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3-潜意识中的核心概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弗洛伊德前期的心理深度结构是如何阐释“本我、自我、超我”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弗洛伊德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与完善。

    在前期的心理深度结构中,弗洛伊德指出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潜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是精神区域或精神媒介中最原始的本能”,“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的内在的东西”。

    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原则,追随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出来的意识状态,而在本质上却是文明的产物,它需要满足时会愿意有一个等待的过程。自我一般是延迟本我的即时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意识水平。即使在我们睡眠的时候,自我也在作用着。当我们那些较不愉快的思维想要在梦里显露时,自我潜抑着它们,迫使这些可怕的念头一定要伪装好了才能出现。于是它们只好借助象征的事物在梦里显露。

    在每个人的心理上,那些无法无天的本我欲望和自我的道德观念永远在做剧烈的冲突,它们以人们肉眼见不到的战斗方式僵持着。自我基本上扮演的是一个调解人的角色,它努力地在不顾实际的原我需求和环境的实际限制之间,做个名副其实的“和事佬”。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产生冲动的力量,而自我则像个方向盘一样,控制着欲望目标的达成。自我“就是本我中由于接近外部世界并受其影响而改变的那个部分”,“其功能类似于把一个生命物质包裹起来的外皮的作用”。它的主要特性是“这个系统转向外部世界,它是知觉因此产生的环境,在它进行活动的时期,意识现象便在其中产生。它是全部心灵机构的感觉器官;此外,它不仅感受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且也感受产生心灵内部的刺激”。“自我在本我的指令下控制着各种活动渠道”,“它废除了无限制地控制着本我中的事件过程的快乐原则,而代之以现实原则”。弗洛伊德曾经这样比喻“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

    超我是来自外在环境的道德等影响而产生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理想原则。超我大致与所谓的良心是相同的东西。在心理生活里,它代表人们一生中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力量。这些力量使人们透过双亲、教师、宗教影响和其他道德权威形式的接触而形成人们心理上的一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潜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后期的心理动力结构对“本我、自我、超我”的认识有了哪些发展?

    后期,弗洛伊德把心理的深度结构修改为心理的动力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为不同的心理动力系统,其中除了“本我”是在潜意识内,“自我”和“超我”都兼具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性质。因此,“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调和,既可以在不同的深度水平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深度水平之内进行。

    “本我”的内容中包含了人先天具有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天赋,即本能的各种冲动和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贮存起来的民族性记忆(出生以后个体发育初期被压抑的记忆也包括在“本我”之中)。因此,“本我”是人格的基础,是“自我”和“超我”的根源。“本我”是人的欲望和冲动的源泉,为“自我”和“超我”提供能量。

    “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快乐原则是“本我”行事原则,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的随时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它是潜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其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实现的。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童年时期,“他的‘自我’中留下一种‘沉淀物’,形成一种特殊的媒介,父母的影响便通过这一媒介而得到延伸,即‘超我’”。“它构成了‘自我’不能不考虑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诸种力量”。这些“力量”,弗洛伊德解释为“亲生父母的个性”,“通过父

    母流传下来的家庭的、种族的、民族的传统”,“社会环境的种种要求”,以及“父母的后继者和取代者——如教师和在公共生活中受到赞赏的社会理想典范的影响”。因此说,“‘自我’的作用应该是同时满足‘本我’的、‘超我’的和现实的要求,即能够调和这三者的互相要求”。

    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把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这一精神区域叫做‘自我’。‘自我’的主要特征是由于意识感知和肌体活动之间预定的联系,在自身的支配下发挥能动作用。它是现实化了的本能”。他把精神区域或精神媒介中最原始的东西称为“本我”。“认为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他还认为“人的精神结构中,还有‘超我’这一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有本质的区别。‘本我’代表遗传因素,是一种遗传给人的生物本能,‘自我’则主要是由个人经验所决定,也就是偶然的、同时代的事件所决定的,‘超我’则代表着外部世界的影响”。

    潜意识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她为什么不断地向地上吐唾沫?

