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风帆,向着希望远航-只要信心不被打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谁能咬紧牙关,告诉自己:我还有一样最宝贵的东西——不肯弯折的信心。谁就会在艰难中增添一股勇气,一股无所畏惧的力量;就会觉得脚还踏在土地上,血还是热的,路还没有完全断绝。闯下去,拼下去,用不肯投降的双手,打出的一定是一方令自己都无比惊讶的新天地。

    从一粒米成功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不仅人累得够戗,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工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只要信心不被打碎

    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正为高考落榜而沮丧万分,一个人沿着乡间小路郁郁而行。

    不知不觉我已来到离村子挺远的土窑前,猛抬头,看到那位近年才开始学习烧制瓦罐器皿的老人,他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只见他大步走到窑前,眉都没皱一下,便抡起一根铁棍,咣咣咣,将一大溜刚刚出窑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瓦罐全部打碎。

    我不解地走上前去,问老人为何将它们全部打碎。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火候没掌握好,都有一点儿小毛病。”我惋惜地说:“可是你已经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啊!”老人长吁了一口气:“那不假,可我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些。”老人坚定的口气里,透着十二分的自信。

    看到老人又坐在霏霏的雨丝中,再次从头开始,认真地、一点一点地做起泥坯。他那坚决推倒重来、成功在握的从容自若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即使所有的瓦罐都打碎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心里执著的信心不被打碎,他就不愁做不出更加满意的瓦罐。

    默默地,我朝老人鞠了一躬,转身跑回家中,背起行囊毅然加入到复读的队伍中。在一次次焦灼等待后,我终于如愿考进大连陆军学院。

    是的,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失败,这时谁能咬紧牙关,告诉自己:我还有一样最宝贵的东西——不肯弯折的信心。这样就会在艰难中增添一股勇气,一股无所畏惧的力量;就会觉得脚还踏在土地上,血还是热的,路还没有完全断绝。闯下去,拼下去,用不肯投降的双手,打出的一定是一方令自己都无比惊讶的新天地。

    哥伦布立志发现新大陆

    有一天,一位小男孩因迷恋大海,而翻箱倒柜地寻找爸爸的一本书。因为那本书上有关于如何制作一只船的模型的知识。

    书架上没有,床头柜上也没有,就连他父亲平时存放上等烟丝的地方都找了个遍,也没有见到那本书的踪影。万般无奈之下,他像一只小猫,钻进了父母的那张双人床下。

    哟,床下还真是糟糕,不但有灰尘,还结了蜘蛛网呢!但工夫总算没有白费。

    虽然没有找到那本关于船的书,但却找到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亲历世界的散记,其中的很多情节深深地吸引着他。小男孩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它,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甚至连找关于怎样造船的书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他的弟弟对此很是不解,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走过来翻看了一下,但在不经意间把书给弄破了。

    于是,小男孩大发雷霆,差一点就要将拳头砸向弟弟。

    小男孩很羡慕马可·波罗的生活,从那时起,他便被美丽而传奇的故事所吸引,尤其是很希望到神秘的国度去,他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会有多么精彩。

    于是,他从不在意别人的质疑与嘲笑,开始关注气象方面的知识,开始锻炼自己的身体,开始搜集一些关于探险方面的个案……他开始做一个大胆的梦,那就是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最起码能证明,我们生活着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此,他的老师曾对学生们说:“我的一生,能引以为骄傲的是极有可能会出现一位伟大的发现者。”

    最后,他被老师言中了,他真的成了“美洲大陆的发现者”,他就是哥伦布。

    征服海洋的人们

    巴乌斯住在里加海滨一幢暖和的小房子里。

    房子紧靠海边,但如果要去眺望大海,还需走出篱笆门,再走一段积雪覆盖的小径,洁白的雪一直伸延到海水的边缘。

    当海上掀起风暴,听到的不是海浪的喧嚣,而是浮冰的碎裂和积雪的沙沙声。

    向西,在维特斯比尔斯方向,有一个小小的渔村。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落:迎风晒着渔网,到处是低矮的小屋,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沙滩上横放着拖上岸的黑色机船,还有生着卷毛的不太咬人的狗。

