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二》。
春秋时期,阖闾大败楚国回到吴国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做官,坚持要返回家园。伍子胥再三挽留他,他却劝伍子胥,说:“功成不退,将有后患!我不仅是要保全我自己,还想保全你。你还是和我一起离开这个地方吧,免得将来受人家的气。”但伍子胥舍不得离开。于是孙武就独自走了。
阖闾对伍子胥说:“中原诸侯最畏惧的就是楚国,现在我把它打败了,我应该代替晋国当霸主了吧。”伍子胥说:“晋国虽然失了霸主的声威,可是齐国的国君一直想恢复齐桓公的霸业,大王可不要忽视了他。”阖闾不言语,内心打算找个机会再把齐国打败,那么他就可以横行天下了。
齐景公早就觊觎诸侯领袖的地位。这个念头在他脑子里已经转了二十多年。从前楚灵王攻打陈国和蔡国的时候,蔡洧到中原来求救,各国诸侯慑于楚国的威名,都不敢发兵。当时齐景公曾派人到楚国去刺探军情,想了解这个“蛮国”究竟有多大的实力。晏平仲就是当年奉了这个使命到楚国去的人。楚国的君臣听说齐国派遣使臣来访问,有意想给他难堪,藉以夸示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平仲个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凿了一个五尺来高的窟窿,叫他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平仲一向擅长言辞,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到‘狗国’来,就钻狗洞;要是我来访问的是‘人国’,就应当从城门进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麻烦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究竟是个什么国?”管城门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话告诉了楚灵王。
楚灵王只好叫人打开城门,把他迎接进来。
那些负责招待的人也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讥笑晏平仲,没想到全都给他三言两语驳回去了,他们再也不敢随便开口了。
楚灵王见了晏平仲,开玩笑地跟他说:“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晏平仲回答说:“这是什么话?只是临淄一个城就挤满了人;如果大家都呵一口气,就能够变成一片云彩;擦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行人们摩肩接踵。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灵王说:“那么既然如此,齐国为什么派遣你来呢?”晏平仲听了这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就回答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哪,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出息,所以就被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灵王也只得赔着笑脸。
到了吃饭的时候,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去。楚灵王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是哪儿的人?”武士回答说:“是个强盗,齐国人!”楚灵王转头面向晏平仲,笑嘻嘻地说:“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竟做这种事情?”晏平仲说:“大王您不知道,江南的蜜橘,又大又甜。
