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故事-天罗地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罗地网”比喻对罪犯进行缉捕的布置十分严密,也指包围得很严,使敌人无法脱逃。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二回:“天可怜见,惭愧了,我母子两个,脱了这天罗地网之厄!”

    高俅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端王宠爱,做了端王的随从。后来,端王当了皇帝,就提拔他做了殿帅府太尉。高俅选了一个好日子去上任了,殿帅府所有公吏衙将,马步人等,都来参拜,开报花名。高俅一一点过,只有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生病没有来参拜他。高俅为此非常生气,便派人把王进抓来审问。

    幸好王进的部下为他求情,王进才免遭惩处。

    但是,王进心里明白:他父亲王升曾与高俅交过手,并把高俅打翻在地,现在高俅得志了,自己受他管辖,他要报仇,该怎么办呢。

    王进回到家中,便与母亲商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母子二人离开东京,往延安府方向逃去。在路上遇到了不少艰辛困苦。有一天走到半路上,天将黑了,王进挑着担儿,跟在她母亲的马后面,对母亲说道:“天可怜见,惭愧了,我母子两个,脱了这天罗地网之厄!此去延安府不远了,高太尉要抓我也抓不着了。”

    田父得玉

    “田父得玉”形容那些用欺诈的手段以猎取高官厚禄的人。

    此典出自《尹文子·大道上》。

    魏国一个农夫在田野里耕地,得到了一块直径一尺的宝玉,但是这个农夫却不知道这旨一块玉。

    他把这事告诉了邻居。这个邻居想暗中得到这块玉,就对他说:“这是怪石,留着对家里不利,不如丢回原处去。”

    农夫虽然满腹狐疑,但还是把这块玉带回了家中放在堂下的小屋里。当天晚上宝玉通明,照亮了整个房间。农夫全家非常恐惧,又把这事告诉了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异的征兆,赶快丢掉它,才可以灾祸消除。”农夫于是急忙把这块玉丢到远远的野外。

    没多久,这个邻居就偷偷把玉取来献给魏王。魏王召来玉匠鉴别它。玉匠一看到这块玉,马上向魏王再拜行礼,站起来说:“祝贺国王得到了这个东西,这是天下最好的宝贝,我还从未见过。”

    国王问值多少钱。玉匠说:“这块玉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作代价,也只能让你看一看罢了。”魏王立即赏赐了献玉的人千金,让他终身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田骈不宦

    “田骈不宦”是对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绝妙讽刺。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

    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这段话意思是说:齐国有个普通人去拜见田骈,对田骈说:“我听说先生品格清高,声称不愿做官,而愿意替人服役。”田骈说:“您从哪里听说的?”那人回答说:“我从我邻居的女儿那里推断出来的。”田骈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那人回答说:“我的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嫁人,但刚满三十岁,就生了七个孩子。

    是不出嫁,但大大超过了出嫁啊!如今,您宣称不做官,却拿三千钟的俸养,使唤着一百多名仆役。不做官是不做官,可是大大超过了做官的啊!”

    田骈连忙向他表示歉意。

    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用以比喻偏袒同党,攻击异己。

    此典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亟需从地主阶级中起用有一定能力的人才来管理事务。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实行了察举制度(以前也有察举,但未形成制度)。之后,又接二连三地诏求贤良,于是公孙弘、董仲舒等人应运而出。由于汉武帝采取了诏求贤良的措施,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增补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汉武帝依靠他们贯彻政令,大大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到了汉宣帝时,宣帝又集诸儒于石渠阁,讲论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等六经),并召萧望之等人评《公羊传》、《榖梁传》。在评论中,他们把观点相同的人当成朋党,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就加以攻伐。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回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认为这是“党同伐异”。

    同恶相助

    “同恶相助”原意为憎恶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后来常用来形容坏人互相勾结。

    此典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封了许多同姓王。他想趁机进一步巩固刘氏政权,然而由于分封的这些王侯手中的权力很大,封地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士”,吴、楚、齐三国竟征收租赋,煮盐铸钱,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

    为了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到了文帝和景帝时,采纳了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步削减了诸侯王的封地。削地直接影响了诸侯王的利益,吴王刘濞准备起兵反叛,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派出使者打着惩办晁错的名义,联合楚王、赵王和胶西王共同起兵。吴王刘濞的使臣应高去见胶西王刘印,劝他共同起兵反叛。应高对刘印说:憎恶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喜好一致,就应共同努力以达目的;利益一致,就是舍弃性命也在所不辞。现在,我们吴王和大王忧喜相同,都担心晁错等人欺瞒天子,侵夺诸侯,所以请大王一起起兵讨伐。

    后来,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六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叛乱。汉朝中央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仅用了三个月,便镇压了这场叛乱。

    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本指顺时浮沉,随波逐流。后来,人们用它指与坏人一起做坏事。

