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春秋时期的郑国,国小力弱,经常受到晋国和楚国的威胁。晋国和楚国是当时的强国,都想凭借武力攻占郑国。有一年,晋国联合鲁国、齐国、宋国、卫国、曹国、韩国、杞国,进攻郑国。
郑国抵挡不住晋军,就派人同晋军将领讲和。但是晋军的将领不愿意讲和。他说:“现在讲和不行,我们要先把郑国控制起来,等候楚国来救援,等打败了楚军,郑国没有了依靠,彻底降服我们时,才能允许郑国求和!”
晋军另一将领知武子却说:“我看还是先与郑国讲和为好。我们可以答应郑国,先撤回军队。这样可以引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等楚军打得疲累的时候,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击退楚军。这是君子用智,小人用力的良策,总比和他们硬拼好。”
跟随晋军的各个诸侯国的军队,原本就不愿意打仗,便拥护知武子的主张,都同意和郑国讲和。于是双方决定在戏地结盟。
在结盟的仪式上,晋军方面的代表宣读盟书说:“从今以后,郑国如果对晋国不唯命是从,就会像盟书上所写的那样,遭到老天惩罚!”
郑国的卿士公子騑立刻接着说:“我们郑国夹在你们晋、楚国两大国之间,是上天降给我们的灾祸!从今以后,如果大国不友好地对待郑国,攻打我们,让郑国的百姓受苦受难,那就像盟书上所写的那样,要遭到老天的惩罚。
如果郑国不服从礼仪,也像盟书上写的一样!”
郑国与晋国结了盟,晋军退回国去,郑国暂时平安无事了。可是没过多久,楚国派兵来郑国问罪。
郑国的大夫们,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求和。公子騑说:“还是求和吧,没有别的办法啦!”
子孔和子騑担心地说:“我们刚刚与晋国结盟,每人歃血时的口血还没有干就违背它,这样行吗?”
公子騑说:“怎么不行?与晋国结盟时我说的是‘服从大国’,现在楚军来到,晋国不来救援,楚国也是大国,我们可以与他们结盟。况且那次结盟是晋国逼迫的,不是诚信的,可以违背它!”
于是,郑国派人与楚同讲和,并且结了盟。
楚军就离开郑国,撤回去了。
枯鱼过河
“枯鱼过河”比喻古代被鱼肉的劳动人民,在危难中相互帮助的深厚情谊。
此典出自《古乐府·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这段话意思是说:
离水的鱼啊,望着河水哭泣,
如今后悔啊,哪里还来得及;
捎信寄语啊,水中的鲂和鱼则:
牢记教训啊,出入不可大意!
两人一心
“两人一心”说明团结谋事,事必成;共同创业,业必竟。
此典出自《燕书》:“越人甲父史与公石师交,甲父史能计而弗决,公石师善决而计疏,各合其长,事无留行,人两而一心也。”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交情深厚。甲父史善于谋划却优柔寡断,公石师善于决断但用计粗疏。两人把各自的长处合起来,做任何事都会成功的。人是两个,心却是一个。后来,因为言语冲撞互相争吵,两人分手,自理政事便常遭失败。
密须奋哭着劝谏二人说:“你们没听说大海里有一种动物叫水母吗?水母没有眼睛,依靠虾子帮它走路,虾子也依赖水母吃食活下去,双方不能失掉其中任何一方!水母的事情暂且不说了,你们还曾听说过琐这种动物吗?它们肚子里藏着螃蟹,饥饿了,螃蟹就爬出去寻找食物,回来后琐就饱了,否则就要饿死,螃蟹也需要一个自己的巢窝,这也是双方不能失掉一方呀!琐的事姑且放在一边,你们没听说过夏屋山的鼠吧?它与邛邛岠虚靠近生活,为邛邛岠虚吸取甘草,一碰到灾难,邛邛岠虚就把鼠背起来逃跑,这也是两方不能失掉任何一方呀!鼠的事情暂且不提,你们没听说过西方有一种共命鸟吗?一个身子两个头,性情多忌,饥饿了两个头就互相啄咬,等到一方打盹了,另一方就衔来毒草杀害对方,及至毒草咽下喉咙,两个头就都死了,这也是双方不能失掉一方呀!以上这些都是山虫海物罢了,不足为怪。
在人类中也有同样的事情,北方有一种肩膀并生的人,轮流着吃饭又轮流着望路,失去任何一方就会立刻死去,这也是双方不能失去任何一方呀!现在,你们二人的事情很像上面所的说这些例子,你们和他们的区别,只不过是形体不同,而事情的实质却是完全相同呀!你们为什么要分手呢?”