然而这种蜜橘种在淮北,就变成了又酸又小的枸橘。为什么蜜橘会变成枸橘呢?因为水土不同嘛!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清清白白地做人,一到了楚国,竟当了强盗,也许就是因为水土的关系吧!”楚国的君臣发现不是晏平仲的对手,大家反而对他尊敬起来了。
晏平仲从楚国回来对齐景公说:“楚国虽然兵强马壮,可是缺乏优秀的人才,咱们没有必要怕他们。主公只要把国家整顿好,爱护百姓就行了。另外有一点就是必须提拔有才干的人,远离小人。”齐景公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可是他把“提拔有才干的人”这句话曲解了。他以为喜爱打架的大力士就是人才,因此他一味提升大力士的职位。
如此一来,晏平仲反而替齐国忧心忡忡了。
有一天,鲁昭公亲自来访问齐国。齐景公一心想叫鲁国背离晋国来归附齐国,因此就特别隆重地招待他。在坐席间,鲁昭公有叔孙舍做相礼(相当于傧相),齐景公有晏平仲做相礼。君臣四人坐在堂上。堂下站着齐景公最宠用的三个大力士。他们站在那儿仿佛示威似的,一副神气十足、得意洋洋的样子,简直是目中无人。晏平仲看在眼里,心里却很不自在。他向来把这种武人当做粗汉看待。可是齐景公把这种粗汉当做优秀的人才,难怪真正的人才不愿意来投靠他。晏平仲早想把这些武人撵走,再举荐真正有才干的人来。正当两位国君喝酒的时候,晏平仲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办法。他向齐景公禀报,说:“主公种了好几年的那棵桃树,今年结了桃子。我想摘来献给两位君主尝一尝,不知道行不行?”齐景公就要派人去摘。晏平仲说:“让我亲自去看着园丁摘桃吧。”
没过多久,他托着一个木盘进来。盘里摆着六个桃子,红绿的嫩皮里头饱饱满满,好像随时都可能渗出蜜汁来。齐景公问他:“就只有这么几个吗?”他说:“还有几个不太熟,所以就摘了这六个。”齐景公叫晏平仲斟酒行令。晏平仲奉上一个桃子给鲁昭公,一个给齐景公,又斟满了酒,说:“桃大如斗,天下少有;二君吃了,千秋同寿。”两位国君喝了酒,吃着桃子,都说味道很好。齐景公说:“这桃子不容易吃到。叔孙舍大夫的贤明,有目共睹,现在又做了相礼,应当吃个桃子。”叔孙舍说:“下臣不敢当,相国晏平仲协助君侯,才真贤明,国内政治清明,国外诸侯钦佩,功劳不小,这个桃子应当赐给相国。”齐景公说:“你们两个人都有大功,各人赐酒一杯、桃子一个。”两个大臣就只好奉命又吃又喝。晏平仲说:“剩下的两个,我想主公干脆叫臣下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的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叫左右传下去,说:“堂下的侍臣里头,谁如果觉得自己立过大功劳,尽管直截了当说出来,由相国来评定,就赏给他一个桃子,尝尝鲜味。”
在齐景公最宠信的那三个大力士当中,有个叫公孙捷的,抢先往前走了一步,说:“我从前跟着主公到桐山打猎,忽然来了一只老虎,冲着主公扑过来。我连忙过去把那老虎打死,救了主公。就凭这件事我应该可以吃个桃子吧?”晏平仲说:“你救了主公的命,这功劳是够大的啊!”他转身对齐景公说:“请主公赏他一盅酒、一个桃子。”公孙捷赶忙谢恩,一口把酒喝了,把桃子吃了。
另一个大力士叫古冶子,他非常粗鲁地说:“哼!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了不起!我以前跟着主公过黄河的时候,遇见一只老鼋。它忽然就咬住主公的马,把马拖下水里去。我跳下水去跟老鼋拼命,斗了老半天,最后我把老鼋杀死,救出了主公的那匹马。这难道不算是功劳吗?”齐景公接着说:“如果那天没有他呀,我或许早就命丧黄泉了!吃,吃!”晏平仲给他一个桃子,又替他斟了一盅酒。
第三个大力士田开疆,气呼呼地跳上来吵嚷着说:“我曾经奉主公的命令去攻打徐国。我不仅杀了徐国的大将,还俘虏了五百多个敌人,吓得徐国立刻投降,连邻近的郯国(在山东省郯城县)和莒国都归附了咱们。就凭这个功劳也可以吃上桃子吧?”晏平仲说:“像你这样为国出力,帮助主公收服属国,功劳真是非比寻常。打老虎、斩老鼋的功劳怎么能跟你比呢?遗憾的是,桃子都吃完了,赏你一盅酒吧。”齐景公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是你说得太迟了。”田开疆气愤而又不服气地说:“打老虎、斩老鼋有什么稀奇?我跑到千里之外,为国争光,反而没吃到,在两位国君跟前丢人现眼,我还有什么脸面站在这儿哪!”这个粗汉拔出宝剑就往脖子上一割。
