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故事-四海之内皆兄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四海之内皆兄弟”意思是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此典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叫司马牛。有一天,司马牛请教孔子:

    “先生,弟子如何去学习做一个君子呢?”

    孔子告诉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忙问:“君子为什么不忧愁,不恐惧呢?”

    孔子说:“君子做事堂堂正正的,从来都是问心无愧,怎么还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哦,原来是这样……”

    司马牛辞别孔子后,见到了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夏。他心事重重地对子夏说:

    “人家都有兄弟,和和睦睦,多快乐呀,只有我没有弟兄,唉,孤苦伶仃……”

    子夏见司马牛唉声叹气的样子,觉得他挺可怜的,就安慰他说:

    “没有必要为这些事伤心难过呀,死和生都是由命运安排的,贫和富也是命中注定的,更何况兄弟姊妹了?君子只应该对工作认真谨慎,不出差错,对别人恭敬有礼,说话诚实守信,行为合乎礼仪,那么普天之下就到处会有好兄弟的,君子何必犯愁自己没有亲兄弟呢?”

    天上德星聚

    “天上德星聚”形容文人才子聚会。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从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注引《续晋阳春秋》: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东汉的陈寔(shí)(公元104~187年),字仲弓,汉桓帝时期任太丘长,又被称为陈太丘。其子陈纪,字元方,陈湛,字季方,在当时他们两人的声望都很高。有一次,陈寔带领自己的子孙去拜访荀淑(公元83~190年)。陈寔居家清贫、俭朴,没有仆奴可供使呼,就叫长子元方驾车,小儿子季方持杖随后。孙子长文尚小,就跟着爷爷坐在车中。他们拜访的对象是名气很大的荀淑。荀淑,字季和,汉桓帝时期任朗陵侯相,又称荀朗陵。荀淑有八个儿子,都富有才名,当时人称之为“八龙”。陈寔和儿孙们到达以后,荀淑命三儿子荀靖(字叔慈)在门口恭迎,命六儿子荀爽(字慈明)献酒,命其余六个儿子(荀俭、荀绲、荀焘、荀汪、荀肃、荀敷)在末座陪餐。荀淑的孙子(荀绲之子)荀彧(字文若)由于年纪小,就坐在爷爷的膝前。当时,负责天文的太史官上奏皇帝说:“从天象看,有真人东行。天上景星、岁星等德星聚集,五百里内有英才贤士聚会。”

    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说明人们用非常诚恳和坦率的心意待人。

    此典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王莽夺取政权以后,天下许多人起兵反叛;并且拥立刘玄做天子,因为刘秀曾在昆阳把王莽打得大败,所以刘玄派他做破虏大将军。后来王莽死了,刘秀又攻破邯郸,杀掉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玄见刘秀立下了很多功劳,便封他为萧王。刘秀觉得北方还有敌人,暂时还不能安享太平的生活,就又带兵进攻铜马军,在邬地又打了一个大胜仗。正在受降的时候,高湖和重连军队从东南方前来援救,最后铜马军也被刘秀打败了。

    这样,刘秀把这些败军改编成自己的部队;原来带兵的将官,也都给他们安排了官职。

    但投降的官兵觉得从前自己是刘秀的敌人,担心以后会被刘秀消灭,心里都惶恐不安。刘秀知道了他们有这种疑虑,就叫将官仍然各回自己的营寨照旧统率原来的部队,而自己只带着很少的随从在各营之间巡察、指挥和安排。投降的人看到刘秀对他们一点都不戒备,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似的,不由得很高兴,背地里说:“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能不为他出力呢!”从此以后,投降的官兵,再没有担心会被消灭的了。