两个人听了互相看望着说:“假使没有密须奋这一番话,我们将会越来越倒霉了!”于是,两人和好如初。
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比喻与人相处很融洽或环境对自己很适合;也比喻得到很需要的、不可缺乏的助手。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孔明,就像对待师长一样对待孔明,十分尊敬他。两人感情深厚,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心里不服,对刘备说:“孔明年幼,有什么才学?兄长太厚待他了!”刘备说:“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你们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
一天,有人送牦牛尾来,刘备亲自结在帽子上。孔明进来看见了,很严肃地对他说:“您不再有远大的志向,只能做做这种事吗?”刘备连忙把帽子丢在地上说:“我只是借它来消除我的忧虑。”孔明说:“您自己认为与曹操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我不如他。”孔明说:“您只有几千兵马,万一曹兵来到,用什么去迎击他呢?”刘备说:“我正在为此事忧虑,还没有想出一条好计策。”孔明说:“抓紧时间招募民兵,我亲自训练他们,可以待敌而战。”
不久,曹操命夏侯憞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张飞听到消息,对关羽说:“现在就让孔明去迎敌吧。”这时,刘备正好来召二人。刘备问他们:“夏侯憞引兵到来,如何迎敌?”张飞说:“哥哥怎么不让‘水’去?”刘备说:“智谋要靠孔明,争斗必须靠二位兄弟,怎么可以推诿?”刘备授孔明以剑印,让他发令。孔明一一调派完毕。关羽问:“我们都去迎敌,不知道军师在做些什么?”孔明说:“我只坐守县城。”张飞一听,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坐在家里,好不自在!”刘备见此情形,说:“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张飞冷笑而去。众将领也不明白孔明的韬略,虽然遵命,但都满怀疑虑。结果博望坡一战,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孔明收军,关羽、张飞都称赞说:“孔明真是一位英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比喻真正的友谊或情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此典出自元代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浙江淳安县锦沙村徐家三兄弟,老三徐哲早亡,留下妻颜氏和二男三女。老大徐言和老二徐召商量说:“你我各只有一子女,老三倒有五个,将来男婚女嫁,分起家产来,你我岂不吃亏?不如即今三股分家为是。”他两人欺负颜氏是个寡妇,私下将田产搭配停当,只拣不好的留给侄子,牛马归了自己,却把老仆阿寄夫妻当做牛马分给颜氏。那颜氏拗不过,只是啼哭。
亲友明知分得不公,哪个肯出头说话?却说阿寄已五十多岁,心想:“原来拨我在三房,一定是以为我没用了。我偏要争口气,帮这孤儿寡母做个事业起来。”便和颜氏商量道:“老奴年纪虽大,路还走得,苦也受得,那经商道业也都明白,三娘急急收拾些本钱,待老奴去做生意,营运数年,怕不挣起个事业?”颜氏依言,变卖得十二两银子,交给阿寄去了。
阿寄从淳安乡里收购些生漆,由船运至苏州,正遇缺漆,不到三日卖个干净,足足赚个对本对利。返程又籴六十担籼米,运至杭州,又赚了十多两银子,如此数次往返,已赚得六七倍利息,再去收漆,已是大客人了。本大利大,一年有余,长有两千余金。于是将银两裹好,晏行早歇,不到一日,回到家中,颜氏见着许多银两,喜出望外。徐言兄弟听说阿寄归了,特来打听,待见颜氏竟用一千五百两银子购下良田千亩,庄房一栋,吓得伸出了舌头,半日也缩不回去。
