朝廷和洋人之间调停人角色的想法,是因为他要在上海创下除销洋庄以外更大的事业。他要在上海设立阜康分号,要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要在上海开米行,甚至还想在上海开戏院、茶楼。

    而所有这些生意,都必须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上海一定要保持繁荣的势头,而要保持上海的繁荣,首先必须设法使上海安定。

    但实际的情形是,上海此时很不安定。上海不安定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海小刀会起事。当时的上海实际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上海县城,一个是外滩的外国人租界,也称“夷场”。虽然因为外国人曾经接济过小刀会,租界因此并未受战火影响,但小刀会起事以后占领县城,终成掣肘之患。二是由于洋人接济小刀会,与太平军从事军火交易,惹恼了朝廷,于是朝廷决定对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颁布禁止丝茶运往上海的禁令,并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增加关税。而洋人似乎也在与朝廷较劲,关系弄得很僵。有这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上海的进一步繁荣就受到很大的制约。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回转的余地。能够加以调停的关键,是洋人与朝廷都不想长久僵持下去。对于洋人来说,如果一定要与朝廷僵持,他们在上海的生意就将全面受到影响。比如,现在他们急需的茶丝,因为货源断绝,就只能在上海高价购进。而朝廷主要也只是恼恨洋人资助小刀会和卖给太平军军火,才发出禁令。从实际利益来说,如果真正断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断了一条财源,起码关税就要少收许多。

    由此,胡雪岩想充当调停人的角色。他认为,朝廷与洋人的争端绝不会长久,搞下去,洋人固然要受损失,但上海市面也要萧条,最终两败俱伤。他要做的是,在朝廷和洋人之间调停,把彼此发生争端的原因解除,叫朝廷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朝廷,这样才能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

    那时开戏院、茶楼也好,房地产也好,才会无往不利。

    于是,胡雪岩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自己囤积的生丝尽快脱手。这本来是他准备在销洋庄的过程中用来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一批丝。胡雪岩在这个时候脱手的目的,是要向洋人做出一种友好的姿态,因为洋人要在中国做生意,一般比较重视中国商人的态度。二是去苏州拜见江苏学政何桂清,想搭上官场的路子,在官场找到人来出面调停。在胡雪岩看来,如果有得力的人出来做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间的争端,并不是办不到的。

    胡雪岩对于朝廷与洋人争端的看法,当然只是从他作为一个商人的角度去看的。撇开他看法的对错暂且不论,他对自己生意的兴衰与市面安定与否关系的认识,以及他基于自己的认识,主动去维持市面平静的努力,却是很有启发性的。

    对于生意人要不要自觉去帮助维持市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也许会觉得生意人只管做生意,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帮助维持什么市面。只要自己有手腕,能够把握住机会,市面平静有市面平静的钱可赚,乱世有乱世的钱可赚。这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胡雪岩也说过,乱世之中,生意很难做,不过,越是难做就越是有机会。

    但是,无论如何,做生意总是与市面的环境相关,与时局的安定与否相关。乱世之中,也许确实能够给人提供许多崛起的机会,但从根本上来说,事业的发展还是需要越做越大。只想着在乱世之中找机会,甚至惟恐天下不乱,这只是一种投机者的想法,这样的人不会有大出息。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市面只有安定才有可能繁荣,市面繁荣,自己的生意才有兴旺的条件,市面的安定与繁荣要靠大家来维持。一个想有大成就的商人应该有维持市面平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分清“钱账”和“情账”

    “钱财账背后的‘人情’,向来是比钱财更重要的。”胡雪岩认识到这一点,也受益于这一点。但是,当“钱财账”与“人情账”互为消减的时候,胡雪岩向来是将后者作为第一考虑的,他宁可舍去钱财做个人情。