    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力比多就是性本能,是一种性冲动的机能,这种机能是潜意识发生的动力,是隐含在性本能后面的一种驱动力,是一切深层心理活动的背后动因。力比多而对快乐的肆无忌惮地追求,就是一种“力比多”动力,它是一种“本能的能量”。

    个人的精神能量(力比多)不同,分配到本我、自我、超我方面也有所不同。“自我”在调节“本我”、“超我”、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和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时,都需支付一定的精神能量。

    一位女学生暗恋着学校不同班的一位男生。她压抑了这种情感,同在一所学校学习,同一个餐厅吃饭,她从来没有与他说过话。她描述了自己躯体方面的症状,她控制不住自己,总是不断地向地上吐唾沫,以至于不想上学了。从强迫症状的背后可以找出她心理冲突的根源,爱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当一位女生产生了爱的情愫,她可能对生活、对其他人都会产生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亲切感和快乐感,这是生命力的喷薄而出,一种很自然的过程。

    然而潜意识里的爱、力比多的欲望被扭曲的超我批判、压抑,超我对自我责备所造成的内疚感,使她时刻陷于自责中。冲动变为强迫症状,本来是对冲动和欲望的压抑,经过变形成为对强迫症状的抑制。摆脱困扰的方法就是要让这位女孩通过分析,认识并承认自己内心产生的爱的情感,承认这种情感,排除压抑,将这种情绪从潜意识引到意识的层次进行讨论,而决定或潜抑或主动表达。如果她喜欢这个男孩,就找机会和他打个招呼,说说话,或许从此可以做个朋友。接受自己的思想,如果是正当的愿望,适时地去付诸行动,那么,冲动的力量就不会在潜意识里伺机而动,扰乱她的意识了。

    弗洛伊德明确指出:“就神经病的症候而言,我们已经知道它们是矛盾的结果,而矛盾的产生,则发生在病人追求力比多的一种新满足的时候。”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当力比多违反自我的要求,力比多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力比多的需求顺从唯乐原则,于是发泄是一个最好的方法,总而言之,它必须避开自我。否则,这种力比多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即可造成神经病症候。

    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一个人只有到了自我不能处理力比多的时候,才会患神经病。”“自我越强大,则处理力比多也愈容易,自我的能力每一减弱,无论由于何种原因,都能使力比多增加要求,而增加患神经病的可能”。因为,“神经病的症候所赖以维持的能量都由力比多所提供”,即“实际神经病和精神神经病的症候都起源于力比多”,“症候乃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也就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实际上,“在神经病的起因中,力比多的执著代表内心的成因,而性的剥夺则代表体外的成因”。而“力比多往往执著于特殊的出路和特殊的对象而不变,这就叫做力比多的‘附着性’”,即“对矛盾的易感性”。因此力比多是神经症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摆脱内心深处的情意症结?他为何惧怕别人切黄瓜?

    什么是情结?情结就是感受的总和,包括儿童时期的记忆、成长时期的情感、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等,是当时没有意识到的含有强烈情感价值的思想和兴趣。约瑟夫·洛斯奈提出:“情结即‘情意症结’,是描述一组感觉和观念的复杂的情绪问题。这些感觉和观念互相关联,由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伤害产生出来。”

    情结包括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家庭情结、乱伦情结、去势情结等。恋母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即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是指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而代之的“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由于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存在,当家庭中有了新生儿,原来孩子的自我利益受到妨碍,他们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产生一种明显的厌恶之情,即家庭情结。

    去势情结,又称阉割情结,心理咨询师陈仲舜的心理热线咨询手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研究生向咨询师倾诉了一个困扰:他特别惧怕别人切黄瓜,只有单独的黄瓜或刀他都不怕,他怕的是用刀切黄瓜的场面或预示着就要切的情景。除了黄瓜之外,香肠、萝卜等一些必须切开吃的也都让他害怕。其实,黄瓜、香肠对于他来说具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男性生殖器。