正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颜氏得阿寄忠心经营,十年之后,家私巨万,便将家产分出一股与阿寄的儿子,两家子弟叔侄相称。
绿衣使者
“绿衣使者”指信使。后人也称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此典出自《开元天宝遗事·鹤鹅告事》:“长安城中有豪民杨崇义者……忽一日醉归,寝于室中,刘氏与李同谋而害之……后来县官等再诣崇义家检校,其架上鹦鹉……曰:“杀家主者,刘氏、李也。”官吏等遂执缚刘氏,及捕李下狱……封鹦鹉为绿衣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有个富豪,名叫杨崇义。他养了一只红嘴绿羽的鹦鹉。
这只鹦鹉聪明伶俐,还能够学人讲话,很受主人宠爱。
杨祟义喜欢喝酒、交游。他经常在外观花赏月,饮酒作乐,有时十天半月也不回家一次。
有一次,杨崇义将近一个月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刘氏吩咐家人四处寻找。一连几天都没有找到。刘氏便请人写了状子,告到万年县府。
万年县令接到状子后,立即派出衙役,传讯所有与杨祟义有过交往的人,前后涉及一百多人,却一点线索也没有得到。
因为找不到线索,万年县令决定亲自到杨家勘查。县令来到杨府,见刘氏貌美年轻,虽然身着素服,但脸上却薄施胭脂,散发浓香,心中不免产生疑团。县令劝慰刘氏几句,便让她回屋休息。自己带领几名随从,由杨家老仆杨安引路,顺着一条长廊,朝后花园走去。当他们走到长廊西头一间堂屋跟前时,突然听到一阵高叫:“杀死我主人的是刘氏和李(yǎn)!”县令吃了一惊,四处察看,却不见一个人影。他正在疑惑,忽见杨安用手向上一指,说:“老爷,是我家鹦鹉在说话!”县令便问杨安:“李是谁?和你家主有什么关系?”杨安回答说:“他是邻居家的一个青年男子,与家主没有什么交往。”县令又问:“你家后花园有没有门?”杨安说:“紧靠李家有个便门,钥匙由刘氏保管,但并没有人由此出入。”
如此来,县令完全明白了。他立即下令逮捕李和刘氏到县衙归案。经过审讯,两人终于供认了合谋杀害杨祟义的罪行。
原来,李是个花花公子,他趁杨祟义久出不归,深夜潜入杨家,与刘氏勾搭成奸。一天,杨祟义喝得酩酊大醉回家,早已暗藏在屋内的李趁机用绳子把他勒死。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和刘氏就把杨崇义的尸体偷偷抬到后花园里,埋在一口枯井中。他们自以为他们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他们拖着尸体经过长廊时,正好被那只机灵的鹦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导致案情败露。
鹦鹉破案的奇闻轰动了长安城,并且很快就传到唐玄宗耳里。他觉得很惊奇,便命人把鹦鹉传进宫中,还封它为“绿衣使者”。有个名士张说(yuè)专门为此写了一篇《绿衣使者传》。从此,“绿衣使者”就成了鹦鹉的代称。
莫逆之交
“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从前,有四个怪人,主张万事万物应顺应自然,认为天地间“无”是最崇高的。有一天,这四个怪人子祀、子与、子犁和子来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无”的崇高和伟大。最后,四人取得到了相同的看法“无”就像人的头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时,四人都非常高兴,认为他们心心相通,友谊将天长地久。
过了一段时间,子与生病了,子祀去探望。子与出门迎接时,弯着腰,低着头,高耸起两肩,背上长了五个大脓疮。由于过分地弯着腰,脸只好紧贴着小肚子,但他却坦然地牵着子祀的手,一块走到井边,从井里照见了自己的形象后,他回头对子祀说:“上天真是伟大啊,使我成为这样的人!”
