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上帝-让你的人际交往更和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活在这个世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人打交道。社交恐惧症、紧张的人际关系,都会让人陷入自卑、自闭状态,从而让你的内心不能变得更强大。尼采,这个四处漂泊的思想者,这个异常孤独的灵魂,他游离于人群之外,他站在高处,洞察人性与人际关系,终于领悟出了虽然不多,却比金子更珍贵的有关人际交往的真理。

    每个人都需要交往

    年龄越大,越感觉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需要交往,每个人都需要倾诉。

    生活中,很多心里话,你不能和同事说,不能和邻居说,不能对家人说,甚至连最亲密的伴侣也不能说。

    这里面有利益的顾虑,如你对现在的工作有抱怨,你跟同事说了,他可能很快就把你出卖了。

    有怕对方担心的顾虑,如你的工作遇到了麻烦,告诉了家人,只能让家人更担心,也没有任何帮助。

    还有理解的顾虑,例如你偶尔对某些事情产生了一些见解、感悟,你很想跟人分享一下你的这些看法,但当你告诉某个朋友时,他却根本无法理解,甚至错误地理解你的看法,让你感觉很无趣。

    除了倾诉的需要之外,与人交往还可以令你心安。尼采说:

    有时候,你会因为某些事而感到不安吗?又或者,你会因为不知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而感到不安吗?

    这时,你可以试着认真想想平时和你交往的、令你信任的那些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你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人的人生态度与你也应最为接近。

    遇到麻烦、困惑时,想一想和你交往、和你类似的那些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你可以借鉴。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无所适从了。

    此外,他们的最后结果,可以作为你的安慰。如果他们没有做好,而当你也没有做好时,你就不会太难过;如果你做好了,你会格外高兴。

    只有当他们做好了,你没有做好,你才会难过。但这也没有关系,认真反思,或者向对方请教,你最终也能做好。

    不仅我们普通人有交往的需求,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也是需要与人交往的。你也许会反驳说,尼采就是长时间孤独的人。

    但我要告诉你,尼采并不想孤独地一个人漂泊,他是因为找不到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他无法找到他的同类,所以,他只好选择孤独。

    此外,虽然没有和具体的人交往,但尼采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交往方式。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助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对太阳说:

    你这伟大的天体,假如你没有你所照耀的一切,你的幸福何在!

    十年了,你来到这里,来到我的洞穴,要是没有我,没有我的鹰与蛇,你会慢慢厌倦这光芒、这道路吧!

    在这里,尼采把自己比作了太阳,而太阳发出的光,也就等同于尼采传递给世人的思想。

    所以,尼采虽然没有和具体的人进行太多的交往,但通过他的书,他还是向世人倾诉了自己的思想。

    假如他知道他的书永远没有人看,他还会活下去吗?他会不会疯掉呢?

    做一个迟钝的人

    不久前,我到一个朋友家小住。一天下午,天气有点热,但也不算太热,我把空调打开,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

    朋友要出去办事,推开门和我打个招呼就走了。我去送他出门时,他说:“天气不太热啊,你怎么还开空调?”

    朋友离开之后,我开始想它临走前说的这句话。如果是一个像林黛玉那样有颗七巧玲珑心的人,可能就会误会:“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嫌我开空调浪费他电了?这家伙也太抠门了吧,朋友来你家住几天,这一点电费钱你还斤斤计较!”

    我当然没这样想,凭我对这个朋友的理解,他不可能把这点电费钱放在心上。

    那他为何那样说呢?主要是因为虽然我们两个关系很好,但他并不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在我送他到门口的那一刻,双方突然都没有话说了。

    为了不使局面太过于尴尬,作为主人的他,只是临时根据当时的场景,找了一句话来应付一下。

    果然,离开之后,他也意识到那句话可能会让我误解,所以,他办完事回来之后就来到我房间,聊天时,他装作很随意地说:“天热了就开空调,别客气。”