    他不断回忆描述自己平素不安的感受,但潜意识中却在回避咨询师提到的“象征”问题,在咨询师的继续提醒下,他也承认黄瓜与香肠都很像男性生殖器。在咨询师提及假定他在宿舍更换内裤时有同学拿刀在其面前晃动他会有什么感觉,他刚说出自己不会有任何惧怕,随后脸色苍白,意识恍惚,显然被咨询师点中了要害,他压抑在潜意识的东西被触动了。

    咨询师没有步步紧逼,而是迂回地借用美国电影《爱德华医生》中的情节来启发他的领悟,让他联想“刀、黄瓜和阴茎”这一在他记忆深处隐藏的故事。他记起了一件童年往事:一次家中聚餐,妈妈和几位阿姨在厨房忙碌,年幼的他缠着妈妈,哭闹着要黄瓜吃。妈妈不理会他,旁边一个很凶的阿姨制止了他的哭闹,吓唬他说再闹就把他的“鸡鸡”割下来。阿姨边说边不停地切着黄瓜(妈妈似乎在切香肠)。在说割“鸡鸡”时,她手中的刀有意地高抬重落,正好把一段黄瓜震落在地上。当她弯腰去捡地上的黄瓜时,手中的刀恰好对着他的“鸡鸡”……

    咨询师分析他怕刀切黄瓜的原因实质上是潜意识里怕刀割自己的阴茎,而这种惧怕一直隐藏了二十多年,直到一年前一件偶然的小事才使他将“刀切黄瓜”的记忆复现。邻居家的孩子向妈妈闹着要黄瓜吃,妈妈烦了,一刀剁下半根黄瓜扔给孩子,随口说道,男孩就是不如女孩老实,明天非把你的“鸡鸡”割下来当女孩养不可……他听了这句异常刺耳的话,内心有种莫名的惧怕,从此,刀切黄瓜便成了他的梦魇。

    其实,只要领悟了其中的奥秘,把潜意识的内容反映到意识中来,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要想尽快恢复心理正常,克服恐惧,除了领悟,还要采取自我脱敏的方法。对于案例中的主人公来说,要经常站在一旁看别人切黄瓜,或自己动手切黄瓜,一边切,一边默念:“不要以童年的思想指导成人的行为。小孩子怕丢掉‘鸡鸡’,我都二十多岁了,再怕丢‘鸡鸡’,岂不荒唐可笑!”反复练习,自我强调,几次过后,这种“怕”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约瑟夫·洛斯奈曾解释,“去势情结”是一组思想和感觉的综合,它集中于一个恐惧中即个人潜意识中常无缘无故产生被切掉性器官的恐惧,或许因父母对于其早年幼稚的性活动加以恫吓而引起的反应。去势情结往往引起儿童对性的恐惧,在幼年造成“性”的内在压抑,对其日后人格和性态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形成了人的深层的潜在心理活动。

    情结由潜意识和前意识的矛盾产生,是潜意识深受压抑的产物,使人受到心灵深处的一种情绪抑制。真正做到使“某种被排除的情结”得到发现,使这种压抑得到解脱,也就是实现了潜意识变成意识的过程。

    压抑在潜意识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午夜凶铃》中体现了潜意识中哪些压抑的内容?