子祀见子与闲适平静,就随口问道:
“你对你的病一点也不担忧吗?”子与说:“干嘛要忧虑呢?人的生死本来是上天安排好了的,我只要顺应自然就行了。”
不久,子来也害了病,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神情非常痛苦,眼看就要死去。子犁来看子来,看到子来的妻子悲伤地痛哭。子犁大声地喝开子来的妻子,坐在床边和子来说道:“唉,你的妻子真不懂事!伟大的造物主正在使你变化,怎么能随便惊动你呢?”
子来感激地说:“如果一个铁匠正在打铁时,火炉中的一块铁突然跳了起来,那铁匠一定认为是不祥之兆。天地是一个大熔炉,阴阳是一个伟大的铁匠。我现在正在被天地铸造着,怎么会痛苦呢?”
子犁紧紧握着子来的手,说:“我们真是知心朋友!”
南楼理咏
“南楼理咏”的意思是,在南楼上温习吟咏。人们用它指文人集会或用以表现月夜景致。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
庾亮(公元289~340年),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曾任中书令,执掌朝政。
陶侃死,庾亮代镇武昌。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文康。
庾亮镇守武昌,时值秋夜气佳景清,他邀请属吏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温习吟咏。音调正强劲有力的时候,楼前的小道上传来响亮的木屐声,人们料定,是庾亮来了。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庾亮带领十来个随从走来,诸位才子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请再留一会儿,我对这里的兴趣很浓呢!”于是,他坐在床上,与大家一起吟咏、笑谈,气氛非常融洽快乐。
轻诺寡信
“轻诺寡信”比喻轻易许下诺言的人很少守信。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在《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主张。
老子说:有道者的作为,若无所作为。
他办事情,若无事可办。他玩味问题,若无问题可玩味。他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事看成多事,用恩德报答仇恨。他考虑难事是在这件事还是简单的时候;处理大事是在这件事还是细小的时候。这是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是由简单开始;天下的大事一定是由细小开始。所以圣人永远不处理大事(因大事已化小,无大事可处理了),所以能成就大事。人们轻易应允别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约。把事情看得容易也一定多招致困难。圣人可以看出一切事情的难处,所以永远没有(能克服)困难。
卿言复佳
“卿言复佳”指韬光养晦,避祸安身;也可用它指一味附和他人的意见,自己不表示任何见解。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司马徽别传》:“如君所言,亦复佳。”
司马徽,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人,字德操,善于知人,人称水镜。刘备曾向司马徽寻访人才,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司马徽有远见卓识,擅长认识和鉴别人才,居住在荆州。他知道荆州刺史刘表阴险狠毒,一定会因忌恨而残害有才能的人,于是他对当时的任何人才都不进行品评和议论。有人和他谈话一开始,司马徽就不去评论人物的才德高下,不论谈到谁,他一概说“好”。
他的妻子不满意,劝他说:“人家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您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也是看得起您。您应该区分人物的优劣、高下,并加以谈论。可是,不论谈到谁,您全都说‘好’,不是辜负了别人虚心向您请教的好意吗?”司马徽慢条斯理地回答道:“贤妻您说的这番话,也很好。”他措辞婉转、说话谦逊、回避矛盾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
有一次,某人丢了猎狗,他以为司马徽的猎狗就是自己的那条猎狗,前来认领,司马徽就把猎狗给了他。后来,那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猎狗,就把司马徽的猎狗完璧归赵了,并叩头谢罪。司马徽不但不抱怨,反而说了很多表示感谢的话。又有一次,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琮拜访司马徽,就派随从先去询问司马徽是否在家。当时,司马徽正在园子里锄地,刘琮的随从问他:
“司马徽先生在家吗?”司马徽回答道:“敝人就是司马徽。”刘琮的随从见他相貌非常丑陋,以为不是司马徽,就不客气地骂道:“该死的奴仆,我家刘将军的公子要求见司马徽先生,你是这么下贱的奴仆,敢于冒称是司马徽先生!”司马徽回家后,剃头刮脸,戴好头巾,出来相见。刘琮的随从看到司马徽就是刚才被他骂的老头,非常恐慌连忙向刘琮报告。刘琮站起身来,向司马徽叩头赔罪。司马徽说:“公子千万不可行此大礼,我都羞愧了。我在园中锄地,只有您知道啊!”
