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故事-自愧不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愧不如”即惭愧自己不如别人。比喻有自知之明。

    此典出自《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叫邹忌的人,以善鼓琴事齐威王。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小),而且神采奕奕,气度非凡。

    有一天早上,邹忌起床后,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偷偷地照了一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啊?”他的妻子说:“您漂亮,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

    邹忌对自己的漂亮不自信,于是他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漂亮啊?”妾回答说:“徐公怎能赶得上您漂亮啊!”第二天,邹忌家里来了位客人,邹忌又问这位客人:“我与徐公相比,谁漂亮啊?”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

    第二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里。邹忌仔细端详他,觉得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偷偷照照镜子,认真地端详着自己,觉得自己的确比徐公差远了。

    唯命是从

    “唯命是从”用来表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听从命令。

    此典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

    楚灵王想得到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便向周天子索求鼎。但他担心周天子不肯给,于是向右尹子革请教:“我想派人到周天子那里去要求把九鼎给我们作为镇国之宝,你觉得周天子愿给我们吗?”右尹子革回答说:“今周与四国服侍君王,将唯命是从,岂爱其鼎?”(意思是:现在周天子和齐、晋、鲁、卫四国都服侍君王,一定会听从你的,哪里还会爱惜他的鼎呢?)

    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比喻躲开实质性的问题,尽说空话。

    此典出自《孙子·虚实篇》:“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虚实篇》是《孙子》中卷的第二篇,主要论述如何使敌虚而我实,以实现战斗中以实击虚,取得胜利的目标。实,指兵力强大而集中;虚,指兵力薄弱而分散。

    魏武帝曹操在解这篇的题旨时曾说:能够做到虚彼实己,就有取胜的把握。

    孙武在《虚实篇》中借助流水的变化、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四季的交替、月亮的圆缺等自然现象,通俗地指出:根据敌情的变化,避实就虚地去夺取胜利。孙武说:作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水流是避开高处往低处流,用兵则相反,应避开实处而击其虚处。水适应地形而流动,用兵则应针对敌情去获胜。

    所以说用兵没有一定的势,流水没有一定的形。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叫做用兵如神。因此说五行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没有哪一季是固定不变的;日子也是有短有长(冬短、夏长),月亮也是有缺有圆(没有固定不变的)。

    便宜行事

    “便宜行事”指根据当时当地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处理办法,不必请示。

    此典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何守关中……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又见《汉书·魏相传》:传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

    秦末汉初时,萧何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以后,得到了秦王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为汉王朝建立以后制定法律法令、治理国家作了充分的准备。楚汉相争中,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自己则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和粮饷,支援前线作战。

    萧何对刘邦一片忠心,又能机智灵活地处理事务。留守关中时,对于一些重大事情,他都及时请示刘邦,如实在来不及请示,便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决定适当的处理办法,然后向刘邦汇报。萧何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用以表示提出新奇的主张,也用来表示为了彰显自己,故意另搞一套。现在有时用来形容敢于革新创造。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东晋有个和尚,名叫支道林,善于思考,对各种问题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马寺中与冯太常(冯怀)闲谈,当他们谈到《庄子·逍遥游》时,支道林“卓然标新理于一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意思是:支道林解释《庄子·逍遥游》时,独创新意,立论与郭象、向秀诸家都不一样)。冯太常对支道林的看法非常赞许。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越雷池一步”、“不敢越雷池一步”和“不能越雷池一步”都比喻不逾越某种防线或界线。

    此典出自东晋庾亮《报温峤书》:

    “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庾亮的人,妹妹是晋明帝皇后;他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是个掌握实权的人物。庾亮曾派温峤驻守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后来,苏峻和祖约起兵反晋,温峤打算带兵离开江州到当时的京都去。庾亮得知后,写信极力劝谏他不要离开江州,要坐镇原地不动,信中说了以上这段话,意思是:我担心西边防线,甚于历阳(古县名,今安徽和县),请你不要带兵越过雷池一步。(雷池:古雷水从今湖北黄梅县东流,到安徽望江县东南,积水成池,故称“雷池”)。

