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上帝-莫让自卑腐蚀你的自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信能够创造奇迹。如果上天只赐给你一个柠檬,自信者会从自己的处境中,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最后把柠檬做成受大众喜爱的柠檬水。而自信一旦被自卑腐蚀,自信者变成了自卑者,他就会发出感叹,我完了,我没有希望了,一个发酸的水果能干什么呢?进而,他开始埋怨自己命运的不幸,诅咒上天的不公,让自己沉浸在由自卑编织的黑暗之中。

    人人都有自卑感

    无数个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世人,信心能够创造奇迹,一个人的成功程度,取决于他的自信程度。信心多一分,成功就会多十分。

    而自卑则是自信的绊脚石,那么由此推理下去,是不是说那些成功人士就没有自卑?非也。

    尼采说:

    人类都拥有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会使你对外界的要求,做出本能的回应。

    人类的自然属性有多种,自卑感也是其中之一。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传世名著《自卑与超越》中说,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人类为何会有自卑感呢?

    这是因为人类的欲求是无止境的,而任何处境的人,都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欲求。

    在我们生活的宇宙里,空间是浩瀚无际的,你永远无法超越。人类的活动范围,相对于无边的宇宙,显得太过于渺小。

    时间是无始无终,永无尽头的。人生的几十年,相对于无始无终的时间,显得太过于短暂,人类不过是匆匆过客。历史上,秦始皇、汉文帝这些权倾天下的伟人,试图超越时间长生不老,最后都失败了,也成了历史上的笑柄。

    概而言之,在时空面前的无奈,是整个人类自卑的根源。

    具体到个人的自卑,其根源在于你永远无法让自己的一切全都最好。

    如果你是学生,你无法保证你的学习成绩全班最好。即使全班最好,你也无法保证全年级最好。即使全年级最好了,你也无法保证在你所在的城市最好。

    即便你是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你也未必能够超越自卑。因为也许你家很穷,也许你的学习用具、你的衣服都很寒酸,这会让你在富裕学生面前有些自卑。

    即便你很富裕,你能保证你很漂亮吗?你学习成绩很好,家庭也富裕,但遇到那种肤如凝脂、娇艳如花的女生,你会没有一点自卑吗?

    即便你也有美貌,你能保证你足够幸福、快乐吗?即便你幸福、快乐,你就能保证你能够收获美好的命运吗?

    实际上,一个学生不可能把学习成绩、富裕、美貌、幸福、好运所有条件都集中于一身,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所欠缺,而这个欠缺又是你非常看重的,那么,当你遇到在这个方面非常优秀的人时,你就难免会有些自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仅普通人自卑,名人也有自卑。

    例如,当能文能武的曾国藩,遇到状元出身的张之万时,他心里有些自卑,因为他虽然早年读书非常用功,但依然没有考取状元;当才华横溢的刘墉,遇到“才子”纪晓岚时,他有些自卑,因为无论他如何努力,他在才情方面都逊色于纪晓岚。

    曾国藩、刘墉这些成功人士尚且有不如意的地方,尚且有自卑的时候,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

    自卑为你能力设限

    在影视作品中,人们常常看到那些亲眼目睹案件发生的证人,在法庭上作证时,会出现证词不准确的情况,你甚至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就连证人自己对自己的证词似乎都不是很自信。

    也许你会想,如果由那些对自己的记忆力很自信的人作证,证词的准确性一定会高很多。

    为此,心理学家进行了专门的试验,他召集了一批人观看了一场绑架案视频。第二天,他让观看者回答昨天视频里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

    接下来,心理学家让大家看一遍从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然后对大家的记忆结果进行测试,并记录下他们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

    最后测试结果是,对于绑架案,对自己回答有信心者和没信心者,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没有太大差别;对一般知识的记忆方面,有信心者明显高于没有信心者。