    往来要记账,事后免思量。对于合作伙伴,不仅要有一笔“钱财账”,还要有一笔“人情账”。让我们来看看胡雪岩是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为了能做成“洋庄”,胡雪岩在收买人心、拉拢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可谓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他费尽心机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和外商买办之间,而且还必须同时与洋人和自己同一战壕中心术不正者如朱福年之流斗智斗勇,实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终于做成了他的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赚了十八万两银子。但在清账后知道给参与者分红后自己不赚反赔时,他断然决定即使一两银子不赚,也该分的分,该付的付,决不能亏了朋友。

    这分、付之间胡雪岩获得的效益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使合作伙伴及朋友们看到了在这桩生意的运作中胡雪岩显示出来的足以服众的才能,更让朋友们看到他重朋友情分,可以同患难、共安乐的义气。且不说这桩生意使胡雪岩积累了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和外商取得了联系并有了初步的沟通,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和外商做军火生意以及借贷外资等,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桩生意,他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他在蚕丝经营行当中的地位,为他以后有效地联合同业控制并操纵蚕丝市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仅仅从这分、付之间显示出来的重朋友情分的义气,使他得到了如漕帮首领尤五、洋商买办古应春、湖州“户书”郁四等可以真正生死相托的朋友和帮手,其“收益”就实在不可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可以说,胡雪岩的所有的大大发迹的大宗生意,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做成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笔生意上,胡雪岩的“钱财账”是亏了,而“人情账”却大大地赚了一笔。前者的数目是有限的,后者却能给他带来不尽的机会与钱财。

    说到底,处理好钱财账与人情账的关系,也是商场“关系学”中的必有之义。商事活动中,许多时候确实不能仅仅在金钱上算自己的赚赔进出账,仅仅在自己的赚赔进出账上打“小九九”,也许能凭着精细的算计获得一些进益,但却很难有大的成就,相反,有时在钱财的赚赔上洒脱些、大气些,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更大、更长远的效益,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胡雪岩不在乎银钱上的赚赔出入,分、付之下获得如此的效益,让人不能不佩服他的大气和远见。假如他只盯着自己银钱上的进出而一毛不拔或为自己多留一点而一毛分成几段拔,是否最终会得不偿失呢?

    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胡雪岩有着“责人宽,律己严”的胸怀,对待钱财和人情的问题,如果他亏了,他会大量地将其化做人情;但如果亏的是对方,他一定会坚持感情归感情,生意归生意。这也是他的信用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样做法,使得生意伙伴之间在利害关系上获得一种相互的约束,因此,它也是一种合作伙伴及朋友间必要的信用保证。

    胡雪岩做生意时特别注意这一点。他与庞二合作,做成了第一笔生丝销洋庄的生意,并且在这笔生意的运作过程中,发现了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的“毛病”。胡雪岩不仅收服了朱福年,很好地处理了因为朱福年而在生意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且在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精明的生意眼光和为人仁厚的品性。庞二在与胡雪岩合作中,对胡雪岩的为人,由了解而至心悦诚服,因此,他想让胡雪岩完全加入自己的生意,帮自己全权照应上海的丝行。庞二想出的办法是由他送胡雪岩股份,算是胡雪岩跟他合伙,这样也就有了老板的身份,可以名正言顺地为他管理上海的生丝生意了。

    能够彻底与庞二合伙,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当然是胡雪岩求之不得的。但胡雪岩表示他不赞成吃“干股”这一套花样,既然庞二同意让他入股,他就必须拿出现银做股本。他的实力不如庞二,可以只占两成,庞二拿四十万两,他拿十万两,而且还要立个合伙的合同。胡雪岩的想法很明确,感情是感情,生意是生意,不能一概而论搅在一起夹缠不清。因为由于照顾朋友的情分,一时做出慷慨的决定,以后也许后悔而且还有说不出的苦。朋友相交,如果到了这个地步,也就一定不能善始善终,而生意上的合作也不会有好结果。