公孙捷惊跳起来。他说:“我凭着打老虎这么点儿功劳,抢了田开疆的赏,连我自己都觉得脸红。如果我活着,怎么对得起田开疆呢?”说完,他也自杀了。古冶子大声嚷着说:“我们三个人是患难之交,同生同死的拜把兄弟,我一个人活着,太丢人了!”他也自杀了。齐景公每一次都匆忙叫人去阻挡,却都没来得及。
鲁昭公目瞪口呆地愣了许久。他很歉疚地站起来,说:“我听说这三位勇士都是天下闻名的人才,没想到今天竟为了这两个桃子相继自杀了,唉,太可惜啦!连我心里都觉得惴惴不安。”齐景公叹了一口气,默默无语。晏平仲好像没事似的说:“这样的武人虽然有用处,却不是什么优秀的人才。今天死三个,明天就能来三十个。多几个、少几个,都无所谓。
咱们还是喝酒吧。”
飞扬跋扈
“飞扬跋扈”比喻意气举动越出常规,不受约束。现多指蛮横放肆,目中无人。
此典出自《北史·齐高祖纪》:“景(侯景)专制河南(指今甘肃省西南部黄河以南地区)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世家大族特别是皇亲国戚依仗祖先的政治地位和宗族姻亲的党援,享有政治特权,高踞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上。对此,一些地方割据势力虽然不敢直接谴责封建皇帝,但对其儿孙们却常常流露出不满情绪。
北魏末年,北魏分成了两个政权,史称东魏、西魏。东魏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一个叫高欢的手里。当时,有一个叫侯景的人,是长时间住在河南的一个地方首领。他看不起那些依附皇帝老子的权势作威作福的世子,曾对人说:“如果皇帝在,我的行动不敢有异;如果皇帝不在,我不能与那些不懂世事的皇家小子一起做事。”有一次,高欢的儿子代高欢起草了一份诏书,召侯景进见,侯景不愿意来。后来侯景又听说高欢染病,便集聚了一些军队打算在河南屯兵自固。
高欢的儿子对此闷闷不乐。高欢问儿子:“我虽然身体不好,但看你好像有更大的忧愁,这是什么原因啊?”儿子没有说话。高欢又问:“难道你是害怕侯景背叛?”
儿子点点头说:“是。”高欢说:“侯景专制河南已经十四年了,他常常怀有飞扬跋扈之志,我还可以制服他,他岂能听你的指挥。现在天下未定,你不要为此忧愁。有一些文臣武将还是听指挥的,他们当中有的可以对付侯景,你要对这些人以礼相待,重用他们。”
公元547年,候景因为害怕被高澄所杀,降梁,受封为河南王。第二年,与梁宗室萧德正勾结,举兵叛乱。
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亦作“勾心斗角”,它的本来意思是指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严整,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此典出自《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唐代文学家杜牧,26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生活在晚唐多事之秋,朝廷内外矛盾重重,国家日益衰败。可是,唐代晚期的帝王仍然不思进取,骄奢淫逸,大修宫室。杜牧因此作《阿房宫赋》,假借秦朝的事例以讽刺当代社会。
杜牧写道:“秦朝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就砍伐蜀中山林,修成了阿房宫。
它覆盖了三百多里的地面,遮蔽了天空和太阳。从骊山开始向北修筑,再往西折,直达咸阳。渭川、樊川的水缓缓而流,一直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游廊如绸带环绕,飞檐像鸟嘴隆起。楼阁各依地势,参差环抱,房心钩连,檐牙如飞龙斗角。盘盘绕绕,曲折回旋,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相连,巍然耸立着,不知有几千座。”接着杜牧笔锋一转,写道,秦始皇的骄奢淫逸,使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刘邦一举攻占函谷关,楚霸王项羽的一把大火把阿房宫烧成了一片焦土!