    在这个村子里,拉脱维亚的渔民住了几百年,一代一代地接连不断。还是像几百年前一样,渔民们出海打鱼;也是像几百年前一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平安返回,特别是在那波罗的海风暴怒吼、波涛翻滚的秋天。但不管情况如何,不管多少次,当人们听到自己伙伴的死讯时,就不得不从头上摘下帽子,但他们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事业——父兄遗留下来的危险而繁重的事业,他们是永远不会向海洋屈服的。

    在渔村旁边,迎海矗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还是在很早以前,渔民们在石上镌刻了这样一段题词:“纪念在海上已死和将死的人们。”这条题词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

    当巴乌斯得知这条题词的内容时,感到异常悲伤。但是,一位拉脱维亚作家对他辩析这条题词时,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恰恰相反,这是一条很勇敢的题词。它表明,人们永远也不会屈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继续自己的事业。如果让我给一本描写人类劳动和顽强的书题词的话,我就要把这段话录上。但我的题词大致是这样:“纪念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海洋的人们。”

    坚强地站起来

    里·里士满在他的著作《动物园观察》中描绘了一只新生的长颈鹿如何学习它的第一课。

    把一只长颈鹿带到世上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长颈鹿胎儿从母亲的子宫里掉出来,落到大约三米下的地面上,通常后背着地。几秒钟内,它翻过身,把四肢蜷在身体下。依靠这个姿势,它第一次得以审视这个世界,并甩掉眼睛和耳朵里最后残存的一点羊水。然后,长颈鹿母亲便用粗暴的方式把它的孩子带到现实生活中。

    长颈鹿母亲低下头,看清小长颈鹿的位置,将自己确定在小长颈鹿的正上方。它等待了大约一分钟,然后做出最不合常理的事——它抬起长长的腿,踢向它的孩子,让小长颈鹿翻了一个跟斗后,四肢摊开。

    如果小长颈鹿不能站起身,这个粗暴的动作就被长颈鹿妈妈不断地重复。

    小长颈鹿为站起来而拼命努力。疲倦时,小长颈鹿会停止努力。母亲看到,就会再次踢向它,迫使它继续努力。最后,小长颈鹿终于第一次用它颤动的腿站起身来。

    这时,长颈鹿母亲做出更不合常理的举动。它再次把小长颈鹿踢倒。为什么?它想让它记住自己是怎么站起来的。在荒野中,小长颈鹿必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以免使自己与鹿群脱离,在鹿群里它才是最安全的。狮子、土狼等野兽都喜欢猎食小长颈鹿,如果长颈鹿母亲不教会它的孩子尽快站起来,与大部队保持一致,那么它就会成为这些野兽的猎物。

    我想登上峰顶

    有一个孩子,他从小有一个愿望——登上天下所有的名山。可是,他却是一个走路都要靠双拐撑着的孩子。每走一步,他都要付出比常人多一倍的力量。连一个正常人都很难一一登上那些险峻的山峰,何况是他?

    他把自己的愿望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只是微微一笑;他把愿望告诉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劝他不要痴心妄想;他把愿望告诉同学,同学看了看他弯曲的腿,给他丢了两个白眼……他问自己:难道我真的是在痴心妄想吗?可是他的心却大声说:那就是你今生该去实现的愿望!你有这个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吧!

    于是,他开始默默地为自己的愿望做准备——他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准备费用,寻找可以帮自己实现梦想的人,他一步一步地做着,没有告诉身边任何人。

    当他背上背包站在所有人面前,告诉他们自己即将远行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愣住了。

    大家都拉着他,劝他不要去,但他仍然坚定地出发了。

    就这样,他拄着一支拐杖,带着一架相机和一本又一本的地图册,登上了一座又一座自己想要攀登的山峰。

    当家人和朋友收到他寄回的那些云蒸霞蔚的山巅的照片时,都惊呆了——有谁能想到,就是那个先天腿有残疾的孩子,就是那个弱小的孩子,凭着他的意志力,最终实现了他的全部愿望,登上了一座又一座山峰!

