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3-潜意识的研究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何借助精神分析法让潜意识变为意识?她为什么会有闻到刺鼻气味的幻觉?

    精神分析疗法又叫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著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创建的一种特殊心理治疗技术,既可适用于某些精神疾病,也可帮助人们解决某些心理行为问题。它建立在潜意识理论基础上,精神分析治疗是让病人了解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过程,即将原经受到压抑的全部需要、欲望、经历等都召回到意识中来,病人的行为不再被隐藏很深的动机所左右,或为积累已久的个人自我防御所困扰,此时病人自己能做出较合理的选择。为达到这一目的,病人在治疗者的帮助下,进入过去被禁止的区域,抛弃那些不成熟的情绪和反应,让病人如实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症状消失。

    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子”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患者借助于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探讨病人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病人对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过分防御,调节超我的适当管制,来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的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神经症(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等)的发病原因,主要根源于压抑在潜意识内的某些本能欲望、意念、情感、矛盾情绪与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祟。这些被压抑的东西,虽然人们自己不能觉察,但在潜意识内并不安分守己,而是不断兴风作浪,从而引起患者个人也不理解的焦虑、紧张、恐惧、抑郁与烦躁不安,并产生各种精神障碍表现。

    弗洛伊德用此法治疗神经症患者露茜,患者因幻嗅而苦恼,并伴有心境恶劣和疲劳感以及癔症性全身痛觉丧失症状而就诊。弗洛伊德在使用精神集中法诱导她回想有关的经历或经验时,她说:两个月前,在她生日的前两天与孩子们一起做饭菜时,收到了母亲的信。刚打开信封,孩子们就开玩笑地抢走了那封信。这时炉子上的布丁烧焦了,臭味弥散开来。作为家庭教师的露茜,很害怕主人因此说她不好或把她辞退。

    弗洛伊德通过交谈了解到患者潜意识中爱上了男主人(鳏夫),内心想取得孩子母亲的地位。这位主人曾在只有两个人时,说过要依靠她把孩子教育好这样的话。在她自由地叙述了与布丁焦臭味有关的事件及表露了对主人的恋意后,她原有的症状就逐渐消失了,但却替换成了雪茄烟刺鼻的味道。由此进一步又联想到,她回忆起主人在斥责其下属吻别主人的孩子时,她在旁边看到心中突然一跳,当时主人正在抽雪茄烟。

    弗洛伊德认为此患者发生癔症的原因,是她的自我与其某些观念(如“单恋”)之间的矛盾冲突。自我通过防御机制,拒绝与否定了该观念,将其排出意识之外,而被压抑的能量就转换成癔症的躯体症状。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障碍者的症状和病理表现是众多原因的复合物,其组成的基本因素则是各种动机和本能的冲动。将病人对此毫无所知的心理因素召回到意识中来,通过多次的揭示和解释,修通心理障碍者或精神病人的心理紊乱,让其了解潜意识的伪装和真实含义,扩展意识生活的内容,这便是心理分析疗法的治疗目的。

    怎样运用症候分解法发掘伪装的潜意识?妻子为什么会有受虐倾向呢?

    症候分析可以找出伪装、变形的潜意识,症候的意义总是潜意识的,且症候和潜意识之间还存在一种互相代替的关系,而症候的存在只是这个潜意识活动的结果。症候不产生于意识的历程,只要潜意识的历程成为意识的,症候必将随而消灭。症候由发生的印象和经验引发,这些印象都来自外界,当初必定是有意识的,后来或许因被遗忘而成潜意识的。

    症候分解可以使病人处于一种安静的自我观察的境地,不必试想任何事件,然后将内心所觉得的一切如感情、思想、记忆等,依其浮现于心中的先后次序一一报告出来。要使他只注意浮现在意识表面上的观念,放弃任何方式的抗议。一种心理动作本可成为意识的(它本属于前意识的系统),但被抑为潜意识而降落入潜意识的系统。又如潜意识的心理动作,在意识阀的门口,为检查作用所排拒,因此不得不闯入前意识的系统。症候是两种相反的互相冲突的倾向——被压抑的倾向与抑制其他倾向而引致症候的主动倾向之间调和的结果。