    此典出自《孟子·尽心下》:“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讨厌好好先生,他把这种人称之为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他的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人。”孔子的这个观点影响深远,也有些难以理解。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万章就对孔子的这个观点感到困惑不解。有一次,万章问孟子:“什么样的人是好好先生呢?”孟子就为他作了解释,最后概括说:“像阉人那样满面堆笑、四处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还不明白,又问道:“一个人,全乡的人都称赞他是老好人,他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他是一个老好人,孔子却说他败坏了道德,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这种人的特点是,想要指责他,又找不出什么大毛病;想要责骂他吧,也没有什么值得责骂的。他们只是顺时浮沉,随波逐流,做人好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正直廉洁,人们都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是,可是实际上完全与尧舜之道相背离,因此孔子称这种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为富不仁

    “为富不仁”形容一心为了发财,不择手段地剥削人民。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滕文公知道想要维持他的政权,必须懂得一些治国的道理,于是他去请孟子给他讲治国的方法。孟子告诉他,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设法缓和一下国内的阶级矛盾。

    其办法之一就是使赋税正常,要有一定的赋税制度,并劝滕文公不要穷征暴敛,以缓和人民的反抗。他还引鲁国正卿阳虎的话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要发财就不能讲仁爱,讲仁爱就发不了财。)

    为虎作伥

    “为虎作伥”意思是引诱、帮助坏人做坏事。

    此典出自《北梦琐言逸闻》:“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古时有这样一则传说:有一只老虎,正在茂密的森林里寻找食物,忽然碰见一个人,就一口咬死了这个人,然后把这个人身上的肉吃光了。老虎虽然把这人当做了鲜美的食物,痛快地吃了一顿,可是却还不准这人的灵魂离开他,一定要让这个人再找一个人给它吃,才可以获得自由。于是这灵魂就引着老虎到处去找第二个人。不久,找到第二个人,这时候,那灵魂便走上前去把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又把带子解开,让老虎轻而易举地吃掉赤裸裸的人身。那帮助老虎干这种吃人勾当的灵魂,叫做“伥鬼”,也叫“虎伥”。

    变易是非

    “变易是非”这则寓言讽喻了封建权贵的炙手可热,以及趋炎附势者的卑鄙可憎。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洛阳的平民申屠敦,从长安的深河底下得到一尊汉代鼎器,鼎上雕刻着一条腾跃在云空里的黄龙,倾斜的身躯涂着金饰,花纹光彩夺目。西边的邻居鲁生看见了非常喜爱,就让铜匠按照那条黄龙的样子也铸造了一个,用特殊的药品淬它,在地下挖坑里藏了三年,土和药物交互侵蚀,铜质已经锈化,便和申屠敦那尊鼎的模样基本上一样了。一天,鲁生把他的鼎献给一位有权势的贵族,贵族非常珍惜它,摆设宴席招待宾客共同玩赏。这时候,申屠敦也正好地场,他心里清楚这是鲁生家的那个假鼎,便说:“我也有一尊鼎,它的形状与这一尊鼎极其想像,但不知谁的是真货罢了!”

    那个贵族请求拿来观看,端详了好久说:“这不是真的!”宾客们也纷纷说:“这尊鼎确不是真的呀!”

    申屠敦心中不平,据理争辩不止。

    众宾客都一起反对他,共同羞辱他。申屠敦不敢再作声,回到家里叹息着说:“我从今天起才知道,权势的威严是足以改变事物的是非曲直呀!”

    龙门子听说这件事笑了笑说:“申屠敦怎么觉察得这么晚呢!读书人对于文章的评论,也同样是这个样子呀!”

    不三不四

    “不三不四”表示不正派,不像样子。

    此典出自《水浒》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耍洒家?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

    鲁智深通过智真长老的介绍从五台山寺来到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智清长老安排鲁智深去守本寺的一个大菜园。起初鲁智深不愿干这个差事,经寺内人员的哄骗说服,他才答应下来。

    菜园附近住着二三十个赌博不成才的破落户小混混,平常总在园内偷盗蔬菜糊口,现在听说来了个管菜园的鲁智深,便设法要制服他,以便今后能够自由出入菜园。

    这些小混混商量决定,引诱鲁智深到粪窖边,然后大家一齐动手,把他掀入粪窖去,耍耍他。计策商定后,那二三十个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礼来到菜园,嬉皮笑脸地对鲁智深说:“闻知和尚新来住持,我们邻舍街坊都来作庆。”鲁智深不知是计,便来到粪窖边。智深道:“你们既是邻舍街坊,都来廨宇里坐坐。”众小混混的头领张三、李四拜倒在地,不肯起来,只等着鲁智深去扶他们,他们便依计行事。