    为人作嫁

    “为人作嫁”本指为他人制做嫁时的衣装。后来,常用以比喻为他人的事情辛苦忙碌,而自己却无暇自顾、无利可图。

    此典出自唐代秦韬玉《贫女》(《全唐诗》卷六七○):“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秦韬玉。他写了题为《贫女》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出嫁的贫苦人家的姑娘,因为不愿迎合世俗而难觅佳偶,而她为此感到忧伤、怅惘。这首诗写道:“我出生在穷苦的人家,从来没有穿过绫罗绸缎。想请媒人替我找一个知心的丈夫,可是也做不到,我感到悲伤。如今的社会上,有谁能欣赏我的高尚情操呢?他们看重的只是衣着打扮。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宁愿所做的针线活可以在众人面前夸口,而不愿把双眉画得那么长,同风流女子争奇斗妍。我非常悔恨的是,年年岁岁飞针走线,为他人缝制嫁时的衣装。”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比喻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此典出自《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人。”

    战国中期,齐国有个贤者叫淳于髡,他滑稽善辩,擅长用含蓄的语言规劝君王。齐宣王刚即位时,要求大臣向朝廷推荐有才能的人,淳于髡在一天之内给宣王推荐了七个人。宣王惊诧地问:“我听说物色人才是很困难的,你一天就推荐了七个,由此看来,有才能的人不是太多了吗?”淳于髡答道:“我不这样认为,因为羽翼相同的鸟儿会聚集在一起,足形一样的走兽会在一块儿行走(“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天下同类的总是会聚集在一起。我淳于髡算是有才能的人吧,所以,我推荐有才能的人,好比到河里汲水,用火石取火一样容易。”宣王见他说话挺风趣的,不禁笑了起来。

    后来淳于髡出使楚国,打听到楚国准备发兵攻打齐相孟尝君的封地薛,就立刻赶回薛地。当他看到孟尝君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来迎接他时,就说:“我听说楚国将进攻薛,您怎么不忧虑呢?”孟尝君说:“您是宣王身边的人,希望您能帮助我请齐宣王出兵。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我在这里忧虑有什么用?”淳于髡说:“你这么相信我,就试试看吧!”

    淳于髡见到宣王,就对他说:“孟尝君为了表示对齐国的忠心,在薛地为先王建立了宗庙,也不想想是否有足够的力量保卫它(“薛不量其力”)。而楚国明知先王的宗庙在薛地,却偏偏要攻打那个地方。这样一来,先王的宗庙岂不是要毁了吗?”

    宣王听了,着急万分,立刻派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楚军得知这一情况,便退兵回国了。

    相知恨晚

    “相知恨晚”的意思是,惋惜互相认识得太晚。人们用它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此典出自《汉书·灌夫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西汉时期,有一个大臣叫窦婴,字王孙。汉景帝当政的时候,吴、楚两国曾经反叛过,窦婴被拜为大将军,他领兵打了胜仗,被封为魏其侯。在他权势倾天、炙手可热的时候,一班游士宾客争着归附于他。后来,窦婴又当了丞相,依附他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没想到,这时候窦婴偏偏得罪了窦太后,被免掉了丞相之职,于是那些势利小人纷纷离开了窦婴。只有灌夫一如既往,与窦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可是,灌夫的处境也很不好。他为人刚直,又好喝酒斗气,不擅长巴结逢迎别人。谁比他官大,他就攻击谁;谁比他官小,他就礼遇谁。所以,他得罪了许多皇亲贵戚,官运很不顺利。他当过中郎将,没过几年,就被免了;当过代国相国、燕国相国,也当过淮阳太守、朝廷太仆,但都先后被免了。在他得势的时候,家中食客有上百人;在他失势之后,那些油嘴滑舌的家伙就一哄而散了。

    于是,窦婴和灌夫团结了起来。窦婴失势后,想依靠灌夫的力量排斥那些抛弃了他的势利小人;灌夫得势后,也想通过窦婴结识一些有地位的人物。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两个人互相举荐,互相推重,关系融洽得就像父子俩,双方都觉得非常愉悦。两个人感到遗憾的是彼此认识得太晚了。