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指作品或言论的格调越是高雅,越难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或比喻知音难得。
此典出自《文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微,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宋玉的文章写得很深奥,许多人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称誉他,楚王也因此怀疑他行为不检,就问他是不是有对不起百姓的地方。宋玉回答说:“有一个人在都市里唱歌,他起初唱的是通俗的乡下歌曲,人们容易听懂,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他唱起阳阿的挽歌来,高深了一点,跟着他唱的只有几百人;后来他唱起比较深奥的阳春白雪来,跟着唱的就只有几十人;到最后他唱的是用了商调和羽调还夹杂着曲中最高的微调,听懂的人就更少了,能够跟着他唱的,只有寥寥几个人。这完全是因为曲太高,和的人自然也就很少的缘故。所以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大鲲。凤凰可以飞上九千里高空,背朝着青天,飞翔在云端的上面;藩篱上的小麻雀,又怎么会知道天有多高呢?鲲鱼早上还在昆仑山的山脚下,晚上已经在孟诸的大泽里了,溪沟中的小鱼,哪里会知道汪洋大海的深远呢?不是只有鸟中的凤凰,鱼中的大鲲会出现这种情况,士也是这样的。”
人心如面
“人心如面”原意是说,人的内心就像人的面孔一样,是各不相同的。后用以表示人心各不相同,难以测度,不要轻信。常含有劝诫之意。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二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擅长处理政事。在他担任国相期间,他十分重视选贤举能,任用人才。比如,对不合适的人选,他都及时提出否定意见,并且讲清道理,使人口服心服。
有一次,郑国大夫子皮提出要让尹何做他的封地的长官。子产以商量的口吻对他说:“尹何太年轻了,不知道他能不能担当此任。”子皮说:“尹何很老实的,我喜欢他,他是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锻炼一下,也就懂得怎样管理了。”子产说:
“这样做不大合适。大多数时候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总是想着对他有利的方面。如果,你因为喜欢尹何而要把政事交给他,就好像要一个不会拿刀的人拿刀去割东西,这会使他受到很多的伤害。这样一来,你所谓喜爱一个人,实际上却是伤害他,那谁还敢要你的喜爱呢?你在郑国是栋梁,如果栋梁折断,椽子就会随之崩毁,而我也会被压在底下,所以,我怎敢不把话说完呢?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有华丽的绸缎,决不舍得让不会裁制衣服的人拿它去练习裁制吧。显要的官职、庞大的封邑,对你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庇护条件,而你却让别人学着去管理、去承担。你难道不知道它比华美的绸缎重要得多吗?我只听说过学习好了之后才会管理政务,却从没听说过把管理政务当作学习的对象。如果要这样做,一定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的。
又比如说打猎,只有当射箭和驾车的技术都很熟练的时候,才能擒获禽兽,如果从来没有驱车射过箭,也没有驾过车,那么,一定会担心车会翻倒压了人,哪里还有工夫琢磨如何猎获禽兽呢?”子皮说:“你讲得太对了,我太笨了。我听说,君子专门研究大的事情和长远的事情,小人只会注意细小的事情、眼前的事情。我就是个小人哪。衣服穿在我身上,我都知道爱护它;而重要的官职、庞大的封邑对我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庇护条件,我却疏远它、轻视它。如果不是你劝解我,我就不明白这些得失的道理。过去我说过:‘你治理郑国,而我只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保护好自己,那就可以万事大吉了。’现在我才知道,即使是我家族的事情,也要按你的意见去办理比较好。”子产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样。我怎敢说要你的面孔像我的面孔呢?我的想法与你的想法没必要非要一样,我不过是想把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告诉你,供你参考罢了。”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诚,因此把郑国的政事完全委托给他。
于是子产有机会很好地治理郑国。
荣悴不易