含沙射影
“含沙射影”比喻在暗中攻击或陷害别人,也指影射某人某事。
此典出自唐代白居易《长庆集·读古诗》:“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
江淮间盛产一种非常特别的甲虫,名叫蜮,又有人把它们称作蝈。这种虫常常伤害人,形状很是奇怪,背上有硬壳,头上有角,有翅膀,可以飞到上空,在人的头上施行袭击;它们虽没有眼睛,但耳朵听觉特别灵敏,口中有一横物,形状像弩,可以听到人声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离,然后用口中所含着的沙当做矢用,向人的影子射击。被蜮射着的人会染到一种毒质而生疮;即使人的身体能够躲避,如果影子被蜮射中,也会生病。
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此典出自《唐语林·补遗》:“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段话意思是说:唐朝时候,一个叫做崔沆的人,一次,唐僖宗派他去做主考官,结果,他把一个叫崔瀣的人任用了。这两个人都姓崔,而两个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个字。“沆瀣”两字连在一起,正是夜里水气的别名;而崔沆又是崔瀣的主考官,于是,当时有一个叫钱希白的人,在一篇文章中说他俩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河清难俟
“河清难俟”比喻希望很难实现。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春秋时,楚、晋两国都很强盛,郑国是一个小国,却处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因此郑国只能采取左右逢迎的政策。有一次郑国公子子国和子耳兴兵攻打蔡国。打了一次胜仗,子国的儿子子产很不以为然,担心楚国会来讨伐(因蔡国是臣属于楚国的)。那年楚庄王果然派他儿子公子贞亲自率兵来攻,郑国的当权者子驷、子国等不知所措,有的主张向楚国投降,有的主张等待晋国来援,子驷说:“我记得周诗中有这几句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支询多,职竞作罗。谋之多族,民之多还,事滋无成。”意思是:要到黄河水清,人的寿命哪有这么长?既用卜来求人,又向人去问计,做的事已够多了。郑国主持大事的人又多,各持己见;顺从这方的主张;又忽略那方的意见,所以讨论的事情没有任何结果。现在楚兵就要来到,人民的生命处在危急中,不如暂时顺从楚国,让郑国老百姓松口气,不会死在战争里……”最后郑国终于丧权辱国,向楚国投降。
黑白混淆
“黑白混淆”即黑的白的混在一起,分不清楚。比喻颠倒是非。
此典出自《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混’的异体字)淆,清浊同源,天下哗,咸曰财货上流,为朝结饥。”
东汉时,有一个叫杨震的人,字伯起,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杨震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声望很高,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关西孔子”。在杨震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推荐过一个叫王密的人做了昌邑县令。一次,杨震路过昌邑,王密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将十斤黄金献给杨震。
杨震不但没接受,还批评了王密一顿。
当时,汉安帝(刘祜)的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住宅,耗费了巨大的资财。对此,杨震非常痛恨,于是上疏给安帝,揭露了这些人的罪恶。在其中的一封奏疏中,杨震写到:“如今白黑混淆,清浊不分,人们议论纷纷,都在指责朝内朝外贪污成风。”
但是,汉安帝非但没有听从杨震的劝告,还在那帮坏人的怂恿下,下诏免了他的官职,遣返回乡。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杨震服毒自杀。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时代,楚宣王很奇怪北方的臣民,为什么会畏惧他的大将昭奚恤;于是他就问朝中的大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朝臣中有一个人名叫汪乙,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向楚宣王解释道:“有一只老虎捉到了一只狐狸,狡猾的狐狸恐吓老虎说,它是天帝派来管理百兽的,如果老虎吃了它,将会激怒天帝;如果不相信,可以跟在它后面走,看看其他的野兽对它是怎样畏服。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就跟在狐狸后面想看个究竟。一路上其他野兽远远地看见狐狸,果然都匆忙逃跑。老虎看见这个情形,不知道野兽乃是怕自己,还以为它们害怕狐狸呢!现在大王的兵权都在昭奚恤手上,北方人民所怕的,实际上只是怕大王的兵罢了。”
怙恶不悛
