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按照潜意识形成的心理动态,潜意识现象其实是被压抑的现象,是被压抑而排挤进潜意识的感情、欲望和表象等内容。潜意识的划分实质上是区分人的精神生活与意识活动的不同。潜意识心理过程科学就是要肯定精神过程本身是潜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活动的局部。
1心理地形学上的划分
从心理地形学来说,人的心灵的构成有三个层次。意识处在表层,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前意识位于中层,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欲望侵入意识之中。潜意识处于深层,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由本能所产生而被风俗习惯、法律道德所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如梦、癔症,它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总要按照快乐原则去寻找出路,追求满足。它不仅是人的正常活动的内驱力,而且也是人的一切精神疾患产生的深层基础。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可以协调地用于对心灵现象的描述。
2描述意义上的划分
从描述意义上说,有两种潜意识,即潜在性潜意识和动力性潜意识;从动力意义上说,只有一种潜意识,即被压抑的动力性潜意识。正是这个病人意识不到的潜在心理动力影响着他的外部行为,所以强迫症、恐惧症等神经症患者的表面荒谬不可理解的行为,实际上都有其“隐意”,只是病人自己觉察不到而已。精神分析治疗,就是要通过医生与病人的自由交谈,找出病人潜意识中的“症结”,使之意识化。这就像一个久猜不中的谜语,经医生的点化,病人得到了领悟,症结随之消除,病也就会好了。
3人格结构的划分
从人格结构来说,人格的构成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自我,指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代表理智与常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具有防御和中介两种职能。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潜意识与前意识、意识之间,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的对抗与压抑的过程,如果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潜意识的划分表明,心灵生活的广泛而重要的领域通常都未被自我所意识到,因此在真正动态意义上,必须把存在于心灵生活的这些过程都称之为是潜意识的。
潜意识与性本能有什么关系?弗洛伊德将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弗洛伊德指出,本我的需要所导致的紧张背后的那种力量即本能,本能代表的是肉体对心灵的要求。性欲,即力比多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在肌体和心理中永无止息地活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原始本能冲动中最主要的是性的本能和欲望,性不单单是人类繁衍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欲罢不能的需要。潜意识层次的性本能驱使个体追求与性有关的快感,从而成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动力,即力比多。他认为,早在人成长的婴儿阶段,人便流露出了性意识,由于婴儿完全是动物式的存在个体,所以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婴儿都按照快乐原则追逐性的满足,尽管这种朦胧的性意识不为成人所知。随着婴儿的成长,他的性意识开始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和文明习俗的抑制,进入了潜意识,在随后的人生阶段中,性的本能就永远和文明习俗的意识展开冲动和抑制的战争,由于道德和理智,人们往往对力比多压抑或者加以升华,意识对于潜意识冲动的压抑或升华就构成人类的文明,表现为文化、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等各种文化形态。
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并认为每一个阶段的发育障碍都可导致相应的心理活动障碍。
1口欲期指自出生至1岁左右,婴儿从吮吸母乳中获得必要的营养的同时也获得与成人性交后轻松入睡的状态相似的感受,这一时期婴儿的成长如果出现障碍,可能成为将来患贪食症、厌食症、异食癖和烟酒嗜好等的心理根源。
2肛欲期指自1~2岁左右,此时是幼儿学习大小便习惯的时期,幼儿可从排便与控制大便的潴留中获得快感,如果在该时期受到心理挫折,将来可能出现恋粪癖、灌肠癖、肛交等肛欲期的表现。
3性蕾期是自2岁至4岁,此时幼儿开始发现自己和异性的性别标志,并可能出现一些性行为,如玩弄阴茎或刺激阴蒂,这个时期如受到重大心理挫折,可成为成年后性功能障碍的心理根源。
4俄狄浦斯情结阶段是指4~6岁的儿童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对异性父母的依恋心理,这种情结被压抑于潜意识内,以后可能成为各类精神疾病和乱伦行为的心理根源。
5潜隐期是指自6~12岁儿童心理由自恋转向他恋,性心理相对比较平静,成年后如心理退行到该阶段可能构成同性恋心理根源的组成部分。
6性器欲期是指12岁左右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并进入青春期,此时性心理也迅猛的发展,但其整体心理水平还较幼稚,易受外界诱惑而导致性倒错。
性本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即本能在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态形式。通过颠倒,转变为其对立面,回返到主体本身,抑制、升华。本能所经历的变化过程总是服从于支配心理生活的对立,即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生物性的对立,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现实性的对立,快乐与痛苦的经济性的对立。
潜意识是如何在梦中探头的?