    比打耳光更有力量

    在足球王国巴西,不会踢足球的男孩子,绝对不会招人喜欢。在那里,富人的孩子有自己的足球场地,穷人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踢球方式。球王贝利就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父亲是一个因伤退役的足球队员。贝利从小就显现出非凡的足球天赋,他常常踢着父亲为他制作的“足球”——用一个袜子塞满破布和旧报纸,捏成球形,外面再用绳子捆紧的东西。贝利经常光着黑瘦的脊梁,在门前那条坑坑洼洼的街道上,赤着脚练球。渐渐地,贝利有了点名气,许多陌生人开始跟他打招呼,还给他敬烟。贝利喜欢吸烟时的那种“长大了”的感觉。有一天,贝利在街上索要一支烟时被父亲发现了。贝利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眼睛,因为他感觉到父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的神情,还有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怒火。

    父亲说:“我看见你抽烟了。”贝利不敢回答父亲,一言不发。父亲又说:“是我看错了吗?”贝利盯着父亲的脚尖,小声地说:“不,你没有。”父亲问:“你抽烟多久了?”贝利小声为自己辩解:“我只吸过几次,几天前才……”父亲打断了他的话,说:“告诉我,味道好吗?我没抽过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贝利说:“我也不知道,其实并不太好。”贝利说话的时候,手不由自主地往脸上捂去,因为他看到父亲抬起了手。但是,那并不是贝利预料中的耳光,而是父亲的拥抱。父亲说:“你踢球有点天分,也许会成为一名高手,但如果你抽烟、喝酒,那就到此为止吧!因为如果那样,你将不能在九十分钟内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事由你自己决定吧。”父亲说着,打开他瘪瘪的钱包,里面只有几张皱巴巴的纸币。父亲说:“你如果真想抽烟,还是自己买的好,买烟要多少钱?”贝利感到又羞又愧,眼睛里涩涩的,当他抬起头时,看到父亲的脸上已是老泪纵横……后来,贝利再也没有抽过烟。

    最终,他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成了一代球王。

    兜里只有五元钱

    五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的中国人随着“闯南洋”的大军来到马来西亚,当他站在这片土地上时,兜里只剩下五元钱。

    为了生存,他在这片土地上为橡胶园主割过橡胶,采过香蕉,为小饭店端过盘子……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50年后,会成为一位亿万富翁。

    他就是马来西亚巨亨谢英福,他的创业史被马来西亚人津津乐道。

    很多人试图找到他成功的秘密所在,但他们发现,他所拥有的机会跟大家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可能是他敢于冒险。他可以在赚到十万元的时候,把这十万元全部投入到新的行业当中。这在那个动荡的投资环境中,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也熟知他。当时,马来西亚有一家国营钢铁厂经营不景气,亏损高达1.5亿元。首相找到他,请他担任公司总裁,并设法挽救该厂。

    他爽快地答应了。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钢铁厂积重难返,生产设备落后,员工凝聚力涣散。这是个巨大的洞,无法用金钱填平。谢英福却坦然面对媒体,他说:“当年来到马来西亚时,我口袋里只有五元钱,这个国家令我成功,现在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了。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损失了五元钱。”

    年近六旬的他从豪华的别墅里搬了出来,来到了钢铁厂,在一个简陋的宿舍办公,他象征性的工资是马来西亚币一元。

    三年过去了,企业扭亏为盈,盈利达1.3亿元,而他也成为东南亚钢铁巨头。他又成功了,赢得让人心服口服。

    谢英福面对成功,他笑着说:“我只是捡回了我的五元钱。”

    大双和小双

    李小双出生于湖北仙桃市。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南岸。汉置云杜县,隋改沔阳县,1986年改设仙桃市,以驻地仙桃镇而得名。农产品丰富,主要有水稻、棉花、小麦、大豆、芝麻等,特产“沙湖盐蛋”很著名。

