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3-潜意识的特征与感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潜意识具备怎样的显著特征?

    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当仔细观察潜意识系统时,会从中发现意识系统所不具备的特征,总体来说,潜意识具备四个重要的特征。

    1无矛盾性特征

    潜意识系统的核心是呈现本能,目的是行使“投注”,即让欲望变为冲动的过程。各种本能冲动并列存在,互不矛盾,即使两种看上去目的相互矛盾的欲望同时活跃,它们也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妥协的目的。

    2投注性特征

    投注是指把心理力量集中于某一特殊的人或概念上,是一种力比多的释放。潜意识系统在初始时并不存在否定和怀疑,也不存在确定无疑,只有通过潜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之间的审查者的检验,才会发生变化。否定是在较高意识层次上的压抑的替代,在潜意识系统中仅仅以不同程度的投注内容存在。潜意识中投注的强度变化不定,通过转移,一种概念会连同其力比多转让压缩,将几个概念的力比多冲动都占为己有。

    3无时性特征

    潜意识系统中进行的活动都是无时间性的,它们不按时间顺序进行,也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是与意识系统的根本性差别。

    4内在性特征

    潜意识系统的活动,极少与现实相关,其命运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力量和它们是否服从快乐与痛苦的原则。

    除此之外,潜意识还具有其他特征,潜意识能量巨大,大约是显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潜意识偏爱带感情色彩的信息;潜意识不识真假,直来直去;易受图像刺激;记忆差,需强烈刺激或重复刺激;人们在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潜意识里有创造一切的原动力,是人们情感的发源地。当思想传递给潜意识时,在大脑的细胞中会留下痕迹,它会立刻去执行这些想法,既执行好的想法,也执行坏的想法。为达到目的,它会利用以往的所有经验和任何星星点点的知识;它会萌生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它会将所有的自然规律都加以总结和利用。有时会立刻解决问题,有时则需要几天、几周或更长的时间,但所有问题最终都会解决。

    意识是可以进行推理、可以做出选择的,而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潜意识是非人格化的,没有选择,什么都接受。因此,有意识的选择,如想法、前提等,是极为重要的。意识常常被称为客观心理,通过身体的五大感官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潜意识常被人称做主观心理,认识环境不靠五官功能,只是通过直觉。潜意识是产生感情的地方,是记忆的仓库,当五官停止活动时,就是它的功能最为活跃的时候,当客观心理终止活动或处于睡眠状态时,主观心理的智慧就彰显出来。

    其实,潜意识活动是一种初始的、相互并列、互不矛盾、无时间约束的内在深层心理活动,人们只有在梦或各种心理症中才能感受到。

    如何在人们的日常心理中找寻潜意识的影子?宝钗是故意嫁祸林妹妹吗?

    潜意识的特性主要是指潜意识的特征在日常心理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即这些特征是如何表现为潜意识活动的形式、状态和过程的。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一节关于薛宝钗潜意识外露的描写。宝钗独自来寻黛玉,发现宝玉先进了潇湘馆,在她欲去找别的姊妹时,一对迎风翩跹的蝴蝶却把她带到滴翠亭旁,没想到竟在亭外听见了小红和坠儿的私下谈话,她便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顺势推到了黛玉身上,许多红学家与红楼读者都从中读出了宝钗的“奸诈”。

    依照弗洛伊德日常心理分析的说法,潜意识的流露一般先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潜意识通常是以往事件的长期潜抑,甚至是早年潜抑在大脑中的童年记忆。其次,潜意识的流露往往在本人不注意的行为中由一些偶发事件所引发,使潜意识突然跳出。

    宝钗来到滴翠亭外听见两个丫头的谈话本属偶然事件,她原本的目的是去潇湘馆找黛玉,当她避之不及的时候,对小红为人的一番推想和急于脱身的前意识把她找黛玉和戏蝶之事从大脑中暂时挤开,潜意识毫无保护地处在一种待发状态。由于自我专注于应付外部世界,无暇顾及萌动的潜意识,此时,一声窗响突然出现,她惊慌之余从自己最隐秘的潜意识中冒出了一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急中生智,而是一个接一个的偶发事件调开浅层意识后,最后本能动用的潜意识。