    这样处理这件事情,自然是高明的。从合作的角度,胡雪岩拿出这十万两现银的股本,他与庞二之间订立了合伙的合同,双方也就有了明确的责任和信用关系,而这一种朋友关系之外的责任信用关系,正是他们长期合作的保证。

    在实际中,生意伙伴之间也的确需要信用的保证。这种保证当然可以是合作伙伴之间的朋友感情。但生意场上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感情之外的按规矩来的保证,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亲弟兄,明算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这句话中透出的人们由生活经验而来的智慧,也的确是商场中应该遵循的至理名言。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胡雪岩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能根据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条件去区别对待,恰到好处地处理“钱财账”与“人情账”的关系。

    坚信顾客至上的理念

    胡雪岩在自己的经商生涯中发现了许多商业的奥秘,他曾说过这样一席话:冷语伤客六月寒,微笑迎宾数九暖。如果对顾客总是不理不睬的,有时候甚至是恶声恶气,那么,无论你的商品有多好,门面有多漂亮,顾客也不会光顾的。

    在当今的商品经济中,顾客起到了控制的作用,因此,不少商家便把顾客看作是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来源,提出了诸如“顾客至上”等一系列的口号。

    其实,胡雪岩在经商期间就已经提出了这些观点。他曾说过,顾客乃商家的养命之源,商号的好与坏,都是由顾客决定的。只有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才能培养起广大顾客的忠诚度,店铺也才能繁荣兴旺。

    胡雪岩在朝廷上是有名的“红顶商人”,他不仅有官场的支持,还有“活财神”的美誉,但他从未以势压人,胡庆余堂也不像其他的药店那样店大欺客,反而是热情待客。在胡庆余堂,只要是学徒,在刚进店的时候,都要学习怎样接客,怎样招呼客人。这些都是胡庆余堂不同于其他药店的地方。

    俗话说:“商业处处是学问,顾客个个是先生。”胡庆余堂在刚刚开业的时候,胡雪岩头戴花翎、身穿官服,亲自来接待客人。有一次,一个来自湖州的香客在自己的店里买了一盒胡氏辟瘟丹,当他打开一看,脸上立刻露出了不满的神色。恰巧胡雪岩在一旁看到了客人的脸色。当即上前审视药品,表示这个药确实有不合格之处,并一再向客人道歉,并命令店员再换新药。

    然而,不巧的是,这天的辟瘟丹刚好卖完,胡雪岩想到客人远道而来,如果再让客人回去,不久又再来取药,这无疑是给客人增加了些许麻烦,便留客人住下,并且向他做出保证:三天之内一定会把新药赶制出来。

    两天后,新药赶制出来了,胡雪岩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他亲自把新药送到湖州香客的房间里。这位湖州香客看到胡雪岩这么认真地对待自己,心里大为感动。回到湖州以后,他逢人便讲胡庆余堂的服务是多么周到,胡老板为人是多么和善。这无疑给胡庆余堂好好地做了一次广告。

    胡雪岩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唯一应该做的就是承担服务失误所造成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纠正错误,赢得顾客的二次满意。这对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彰显胡庆余堂“顾客至上”的宗旨,胡庆余堂还专门设置了顾客休息的座椅;在流行病流行的暑热时期,免费为客人提供解暑的药汤和药物;在远近的香客赶到庙里烧香,并且大批涌入杭州城的时候,胡庆余堂便降低药品的价格;如果有急诊病人,哪怕是寒冬也要准时接待。

    在某年冬天的一段日子里,杭州城流行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在半夜三更总是有人敲门求医,值夜班的店员一定遵照店规为病人现熬汤药,并且仔仔细细地做好每一步,其细致程度令人称叹。

    胡雪岩要求自己的店员把顾客当作活命的源泉和衣食父母,正是因为胡雪岩把顾客摆在了第一的位置,所以胡庆余堂的生意总是很兴隆。

    胡雪岩认为要想留住顾客,就应该留住顾客的心,要想留住顾客的心,就必须提供好的服务。胡雪岩认为,顾客花钱购买的不仅仅是药品,还有店铺的服务。这种无形的商品总是会在关键的时刻为自己的店铺加分。在晚清那个商品经济尚未成熟的时期,胡雪岩就已经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不说他有睿智的头脑和远见的卓识。

