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人”的假设
“经济人”又称为“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二、“社会人”的假设
“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就是:
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
三、“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马斯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与他的人性观密切相关的。在他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
四、“复杂人”的假设
“复杂人”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的假设。人的需求随着各种变化而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会改变。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一般“需求理论”
某人在某时某地的需求绝不止一个,但其中能刺激某人产生行为的需求,应该是其中强度最高的一个。一项需求一经满足之后,其重要性随即降低,而另一项需求则将兴起。这就是激励的“一般需求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的需求。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和他在匹兹堡的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研究提出了“双因素论”,赫茨伯格认为,只有靠激励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四、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
五、公平理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76年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六、波特—劳勒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在期望理论基础上引申出了一个实际上更为完善的激励模式,努力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加上人们所看到的并认为是需要的能力,以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
七、激励需求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克莱兰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种,即成就、权力、社交。所有这三种需求,与管理工作都有特别的联系。
八、我们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对人的认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人的需求、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按照这个模式,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工作,以求达到激励的目的。
(一)从研究和满足人的需求方面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二)从目标设置上研究如何调动积极性。
(三)强化动机,也即刺激。
(四)及时反馈。
第三节 激励方式与要求
一、激励的方式
在研究了激励理论之后,主管人员往往急于寻求最有效的激励方法。然而,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找到了能够诱导一个人进行工作,并较好地完成工作的因素,同时还取决于人们的觉悟。这些因素是按照人们的需求和认识来定的,而人们的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着的因素,因而激励的方法也就多种多样。
二、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激励问题,是指人们总是受到他认为可以得到报酬的激励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只需查明他或她的需求,然后给予尽可能多的报酬就可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