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之中。地处世界屋脊的中国西藏以其独特、神秘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性也难逃帝国主义贪婪的入侵。最早侵略中国西藏的是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英国。自1893年英国强加给中国的《藏印条款》订立后,英国初步实现了打开西藏大门的侵略目的。1894年藏印边界上的亚东正式开市,英国以此为侵略据点,以步步为营的战术,想扩大对西藏的蚕食,制造了市场和边界两项纠纷。为以后扩大侵略制造借口。
甲午战争后,清朝的腐朽无能更为暴露,国内各族人民反清起义风起云涌。达赖十三世面对着英国侵略的威胁,看到清朝的不足恃,转向俄国求援,俄国便乘机大肆活动。
自19世纪60年代沙俄势力深入中亚细亚一带后,它对中国西藏即怀有侵略野心。在和英国争夺中亚的角逐中,沙俄积极图谋染指西藏,屡次派人入藏活动。在沙俄统治下的布里雅特蒙古人和藏族信奉同一黄教,布里雅特喇嘛到西藏寺院修学的很多,其中有一名叫多杰也夫的,还当上了达赖的侍讲,对达赖一直灌输亲俄思想。达赖亲政后,多杰也夫更代表俄廷频频往返于拉萨和莫斯科之间进行活动,劝诱达赖投俄。
英国政府看到沙俄在西藏影响的扩大,岂能善罢甘休。1899年1月,出名的帝国主义分子寇松当上了印度总督,主张英国应该采取急进的侵略政策,当务之急便是做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把市场自亚东移至帕里,因为从帕里可长驱直达拉萨;第二件事便是不通过清政府而和西藏地方政府建立直接联系。但在二三年时间内,这两件事都未得逞,而同时沙俄影响有扩大之势,这促使英印政府决定公开发动对西藏的武装侵略。
1902年2月,寇松决定利用边界问题对西藏进行挑衅,这个计划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批准。6月,英国驻锡金政治专员怀特带领军队100人侵入甲岗,将该地的藏族居民强行逐出,开始了武装侵略西藏计划的第一步。
甲岗被英军侵占后,西藏地方当局派代表和怀特谈判,怀特坚持必须和持有达赖喇嘛授予全权证书的代表在拉萨会谈,企图借此实现和西藏地方当局建立直接关系的阴谋,所以怀特蛮横地拒绝与西藏地方代表谈判。
1902年7月,清政府三品知府何光炎、税务司英人巴尔和怀特谈判,准备在改进通商条件上让步,以英国交还甲岗作为交换条件。但是,寇松这时决心要执行他的武装侵略计划,训令怀特必须坚持要求将市场移进帕里,作为挑衅手段,想扩大事态,混水摸鱼。
但是,公然发动武装进攻还是需要借口的。在1902至1903年间,英国方面制造了大量的关于俄国和清政府、西藏地方当局订有密约的谣言。如1902年2月风传达赖和沙俄订立了秘约。4月,路透社发出消息,说俄国公使在北京向庆亲王建议给予西藏独立,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俄国对西藏实行吞并。而这些谣言明显是荒谬的,清政府和沙俄政府也不断加以否认。但英国侵华分子为达到其为进攻西藏寻找借口这一目的,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无中生有。
1903年1月,英印政府故意不派出代表与到达藏锡边界的清政府代表谈判。4月,寇松蛮横地表示不在边界谈判,而要在中国西藏甲岗以北的干坝宗举行会谈,并说,如清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不来,就到江孜或日喀则谈判。
6月3日,在将上述决定通知驻藏大臣的同日,寇松即派怀特和荣赫鹏上校为代表,带领武装卫队200余人和输送队300余人,共500多人,越界强行进入西藏境内,不顾中国官员的劝阻,径奔干坝宗。这是公然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这样便开始了英国侵略者武装侵藏行动的第二阶段。