    弗洛伊德曾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个男子和妻子结婚多年,婚姻生活还算美满,在性方面也颇为和谐。然而随后的几年中,妻子在床笫间却慢慢有了受虐倾向。心理被虐,渴望受到羞辱,甚至有被强暴的愿望。当弗洛伊德见到这位举止温顺的普通家庭主妇时,她也表示出对自己病态行为的忧虑。女子描述在和丈夫做爱时总幻想有一大堆人在旁边观看,而且他们都非常享受这种观看,这种幻想让她兴奋、满足。

    弗洛伊德分解她的症候,找出了症候背后的意向以及症候和潜意识欲望的关系。原来女子异常癖好的根源在于她童年往事的记忆。她说自己经常感到晕眩,就跟她父亲一样,根据弗洛伊德的经验,这是一种“症状仿同”,病人经由与父亲相同的症状而“认同”于父亲。

    在分析她和父亲的关系时发现,在她心目中,父亲是个“理想的男人”,她希望丈夫能够跟父亲一样。在她的性幻想中,虽然旁观者经常变换,有时候很模糊,但她父亲却经常置身其中。弗洛伊德认为在她的性幻想中观看的父亲,代表的就是她自己,她在重复某个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场景,而在那个类似的场景中,她是观看者。原来,童年时,她和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深夜,她经常从睡梦中醒来,听到或看到父亲在床上以非常粗暴的言辞和动作对待母亲,而这就是她性被虐症的根源。

    弗洛伊德指出一旦通过伪装、变形的原理掌握了症候与潜意识的关系,那么由此便可找到精神治疗的出路,找到消灭症候的办法。将潜意识中的事转化为意识中的事,症候便随之消失。

    为何要毫无保留地联想倾诉?

    自由联想法是弗洛伊德进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鼓励病人用语言来表达深埋于潜意识中的思想或情感。在谈话过程中不加任何限制,不管所讲出的内容是否合乎逻辑,甚至带有淫秽的词句,但经过治疗者的分析和联系,从而推论出病人在潜意识中存在的矛盾或内心冲突。治疗者对病人谈话的解释,或指出其所述的内容有什么心理动力学的含义,其目的就是让病人领悟,进而克服自己的防御反应,并建立起新的行为。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通过自由联想未能呈现出明显的潜意识内容,可以从其他侧面探求解释。

    例如,有一名罪犯在夜间作案时,将一支蜡烛插在一个牛奶瓶内照明进行盗窃。在被拘捕后拒不交代事实经过,于是命令他作联想测验。具体方法是检验者说出一个词,令他立即回答所想到的另一个词。开始时,先用一些无关的词,如“天”,答以“地”;“父亲→母亲”;“鲜花→草地”;“黑→白”;“巴黎→纽约”等,然后突然提到“蜡烛”,这名盗窃犯即答以“牛奶瓶”。这是利用联想测验来进行刑事侦察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为被试者在进行迅速联想时,往往会暴露出内心潜隐的意识。

