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上帝-莫让恐惧爬进你的灵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恐惧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发病极快的病,一旦它靠近你,它就会像蛇一样快速地钻进你的心灵,它又像电流一样瞬间贯穿你的全身。此时,恐惧笼罩了你,你成为了它的奴隶。时间也许可以把恐惧从你身上逼退,但残余的恐惧,可能会像种子一样,埋藏在你的心里。你应该尽快把这粒种子驱逐出去,绝不能让它在你心里发芽,更不能让它爬进你的灵魂,在你的灵魂里安家。

    恐惧是意志的监牢

    毕业数年之后,回忆起大学生活,心里充满悔恨:大学四年,没有参加过学生会,没有加入过任何社团,更没有参加、组织、领导过任何校园活动。

    这并不是因为我不想参加,我清楚地记得,刚上大一时,我就打算入学生会,锻炼一下自己。

    在大一的老乡会上,我向一个学长说了这个想法,学长告诉我:“不要入学生会,入学生会要凭关系。”于是我就放弃了。

    后来,学长毕业了,我成了学长。学弟问我入学生会的事,我也同样回答:“不要入学生会,入学生会要凭关系。”

    我真的是因为鄙视入学生会要“凭关系”而没有入学生会吗?非也。

    其实是因为恐惧,因为怯懦。我听说,入学生会要先提申请,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要和辅导员和高年级学长处好关系。

    对这些我都心存畏惧,一直不敢迈出第一步。

    听到学长说,入学生会要“凭关系”时,我终于给自己的怯懦,找到了最合适的借口。有了这个借口,我终于可以不用强迫自己去做那些自己害怕做的事了。

    同样是基于对社交的恐惧,四年内我什么活动都没有参加过。回首大学四年在课外活动这一页上的空白,我后悔不已。

    对我大学时的表现,尼采有过一段形象的描绘:

    “啊,前面没有路了。”这么一想,原本前面存在的路,也会突然消失不见。

    “危险啊!”这么一想,你就失去了安全之处。

    “唉,就这么结束了吧……”一想到这,你的一只脚就踏进了通往终点的入口。

    “怎么办呢……”想到这,你便会错失最好的处理方法。

    总而言之,胆怯便意味着失败与毁灭。

    在入学生会这件事上,如果当时我去尝试了,最后因为“凭关系”等原因失败了,那样我也没啥遗憾。

    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我连尝试都没有尝试,就放弃了。

    显然,是恐惧和怯懦让我丧失了斗志。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认识到,“恐惧是意志的监牢,它把意志紧紧地关在里面”这句话的正确性。

    而没有了意志,你整个人也就失去了继续走下去的主心骨,所以,恐惧囚禁的不仅是你的意志,还是你整个人。

    如果你不能挣脱这个监牢,你就会永远地做一名懦弱的囚犯,做一名生活的失败者。

    全面认识恐惧感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恐惧一直如影随形。正是因为原始人恐惧雷电、地震,才有了对神的崇拜,对图腾的崇拜。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无法摆脱恐惧。

    一般来说,人们的恐惧主要分三类:一是场所恐惧,包括在旷野、幽闭空间、高空等场所产生的恐惧;二是社交恐惧,例如害怕遭遇陌生人,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参加公众活动等;三是特定恐惧,例如对动物、鬼怪、棺材等的恐惧。

    人的恐惧从哪里来呢?尼采说:

    恐惧的幻觉是那种顽皮的猴子一般的小精灵,正当人背着最沉重的东西时,它跳到了那人的背上。

    什么时候是“背着最沉重的东西时”?就是指,你预感到你可能会突然陷入某种困境,而这种突发情况可能会让你失去某些东西。

    例如,你突然遇到了豺狼虎豹、恶人、鬼怪,你担心小命不保;你将要在一个会议上发言,你担心发言不好会引来大家的嘲笑,让你丢了面子;你乘坐在一辆快速行驶的车上,你担心出车祸……

    如果仅有这种困境出现,而你能够成功逃避,还不至于产生恐惧感。

    例如,遇到豺狼虎豹时,你拥有一辆性能良好的越野车,你可以开车跑掉;既然会议发言可能令我出丑,我不去参加了;既然坐车危险,我下车;等等。

    这样一来,你就不会产生恐惧,或者有点恐惧,也很快就会消失。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恐惧是一种你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但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想逃避,又逃避不了,这也就是尼采所说的“背着最沉重的东西时”。

    恐惧是很折磨人的,它会令人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加快,瞳孔放大,浑身发抖,在一些极度恐惧的场合,有些人甚至会被吓得屁滚尿流,或者当场被吓死。