    为何会有这种差别呢?这是因为对一般性知识,大家都会有意识地去记忆,信心高的人认为能够记忆更多,所以他就记忆了很多;而没信心的人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行,结果记忆得就很少。

    而对绑架等恶性事件,有信心者和没有信心者,都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事件的内容,完全是无意识地记忆,所以双方都没有受到信心有无的影响,因此两类人的记忆结果大致相同。

    上面这个试验,在心理学上叫作“证人的记忆”。这个试验的结果表明,自卑会在潜意识层面为你的能力设限。即是说,如果你认为你不行,可能你就真的不行。

    尼采感叹道: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很多优点,这是非常遗憾的。实际上,你是有能力做任何事的,这并不是为了鼓舞你而编的花言巧语,而是事实。

    有时,若你说“我做不了”“这种情况下我肯定做不到”类似的话,那是因为你懒惰,你不相信自己。如果你真的想做,就会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为何相信自己能,就真能做成很多事呢?

    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如果你认为你做不了,这个时候你的精力就不再关注如何解决问题了,而是开始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例如今天状态不好,现在市场不景气,竞争对手的产品太完美了,等等。

    反之,如果你是自信的,你就会把你的精力全部放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只要你大胆思考,很多问题都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所以,从今以后,你要知道,自卑会为你的能力设限,而自信则会创造奇迹。

    自卑者应成为强者

    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

    有甲、乙、丙三个孩子和妈妈一起来到狮子笼外面,甲小孩吓得浑身发抖,扯住妈妈的衣服说:“咱们回家吧!”乙小孩脸色苍白,却对妈妈说:“我一点都不害怕!”第三个孩子盯住狮子看,甚至还要捡起一块石头砸狮子。

    请问,这三个孩子哪个小孩是自卑的小孩?

    你会选择哪一个?其实,三个小孩在狮子面前都是自卑的,只是自卑的表现形式不同。

    那么自卑有几种表现类型呢?

    表现最多的是孤僻怯懦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心深处一直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任何时候都谨小慎微。遇到外界风暴,就像乌龟一样,把头缩了进去,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比较危险的类型是咄咄逼人型。遇到挑衅,甚至仅仅是小的玩笑,他就会突然发怒,甚至大打出手,企图用自己的强势,来掩盖自卑。

    表现最温和的是随波逐流型。对自己没有信心,尽量使自己和大家保持一致,自愿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见解,随波逐流。

    此外,还有否认现实型,例如不敢正视现实,借酒消愁;滑稽幽默型,装作对自己的丑陋毫不在乎,经常大声说笑。

    所有类型的自卑者,其表现都是反常的。

    其中,咄咄逼人型的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可能会给身边人带来伤害;而其他几种类型的人,过得也会很不愉快,事业也不可能太成功。

    自卑的人,无论哪种类型都是不好的。所以,尼采说:

    成为强者吧!真正的强者,可以坚持自己,也会勇于宽恕对手的过错,并且还会为对手的胜利给予最真挚的赞美。

    正如尼采所说,坚持自己的人,才会取得成功,才会快乐;能够原谅对手的人,才不会咄咄逼人,才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所以,每一个自卑者,都应该让自己成为强者。

    用鼓励取代安慰

    自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像上面提到的曾国藩在“状元公”张之万面前的自卑,刘墉在“才子”纪晓岚面前的自卑,都属于暂时性的自卑。

    这一类自卑来自于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对方,如果自己在其他方面是成功的,那么那点自卑只是短暂的念头,基本不会对自己产生太大的影响。

    例如,曾国藩虽然感到自己在科考方面逊于张之万,也曾有过自卑的念头,但不管怎么说,自己也是两江总督,湘军统帅,翰林前辈,所以,整体上,曾国藩是不会把张之万看作嫉妒对象的。

    所以,这种自卑的危害性不是很大。

    短暂自卑,是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的,但性格自卑却主要是属于一类人所有的。而且从人生结局来看,性格自卑比短暂自卑危害更大。