    休戚相关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的忧喜祸福紧密相连,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此典出自《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怕……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晋国有一个叫姬周的人,在单国襄公手下做事,他虽身在异国他乡,却依然非常关心自己国家的情况,当他打听到对晋国不利的情况的时候,就整日发愁;对晋国有利的事,就满心欢喜。单襄公对他很敬重,尤其赞赏他的高尚品德。当单襄公病重时,他特地叮嘱他的儿子顷公说:“姬周能够和他的祖国同甘共苦,可说是不忘其本,他将来回到晋国去,一定会得到他的国人的爱戴,你要好好的对待他。”

    宣王好射

    “宣王好射”讥讽那种阿谀奉承的行为和自欺欺人的作风。

    此典出自《尹文子·大道上》:“宣王好射,说人之谓能用强也。”

    周宣王喜欢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臂力过人,能用强弓。而实际上他所用的弓,只要三石力气就能拉开。

    他把自己的弓交给左右近臣侍从传看。

    他们投其所好,只拉了一半,便假装拉不动了,还异口同声地说:“真是一张硬弓!最少不下九石。如果不是大王神力,谁能用这样的弓呢?”宣王听了喜不自胜。

    虽然宣王所用的弓只有三石,但他直到死去都还以为是九石呢!

    言归于好

    “言归于好”表示彼此重新和好。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九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此起彼伏。其中齐国是发展快、实力强的国家,经常一手拿剑,一手拿橄榄枝,交替使用文、武两种策略。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夏天,他们在葵丘,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

    参加这次集会的,有鲁僖公、宰孔(周王室执政者之一)、齐侯(齐国国君)、宋子(宋国国君)、卫侯(卫国国君)、郑伯(郑国国君)、许男(许国国君)、曹伯(曹国国君)。他们相聚在这里,重温过去的盟约,希望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大家认为,这样做是合乎礼仪的。

    周王派宰孔把祭赏赐给齐侯(齐桓公),说:“天子祭周文王、武王,派我把祭肉赐给您。”齐桓公正要下阶跪拜。宰孔说:“别着急,天子的命令还没有读完呢。天子还说:由于伯舅(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称伯舅)年龄很大了,又有很大的功劳,因此赏赐升格一级,不用下阶跪拜了。”

    齐侯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面前,我怎么敢不下拜呢?如果我不下拜,就有损于为臣的礼仪,使天子蒙羞。”说着,齐侯下阶跪拜,然后才登堂接受祭肉。

    同年的秋天,齐侯在葵丘与诸侯会盟,说:“凡同属我们盟的人,在盟誓之后,就要友好相处。”

    宰孔比其他诸侯先走一步,在路上遇到了晋侯(晋献公),宰孔说:“您不要去参加会盟了。齐侯不致力于修德,而勤于远征,所以他向北袭击山戎,向南攻打楚国,在西边举行了这次会盟。至于齐国是否向东边征伐还不知道,但它向西征伐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啊!晋国在西,大概会有祸乱了!您一定要致力于安定国内的祸乱,不要致力于参加会盟。”听了宰孔的这番话,晋侯就回国去了。

    颜回攫甑

    这则故事说明:知人论事,要做到正确很不容易,千万不能凭一些表面现象去主观臆断。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任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

    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和他的学生走到陈国和蔡国交界的地方时,被人围困,连一口野菜汤也喝不上,整整七天没吃到一粒饭,饥饿难忍,只好大白天里躺在床上。幸亏颜回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点米,他连忙烧火做饭。

    饭快熟了,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很快从甑里抓了一把饭吃了。不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恭恭敬敬地来拜见孔子,请他吃饭。

    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他从床上爬起来,对颜回说:“刚才我梦见了死去的父亲,如果饭是干净的,我想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说道:“这饭不干净,不能用来祭祀。刚才有些烟尘掉进甑里,把饭弄脏了,不忍心倒掉,我就抓起来吃了。”孔子叹了一口气,说:“可以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其实眼睛也不能完全相信啊;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其实脑子也不完全可靠啊。

    弟子们记住吧,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啊!”