    弗洛伊德说,压抑是一种位于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之间的活动,使被潜抑的材料不能进入意识,因此,被压抑的东西就是潜意识的原型。在潜意识的深层心理活动中,自我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烦恼和焦虑的威胁或危险,以逃避或歪曲现实去消除危险、减轻焦虑的方法即人的“自卫机制”,压抑则是“自卫机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精神分析中,把实行和保持压抑的力理解为抗拒。通过压抑,把过于强烈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排除在意识之外,使之相互不发生作用,但这种被排除和压抑的冲动是无法消除的。压抑的本质是使得原始本能的愿望、要求、心理活动、情感这些“观念性呈现”的心理行为被拦阻在意识的城堡外。

    下面讲述一个电影中体现的有关压抑的故事,电影是人的一种心理冲突的体现,人在潜意识中会用一些其他形象来比喻和象征,以表达不同于表面现象的意义。以恐怖电影来说,作为编剧,他只是在用电影的手法讲一个让自己害怕也让观众惊悚的恐怖故事。他内心深处知道这样的情节会让人感到恐怖,而自己也未必知道原因,所以电影才最真实地展示了潜意识的内容。

    日本恐怖电影《午夜凶铃》一开始,女高中生友子和同学相继奇怪死去,死时都睁大眼睛,神态极端恐惧,据说,所有死者都看过同一盘来历不明的录像带。女记者浅川着手调查这件事,并在死者去过的旅店里发现了录像带。浅川与儿子都先后看过了录像,画面莫名其妙,镜子、镜中女子的影像、报纸、井。有一个诡异的说法,说看过这个录像带的人会接到一个无人言语的电话,7天后必死无疑。浅川的前夫高山复制了一盘录像带和她一起研究,追寻线索。录像上的报纸记载了一次火山爆发,镜中的女子是事发村庄里一个曾准确预言火山爆发的有特异功能的女人,她已故去,其女贞子生死未卜,下落不明。后来,录像中显示出一个秘密,贞子被父亲推进一口井,并用石板盖住。他们在井中捞出了贞子的遗骨,把有罪的父亲送上了法庭。至此,似乎一切都已过去,但高山却看到贞子从录像里的井中爬出电视,拨开长发露出几乎没有黑眼珠的眼睛,这一幕让他恐惧至死。随后高山的鬼魂在录像中出现,暗示浅川如果她把录像带给其他人看就可以活命。7天限期渐近,浅川开始为儿子担心,最后,她拨通了自己父亲的电话,说要让外孙去见他……

    电影中、电视、电话都是潜意识的象征,录像则是记忆的象征,象征着井中贞子的记忆。贞子已死,潜意识象征中的死亡,并不意味着肉体死亡,而是代表“心死”,代表她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心死和潜意识中的记忆有关。贞子潜意识中的记忆表面上是零散的,有母亲的样子,有火山爆发的报道,有自己葬身的井。浅川和高山追寻线索,仿佛是心理学家在为贞子做心理咨询。他们抽丝剥茧找到了她心理障碍的根源——被父亲杀死于井中,这代表着一种常见的心理冲突即心理上的乱伦欲望和对乱伦的恐惧,井的封闭性也和乱伦的恐惧有关,因为乱伦性情感最大的害处,就是使人的情感封闭。

    电影中没有说父亲为什么要杀死女儿,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推测,这个父亲对女儿有性的欲望,也许还勾起了女儿的性意识。把她投入井中这个情景象征父亲在虐待和征服女儿,井的形状和女性阴道相似,而且是封闭的,在女性的性幻想中,性有时和被虐、被征服有关。

    在井中寻找贞子遗骨时,骷髅伸出手,抓住浅川的手臂,她像安慰孩子一样,把骷髅拥入怀中。骷髅出现象征着宣泄,浅川则在安慰宣泄的心灵。高山死的过程也具有象征意义,他看到白衣贞子从录像的井中爬出电视代表他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他被仅仅露出眼睛的贞子吓死,其实也和乱伦有关,象征着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长发象征着性器官上的毛发,而没有黑眼球的眼睛象征着女性的性器官。当自己有乱伦的欲望时,人总会莫名的恐惧。最后,浅川让儿子把录像送给她父亲看,这才是潜意识中最大的恐惧——弑父。浅川找了一个借口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反映了她内心不曾泯灭的对父亲的仇恨。