    当然,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恐惧所产生的影响,并不都是坏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恐惧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能。遇到危险和不利情况,恐惧感会指使你赶紧逃避。

    至于你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逃避,或者因为你能力有限而无法成功逃避,这并不是恐惧感本身的错。

    不可“未战先馁”

    很多年前,我对古今中外的名将非常感兴趣,并对他们进行了分类。例如有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有屡战屡败,最后一战成名的将军;有才华出众,却生不逢时的将军;等等。

    在诸多分类中,我最藐视的,就是那种“不战而骄,一败则馁”的将军。

    这种将军的特点就是在战前他们狂妄不可一世,但一场战败之后,他们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斗志。这种人简直不配称为将军。

    踏入社会之后,我才发现“不战而骄,一败则馁”还不是最差的情况,比这更不如的是,有些人连第一场战斗都没有开始,他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斗志。我把这种人形容为“未战先馁”。

    你不要以为“未战先馁”这种人很少,实际上在当今社会,这种人非常普遍。

    例如,你对你现在所在的公司,有一个好的改进建议。你也知道,如果老板采纳了,公司效益会提高,你个人也许会有一笔奖金。

    开始,你确实想找机会向老板提出,犹豫了几次之后,你就忍不住想:如果老板真的采纳了,结果带来了巨大损失怎么办,会不会要我承担责任?我的这个建议在实施时,会不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他们一起恨我,排挤我怎么办?

    甚至,你还会怀疑,也许我的这个建议并不好,否则这么简单的建议,老板和其他同事怎么会没有想到?

    想到这些之后,你退缩了,你气馁了,一个好的建议就这样被你搁置了。

    类似上面“未战先馁”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你打算开一家公司,也有了项目和资金,但你知道开公司的各种麻烦后,就放弃了;你非常喜欢一个女孩,但你担心对方看不上自己,所以你还没有向对方表示,就放弃了……

    尼采对这种“未战先馁”的人非常不满,他说:

    怯懦,是阻碍你认识自我,实践自我的大敌。

    成为你自己,做生存的真正舵手,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总要先去做它,何必死守原来的泥土。

    人生必须要大胆一些,不能“死守原来的泥土”!

    因为在历史上,“不战而骄,一败则馁”的将军,常常会成为后世的笑柄,但人家好歹也真刀真枪地打了一仗,所以后来他馁了,败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因为在他的心中,对方实在是太强悍(实际上并不一定强悍)了,遇到这样的对手,俺认倒霉。

    但是,如果你是“未战先馁”,这就可能会给你的人生留下遗憾。

    若干年后,看到有人用和你同样的创意,开了公司,成了成功人士;若干年后,你遇到那个曾经喜欢的女孩,她告诉你当时她也很喜欢你。

    这个时候,恐怕你肠子都要悔青了吧!

    不可寄希望于他人

    很多年前,我读史书就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假如一个父亲很强势,那么在这个强势父亲身边生活的那个儿子,常常会较弱一些。

    例如,刘邦很强势,儿子刘盈就偏弱;李世民偏强,李承乾就偏弱;朱元璋很强势,太子朱标就偏弱;曾国藩很强势,曾纪泽就偏弱。

    为何会这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多年之后,我来北京工作,和小江合租了一套房子。小江和我同岁,人非常怯懦,没有任何办事能力,很多事情都要依赖我来做。

    和他聊天才知道,小江的父亲很能干,做生意很成功。平时,家里的事都由父亲代劳。如父亲太忙,就由仅仅比小江大两岁的堂叔帮忙。

    在父亲、堂叔的照顾下,从小到大,小江基本没有做过什么事,所以遇到事情,他就很畏惧,很希望由别人来帮忙做这件事。

    听了小江的经历,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为何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些强势的爹,他们的儿子都有些偏软弱。

    因为这些儿子们,从小,无论啥事,老爹都代劳了。他们没有亲自经历过很多事,没有亲手做过很多事,所以他们对很多东西都不太了解。遇到问题,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心存畏惧,一心想的是依赖别人。

    对此,尼采说:

    你在等待谁来拯救你吗?因为你的不认真、散漫以及依赖他人的心理,使得你至今为止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眼前的这些问题。所以,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帮你将这些问题解决掉。

    你错了,你不知道,其实你等待的不是解救你的人,而是将你紧紧地束缚住的人。

    虽然老爹帮儿子做事,是因为爱儿子,并不是为了把儿子束缚住,但在客观上,老爹的帮助,实际上是害了儿子。

    在老爹庇护下长大的儿子,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就如同在铁笼子里关着长大的狼,已经失去了野性,失去了独闯残酷世界的勇气。

