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故事-牛鬼蛇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牛鬼蛇神”本来是指“牛头之鬼,蛇身之神,”是古代神话传说中虚构的拟人形象。后人用来比喻那种极端丑恶、遭人唾弃的人物。

    此典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李贺诗序》:“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虚荒幻诞也。”

    李贺是李唐皇室的远门亲戚,但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李贺在很年轻的时候便致力于诗歌的写作,他的诗才曾引起当时文坛的赞叹。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号称“东京才子”、“文章巨公”的韩愈和皇甫氵是都因为惊异于他的才华而访问他。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是一位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的诗人。他曾写过“雄鸡一唱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等名传千古的诗句。另外,也有不少作品构思独特,意境虚幻,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浓厚的神奇色彩。

    杜牧《李贺诗序》中的这几句话就是比喻李贺诗歌里虚幻荒诞的成分的。

    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指本来没有罪的人由于有了一些钱财,引起有些人的觊觎,如果不拿出来,就会弄得人财两空。

    后来人们用“怀璧其罪”比喻人因多财而得祸。也写作“怀壁为罪”。

    此典出自《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大臣叫张丑,在燕国做人质,燕王打算杀死他,他乘机逃走了。即将逃离燕国边界时,却被守边界的小吏捉住。这时张丑急中生智,恐吓小吏说:“燕王要杀死我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人说我藏有宝珠;他想得我的宝珠,但我现在已经没有宝珠了,燕王不肯相信我。现在你把我捉住,我在燕王面前只要说是你夺了我的宝珠,吞到肚子里去了,到那时候,燕王一定会杀死你,剖开你的肚子;割你的肠子,君王们都是贪得无厌的人,只知道财利,我迟早总要死,但是你的肠也要一寸寸被割断呢!”守边的小吏被他说得有点害怕起来,于是就把他放走了。

    欺世盗名

    “欺世盗名”指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此典出自《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曰:盗名不如盗货。”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史鱼酋,又名史鱼。他曾经多次进谏劝说卫灵公,但是所提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到了后来,史鱼病重,临死时,他告诉儿子,在他死后不要把尸体装进棺材,要实行“尸谏”。卫灵公知道后,对史鱼大加赞扬。孔子也说他是个“正直”的人。

    战国时,齐国有个贵族出身的人叫田仲,又叫陈仲子。他的哥哥是一位食禄万钟的富翁,可是田仲离开了哥哥,靠织草鞋为生,自命清高不凡。

    战国时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认为,史鱼、田仲的行为实际上是欺世盗名。荀子说:没有比盗名这种行径更邪恶,它甚至比偷盗更恶劣。

    齐寇将至

    “齐寇将至”意指不准别人讲真话,就会使问题成堆,终至不可收拾。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雍塞》。

    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

    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使者的话刚说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叫做肉里生出了虫子,真是无中生有啊!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那样呢?”宋王听了这些,非常生气,屈斩了使者。

    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

    这样,一连杀了三个使者。

    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真有齐军迫近,于是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就在这时,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哥哥问:“国难当头,危在旦夕,你这是往哪儿去呢?”弟弟回答说:“我奉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不料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现在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

    你看怎么办好呢?”他哥哥说:“既然据情实报,会比别人先死;不如谎报,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

    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连齐军影子也看不见,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

    不久,齐军打来,宋王惊慌失措,只好跳上车去,赶快逃命。

    那个使者,早已逃到其他国家,做了富翁。

    巧取豪夺

    “巧取豪夺”形容施用不正当的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此典出自《清波杂志》:“老米(芾)酷嗜书画,尝从人借古画自临,拓竟,并与真赝本归之,俾其自择而莫辨也。巧偷豪夺,故所得为多。”

    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喜爱古人的作品。

    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喜欢得不得了,马上要拿一幅好书交换,主人不同意,他大呼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地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个很大的本领,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书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他,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过了好多日子,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水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临摹这一幅却没有。”然而米友仁摹仿古人的书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摹本是假的。他常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摹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摹本和真本摹得完全一样,主人往往把摹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禽兽不如

    “禽兽不如”形容道德品质极坏,连禽兽也不如。

    此典出自《晋书·阮籍传》:“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狂放不羁,当官不问政事。才华出众,思维敏捷,常出惊人之语。