    雁足捎书

    “雁足捎书”比喻传送书信。

    也作“雁足传书”。

    此典出自《汉书·苏武传》。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官,叫苏武。他在公元前一百年的时候,接受汉武帝的命令,出使北方的匈奴。

    匈奴的贵族们都劝苏武投降,不要再回汉朝去了。可是苏武至死不肯归顺,他正义凛然地对他们说:“我是堂堂的汉朝使者,怎么能投降呢?”于是,匈奴的君主单于就将苏武囚禁在阴山的冰窖中,不给他饭吃,不给他水喝,想用这个残酷的方法逼迫他投降。

    苏武只好嚼雪吞毡、捕鼠为食。单于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让他在那个寒冷的、荒无人烟的地方放羊。就这样,苏武孤苦伶仃地在那里过了十几年,始终没有屈服。

    后来,汉昭帝即位的时候,汉朝同匈奴和亲重建友好关系,昭帝要求匈奴放回苏武。可是单于欺骗昭帝说,苏武早已经死去了。有一次,汉朝的使节到了匈奴,匈奴有一个叫常惠的人晚上偷偷地去见汉朝使者,告诉他们苏武并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常惠又给他们想出了一条计策,说:“你们这样对单于说:汉昭帝在上林动物园打猎,射中一只大雁,发现大雁的脚上系着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苏武写的,说他仍在北海放羊。”汉朝使者采纳了常惠的建议。单于听说竟然有“雁足捎书”的奇事,惊慌不已,以为苏武有神灵的保佑,于是连忙把苏武送回汉朝。

    一饭千金

    这句成语后人用它作为知恩图报的典故。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取得天下,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还没有成就大业时,境况却很艰苦。那时候,他常常去城下钓鱼,希望能够碰到好运。但是,这终究不是办法,因而常常饿着肚子。幸而在他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清洗衣物的老婆婆,其中有一位老婆婆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不断地救济他。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老婆婆的恩惠,对她感激万分,便对她说,将来一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老婆婆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

    他想起了曾经救济他的那个老婆婆,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还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作为答谢。

    一傅众咻

    “一傅众咻”形容受环境干扰,不能有所成就。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战国时期,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

    “您希望您的君王向善吗?那么,我告诉您一个向善的道理。比方说吧,如果有一个楚国大夫,想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齐国去学齐语,那么,您觉得应该请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请楚国人来教他呢?”戴不胜回答道:“应该请齐国人教他。”孟子又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教孩子说齐语,却有许多楚国人操着楚语从旁干扰,那么,即使每天鞭打孩子,命令他必须学习齐语,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把孩子带到齐国的庄岳闹市住几年,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学会说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您说薛居州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么让他住在王宫里,以此影响国王使他养成向善的品德。如果住在王宫里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那么,君王又会与谁一起做坏事呢?

    如果住在王宫里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那么,君王又会与谁一起做出好事呢?只有薛居州一个人,怎么能影响得了宋王呢!”

    一钱不值

    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某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也就是说毫无价值。

    此典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嗫耳语!’”

    灌夫,字仲孺,西汉人。他性情刚直,诚实守信,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官员,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却没有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耍酒疯。有一天,丞相田蚡结婚,他喝了很多酒。一会儿,他走到田蚡的面前敬酒,田蚡说:“我不能喝完这一杯酒。”灌夫见他不够爽快,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最终田蚡还是没有喝完那杯酒。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着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

    灌夫心里本来就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对灌贤破口大骂:“我一向就认为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朵根子!……”

