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麦田里的守望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小说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父亲是个犹太富商。塞林格15岁时被父母送到一个军事学校住读,其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述很多是以该校为背景的。1936年毕业后,塞林格于1937年去波兰学做火腿,不久回国继续读书,先后进了三所学院,都未毕业。1942年从军,经一年多专门训练后,被派赴欧洲做反间谍工作。

    1946年塞林格复员回到纽约,专门从事写作。早在军校读书时,塞林格即练习写作。1940年发表处女作,到1951年出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十多年中他曾发表短篇小说20多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塞林格一举成名。此后他隐居新罕布什尔州一座乡间小屋中,成为著名的遁世作家。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的进度越来越慢,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偶尔有幸见过他的人透露说,他脸上已“显出衰老的痕迹”。他业已完成的作品据说数量也很可观,只是他不肯拿出来发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计划如何等他死后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权。

    塞林格作品的杀伤力,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堪称无与伦比,但其扑朔迷离的生活似乎更令人瞩目。几十年来,这位天才每天躲在一间仅有一扇天窗的斗室内写作。他的住所外筑高墙,布满铁丝网,所有手稿均存放于“一间屋子大小的保险库”里。他的特立独行,令无数热心读者、仰慕者和记者们一筹莫展。这位花了将近半个世纪逃避世俗追逐的人,不久前再次成为新闻人物:当索斯比拍卖行准备拍卖塞林格30年前写给情人乔伊丝·梅纳德的14封情书之际,买主彼德·诺顿,一位来自加州的退休电脑软件工程师,深察塞林格维护隐私的心愿,不惜以1565万美元天价购下书信并如数奉还作者。这个奇迹让无数引颈翘盼者再一次失望。塞林格在世人的心目中更像一个谜。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批遗世独立的不朽巨著,它们言人所不敢言,与传统价值观大相径庭,以令社会大众心惊肉跳的反传统、反道德思想为主题,对人类自身难以启齿的种种丑恶心态与窘困处境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真切的关注,这就是与经典名著交相辉映的另类名著。这些另类名著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全面质疑时代的价值标准,曾经批判了一个时代,震撼了一个时代,颠覆了一个时代!《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不久以前,英国《卫报》根据书店销量研究公司的资料,列出英国人最喜爱的20世纪20本经典小说,荣登榜首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一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掩卷沉思的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它经历了当代美国文学界的评判和历史的淘洗,已毫无争议地成为现代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特别受到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以一个青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言行见闻,作者以这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成人世界,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写作背景】15岁时,塞林格被送到远离家乡的一个军事学校寄宿。军校生活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青春期,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漫长而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的烙印。塞林格青年时代曾四处游学,先是在父亲的命令下去波兰学习宰猪,后来几次在美国大学里听课,却似乎一事无成。1942年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白热化,塞林格迅速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反间谍人员,前往欧洲。“二战”结束后,重返纽约的他才开始专门埋头写作,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发表,就成为畅销书。

    【内容精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被《时代周刊》称为现代文学十大经典之一。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青少年。作者便以这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成人世界,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而且也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相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从而霍尔顿这个自然成长的反叛者的形象变得生动立体了。小说以一个青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言行听闻,不仅让人读来亲切感人而且感到真实。

    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16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霍尔顿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众多反叛英雄的典型代表,然而霍尔顿的反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是一种出于其自身本能与自发的反叛,是为了维护其本性、抵制世俗虚伪侵蚀而进行的一种反叛。在霍尔顿看来,他所生活的世界里只有妹妹那样单纯而又自由自在的孩子才值得羡慕,而成人社会里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没有一个人值得信任。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地位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塞林格这本薄薄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年,大概也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青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在世界文学中也算得上“现代经典”。本书从20世纪80年代初译成中文以来,已有多种版本多次印刷,长销不衰。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引起极大争议,在战后美国文学中,被视为最具争议性的“现代经典”之一。有人认为它可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了解认识,认清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从而使他们能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同时也可以增进老师、家长们对青少年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关心他们的成长,因此许多学校将其列为必读书目;相反,有人则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会给广大青少年以不良的影响,因此另一些学校则明令禁读。虽然双方各执己见,然而5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已经风行全世界,时间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尤为深广,是美国几代青少年极为珍爱的读物。其初版已成为收藏家的珍品,而几乎成为“玩世不恭”代名词的主人公霍尔顿亦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悬崖边的守望