    有一回,阮籍漫不经心地对文帝司马昭说:“我平生喜爱游山逛水,曾经到东平一带游览,十分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帝很高兴,马上拜阮籍为东平相。阮籍骑着驴来到东平郡,把郡府官邸的屏障之物统统拆除了,使郡府内外开阔通畅,四通八达。阮籍治郡,法令清晰简单,十多天就从东平郡回来了。文帝荐举他为大将军从事中郎。一次,有关部门报告说,有一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阮籍说:“嘻,杀父还说得过去,怎么能杀母呢!”在座的人都责怪他说错了话。文帝说:“杀父,是天下最大的罪恶,你认为可以杀父吗?”阮籍说:“禽兽之类,只认得自己的母亲,而不认识父亲。杀父,是禽兽的行为,不足为怪。而那个人却杀自己的母亲,连禽兽都不如。”众人听了,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穷斯滥矣

    形容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一遇上困难,就想胡作非为。

    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春秋时,孔子来到蔡国,蔡国公热情地接待了孔子。不久,蔡国大夫公孙翩杀死了蔡昭公,蔡国一片混乱,孔子就离开蔡国来到叶国。一次,叶公问孔子说:“怎样才算把国家治理好了呢?”孔子回答说:“假如远近的国家都来归附你,那么,国家就算治理好了。”过了几天,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愿在背后评论老师。孔子知道了这事,对子路说:“你怎么不告诉他,说你的老师为人,学习知识从不疲倦;教诲别人从不厌烦;发奋时会忘记吃饭;高兴时就不知道烦恼;快满六十的人了,却不知自己已经老了。”

    劝虎行善

    比喻对敌人不能讲慈悲,劝他们行善是徒劳无益的。

    此典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微词》。

    从前菩萨变化成雀王,用慈悲的心肠救济大众。有只老虎吃野兽,骨头挂在它的牙缝里,困饿得快死了。雀王便飞进虎口中啄那块骨头,每天都这样做,骨头便被啄出来了,老虎也得救了。雀王便飞到树上,对老虎说佛经道:“杀死生命是残暴的行为,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老虎听了,勃然大怒,说:“你才离开我的嘴,现在就敢多说话!”雀王马上飞走了。

    雀儿肠肚

    “雀儿肚肠”比喻人的肚量太小,不能宽宏大量。

    此典出自宋代陈思道《后山谈丛》四:“曹武肃王密奏曰:‘孟昶王蜀三十年,而蜀道千余里,请擒孟氏而赦其臣以防变。’太祖批其后曰:‘你好雀儿肠肚。’”

    宋朝初年,宋太祖灭了后蜀,诏令把后蜀国王孟昶以及后蜀的大臣们都送到京城开封来,一一封了官职。这时,大臣曹彬密奏道:“蜀国建立已三十多年了,根基非常深厚。蜀地离开封远达千里,一旦孟昶逃了回去,后患无穷。而且蜀国的人听说孟昶还活着,就可能借用他的名义叛乱。所以,蜀国的大臣们可以赦免,孟昶不能让他活着,应该马上杀掉。”宋太祖看了他的奏文后,哈哈大笑,在奏文后面批了几个字:“你好雀儿肠肚。”仍然封孟昶为秦国公,他的两个儿子也封为节度使。因此,历史上都称赞宋太祖宽厚。

    人面兽心

    “人面兽心”比喻外貌像人,内心却极端凶恶、卑鄙。

    此典出自《列子·黄帝》:“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据说杨朱有一次在梁国遇上老子,便将老子请到家里,梳洗完毕后跪伏在地上,向老子请教,老子给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看人看事,不能只看他的外表怎样,主要应该看他的内心。圣人都是看内心的,而不看外表。然而庸人俗子只看外表,外表与我不同的,我就疏远他。如果看人,只要有身子、手、脚、头发、牙齿,你都说他是人,然而这种人不一定就有一颗兽心。他虽然长着一颗野兽的心,但外表与人一模一样,你也会亲近他。那些长有翅膀,有角、有爪、能飞、能跳的是禽兽。