    在苏州城里有一家店,专门经营南货,叫做“孙春阳”。这家店的开山祖师是孙春阳,原本他是明代的一个读书人,因为屡试不第,于是便对功名死心,开始从商。这家店铺的买卖不同于其他的店铺,其店规非常严格,原料选择精细,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江浙一带的人都讲究饮食的精细,人们大多推崇孙春阳的货色。苏州城自古人口众多,是东南的一大都会。这里的店铺亦比比皆是,然而唯独这家老字号的店铺声名远播,两百多年来,店铺几次易主,但兴隆依旧。这就可以看出其招牌非同一般。

    在这家店里,店员各司其事,虽然气氛严肃,但也不失朝气。其经营方式更是特别。在这家店里,你看不到货色,而顾客交易后都会得到一张小票,然后顾客拿着小票直接到后面取货。原来这家店有自己独有的办货方式,那就是按照货物分类,依次摆在后堂。前堂只管交易开票,并不负责发货。因为“孙春阳”货物真实,童叟无欺,所以,全苏州城的百姓都对这家店非常满意。

    胡雪岩为了增加对这家店的了解,便亲自到店里买了一些东西,在到柜台交款之后,他希望店里能够派人把他要的东西送到他下榻的客栈,结果店员拒绝了。这家老字号的店铺自恃牌子硬,就说自己的店从未有过为顾客送货的道理,他们也不愿意破坏祖宗留下来的老规矩。

    胡雪岩听了店员的解释,便断定“孙春阳”的招牌不会维持太久。胡雪岩认为店是死的,但店规是活的,人是活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改变,但有的事情却需要改变。正所谓变通,不“变”怎么“通”呢?只有变通了,才有可能长久。世间万物都是随着局势的发展而改变,以求得生机。

    如今的经商环境改变了,这家店还在坚持自己“店大欺客”的规矩,恐怕是不会长久的。

    胡雪岩正是看到了顾客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会认为店大欺客的店不会维持太久,只有那些不论怎样都始终坚持为顾客着想的店铺,才会经得住时间和局势的考验,最终永久地存在。胡雪岩的做法,不仅使顾客对胡庆余堂充满信任,而且在顾客的心目中树起一块明亮的金字招牌,为自己招来滚滚财源。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顾客乃商家的养命之源,商号的好与坏,都是由顾客决定的。只有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才能培养起广大顾客的忠诚度,店铺也才能繁荣兴旺。

    想想自己,也想想别人

    胡雪岩有一句名言:在生意场上人要学会“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想想自己”就是为自己的生意去细心谋划,钱是需要用心去赚的,不然生意就不会红火;“想想别人”就是想想别人的辛苦,别人的难处,有钱大家一起赚,而不是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在商场上,自己为利着想是应该的,很多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细心谋划自己的事业。但是能够做到为别人着想的人则更高一筹,他的事业也会更加兴旺。现在流行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是商家挣钱的来源,所以不可能不替顾客着想,只要做到想顾客之所想,抓住顾客的心理,为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产品,那么顾客必定会慷慨解囊,钱自然就赚到手了。

    但“想想别人”中的“别人”指的不仅仅是我们交易的对象——顾客,更指的是我们竞争或者合作的对象。在竞争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了对手的想法,那么就可以在竞争中时时处于先机,掌握主动权,从而战胜对手。在合作中,讲的是共同盈利,好处共享,只有在为自己打算的同时,为合作者的利益着想,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对方信任你了才会尽心尽力帮助你,双方也才能合作愉快,达到共同盈利的目的。胡雪岩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是他人际关系良好,做生意成功的一个法宝。