    不遗余力

    “不遗余力”形容用尽了全部力量,不遗留一点剩余的力量。

    此典出自《史记·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战国时候,有一次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双方在长平地方展开。赵国的军队节节失利,一名将领阵亡,马上就要招架不住了,赵国的孝成王急忙召见大臣虞卿和楼昌,共同商讨对策。

    孝成王说:“我军不胜,还失去了一员武将,怎么办呀?我想集中兵力再拼一次,你们觉得这样行吗?”

    楼昌说:“大王,这样不行啊,我看还是与秦国求和吧!”

    虞卿反对求和,他说:“大王,您觉得秦军是一定要打败我们吗?”

    赵王叹了一口气说:“秦兵不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我们置于死地的……”

    “那么,大王您听我的:咱们带一份厚礼到楚国和魏国去,求他们帮助。楚王和魏王得到礼物一定会接见我国的使者。

    只要楚、魏两国接见我国使者,秦国就害怕,以为我国有了联盟,会主动要求同我们讲和的,这样我国就不会吃亏……”

    “没有胜利的把握呀,还是向秦国求和吧!”

    赵王不听虞卿的建议,派特使去秦国求和。结果秦兵趁机发起猛烈进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秦国提出,必须割让六个城池,才可以与赵国和谈。

    赵国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赞成求和,有的反对求和,赵王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又向虞卿请教。虞卿说:“秦国这次攻打我们,是用尽了所有力气的,结果怎样呢?还不是疲倦而归吗?这时如果我们把六个城池拱手奉送给他们,岂不是等于帮助敌人来打自己吗?您知道,靠武力他们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城池的呀!如果赵国答应了秦国的要求,明年他们再来进攻一次,您还打算怎么办呢?不是更加重危机了吗?”

    赵王心急如焚,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虞卿,你说可有办法可以解燃眉之急呀!”

    虞卿胸有成竹,慢慢地说出了一个计策:“大王,秦国向您要六个城池,但您偏不给他,您可以把这六城池赠给齐国。齐国和秦国一直都有矛盾,齐王得到我们的六个城池,必然会出兵攻秦,齐国偏袒赵国那是当然的了。这样一来我看秦王恐怕要带着重礼,主动向我们请求讲和呢!

    韩国和魏国看到这种形势,也必定会支持我们。您这一个举动,就可与三个国家结好,这正好与秦国最初的企图相反呀!”

    “好主意,好主意呀!就这么办吧!”

    赵王赞成虞卿的策略,立刻派他去齐国谋划。

    果然不出虞卿所料,他还没有从齐国回来,秦国已派使者来到赵国讲和了。

    惩前毖后

    “惩前毖后”意思是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以后谨慎小心,不重犯错误。

    此典出自《诗·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蜂,自求辛螫。”

    周朝武王死后,他儿子成王继承王位,当时因为他的年龄还小,不会管理国家大事,便由他的叔父周公摄政。那时,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和蔡叔欺负成王年纪小,认为他不应该做王,乘机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共同发动叛乱,妄图推翻周成王。

    传说成王在祭祀宗庙时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恐慌心理和平乱的决心,后来,在周公的帮助下,成王平息叛乱了,巩固了国家大权。这首诗便是《诗经·周颂·小毖篇》,其开头两句是:“予其惩,而毖后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应该从所受的惩罚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以免再遭其他祸患。”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原指人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经历极大危险,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可能。

    此典出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途),有十三;死之徒(途),有十三。”

    《老子》第五十章,是老子的人生论,讲如何爱惜生命。老子反对统治者放纵七情六欲,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过奢侈、荒淫的生活,他认为这是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他主张人要避免危险,爱惜身体。

    老子说:人来到世上就是生,进入坟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欲,这十三条(七情加六欲)可以养生,也可以致死。生的途径是这十三条,死的途径也是这十三条。