    诱发她说出那句嫁祸他人的话有一个近因,即不久前她去找黛玉,大脑中还潜抑着尚未完全遗忘“找颦儿”这一愿望,如果此前她找的是其他人,那么她意识中“嫁祸”的对象很可能会改变;而远因则是平时对黛玉的积怨,因为黛玉是她和宝玉之间的一大障碍。

    现实生活中的一时失语、笔误、脱口而出的俏皮话、记忆的遗忘等行为都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通过分析潜意识特征的日常心理表现,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潜意识的一些主要特性。

    第一,潜意识系统是与前意识系统保持着相互合作关系的、延伸的、时时向其“衍生物”即潜意识转化的系统,易于接受现实生活的各种影响,并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意识系统。

    第二,在潜意识本能冲动的各种衍生物中,包含着许多与之对立的特性,其具体表现为,它们一方面充分利用从意识系统中得到的东西来装扮自己,使得它有效隐藏在意识系统的结构形态中;另一方面,它们又无法变为意识,始终留在潜意识的范围。它们按照性质似乎应归于前意识系统,但事实上它们又属于潜意识系统,仿佛人类中的“混血儿”。

    第三,潜意识中的前意识部分可以顺利进入意识,表现了潜意识的重合特性。即潜意识系统中另一种高度组织化的衍生物能够成功冲入意识领域,因为它们与意识之间具有某种有利的联系,当它们与同一个前意识领域的反力比多冲动重合时,便很容易冲入意识领域。

    第四,潜意识及其衍生物进入意识时,都要接受审查。潜意识从每一个系统向另一个比它高一级的系统过渡都需要经过一道关隘。这种审查有两次,第一道关隘审查潜意识本身,第二道则专门对付潜意识系统在前意识中的衍生物。

    第五,潜意识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三个层次的交流行为。

    第六,人与人之间潜意识可以相互发生影响,却不涉及意识。

    第七,潜意识的本能特性是潜意识系统的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归纳的潜意识的特性主要有七种,即合作特性、混血儿特性、重合特性、审查特性、交流特性、影响特性和本能特性。

    潜意识也有喜怒哀乐吗?

    潜意识是否有感情呢?潜意识的感情,又可称之为潜意识的情绪、潜意识的冲动,是指本能冲动在遇到压抑之后,其量的变化在动态意义上构成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的“情绪”和“感情”的表现,所以,潜意识也有喜怒哀乐。

    人的某些行为或习惯动作背后可能会埋藏着某种深刻的潜意识动机,潜意识的情绪变化也在外在的行为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有一名女硕士,她的室友因为不堪忍受学习压力而自杀,而她无法摆脱和宣泄对此事的悲伤情绪,心中始终有阴影。她与室友关系非常要好,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室友忽然变得懒惰,不去上课,不整理房间,经常一人呆坐在电脑前。一日,她回到寝室见满地狼藉便数落了室友几句,结果两人好几天没讲话。出事前几天,室友两次在深更半夜找她聊天,都被正在赶论文的她拒绝。第二次拒绝后,她答应室友第二天晚上与其好好聊聊,谁知第二天中午室友已经吃安眠药自杀了。室友留了一张纸条,祝愿她前程远大,事业成功,并提醒她要学会多关心人,这比学习好更重要。

    女生为自己一再忽略室友的求救讯号而万分愧疚,追悔不已,连日来都无法成眠。她说每次回到宿舍,仿佛又听到室友的声音;一闭上眼睛,仿佛看到室友流着泪向她走来…… 她感到自己的精神在崩溃,认为是自己的冷漠杀死了室友,良心备受谴责,因此每天陷入在深深的悲哀之中,无法自拔。

    其实她极度自责和悲伤的表现背后还隐藏着潜意识的因素,她经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以致无法客观分析当前这场悲剧的前因后果。室友的死勾起了她以往生活中一段痛苦的回忆,让她出现了强烈的移情反应。

    原来,她的姐姐5年前服安眠药自杀,出事前的一段时间,姐姐都不跟周围人讲话。后来女生从姐姐留下的遗书里了解到她的死因,便愧疚自己对姐姐的忽视,她把这种愧疚之情深深埋在了心里。她对室友之死的过分自责,实际上是在继续悼念姐姐的死。由于两者之死的形式雷同,她几乎是在重新体验当初姐姐之死所留下的心灵创痛,这正是她一再深责自己未能及时拯救室友逃离死亡的根源所在。