    一个人的性格自卑,主要来自于青少年时期。那个时候,或者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因为身体有缺陷,或者家庭贫穷,或者在某方面能力不强,都可能为你的自卑埋下种子。

    为什么说是“埋下种子”?因为如果你不在乎这些缺陷,你就不会自卑。如果你周围的人把这些看作是你的缺点,进而嘲笑你,让你很难过,那么这颗自卑的“种子”就会慢慢发芽。

    此外,童年、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自卑意识是非常顽固的,它一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之中,会持续地影响你的一生。

    一般来说,如果你仅仅有缺陷,而你能够对这个缺陷毫不在乎,那么你就不会自卑。对于这一点,尼采早就有所发现,所以,他说:

    帮助窘迫的人,最佳的办法不是安慰他们,而是表扬他们。

    如果你对尼采的这句话还不能很好理解,那请你看看那部伟大的电影《阿甘自传》。电影里,男主角阿甘是一个智商有点偏低的人。平日里,同学们、小伙伴们经常嘲笑他。

    这个时候,安慰他是没有用的,所以,他的那个黑人妈妈并没有安慰他,而是不断告诉他,他是最棒的。

    因为有妈妈的鼓励,阿甘一直对自己的缺陷并不怎么在乎。成人之后,他依然是那个被人嘲笑的阿甘,但他的坚持,他的努力,最终超越了很多正常人。

    试想,假如阿甘受到欺负时,妈妈不是赞扬他,而是安慰他,会有效果吗?当然不会!对于一颗受伤的心来说,安慰是屁用都没有的!

    所以,当你面对一个有缺陷的小孩,在他受到别人嘲笑时,你要做的不是安慰,而是鼓励,你要学会用鼓励取代安慰,才不会让自卑在孩子心里埋下种子。

    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

    同样是写杭州西湖,苏东坡笔下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写西湖的美;林升笔下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写的是诗人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的批评;赵孟頫笔下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这写的是对英雄遭遇不幸的感叹与哀悼。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下写出的西湖,也明显不同。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写出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诗人即将离开杭州时,在《西湖留别》中写西湖是“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这里写的是留恋;在苏州为官不甚得意时,诗人在《杭州回舫》中写西湖是“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这里写的是回忆与感慨。

    心情不同,对外物的评价自然也不同。所以,尼采说:

    每个人必须经常面对周围的许多事情,而且这些事情会因为你如何看待它,而有了各自的价值色彩。

    自卑产生的条件就是自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有些不足,其实,只要你改变心情,改变看法,这些不足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该如何改变心情呢?首先,你不可回避不足的存在,你要勇于面对现实。

    其次,你要知道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所以你的不足并没有什么天塌地陷那么严重。

    此外,如果你在某方面不足,你可以找一些和你在同样方面不足,却取得很大成功之人的故事来看一看。

    例如,你被嘲笑智商低,那你可以看看《阿甘正传》;你因为家境不好而遭到同学嘲笑,你可以看看《风雨哈佛路》;你身体有某个方面的缺陷,你可以看看残疾运动员的故事。

    只要你的认识转变了,你就会发现,一切不足似乎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最后,再跟你说一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据说,苏格拉底外貌丑陋:秃顶、大扁脸、凸眼睛、朝天鼻。苏格拉底自己曾这样谈论自己的相貌:说起五官来,没有人比我更实用了。

    我的脑袋硕大,智慧就盛得多;眉骨高凸像屋檐,就可以挡住雨水,不让它伤了眼睛;耳大招风,就利于听声;鼻孔朝天,鼻涕就不易流出来弄脏了街道;至于嘴大,那更有好处了,一是吃得多,二是说得快。

    我想一般人的相貌再丑,不可能比苏格拉底更丑了吧,苏格拉底丑成这样,犹能乐观地自我调侃,你为何不能呢?