    人的养生,一动就走向死亡,也是这十三条。那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他用以养生的物质享受太丰厚了。这是损害生命,不是保持生命。善于保持生命的人要避免危险,爱惜身体。

    初生之犊不怕虎

    原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但缺少经验。现多用以比喻青年人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

    东汉末年,刘备的大将关羽率军袭击曹操的襄阳和樊城。关羽首先派部将廖化和关平领兵进攻襄阳,曹军将领曹仁带兵抵抗,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退守樊城。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前来增援。庞德领兵来到樊城脚下,与名将关羽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庞德是员勇将,且年轻气盛,和关羽大战一百多回合,分不出胜负,双方各自鸣金收兵。关羽退回营寨后,对关平说:庞德刀法很厉害,是个敌手。

    关羽还说:俗话说:“初生之犊不怕虎”。庞德虽然勇猛,但缺乏经验。当时,正是秋季,阴雨连绵,河水猛涨,于是关羽采用水攻战略消灭了曹操派来的七支援军,击杀了庞德。

    从天而降

    “从天而降”是指出其不意地来到,犹如天降,形容突然到来。

    此典出自《汉书·周勃传》:“且兵事上神秘,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降也。”

    汉朝汉文帝执政的时候,有一年匈奴侵犯边境。汉文帝命令刘礼将军驻兵灞上,命令徐厉将军驻扎在棘门,又调来周亚夫为将军,陈兵在细柳,以防御匈奴的侵入。

    一天,汉文帝带领大臣们去慰劳军队,他们在灞上和棘门,都是骑马乘车直入军营,无人阻挡。可是到了细柳周亚夫的驻军营地,情形却完全不同了。他们的军士全部身穿铠甲,手拿兵刃,严阵以待敌军。皇帝的侍骑先驰到军营,守卫营门的士兵说:“将军有令,不能随便进入军营!”侍骑只好拿着皇帝的牌节来到营门,守门兵士这才放他们进营。但军吏又拦住车骑,说:“军内有规定,营内骑马不能奔驰!”汉文帝只好按辔慢慢前行。皇帝一行人来到中营,周亚夫将军这才出来,他向皇帝深深作了一个揖说:“铠甲在身,不能叩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拜见。”皇帝也用相应的礼节慰劳了军队。汉文帝和大臣们离开军营后,大臣们议论纷纷,说:“周亚夫太傲慢了,对陛下也不恭敬……”

    汉文帝却称赞周亚夫说:“他是真正的将军,哪像灞上、棘门的军队,简直如儿戏。

    他们可能会被敌人偷袭,甚至会被俘虏,而亚夫呢,谁敢侵犯他?”不久汉文帝便提升周亚夫为中尉。

    后来汉文帝生了重病,临终前告诫太子说:“记住,国家一旦有了危险要任用周亚夫,这个人可以帮你安定朝廷的。”

    汉景帝即位后,便任命周亚夫人为车骑将军。汉景帝执政才三年,吴王和楚王就密谋叛乱。周亚夫受命带兵去平叛吴王和楚王。

    周亚夫领兵出征,行至灞上,赵涉拦住他,诚恳地对他说:“你这次去平叛吴王和楚王,事关重大呀,如果成功了,朝廷安稳,万一失败了,则天下危亡,你能否听我的一句劝告?”

    周亚夫连忙跳下车来,向赵涉致礼,恭敬地向他请教,赵涉说:“吴王刘濞很强,他养了许多勇士,组成了敢死队。他知道你率兵来打他,一定会预先在黾地方设下伏兵,你最好走右边的路线,过蓝田,出武关,到洛阳,一两天就可以直入武库,击鼓鸣金,诸侯听见了会以为将军从天而降,到那时候,他们一定会惊慌失措……”

    “好呀,好呀!”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率军队偷偷奔往洛阳。又用小股军队去黾地侦察,果然发现了吴王的埋伏。