“怙恶不悛”表示某人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鲁隐公六年五月十二日,郑庄公攻打陈国,结果取得了。由此,不禁使人想起一件往事:前一年,卫国州吁联合陈国攻打郑国,当时郑庄公向陈桓公求和,陈桓公坚决不答应。当时,陈五父(桓公之弟)劝谏陈桓公说:“亲近善人,友睦邻邦,是国家非常宝贵的策略。您还是答应郑国的求和的请求吧。”陈桓公说:“宋、卫这两个大国难以对付,小小的郑国能把我怎么样呢?”陈桓公最终没有答应郑国求和的请求。
史官评论这件事说:为善的机会不可失掉,作恶的行为不该助长,这两句话,就是对陈桓公的告诫。助长罪恶却不加以改正,势必要自遭其祸。到那时候,即使想挽救它,也是办不到的。
《商书》说:“罪恶的行为是很容易蔓延滋长的,就像燎原的烈火一样,不能够靠近,难道还能够扑灭它吗?”周朝的大夫周任曾经说过:“治理国家的人,对待恶事应像农夫对待田间杂草一样,将它们连根铲除,不让它们再生长出来。只有这样扼制恶事,善事才能得到发扬。”
黄台之瓜
“黄台之瓜”比喻被屠杀将尽的人。
此典出自《新唐书·承天皇帝传》:“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
唐朝皇帝高宗身体虚弱,经常生病,于是就把国家大事委托给皇后武则天,让她代他决断处理国事,因此国家行政大权就移到武后的手上。武后是一个很有政治天才、怀有极大野心、手段又十分残忍的女子,她把以前太子李忠废除,立李弘做太子,后来又把太子弘毒死了,再立李贤做太子。李贤也是高宗的儿子,历史上称他做章怀太子。他眼看着武后把太子弘害死了,日夜忧虑,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受到迫害,但是他性格懦弱,不敢明白说出来,于是写了一首歌词交给宫里的乐工们歌唱,希望武后听了有所醒悟。这一首歌词是这样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它的意思是说:在黄台下边种的瓜啊!它的果实一个个的成熟了!
经过一次采摘,瓜是茂盛的,再摘瓜便稀疏了!三次采摘,还说可以,四次采摘,只得抱着瓜藤回去了!这分明是一首非常可怜的乞命求饶的歌辞,他拿瓜来比拟自己的兄弟。本来兄弟是手足之亲,少了哪一个,也是伤心的,又有什么“一摘使瓜好”和“三摘尚云可”的呢?我们读这一首歌,应该了解到作者所处的境地:在武后的魔掌控制之下,极端恐怖,哀求武后手下留情,期望着从此以后不再下毒手,过去的不敢计较了,因此还迫得说句“好”和“可以”,可惜章怀太子贤也最终逃不过这厄运,武后强迫他自杀,由此可见武后的残忍。
桀犬吠尧
“桀犬吠尧”的意思是说,桀是夏代暴君,他养的狗也向尧这样贤明的君主狂吠。人们用它比喻不分善恶;或用它比喻不辨黑白一心为主子效命。
此典出自《汉书·邹阳传》:“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
汉代,有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叫邹阳。
当初,吴王刘濞广招天下游说之士,邹阳和枚乘等人在刘濞的宫廷做文学侍从之臣。
后来,刘濞妄图起兵叛乱,邹阳上书劝谏。
但是刘濞不肯听劝告,邹阳无奈只好离开他,投靠梁孝王。邹阳足智多谋,但是性情孤傲,与人相处不够随和。因此,遭到同僚羊胜、公孙诡等人的怨恨,他们在梁孝王面前面般谗毁邹阳。梁孝王一怒之下,把邹阳关进监狱,打算杀掉他。邹阳从狱中上书梁孝王,向他剖白自己的一片忠心。
邹阳写道:“您如果确能克服骄傲的态度,做到虚怀若谷,与人披肝沥胆,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施以恩德,不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与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对士人慷慨大方,决不吝惜钱财、自私自利,那么,即使是夏桀的狗也可让它向尧狂吠,盗跖的门徒也可让他去刺杀有道德的高士许由。更何况您握有一国的权柄,依赖着君王的资格和威望呢!”
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用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阴险狡诈的伪善者。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口有蜜,腹有剑。”
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很好才艺,字画也好;但作风不正,品德不好。只要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非常嫉妒,于是就想方设法地暗害人家。他和人们交往时,表面上总是装得非常忠厚和善,说起话来甜言蜜语,但实际上秉性狡猾,诡计多端。别人有事求他,他总是爽快地答应,毫不推辞。可是别人走后,他不但不给人办理,反而想方设法进行破坏。他对皇亲国戚,尽量阿谀奉承;对地位比他低的人,稍不如意便加陷害,“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
他在朝十九年,全都是以奸诈的手段待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认清了他的本质,所以就称他为“口有蜜,腹有剑”的人。
狼子野心
“狼子野心”的本意是说,狼崽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后人们用它比喻凶恶残暴的人野心难以抑制和驯服,或者用来比喻狠毒的用心。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xù)乎?”