“荣悴不易”的意思是,在与对方交往中,不会因为对方的兴盛衰败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此典出自《旧唐书·韩愈传》:“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性情豁达、开朗,与别人交往时,不因对方的兴盛衰败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是好朋友了。当时,孟郊、张籍二人既没有大的名声,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韩愈不顾严寒酷暑,奔走于公卿大夫之间,极力称赞、荐举孟郊和张籍,后来张籍终于科举登第,荣幸地跻身于官宦之列。韩愈后来虽然非常显贵,但是办完公事之后,只要有时间就和老朋友谈笑饮宴,论文赋诗,和从前一样。而对搬权弄势,横眉怒目则不屑一顾。
入幕之宾
“入幕之宾”形容常常往来的朋友,也借用做官府中的幕僚。
此典出自《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幕,帐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帐幕。
军队里常将帐幕作为居住之所,行军的将帅都在帐幕中生活,因此古代称将帅所住的地方为幕府。幕中管理文书工作的称为幕友;宾,是对下属或雇员的客气的称呼。“入幕之宾”便是指在幕府里工作的幕友。这个典故源出于“晋书·郄超传”。
东晋时有一个姓郄名超的人,自幼就十分达观,尤其是在才智方面非常优秀。交游很广,对于时世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父亲很有钱,于是他便常常将钱财施舍给亲戚朋友。大将军桓温很赏识他的旷达和才智,便请他做参谋;后来桓温升任大司马(官名),郄超也因此做了参军。有一次,谢安(晋朝大政治家、军事家)与王坦之到桓温军中商谈国事,桓温就先叫郄超睡在帐中静听他们的谈论,忽然一阵风吹来,把帐吹开了,谢安看见了帐中的郄超,于是笑着向他打趣说:“你可真称得上是入幕之宾啊!”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是,好男儿可以替知己的朋友去死,可用它形容人品刚直无私;也可用它形容为人有侠肝义胆,勇于为朋友赴汤蹈火,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此典出自《说苑·复恩》:“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
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鲍叔)与管仲是好朋友。鲍叔牙死的时候管仲扎上衣襟,失声痛哭,泪如雨下。侍从问道:“他不是您的父亲,也不是您的儿子,您这样伤心或许有什么原因吧?”管仲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我曾经与鲍叔牙到南阳(齐国的城邑,在今山东邹县)做生意,那时我在市场上多次受到羞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怯懦,却说我将有扬名于世的时候。鲍叔牙曾与我一起游说君主,但君主不愿接纳我,而鲍叔牙也不认为我无能,却说是因为我没有遇上英明的君主。鲍叔牙曾与我分取钱财,我自己经常拿多的一份,鲍叔牙也不认为我贪心,而是因为知道我在经济上拮据。生养我的是父母亲,理解我的是鲍叔牙。士为知己者死,何况为他尽哀呢?”
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形容双方矛盾尖锐,不能并存。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又见《战国策·楚策一》中载:“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曹操消灭了北方各大割据势力之后,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南方,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天下。当时,刘备退守夏口,只有两万余人的兵力。孙权的精兵也不超过三万,他们与曹操的兵力相差悬殊,形势十分危急。孙权召集文武大臣,讨论对付曹操的办法。张昭等大臣认为曹操兵力强大,拥有水陆兵数十万。
加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又占据荆州这一长江战略要地,顺流而下其势难挡,因此主张投降。
吴国名将、前部大都督周瑜和鲁肃等人坚决主张抵抗。周瑜指出,曹操人数虽然众多,实际上并没有可怕之处,因为他有很多薄弱的地方。曹操虽然假称汉相,但他实际上却是汉贼。而且曹操的后方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马超、韩遂在关西的势力也是他的后患,因此曹操很难在南方持久作战。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他们不擅长水战,不习惯南方的水土气候条件,必然会生病,这样就会减弱战斗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战胜曹操,决不能投降。周瑜请求孙权拨给他三万精兵,迎战曹操。
孙权采纳了周瑜的意见,确立了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的战略方针。他激动地拔出佩剑,砍去奏案的一角,愤怒地说:“我和曹操这个老贼势不两立,有他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他!谁再敢提出投降的主张,这个奏案就是他的下场!”