    周亚夫请赵涉做他的护军,派精兵断绝了吴王、楚王军队的粮道。吴、楚军内缺乏粮食,将士一片恐慌。周亚夫趁机击败吴军,吴军伤兵残将数千人。吴王刘濞逃跑到江南,一个月后被越人杀掉了。

    周亚夫由于平叛有功,不久升迁为丞相。

    措手不及

    “措手不及”形容事件突然发生,毫无准备,因而来不及应付。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下马来。”

    孟达本来是刘备部将,投魏以后,曹丕欣赏他的才干,封他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曹睿即位,朝中不少人嫉妒孟达,为此,他便派人送信给孔明,愿反魏投蜀。之后,孟达约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共同叛乱。申仪、申耽二人佯许,私下却派人密报司马懿,并说孟达的心腹李辅及孟达的外甥邓贤都愿意前来援助,捉拿孟达。魏军统帅司马懿得到消息,昼夜兼程来进攻孟达驻地新城。他首先派先锋徐晃攻城,结果徐晃被孟达一箭射死。孟达正打算开门出城追赶,却见四面旌旗蔽日,原来司马懿领兵来到,于是孟达只得闭门坚守。

    第二天,孟达登城了望,忽见两路兵马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他以为是救兵来了,忙开门引兵迎接。申耽、申仪见了孟达,在马上大喊道:“反贼休走,早早受死!”孟达见事有变,掉转马头,急忙朝城中跑去。岂料城上的李辅、邓贤也成了曹军的内应,孟达只得夺路逃走。这时,申耽从后面赶来。“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下马来。”于是孟达全军皆降。

    大刀阔斧

    “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此典出自《水浒传》四十回:“远远望见旗幡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尽是擎枪兵将,大刀阔斧,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晁盖等十七个头领带领一百余人把宋江从法场上劫出之后,连同戴宗、李逵等二十九个好汉一齐来到白龙庙聚会。当二十九人在白龙庙内行了见面礼之后,只见小喽罗急忙跑进庙来报道“江州城里鸣锣擂鼓,整顿军马,出城来追赶。远远望见旗幡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都是擎枪兵将,大刀阔斧,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李逵听了,大叫一声:“杀将去!”提了双斧,便出庙门。晁盖叫道:“一不做,二不休,众好汉相助晁某,直杀尽江州军马,方才回梁山泊去。”众英雄齐声应道:“愿依尊命。”

    一百四五十人一齐呐喊,杀奔江州而去。杀得那官军尸横遍野,血染波红,直杀到江州城下。残兵败将慌忙入城,关上城门,好几天不敢出来。

    故事中的“大刀阔斧”本指“大的刀,宽阔的板斧”,说的是武器。

    反经行权

    “反经行权”指违反常规,采用权宜之计。

    此典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周勃)反经合于权。”

    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子刘盈即位,这就是汉惠帝。由于刘盈懦弱无能,朝廷大权逐渐落入他的母亲吕后手中。

    吕后其实是个野心家。刘邦一死,她便同亲信审食其合谋,密不发丧,企图把刘邦时期的文武大臣全部铲除掉,以便自己独揽大权。

    但由于大臣郦商的反对,吕后被迫放弃了诛杀诸将的阴谋。

    为了控制朝中大权,吕后违背了刘邦在世时定下的非刘氏不能封王的规矩,分封她的侄子吕产、吕禄等为王。吕氏及其亲信共同执掌了中央的军政大权,整个朝廷被他们一伙搞得乌烟瘴气。汉惠帝做了七年名义上的皇帝,忧郁而死。后来,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都废掉了,她阴谋让吕氏取而代之。

    但是吕氏的篡权不得人心,吕氏一伙也非常孤立。吕后一死,受刘邦信任的大臣周勃、陈平等人立即将吕氏一网打尽,免除了可能发生的一场分裂事件。

    司马迁在写的一篇《自序》中说:由于吕氏篡权乱政,周勃等人只好不顾君臣之义,违反常规,采用权宜之计,剪灭诸吕。

    逢山开道

    “逢山开道”比喻在前进道路上,能克服任何困难。

    此典出自《元曲选·李逵负荆》:“让我来给你们逢山开道。”