    压抑可以通过把本能冲动转化成感性表现从而成功地对它进行抑制,其实,真正的压抑实际上是一种后驱逐,是人自我求生、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旨在维持心理平衡。从潜意识的角度说,这个电影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女孩的潜意识里压抑内容的外在表现。她也许受到过父亲的性骚扰,也许潜意识中有对父亲的性欲,也有对父亲巨大的愤怒,她的这些复杂交错的情感一直压抑,浅川就是这个成年后的女孩。

    如果自我已经获得足够的力量并且能够通过更加理智的方法来对付危险,压抑就会消失。因为如果压抑继续存在,就会使自我无端地消耗能量。但压抑并不能自动消除,正如电影中一直不曾摆脱压抑的浅川,她找到了自己心理障碍的根源,做了宣泄,但她并未通过“移置”或“升华”,使潜意识变成意识,从而真正消除内心的压抑,她的压抑甚至影响到了她的丈夫。

    压抑的实质在于拒绝,将某些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压抑的真实目的是阻止感情的发展和生成。在任何情况下,不管被压抑的是知觉记忆还是思想观念,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否认或歪曲存在于内部或外部的对自我安全的威胁,从而消除现实性、神经性或道德性焦虑。

    通往潜意识的最明显的路径是什么?“凶手”梦中隐藏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在弗洛伊德眼中,梦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愿望实现,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梦并非空穴来风,梦亦非毫无意义,也不是意识昏睡,梦是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梦可以告诉你想隐藏些什么和隐藏的动机,解梦之人要拼接梦,并找出邪恶之源。”这句话是惊悚悬念大师希区柯克1945年拍摄的电影《爱德华医生》中的经典台词。这部心理学领域电影的开山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蓝色的音乐,萧瑟的寒风,冷漠的石碑,零落的枯枝,黑白的简单色调叙述了一个贯彻弗洛伊德理论的悬念迭生的心理分析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精神病疗养院,默奇逊院长即将退休,医学界著名的爱德华医生前来继任。新来的爱德华年轻英俊,风度翩翩,身上笼罩着的个性魅力以及学术光环让美丽的女主角心理医生康斯坦丝情愫萌动。然而,之后的相处中,康斯坦丝渐渐察觉到爱德华的异常举动,他忘记自己书中阐述的理论,看见印有黑色竖纹的白色布料会头晕,遇到病人出血几近昏厥……随后,大家得知真正的爱德华医生已经遇难,而来者是伪装的,是一个被某些可怕的事情困扰的失忆症病人——约翰·布朗。约翰忘却了自己的身份,爱德华医生女秘书的供词更使他背负了谋杀的罪名。

    康斯坦丝凭着爱与心理学特有的直觉认定约翰不是凶手,她试图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帮他回忆起隐藏在记忆深处的真相。警察的追捕迫使两人躲避至康斯坦丝的老师阿历克斯家中,正直善良的心理学家收留了他们并帮助康斯坦丝一起治疗约翰,他们希望通过剖析约翰的梦境找到真正的凶手。

    约翰的梦是影片的核心剧情,解梦则是剧情高潮,影片多处成功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解梦原理,解梦过程的精湛以及梦的解释重组令人拍案叫绝。弗洛伊德认为,梦不像其表面显示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表象,它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最深层的钥匙。通过对梦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被人压抑到潜意识中的过去事件。人具有两种心理机能:原发过程和继发过程,前者以梦为代表,以凝缩、移置和象征为特点,毫不顾忌时空规范,并用睡眠时满足欲望的幻觉来缓解本能的冲动;后者以日常清醒的思维为代表,严格遵循语法和形式逻辑。

    梦是一种象征,每一个象征都是不可忽视的细节,是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约翰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摆设,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仿佛都具有特定含义。梦由人的意识产生,约翰的梦境与现实息息相关,白色屋顶代表雪山、络腮胡男子代表爱德华医生,与络腮胡赌博时他得到21点纸牌代表纽约21点赌场,呵斥络腮胡滚出他地盘的蒙面男子就是凶手,凶手扔出的变形车胎轮子代表左轮手枪……当把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梦其实就是现实世界中凶案发生的反照。