1903年7月22日,清政府官员及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入侵者开始会谈。西藏地方代表对侵略者采取了严正的立场,他们反对在干坝宗举行谈判,并对英国派遣偌大的卫队表示抗议。他们拒绝接受英方代表的任何书面文件,并表示如果英军使团不退回到边界上的甲岗,他们就拒绝将英方的意见转达拉萨。但是清政府的驻藏大臣裕钢则极力劝诱地方政府代表和侵略者商谈,并恫吓地方政府代表说“如战端一开,祸患将不堪设想”,竟以这种可耻的“调停者”姿态对待英国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清朝驻藏大臣的这种态度除了贪生怕死、以国家利益为儿戏之外,还与清政府想假英国之手来达到加深对西藏的控制有关,但这种与虎谋皮的想法很快就尝到了恶果。
英国侵略者进入干坝宗的真正意图是为扩大侵略制造事端,并不想认真会谈,而作着扩大侵略的战争准备。
1903年11月6日,英国政府批准了将英印政府使团推进到江孜和侵占春丕的计划。但是,疯狂的侵华分子荣赫鹏认定“不至拉萨,不能真正解决问题”。1903年11月,英国组成2000余人(后来扩大8000人)的侵藏军,以荣赫鹏为政治首领、麦克唐纳准将为军事司令,于12月10日偷越则利拉,13日进占仁进岗,14日占领帕里,并继续向江孜推进。这样就开始了英国侵藏军事行动的第三阶段。
英国发动新的军事进攻后,西藏地方当局立即动员藏族军队准备抗击,而清政府驻藏大臣裕钢却下令“沿路地方文武,只能理阻,不能与英兵生事”。藏军装备虽极落后,但在抗英战斗中十分英勇,使敌人也感到震惊。另一方面,清政府官员在藏族人民的抗英斗争中却干着向侵略者献媚、投降的勾当,对西藏人民抗英斗争不仅不予支持,反而极力阻挠指责,要西藏人民放弃抗英斗争,按清政府的意愿对外投降。
日俄战争后,沙俄被陷在东北。英国趁机扩大在西藏的军事行动。4日,英军攻到江孜,西藏军民给予坚决打击,直到7月初才攻下。按照英国政府此前批准的进攻拉萨的计划,英军开始向拉萨进攻。到8月3日,英军攻进拉萨,到处烧杀抢掠,并大量地将珍宝偷运出境,在侵略西藏史上留下肮脏的一页。
二、《拉萨条约》订立和中英交涉
英军在攻陷拉萨之前,达赖十三世已经离开拉萨。英国侵略者虽然攻陷拉萨,但找不到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西藏的气候条件是在9月中旬以后就会大雪封山,如果英军在此之前不撤退,将会被困在拉萨,所以英国侵略者急于在此之前完成侵略过程。
在英国侵略者处于进退两难之时,清政府的驻藏大臣有泰表现了可耻的投降态度,8月4日,有泰到侵略军军营表示欢迎,第二天派人送去牛、羊、米面等物品慰劳英军。有泰在和侵略者首领荣赫鹏初次会面时,即表示愿意协助完成不平等条约。他又强令达赖十三世走后的摄政噶尔丹寺长老代表西藏地方政府和英国人谈判。在英国人提出的赔款、增开商埠等无理要求上,有泰都压西藏地方谈判代表同意。在他的帮助下,英国人达到了这次侵略西藏的目的。
1904年9月7日,《拉萨条约》便在英方指定的达赖的住处布达拉宫举行签字仪式。其目的是,在布达拉宫“盖欲借此昭告万国,使英国权威重又树立西藏耳”。所谓《拉萨条约》,是由英帝国主义胁迫西藏当局非法订立的。该条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西藏承认1890年条约第一款“所定哲孟雄(锡金)与西藏之边界”,并于亚东之外,加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在谈判期间,英方提出的边界和通商问题就完全按照英国侵略者的意旨解决。
(2)西藏对英赔款英金50万镑,合750万卢比,分75年偿清,在赔款未偿清前,英国得驻兵春丕。英国人明知这样巨额的赔款西藏无能力偿付,荣赫鹏在给印督的报告中承认:“我所要求的赔款的数额是过分的。”但他们的目的正是使西藏在财政上永远处于对英依附的地位,并借此长期占领在战略上“自缅甸至克什米尔东北边境一带最称险要”的春丕。不但如此,条约还规定,“西藏允将自印度边界至江孜、拉萨之炮台、山寨等一律削平,并将所有滞碍通道之武备,全行撤去”。(第八款)按照该条约,就可使拉萨随时可能被英军重新占领,使西藏当局在政治上处于不得不听从英国的指挥的地位。
(3)条约第九款规定:西藏不经过英国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出让西藏土地予任何外国,不得允许外国干涉西藏事务或派员入藏;不得以铁路、道路、电线、矿产或其他权利给予任何外国,否则英国得享受同等权利;并不得以西藏各项税收,无论为货物或金银,给予或抵押予任何外国或外国人。这些内容实际上是不容许其他国家势力侵人的规定,等于宣告西藏为英国的独占势力范围。