    那些不能杀死你的

    看过《陆小凤》的人,一定对花满楼印象十分深刻!这个从小就瞎了眼的富家公子,并没有对生活灰心丧气。

    他不仅练成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武功,还练成了超于常人的听力,同时,他还具有非常灵敏的嗅觉。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心态永远是那么平静与祥和。他虽然不能用眼睛看到黄昏之美,但他却可以独自坐在黄昏里,闻着花香,沐浴着黄昏的凉风,享受黄昏的宁静。

    这种淡定,这种从容,是大部分正常人都无法做到的,而一个盲人却做到了。

    其实,不仅花满楼,所有在江湖上闯荡的那些残障人士,你都绝对不可小觑,因为他们没有因为身体缺陷而躲在家里自怨自艾,既然敢出来闯荡,就必然有一些过人的本领。

    比如,眼瞎的人,常常听力过人;独臂的人,另一只胳膊可能力大无穷;腿不能走路的人,常常善用暗器;身体矮小的人,常常身轻如燕,轻功了得。

    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而重点开发身体的其他方面,以至于让自己在这个方面表现特别优秀,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阿德勒称为“超越自卑”。

    对于这种现象,尼采也有过论述:

    那些没能杀死我的,将使我变得更坚强!

    人生中的有些缺点确实可以“杀死”人,从古至今,因为突然身患残疾而选择自杀的人,数量应该不小。

    但是身患残疾之后,经过痛苦挣扎之后,又重新站起来的人,其意志力比普通人要强大很多。他们为了弥补自己某方面的缺陷而进行的努力,也比普通人多。

    于是,这个世界上有了盲人音乐家阿炳;聋子音乐家贝多芬;有了坐在轮椅上的大作家史铁生和伟大总统罗斯福;有了全身变形、不能说话、只有三个手指可以活动,却写出了《时间简史》的大物理学家霍金;有了又瞎又聋又不能说话,却名满全球的海伦·凯勒……

    所以,如果你的身体、你的智力或者其他方面有某些不足,你大可不必自暴自弃。你再不幸,能像霍金那样身体变形、不能说话吗?你再不幸,会像海伦·凯勒那样,既看不到,又听不到,又不能说话吗?

    他们那样惨,都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你有什么资格瞧不起自己呢?你有什么资格选择自卑呢?

    转移你的关注点

    史法兰曾经是美军特种部队中校,还曾经一度做过总统幕僚,这是一个能力超群的人,是一个自信到近乎自狂的人,也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人。

    然而,一次意外让他双目失明,昔日的荣光不在,他只能住在外甥女家后面的一间房子里,孤独地打发着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光。

    巨大的生活落差,让他对人生不抱任何幻想。他选择了自杀,但几次都被兼职照顾他的中学生查理阻拦了下来。

    其实,查理也遭遇了麻烦,家庭不幸、靠着奖学金上学的他,因为见证了学校的一桩恶作剧,却不愿指出实施者,而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命运。

    短暂的相处中,两个人萌生了父子之情,最后,史法兰放弃自杀,来到查理学校,为查理进行辩护。

    他用自己精彩的演讲,既救了查理,也使自己获得了新生。

    通过演讲,史法兰发现,虽然自己眼瞎了,但依然拥有许多美好的东西:

    全校学生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告诉史法兰,他的演讲是精彩的,他依然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

    政治女教师对史法兰表达出的好感,让史法兰明白,自己在女人面前依然充满魅力;

    充满正义感而又敢于坚持自己意见、被史法兰当儿子喜欢的查理,对史法兰充满感激。

    这一切,让史法兰感到自己不仅不是一名多余的瞎子,而且还依然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能够赢得个人尊严的人。

    于是,史法兰获得了继续活下去,而且要好好地活下去的勇气。

    尼采说:

    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

    那么,该怎么抛开呢?史法兰的故事告诉我们,你应该把关注点转移。

    史法兰失明之后,整天想的是自己昔日的辉煌永远不会再来了;自己就是一个对社会没有任何用的瞎子,一个令周围人讨厌的瞎子;亲戚们的关心不过是同情自己这个瞎子罢了;活着只有耻辱,没有任何希望。