    谋杀发生在爱德华与约翰滑雪时,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康斯坦丝和他来到滑雪场,危急关头,约翰终于忆起儿时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原来约翰年幼时与弟弟玩耍,失手把两岁的弟弟从楼门外台阶两旁的滑台上推下去摔死了。适逢寒冬,大雪纷飞,尽管这只是一件意外,但它给约翰幼小的心灵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比震撼而强烈的,从此噩梦开始伴随着他,令他备受心灵的自我谴责与折磨,一直影响了他的童年、青年时代。他心底的内疚感一直存在,尽管事情已过去二十多年,似乎一切都已忘记,但两条平行线条(代表着门前的两个滑台)对他仍然起着某种作用,让他莫名地紧张恐惧。

    当他与爱德华医生一起滑雪,爱德华忽然被人枪杀,现实中的情境——雪地、白光、滑雪板、笔直滑雪道接近了他潜意识的情绪源,童年的体验和眼前的感受合而为一。那一刻,他意识完全混乱,深信自己就是杀人凶手,为了逃脱“罪责”,他开始扮演爱德华医生的角色,同时仍然无法摆脱潜意识里可怕情境的困扰。警察按约翰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爱德华医生的尸体,但他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默奇逊院长一句失言,令康斯坦丝如梦方醒,联系约翰的梦境,整个案件终于水落石出,真正的凶手就是在医院工作了20年、无法接受自己被爱德华接替的默奇逊医生。

    电影中释梦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即让有心理障碍的人了解自己潜意识行为产生的原因,通过让他面对自我来克服心理障碍。解梦,找出它的隐义,就能恢复部分潜意识心理内容,并将其置于理性分析中。梦以幻觉和伪装形式表现被压抑的内容,它使不为人承认的愿望获得部分满足。梦的来源是潜意识,意识的愿望只有得到潜意识中相似愿望的加强,才能成功地产生梦。每个梦都是愿望的实现,即以伪装形式表达或满足某种潜意识的欲望。

    潜意识中永恒的力量是什么?本能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弗洛伊德在《本能及其蜕变》一书中直接概括,“任何一种本能从来都不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冲力,而是一种永恒的力量”。这种“永恒的力量”,称之为“需要”。凡是能够消除这种“需要”的行为,即满足。“‘满足’只能通过适当改变内在‘刺激源’而达到”。所谓本能,就是“内在需要”。通常情况下,“本能的刺激都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身体自身”。也就是“来源于机体内部的刺激,它呈现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力”。

    那些涉及本能的东西,由于不能直接进入意识领域,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因此,便只能通过十分曲折复杂的途径在意识之中表现出来。第一,本能冲动从潜意识领域进入意识领域大都以一种替代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歇斯底里梦等都是潜意识本能冲动的替代物;第二,潜意识包括被压抑的东西,但是“潜意识有更大的领域。被压抑的东西只是潜意识的一个部分”;第三,潜意识还包括本能冲动,由于本能冲动不能成为潜意识的对象,只能作为潜意识的观念表达,在意识领域也是如此。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的两种本能是“自我”和“性本能”。他把大多数人类行为都归因为这两种本能。后期,弗洛伊德将两种本能改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是为种族繁殖的“性本能”服务的,它包括饮食本能、求安避险本能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目睹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的弗洛伊德感到人的个性中可能存在某种侵略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就是“死本能”。生本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它派生的有母爱本能、亲子本能,对家庭、集体、家乡与国家的爱,生育子女的欲望,对别人亲和或友谊的需要等等,而死本能则是恨和破坏的力量。在这里虽然生本能和性本能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指向生命生长和增进,可合称为一个“生本能”。