    通过这件事,我感觉到,在人际交往中,你不能太过于敏感。

    没有想到尼采大师也有和我同样的感悟,他说:

    你无需时时刻刻都保持敏感,尤其是在与人交往时。退一步说,即便你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想法背后的动机,你也需要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绝不表现出有所顾虑的样子。

    这个时候,你应该尽量从善意角度解读对方的言语,将对方视作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大方的人。

    不可否认,人在某些时刻,会有自私、阴暗、丑恶的想法,其言行背后可能真的会包含厌烦、鄙视、妒忌、嘲笑、攻击你的成分。

    这种负面的想法常常只是一时的,短暂的,或者因为那一时刻他心情不好,或者有某些其他事情刺激到了他心中阴暗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你应该迟钝一些,不需要任何言行都明察秋毫。

    当然,如果对方整个内心都是阴暗的,那你就不必要和他继续交往下去了。

    此外,尼采认为,社交时保持一定程度的迟钝,不仅是社交的诀窍,而且也是对对方的怜恤。如果对方真的有一些阴暗的思想,你不去揭穿他,也就保住了对方的尊严。

    当然,鼓励迟钝,并不是鼓励你去犯傻。如果明明知道对方是坑你,你还装作不知道,这当然是不行的。

    尼采的意思是,在对方主体思想是友好的情况下,对他部分言行保持适当迟钝,不要太过于敏感。

    随缘惜缘不攀缘

    几乎每一个中国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北大情结,而我的北大情结则更重一点。高考的时候,我非常向往北大,但是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绩距北大太远,所以连报都没敢报。

    考研的时候,我毫不客气地选择了仰慕已久的北大,但最后名落孙山。

    当我第一次来北京时,第二天我就去了北大校园。青砖教学楼,古色古香;未名湖畔,美丽而又幽静。我被北大深深地震撼了,我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能够来北大读书真是遗憾。

    几年之后,在一次作家沙龙上,我认识了一个北大历史学系的博士。我沉睡在心底的北大情结,再一次被激活。我留了他的电话,并在好几个周末,想找他一块吃饭聊聊。然而,每一次他都找理由委婉拒绝了。

    后来,打电话他也不接了。

    热脸碰上了冷屁股,这让我很是生气,也很有些失落。

    偶尔,读了一篇有关佛教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交友的心态是“随缘惜缘不攀缘”,我才豁然开朗。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缘分,每一份交情,但不应该强求缘分。否则,你不仅不能够得到缘分,还可能会令自己受辱。

    尼采也说:

    假如对方从生理上就厌恶你,那么无论你如何礼貌地对待他,他也不会立刻对你改观。最后,你可能只落得无事献殷勤的下场。

    你不可能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你,所以,与人交往时,以平常心相待便是。

    尼采的话和佛教佛理是高度吻合的,即与人相交,不攀缘,不强求,以平常心处之,一切随缘。

    当然,一切随缘,并不是说就不可发挥主动性。具体到我和那个北大生交往的故事中来,我主动要对方的联系方式,并主动邀请他出来聊聊,这个并没有错,这属于发挥积极主动性层面,是属于“惜缘”。

    但在人家拒绝两三次之后,我就不应该再次发出邀请,因为这已经不是“惜缘”,而是“攀缘”了。

    “攀缘”一般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我不应该为“攀缘”的失败,而感到生气。因为按照佛教所说“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我违背了“法”,自然就要遭遇失败,一切皆在因果之中,有什么可生气的呢。

    与人交往的准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性格,因为社会地位,因为财富状况,因为社会经历,因为价值观或者兴趣爱好,人们被分成了很多个圈子。

    这些圈子相互交叉,圈子内部也有亲有疏,甚至干脆是相互仇恨。所以,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是复杂的,都是有层次性的。

    和这些不同层次关系的人相处,自然也要采用不同的原则。尼采说:

    对朋友要永远诚实,对敌人要心怀勇气,对失败者要心存宽容。此外,在任何时候,都要礼貌待人。

    尼采的这段话为人们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提供了准则。

    对朋友要真诚。如果你不真诚,你就不会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他听,那样彼此之间就难以相互理解,也就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

