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骄子-高原胜景白岩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凡属丘陵沟壑地貌,往往是贫穷的代名词,而毛乌素沙漠,又总是同荒芜相邻。定边,这个拥有6920平方公里土地的县份,偏偏镶嵌在陕、甘、宁、蒙的交汇点上。境南为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域,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2.8%,境北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过渡地带,占全县土地面积47.2%,绵亘百余里的白于山脉,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早在远古时代,这里便有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过的主要是游牧生活。

    真正建立县制,不过二百多年而已。然而就是在这二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时代更迭,星移斗转,不变的只是穷苦的日月。尽管有“绒毛集散地”之说,尽管有“大青盐”之实,但仍然不能使这里的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直到1993年,全县财政收入虽然超过1000万元,但还是拖欠干部、职工工资2000万元,财政赤字近6000万元。政府只有一门心事,就是努力设法保全工资,就连理应优先发放的教师工资也都时有拖欠,那么其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一县之长差不多成为工资县长。据说:县里当时要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财政实在捉襟见肘,只得打发人向当时的羊绒商贩暂借了数千元,这才将就着召开了一次经济工作会议。

    二

    也就是在1993年这一年,定边县成立了一个石油钻采公司,定为县石化总公司的下属企业。公司成立之后就当时的现状来说,也只有这个公司的名字,其余什么都没有。即无资金、无设备、无技术、无办公场地。张林森,这个能在高原深处构筑财富胜景的人,就是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出任公司经理。仅用10年的时间,使得公司总资产达18.7亿元,年原油产能45万吨,每年可以实现工业产值7.5亿元,税利费2.5亿元。一举将资源开发变成全县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60%,至目前为止,全县财政收入86%来源于石油产业,张林森被人们称之为定边的“石油大王”。

    三

    张林森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是他有别于常人的独立的个性和坚韧不屈的毅力。1952年12月,他出生在定边县贺圈乡武兴庄村的一户贫农家庭。

    他的童年几乎就是在饥荒中度过的。刚入定边中学读书,不料“文革”开始,学校停课,学生一律回乡参加农业劳动锻炼。张林森的人生理想,尚未展开,就给反弹回来。农村是否真能“大有作为”?但至少可以培养人的个性耐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吃苦已成习惯。20岁那年,他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委员。

    那时考核农村干部的基本标准,只要确保不要饿死人,就是一名好干部。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1年,没有因为饥饿而倒下一个人,相比于周边邻村,武兴庄稍胜一筹,群众对他相当拥护。在1987年他被县上选任多种经营公司经理时,农民舍不得让他走。最后还是十里相送,大伙认为他有前途,可能在大一点的地方更能发挥他的长处。

    四

    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张林森任县多种经营公司经理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竟然将一个亏损39万的企业搞得生机重现,经营管理很快步入正轨。两年之后,他被县石油公司所看重,调他担任待业青年门市部经理,也是在不长的时间里将亏损10万元的门市部转变成盈利集体。

    张林森的长处在于遵循经济规律,善于调查研究,分析判断,适时出击,用智慧抵抗风险,很快就能扭转局面。

    早在1983年,他所在的乡有个农林牧场,原属“知青点”。由于知青返城,缺乏管理,连年亏损,入不敷出,已经变成公社的经济负担。公社动员张林森承包这个农林牧场。80年代初期,听到“承包”二字,都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何况,从某种程度讲,农林牧场属政治产物,早先是给下乡知青安排的落脚之地。这或许是张林森步入经营历程的首次尝试,就在许多人为他担心的时刻,他与公社签订了5年期限的合同,承包费为3.5万元。他背着铺盖住进了场部,成为一名承包场长。

    初上任的他,首先清查了农林牧场的资产,共有树8054棵,奶牛10头,猪3头,羊l0只,水地40亩。

    农民出身的张林森,对农林牧场经营不能说陌生,但是仅凭单一生产经营显然不行。他制订了农林牧结合发展方案,并很快付诸实施,其步骤是:打井发展水地,以水地种植玉米,又以青储玉米秆作为饲料,用饲料发展畜牧。

    畜牧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农业林业的发展。不到5年,结束承包期,张林森悉数上缴:树木37800棵,奶牛36头,猪25头,羊200只,水地120亩。奶牛每天产奶500斤,猪每年繁殖200多头,羊每年繁殖60多只。

    农林牧场一下变成贺圈乡的盈利集体,5年经济净增120万元。依照合同要求,除承包费外,其余盈利归他自己所有,然而,张林森5年承包期里实际上缴承包费为50万元。

    五

    从1983年的承包农林牧场,到担任多种经营公司经理,再到石油公司待业青年门市部经理的各种经营运作历程,这些似乎在为后来从事的石油产业积累着经验。人生如同登楼,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面对成立不久的这种“四无”公司,即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张林森清楚地知道必须靠自身力量白手起家,迎难而上。