    胡雪岩义名在外,为人厚道,杭州城内无论官民都愿意把自己的钱存到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使得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一开业就显出一派兴旺景象,胡雪岩又知人善任请了一个叫刘庆生的得力手下为他打理内务,自己就抽出身来帮王有龄的忙。

    王有龄因为得到胡雪岩的帮助,顺利地解决了漕米解运的老大难问题,博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也替巡抚大人去了一块心病。巡抚大人为此允诺为王有龄请功。王有龄自然喜不自禁,谁知一等再等,却不见有什么消息,心中虽然着急却又不好开口向巡抚大人问及此事。

    王有龄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去找胡雪岩一起商量此事。胡雪岩立刻去找巡抚大人身边的一位何姓师父,通过他了解了这位巡抚大人的真实想法。

    原来这位巡抚大人黄宗汉为人十分贪婪、刻毒,虽然王有龄办事得力,但想要外放肥缺,不给那位巡抚黄大人一点好处,这件事恐怕只能成为无果之花。

    胡雪岩掌握了巡抚大人的这一爱好就对症下药,主动以王有龄的名义给黄宗汉家里送两万两银子,果然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没几天王有龄便得以外放湖州知府,而且同时兼任原海运局坐办一职。

    江浙本就是全国有名的富庶之地,而这湖州更是江浙中最富的地方,到这里做知府无疑是个大大的美差,王有龄真可谓是“钱”途无量了。

    王有龄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边左右人等无不劝他,速速赶在五月初一接任视事。之所以会有这等建议,理由很简单:尽早上任,尽早搂到端午节“节敬”。

    清代吏制昏暗,红包回扣、孝敬贿赂乃是公然为之,蔚为风气。风气所及,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一年三节另外还有额外收入,称为“节敬”。浙江省本来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种孝敬自然不在少数,这就是王有龄左右手下各路聪明才智之士无不劝他赶快上路的真正原因。

    王有龄想听听胡雪岩对此有什么看法,胡雪岩说道:“银钱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却是得罪了就没得救了!”他劝王有龄等到端午节之后,再走马上任。

    俗话说:“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胡雪岩之所以这样建议是有多方面考虑的,王有龄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还有前任,别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门混了那么久,就指望着端午节敬,王有龄虽可名正言顺地抢在头里接事,抢前任的节敬,可是,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和前任结下积怨,暂时可能会相安无事,但这个不稳定因素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发作。要是将来在关键时刻发作,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那可就划不来了。

    可见,好处不能占绝,干事情不能吃干抹净,一点后路都不留给别人。人家前任知府虽被扫地出门,但你新官上任之际,总得替人家想想,送对方一顿“节敬”,自己又没损失什么,还赚了对方一个人情,自会让别人对你感激不尽。看来胡雪岩深谙此道。

    王有龄春风得意,做了湖州的知府,同时还兼管乌程县和海运局,纵使有三头六臂,也感觉力不从心。此时,胡雪岩想走捐官的路子,只弄到了身份,还没有具体的职务。王有龄想把杭州城里的海运局让出来,委任胡雪岩为海运局委员,相当于王有龄在海运局的代理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无疑是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胡雪岩却认为不可。

    他的道理很简单,但一般人就是办不到,个中关键,在于胡雪岩能够退一步为别人着想。胡雪岩对王有龄说,海运局里有个周委员,资格老、辈分高,人家苦等这个职位已经很久,原地踏步了多少年,终于有了升官的机会,我又怎么可以不顾周委员,去当这个代理呢?这从道义上根本说不过去。果不其然,好心终有好报,周代理当代理后,凡事都与胡雪岩商量,这就等于还是胡雪岩做幕后代理,权力仍然掌握在他手中。

    正是因为胡雪岩有了这个仗义的举动,等于有王有龄、周委员两个人在海运局替他抬轿子,要是直接委以胡雪岩代理职务,那就等于为他树立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胡雪岩在这件事中把“想想别人”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他是一个人情练达,十分通晓人情世故的一个人。做事多想想别人,在无意中就会有一种美丽的收获。就像我们去坐车去某一个地方,如果只想着目的地,而对沿路的风景不屑一顾,那么这趟旅行便少了很多乐趣。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在生意路上,有时就像是一趟旅行,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多为别人想想,那么一路上我们就会多几个忠实的生意伙伴!