    此外,朋友的一个很重要作用就是倾诉,如果你不真诚,你不敢倾诉,那么你拥有朋友的这个倾诉价值就没有了。你把所有的心事都憋在心里,最后受伤害最大的当然还是你自己。

    对待敌人要心怀勇气。敌人,是和你敌对的人,是和你争夺利益的人,甚至是打算消灭你的人。

    面对这种人,如果你没有勇气,那你将不仅会遭遇重大损失,甚至死亡,而且还会被你的敌人及周围的人嘲笑是个懦夫。

    对失败者要心存宽容。曾经对你构成很大威胁的人,曾经瞧不起你的人,曾经骄傲不可一世的人,曾经令你忌妒得咬牙切齿的人,突然失败了。

    压在你心头上的石头突然消失了,这让你长舒了一口气,也让你十分兴奋。

    但经过短暂的兴奋之后,你应该及时停止你的这种幸灾乐祸,你应该学着宽容他,同情他,在可能的情况下,你还应该毫不吝啬地提供帮助。

    因为失败者心情低落,如果他看到你的幸灾乐祸,一定会心怀怨恨,而且这种怨恨会持续很久。不管这个人以后会不会再次成功,无意中多了一个敌人,总是不值得的啊。

    反之,如果你宽容他,帮助他,这个时候的他最需要帮助,你很可能就会多一个朋友。

    在任何时候都要礼貌待人,这不仅仅是一个修养问题,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礼貌待人,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和谐,你的心情就会舒畅,办事也会更顺利。

    反之,你不礼貌待人,别人也不会礼貌待你,有时甚至恶语相向。这时,你的心情自然不会好,更别谈办事顺利了。

    真正的至交好友

    年轻时处了一些比较好的朋友,读大学,找工作,换工作,几经折腾之后,和许多朋友已经是天各一方。

    现在大家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有了各自的牵挂,而且有些朋友过得并不如意,经济的窘迫和家庭的纠葛,把他们折磨得焦头烂额。

    于是,朋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了,有时一年都不联系一次。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也有些担心,感觉常年不联系,和这些人的友谊也许会逐渐淡去。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位老作家,他告诉我:“我有很多朋友,也是常年不联系,但偶尔聚在一起,大家依然是无话不谈,依然是彼此理解,依然是无拘无束。聚会之后,大家再各奔东西,各忙各的。当然,其中也有个别朋友生活中遭遇了一些变故,暂时离开了朋友圈。若干年后,他们有的还会回来,有的就不再回来。来来去去,这就是生活啊。”

    听了这位老作家的话,我释怀了很多。判断朋友的标准是相互理解,至于表现形式是亲密无间,还是略显冷淡;是无话不谈,还是寡言少语,这都不是很重要。

    尼采说:

    拿出无比亲密的态度,装腔作势地与对方套近乎,不厌其烦地联系对方,以上这些都说明,他们彼此并不相信自己得到了对方的信赖。

    如果真是相互信赖,他们便不会依赖亲密的感觉。真正的互相信赖,在外人看来,反而显得有些冷淡。

    为何会显得有些冷淡,因为大家已经彼此了解对方,不必再做那些只有不相互信赖人才需做的亲密举动。

    而那些表现亲密的朋友,在亲密举动的背后,可能是两颗彼此隔膜的心。

    彼此的亲密,看起来像一团火焰,不可否认,有些隔膜可能会被亲密的火焰熔化。但有些隔膜异常顽固,再亲密的火焰,对它也无可奈何。

    还有时候,那些亲密的背后,包含着阴暗的动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事献殷勤”。你如果把这个火焰视为友谊,那就可能遭遇损失。

    朋友,又叫“知己”,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时候,得到一个真正的知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得不到,你也不必强求。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得之,你幸;不得,你命。