    当然,并不是所有强势老爹的儿子都是软蛋,例如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虽然偏弱,但四子朱棣却很强。

    这是因为他十多岁就被派到北京做燕王,整天和蒙古大军厮杀,这种战场上的历练,和朱标在皇宫中的养尊处优自然不同。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当遇到困难时,你不要寄希望于他人,你必须自己勇敢地去面对,慢慢地,你才能成为强者。

    行动可以治疗恐惧

    我有一朋友从家里带了点土特产来北京,想找某个领导办点事。一下火车,他就想给那个领导打电话,但考虑到才早上7点多,怕领导还没起床,这时打电话不合适。

    然后,就等……

    8点多,他想领导正在吃早饭,打电话不合适。

    9点多,他想领导会不会在开会,还是过一会儿再打吧。

    10点多,他想现在打电话,领导要是同意了,自己赶过去刚好到中午,会不会耽误领导吃午饭。

    11点多,同上。

    12点多,他想领导会不会在午睡?

    下午1点多,他想领导刚睡醒,精神状态不太好,突然接到我的电话会不会很烦?

    2点多,他想自己在肯德基坐了大半天,精神状态太差,脸上油乎乎的,还是找个旅馆住下,洗漱一下再去见领导吧。

    4点多,好不容易找好旅馆,洗漱完毕,发现很晚了。他想领导晚上可能有饭局,现在过去,领导要下班了,要是有饭局,岂不是非常尴尬。

    6点到8点,他想领导的饭局应该正在进行中。.

    8点以后,他想饭局应该结束了,领导会不会在洗澡,会不会喝多了,干脆明天再打吧。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

    也许你会感觉我的这位朋友太过于懦弱无能,那我告诉你,我的这位朋友在当地某医院还是一位小领导,在当地还颇有些名气与影响呢!

    为何他这一次表现得如此犹豫不决?这是因为他被恐惧占据了心灵。

    恐惧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尼采说:

    对方太强大,困难太多,状况太差,扭转败局的条件还没凑齐……这些都不是你失败的理由。但当你心怀恐惧、变得胆怯时,就等于主动选择了毁灭与败北的道路。

    要怎么来克服这些恐惧呢?尼采给出的答案是行动。

    尼采说,如果要增加恐惧,你只需拖延和等待就可以了。

    就以我的这个朋友为例,在这个漫长的拖延、等待过程中,本来只像小树苗一样微弱的恐惧,开始缓慢成长,最后成为了参天大树。

    那天晚上,被恐惧折磨了一天的朋友向我打电话求救。我告诉他,明天上午10点,你啥都不要想,直接拨打电话。

    果然,他那样做了,最后一切问题都顺利解决了。

    无数个人的成功经验验证了一个真理,克服恐惧的最好良药是行动。

    所以,当你暗恋图书馆里的一个女孩很久而不敢表白时,你什么都不要想,只要鼓起勇气直接走上前去;当你要上门推销东西时,你就直接敲响顾客的门。

    你要知道,拖延会产生恐惧,但行动一旦开始,信心就会重新回来,而此时恐惧早已逃之夭夭了!

    从两个人壮胆开始

    我们家搬到县城已经近20年了,家里的房子和院落显得异常老旧。夜晚降临,整个院子都被黑色笼罩,一片寂静中不时从房顶上,或者房间的某个角落,传来老鼠或者不知什么东西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很是让人害怕。

    所以,母亲绝不敢一个人在老家过夜。每次有事回去,她常常带着侄子陪伴。她告诉我:“别看只是一两岁的小孩,有他在身边壮胆,我就不那么害怕了。”

    我对母亲的这句话非常认同。

    无论是在阴森恐怖的幽闭空间,还是穿过黑暗寂静的原野,一个人的时候难免害怕。如果有一个人陪伴,哪怕他是孩子,甚至有一条狗,你的恐惧感都会小很多。

    不仅场所恐惧是这样,社交恐惧也是如此。如果你从没有去过酒吧、迪厅,或者一些大型聚会。现在让你一个人去那里,你可能会心有畏惧。

    因为你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你不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和服务员打交道,甚至不知道该怎么付钱,所以你担心到里面去,可能会让你出洋相。

    但如果有一个人陪你一块去,即便他和你一样也从来没有去过,但只要有个伴在身旁,你的胆子就会大很多。

    为什么多一个人在身边就可以壮胆?尼采说:

