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能帮助你成功
在你以往的人生中,你一定遇见过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例如,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他脑子特别灵活,他的记忆能力超级强悍,他的口才呱呱叫,他做事非常有魄力,等等。
对于你身边那些稍微比你强的人,你可能还会妒忌一下,但对于那种非常优秀的人,你甚至连妒忌的心思都没有了。对于这种人,除了崇拜,就是好奇了。没事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他为何能够如此优秀?
为什么呢?尼采对这个现象有过论述:
你绝不会妒忌历史上的那些天才。为什么?因为人们一般会认为,天才是一种奇迹的体现。也即是说,天才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那一种人。这正如歌德所说:“如果是天上的繁星,你就没有任何与其攀比的欲望了。”
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才,都要经过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创造出杰出的作品。天才身上没有所谓的奇迹,有的只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平常事”。
尼采的意思很明确,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奇迹,某些东西之所以能够成为奇迹,不过是其超出普通人的理解范围而已。
既然不存在奇迹,那么因为奇迹而存在的天才,实际上也并没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可言。
例如,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特别好,其原因可能是:他特别喜欢数学;在数学方面花了很多工夫;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他都能掌握得精准,和数学有关的知识他也都有所涉猎,当面对一道数学难题时,数学差的人很容易丧失信心,而他却信心十足,加上他扎实的数学基础功底,很快就能解决难题。
久而久之,他也就逐渐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数学天才。
但不可否认,有些人确实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天赋,这种现象在艺术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莫扎特、门德尔松,都是在十几岁时,就创造出了世界名曲。
这确实可能和他们的遗传基因等生理因素有关,但即便是有生理遗传方面的优势,如果没有后天挖掘,他们也不可能成功。
例如门德尔松,如果他生活在中国的偏僻农村,他一辈子连乐谱都看不懂,更何谈创作乐曲;如果他有天赋,也有机会学习音乐,但是他不专心学,他也不会成为音乐家。
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有遗传天赋的人,由于家庭、不专心等原因而没有能够成为音乐家、文学奖、画家!
上面说了那么多,似乎都和“专心”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上面那么长的论述,都是为了论述专心的重要性。
例如,一个数学天才,他喜欢数学,他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享受,学的时候也就能专心,所以也就能学好。如果他虽然有天分,但过于贪玩导致不能专心学数学,那么他的数学也一定不会学好。
不仅数学天才如此,其他诸如记忆力、口才、音乐等等天才的出现,背后都有长时间的专心作为基础。你专心了,你的欲望,你的兴趣,你的时间和精力,全部集中在一件事物上,自然容易成功。
所以,专心才是成功的基础,这一观点,既适用于天赋异禀者,也适用于普通人。
专心会影响你的情绪
皖北一带有句话:“剃头三天丑。”其实,按照常理来说,剃头之后,乱糟糟的头发变整齐了,人应该更好看一点啊,怎么会“三天丑”呢?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丑”,并不是说难看,而是剃头之后,你会觉得特别容易引起别人关注的目光,从而让不自信的你有点无所适从。
我上初中时,就有过这种感觉。每次剃头之后走进教室,总感觉班里的同学都在看我,都在笑我。当时,我特别紧张、害羞,甚至连走路都有点扭扭捏捏的了。进了教室以后,也会谨小慎微,唯恐引起大家对我头发的注意。
其实,像我这种因为剃头而引起的紧张、害羞,还不算特别严重,你看看奥运会比赛场上,有太多实力很强的选手,因为过于紧张,而频频出现失误,最后失掉比赛;有太多在台上演讲的人,因为紧张而语无伦次,最后把演讲搞得一塌糊涂。
对此,尼采说:
强者,是能够关注工作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被吓倒。他们不会慌张,不会恐惧,不会惊慌失措,更不会烦躁不安。
尼采的分析很到位,那些在赛场上过度紧张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到比赛上。
如果他们能够像平时一样,不把注意力分散到结果上,荣誉上,个人得失上,而是把注意力全部放到眼前的比赛上,把完成每一个动作当作一种享受,那么他就不会那么紧张,就不会发挥失常,以至于输掉比赛。
比赛是如此,演讲是如此,其他一切行为都是如此。
其实,消除这种不适心理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关注工作”。
一次,我理发之后,刚到学校就遇到考试。进教室后,老师已经发卷了。我快速走向座位,然后只顾埋头做题,根本就没来得及想自己头发的问题。
所以,这一次,因为只顾着忙考试,我没有受到“剃头三天丑”的影响。
这件事之后,我深深地明白,专心可以帮助自己摆脱情绪的干扰。所以,从这之后,一遇到情绪干扰,我就会想起这件事,然后强迫自己用专心来对付情绪干扰。
摆脱自我感觉的困扰
一群调皮的男孩知道有一个女孩特别敏感,所以他们打算戏弄这个小女孩。
一次女孩在学校礼堂练琴,这群男孩就故意坐在下面盯着女孩看。起初女孩没有注意,她的琴弹得很好。
突然,她发现有一群男孩老是盯着自己看,而且眼睛里还露出幸灾乐祸的样子。顿时,女孩紧张了起来,她开始脸红,开始心神不安。最后,忍无可忍的女孩终于停止弹琴,跑出了礼堂。
被一群男孩幸灾乐祸地盯着看,女孩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应?实际上,这个女孩是被自己的自我感觉打败的。
其实,被自我感觉打败的人很多。例如,你在家吃饭,可以无拘无束,一旦出席重要宴会,你就会很拘谨,唯恐出了错,引起别人笑话;本来你平时练习演讲时,已经说得很好,可一旦到了万人瞩目的演讲台上,你立即变得磕磕巴巴。
毫无疑问,自我感觉有很大的危害性,那么如何摆脱自我感觉呢?