    史法兰天天这样想,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但等他通过一次演讲,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还这么受欢迎,人生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时,他就从自卑中走了出来。

    像尼采要求的把濒临死亡的威胁抛开,其实并不难。当你遭遇某种不幸时,你不要整天想着你的不幸,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例如画画、书法、写作、收藏等。

    当你致力于你的新选择时,不仅你的自卑得到了治疗,你还可能在新选择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

    挑战你畏惧的事

    对于一个自卑的人来说,当众发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在公司的会议上,自卑者虽然有好的想法,却选择沉默。他会想:我的意见可能没有多大价值,说出来别人可能会嘲笑我,我还是不说为妙。其他人知道的都很多,我能想到的,别人估计也能想到,我说出这么简单的想法,一定会被别人嘲笑太无知。

    有时候,自卑者还喜欢选择等待。他告诉自己:其实,我的这个创意还不赖,我应该在会议上提出来。不过,我还是先听听大家的发言之后再提出来。

    一个又一个人的发言结束了,自卑者依然在等待。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放弃:算了,可能我的想法还不太成熟,我回去重新完善一下,等下次会议再提出吧。

    可是,连他自己心里都很清楚,下一次会议自己也未必敢提出来。

    本来就是一个自卑者,现在想提出,又不敢提出,自卑的毒素会在他心头不断酝酿,会使他越来越失去信心,越来越自卑。

    那么,自卑者究竟该怎么办?尼采说:

    你要坚信你的价值或主张,更应该大胆地用语言,把它明确地说出来。

    你应该将自己的信条、意向或者意志,明明白白毫不掩饰地向大家讲清楚。

    尼采这段话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你要坚信自己的价值、主张、信条、意向或者意志是正确的,是丝毫不用怀疑的。

    其次,你要敢于把这些在众人面前,自信地、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那些在会议上,以种种借口为由不敢发言的人,应该把尼采的这段话作为座右铭。如果你有好的想法,你就要坚信你这个想法是有价值的,不要顾忌,不要担心说出来被人嘲笑,也不要等待所谓的最佳发言时机。

    对于自信者来说,确实可能存在一个最佳发言时机的选择问题。但对于自卑者来说,他对最佳发言时机的等待,实际上是拖延的借口,最佳的发言时机,正在被他一点点地拖延掉。

    所以,不要等待最后一个发言,当你有发言的冲动时,就立即发言。即使发言的时机有些不合适,即使你的发言确实不怎么好,但这又有什么呢?你敢于打破自己的沉默,敢于迈出第一步,这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对于自卑者来说,第一次大胆行动,是一件无比伟大的突破。

    你的第一次“大胆”行动,像一缕阳光一样照进了你的内心,你那因自卑而长期封闭的、阴暗到几近发霉的内心,终于见到了一点亮光,自卑对你心灵的绝对统治权将会动摇。

    只要你经常“大胆”一下,经常让阳光照进你的内心,你心中的自卑就会被击碎,你的信心将会逐渐占领你的心灵。

    当然,不仅是当众发言,所有你畏惧的事,你都应该大胆地去挑战。如你不敢和陌生异性说话,你不敢进老板房间,等等。从今天起,你都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反复坚持下去。

    几次之后,你的自卑感就会慢慢消失,你也不会再畏惧这种事情了。那时你会发现,之前的畏惧,真是有点好笑。

    用行动治疗自卑

    20世纪30年代,生活在英国某个小镇的一个小姑娘,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她的父亲告诉她,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坐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

    小姑娘完全按照父亲的“残酷”指示做了,在教室里,她一直坐第一排;参加会议她坐第一排;即便是坐公交车,她也永远不甘落后,永远争坐“第一排”。

    40年后,她成为了英国乃至整个世界最耀眼的一颗政治明星,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她就是雄踞英国政坛11年,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