    与友相处有底线

    《聊斋》里有一个故事,一个书生有些笨,和一群书生在一起玩,经常遭到他们的戏弄与嘲笑。有时候,那些书生朋友出去花天酒地,没钱了,就喊这个书生过来付账。

    这个书生尽管很不满,但是为了能够维持这份友谊,只好默默接受。

    这个书生比较幸运,他有个非常有特点的妻子。妻子在外面勇猛得像一头老虎,回到家却温顺得如同一只小绵羊。

    得知自己的丈夫在外受气之后,妻子像下山的猛虎一样,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那些嘲笑自己丈夫的书生。

    次日,当这个书生再去找那些朋友时,那些吃了亏的朋友,就把心中的怨气转向了这位书生。他们嘲笑书生怕老婆,并表示以后再不和怕老婆的人来往了。

    为了证明自己不怕老婆,书生一纸休书把妻子休了。

    因为没有了这个霸道妻子的存在,这个懦弱的书生根本守不住家产,一个巨大的家族很快就没落了。而那些所谓的朋友,也不再和落魄、懦弱的书生来往了。

    这个书生的遭遇是很悲惨的,为了朋友,他先是舍弃了尊严和部分钱财,接着舍弃了妻子,最后他失去了一切,也没有能够挽救他十分看重的那份“友谊”。

    也许你会说,这根本不叫友谊,那些人自始至终根本就没有把书生当作朋友,这一切都不过是书生的一厢情愿而已。

    这固然是事实,书生确实是懦弱的,或者是有点弱智的。

    但是你敢说,围绕在你身边的友谊,就都是真心的吗?尤其是当你有钱或权时。

    在当今这个时代,那些被所谓的朋友欺骗的人还少吗?人们常常看到别人被骗时的愚蠢,却没有发现自己其实也正处于被欺骗之中。

    退一步说,即便双方都是真诚的,在和朋友的相处中,你也要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所以,尼采说:

    你敬重对方应该多于自己,你爱对方也是理所当然,但你还要更爱自己。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你可以表现出亲密与温柔,但你要小心不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你不可混淆对方与自己,你要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

    那么该如何具体落实尼采的这一建议呢?

    首先,你要爱你自己,尊重你自己,至少你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你不能为了朋友放弃你的人生原则。如果对方真的需要你放弃这些,那你不如索性放弃这份友谊吧。

    其次,你要保持自己的经济独立,不要想到哪一天不行了,去依附朋友,否则你可能会让对方看不起,进而失去朋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像是一对寒风中的刺猬,彼此靠近可以相互遮风取暖。但靠得太近了,就可能扎到对方,所以彼此之间还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留出一定的空间。

    交友不可太功利

    现在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交友的帖子,里面总结出了几类人不可交,几类人需要交。

    至于原因,不能交往的人,不外乎吝啬、心胸狭窄、道德不好等等,和这种人交往久了,既可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损失,又可能把自己也带坏了。

    那些值得交往的人,不外乎道德高尚、见解不凡、事业有成,和他们交往,他们随便指点一下,或者提携一下,你就可能有很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这些交友指南都是以功利为核心的。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性,所以这些交友指南所提倡的并不算错。

    但问题是,你抱有如此功利的心态去交友,你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吗?那些道德高尚、见解不凡、事业有成的人,很多人都想结交,你“热脸”主动贴上去,迎接你的可能不是笑脸,而是“冷屁股”。

    你也许会不服,那些卓越的人不是也有很多穷朋友吗?为何我和他们交往,就被你嘲笑为“热脸去贴冷屁股”呢?