    她现在对室友之死无法摆脱的悲哀情绪,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宣泄当初对姐姐之死的自责心情。当初为了顾及父母的情绪,她内心的悲伤深深掩藏在潜意识中,认定姐姐之死与自己未能及时加以察觉与拯救有关,所以始终摆脱不了自责的困扰。她一直把对姐姐和室友之死的懊悔之情压抑在心里,没有彻底讲出来,因此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并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促使她们走上轻生道路的罪魁祸首,所以在悲伤中感到不安。这种悲伤与悔恨情绪的宣泄不足,构成了她潜意识中的“未完成情结”,使她甘心忍受当前的痛苦煎熬。直到她领悟到室友之死与姐姐之死的关联后,她才彻底宣泄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创痛,从而解开了心中的“未完成情结”。

    潜意识感情变化所形成的状态,一般有三种:一是感情经历压抑后全部或部分保留下来;二是转变成一种不同质的情感,转变成“焦虑”或“欲求”,等等;三是被抑制。案例中的女生便是感情经历压抑后的保留,其悲伤内疚情绪后的不安也是一部分转变后的情绪的表现。

    “爱”在潜意识中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她在扭曲的爱中无法自拔?

    潜意识感情的内容极为丰富,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人类亘古不变的“爱”的现象的科学考察与研究。他认为,潜意识状态产生的爱的感情,是性本能以直接的性满足为目的的对象性情感贯注。当目的达到后,情感的贯注现象便随之消失,即成为普通的感性的爱。非感性的爱是指与自己不爱的对象之间“爱”的往来的行为,是一种目的受抑制的爱。一般意义上的爱,在弗洛伊德看来,是非感性、神圣的爱和感性、世俗的爱之间的融合。

    人们与其性对象的关系,是无抑制的本能和其目的受抑制的本能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与纯粹的感性欲望相比,对任何人所爱的深度都可以通过测定其在这种爱中含有多少目的受抑制的爱的本能所决定。潜意识的爱来自于潜意识的冲动,是力比多冲动的潜意识的爱的感情,主要表现为性爱、自爱、亲子之爱、同胞之爱、友谊以及人类之爱等。

    性爱是弗洛伊德的爱的核心内容,在两性关系中,潜意识冲动竭力要求达到性的结合,其目的在于两性的融合。自爱体现在弗洛伊德的“自恋”概念上,这种爱在人的正常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定地位,自爱是利己的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力比多补充。亲子之爱可以算是比较令人完善的爱的形式,然而,这种爱仍然是性本能冲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被抑制转移了,俄狄浦斯情结便是这种爱的最根本的情感体现。同胞之爱,是兄弟姐妹之间力比多冲动的表现,同亲子爱一样,也是将以性爱为目的的情感进行了抑制和转移,这种转移主要是由于“超我”的自我理想作用的结果。

    下面是一个“爱”的背景下的案例,一个已经结婚一年的女子,在生育过后性欲异常旺盛,常常不能自拔,使得丈夫无法应付,她向心理咨询师吐露了童年时一段不愿回忆的经历。小时候,一天午睡,她被一阵刺痛弄醒,惊异地发现疼爱她的父亲竟趴在她身上做着奇怪的动作,她默默忍受着痛苦,一直到结束。那段时间,母亲得了妇科病住院,后来这种事又有几次,可她望着一直崇拜的父亲不敢做声。母亲出院后,这种事才算结束。稍长大,只要她跟父亲单独在一起就十分害怕。进入青春期,不由自主地向往性体验,看到任何书中有男女在一起的插图,就会胡思乱想。终于她开始自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她通过医学知识明白了一切,恨死了爸爸,但此时他已患绝症,时日无多,他在临去世之前逼她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结了婚。婚后,她也感受不到性生活的愉悦,时常要通过自慰来弥补。父亲死后,她感到一种严重的失落感,开始想他活着时的种种好处。丈夫对此一无所知,但他因为无法满足她而开始躲避,而她在渴望之余只好闭上眼睛幻想童年时被父亲糟蹋时的情景,甚至希望有个强壮的男人来强暴她,才能感到那种快乐。