    恐惧的真面目,正隐藏在你当下的内心之中。

    恐惧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会递增的感觉,你当下的心如果被恐惧完全占有,那么你就会越想越害怕。你的害怕传递给了你的身体,瞬间,你的皮肤在起鸡皮疙瘩,你感到你的头发在倒立。身体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了你的心理,于是你更加恐惧起来。

    然而,如果有一个人在你身边,你内心的感觉就会被那个人分担一部分,而不至于被恐惧完全占有;你的潜意识里也许会想,如果发生了某种可怕的事情,你的同伴也许可以帮你分担一下。

    有了这两个因素的存在,你“当下的内心”就不会被恐惧完全征服,你的恐惧感就被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而不至于无限制地被放大。

    既然有人陪伴可以壮胆,那么在做一些令你感到恐惧的事情时,起初几次,你可以找一个人陪你一起做。

    一次,两次,多次之后,等你逐渐熟悉了,不再恐惧了,你就可以完全一个人做了。

    不可否认,找个人壮胆这种方法对克服场所恐惧作用非常有限,因为下一次你一个人再到这种场所的时候,依然会恐惧。

    不过,这种方法对克服社交恐惧非常有效,等你能在各色人群面前应付自如的时候,即使孤身一人,恐惧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专挑“硬柿子”捏

    小时候看过一部小说,说的是甲乙两国开战,甲国地处北方,士兵身材高大,作战勇猛;而乙国地处南方,士兵身材矮小,精明有余,勇猛不足,根本不是甲国的对手。

    更致命的是,甲国还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快速突击能力非常强。战斗开始后,甲国骑兵一顿乱冲乱撞,把乙国军队阵形冲散,溃不成军的乙军只好落荒而逃。

    几战之后,乙军彻底失去了斗志,尤其是对甲国骑兵更是畏之如虎。继续这样下去,乙国有亡国的危险。

    为了鼓舞士气,新上任的将军提出的战略就是率先消灭甲国骑兵。通过假败,诱敌深入,把甲国骑兵引入埋伏圈,进而全歼。

    甲国骑兵被歼灭之后,乙国士气大振,最后终于赢得了那场战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巨大的恐惧笼罩住你的时候,畏惧逃避是不行的。

    实施反击,也有很大困难。在进行反击时,在诸多困难中,最大的那个困难将一直是你的心病,如果不解决掉它,你很难完全恢复勇气。

    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集中全部精力,解决这个最难的问题,这也叫捏“硬柿子”。一旦“硬柿子”都被你捏了,其他软柿子自然也就简单了。于是,笼罩在你心头的阴云,也瞬间消散了。

    按照常理,解决问题,多是先易后难。那我为何提倡要先挑“硬柿子”捏呢?

    这是因为,岳飞说过:“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你被巨大的恐惧束缚时,专挑“硬柿子”捏,先难后易,可以提振士气,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对于挑“硬柿子”捏,尼采也有过论述:

    大胜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到了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对自己说:“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

    尼采所说的“大胜”,指的就是解决了最难解决的敌人,即捏软了“硬柿子”。这样做,会提升信心,为接下来的战斗积累“本钱”。

    不仅打仗可以专挑“硬柿子”,其他领域也可以这样。

    例如,你害怕学习,尤其害怕数学,那你就多下工夫学习数学。等数学成绩上来之后,你的信心会大增,既然最难的数学都能学好,其他科目自然不在话下。

    例如,公司某个部门内人员复杂,特别不好管理。那你就从那几个特别难管的“硬柿子”下手,把这几个最难管的人摆平了,基本上整个部门也就好管理了。

    害怕时说出真相

    在一些社交场合,尤其是会见“大人物”,或者登上大型活动的主席台受到万人瞩目时,一般人都会感到害怕,感到紧张。

    你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这个反应而害羞!

    没事的时候,你可以看看电视新闻,你会发现,即便是那些平时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的成功企业家、官员等社会精英,在会见更高级的“大人物”时,他们说话也会结巴,手也会发抖,脸上的肌肉也会显得非常生硬。

    你甚至会发现,即便是那些经常出席各种活动的影视明星,在大型颁奖典礼上,他们也会有结巴、发抖、脸部肌肉僵硬等反应。

    可见,任何人在一定的场合,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情绪。不同的是,有些人遇到这种境况时,可以很快摆脱这些情绪的困扰,而大部分人则不能。

    导致这种差别的,有自信等心态方面的原因,有睿智等天赋方面的原因,有经验丰富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一些技巧上的原因。

    前三个原因不太容易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但技巧是容易快速学会的。

    尼采说:

    在什么时候应该说话呢?这里指的是必须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在这种时候,你应该说些什么呢?你只要自然而平淡地将你做的事、克服的困难,真实地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尼采为何要让你把自己做的事、克服的困难真实地说出来呢?这是因为如果你说的是假话,如果你说的是你提前写好的华丽辞藻,你的情绪就很难融入到你的讲话情景之中去。

    所以,你在讲话时,就会担心,下面的台词要是记不住了怎么办?听众会相信我说的这些吗?我用这种语调说话是不是合适的?