    你说得不错,卓越的人也有穷朋友,但是你却不一定知道,这些穷朋友是怎么和这些卓越的人成为朋友的。

    尼采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

    孩童进行人际交往时,他们绝不会从生意、利害关系与恋爱开始,他们的一切始于友情。他们在一起玩耍、争吵、安慰、竞争、担忧……

    这种种经历,在他们之间构筑起了友谊。于是,两人便会成为了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即使距离再远,也能保持朋友关系。

    正是因为没有功利之心,交往的目的就是在一起经历喜怒哀乐,所以在孩童时期、上学时期,人们最容易交到朋友。

    等你变成成年人,等你踏入社会,这种单纯的心没有了,所以,相对来说,你也就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了。

    所以,那些卓越的人和穷人的友谊,可能起源于他们的孩童时代,或者起源于他们共同落魄的时代。

    如果真是后来才发展的友谊,那么,他们的交往应该不是起源于功利目的,或者主要不是起源于功利目的。他们在一起或者因为共同爱好,或者共同经历了什么,或者在一起很愉快。

    如果穷人是基于傍大款的心态,去结识了卓越的人,那这位卓越的人一定不愿意接受这种承载着功利目的的友谊。如果他表面上接受了,那可能是这个穷人有能够被富人利用的地方。

    所以,交朋友,不能抱有太强的功利目的。有些人缺点很多,但他可能和你正好臭味相投,你们就可能会成为非常知心的朋友。有些人是很优秀,但你死乞白赖地去结识,可能会自取其辱。

    即使说,如果你真的想结识那些优秀的人,你也应该把你的功利之心抛弃,以真心相待。否则,对方一定会非常蔑视你,讨厌你,更不可能跟你交朋友。

    寻找同类的朋友

    有一年大学暑假,我没有回家。当时,整栋楼里就剩下我、东、海三个人。寝室里没地方洗澡,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到游泳馆去洗澡。因为要走很远的一段黑路,所以我们常常结伴而行。

    海比较懒,经常是我和东一起去。我喜欢历史,东也喜欢一点,所以我们两个一起的时候常常会聊些历史,一路上倒也很热闹。

    然而,海偶尔也加入,我一路上就很郁闷。因为海非常喜欢足球,东也喜欢,两个人一路都在谈论足球,我简直插不上一句话。

    那时候,我就深深感觉到,“人以群分”原来是如此的有道理。

    多年之后,我继续是个历史爱好者,偶尔有些心得,我依然非常兴奋,非常想把自己的这个发现分享给别人。

    我找到同在一个城市工作的东,告诉他我的心得,他虽然很热情地回应我,但我知道他内心深处对我的这些心得并没有太大兴趣。几次之后,我就变得意兴阑珊了。

    幸好依靠网络,我认识了几位对历史感兴趣的爱好者,和他们分享心得,我能从他们的眼神里、回答中,清楚地知道,他们认可了我的心得,也对能够有这种心得的我表示了敬重。

    这一刻,我才感觉到,虽然我和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干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年龄,但因为对历史的爱好,我们才算是一个圈子。

    尼采说:

    会称赞你的人,是那些与你相似的人,你也会称赞那些与你自己相似的人。因为大家若非同类,便无法互相理解彼此的真意,也无法判断其善恶。

    人是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与称赞,以及以迂回形式出现的自我认同,都是在同一层次的人之间进行的。

    人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有的是以爱好划分的,有的是以职业划分的,有的是以社会地位划分的,有的是以共同目标划分的,等等。

    同一个划分标准下划分出的圈子,还有一个程度高低问题,例如,100亿的富翁有100亿富翁的圈子,1000万的富翁有1000万富翁的圈子。

    人不必一定要在你所在的层次找朋友,你的朋友可以来自各种圈子、各种层次,但不可否认,能够真正理解你,认同你,真心赞赏你的朋友,大部分还是来自和你同一层次的圈子。

    勇于突破你的圈子

    如果尼采只是鼓励你多结交圈子里的人,那么尼采的思想,就不会如此受后人推崇。他在告诉你结交圈子里的人的意义之后,还不忘提醒你,在适当的时候,你应该大胆地突破这个圈子。

    这是因为: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然而,拥有同样想法的人聚在一起,相互认同,相互理解,以求满足,那便会让这个圈子成为一个舒服的封闭空间,无法催生出新的观点与想法。