    尼采说:

    热爱命运,就是我的人生准则。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绝不会畏惧,甚至,我会朝着命运的方向走去。

    我热爱生命,并将我生命中全部的爱,赋予命运中必须经历的这些事情。

    尼采为何要把内心全部的爱赋予自己必须经历的事情之中,赋予行动之中?这是因为,不仅情绪会影响行动,行动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

    就像撒切尔夫人一样,通过坐第一排,她将近距离地面对老师、会议主持者等各种在那个范围内的略显重要的人物。既然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重要人物,那么这个圈子里还有什么人会令她感到畏惧呢?

    除了坐第一排这个方法外,用行动影响情绪以克制自卑的方式还有很多。

    当你在某些人面前感到自卑的时候,通常你不敢正视他的眼睛。其实,你这样做非常不正确,会令对方猜测,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也会令对方鄙视和厌烦你。

    所以,不管你如何自卑,你都要大胆地去正视对方。你要用自己的眼神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我是光明正大的,我并不心虚!

    学会正视别人,不仅会让你赢得对方信任,还会增加你的自信。

    当你对将要做的事,没有信心、心存畏惧时,你走路常常会姿势懒散,步子缓慢。

    如果你正处于这种状态,你可以想一想那些军人。他们的训练很辛苦,他们随时都会奔赴充满死亡气息的前线,但他们走路时永远昂首挺胸,步伐矫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成功压制了心中的各种杂念。

    你也应该向军人学习,昂起头来,挺起胸来,步子迈得大一些,快一些。用行动,把心中的自卑、畏惧、沮丧,全部赶出去。

    进行正确心理暗示

    有个年轻人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由于作家需要很强的文字功底,而年轻人从小家境不好,在这个方面他接受的教育太少。所以,很多人告诉年轻人,你的作家梦不可能实现。

    年轻人不为所动,他买了一本非常漂亮、非常全的字典。他需要把字典里的字全部掌握,以培养自己的文字功底。

    然而,年轻人在学习字典里的字之前,却做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把字典里的“不可能”这个词用剪刀剪掉了。这样一来,他就拥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

    这个年轻人就是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后来,他写的书畅销全世界,直到今天他仍然拥有大批读者。

    在一般人看来,把字典里的“不可能”一词剪掉,似乎显得有些可笑。实际上,这个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样做属于积极的心理暗示。

    尼采说:

    “哎呀,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你会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这样说吗?若是如此,就表示你已经选择放弃。

    也许,你会解释说,这件事你确实无能为力。如你抱有这种心态,之后发生的所有事,都会从你身边毫不留情地滑过,而你最后也会变成河边的一块石头,只能眺望着河中溪水的欢跃。

    但如果你换一种态度,当有事情发生时,你把它当作是自己想做的事。你在这样想的一瞬间,就会把自己和这件事联系起来,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你的人生也会变成你自己的事情。

    尼采的这段话,和拿破仑·希尔的行为,其实都含有心理暗示。即,在你做事情时,你心中的那个声音,会影响你的情绪,也会影响你取得成功。

    如果你是一个自卑的人,有很多心理暗示的方法,将有助于你克服自卑,培养自信。

    例如,不要轻易给自己留有余地。别人问你这次会议你会发言吗?你不能回答:“可能吧。”你应该回答:“当然了,我不发言,谁发言!”

    别人问你,你今天会与那个女孩说话吗?你不能回答:“争取吧。”而应该回答:“一定会,我今天状态非常好,为什么不让她也感受一下我的状态!”

    再例如,多用肯定式表述。别人问你现在状态怎么样?你应该回答:“非常好,好得不得了!”

    别人问你能不能做好?你应该回答:“能,这点事太简单了!”

    此外,你还要少用容易让你丧失斗志的词,例如“反正(以后还有机会)”“毕竟(今天我状态不太好)”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