    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形容不分是非、毫无原则的和事佬,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宋代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宋代洛阳有个人名叫程颢,他倡导“主敬存诚”,表面上宣扬孔孟之道,实际上却兼采佛老之学。他是道学的(亦即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死后,文彦博给他题的墓碑为“明道先生之墓”,因此他的信徒们都称他为“明道”。他的信徒之一谢显通描写程颢的形象时说:“明道整天呆坐着,就像泥塑的人,但他接待客人的时候,却是一团和气。”

    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比喻长江狭窄,有如一条衣带。后来,人们用它泛指虽有江河阻隔,却不能够限制交往。

    此典出自《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继位后,不理政务、奢侈淫乐、大修宫殿、课收重税、滥施刑罚、杀戮无辜,搞得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沸腾,陈氏的政权处在摇摇欲坠之中。

    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灭梁后,就想要灭掉陈后主。隋文帝对手下的仆射官高熲(字昭元)说:“我同陈国之间仅仅隔着一条狭窄的长江。我作为天下百姓的父母应当保护他们,怎能因为这一条衣带般大小的江所阻隔,而不去拯救他们呢?”于是,他下令修建大批战船,准备渡江灭陈。

    第二年,即公元588年,隋文帝下令发兵五十一万,以次子杨广(隋炀帝,公元589~618年)为统帅,准备渡江。陈后主说,从前北齐三次攻打陈国,北周兵也来过两次,结果都大败而去。这次隋兵来攻也一定会自投罗网,白送性命。因此,他依旧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守江诸将的告急文书置之不理。结果,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俘获了陈后主,陈灭亡。

    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形容以外貌作为衡量人的标准。

    此典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和宰予都是孔子的学生,但起初,孔子对待他们二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子羽其貌不扬,他第一次去拜见孔子时,孔子对他的印象就不好。

    孔子心中想道:“这个人长得这么丑,一定没有出息。”因此对他的态度就非常冷淡,不好好的教导他;子羽无可奈何,只得退学。

    宰予生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再加上他又能说会道,孔子一见,便很喜欢他,觉得他应该很有才气便很用心的教导他。

    哪知子羽因为被孔子轻视,回去后一直发奋努力,刻苦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很多青年都投到他门下。而宰予呢,读书既不专心又很懒惰,早晨大家都起床了,他还赖在床上,孔子气得说他是一块朽木!后来宰予虽然靠他的口才当上齐国的宰相,却因与人共同作乱而被处死了。孔子接受了这个教训,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宰予的事告诉我,不能凭说话来衡量一个人;子羽的事告诉我,不能凭容貌来衡量一个人。”

    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用以说明不允许推托和拒绝。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割据势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由于曹操势力较大,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连孙抗曹,并将计就计,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妻,加强了刘孙联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孙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孙权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刘备也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决定再次亲率大军南征,遂发兵三十万,长驱直入江南。孙权得到消息后,急忙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谋士张昭说:刘备曾受恩于鲁肃,可以派人到鲁肃那里,让他抓紧时间给刘备写信,请刘备出兵共同抗曹。刘备是我们东吴的女婿,让他出兵助吴,对他来说应是义不容辞的。如果刘备能前来援助,江南便无祸患了。

    孙权同意了张昭的建议,让鲁肃写信给刘备。刘备接到鲁肃的信以后,立即派人请来诸葛亮进行商量,并给鲁肃回了一封信,让他转告孙权,不用担心,刘备自有退兵的计策。

    萤光之火

    “萤光之火”比喻力量不足,能成之事不大。含有谦逊之意。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二回:“小人家下萤光之火,照不亮人,恐后误了足下,我转存足下到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

    足下意向如何?”