    他到底是个有经验又具判断力的人。他依稀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长庆油田在当时的大会战中,对在油田边缘山区打过的9口探井,认为无开采价值,并且已封口废弃。这一封就是20年。他想:没有开采价值,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油,哪怕产量低一点,对这个“四无”企业可能就是一个起步的支点。

    于是,他想方设法寻找9口井的地质资料,然后拿着这些资料向长庆油田的专家请教,邀请他们重新来实地考察。最后经专家们反复论证,这9口井都有开采价值。张林森这一下看到了希望。然而,投入资金和开采设备均无着落。所幸张林森在前几次挂帅经营中,已经在周边赢得了诚信,加上他厚道的为人,他开口借钱,人们相信他,很快就借到数十万元。

    他远赴河南,向石油钻采设备厂赊到近300万元的设备。随后再去兰州,从兰州通用机械设备厂赊回锅炉车、水泥车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他率领几十名工人,在边远的山区,顶风雪,战严寒,终于从一口一口废弃井中抽出了原油。这些油井产量虽然不很理想,但是足以让他的事业航船开始启航了。

    他和他的员工们满怀信心,坚定意志,就像当年大庆工人创业那样,不畏艰险,夜以继日,克服种种让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石油行业里树立起“定边石油钻采公司”的招牌。这一年,总共采油2000多吨,上缴国家税利17万元。

    六

    用当地领导和群众的话说,张林森干什么都能成功!他的确是这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能使企业绝路逢生。对于石油开采这一领域,张林森更注重科技作用,不仅自己修完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函授课程,而且与“人大”建立长期培训人员机制,陆续聘请十多名国内专家学者担任企业顾问,参与公司的科学决策。他本人也被人民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他所撰写的论文《珍惜资产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文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上发表。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管理手段。

    科学的头脑,使他眼界开阔,也使企业得以稳步发展。定边石油钻采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定位准确,决策科学,一年上一个新台阶。这里不妨透过一组数字,看看公司的发展轨迹:

    1998年,生产原油13300吨,销售收入1080万元,实现税利308万元,企业资产4332万元;1999年,生产原油14760吨,销售收入1260万元,实现税利348万元,企业资产达6232万元;2000年,生产原油50800吨,销售收入6420万元,实现税利197l万元,企业资产达9604万元;2001年,生产原油82600吨,销售收入8850万元,实现税利3684万元,企业资产达12500万元;2002年,生产原油91800吨,销售收入10200万元,实现税利4007万元,企业资产14000万元。

    2003年6月,该县对私营油井实施“三权”回收,进行了石油重组,并入延长油矿管理局,更名为“延长油矿管理局定边石油钻采公司”。张林森继续担任总经理,公司下设15个科室,5个采油队,一个井下作业队,拥有油井620口,共有职工1650人。2003年和1998年(开始分设为独力法人实体)相比,原油年产量增长了14.8倍,销售收入增加了34.5倍,税利费增长了123.4倍,企业总资产增长了41倍。

    七

    有评论说,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张林森早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公司先后投资4200万元,在油区建有11个原油集输站,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流程工艺,单井生产的原油全部通过地下管道输入集输站,然后进行集中脱水、脱气,集中管理,集中发运。也就是说:“油源滚滚流,油区不见油”。

    同时,他们对进入集输站的原油在集中脱水、脱气过程中,将原油、污水和伴生气进行自动分离。污水处理后回注地层,既解决了伴生水地表渗流造成污染的可能,又解决了油田注水水源与油层污染结垢的可能。而且将伴生气用作锅炉燃料全部燃烧,又节约了燃料的费用。

    井区绿化工程,与油井开采几乎是同期进行。他们将油区道路和井场周围全面绿化,一是把油区主要地带承包给治沙英雄石光银,以确保种植一块,巩固一处,几年下来绿化率达100%,种苗成活率也在95%以上。

    每年利用植树节动员全体员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完成绿化面积为5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由企业出资60多万元购买树种,交由农民栽植,并由农民养护受益,仅此一项,绿化面积达20平方公里,到现在为止,地面绿化已覆盖了油区的每一个角落。昔日荒山野岭,今朝一片绿州。“定钻”不仅没有使环境恶化,反倒变成优美的生产和人居环境。

    八

    张林森和他的石油钻采公司,仅用十年的时间,以较小的投入,创造了最大的利益,各项工作均步入良性循环,先后被省、地、县分别评为经济效益明星企业、百强企业、技术改造先进企业。2004年3月被评为中国优秀企业。

    张林森本人1999年1月被评为榆林地区先进管理者,2000年4月被评为榆林地区劳动模范,2000年l0月荣获陕西省第七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1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九五”技术改造先进典型,2002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600多名高原石油人,在荒漠的高原上构筑起一处雄奇的胜景,标志着一场经济革命在这块土地上的兴起。岁月打磨了他们的坚强性格,时代给予了他们机遇。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再次奏响,张林森和他的石油钻采公司,正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