    然而禽兽未必没有一颗人心,它们虽然有人心,但外表不与人相同,你还会疏远它的。以前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全部都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可他们却有至高无上的圣德。夏桀、殷纣、鲁恒、楚穆这些家伙,虽然外表都与人相同,可是却心狠手辣。假如人们只看外表而以为他们也有德行,那不是上当了吗?禽兽之心智也有与人相似的地方,例如它们会找东西吃,雄雌相偶,母子相亲,逃避敌害,躲寒就温,居则成群,行则有列,幼者居内,壮者居外,觅食相助,遇害群鸣……。可是禽兽的心智远不如人,人故而可以使唤它们。黄帝与炎帝的时候,让熊罴狼豹上战场作战,让雕鹰鸢鸟协助攻敌,这是用力量驯化禽兽的结果。尧帝就不同了,他使用音乐使令百兽跳舞,使用箫、笛让凤凰来仪,百鸟唱歌。这些全是上古之人的神圣所在呀,他们知道万物的情态,了解异类的声音,才能够驯化它们,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杨朱听了老子的这番话,对他更加佩服了。

    三圣搬坏

    “三圣搬坏”意思是说抬捧老师是为了抬捧自己,像誉人自贤者一样。但他们却忘记自己最尊崇的偶像,竟也被搬成烂泥巴了。

    此典出自《笑赞》。

    有一个人同时信奉儒、佛、道三教,在庙里塑像时,他先塑孔子像,然后塑老君像,最后才塑释迦牟尼像。道士们看见了,就把老君像移到正中。

    和尚来了,又把释迦牟尼像搬到正中央。

    儒士来了,依然把孔子像摆在了正中间。

    三位圣人互相说:“我们本自好好的,却被这些人搬来搬去,都把我们搬坏了!”

    《赞》云:三个圣人都各有自己的徒弟,徒弟们又各尊重自己的老师,谁肯互相让步?本来一个地方是坐不下三个人的。

    丧心病狂

    “丧心病狂”意思是丧失理智,言行悖谬,像发了疯一样。

    此典出自《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秦桧是南宋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政和进士。北宋末朝任御史中丞。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俘到北方,成为金太宗弟挞的亲信。公元1130年随金军至楚州(今江苏淮安),被挞懒遣归。他却谎称杀死防守士兵,夺船逃回。绍兴年间他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主张投降,为高宗所宠信。

    他杀害抗金名将岳飞,并且主持和议,还决定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因此后来被百姓世代痛恨、唾骂。

    有一次,金国的使者来到南宋京城,会谈议和条件。使者倚仗金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出言荒谬,态度十分傲慢,向南宋政权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遭到朝野主战派官员的一致强烈反对。校书郎兼史馆校勘范如圭更是悲愤欲绝。他和秘书省的十几个同僚一起,痛骂金国使者,怒斥投降派卑鄙无耻。他们写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奏章,打算上书宋高宗,反对屈辱求和。可是,奏章写好之后需要签名的,人们害怕秦桧等人的淫威,担心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报复,于是就纷纷打起退堂鼓来。

    范如圭见这些人这样胆小怕事,又气又恨,于是独自一人写了一封信给秦桧,痛斥他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罪行。信中指责秦桧说:“你秦桧如果不是丧失理智,言行荒谬,像发了狂一样,怎么能够干出这种卑鄙可耻的事情呢?你一定会遗臭万年,被子孙后世所唾骂!”

    伤风败俗

    “伤风败俗”比喻败坏社会风俗。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

    唐代时,因为最高统治者亲眼看到农民是怎样起来把隋朝打垮的,因此在自己实施统治时,除了加强国家机器外,尤其要注意加强思想意识方面的教化。

    佛教,受到了很大的重视。遇到国家的重要节日庆典,经常召儒、释、道三教讲论于殿、庭,也经常利用佛、道在街道上作通俗讲演。那时还调用国家的人力财力,帮助一些有成就的僧人到处建寺、度僧。可是,这种敬佛、尊佛的风气,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因此,极力反对佛教的流传。文学家韩愈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李纯把陕西凤翔法门寺的一块所谓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反对这种做法,并写了《论佛骨表》对宪宗提出了劝谏。表中说:大量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信佛的帝王没有什么好下场。现在迎佛骨,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十分浪费财资。唐宪宗看了这个奏表,非常生气,并且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上下其手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使用伎俩,共同作弊。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这段话意思是:

    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

    那时楚国强大,弱小的郑国根本没有能力抵抗。最终,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戎俘虏了。

    等到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子公子围,想冒领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至此穿封戎和公子围发生争执,相互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能够解决。

    后来,他们便请伯州黎作公证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黎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坚持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来了郑王颉,伯州黎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戎,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

    郑王颉因被穿封戒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黎便判定这是公子围功劳。

    申公巫臣

    “申公巫臣”比喻那些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妇娼的伪君子。

    此典出自《新序·杂事第一》。

    楚庄王替陈灵公复仇,便杀掉了夏徵舒,得到了郑国美女夏姬,企图把她据为己有。申公巫臣极力谏阻:“这个女人惑乱了陈国,败坏了它的群臣,这样下贱的女人一定不要亲近。”庄王听从了他的劝告。

    没过多久,令尹又想娶夏姬,申公巫臣再次慷慨陈词,晓以利害,令尹也被说服了,夏姬最后被襄尹娶走。

    直到楚恭王时,楚晋交战,大战于鄢陵。楚国兵败,襄尹战死,尸体被晋国掳去,楚国虽然多次与晋国交涉,晋国拒不交还。于是,夏姬请求去晋国讨还丈夫尸体。

    就在派遣夏姬的时候,恰好申公巫臣将出使齐国,他暗中劝说夏姬与他合谋。

    等到夏姬启程后,申公巫臣便忘掉了使命,中途逃跑了,随夏姬一起去了晋国,最后二人结为了夫妇。

    甚嚣尘上

    “甚嚣尘上”本指军中人声喧哗,尘土飞扬,后世比喻敌人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十年》:“楚子登朝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于王后。

    王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春秋时,郑国与楚国结为同盟,对北方的晋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晋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首先出动军队,向较弱的郑国发动进攻。

    楚共王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率领楚军北上援救,最终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斗开始之前,楚共王亲自登上战车观察敌军的情况,曾任晋国大夫后来逃到楚国的伯州犁站在侧边。当楚共王看到晋军来来去去,左右奔驰时,便回头问伯州犁说:“这是为什么?”伯州犁对晋军的情况了如指掌,就回答道:“这是召集军中的将领。”接着,他将观察到的晋军的活动一一告诉楚共王:现在晋军大营的帷幕拉开了,一定是祷告祖先。帷幕又降下了,肯定是在发布命令。哎呀,尘土满天,一片喧嚣之声(“甚嚣,且尘上矣”),一定是晋军在堵塞井口,夷平灶头,准备出去。

    你看,士兵们登上战车后,又手握兵器从车上下来,那是在请求神灵保佑。

    大战开始后,楚共王就身先士卒,勇猛地冲向晋军,不料一支箭从斜刺里射来,正中楚共王的眼睛。他忍住痛,回头喊大将子反代替自己指挥作战,可是连叫了几声居然无人答应。原来子反战前喝醉了酒,这时正睡在战车中,人事不省。楚共王看后不禁大怒,一箭射死子反,就命令全军撤退了。

    死有余辜

    “死有余辜”的意思是说,罪大恶极,虽然处死也不足以抵偿他的全部罪恶。人们用它形容某人罪恶深重,民愤极大。

    此典出自《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汉代,有一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少年时代,父亲叫他放羊。他边放羊边学习,懂得许多知识。到后来,他当了狱吏,懂得法律,县里出现了法律方面的疑难问时,人们都去请教他。有一次,郡里的太守见了他,对他十分器重。他当了郡吏,继而又到朝廷任职。汉昭帝死后,汉宣帝即位。宣帝登上皇帝宝座不久,路温舒就向宣帝上书,主张提倡教化,减少刑罚。他认为,宣帝初登帝位,这正是天赐良机,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刑罚,免除民间疾苦,以使汉朝的天下繁荣昌盛。他分析说,秦朝太滥用刑罚了,最终,造成好人受气,言路堵塞,坏人猖獗,歪风盛行,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而今天下承蒙皇上恩泽,没有战争之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努力耕作。可是,并不能说已达到天下太平了。为什么这么讲?就是因为太滥用刑罚了。那些残酷的狱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胡判乱断,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杀人的鲜血流遍了大街小巷,等着被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每年有数万起杀人的事件发生,使皇上的恩德之光大受损伤。之所以未达到天下太平,真正原因就在这里。