尼采说:
无论做什么事,都请你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做,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而是要你重视自己。
“全身心地投入”,这是尼采给出的解决自我感觉干扰的对策。
当你在舞台上表演时,如果你老是想其他东西,例如观众的反应,演砸了怎么办,等等。这时,自我感觉就控制了你,你就会出现紧张、恐慌等情绪,你也就很难演好。
摆脱干扰的方法,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想着下一句台词,想着怎么做下一个动作,当你全身心投入时,你的自我感觉就会跑得无影无踪。这个时候,你会慢慢觉得,你在享受表演。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妙!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下,你是无事可做的。例如你参加一些宴会,除了吃饭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这种情况下,你该如何全身心地投入呢?
其实,这种情况下,只要你稍微留心寻找,也是有事情可做的。
例如你可以主动去研究别人。本来,你在担心别人关注你,现在反过来,你主动去关注和研究别人。看到同事一脸憔悴,你想估计这小子昨夜没睡好吧?是不是和老婆发生矛盾了,或者迷恋上了网游……
你也可以真诚地关心别人。比如在宴会上,你可以找一个人聊天,对他表现出真诚的关心。
对方受到你的感染,和你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可以把对自己的关注,转移到对谈话本身的关注上去了,自我感觉也就不会再干扰你了。
只选择做一件事情
爱迪生从小读书就非常勤奋,他曾经决定把图书馆的书,全部通读一遍。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人告诉他,图书馆本来就有大量的书,而且每年还会来一大批新书,所以在你有限的生命里,书是读不完的。而且,有些书,即使你把它读完,对你的人生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所以,你应该选择一个领域的书来阅读,这样将来才可能有所成就。
爱迪生听取了这个人的建议,选择了他十分喜爱的自然科学,最后终于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爱迪生的故事告诉世人,人的一生不能兴趣太宽泛,应该选择一个核心领域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对此,尼采说:
如果你对周围及世间发生的大事小事,都有很大兴趣,这并不值得鼓励。因为到最后,你可能会成为一具空壳。
一般来说,人的好奇心十分重要,因为它能引爆你身上的潜能。但人生苦短,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让你经历一切。所以,你应该趁着年轻,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并沿着这一方向,脚踏实地,不断钻研。只有这样,你才能令自己更具智慧,更容易成功。
“只选择做一件事情”,除了指用一生的时间只做一件事之外,还有另一个解释,即在一个时间段内,你的人生只做一件事。
只做一件事,要求你要心无旁骛,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心思要全部放在这件事上。
例如一个业务经理,在给员工开会的时候,就要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开会上,不能一边开会,还一边想着下午的客户,想着晚上老板的生日聚会。如果是那样,不仅很多事情会办砸,还会把自己的情绪搞得紧张兮兮。
例如,你是一名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就要全身心地用在记忆单词上。不要去想你还有巨难的数学作业还没有做;不要想明天有语文考试,你是不是要赶紧复习一下语文;不要想学习结束后,要吃什么,要怎么玩;甚至不要想英语里的其他知识。你的眼睛和你的大脑,此刻关注的只有你眼前的单词。
“只选择做一件事情”,甚至还体现在休闲上。
如果你决定抽时间玩一下,在玩的时候就要放开地玩,不要再想工作中那些乱八七糟的事情。这些事情再紧急,也要等到玩好了,玩痛快了,再去处理。
一边玩,一边想着工作;或者一边工作,一边想着玩,都是可悲的,它只会使你工作的时候不安心,玩的时候也不能尽兴。
懂得舍弃才能潇洒
如果你对即将到来的一件事,充满期待,那么这件事可能会把你搞得心神不宁。
例如,明天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你希望自己在会上有出色的表现,你希望在会上结识某位重要人物,你希望在会议上能够签几个大单……