春秋时期,楚国司马子良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子越椒(又称子越)。子良的哥哥令尹子文说:“一定要杀掉这个孩子。你看,这个孩子有熊虎的形状,豺狼的声音。
如果不杀掉他,他一定会毁掉我们若敖氏家族。俗话说:‘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这个孩子是一条狼,难道能养着他吗?”子良反对杀掉子越椒。子文把这当成一件很大的愁事,他在临死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都找来,对大家说:“子越椒如果执政,你们要赶紧离开楚国,以免遭到灾祸。”他还哭着对众人说:“鬼尚且要求食物。若敖氏的鬼,可能要挨饿了吧?”
令尹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即斗班,又称申公斗班,字子扬)做令尹,子越椒做司马,一个叫艹为贾的人当了掌管百工的长官——工正。不久,艹为贾诬陷斗般并杀了他,子越椒做了令尹,艹为贾自己做了司马。子越椒非常厌恶艹为贾,就把艹为贾杀掉了。这年秋天,子越椒带领若敖的人,同楚王的军队作战。经过几次交战,楚王的军队灭掉了若敖氏。
狼狈为奸
“狼狈为奸”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做坏事。
此典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于狼,无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这段话意思是说:据传说,狼和狈是同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脚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寸步难行。
狼和狈常常联合起来去偷吃牲畜。狼用长长的前脚,狈用长长的后脚,它们互相配合,既跑得快,又站得高,这样就能翻进羊圈,把羊偷走了。
两面三刀
“两面三刀”比喻耍两面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此典出自《红楼梦》六十五回:“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贾琏偷偷娶了尤二姐的第二天,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来请贾琏,说:“老爷那边紧等叫爷呢。小的答应往舅老爷那边去了,小的连忙来请。”
贾琏走后,尤二姐便和兴儿拉起家常来了。兴儿坐在炕沿下,一面喝酒吃菜,一面将荣府的事告诉尤老娘和尤二姐。后来不知怎的扯到凤姐身上去了。
尤二姐听了笑道:“你在人背后这么说她,将来背着我还不知道怎么说我呢!我又差她一层儿了,越发有说的。”兴儿听了忙跪下求饶。
尤二姐笑道:“你这小猾贼儿,还不起来!说句玩笑话,就吓的这个样儿。你们做什么往这里来?我还要找你奶奶去呢。”
兴儿忙摇手道:“奶奶千万别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
只怕三姨儿这张嘴还说不过她呢!奶奶这么斯文善良的人,哪里是她的对手。”
露水桌子
“露水桌子”这则寓言刻画出一个用心险恶、官报私仇而又善于见风使舵的恶棍形象。
此典出自《笑林》。
有一个人偶然在露水桌子上用手指画了“我要做皇帝”五个字,他的仇人看见了,就立刻把桌子扛到官府里去,告发他想“造反”。但是官府还没有开门升堂,在大太阳底下,露水很快被晒干了。所以字迹也就消失了。
众人问道:“你扛这张桌子到这里来干什么?”
那人回答说:“我家里有一张桌子,特地把这张桌子拿来当样品,不知道老爷想不想买?”
落井下石
“落井下石”比喻人家有了祸事,非但不救他,反而跟着去打击。
此典出自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唐朝柳宗元,字子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少年的时候,文章就写得很好,也有很大的名气,后来中了进士,当御史大夫时,因参与新政被贬到雍州去做司马,后又调到柳州去当刺史。他死后,柳州人为了纪念他生前对柳州的功绩,建庙奉祭他。
韩愈是那时的大文豪,他看到好友柳宗元被小人所陷害,郁郁不得志而死去,替柳宗元写了一篇墓志铭;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唉!读书人要到穷困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气节。现在有些人平常居住在黑巷里的时候,大家互相爱慕,用酒食来作游戏追逐,轻松地亲切地谈笑着,好像很要好似的,能够拿出肺腑给人看一样的知己;还指着天地,流着眼泪。说着生死与共的话,装得很诚恳可信的样子。但是如果有一天为了点小小利害便冲突起来,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闹得反目成仇。你如果被人挤的掉到陷阱里面去,他不但不会求援救你,反而会拿了石头来打击你,这种人是很多。不开化的人和各禽兽尚且还不忍去做的事,他们还自以为做得很对呢?”