    路温舒又写道:“人之常情是,平安就喜欢活着,痛苦就想死去。在严刑的痛楚之下,从‘犯人’口里什么得不到呢?那些‘犯人’经不起痛楚的折磨,就说一堆谎言给狱吏听,狱吏本来就想得到这种效果,就趁机加以点拨、诱供,狱吏在上报案情的时候,害怕上级批不准,就把案情编造得天衣无缝,想方设法把它纳于法律规定的条文之内。他们上奏说该判什么罪,全都说得头头是道,证据确凿,即使是舜时掌管刑法的大臣咎繇(即皋陶)听了,也认为该犯真是罪大恶极,即使一死也不足以抵罪。”

    隋珠弹雀

    “隋珠弹雀”比喻用夜明珠去弹鸟雀,得不偿失。

    此典出自“《庄子·让王》:“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春秋的时候,有一天,隋侯和他的侍从们出游,途中见到一条大蛇,被人拦腰斩断,在路上打滚,并且显出非常疼痛的神情,隋侯于心不忍,生了恻隐之心,叫侍从去取专医跌打的续骨药膏,把它医治好。蛇痊愈后,慢慢地向山中移去。

    后来,这蛇衔了一粒很大的珠子,献给隋侯,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那粒珠子光滑圆润,光芒四射,因此后来人们都把它称作隋珠。

    贪天之功

    “贪天之功”意思是说把天的功劳归于自己,比喻把别人的功劳攫为己有。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晋公子重耳是个贤能的人,他很有志气,很有抱负。经过十九年的流亡,历尽艰辛,最后在公元前636年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和帮助,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得到君位的晋文公,为了报答有功之臣,对于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给了他们许多优厚的待遇。却把功臣介子推忘记了,他既没有得到赏赐,也没有得到提拔。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跟着他,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挨饿的时候,介子推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他为重耳回国掌权出了很大的力。

    介子推是个很有气节的人。虽然没有得到重耳的封赏,可是他却很不在乎,并且毫无怨言。他不但没有伸手去要禄位,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该受赏。介子推在重耳回国之后便假称有病,回家隐居,侍奉老母,甘守清贫。他宁愿编草鞋为生,也不去贪图谋官位。他对重耳周围一些人居功自傲很不满意。他的老母和亲朋邻里都劝他去找重耳得到封赏,他都断然拒绝。他说:“重耳继承王位,这完全是上天的旨意,可是那些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骗人吗?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这不更加可耻吗?”

    介子推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廉洁,如此决断,便同意和儿子一起到深山中隐居。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直奔绵上深山(今山西沁源县西北),从此便隐居不出。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归隐绵上,追悔莫及,他亲往深山寻找,始终不见踪影,只好把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到后来传说,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曾经放火烧山。介子推由于不愿出来做官,便和母亲一起被山火烧死。传说介子推被火烧死那天,正是阴历三月初三。为了纪念这位宁愿死也不做官的隐士,当地百姓每年到这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全天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贪污勒索

    “贪污勒索”比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婪地获取财物。

    此典出自《史记·管蔡世家》:“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献其一于昭王而自衣其一。楚相子常欲之,不与。子常谗蔡侯,留之楚三年。蔡侯知之,乃献其裘于子常;子常受之,乃言归蔡侯。蔡侯归而之晋,请与晋伐楚。”

    吴王阖闾吞并了徐国和钟吾之后,蔡国和唐国派使臣到吴国来。伍子胥对阖闾说:“蔡国和唐国一向归顺楚国。现在这两国一同派使臣到这儿来,我判断一定是跟楚国有了摩擦。假如我们能够拉拢这两国,进攻楚国就方便得多了。”阖闾和孙武都急欲听一听这两个使者说的话。

    蔡、唐两国的使臣一见阖闾就央告说:“楚国令尹囊瓦贪污勒索,欺压蜀国,这下又发兵来攻打蜀国,请求大王主持正义,立即发兵去救。从今往后,我们愿意永远归附贵国,年年纳款,岁岁朝贡。”吴王阖闾一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就问两位使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就将经过情形详细地述说了一遍。