有了如此多的期待之后,你可能现在就会紧张,会焦虑不安,做什么事都无法专心,甚至让你去玩,你也玩不痛快,甚至还会让你夜不能寐。
到了明天的正式会议上,这种强烈的期许还会再次折磨你,它让你无法集中精力参加会议,它夺去了你的镇定与从容,也夺去了你的妙语连珠,它给予你紧张与担忧,也给予你反应迟钝和发挥失常。
你自然不希望被紧张折磨,你的理性会告诉自己不应该这样。于是,你的心灵变成了一个战场,你的理性拼命想压制你的紧张与担忧,想让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担忧与顾虑非常强大,它轻而易举地就赢得了这场战争。
当理性溃不成军的时候,当担忧和紧张取得胜利的桂冠的时候,也就是你失败的时候。
你为何会败得这么惨呢?因为你对结果看得太重了。
不可否认,有些会议对于某些人来说,确实非常重要;有些比赛,对于某些运动员来说,确实非常重要;有些演出,对于某些演员的进一步发展确实很重要。
但是,你要明白,正是你把结果看得太重,才让你不能专心,并让你最后失去这对你十分重要的结果。
对此,尼采说:
人生苦短,黑色的死亡甚至可能在傍晚时分就翩然而至,所以,你能做些什么的机会,只有你现在拥有的当下。
故而,你要在你有限的时间里做成些什么,你就不得不离开些什么,舍弃些什么。
所以,不管结果如何重要,你都要看淡结果,甚至有舍弃结果的心态,你可以对自己说:“这没关系。”
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你感觉自己今天的状态似乎不太好,可能会影响你的发挥,这没关系;你刚才的一句话可能会令某位大人物不太高兴,这没关系;你可能在这次会议上签不到单,这没有关系。
当你把这一切都看得很淡时,紧张与忧虑便会黯然退场,从容与智慧将会再次降临,你变得潇洒自如了,你开始妙语连珠了,你开始应对自如了。
很快,你发现你渴望的各种结果,原来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懂得放弃,会让你收获很多。
退一万步说,即便你没有摘到想要的成功果实,但是你愉快地享受了一次会议、比赛、演出,那也比你紧张、忧虑而又一无所获好啊。
抽时间适当休息
长时期地做一件事,会让你疲劳。疲劳会带来什么?尼采告诉我们:
疲劳会让你面临危险,会让你的力量变得薄弱。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即使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也可能会失败;平时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这时也会让你感到压力巨大无比。此外,疲劳会让你的感情变脆弱,判断力下降。
所以,当你感到疲劳时,当你无法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时,就不要再强迫自己继续坚持下去。这个时候,你最应该做的是休息一下。休息的方式有很多种,至于选择哪一种,则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上班的时候,盯了几个小时的电脑,头昏脑涨,但老板就在隔壁,自然不能太放肆地休息。这个时候,你可以站起来,装作上厕所,在楼道里走走,看看窗外的风景。
你可以找一本轻松的杂志,浏览一会儿。
你可以假装谈论工作,找同事聊聊天。
你也可以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慢慢做一下深呼吸。
总之,简单休息的目的,是要让你的大脑,从工作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的单位比较人性化,有各种运动设施,你也可以做一会儿健身运动。一般情况下,当身体开始疲劳时,人的大脑就开始休息了;当身体运动发热时,被疲劳折磨得发烫的大脑就开始降温,开始冷静了。
有的时候,仅仅利用工作期间的抽空休息,已经不足以让你真正休息过来。
尤其是那些IT、编辑等行业从业者,即使下了班之后,你依然会感到很疲惫无力,干什么事都没有劲,就想回到家躺在床上,看看电视,然后睡觉。
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回去休息,因为你现在的疲劳,是由脑疲劳造成的。有的人曾经试图用喝茶、练书法、静坐等方法,来缓解脑疲劳。但这些方法听起来很高雅,实际上效果却很差。
其实,缓解脑疲劳最好的方法,就是运动。大脑累了,是因为你的大脑缺氧了。你需要做一些有氧运动。例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你大脑缺氧的状况,才能真正缓解你的脑疲劳,让你晚上睡个好觉,让你明天工作起来更专心,更有效率。
集中在具体事物上
上面讲了当你大脑疲劳时,可以选择适当休息,来缓解脑疲劳。
除此之外,当你学习、工作疲劳时,你还可以把你的注意力从工作、学习中转移到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例如听音乐。