    杏花村有一个人名叫王林,靠卖酒为生。老伴死得早,只留下一个女儿,名叫满堂娇,年方十八,还没有许人。

    一天,贼人宋刚和鲁智恩到杏花村喝酒,宋刚自称是梁山泊头领宋江,鲁智恩自称是花和尚鲁智深。王林没有见过宋江和鲁智深,以为他们俩真是梁山上的好汉,便热情接待,并唤女儿满堂娇出来敬酒。

    宋刚喝醉了酒便要讨满堂娇做压寨夫人。鲁智恩就对王林说:“把你女儿与俺宋公明哥哥作压寨夫人吧,只借你女儿三天,第四天便送来还你。”说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满堂娇带走了。

    正好这时李逵也下山游玩,来到王林酒店喝酒,听说宋江和鲁智深抢走了王林的女儿,非常气愤。李逵立即回山与宋江理论。

    李逵回得山寨,见了宋江,连忙打恭道:“给哥哥道喜!”宋江问道:“喜从何来?”李逵道:“哥哥不是要讨压寨夫人了么?”然后指着鲁智深说:“秃儿,这是你做的好事呢!”鲁智深不知话从何说起,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李逵恨恨地说:“原来这梁山泊有天无日,我恨不得砍倒这面杏黄旗。”宋江忙说道:“你这铁牛,有什么事也不查个明白,就提起板斧来,要砍倒杏黄旗。”吴学究则在一旁说道:“山儿,你也忒口快心直了。”宋江说:“山儿,你下山喝酒,碰到了什么人?他们说了我些什么?……”

    于是李逵把事情的原委全部说了出来,宋江否认。李逵不信,便与宋江打赌说:“如果不是你,我愿把这个脑袋输了。”宋江道:

    “既然如此,就立下军令状,交学究收着。”

    李逵道:“那怕指天画地能瞒鬼,步线行针待哄谁。”为了弄清问题,宋江、鲁智深和李逵便一道下山去找王林弄清真相。在下山的路上,李逵总认为宋江和鲁智深走路太慢,必是心中有鬼,便道:“让我来给你们逢山开道。”鲁智深说:“山儿,我要你遇水搭桥呢!”李逵道:“你休得顺水推舟,偏不许我过河拆桥。”宋江知道李逵的言外之意,便说:“山儿,你记得你上山时,是八拜之交认我做哥哥的吗?”李逵不听这些,只顾着急赶路,不觉来到杏花村王林家下。对质的结果,抢王林女儿的果然不是宋江。

    宋江回山要杀李逵的头,李逵也无话可说。正在这个时候,王林来禀报说,那个假宋江,假鲁智深已经送他女儿回来了,正到了他家。宋江便说:“山儿,你下山擒住那两贼,恕你无罪。”李逵听了,连忙谢恩。他说:“这是揉到我山儿的痒处了。管叫瓮中捉鳖,手到拿来。”说完飞速下山把两个贼人抓上山来了。

    改弦更张

    “改弦更张”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

    此典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又见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刻苦,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两三年都没有到书房附近的花园里游玩过。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对今朝已经不适用了。

    这就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不能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这样。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不更换已经无用的琴弦,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建议,都被汉武帝所采纳,并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河。

    更上一层楼

    比喻再提高一步。

    此典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时,有一座著名的登临胜地叫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蒲县西南城上)。这座楼前可看中条山,向下可看到滚滚黄河,楼高三层,异常雄伟壮观。一天傍晚,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楼眺望,被这雄伟壮观的景色吸引住了,诗兴大发,作了流传千古的《登鹳雀楼》。全诗共四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是说:登上雄伟的鹳雀楼,极目眺望,太阳贴着中条山逐渐沉落下去,在夕阳照耀下,滚滚黄河水正向大海奔流。