    相反,如果你说的是自己做过的事,自己克服的困难,在你叙述时,你的情绪会不知不觉地被拉到你当时做事时的心态中去。这时,你不需要担心忘记台词,不用担心语调是否合适,你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叙述之中,恐惧和紧张情绪不知不觉就溜走了。

    此外,当你真实叙述自己内心的时候,你的情绪也会感染听众,他们用他们的表情、眼神表达着对你的支持。

    听众的这些表现,也会像镇静剂一样,安抚着你曾经充满恐惧和紧张的心灵。

    做好最坏的打算

    有人说,恐惧是一种感觉,而非认知,所以恐惧和认知关系不大。

    例如,你明明知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鬼,但在漆黑的夜晚,当你孤身一人经过坟场时,你仍然会忍不住害怕。

    实际上,恐惧感是和认知有关系的,正因为有关系,讨论克服恐惧感的理论才有意义。

    那么怎么用认知来影响恐惧感呢?一个常用的方式就是做最坏的打算。

    尼采说:

    人必须有必要强大,才会变得强大;假如你在伟大的事业中失败了,你自己因此便是失败了吗?假如你自己是失败了,人类因此便是失败了吗?假如人类也失败了,好吧!别在意。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因为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你怎么可能获得重生呢?

    所以,在生活中,你担心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能会失败。你应该想,这又能怎么样?我的人生还长着呢!

    即便我的整个人生都失败了,又能怎么样?能说明整个人类都失败了吗?

    即便是整个人类都失败了,又能怎么样?地球还会照样转动啊!

    我相信,日常生活中,你所遭遇的令你恐惧的东西,一般也只是暂时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利的东西,还不足以令你的整个人生都遭遇失败,更不会导致整个人类失败。所以,你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凡事,你都可以做最坏的打算,有投身烈火的准备,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魄。这种心态,常常可以使你获得巨大的勇气。

    例如,你需要独自经过坟场时,你可以想,最坏的情况就是真跳出来几个鬼,但那又怎么样呢?如果鬼真有那么厉害,那些屠夫、刽子手岂不是早就被冤鬼杀死了。如果鬼连自己的仇都报不了,说明它们并不厉害。那你为何还要怕它呢?

    例如,你有一个好的公司改进计划,却迟迟不敢向老板提出。你可以想,最坏的情况不外乎老板嘲笑我一顿,或者实施后效果不好,把我辞退。但离开了这家公司,我还可以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啊!

    例如,你喜欢一个女孩,却不敢表达。你可以想,最坏的情况就是被对方拒绝。但拒绝以后,你还可以继续追呀,历史上,屡败屡战,最后抱得美人归的人很多啊!

    即便是被拒绝了,就没有希望了,连朋友也没得做了。那又怎么样?天涯何处无芳草,没有了这棵“芳草”,你还会发现更多的“芳草”。

    把恐惧封藏起来

    小时候,我家屋后面有一棵大枣树,枣子快熟的时候,就有很多小孩上树摘枣。所以到后来要想摘到又红又大的枣子,就必须要爬到五六米高的树梢。

    以前农村没有楼,所以,第一次爬到五六米高,从上往下看,就有些头晕的感觉,很是吓人。

    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尽量不往下看,把目光和精力全集中在摘枣子上面。下树的时候,也不往下看,只是盯着手里的树干,一步步往下到树底。

    以后,每次爬树,或者登高,我都用这种办法,尽量不要往下看。

    生活中,你也会遇到许多令你恐惧的东西,有些恐惧是你无论拿出多大勇气都无法克服的,而且有些恐惧也没有克服的必要。

    所以,对这些恐惧,你没有必要老是盯着不放。

    尼采说: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你。

    尼采这段话,和我登高时尽量不往下看的做法有相通之处。

    即当你遇到恐惧的深渊,你尽量不要去看深渊,而是把你对深渊的恐惧埋藏起来。

    也许埋藏之后,这种恐惧还存在。但最起码,它对你现在的影响已经小很多了,已经不再影响你做事了。

    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恐惧会慢慢变小,只要你不去触碰它,它也不会主动跳出来干扰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