    原来楚国令尹囊瓦喜欢占小便宜,总是向一些属国索要东西。大家都有点嫌恶他。有一次,蔡昭侯和唐成公朝见楚昭王,囊瓦收了他们按照惯例送给他的礼物后,又向他们要其他的东西。蔡昭侯有两件极其贵重的银鼠皮袄,一件送给了楚王,一件留着自己穿。唐成公有两匹千里马,一匹送给了楚王,一匹留着自己用。囊瓦见了这两件宝贝,一直想据为己有,就派人去向这两位国君索要。蔡昭侯和唐成公很不高兴,坚持不愿送给他。囊瓦就在楚昭王跟前使花招,说:“听说蔡国和唐国私通吴国,打算来进犯咱们。咱们索性把蔡侯和唐侯扣留在这儿,也许能揭穿他们的阴谋。”当时楚昭王还很年幼,无论大小事全由囊瓦做主。如此一来,两位国君都被软禁在楚国。一禁就是三年。

    唐成公的儿子见他父亲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加国,就派人去打听。那个人把囊瓦扣留唐成公的事打听清楚以后,劝唐成公把那匹千里马送给囊瓦。囊瓦得到了千里马,对楚昭王说:“唐是个小国,实力不强。唐侯已经在这儿押了三年,他哪儿还有胆量再得罪咱们呢?让他回去吧!”于是楚昭王就把唐成公放了。

    蔡昭侯见唐成公送了千里马就获释回国了,他也把那件银鼠皮袄送给囊瓦。囊瓦就对楚昭王说:“蔡国跟唐国一样,既然释放了唐侯,也不能只扣留蔡侯,也把他放了吧!”于是,蔡昭侯也回国了。

    蔡昭侯出了郢都,义愤填膺地发誓说:“我不报仇,绝不再踏上楚国的土地!”他回到国内,立刻去向晋国借兵。晋定公把这件事禀报了周朝的天子。周敬王派卿士刘卷去跟晋定公联系。晋定公会合了宋、蔡、齐、鲁、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薜、把、小邾等一共十八路诸侯,代替天子去征伐楚国。各国的诸侯都对囊瓦恨之入骨,也都想借这个机会重振中原的威风。没想到自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那时候竟也充斥着贪官污吏。晋国的大将荀寅也是个贪小便宜的人。他认为这次会合诸侯去打楚国是为了帮助蔡国,这功劳可非同小可,就派人先向蔡昭侯索要谢礼,说:“听说蔡侯把名贵的银鼠皮袄送给了楚国的君臣,为什么就不送给我们?我们千里迢迢发兵来打楚国,不知道蔡侯用什么来犒劳军队?”蔡昭候回答说:“就因为楚国令尹贪污勒索,欺压属国,我才来归附贵国。如果将军主持正义,宣扬霸主的威信,帮助弱小的诸侯灭了楚国,那么整个楚国就是谢礼。”荀寅听了这席话,满脸涨得通红。

    这时候(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八路诸侯的兵马都驻扎在召陵(在河南省郾县东),由于一连下了十几天倾盆大雨,一时不能进兵。恰巧天子的使者刘卷卧病在床。范鞅和荀寅本来就跟囊瓦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贪夫,这次没从蔡侯那儿得到好处,已经有点怏怏不乐。他们就借着这个理由向各国诸侯说:“大雨下个不停,害病的人越来越多,还不如暂时回去吧!”各国诸侯看晋国不愿做主,顿时心灰意冷,都各自回国了。

    蔡昭侯大失所望,垂头丧气地带着自己的兵马回去,路过沈国时,想起了沈国不愿发兵,也不去开会,于是就把满腹的怨气全发泄在沈国身上,发兵灭了沈国。

    楚国的令尹囊瓦听说蔡国把沈国灭了,就亲自带着大军去攻打蔡国。有人对蔡昭侯说:“晋国已经靠不住了,中原其他的诸侯更不必说了。咱们索性到吴国求救去。

    伍子胥很早就想向楚国报仇,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我们的。”蔡侯就打发使臣去邀请唐成公一起到吴国去求救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