    这是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能掩卷沉思的书。也有另一种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读完后你就会把它抛到九霄云外,难再忆起。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不是,它总能让人心有所动。

    《麦田里的守望者》最先展示给我们的,是那个叫做潘西的学校。在霍尔顿看来,它身上没有丝毫可爱之处。校长是道貌岸然的,老师也不是受人尊敬的。就是那些住宿生也个个沾染着恶习,他们不爱读书,以为读书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阿克莱和斯特拉德莱塔是霍尔顿周围的另外两名“坏学生”,阿克莱性格古怪,不讲究卫生,“那副牙齿像是长着苔藓似的,真是脏得可怕,你要是在饭厅里看见他满嘴嚼着土豆泥和豌豆什么的,简直会使你他妈的恶心得想吐”;他喜欢刺探别人的隐私,性格乖戾,总喜欢让人把一句话重复两遍说给他听,可见其内心世界的百无聊赖。而斯特拉德莱塔无论做什么事都匆匆忙忙的,老是魂不守舍的样子,让人觉得他总在忙着什么大事。然而他忙的不是学业,而是与女朋友的约会。为了这,他求霍尔顿为自己完成一篇作文,还借用他的狗齿花纹上衣把自己装扮起来去赴约。通过这些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潘西的生活景象:古板而愚钝的教师;行色匆匆、玩世不恭的学生;肮脏零乱散发着酸臭气的寝室。

    虽然小说中没有对潘西天空的描写,但我们却不由自主地把潘西上空的天理解为阴霾满布的天。在读者心目中,有罪的已不是霍尔顿、阿克莱和斯特拉德莱塔了,有罪的倒是潘西了。潘西怎么了?潘西的教育究竟失败在哪里?从狭义上讲,潘西也可以看做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对潘西的诘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对整个生存环境的诘问。

    霍尔顿是无忧无虑的,却又是心事重重的。他怀抱着理想,看不惯周围的一切,然而他所进行的,只是趣味性的反抗。他撒谎,恶作剧,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他被开除出校后,不敢回家,只能在纽约的大街上闲逛。空虚无聊的他喝酒,抽烟,看电影消磨时光。他倒戴鸭舌帽,在旅馆叫来妓女,被妓女和皮条客合伙欺诈。在这一情节的设置中,霍尔顿忽然变得可爱起来。霍尔顿是邪恶的,却又是纯洁的。他的纯洁并非建立在对邪恶的自觉认识上,而是少年期的天然纯洁本质所决定的,从这点来说,霍尔顿还是有救的。

    霍尔顿其实是个认不清自己的人,他把握、驾驭不了自己,尤其是周围五光十色的世界向他发出种种诱惑时,霍尔顿总能陷入泥淖。他又是茫然的,他能把冷水龙头开了又关,觉得腻烦了,就即兴跳起踢踏舞。他还能突然生出摔跤的念头。所有这些不正常的心理动因,都与霍尔顿的敏感、聪明、优裕家境与沉闷的校园生活有关。如果他家境贫寒,那么流落街头的霍尔顿首先遇到的就是温饱问题,它会牵制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而温饱问题一旦不存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才一下子变得格外张扬、饱满起来。他愤世嫉俗、郁郁寡欢,撒谎,酗酒,也怀恋昔日的女友。他认为自己“天生是个败家子,有了钱不是花掉,就是丢掉。有多半时间我甚至都会在饭馆里或夜总会里忘记拿找给我的钱”。这样看来,霍尔顿俨然是一个游手好闲的阔少爷形象了。这种时候,你也许会指责是物质的丰富戕害了霍尔顿的灵魂,但是转而一想,如果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灵魂是不是能得以存在?我们似乎又能理解和原谅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了。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你会有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因为故事风趣、生动,每每有恶作剧发生,伴之以我们不常说出口而常在心里骂着的粗俗俚语,读者也仿佛把胸中的郁闷一吐为快了。这也是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一版再版、轰动全世界的一个原因。