猫祝鼠寿
“猫视鼠寿”说明对于敌人要认清其本质,不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此典出自《雅谑》。
有一只老鼠躲在瓶子中,猫捉不到它,就用胡须去拂掠老鼠的鼻子,老鼠因而打起喷嚏来。
猫在瓶子外面亲切地呼唤说:“千岁!”
老鼠说:“你这哪里是在为我祝寿?只不过是想把我引诱出来,吃我的肉罢了!”
明目张胆
“明目张胆”原指有胆有识,敢作敢为,但沿用下来,渐渐变成了贬义,形容公然作恶,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此典出自《宋史·刘安世传》:“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宋朝时候有一个叫刘安世的人,字器之,考中进士后,由于学识渊博,因此深受宋王宠信。他性情耿直,非常讲信义,对事物的见解又相当精辟,不久,被宋王任命为谏议大夫。这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官职,该职负有批评皇帝言行的重任。刘安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之后,立即回家对他的母亲说:“宋王不因我的无能而摒弃我,反而委我做谏议大夫;儿子自知没有什么能力,但皇命不可更改,无法推辞,唯有好好的尽做臣子的责任,时时提醒皇上。毫不畏避的对待自己的职责,才是我应该做的事。今后侍奉母亲恐将有所怠慢,务请母亲原谅我!”刘安世做了谏议大夫后,果然耿直进谏,满朝文武都对他敬佩,当时有“殿上虎卒”的美誉。
莫须有
“莫须有”的意思是凭空捏造罪名。
此典出自《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北宋的时候,金兀术丢掉攻占的郾城以后,又连续几次被打败,伤亡很重,他就亲自率领拐子马上阵反击,想挽回残局,不料碰到岳飞的盾牌兵,败得更加惨重。金兀术一面仓皇逃命,一面痛哭流涕地说:“我这支百战百胜的精锐部队完了,一切希望都完蛋了。”岳飞乘胜追击,一口气打到朱仙镇。岳飞也对他的军士们说:“让我们挺进黄龙府,痛快地干杯!”
但是前方的胜利没有给岳飞带来任何好处。皇帝赵构和秦桧日夜担忧,害怕战事总有一天会失利,打了胜仗心里还战战兢兢,总想求和。所以,当岳飞准备渡河猛进的时候,赵构这些软弱无能、胆小如鼠的人担心祸根愈种愈深,先断绝了对岳飞的援助,然后强调孤军不宜深入。一天当中连用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飞,岳飞不得已退守武昌。
中原地方又被金人夺去了。
金兵只怕岳飞,现在见岳家军打了胜仗反而后撤,并且秦桧又接二连三地求和,于是兀术便叫人送信给秦桧,每一次都明确表态:“求和没那么容易,除非杀了岳飞,才有谈判可能。”秦桧知道赵构只求讲和,任何条件他都愿意依从。便安排御史罗汝楫等人在赵构面前参奏岳飞有阴谋叛乱的倾向,东拉西凑地编造用了“莫须有”——也许有的意思——三个字判定罪名,秘密地派人到牢狱里暗暗地处死了岳飞和岳云。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绍兴十二年正月和议成功,两国以淮河中流为界。南宋向金国叩头称臣,仰求金主封赐。
溺井之狗
“溺井之狗”比喻干了坏事的人,总是要千方百计阻挠人们揭露他的恶行。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有一个人,因为他的狗能抓到禽兽之类的东西,所以他特别喜爱它。他的狗曾经把尿撒到水井里。被他的邻居看到,想要进门告诉它的主人。狗憎恶他,就挡在门口咬他。邻居害怕它,最终没有进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