    李小双与双胞胎哥哥李大双仅仅相隔六分钟来到这个世界。对于李家来说,双子临门无疑是件大喜事,然而,对于这个收入菲薄的普通工人家庭而言,生活的担子无疑又增添了几分重量。迫于无奈,妈妈早早地给哥俩断了奶,大双被送到外婆那儿,小双则留在乡下爷爷奶奶家。直到五岁那年,哥俩才重新回到妈妈的身边。

    家里太穷了,小哥俩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面黄肌瘦的,小肚子倒长得很大。就是这么两个不起眼的孩子,却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一起走上了体操之路。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小哥俩在电影院门口的台阶上跳上跳下地玩,引起了一位路人的注意。他就是湖北省仙桃市少年体校的校长丁霞鹏。从此,小哥俩有了一个更好玩的去处——体操房。

    经过了教练的三年“雕琢”,小双达到了儿童甲级体操运动员的水平。九岁那年,他和大双一起离开家乡,来到湖北省体操队,投师于刘长胜教练门下。

    刘长胜教练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小双和几个队员偷偷地学抽烟,被刘教练发现了,气得他大发雷霆,扬起手劈头盖脸地向小双打来。小双吓得闭起了眼睛,可是巴掌并没有打在他的身上,却狠狠地拍到桌子上,发出的声响,犹如一声长长的叹息回荡在小双的耳边。然而,这比打更刺痛了小双的心,他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体操运动员不但要有良好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自尊、自爱和自强。

    在李小双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没有电动玩具,没有巧克力,也没有父母的宠爱,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富有的,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和他深深热爱的体操融为一体了。

    1989年12月,李小双被调到中国体操队著名的教练黄玉斌门下继续深造。黄玉斌在国家队里是出了名的“狠教练”,他的训练特点是严格、细致,再有就是训练量大,训练时间长。与小双同在一组的有李敬、李春阳两位世界冠军,在众多的高手中,小双只能排在最末一个。“先练练再说吧。”小双这么想,可黄教练却郑重其事地宣布,让他准备冲击1990年亚运会,这可着实让小双吃了一惊,他咬咬牙,投入到了紧张的训练中。

    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终于创造了奇迹:1990年亚运会上,李小双这个从未参加过国际比赛和全国成人比赛的默默无闻的后起之辈,居然一举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两枚金牌,当时他只有17岁。

    经历暴风雨的小花

    有一棵小花,长在高大的松树下。松树茂密的枝叶为小花遮挡着风雨,小花感到非常幸运。

    每当看到其他的小花被太阳晒得奄奄一息、被风吹得东歪西倒、被雨打得遍体鳞伤的时候,这棵小花总是高呼:“我真是太幸福了!”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有一天,来了一群伐木工人,把这棵大松树锯了下来。

    “你们不能这样做!没有它我会死掉的……”小花哭着说。但是,电锯的声音太大了,谁也没注意到这棵小花微弱的声音。

    小花哭得很伤心,它相信,没有了松树的遮挡,它很快就会因为风吹雨打而死掉。

    初夏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阳光照在小花的花瓣上,它觉得皮肤钻心地痛。

    “我要死了,我会被太阳晒死的……”小花伤心地想。它是多么怀念松树的树荫!

    夏天森林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烈日当空,突然来了一片乌云,天阴了下来,风也呼呼地刮起来。

    风的来势很猛,小花一边用根紧紧地抓住泥土,不让风把自己刮跑,一边伤心地想:要是松树还在多好,它会帮自己挡住这可恶的风的……风才停住,雨又来了。豆大的雨点打在小花身上,痛得它几乎要昏迷过去了。“我真是太可怜了,没有大树来帮我挡雨!”小花想。

    很快,风雨过去了,小花感觉自己身上好像有了一些变化——它觉得自己变得更强壮了!

    后来,那群伐木工人又来到森林里,其中一个看到了这棵小花。

    “这是上次咱们看到的那棵小花。”他说,“不过经过风雨的洗礼,它变得更强壮,也更美丽了!”