    假如要使眼界再开阔一些,还得再上一层楼。

    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源出于赌博,意为输急的赌徒押上了他所有的钱。后比喻危急的时刻拼上所有的力量作最后的冒险一搏。

    此典出自《宋史·寇准传》:“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又见《元史·伯颜传》:“再遣人招之,其将士皆曰:‘……备吾甲兵,决之今日,我宋天下,犹赌博孤注,输赢在此一掷耳。’”

    宋真宗的时候,寇准担任宰相。一次,好战的契丹人侵犯中原,一路势如破竹,已经兵临澶渊,朝廷百官听到这个坏消息,连忙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寇准建议,主张由皇帝亲自督师,以振士气,这样,便可以把声势浩荡的契丹兵抵挡住。真宗接纳他的建议,在澶渊地方打了一次大胜仗,契丹失败后,只好上表投降。从那以后,真宗更加重用寇准了。不料那时有个谗臣王钦若嫉妒,就向真宗进谗言。一天,王钦若说:“陛下,我们赌博,如果输了钱,便冒一个大险,把所剩下的钱一口气拿去赌一次,这叫做孤注。你可记得,那一回澶渊之役,寇准请你亲自督师,这也同赌博的孤注一样呢!”真宗听了这个用赌博来比喻的谗言,勃然大怒,马上贬了寇准的官职,由丞相降为陕州知府。

    国色天香

    “国色天香”形容牡丹的色香皆佳,不同于一般花卉,也用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此典出自唐代李浚《摭异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太和年间,有一次,文宗皇帝李昂在程修已的陪伴下,到御花园赏花。这时园中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当文宗看到花王牡丹的时候,便问身边的程修已道:“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意思是:而今都城里传唱牡丹诗的哪一个是最好的?)程修已回答说:“中书舍人李正封有诗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文宗听了,赞叹不已。

    裹足不前

    “裹足不前”比喻停止不前。

    此典出自秦代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一个叫李斯的人,起初是郡里的小官吏。他不甘地位卑贱,就跟随荀况“学帝王之术”。学成以后,他见楚国国势日益衰弱,不会有远大的发展,便投奔了当时比较强大的秦国。在秦国,李斯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任为郎官,后逐渐被提拔为廷尉、丞相。

    当时,秦国不断进攻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大势趋向统一。六国中一些有才能的人逐渐投奔秦国。这些人来到秦国后,影响了秦国贵族的权势。此时有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在秦国进行间谍活动被发现,秦国贵族就以这件事为借口煽动秦王驱逐一切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是被驱逐的对象之一。于是,李斯便给秦王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谏书中指出:土地广阔的,粮食就富足;国家广大的,人民就众多;武器精良的,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嫌弃一点微小的土壤,才造就了它的巍峨高大;大河、大海不挑剔每一条细流,才能造成它的深渊;帝王不排斥众多的人才,才能使他的德业发扬光大。所以说,地区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国内国外,一年四季都是美好的,连鬼神都来向他降福,这就是五帝(黄帝、颛顼(zhuānxū专须)、帝喾(kù酷)、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今秦国却不顾老百姓的利益,让人才去辅助敌国;拒绝客卿,让他们去帮助其他国家立功业。使天下能人贤王往后退却,不敢倾向西方(指秦国,因秦国居于六国之西),不敢进入秦国。这种做法就相当于给敌人送武器和粮食呀!

    秦王看到李斯的谏书以后,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立即撤销了逐客令。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指做事过头就同做事不够一样。

    此典出自《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丘非常重视所谓的“礼”。他认为,人的言行必须合乎礼的规定。一次,他的学生子贡问他:

    “先生说子张(颛孙氏,名师)与子夏(卜氏,名商)哪个好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说:“那么就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办事情)超过了(礼的规定)就和做不到(礼的规定)一样。”