在正约之外,还附有一项专条,规定英政府驻江孜的代表,必要时得往拉萨与清政府或西藏官员谈论商务问题。这是英国在拉萨派驻代表的变相规定,英国侵略者企图借此达到与西藏地方当局建立直接关系,以实现甩掉清朝中央政府、培养亲英派的阴谋。
《拉萨条约》签订后,英国侵略者完全达到了目的。从1904年9月23日起,英军离开拉萨,向印度撤退。
英国在西藏侵略得逞,强迫签订《拉萨条约》后,对俄、德、意、法、美等帝国主义是个巨大的刺激。这些国家看到,按《拉萨条约》的条款,西藏势必成了英国独占殖民地,于是,俄、德、美、法、意等国也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反对《拉萨条约》。在各国的抗议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对原约稍加修改,将赔款数额减至250万卢比,允许在第三年赔款额偿清后,英军即自春丕撤退,并同意取消英国代表得随时访问拉萨的条款,对《拉萨条约》有所修正。清政府看到《拉萨条约》后不予承认。在英军侵略西藏的过程中,清政府反应麻木。当时有借英国人的力量帮助它恢复对西藏控制的政策倾向。但是,在看到《拉萨条约》10条之后,认为英国人实是要吞并西藏,也看到该条约“有扼中国主权”,清朝外务部命令有泰“切勿画押”,清政府交涉方针是“力争主权为紧要关键”,主张仍应由清政府与英国立约,而不应由英国和西藏地方直接订约,“致失主权”。所以,连西藏外务大臣有泰对英国提出的要中国表示认可的协定也未敢接受。清政府在《拉萨条约》上既未签字,而西藏地方当局对外又根本没有缔约权力,这个条约当然是无效的。因此,《拉萨条约》订立后,英国对清政府频频施加压力,催促清政府予以承认。而清政府认为,该条约严重侵犯中国主权,需重新由清朝中央政府来交涉。清政府对《拉萨条约》的态度是:英国须明白承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并须修改条约的第九款,因为,各国对此既有异议,英国如不改约,恐各国将在中国其他地方仿效,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患。
经过一番理论,英国政府同意英中政府代表重新交涉。1904年底,清政府派唐绍仪为驻英公使,赴印交涉。1905年2月,唐绍仪抵达加尔各答和英方代表开始谈判。唐绍仪要求英国承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并重订《拉萨条约》第九款。英方代表无理地反对提到“主权”。唐绍仪提出在第一款中加入英国承认中国在西藏原有和现有的权利的字句,并将第九款加以修正,规定中国政府为印藏问一切交往的唯一中介。但英方奸猾地表示只能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并不愿放弃使用他们认为方便的手段以强制执行《拉萨条约》条款的权利。英国侵略者有意在“主权”和“宗主权”这些名词问题上耍弄花招,真正目的无非是为自己日后扩大侵略预留借口。中英交涉因此陷于僵局。9月,唐绍仪离印返京。首次交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唐绍仪赴印交涉失败后,清政府为了挽回在西藏的主权,通知英方准备承担西藏对外赔款。英国政府当然知道,清政府这一举动的目的在“重建对西藏的最高权利,并促使英军从春丕尽快撤走”。狡猾的英国政府企图以清政府承认《拉萨条约》来换取英军从春丕撤退。但清政府没有上当,坚决不批准《拉萨条约》。
在中英交涉过程中,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日俄战争结果看,英国在远东竞争的主要对手沙俄被挫败,当然让英国满意。但从世界局势看,后起的德帝国主义咄咄逼人,不断地向老牌殖民强国——英国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正在形成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所以,英国考虑要放弃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寻找新的军事同盟者。英首先和法国和解。而法国的老盟友沙俄在反德同盟中会起新的作用。为了拉拢沙俄,英国需要促成英俄妥协,寻求接近。这样,英国决定在西藏问题上稍微收敛一些,在和清政府交涉中作些许“让步”。