    智深见了,心里早疑忌道:“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难道是耍弄我不成?那厮却是倒来捋虎须!我走向前去,让他们看看我功夫。”智深走向前去,张三、李四便动起手来。智深不等他们靠近他,右脚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粪窖去;张三正要逃走,智深又起左脚,把张三也踢入粪窖。后面的二三十个小混混看到这种情形,吓得目瞪口呆。

    残贼一夫

    “残贼一夫”指人民的敌人。在这个意义上也被说成“独夫民贼”。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听说商汤放逐过夏桀,武王讨伐过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梁惠王又问:“臣子杀掉君主可以吗?”孟子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他说:“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人叫‘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杀掉君主。”梁惠王听后,点点头,觉得孟子的回答很深刻。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后被简缩成“残贼一夫”或“残贼独夫”。

    藏垢纳污

    “藏垢纳污”比喻包藏容纳种种坏人坏事。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带兵攻打宋国,宋国非常害怕,就派出一个有影响的人——宋戴公的五世孙乐婴齐,到晋国去求救。晋国该不该去救宋国呢?战前,楚国曾派使臣路经宋国到齐国去,按当时的外交礼节,应公开向宋国要求借路而行。但楚国自恃强大,根本不把宋国放在眼里,根本就没提借路的事,而是派使者大摇大摆地路过宋国,连个招呼也不打。

    宋国一怒之下,抓获楚国的使者,并把他杀了。当时宋国与晋国相好,楚国藐视宋国,就想欺负宋国,也有向晋国挑衅之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晋景公准备援救宋国。

    但是,晋国大夫伯宗却持反对意见,他连忙劝阻说:“不可去救!古人曾经说过:‘马鞭再长,也不能打到马肚子上。’现在正是老天爷让楚国强盛的时候,不能与它相抗争。虽然晋国也很强大,但是怎么能够违背天的意志呢?正像俗话所说的:‘能屈能伸,心中有数,相机而行。’江河湖泊能够容纳污泥浊水,山林草莽可以隐藏毒蛇猛兽,华美的玉石也会有瑕疵斑点。当国君的也应该忍受一时的耻辱,这是自然的道理。你还是忍耐一下吧!”晋景公觉得伯宗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援救宋国的念头。

    草菅人命

    “草菅人命”意思是把人命视作野草一样。人们用它形容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随意残害人命。

    此典出自《汉书·贾谊传》:“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营然。”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深受汉文帝的信任,担任梁怀王(文帝的小儿子)太傅。在这期间,贾谊上书汉文帝,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汉文帝采纳。在这篇文章中,贾谊除了纵论天下形势,提出许多重大的治国策略外,还详细地分析了教育太子的重要性。

    贾谊写道:“夏、殷、周三代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就是因为对太子的教育采用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而秦朝却不是这样,在社会风俗方面不讲究辞谢谦让,而一味地崇尚背后告密、当面攻击,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像乌眼鸡一样;社会上普遍地不重视礼义仁德,一味地崇尚刑事处罚。秦始皇任命宦官赵高做胡亥(秦二世)的师傅,赵高教他斩杀刑罚,胡亥所学到的本事,不是砍人家的头、割人家的鼻子,就是剿灭人家的三族。因此,胡亥头一天登基即位掌大权,第二天就随便射杀无辜。忠心耿耿地向他进谏的人,被定为诽谤当今;深谋远虑地替他出主意的人,被说成妖言惑众。胡亥把人命看做野草一般不值钱,在他看来,杀人就如同割掉野草一样,可以随意为之。

    难道说,胡亥生来就本性凶恶吗?不是的。

    原因就在于,赵高所教导的那一套是违背情理的。”

    魑魅魍魉

    “魑魅魍魉”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三年》:“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春秋时代,周天子周定王名义上是全国的国君,事实上他的权力几乎丧失殆尽。他的地盘只有国都洛阳附近那么一点地方,已经失去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能力。各诸侯国国君,不但不按期赴朝面君纳贡,有的还想推翻周朝,夺取天下。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郊区时,为了炫耀武力,他在周朝境内陈兵示威。

    周定王惶恐不已,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带上许多礼品,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根本没把周定王派来的使臣看在眼里,对他非常傲慢无礼。楚庄王耀武扬威地向王孙满问道:“你们周朝王宫里珍藏的‘鼎’是个什么样子?大小轻重怎么样?”当时的“鼎”是周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就暗示着他有夺取周王朝政权的野心。

    王孙满对楚庄王的野心非常不满,他机智含蓄地回答说:“鼎上铸有妖魔鬼怪等图像,这是为了使老百姓都了解妖魔鬼怪的凶恶形象,即使到了山林水泽这种地方,碰见‘魑魅魍魉’也能识别躲避。”王孙满继续说道:“要得到王位,不在于有没有鼎,而在于有没有很高的威望。现在周天子地盘虽然已经不大了,但是他的德望还在,周朝的江山还不会丢掉。”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一番议论,觉得自己实力还不够雄厚,威望还不足以服人,于是带兵离开了洛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