尼采说:
音乐能让你感到愉悦,因为它可以让你的灵魂,脱离你那个整日辛苦奔波于整个混沌世界的躯壳。
音乐能将你的灵魂从现实牢笼中带出,让它在远处看着现实中的你。
不过你尽管放心,你什么都不必做,只要默默地待着就可以了。于默默中,你用灵魂聆听音乐,仿佛这首曲目是专门为你演奏、专向你倾诉的一样。
正如尼采所说,音乐能够将你的灵魂从躯壳中,从现实中拉出来,音乐占据了你的大脑,统治你的注意力。
这种状态,无疑也是一种专注,一种区别于让你疲劳的对学习、工作的专注。在你欣赏音乐的时候,那些负责学习、工作的脑细胞得到了休息。所以,在你听完一段音乐之后,你就会感到轻松多了,重新投入学习、工作,效率也会有很大提高。
除了欣赏音乐,能够转移你注意力的方式还有很多。
例如,你可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一幅画、一首诗、一个饰品等上,都可以。
当你全身心地欣赏这些东西的时候,紧张、焦虑、忧伤、恐惧都不见了踪影,你的心情是平静的,愉悦的。
不知不觉中,你的呼吸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深。
不知不觉中,你的头脑变得清醒,变得开放,本来让你疲倦、让你厌烦,甚至令你排斥到想呕吐的工作,你现在也可以接受了。
不仅是具体事物,你也可以通过想象虚拟的东西,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你可以回忆过去的一段美好经历,回忆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你说了,做了什么,在场的人有什么可笑的表情,他们又说了,做了什么。
你可以回忆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回忆里面的温情场面,回味里面的经典台词,思考电影的艺术价值等。
你还可以在大脑里构思一篇文章,一幅画,一首歌。你该怎么谋篇布局?该先从哪里着手开写?该如何提高写作技能?等等。
当然,你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并不需要太久,通常几分钟即可。当你感觉不是那么疲倦时,你就应该深呼吸一下,重新专心地投入学习或者工作中。
珍惜你最好的时间
你有没有过这种状态:你心里什么都不想;烦琐的事务不再纠缠你,紧张、愤怒、忧虑等情绪都远离你;你的头脑、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和谐的平衡之中,它们对外界有高度敏锐的感知;你头脑非常清醒,对自己的认识非常冷静,客观而又真实。
这种状态又被称作“沉思状态”,这是一种注意力超脱出了躯体与现实的状态,也是那些寺庙里的和尚、道观里的道士极力追求的状态。
作为普通人的你,能否有自己的“沉思状态”呢?
答案是没有。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完全达到沉思状态可能难以实现,但部分达到这种状态是可以的。
例如早晨,你刚刚睁开眼,一天的烦琐事务还没有开始,令你不快的情绪还没有来得及在大脑中酝酿,你的心情异常平静。这个时候,可以算作是你的沉思状态。
沉思状态非常宝贵,你应该好好利用。尼采说:
如果想给一天开个好头,就该在睁眼之后好好地思考。
按照尼采所说,你每天早晨,都应该抽出1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专心思索。
15分钟,只占用你一天时间的1%,但是如果你用它来进行思考,它就能够对你一天其余99%的时间产生重要影响。
应该思索什么呢?你应该思索: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你究竟想得到什么?你应该认真反思昨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你一步步接近你的使命?
此外,你还应该思考,今天应该做些什么,顺序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如果中间出现了突发情况,你该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和计划内的安排。
有了这些思考,你在人生道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你一天的工作才能紧张有序地进行,遇到突发情况时,你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此外,有了这些思考,一切都在你的预料之中,你已经为各种不快的事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当一些突发的负面的事情发生时,你就不会感到特别恐惧,紧张,焦虑,因为这一切都在你的计划之内。
追逐你的满溢状态
“男人在什么时候最有魅力?”