    其实这种不正常的根源,在于父亲的禽兽行为使得她直到婚后还不能彻悟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扭曲。她对父亲行为的认识不足,对父亲的“恨”仅仅出于潜意识中的“恋父”和“乱伦”情结,其背景还是“爱”,以致她一直未能摆脱情结的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性心理的发展却停滞不前,内在力比多的冲动将其拽回到那个不堪回首的时期,其性幻想离不开父亲,就更助长了对故去的父亲的留恋。婚后,她越找不到那种被强暴的感觉,就越想寻求那种感觉,于是把女性通常那种被动爱状态反变为主动状态,性欲亢进以及渴求的那种强暴模式都出于这一反常的心理影响。

    除了亲情、爱情之外,友情这种情感联系也是一种爱的联系,爱的关系是构成集体心理本质的东西,也是一个集体中联结众人的纽带。人类之爱的本质同样表现为力比多的爱,爱不仅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

    潜意识的内疚感是如何产生的?他真的染上了羞于启齿的病吗?

    严厉的超我和受制于它的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即内疚感,从心理机制上说,限制破坏本能的根本动因是内疚感,也就是各种各样的焦虑。这种内疚感表明了潜意识里一种惩罚的需要。内疚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对某个权威的恐惧,另一个是源于后来对超我的恐惧。被禁止的欲望的继续存在瞒不过超我,因而迫切要求进行自我惩罚。

    一位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中年男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却在深深的愧疚感中痛苦了许久。一年前,老同学到其工作的城市来看望他,两人十几年未见,把酒言欢,然而,酒后乱性,在娱乐城做出了荒唐之事。酒醒后,他悔之不及,觉得对不起家人,几天后,悔恨愧疚的感觉虽然慢慢消失,另外一个问题却浮出水面,他开始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他朦胧记得那天晚上使用了安全套,他大量浏览网上关于艾滋病的内容,但网上资料表明安全套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他越看越怕,越怕还越想看。一个月后,他专程去异地化名做了艾滋病的检查,检查结果是阴性,但丝毫没有减轻他对自己患病的怀疑。他总认为是化验单拿错了或者化验的人不负责任或者医院的水平太差,总之始终不相信自己未曾患病的结果。

    他不畏惧死亡,但却怕自己死后,妻子儿女遭受他人的歧视和议论,他更害怕自己将病传染给家人。妻子年轻,经常会有需要,然而从那以后,他每天晚上都尽可能找一些事,使自己总是在她已经睡着了以后再上床。实在躲不过去了,也坚持使用安全套,妻子已上了节育环,他便编了一套安全套有益健康之类的话骗她。一年来,他总是坐立不安,上厕所要用卫生纸把坐式马桶边包起来;从来没用过脸盆,总是直接在水龙头处接水洗;碗筷总是偷偷地用开水消毒;工作上也不顺利,总想像单位领导知道了那天晚上的事找他谈话的情景……自己很想对妻子坦白,却鼓不起勇气,生怕无法获得妻子的谅解。

    内疚感的产生,由于恐惧外部权威的进攻而产生了对本能的克制,实质上是对失去爱的恐惧,因为爱可以使人免除这种惩罚性的进攻。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无兄弟姐妹,从小父亲对他就很严厉,童年回忆中都不曾记得父亲的笑容。除了学习,做任何其他事情,都会被父亲认为是浪费光阴、虚度年华。如果他犯了什么错误,比如,考试因为粗心被扣了分、说了脏话、与别的小朋友打架等,那批评就更加严厉。母亲则对他一味娇纵,无论提什么要求,母亲都会设法满足。他对自己患病的“诊断”,其实是潜意识中的“父亲”不同意他的做法,因此,他便采取了让自己产生精神症状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以消除内心深处的愧疚和罪恶感,犯了错就必须受到惩罚,这是他从小跟严厉的父亲打交道所学会的原则。对于他不相信检查结果的行为,其实是潜意识中希望自己患病以惩罚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在拿到检验结果时竟会有些许失望的感觉。