    自由联想法的具体做法是:让病人在一个比较安静与光线适当的房间内,躺在沙发床上随意进行联想。治疗医生则坐在病人身后,倾听他的讲话。事前要让病人打消一切顾虑,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医生对谈话内容保证为他保密。鼓励病人按原始的想法讲出来,不要怕难为情或怕人们感到荒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西,即可能最有意义并对治疗方面价值最大。在进行自由联想时要以病人为主,医生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然在必要时,医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医生往往鼓励病人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经历或精神创伤与挫折,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自由联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病人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他们带到意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一位21岁的大学男生害怕接触女同学,怕看到她们的身体,后来又发展到怕看一切中青年妇女,甚至自己的女性亲友。因此不敢进入教室、学校,后来不敢上街而只好休学回家闭门不出。他自己也认识到这种恐惧心理荒唐可笑,然而却无法自我控制,为此感到十分焦虑与抑郁,并继发消极自杀观念。在进行自由联想时,医生让他尽力回忆他的童年、青少年与过去的经历,他暴露了自己在幼年时对女性身体(尤其是下身)曾发生过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曾经偷看过保姆换衣服,还曾在一次游戏时钻到一年长的表姐裙子下面去窥视。在一年夏天他偷看母亲洗澡,被父亲发现后遭到毒打,以后就不敢再这样干了。长大成人这段经历慢慢被淡忘,有一天他在大学中参加运动会时,突然发现同班级一女同学在表演跳舞时裙子飘起来,所穿的三角裤与过去那位表姐颜色完全一样,在引起强烈性兴奋后立即产生了严重罪恶感。害怕再看到这位女同学的裙子与下身,以后就泛化为害怕看到所有女性的下身或其下部衣着,结果形成了他这种特殊形式的恐怖症。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看,造成这位青年人恐怖症的潜意识内容与他幼年期的性好奇(窥阴冲动)、俄狄浦斯情结、严重的罪恶感与阉割焦虑等有关,这些都是病人自己不能觉察或意识到的。弗洛伊德认为,自由联想是弥补记忆缺失的有效方法,让病者自己的心理获得充分的自由,使意识的抵抗或抗拒减弱到最低程度,从而竭力捕捉潜意识中产生的东西。

    如何通过梦境了解潜意识的波动?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对愿望的满足,不过,这种愿望在梦中的表现,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则是以相反的形式出现的。有一次,弗洛伊德的一个朋友的夫人,做了一个来月经的梦,这样的梦她过去几乎没有做过,她向弗洛伊德讨教。弗洛伊德告诉她,夫人做这个梦意味着内心深处存在着“有月经就好了”的想法,如果反过来看的话,这个梦可以解释为夫人目前的月经暂时停止了。这位夫人听后惊讶地告诉弗洛伊德,自己正处于妊娠期,她对弗洛伊德的解释异常钦佩。应该说,像这样内心潜意识的欲求,在梦中按其本来面目直接或不很曲折地表现出来的情况,其判断是比较容易的。当然,由于梦的本质和机制十分复杂,许多内容对于人类来说,还是未知世界,所以,难以解释的梦仍然不少,甚至占梦的大多数。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还是可以解开不少神秘之梦的锁结。

    弗洛伊德的助手费兰斯分析一位女性梦见一只小白狗被绞死的梦的例子,曾被许多书引用。费兰斯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条小白狗实际上是这位太太所讨厌的妹妹的形象。在分析梦的过程中,这位女性说出了一些情况,她对烹调很擅长,并且有时还亲手勒死鸽子、小鸟等来烹饪,但她绝不认为这是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很想辞去这项工作。当费兰斯问她是否有特别讨厌的人时,她说出了妹妹的名字,并义愤填膺地说起了妹妹对她丈夫“就像训练好了的鸽子一样”,使她十分厌恶。她在梦中勒死小白狗的方法同勒死鸽子的方法实际是一样的,而鸽子、白狗其实都已拟人化了,很可能就是她妹妹的形象。果然这位太太在做此梦之前曾与妹妹激烈争吵,还把妹妹从她房间里赶了出来,骂道:“滚出去,但愿别让狗咬着我的手!”分析到此,女士承认,她确实有过“妹妹死了就好了”的想法,而她的妹妹身材矮小,皮肤白皙,就像小白狗一样。

    还有一位年轻女性做了这样的梦:“一个男子想骑一匹性情剽悍的马,但是没有如愿。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终于骑上了马鞍出发了。”如果把这个梦分析出来,就是:“某个男人强迫一个讨厌他的女性进行性交,失败了三次,但第四次终于达到了目的。”