1906年4月27日,中英之间正式签订了《续订藏印条约》。该条约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承认《拉萨条约》;英政府同意对《拉萨条约》第九款中“任何外国”一语在某些方面也同样适用于英国,并允诺“不占并藏境,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对于第九款第四节指明的“铁路、道路、电线、矿产或别项权利”,英国承认只有中国单独享受。英国仍然保留自各商埠架设电线到印度境内之利益。但是,清政府要求承认在西藏的主权在条约中也未写入。该条约订立后,英政府同意西藏的赔款由清政府在三年内分三期偿还。该条约使清政府部分挽回了中国在西藏的主权。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签订后,英国和沙俄的关系继续缓和。1906年6月开始,英俄两国在圣彼得堡开始了重新分割在亚洲势力范围的谈判。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1907年8月,英俄对波斯、阿富汗和西藏的分割达成协议。其中关于西藏,英俄共同承认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俄国承认英国在西藏对于维持西藏对外关系之现状,具有特殊的利益;两国相约除通过中国政府外,不与西藏地方政府直接交涉,并不派代表至拉萨;英俄都不为自己及国民在西藏谋取铁路、道路、电线及矿山让与权或其他权利等。这个协定之后,英俄两国在西藏的争夺暂告结束而转向互相配合、共同侵略的阶段。
英国对西藏的渗透一直在暗中进行。为了取得和西藏地方政府直接交涉的权利,英国政府不断地要求西藏地方官员参加中英中央政府之间的谈判。从1907年9月起到1908年4月,中英间进行了《修订藏印通商章程》的谈判和订约。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英国取得了和西藏地方官员直接发生关系的权利,规定“各商埠治理权应归中国官督饬藏官管理”。在西藏地方官员和英国商务委员之间发生分歧时,“应请西藏大吏与印度政府核办”等;英国在西藏又取得了在各商埠内租地建房、治外法权、传递夫役等一系列特权。中国赎回从印度边界至江孜所建造的旅舍11处。在交涉中,引渡问题、关税问题、印度茶入藏等还没有解决。但中国对于西藏所享有的主权是无可争议的。
1906年后,清政府注意到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问题,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整顿西藏的财政、外交、学务、通商、吏治等,对于保持中国在西藏的主权起了一定的作用。1908年清政府又派川军驻藏。
而英国由于两次武装侵略都遭到西藏人民的坚决抵抗,也开始改变侵略策略,把重点放在在西藏统治集团内部收买一小撮甘愿投靠英国人的卖国贼,挑拨西藏统治集团和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企图使西藏人民由反帝转而反对清政府和反对祖国其他兄弟民族,以分裂西藏脱离中国大家庭。
正是在这种政策作用下,英国借中国川军入藏之名,干涉中国内政,对清军入藏提出质问,对因密嘱藏军阻击清军而被革去达赖十三世名号一事要求解释等,并先后在1910年6月和1911年1月派兵占据西藏的那塘和云南的片马等地。而对英国虎视眈眈地伺机扩大侵略,清政府虽有警惕,但仍持“审时度势,未使轻启兵端”的妥协、退让政策,无法有效抵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蚕食侵略,实际上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这样一个卖国政府理所当然地被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