    同时,圈子中的年长者,常常会一味偏袒与自己观点相近的年轻人。这样一来,圈子里的年轻人也好,圈子也好,最后都可能会一事无成。总之,害怕反对意见或独特的创意,一味追求安定的态度,最后只会令圈子与人从本质上腐朽,并加速其颓败与破灭。

    尼采所说的老人会非常固执于自己的观点,并偏爱与自己观点相同或者相近的人,这种情况不仅适用于普通老人,甚至连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不能免俗。

    另一位非常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早年曾经学习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受到弗洛伊德的青睐,并被其视为国际精神分析运动的领袖,而且,经弗洛伊德提议,荣格还成为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终身主席,对协会事务拥有独裁般的权力。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分歧越来越大。弗洛伊德对荣格的这种“叛变”非常不满,甚至直接要求荣格放弃他的研究。

    因为两个人的分裂,精神分析这个圈子也出现了分化。最后,在第四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双方势力还相互攻击。

    无奈之下,荣格决定突破这个圈子,为此,他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职务,也离开了这个协会。

    离开了这个圈子之后,昔日的许多朋友、同事都和他决裂了,荣格一下子感到非常孤独。不过,他并没有消沉下去,经过努力研究,他最后终于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于是,国际上又多了一个协会——国际心理分析协会。

    从一个学派的追随者,到一个新学派的创立者,荣格的这个变化,见证了适当时候突破圈子的重要性。

    寻找朋友圈子,是为了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突破朋友圈子,是为了更大的进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圈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突破圈子,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圈子。

    既然寻找圈子是人类的必需,那么突破圈子,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保持独立的判断力

    大学刚毕业,我去了一个家纺连锁店总部做采购,带我的师傅是一个比我早毕业了5年的山东人。

    没事的时候,他经常传授我许多“道理”:

    “每个月报销发票,一定不能报太少。否则,不仅你吃亏,还会得罪其他同事。因为你报销的这么少,他们报销的那么多,会显得他们的报销有水分。”

    “做采购,厂家送东西该拿就要拿。但拿时要把握分寸,如果你感觉这个买卖你能够拍板,对方给好处,你可以拿。如果你不能拍板,你就不能拿,否则被人家投诉了,就麻烦了。”

    ……

    不可否认,刚刚走出学校,第一次听到这些实用性很强的“道理”,我感觉收获很大,甚至有时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即便是到了今天,重新品味这些“道理”,我也会承认有些“道理”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不可否认,师傅传授我这些“道理”时,确实是出自真心,他真诚地希望帮助我这个刚刚走出门的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

    然而,今天的我,并不想在我刚毕业的时候,在我脑子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被塞进那些所谓的“道理”。

    这些“道理”本质上是功利的,世故的,变通的。它的确可以让我短暂地得到实惠,但更会让我把兴趣点放在蝇头小利上。

    如果我真得按照这些“道理”去生活,去工作,我就会为了一点小利放弃我的人生原则,我也学得会变通了。

    慢慢地,我变成了蝇头小利的奴仆,变成了一个气量狭窄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有远大前途的,市侩、小市民,就是我未来的人生标签。

    相信,在当今社会上,会有很多我师傅那样好为人师的人。

    对此,尼采说:

    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像模像样的冒牌老师。他们教会你很多处世之道。如果你真的如他们说的那样做,你确实能占到便宜。

    但是,请你仔细想想,这些冒牌老师的教诲,皆为功利判断,而看待人与事物的方法全无。难道你要在尚未理解人生本质的情况下,浑浑噩噩地度过你的一生吗?

    围棋有语:“不为小利,必有大谋。”只有谋大谋者,才能做出大事;整天盯着小利的人,注定难成大事。

    当然,踏入社会,人有时候是需要变通的。但变通的应是你性格中不好的地方,而不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变通。

    等你踏入社会很多年之后,你才会明白,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不是会变通的人,而是敢于坚持的人。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你应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不要什么人的话都相信。毕竟,这个社会上“好为人师”却又不具有“人师”资格的人太多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