    韩信将兵

    “韩信将兵”比喻金钱物品,越多越好。也可用来讥笑贪得无厌的人。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所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是秦汉初淮阴人,起初效力于项羽,在那里只做执戟郎,因项羽知道他手无缚鸡之力、淮阴受胯下之辱,就很轻视他,不肯重用他。但是韩信却是一个才高志大,精通兵法,本领高强的人物。

    他年少时,曾受过流氓地痞们的侮辱,也向河边洗衣服妇人要饭吃,这些小的耻辱,他都忍受住不放在心上,也不和别人计较。

    韩信在项羽军中郁郁不得志,于是逃跑去效力刘邦,但也没有受到重用,没过多久,他就在一个月夜逃走了,萧何知道韩信是个有抱负的人,未报告刘邦就去追韩信,一连数天没有回来,刘邦心里惊讶,就想怎么萧何也会不辞而别呢?第三天萧何带着韩信回来,自己先跑去见刘邦,刘邦开口便问:“你这几天去哪里了,怎么不告诉我一声呢?”萧何说:“我因为替你办一件重要的事,没有来得及向你报告。”刘邦诧异地问道:“替我办什么重要的事呢?”萧何便把韩信逃走,自己去追他的事说了一遍,刘邦生气地说:“军中多少人逃跑了,你不去追,怎么反而去追一个无名小卒呢?”萧何说:“别人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才干非常人所及,此人志向高大,如果得到重用,将来统率三军,平定中原,非他莫属。”刘邦说:“那照你的意思,应该给他元帅吗!”萧何说:“自然是,此人爱面子,一道命令赐他元帅,他还不一定愿意接受,必须举行拜将之礼,他才会欣然接受。”于是,刘邦很隆重地筑起将台,拜韩信做了元帅。

    韩信做了刘邦的元帅后,利用他的智谋,把当时的强敌项羽打败了。海内统一,刘邦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叫汉高祖。汉高祖即位后,因韩信善于带兵,有一次汉高祖问韩信说:“如果我来带兵,可以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可以带领十万。”

    汉高祖又问道:“那么你可以带领多少兵呢?”

    韩信说:“我嘛!多多益善。”

    后来居上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官反而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表示不以为然。后转用来称赞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此典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西汉时代的汲黯,本在汉武帝时做中大夫,因为常常劝谏武帝,武帝心中不满,就把他调到东海(在今山东、江苏两省交界濒海的地区)做太守。后来武帝听说他治理东海的成绩卓越,又把他调回来做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以内。他依然常常直言劝谏,武帝既讨厌他,又尊重他。当时有两个名叫张汤和公孙弘的小官,汲黯轻视他们,说他俩是刀笔吏,专门用欺诈的方法赢得皇帝的信任,不久公孙弘升做丞相,张汤也做了御史大夫。汲黯想起自己的官职还列在“九卿”以内的时候,张汤和公孙弘还只是个小官吏,然而没过多久,他们的官职竟然在他之上,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原来地位比他低的人都赶上了他,有的甚至超过了他。他心里很是不服气,有一天他遇到武帝,就说:“你用人好比堆积杂草,把后来的放在上面。”

    汉武帝听了没有作声。

    呼风唤雨

    “呼风唤雨”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强大力量,有时也形容反动势力的煽动。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周瑜与曹操在三江口展开大战。曹操兵多,防守又严密,要进攻,困难着实不小。为此,诸葛亮和周瑜商量,决定以火攻取胜。一切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但周瑜想起此时正值冬季,自己的船停在江南,曹操兵船却在西北,如果用火攻的话,西北风一来,岂不是引火烧身么?周瑜眼见情势危急,无计可施,急得病倒在床。

    诸葛亮去探望他,他不愿说实话,只是敷衍诸葛亮说:“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不生病呢?”而诸葛亮却故弄玄虚地说:

    “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

    周瑜觉得孔明话中有话,便忙问有何良药可治好他的病。诸葛亮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诸葛亮早已洞悉他的心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他,并请诸葛亮告之以解危救困之法。诸葛亮笑笑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周瑜听了大喜,就立即派遣五百精壮兵士往南屏山筑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