    死的本能表现为求杀的欲望而不是求死的欲望,破坏、损害、征服等行为是在死本能的驱动下向外表现的形式。当外侵犯受到挫折的时候候,退回到自我内部的死本能,则表现为形成一种自杀和自残的倾向。

    本能的冲动如此重要,本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本能的动力从什么地方而来?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起源于人体内的刺激”。“它的源泉是人身体中的某种兴奋状态”,目的是消除那种兴奋,“产生本能的原因乃是一种恢复事物某种最初状态的需要”。这种需要,实际上是“某一组织或身体某一部分的‘机体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便产生一种刺激或兴奋,在心理活动中则为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义,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即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性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许多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形成于性心理发展的前三个阶段,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个人的精神生活研究搬上一个更大的舞台演出,让人们的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可以通过潜意识和本能找到原因。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社会文明的根源,从而扩大了本能概念的适用领域。

    如何让潜意识在压抑中解脱?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精神过程的基础,本能驱使着个体的一切行为。当自我和力比多产生对抗时,力比多一般有三条基本出路:第一条是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得到宣泄;第二条是倒流或固着,形成病态的情结或者说受压抑而引起精神病;第三条就是转移和升华。升华是一种调和折中的办法,即把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使之得到解放,从而排解出力比多,保证心理的健康成长。

    个体通过“升华”作用可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并不抑制它们的表现,“升华”是指改变原来的冲动或愿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或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一般总是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意义和价值,这样就可以让人尽力施展而大显身手了。

    “摆脱压抑,就意味着解脱”,而摆脱压抑的方法,就是升华。人们为了防范痛苦,采取了一种“心理结构所允许的力比多的转移,通过这一转移”来“改变本能的目标,使其不致被外部世界所挫败”。弗洛伊德眼里的升华,实质上就是“力比多的转移”。

    所以说,“升华的本质”,是“失去性本质”和“性特征”,也就是“把性主体力比多转变为自恋的力比多”,这也是本能的一种“自我调节”。例如,小孩玩照顾“爸爸妈妈”的游戏,即小孩自己扮成洋娃娃的爸爸或者妈妈,就是对失去父母照看的“痛苦”的一种“快乐”升华。

    在升华的过程中,“本我”可以表现其攻击性,在生活中可能和家人或者同事产生人际关系紧张,有可能是因为人们把“本我”的冲动直接指向他人。但是这些冲动升华为拳击、橄榄球比赛之类的活动就可以被社会接受。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拳击运动、橄榄球赛就是肢体碰撞的运动,是这些运动职业的需要,反而在这样的运动中没有强有力的冲突是一种失职,赢得比赛还会因此而受到奖

    励。

    “自我”的正常功能是减少环境的压力,使本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升华”是“自我”正常功能的表现形式。例如,婴儿玩粪便的行为受本能驱使,然而在现代的社会中,这种行为是不被父母允许的,于是,孩子们转为玩泥巴,随后橡皮泥或塑料物品替代了泥巴,最后一些人由此成为雕塑的业余爱好者或者专业的雕塑家。精神分析的研究表明,这种替代活动使这一本能冲动得到了满足。此时,通过自我功能转变的本能冲动已被调整为社会所能接受并赞许的行为活动。

    “升华”是一种替代活动,它在潜意识里满足了个体对不被承认的原始形式的本能的需求。它协调了环境对个体的要求,并如绘画经常是儿童时期希望玩泥巴、糊泥巴的冲动的升华,外科是想伤害别人的冲动中一种崇高的升华;写作或者表演通常是表现

    自我冲动的升华;而大多数运动项目例如国际象棋这类战略性的运动都是侵略性这个冲动中可接受和兴趣的升华;玩格斗游戏是人本能中破坏驱力冲动的升华等。这些都是发生在不同年龄水平上正常的“自我”功能的表现,以尽可能的满足“本我”的需求,并且与环境尽量协调起来。

    弗洛伊德说过,“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的满足,将文化创造出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个人,继续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