    在内部权威的确立和因对良心的恐惧而产生本能抑制的情况下,做坏事的企图和做坏事的行为是相当的,因此,有了内疚感和对惩罚的需要。内部权威即父亲从小灌输给他的良心的焦虑,是最初对本能实行克制的原因。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恐惧的基调,那件事只是一个导火索,把隐藏的恐惧激活了,所以他感受到的是一个叠加之后的、难以忍受的恐惧。这一点也表现在他对单位里几位不苟言笑的领导的恐惧上,平时总担心做错了什么事,被领导批评。他害怕把艾滋病传染给妻子的想法则表现了他潜意识中对妻子的攻击性,在那件事之前,他与妻子感情虽好但在处理与双方长辈的关系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过不少冲突,他脑海中曾冒出过“离婚”的念头,但被自己潜抑了。时间一长,冲突淡化了,但一直悬而未决,酒后失控证明了他潜意识中对妻子的报复行为。他不承认对妻子的攻击,便用看起来是很爱自己的妻子、怕她得了艾滋病的方式把那些攻击性掩藏了起来,正是这种矛盾使他焦虑不安。

    严厉的良心起源于释放了进攻型的本能的挫折和使进攻性转向内部并将其交于超我的被爱的经验。每一种神经症状都隐藏着一定量的潜意识的内疚感,它反过来又利用症状将其作为一种惩罚,从而使得症状更加明显。

    为什么潜意识中的罪恶感会不断累积?神经症患者与罪犯对于责任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潜意识的罪恶感在强迫性神经病和忧郁症中,反映得尤其强烈,潜意识罪恶感的增长会使人成为罪犯。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在他的名著《邪恶人性》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34岁的乔治是一名天生的推销员,他英俊潇洒,能言善辩,举止从容,风趣幽默,在被任命为公司某地区的销售经理后,在短短两年内让公司产品的销售量上升了3倍。然而,就在事业一帆风顺、扶摇直上的时候,他遇到了麻烦:脑海里经常出现一种诅咒他死去的声音。

    比如,当他捐款55美分的时候,这个声音对他说“你将在55岁死去”;路过一个标有“45公里”的路标时,这个声音换成“你45岁就会完蛋”;要走进一栋大厦前,这个声音警告说“只要你一走进那栋大楼,屋顶就会塌下来,把你砸死”;即将开车上一座桥前,诅咒又变成“这将是你最后一次经过这座桥了”……这些突然闯进脑子的诅咒让乔治深为苦恼。他禁不住要强迫自己去挑战这些念头,譬如故意走进那栋大厦,再去走一次那座桥……当然,大楼的屋顶没有塌下来,他也没有在第二次经过那座桥时死去。他一次次地证明这种诅咒非常荒谬,可是一旦这个声音再一次出现,他仍然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检验它。

    其实,这是一种强迫妄想症,源于幼儿期,几乎同大小便训练同时发生。乔治已经无法记起怎样被训练上厕所了,但他记得,父亲曾因小猫随处方便而将小猫残忍地打死。他坚信爸爸会用类似的严格手段来训练乔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成年后他所遇到的“诅咒”是他潜意识中不断积累的罪恶感所导致,父亲的严格使乔治对自己的许多行为产生了不自知的罪恶感。

    强迫妄想症患者脑子里经常被插入“奇想”,这是因为患者内心深处相信,你想到了什么,就会导致相关事件的发生。例如,因为嫉妒,5岁大的男孩会想“真希望我的小妹妹死掉”,接着他又担心妹妹因此死去。妹妹真的生病了,他会以为是自己的坏念头使妹妹得病,从而充满罪恶感。

    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在青年罪犯的身上,可以发现他们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大的罪恶感,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他们大多在一开始都背负太多责任。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神经衰弱症等所有的神经症患者与最终成为罪犯的人的区别在于,神经症患者是给自己背上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罪犯则恰恰相反,他们善于推卸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得越干净,恶得就越彻底。如果一个人背负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他很容易会出现崩溃。他不想再承担这些责任,不仅如此,他甚至想卸掉所有的责任。这个时候,邪恶就会诞生,将责任推卸给象征性的人或事物只是一个开始。

    有些父母善于把责任推卸给孩子,经常指责孩子“我的问题都是你造成的”,“如果不是你拖累,我现在早成功了”,“我是因为你,才不离开这个家”……其实,就算父母不这样说,孩子们也会倾向于承担家里所有的过错。但是,一些孩子最终会明白,这不是他的责任。于是,他拒绝继续承担这些责任。但因为矫枉过正,他们不仅拒绝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可能会拒绝承担那些属于自己的责任。结果,心理失衡使之走向犯罪的不归之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