梦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梦的研究证明了潜意识活动的丰富性,是研究被压抑的潜意识的最便利方法,梦的研究可视为研究神经病的引线。
梦不完全是一种躯体现象,而是一种不规则的反应的产物或物理刺激所引起的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梦代表一种警告,一种决心,一种准备,代表人的潜意识历程。梦的隐含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心理动作,梦的内容的改造是为了满足潜意识的欲望。梦是心灵在睡眠中对前一日或前几日经验的反映,是醒时心理活动的继续。
梦的元素本身并不是原有的思想,而是梦者所不知道的某事某物的化装的代替物。释梦就是利用梦者对这些元素的“自由联想”使它被代替的观念进入意识之内,再由这些观念,推知隐藏在背后的原念。自由联想不仅依赖于释梦者所给予的刺激观念,而且有赖于梦者的潜意识活动,即有赖于当时没有意识到的含有强烈的情感价值的思想和兴趣(即情结)。
梦之所以奇异难解,是由于梦的化装作用,化装的主要动因在于梦的“检查作用”。凡是在梦中较明确的成分之中,出现一种在记忆里较模糊的成分,这便是检查作用的结果。检查作用常用修饰、暗示、影射等来代表真正的意义;而梦的元素中重心的移置和改组则是检查作用的有力工具。可见,材料的省略、更动和改组,是梦的检查作用的活动方式和化装作用的方法。检查作用的本质是自我本能的理性规范对性本能的潜意识冲动加以审查、删略和变形。检查作用和化装作用相互制约,被检查的欲望愈强,化装程度愈大;检查的要求愈严格,则化装愈繁复。化装的功用在于以自我所认可的倾向对夜间睡眠里出现的不道德“恶念”施行检查,即进行内心批判。
梦的工作所回溯的时期往往是原始的或退化的,即退回个体的幼年或种族的初期。幼年的经验在记忆中往往是一个空白,只有通过彻底的分析才能将它们召回。梦的这种倒退作用,不仅是形式的,而且是实质的;不仅将我们的思想译成一种原始的表现方式,而且唤醒了原始的精神生活的特点。这些古老的幼稚的特性,以前曾独占优势,后来却只得退处于潜意识之内。强烈的被压抑的潜意识加上有意识思想的影响,构成了倒退作用的条件。这可视为关于梦的性质的最深刻的了解。
梦是欲望的满足。这是梦的主要性能,这种满足主要指欲望内容的满足,至于某些梦中不快的情感则维持不变。事实上,梦者常常摒斥和指责一些原可产生快感的欲望,这时焦虑就乘机而起,以代替检查作用。焦虑表明被压抑的欲望的力量太大,非检查作用所能制伏。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颇多“惩罚”倾向,它们强大有力,可视为某些“痛苦”的梦的主因。惩罚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满足,它满足的乃是检查者的欲望。
昼梦则是幻想的产物,是野心、夸大和性爱欲望的想像的满足,用来满足梦者的各式各样的野心和情欲——文学艺术就是以这种昼梦为题材的产物。
一言以蔽之,梦是了解认识潜意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渠道。
人生的第一个史前事件是什么?他为什么总有想杀死父亲的冲动?