    实际上,这位女性有了三次拒绝男朋友求爱的经历,这次也要坚持拒绝到底。梦中的“象征”表示性交成功,恰恰是她对自己行为能否成功的担忧。可见,判断梦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平时被压抑在心底的欲望,以及各种“象征”的意义。

    梦是潜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有人说:“若以梦中的行为做出判罪的依据,那么人人都是罪犯。”这类似的看法其实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就有阐释。他认为在梦中“……人们会犯下各式各样的一切愚行与罪恶——甚至乱伦或任何不合自然原则的结合,或弑父,或吃禁止食用的食物等罪恶也不除外,这些罪恶,在人有羞耻心及理性的伴同下,是不会去犯的。”所以,弗洛姆在其著作《梦的精神分析》中说:“柏拉图与弗洛伊德一样,把梦当作我们内心无理性野兽天性的表现。”但是,弗洛伊德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完全肆无忌惮的,由于“检察官”或“看门人”的作用,梦境常得经由化装后才能象征性地呈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梦的表面意义无论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我们都不会理会,这绝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潜意识思想。”

    同样的梦境可能因梦境分析者对其显意、隐意及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其解释的结果也就可能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所以心理医生在为被分析者释梦之前都必须对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状况有个大致了解。对不熟悉的被分析者可通过交谈或自由联想而掌握线索。在韩文领等编著的《怎样解梦》一书中,把科学解梦概括为:“解梦者可根据解梦的需要,询问这类梦境的出现是经常的或偶然的,做梦者的体会是什么,做梦者平时对梦是否有兴趣,做梦者生活的顺递,再结合做梦者的性别、年龄、素质强弱、性格、职业、服装、音容笑貌、近期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与其说释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释梦是一门艺术。正如弗洛姆在《梦的精神分析》中说的:“它正如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需要知识、才能、实际操作与耐心。”

    为什么潜意识会在生活中不时地冒出头来?他为什么牢牢记住了这段童年记忆?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中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专有名词遗忘、外国字遗忘、一般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症状性行为”及“偶发行为”、“双重错失行为”和其他各种错误行为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从中发掘潜意识的存在。弗洛伊德不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实际经验,然后经由自我分析的方法,进行透彻的研究。

    弗洛伊德说过:“遗忘的机制,尤其是想不起名字,或名字的暂时遗忘,都是当时出现的潜意识的一股怪思潮,阻挠了名字的有意再现。在被阻挠的名字和阻挠该名字的症结之间,存在着一种自始就有的关联,或者是一种经由表面关系而形成的(也许是经过人为的方法)关联。避免唤醒记忆中的痛苦,是这类阻挠的动机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童年生活经历的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歇斯底里病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病患者的病源多数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经历中。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奇形怪状的幻影也不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的因素的重视。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能详尽地重现童年生活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对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了如指掌。但是,可惜的是,童年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已从记忆的王国里消失殆尽。只要我们仔细地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而忘记的那部分又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部分。然而,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最活跃、最不安分。所以,它们虽被压抑在心理的底层,但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意识对它们的自我表现企图给予了严密的监督,以致使它们不得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时,他又发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有时也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这是一种偶发现象,是在意识不备或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偶然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再次证明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它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在正常心理活动中冒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上(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连带关系),又存在着其他有利于它们冒现的条件(如意识注意力的暂时分散等),它们就可以冒现出来。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其冒现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是片断的、破碎不堪的或甚至是被歪曲、被改装了的)。意识绝不容许这些痛苦的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纵有偶然机会它们也只能零碎地表现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童年的遮蔽性记忆的例子,说明这一记忆所隐含的内在意义。

