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从苏北洪泽县,到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灌南县、响水县、涟水县、盐城市、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直至淮河入海水道入海口,小麦都是大地冬春季的主角。在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入海口附近,冬小麦在离大海不过两三百米处才终止它的物种“入侵”。它们在河滩上的长势都是很好的,愈往西愈好。苏北灌溉总渠河滩上的冬小麦比淮河入海水道河滩上的冬小麦长势更好、更厚,正由青转黄,由清秀转苍厚。只是想来它们会受每年汛期的水情影响,能否丰收甚至收获,都还不是人或行政命令能说了算的。六垛的南北东西,分属射阳县和滨海县管辖。这里沙土地的另一大主角,是大蒜。此时正是蒜薹大量成熟上市的季节,大片的蒜地,放眼望去,与风起浪涌的麦田几乎没有区别。路边、田头,到处都是收获蒜薹的农人。早晨天刚放亮,就会有成群的男女聚集在通过集镇的国道、省道、县道两旁,等候蒜地主人的雇佣下地拔蒜薹,于是道路两旁的大蒜地里,很快就会有许多人在其中游动。路边总会有拉运蒜薹的农用车来来去去,集市上也总会有人批发零售成把成捆的蒜薹。
苏北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人工水利的痕迹也比比皆是。这是冬小麦大面积推广的前提条件,因为冬小麦需要较好的灌溉体系予以支撑。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说到了与冬小麦有关的事。说是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执政之初,附近的韩国感觉受到了很大威胁,于是韩国的智囊精英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大阴谋,他们派出一位叫郑国的高级水利工程师,到秦国说服了秦王,在关中平原开凿一条150公里长、连接渭水支流泾水和洛水的人工水道郑国渠。这样的话,渭水北部的广大土地都可以享受充分灌溉之利,秦国的粮食产量自然也可以得到很大提高。韩国人费尽心机搞的这个设计,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他们精心设计的机关,是鼓动秦国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劳民伤财,以这种方式拖延甚至拖垮秦国经济,因为当地传统粮食作物如谷子(粟)和黄米(黍)十分耐旱,这些作物一季只接收一次雨水的亲吻就可以有很不错的收成,对水利灌溉的需求并不迫切。但郑国渠建成后,出乎意料地解决了冬小麦在当地大规模种植的问题,冬小麦产量远远高于谷子和黄米,秦国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当然,不仅仅是冬小麦,有了比较完善的水利体系以及比较有效合理的水利分配体制,所有的农业生产,就都有了丰收的基础。
近黄海的滨海县境内,淮河入海水道以北10公里左右,有滨淮镇、临淮港镇等聚落,不知这些地名,是古已有之(如淮阴,但淮阴离黄海尚有较远距离),还是后来的命名,也许这些地方,正是当年淮河天然入海水道经过的地方。这都与启于两宋的黄河泛淮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些地名,能读到地理、历史、文化变迁的丰富信息。但是,滨淮镇、临淮港镇等地,离黄海略微有些儿近,我怀疑1000年前它们脚下的土地是否存在。河流造地的工程从未间断,一直在进行,特别是黄河的辛勤和耐劳举世瞩目。在我脚下生长着冬小麦、大蒜和油菜的土地,都是黄沙土壤,连从六垛集上购买的辣椒苗,根部带着的也都是黄沙土。这是黄河进行地理搬运的证物!
2012年5月11日 江苏省射阳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