俄狄浦斯情结,即通常所说的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中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颇具争议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潜意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是人的生活的第一个史前事件。他认为处于大约3至6岁的儿童即他所谓的生殖器期对异性父母产生了性兴趣,并伴有乱伦欲望,年幼男童对母亲强烈的性恋和占有欲使他将父亲假想成了情敌,想除掉父亲并取而代之,可他怕在父亲面前暴露自己的想法而遭到阉割,因此,又产生阉割焦虑。
神话《俄狄浦斯王》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奥斯之子,在他出生之前,曾有一项神谕说拉伊奥斯之子将杀父娶母,害怕这个预言成为现实的拉伊奥斯抛弃了刚出生的俄狄浦斯。科林斯的国王和王后收养了被遗弃的俄狄浦斯,对他疼爱有加,他长大后阿波罗神殿的神谕预言他将杀父娶母,为避免神谕成为现实,他离开了科林斯。游历途中,他与一位老人发生争执失手将其杀死,当他路过底比斯时,百姓们正为拦路的斯芬克斯苦恼,底比斯国王失踪已久,王后许下诺言,只要有人能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她就和他结婚,并让他成为底比斯的国王。聪明的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那个谜底是人的谜语,救了底比斯的人民,并和王后成亲,成了底比斯的王。说到这里,预言已经成为现实,俄狄浦斯杀死的那个老人就是他的父亲,而他在底比斯娶的王后就是他的母亲。随后,底比斯遭受天谴,先知提瑞西阿斯指明真相,王后自尽。俄狄浦斯自残双目,四处流浪。
一个25岁的男子从读高中开始就老梦见父亲有外遇,一直持续了多年,高一时的一天晚上,他梦见在政府部门供职的父亲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亲热,从那以后,一个人出神时,梦中画面也经常在头脑里出现,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父母感情很好,他觉得自己庸人自扰,为自己亵渎父亲而自责。但此后近10年,多则月余,少则一两周,他就会被同样的梦困扰,父亲在梦中的形象也越来越不堪入目。令他担心的是:自己几乎要相信梦境,看着母亲无辜的样子,他心中总冒出用鹅卵石砸死父亲的冲动。
在此,俄狄浦斯情结便显现出来,父亲比母亲社会地位高,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较为完美,潜意识中有种母亲与父亲不大般配的感觉,而他深爱母亲,于是产生一种深深的忧虑,害怕有人将父亲夺走,这种忧虑通过梦境倾泻出来。
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所表现的对母亲的性欲和对父亲的仇恨,将永远成为人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感情。相对于此,一切后来的爱恋态度都是人生第一次俄狄浦斯之恋的替代。成人生活后的一切方面,都是从第一次被压抑进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中获取心理力量。在以后的生活里,人在自己完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即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再三和生活的新加入者一起表演第一次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把被压抑的感情发泄到他们身上。
如何让潜意识协调人格的平衡?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大基本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不受控制的生命驱力,比如,本能的性欲望和性冲动;超我是社会良心之声,比如对性欲望的压抑,知道人的性行为是和动物不同的,是有条件的(如对象、年龄、场合等);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它会考虑个体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不违背超我标准的适宜的方式满足个体的本我欲望。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起作用的。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本我”的一举一动因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而无法展现其本身。因此,人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在“自我”这个层面上。一个人的“自我”行为大多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环境的理解。例如,当现实环境允许一个人只可以吃一个馒头时,这个人就需要以“自我”的行为方式,即让自己按照现实环境的允许程度去满足自己的食欲。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我”可能想吃两个馒头,但其“自我”通常可以在外界限制的帮助下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要想做到“超我”,即不但压制自己获取一个馒头的“自我”欲望,甚至还将自己的馒头让给其他更需要这个馒头的人的时候,这个人就要通过“超我”来实现这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但是,他这样做是否能成功,就要看他的“本我”条件了。也就是说,与一个容易产生饥饿感的人相比,一个不容易产生饥饿感的人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使自己的“超我”胜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超越自我总会受到“本我”的制约,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妥协点通常会落在比较现实的自我上。