    有位二十四岁的青年,记起了一幕五岁时的情景:在花园的凉亭里,他坐在姑姑身旁的一个矮凳上。她正教他认字母,他觉得自己很难分清字母“m”和“n”。所以他要求姑姑告诉他如何区别二者。姑姑说,“m”这个字母整整比“n”多了一笔。这段完整的记忆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表明这个青年从小就好学,而且即使到长大后也仍然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以致念念不忘早期学习的那段印象?可是为什么他只偏偏记住了这一段?为什么记得如此完整而清晰?就连这位青年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这段记忆遮蔽了童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即儿童想要了解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几乎为大多数儿童所共有。显然,这位青年在童年时也有这种好奇心。弗洛伊德说:“就像他想分清m和n这两个字母一样,后来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这方面也能教教他。一旦他发现,两方面的差别很相似——男孩也只是比女孩多了那么一部分,他才记住了孩童时期的那种好奇心。”

    正如弗洛伊德的发现,潜意识在生活中总会时不时地冒出头来,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发生潜意识的干扰性活动,这也就有力地证明了潜意识的原始心理活动是做梦心理和精神病发作的基础,也是常态心理的基础。

    升华后的潜意识变成了什么?追求美是艺术的直接目的吗?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抑郁症有一部分因为性本能受到压抑,采取宣泄或发泄有辱道德,而必须使之升华。“升华”是指人们被压抑于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常转向社会许可的活动中去,以寻求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想像是升华中的转移方式之一。他认为从心理学观点来看,艺术家介于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三者的心理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最高级的艺术型人最接近精神病患者,而最低级的艺术型人,则最接近梦幻者。

    艺术想像与纯粹“力比多”转移的不同地方在于夜梦、昼梦等。“力比多”转移的世界是一种自私隐秘的世界,而艺术想像却以社会所允许的形式显示出来,其中,“力比多”是隐藏和伪装着的。因此,它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而且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世界,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得到替代性的满足,这也是审美欣赏和审美经验的本质所在。

    所谓替代性满足是相对于真实性满足而言的。真实性满足是指人的欲望得到现实的满足,如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等,而审美欣赏中的满足是不能实现的,而是通过想像使在现实中受到限制的欲望得到满足和解脱。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艺术家在创作中让潜意识的强烈本能在幻想中得到宣泄,再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艺术作品。艺术家在创作中是按照深层欲望的标准来挑选内容,他从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只选取那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不管艺术家怎样加以掩盖和改头换面,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弗洛伊德认为:“凡艺术家,都是被过分的性欲需要驱使的人。”达·芬奇在描绘各种圣母像时所激发的热情,就是他早年便离别母亲的思念情绪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其创作《蒙娜丽莎》和《岩间圣母》的动机是艺术家对母亲强烈的眷恋和爱慕之情,是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促使达·芬奇举世之作的诞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惠特曼的诗篇、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等,其中有些情节和片段是对渴求同性恋的热望的升华,由于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只好寄托于想像性的创造。

    弗洛伊德认为追求美并非艺术的直接目的,美仅仅是一种武器,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因为其他人和艺术家一样,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着同样的挫折,他们尽管也可以在梦幻中去寻求解脱的办法,但因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幻想的作品未免枯燥乏味,无法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补偿的手段,而且被公认是一种社会性的治疗手段和一般观众摆脱苦闷的出路。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爱情欲望受挫而压抑忧郁者,可在表现以爱情为主线的创作、写诗、绘画、雕塑和音乐中使之升华;受爱欲挫伤严重以致郁闷痛苦者,可入空门从事宗教活动以升华;因交往受挫、人心险恶而致抑郁过久以致意欲杀人害命者,可善引学习医学并善待生命,当外科大夫动手术为人除疾。

    从性情压抑、受挫抑郁中得到升华的例子,古今中外甚多。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刖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艺术是艺术家潜意识的幻念的现实返回,通过这种返回,艺术家的潜意识欲望得到了满足,这种返回的过程就是升华。从这一观点来看,文学艺术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潜意识,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就在于人潜意识的表现方式,即将潜意识如何转化为意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