    河南开封有个纨绔子弟名叫高俅,自小不成家业,只喜欢刺枪使棒,踢得一腿球,乱学了一些诗、书、词、赋。他不务正业,整天不是寻花问柳,就是赌博。

    有一次因帮王员外的儿子耍狂,被王员外告到府尹那里,府尹罚他二十棍杖,刺配出界发放。开封府的人民不允许他在本地居住,高俅无可奈何,只好到淮西临淮州一家赌房去替柳世权帮闲。在柳世权那里混了三年,后来,宋哲宗赦宥罪犯,高俅思量着想回开封。柳世权有个亲戚董将士在开封府开药铺,于是写信介绍高俅前去投奔。

    董将士见高俅是个纨绔子弟,没有信行,便送他一套衣服,并写了封介绍信给苏学士。

    临行时,董将士对高俅说:“小人家下萤光之火,照不亮人,恐怕误了足下的前程,我转荐足下到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不知足下意向如何?”高俅非常高兴,便兴致勃勃地投奔苏学士去了。

    有缘千里能相会

    “有缘千里能相会”比喻真正意气相投的人,尽管原来互不相识,甚至相隔千里,一旦认识了,便能成为知己或情人。

    此典出自《西游记》第八十回:“趁如今星光月皎,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我和你到后园中交欢配鸾俦去也。”

    明朝苏州出了个才子,名唐寅,字伯虎,聪明盖世,精通书画音乐,中了解元后,绝意功名,放浪诗酒,平日心中喜怒哀乐都描绘在画中,每一画出,人均重价争购。

    这一天,他坐在阊门游船上倚窗独酌,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内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注视唐寅,掩口而笑。

    唐寅神荡魂摇,问舟人,乃知是无锡华学士府眷。自古道:“有缘千里来相会。”唐寅急命坐船尾随画舫,日夜不离,次日到了无锡,那画舫进城去了。

    唐寅奋然登岸,办下旧衣旧帽,竟投身华学士府为仆。华学士见他生得文雅,况又知书习文,便欲留他为公子伴读,问他要多少身价,唐寅道:“身价不敢领,只要求些衣服穿,侍候老爷中意时,赏一房好媳妇足矣!”学士更喜,问其姓名,道叫康宣,乃改其名为华安,送至书馆。除伴读外,一应往来书札辄令代笔,烦简恰当,学士从未增减一字,宠信日深。华安从容打听,乃知青衣小鬟名叫秋香,是华夫人贴身丫鬟。内外有隔,年余竟不得一见,计无所出,常自悒闷。适学士家中主管病故,学士命华安暂代。月余,出纳谨慎,毫忽无私。学士更加喜爱,遂将许多丫鬟唤到中堂,命择一人为妻,以安其心。华安见二三十个丫鬟各盛饰装扮,独秋香依旧青衣,昔日风姿宛然在目。华安指道:“若得穿青衣小娘子为妻,足遂生平。”华学士、夫人遂择了吉日,亲自主婚,两人成婚。夜半,秋香问华安道:“与君颇面善,何处曾会来?”华安笑道:“娘子想想看。”秋香凝视久之,忽地省悟,道:“向日苏州阊门游船中见的可就是你?”华安道:“好厉害的眼睛,我苏州唐解元也,为小娘子旁舟一笑,不能忘情,故屈身为仆,一年至今。”乃将学士所赠之物,一一封存,同秋香连夜回苏州去了。

    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表示与别人一道做好事。现指批评同志时要采取善意的态度,努力帮助他进步。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子路是孔子的好学生当中的一个,孟子十分欣赏他。孟子说子路很好,别人越是指出他的错误,他就越高兴。不过孟子认为子路还是比不上禹、舜。他说:“禹听了好话,就给别人敬礼;伟大的舜常常抛弃自己的缺点,以学习别人的优点为善事。他无论是种庄稼还是做陶器,从当渔夫一直到天子,没有哪个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吸取别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做好事,这就等于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和别人一道做好事。)”