    决定充当麦田守望者这种杞人忧天似的想法,深深地道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善良,对这世界永久的忧虑和内心世界的纯洁。作为一个守望者,霍尔顿必须彻夜守望在悬崖边。而真正要坠落在悬崖下的,也许不是那些他为之担忧的孩子,而是他自己。守望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自省者。能有自省意识,对于—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是件难能可贵的事。霍尔顿的形象因这个意象而变得异常丰满起来,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因此而变得强烈。当然,这种以第一人称玩世不恭的口吻叙述的故事只适合于一个少年的经历。塞林格准确而幸运地使用了这一轻松文体,大获成功。然而这种叙述口吻往往是一次性消费的纸巾,把它纳入别的领域,作家的才华便会显得捉襟见肘。这也许是塞林格自此以后很难再写出能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媲美的作品的一个原因。(迟子建)

    名家导读

    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初出版时,虽然书评极佳,我对这类少年自述生活小说根本没有兴趣。经过朋友怂恿之后,我好奇地向朋友借阅,翻了第一页,就不能释手,聚精会神地把它一口气读完(我14岁的女儿也有同感)。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读书经验。

    ——美国书评家董鼎山《麦田里的守望者》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

    ——《纽约时报》《麦田里的守望者》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虚伪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万读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欢迎,而塞林格对我的影响可以与海明威相提并论。

    ——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美国作家塞林格著述不多,然而,一部描写年轻人反抗陈腐教育制度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却使他声名鹊起,成为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的代言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逃学的学生,他的理想是成为护卫在麦田里做游戏的孩子们的守望者。此书一面世,立即引来大批青少年读者。

    ——著名作家赵振先

    青少年心目中的精神英雄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所描摹的人物与社会背景也正是同一时期的美国青少年及美国社会。此书刚推出时曾引起巨大轰动:有人将其视为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有的明令将它列为禁书,认为不适合青少年阅读。不久,此书的价值终获广泛的认同,禁令一一取消。30多年来,《麦田里的守望者》魅力有增无减,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述的口气讲述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书中,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典型的“反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形象。他是中产阶级的富家子弟,屡屡被学校开除。在纽约游荡时,他再次目睹早已看穿的成人世界里形形色色的面具、阴暗、荒诞,感到极度的厌恶——对人性被扭曲的厌恶——在他的视线所及,人性被多多少少地异化成一种滑稽而令人失望的表演。

    当一个人走向成熟时,他怎么能清醒地看着自己走向这样一种“成熟”而无动于衷?所以霍尔顿没有摆脱颓废与堕落——泡在酒吧,用酒精麻醉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滥交自己也看不起的庸俗女友来打发时间……他在精神上安慰自己的只能是成为一个虚无缥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但哪怕只是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却还是成为30几年来几代青少年心目中的精神英雄——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成长是件无奈的事——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人性的不可避免的变形与扭曲。但我们并没有沉默地接受这一切的发生,而是发出了我们自己的宣言:如果我能选择,我一定会背叛这样的成长,我不要堕入人性变质发臭的悬崖深渊——我要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由此看来,如果剥离故事的外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确是一本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在此书中所体现的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迷惘的广泛关注与深刻理解,确实无愧于评论界将此书列为“现代经典”之一。(佚名)

    为什么《麦田里的守望者》会受到美国大、中学生以及其他国家中同龄人的喜爱,产生如此大的反响,或者说为何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呢?因为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风格来进行创作,并敢于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来描述和剖析美国(包括其他欧美国家)生长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大、中学生的苦恼的内心世界;在作品的不同层面上,作者不止一次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哪怕是人们生活在再充裕的物质国度,人们的精神生活往往都比物质生活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自己的精神生活怎样呢?你是如何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烦恼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