    双输不如双赢

    有时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以一个“和”字当头,天大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当然,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还得拿出诚意。

    胡雪岩经商做生意非常善于利用“鱼饵”,这使得他在生意场中屡屡成功。

    有一次,王有龄用十余艘大船载着20万石官粮从宁波港出发,准备驶往天津。不料,船队行至上海时,被漕帮用几十艘小舢舨做成的火船给烧了个干净。消息传到海运局,王有龄闻之大惊,赶紧呈请巡抚衙门调查真相,缉拿纵火犯。

    可是,十几天过去了,此事仍毫无头绪。王有龄心急如焚。这时胡雪岩匆匆忙忙地赶来了。

    “查到什么消息了吗?”王有龄急切地问。

    “当然,这是漕帮中的青帮所为。”胡雪岩神色凝重地说,“这事说来话就长了。”

    于是,胡雪岩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

    原来,王有龄的海运局砸碎了漕帮的饭碗。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南方产米之地,每年都要运粮北上。千百年来,这种粮运逐渐发展壮大,除运粮米外,也有别的物品,统称为漕运。参与漕运行当的人,包括船家、账房、伙计、船老大诸班人马,以及运河两岸以运输为业的人家,结成了“漕帮”,以互相支援,调节关系,统一行动。

    清朝以来,由于政府漕运管理机构视漕运为肥肉,人人染指,使得漕帮日渐衰败。于是,漕帮逐渐帮派组织化,明火执仗或趁月黑风高时,大行抢劫。后来,漕帮又在运河中设卡收税,无视法度,犹如另外一个王国,让朝廷甚为恐慌。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京杭运河经常受战事影响,漕运更为不力。于是有大臣建议,何不改漕运为海运,可既不受战事影响,又可使漕帮势力自然消亡,解决国家的心腹之患。

    于是,朝廷成立海运局。此局一开,果然运输比漕运有效力,海运局也因此而大发其财。然而,这对漕帮的人来说,却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由于朝廷粮米不再由运河北运,这等于夺了漕帮的饭碗,于是许多帮内人员把目光投向了海运局,准备报复。王有龄的运粮船队就这样被烧了。听完胡雪岩的述说,王有龄沮丧地说:“如此说来,那就只有关门,让朝廷下令恢复漕运吗?”

    “那也未必。”胡雪岩说,“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如今漕帮敢烧毁朝廷粮米,也是被逼无奈。如果朝廷追查下来,只会把漕帮逼上绝路,狗急也会跳墙,更何况,暗箭难防,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不如现在去与青帮讲和,分他们点好处,息事宁人。”

    于是,王有龄请胡雪岩亲自出马去和谈。胡雪岩也是当仁不让,准备了一船杭州特产,找到在青帮当小首领的朋友陈三,乘船来到青帮的总部。与首领廖化生见过礼,送上一船杭州土产之后,胡雪岩又从怀中取出一张10万两的银票,放在盘上,双手奉献给廖化生。

    廖化生瞟了一眼,露出一点喜悦之色说:“胡先生,你不带兵,却带来银票,想必是有什么谋划?”

    胡雪岩说:“前辈,雪岩今日前来,不过是因仰慕漕帮的声威,前来致意罢了。”

    廖化生哈哈一笑:“胡先生,你真会说笑话,今日的漕帮如西山之落日,哪里比得上海运局的声威!”

    胡雪岩说:“朝廷法令多改,全然不体谅民生的艰难,而海运局迫于朝廷王法,也不得不照章办事,也是难处多多,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声威!”