    忠信得罪

    “忠信得罪”用以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忠而获罪,信而被疑,是非颠倒,好人遭殃,这类事情时有发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善于分辨忠奸,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此典出自《战国策·燕策一》:“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有一个人在远方做小官。他的妻子和别人通奸。丈夫快回家时,那个奸夫忧虑重重。他妻子说:“您不要担忧,我已经准备好了毒酒。”两天后丈夫回来了。妻子叫侍妾捧了一杯酒献给丈夫。这个侍妾知道这是一杯毒酒:敬呢,会毒死自己的主人;说呢,又会赶走家里的主母。她左右为难,便假装跌倒把酒泼了。那主人不知内情,大发脾气,痛打了她一顿。

    这个侍妾假装跌倒泼了酒,既救了主人的命,又保全了主母,虽然忠诚到这种地步,但却免不了鞭打。这便是因为忠诚而得罪啊。

    忠言逆耳

    “忠言逆耳”意思就是忠实的劝告听起来不好受。比喻劝人听取不同意见。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王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又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刘邦)听樊哙言!”

    据《史记》记载: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古运河名,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定约以后,刘邦率军占领了秦都咸阳。他见秦国的宫殿富丽堂皇,便想留住下来。这时,汉将樊哙劝刘邦不要贪恋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正是秦亡国的祸根。起初刘邦不听樊哙的劝告。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朝残暴无道,你才能够推翻了他而占据了咸阳。

    你刚入秦,就贪图享乐,这是帮助坏人做坏事呀!忠言虽然不好听但对行动有好处,好药虽然很苦,难以入口,但却对治好疾病有所帮助。愿你听从樊哙的劝告。听了张良的这番话,刘邦放弃了享乐,还军壩上,最后终于力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舟中敌国

    “舟中敌国”比喻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可能叛离。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战国时有一个军事家名叫吴起,他是卫国人。曾经跟从曾子学习,起初在鲁国做官,听说魏文侯贤明纳士,因而投奔魏文侯为将军。

    吴起虽然做了将军,却没有一点架子,他与兵士同衣同食,晚上同睡在草地上,行军时从不骑马,与士兵们同甘共苦。

    不久,魏文侯死了,吴起继续在魏武侯手下为将。一天,武侯和吴起坐船沿黄河而下,路途中,武侯环顾四周景色说:“你看我的江山多美,屏障多么险峻,魏国是多么坚固啊!”吴起说:“看国家坚固与否,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是山河险要。

    从前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鄱阳,可是羲德不修,禹就灭掉了他。夏桀国土,左有黄、济二河,右有泰、华二山,伊阙在南,羊肠坂道在北,但他修正不仁,终被商汤逐放。殷纣时,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北有恒山,南有黄河,但殷纣不德,虽恃诸险,周武王却能杀他。由此看来,德行比河险峻还重要。为王者不修德行,说不定这同舟的人,可以尽为敌国。”武侯说:“讲得对极了。”并即封吴起为西河太守,从此吴起声名远扬。

    自惭形秽

    “自惭形秽”是说自己惭愧不如别人。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面的,一是内在的,表面的是说衣服外貌不如别人,而觉得羞惭;内在的是说自己的品格才学不及人家,而感到惭愧。

    此典出自《后汉书·逸民·王霸妻》:“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有失耳。”

    东汉光武帝时,太原有一个隐士名叫王霸,他自幼就有高尚的品格,光武帝屡次去请他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他妻子的志气品行也很好。王霸有一个朋友叫令狐子伯,当了楚相后,命他的儿子送信给王霸。当时子伯的儿子也正在做功曹的官,因而车马衣服和随从都十分讲究。

    当他到了王霸的门前时,王霸的儿子正在田里干活,听说有客人来了,连忙抛下锄头赶回家中。到了家里,看见令狐的儿子雍容华丽,很是体面,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装束,感到很难为情,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王霸看到他儿子的情形,也有点惭愧,心里很不自在。等客人离开后,王霸就睡到床上去,半天也不出来。他的妻子觉得奇怪,使去问王霸,王霸说:“刚才令狐的儿子衣着华丽、举手投足都十分得当,可我的儿子却发乱此齿牙连头都不敢抬起来,我因此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