本我是行为的原动力系统,自我是行为目的和行为手段的心理系统,超我是行为准则心理系统。青春期经常有许多失足的青少年,因为孩子身体的充分发育使个体的性能量澎湃,本我中的性欲望也空前高涨,这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超我控制,恐怕自我会更容易听从本我的指挥而追随自己的欲望行事,沉沦于感官的需求和刺激中无力自拔。道德和价值观的约束,认知的提高能帮助个体的超我对本我进行约束和控制。但仅靠有力的超我还不够,因为约束和控制太强、持续太久,会让自我不适,渐渐地,个体不是在压抑下心理扭曲变态,就是压抑不住自己走向爆发,而这种爆发甚至有可能补偿性地走向事情的反面,个体不仅不再压抑,反而表现得更为过分。
为了防止超我的控制过度或失控,应该在自我上下更多的工夫,学会更多的心理调节方法。宣泄,将自己压抑的心事说出来;升华,将有关的欲望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出来。这些思路和做法都能帮助自我协调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做出符合社会现实要求的理性的决策和行为。如果自我找不到协调本我、超我的方法,在压抑未果之余,自我就会向本我倾斜。当一个人由于本我的制约而不能实现超越自我时,往往会患上神经衰弱症。当超越自我的想法发展到极致而又无法实现时,人往往容易反过来坠入虚无的深渊,突然对周围的事物变得淡漠,患上人们常说的抑郁症。
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了人的心理平衡机制,一旦本我突破了自我和超我的防线,把埋藏在潜意识当中最原始的力量释放出来,这种混乱的状态下,人的心理平衡机制就会混乱。一个人的人格的三部分只有相互协调平衡,他的生活才能顺利有效,而三者协调的关键在于超我的行为准则符合自我的心理本性。
潜意识车轮的运行机理是怎样的?
弗洛伊德在构建潜意识理论时,主要运用了以下六个理论依据。
1忘记过去原理
潜意识具有一种趋利避害的追求,其表现即为忘记过去使自己不悦的事情,不知不觉中逃避造成痛苦的经验。把让自己的痛苦的事件深深埋入潜意识,视之不存在,但它仍然会在人的某种行为、错误或失言等活动中出其不意地冒出来。生活中的遗忘便常常由潜意识的目的决定,从中可以探求出遗忘者内心的用意。
2潜意识与本能直接联系的原理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永远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只有那些能够再现本能的概念才能成为意识的对象。他把意识的研究与人的心理本能,与遗传和后天的影响紧密相连,将潜意识看为人的本能的直接体现。人的生存本能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发展,力比多作为最原始的本能力量是生存本能的体现。
3自我的利己性原理
自我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照实际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自我习惯于把本我的欲望转变为行动,行动需要遵循超我的秩序和规则,而超我对自我的指导必须符合自我的心理本性,才可以指导、限制自我,达到自我规范。自我的心理本性体现在两个定律中,即每个人行为目的既可能自私自利又可能无私利他,但产生行为目的的原动力也就是来自自我的原始本能却只能是利己的;完全利己的行为原动力决定了行为目的只能恒久利己。
4意识的桥梁原理
潜意识必须通过梦、病症、过失等途径才能为人所察觉,所以必须要借由梦、各种症状、日常生活中的过失等行为的桥梁作用,才能被认识、观察和了解。
5心理活动的转化原理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由此构成人的心理过程,潜意识如何转化为意识便依靠心理活动的转化原理。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领域,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或欲望,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过渡到前意识或意识领域。潜意识心理活动转化的关键条件就在于检查机制,潜意识如果无法通过检查,就会被阻隔在意识的大门之外,如果顺利通过检查,就可以接近意识系统,走进前意识中,具备下一步成为意识的可能。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材料区分不是绝对的,它们时刻发生变化,前意识无需帮助就能变为意识,潜意识通过努力可以变成意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克服种种强烈的抵抗。
6潜意识的欲望替代原理
弗洛伊德通过大量神经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和对人的深层心理活动过程的考察,提出了潜意识欲望满足的替代物——症候。症候的形成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即压抑,症候是被压抑作用驱回的某些其他历程的替代物,症候的背后隐藏的是不被意识感受到的深层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因此,症候不产生于意识的历程,只要潜意识成为意识,症候即会消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