    廖化生说:“我们是民,海运局是官。官既不为民着想,民又何必为官开方便之门呢?”

    胡雪岩说:“这次王先生的船被烧后,浙江巡抚严令追查真凶,明查暗访,近日拟就一封密函,要呈皇上亲启。”

    廖化生敏感地问道:“胡先生可知道其中有什么消息?”

    胡雪岩目视左右,廖化生会意,挥手退去周围的人说:“现在不妨直言。”

    胡雪岩一言不发,从怀中掏出一封密函,交给廖化生。廖化生看完密函,脸色变得铁青,原来这正是浙江巡抚上奏朝廷的密函,里面历数漕帮滋扰地方,火烧粮船,目无法纪。信的最后说:“漕帮名为货运之帮,实则杀人越货之帮。请圣上痛下决心,将漕帮一举歼灭,方可绝此后患。”

    廖化生半晌无言,心想,漕帮虽盛,却如何能同朝廷抗衡,一旦朝廷下旨清剿,只恐怕无数弟兄要为此丧命,想不到几百年的漕帮就要毁于一旦。念及此,廖化生一声长叹:“事到如今,也只有与之一拼了。”

    胡雪岩说:“前辈请宽心,胡某已做了手脚,半路截此密函,朝廷尚不知,如今重要的是赶紧把粮米、船只凑齐,运到天津,以免京中下旨查办。”

    廖化生迷惑地说:“不知胡兄弟为什么如此相帮?”

    胡雪岩说:“漕帮兄弟,自古靠水吃水,养家糊口全赖于此。如今朝廷全然不加体恤,另成海运,一个人突然被夺了饭碗,岂能不气?纵有出格之处,官府也应体察下情,岂能发兵一剿了之?况漕帮多少热血男儿,较量下来,不知要死伤多少人!”

    “胡兄弟,难得你一片仁厚之心,我廖某真是看走眼了,胡兄弟,请受我一拜!”

    廖化生说着起身欲下拜。

    胡雪岩赶忙扶住廖化生说:“前辈,折煞后生了!晚辈岂敢受此大礼!”

    把廖化生扶上座位,胡雪岩又说:“如今运河失修,战事频繁,漕运不畅,海道颇见成效,此也是大势所趋,所以皇上才下了圣旨。漕帮弟兄,只有想办法另谋出路,才是长久的良策,否则,一味破坏,只恐逃脱这次,难逃下次啊!”

    廖化生说:“道理在下如何不知?只是帮内弟兄,只会吃水上饭,别的营生一点儿也不会。”

    胡雪岩说:“我愿以钱庄出面,放款给前辈作购粮资本,弟兄可摇船到乡间收粮,聚拢出海,海运费用弟兄仍可享其半,如此,不知前辈意下如何?”

    廖化生大喜过望说:“胡先生真是仁义四海!只是你便少赚钱了,于心实在不安!”

    胡雪岩说:“人在江湖走,全靠互相支撑,金钱乃是小事。”

    这样,胡雪岩不仅化解了漕帮对海运局的仇恨,而且还利用漕帮把粮食生意做到各个乡间。后来,漕帮势力成为胡雪岩海运、漕运的有力保护者,使胡雪岩的生意受益无穷。

    本来,胡雪岩背后有朝廷,实力远远强过漕帮,并且,漕帮火烧官船又不占理,胡雪岩大可以让朝廷派兵“剿匪”。但这么一来,却有两个坏处,一是王有龄难逃“办事不力”的罪责,这不是胡雪岩想看到的,他可不希望自己的靠山有什么闪失;二是从此结下了漕帮这个仇家,胡雪岩毕竟是个商人,商人讲究和气生财,而不是斗气。于是他转而为漕帮筹划生计,利用这个“饵”,既解决了漕米北运,还钓到了漕帮这么一个大“朋友”。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合作,就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这样就可以壮大自己;另外,通过合作,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朋友,这样,竞争对手就相对少了,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