    君子报仇

    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长官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你对于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他的朋友问他。

    “没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修理复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他的朋友建议,“你用他们的公司,做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那人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我以重任,又升职、又加薪,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你痛下苦功,能力不断提高,当然会令他对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长官的态度,却不反省自己的能力,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啊!”

    做最醒目的那一棵树

    师大毕业,我被分到一个林区小镇的中学当老师。

    语文组共有八位老师,我是其中唯一的名牌院校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我颇有激情地搞了一点儿教学改革,校长在教工大会上表扬了几句,加上我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两篇“豆腐块”,很自然便成了办公室里的“出头椽子”,这惹来了别人的嫉妒。有的当面阴阳怪气地冷嘲热讽,有的私下里散布我的种种子虚乌有,让我烦恼而又无奈。

    以前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小知识分子的穷酸气和小肚鸡肠,这回我算是真的领教了。尽管我在同事们面前十分谦虚,从不显示自己那一点点的“与众不同”,努力用言行表明自己与大家一样平凡,可我还是受到了同事们的孤立,他们对我猜忌、躲避、挑剔,很少有人跟我谈知心的话。

    一天,我把心中的苦恼向谢老师倾诉。谢老师给我看一幅风景画,那上面画了许许多多几乎一般高的杨树。在画面的左上角,有一棵参天挺拔的杨树特别醒目,虽然只画了不足一半,但它那超凡脱俗的壮美却是显而易见。

    “小伙子,这回你该明白‘出类拔萃’这个成语的含义了吧?嫉妒,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嫉妒的往往是略微比自己强的人,你见到谁嫉妒那些成就非凡的伟人?人们对远远超出自己的人只有敬佩。就像这棵醒目的大树,别的树对它只有仰慕,只有学习和努力地追赶……”

    哦,我懂了——面对嫉妒和误解,没必要抱怨、消沉、妥协,没必要为适应别人而改变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努力争取出类拔萃。

    愚公移山

    在山西省境内,耸立着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占地七百余里,高逾万丈,据说是从冀州与河阳之间迁徙而来。

    那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他的家门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由于交通阻塞,与外界交往要绕很远很远的路,极为不便。为此,他将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愚公提议:“我们全家人齐心合力,共同来搬掉屋门前的这两座大山,开辟一条直通豫州南部的大道,一直到达汉水南岸。你们说可以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赞同这一主张。

    这时,只有愚公的老伴有些担心,她瞧着丈夫说:“靠您的这把老骨头,恐怕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都削不平,又怎么对付得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啦,您每天挖出来的泥土石块,又往哪儿搁呢?”儿孙们听后,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将那些泥土、石块都扔到渤海湾和隐土的北边去不就行了?”

    决心既下,愚公即刻率领子孙三人挑上担子,扛起锄头,干了起来。他们砸石块、挖泥土,用藤筐将其运往渤海湾。他家有个邻居是寡妇,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也跳跳蹦蹦地赶来帮忙,工地上好不热闹!任凭寒来暑往,愚公祖孙很少回家休息。

    有个住在河曲名叫智叟的人,看到愚公率子孙每天辛辛苦苦地挖山,感到十分可笑。他劝阻愚公说:“你也真是傻冒到家了!凭着你这一大把年纪,恐怕连山上的一棵树也撼不动,你又怎么能搬走这两座山呢?”

    愚公听后,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对智叟说:“你的思想啊,简直是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还不如那位寡妇和她的小儿子呢!当然,我的确是活不了几天了。可是,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还会生儿子,这样子子孙孙生息繁衍下去,是没有穷尽的。而眼前这两座山却再也不会长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挖下去,还愁挖不平吗?”面对愚公如此坚定的信念,智叟无言以对。

    当山神得知这件事后,害怕愚公每日挖山不止,便去禀告天帝。天帝也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派两个大力士神来到人间,将这两座山给背走了,一座放到了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以南一直到汉水南岸,就再也没有高山挡道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