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的方针确定之后,周瑜立即率军联合刘备兵马协同作战,经过赤壁之战,用火攻战术打败了曹军。从此,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守望相助
“守望相助”表示邻近各村落之间守护、望,互相帮助,以对付来犯的敌人或其他灾患。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滕文公派他的使臣毕战去向孟子请教关于井田制度的问题。孟子对毕战说:“滕君选派你来问我,这是对你的信任啊,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地干。”毕战非常高兴。他说:“我们滕国也准备实行井田制。”孟子高兴地说:“很好,实行仁政一定从划分并整顿田界开始,田界划正确了,那么给人民分配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毫不费事了。”毕战问:“我们滕国太小,不用设官吏吧?”孟子说:“滕国虽小,也要有官吏和老百姓。如果没有官吏,老百姓则没有人管;如果没有老百姓,也就没有人养活官吏。我建议:郊野用九分抽一的贡法,城池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应有供祭祀的圭田,每家五十亩;如果哪家还有剩余的劳力,一个劳力可再给二十五亩。不管是死去还是搬家,都不离开乡土。同住在一井田里的各家,要彼此和睦相处,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实行井田制的办法是:每一方里的土地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剩下八百亩分给八家作为私田。由这八家共同来耕种公田。先把公田耕种完以后,再去料理私田。”毕战说:“您说得好,我回去一定如实地转呈给我的国君。”孟子笑了笑说:“我说的不过是我的建议罢了,至于怎样去做,那就全凭你的国君和你了。”毕战听了满意地告辞而去。
水火不相容
“水火不相容”比喻彼此互不相容。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大将,刘备入蜀以后,派他镇守汉川,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他非常自信,对刘备说:“如果曹操举天下的兵马来攻打,我为你拒敌境外;若是十万兵马来到,我为你把他们吞下去!”
刘备听了十分高兴,便拜他为镇北将军,封他都亭侯,几年以后,魏延打败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进而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
魏延屡建战功,晋官加爵,逐渐地骄傲了,甚至也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常对部下说:“诸葛亮胆子太小,不敢给我兵马去打潼关。如果我领五千精兵,带粮五千担,循秦岭而东,不用十天便可到长安。敌兵听说我到了必然会逃跑,那样不出二十日,咸阳以西绝对可以拿下来了……”人们看到魏延自吹自擂,都让他几分,故意躲开他。唯有长史杨仪不迁就他,于是两人经常争论不休,魏延因此对杨仪忌恨在心,两人如水火不相容。有一天魏延做了一个梦,觉得有些奇怪,便问占梦人赵直:
“我梦见头上生出角来,是吉兆还是凶兆?”
赵直就哄他说:“是吉象呀,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预兆敌人不用打就会自败呀!”
魏延听了满心欢喜,以为成功在望。赵直却偷偷告诉别人说:“角字上边是把‘刀’,下边是‘用’,头上用刀,必有凶事,大家瞧着吧!”这年秋天,诸葛亮病危,觉得活不多久了,便找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人作身后安排。命令他们不要为他发丧,先撤兵回蜀,免得遭敌兵追击。不过几日,诸葛亮死去。蜀军秘不发丧,杨仪按诸葛亮临终部署叫魏延领兵断后,迅速回师。可魏延一听,火冒三丈,大喊大叫:
“丞相死了,我自健在,你们尽可将丧还葬,我当率诸军击贼。难道一个人死了就荒废了天下大事?我魏延何人,竟听你杨仪的指挥,做断后的将军?!”
魏延拒不听从诸葛亮的遗命举兵攻打杨仪。
杨仪早有准备,率兵迎战,最终打败魏延,并杀死了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