许多接受采访的女性给出的答案是,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的时候。
为何?因为这个时候,男人气质中一些消极的东西,例如颓废、放纵、紧张、恐惧、忧虑等,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精神饱满,甚至亢奋,情绪平稳。
外面的世界仿佛被屏蔽了,时间仿佛静止了,他全身心地在做手头上的事,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孩子,在心无旁骛地玩游戏。
心理学家形容这种专心致志的状态为“满溢状态”,这种状态的特点是,精神高度集中,以至于忽略了周围无关的事。
处于满溢状态,除了显得有魅力,还有什么好处?尼采说:
当生活上的担忧向你袭来时,你如能埋头于熟悉的工作之中,便可借此躲避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压迫与忧虑。
当然,当痛苦降临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逃避。但若如此,即便你屡败屡战,无比痛苦,事态也未必会因此而向好的方面转变。
请你不要把自己的心逼得太紧,当你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时,忧虑就会回避,事情也会迎来转机。
很明显,尼采所说的“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即是满溢状态,它可以帮助你避开担忧、紧张等情绪的袭击,帮助你实现事业的成功。
满溢状态可以帮助你抵制负面情绪的袭击,这也很好理解。当你进入满溢状态时,你像一个孤独的剑客,在一个幽静的小树林里全身心练剑。
这一时刻,你丧失了对时间的感知,外面的世界与你隔绝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一切情绪自然也都被屏蔽了。
你的眼里,你的心里,只有手里的剑。
满溢状态可以帮助你抵制负面情绪,可以促进你进步,但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
心理学家认为,当你的个人能力与你的工作难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满溢状态。如果任务太难,你就会焦虑不安;如果太容易,你就会感到无聊,这样都不容易出现满溢状态。
但人生有很多无奈,工作也会有难有易,许多工作你都是只能被动接受,想要让工作难度与你的能力大致相当,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
但这并不表示,就没有了解决的办法。
当遇到容易工作时,你可以寻找容易工作中的有趣点,也可以跟自己比赛。例如,本来你1小时生产10个产品,你现在要求自己生产15个。为了这个目标,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不知不觉间,满溢状态就出现了。
如果你面对的工作太难,这时你需要通过调整自己,来追逐你的满溢状态。你可以做慢一些,遇到坎,就多方寻求解决办法,要让自己享受这个解决难题的过程。
借鉴狂热与痴迷
上面所说的满溢状态,是一个短时间内的行为。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在一天之中,能够有几个小时处于这种状态,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有没有人能够不分日夜,长时间地处于或者接近满溢状态,以至于进入狂热与痴迷呢?
答案是有。尼采说:
孕育艺术的必要条件是陶醉,如果创作者不能对某种事物陶醉,真正的艺术就无法诞生。
艺术家是最容易陶醉的,陶醉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痴迷。
有位著名作家,数十年内,几乎没有任何休假,不分白天黑夜地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平日里,即使在上厕所或者睡觉的时候,一旦想到某个桥段或者经典台词,他都会立即找笔记下来。
当别人问他最不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有人打断了我的写作,我还要强颜欢笑地面对。”
比作家更容易陷入狂热与痴迷的还有音乐家、舞蹈家、演员等,为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甚至可以抛弃爱情,抛弃婚姻,抛弃家庭。
他们有些已经年迈,有些甚至已经身患癌症,他们随时都可能死去,但只要活一天,他们依然会忍着病痛的折磨,一直痴迷下去。
不光是艺术家,其他行业的人也可能会陷入狂热与痴迷。
福特汽车王国的缔造者亨利·福特,就特别痴迷于自己的工作,他曾经说:“我有的是时间,因为我从不离开工作岗位。我不认为人可以离开工作,不应该朝秦暮楚,他连做梦都应该想着工作。”
不可否认,有些人陷入狂热与痴迷状态,可能是因为对金钱、美女、荣誉、权力的欲望,可能是因为强烈的责任意识,可能是为了给自己赎罪,等等。
但绝大多数人陷入狂热与痴迷状态,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在这种状态里,他们才能找到成就感,找到愉悦,感到踏实。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为此牺牲掉的时间、青春、金钱、健康、爱情,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不是因为他们轻视这些,只是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喜欢令他们痴迷的那种东西。
痴迷的人容易成功,但并不是必然能够取得成功,有些痴迷者的最后结局并不美好。
所以,我并不鼓励亲爱的读者们都去选择狂热与痴迷,但我想告诉你两点:第一,你应该理解,甚至尊敬那些狂热与痴迷者,他们在痴迷的时候是踏实的,幸福的。第二,如果你在某个时刻突然也陷入了这种状态,你大可不必惊慌,大胆地去狂热与痴迷一把,也未尝不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