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竞争者,加入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激烈争夺,它是通过发动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侵略中国的。日本的突然冒出给远东国际关系带来巨大冲击。一直梦想在远东获得最大殖民利益的沙俄是决不能忽视这个劲敌的。日俄成为两个竞争对手,在远东迎头相撞。
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和英国的积极支持分不开。在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本主义迫切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英国看到日本可能成为它在远东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对沙俄的同盟者,因此有意扶植。英对日态度的转变,使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顾忌大为减少,促使它加快了侵朝、侵华的步伐。日本经过多年的战争准备,在1894年7月25日,突然发动甲午战争,攻占朝鲜和中国辽东及山东威海卫等处,并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沙俄是老牌侵华国家,曾夺取大片中国领土。但在19世纪70—80年代,它把经营的重点放在欧洲。从90年代初开始,其战略注意力逐渐东移。沙俄开始对日本抱轻视态度,没有看清日本的力量和发展趋向,并默许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希图从中得到某些好处。在外交上,1894年3月10日,沙俄驻日公使对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表示:“如果日本尊重朝鲜独立的话,沙俄对日本占领清政府领土没有异议。”在甲午战争期间,沙俄感到随着战争发展,有可能损害到本身的殖民利益,因此沙皇召开过几次御前会议,讨论行动方针。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积极干预之中日战争不符合俄国的利益。”“俄国此时采取行动为时尚嫌过早”。在外交上,沙俄做过几次对列强的试探后就保持沉默了。这时的日俄关系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在平静的背后,却潜藏着激烈的争夺。沙俄在赶修西伯利亚大铁路,企图改善争夺态势。日本在继续扩大势力范围。随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胜而一跃登上远东国际舞台,日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开始了激烈的角逐。
日本战胜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震动了东方,也震动了世界。中日战争的结果,对帝国主义列强来说,把中国大部分划为“势力范围,侵占中国的海军基地的时刻到来了”,列强之间在远东、太平洋的矛盾骤然激化。
对沙俄来说,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不能接受的。日本割占辽东、侵占朝鲜就是侵占了它自认为的“势力范围”。沙皇政府的财政大臣维特认为,日本在南满取得立足点只不过是一个开端。日本靠着从中国得来的巨额赔款而增强实力,几年之后,日本天皇变成中国皇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沙俄联合法国和德国,向日本发出通牒,明确表示日本必须将辽东归还给清朝。
日本由于无力和三国对抗,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日本当时考虑的方案是首相伊藤博文提出的三点设想:
(1)拒绝俄、法、德三国劝告;
(2)召开国际会议,辽东半岛问题在这次会议上解决;
(3)全面接受三国劝告。
日本政府无意按第三个方案办,不忍交出到手的脏物。对第一个方案,由于日本在战争中损失大,海军大部分力量在台湾,无力与三国对抗,所以倾向于第二方案。但由于英国不愿看到日本捞到更大的好处,对此很冷淡,国际调停实际上无法做到。日本政府权衡利弊只得放弃辽东,暂时低下头来。
日俄在远东的首次大冲突,标志着相互关系的转变,开始了为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而激烈斗争的时期。日本认识到沙俄是其侵占朝中、实现其大陆政策的主要对手,从此以沙俄为假想敌手,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企图通过战争把沙俄赶出朝鲜和中国东北。
另一方面,在沙俄统治集团内,也改变了1895年前的旧殖民主义做法,而采取“新经济渗透政策”,加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扩张。为此目的,1895年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又决定在1893年开筑的西伯利亚铁路上加修支线,穿过中国境内,尽快到达海参崴。俄国如取得建筑这条铁路的租让权,就可加强对整个中国北部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影响。经过长期对清政府的威胁利诱后,沙俄达到了使中国提供租让权的目的。1896年9月8日中俄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沙俄侵华势力大为增强。
沙俄这次侵华得手,大大刺激了日本。日本内阁认为:“这是俄国为了隐藏侵略满洲的企图,避免暴露俄国政府而采取以俄当事银行名义来实施占领满洲的政策。”对此,日本政府极为警惕。
但是,沙俄并未放慢侵略步伐。1897年下半年,为得到长期梦寐以求的获得不冻港的目的,在12月14日派舰队强驻旅顺。此后通过讹诈、利诱手段,在1898年3月27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割占了旅顺等港及周围地区,加强沙俄在远东的战略地位。
为了抗衡沙俄势力的膨胀,日本采取了加强军备、外交抗议及发挥经济优势排挤沙俄的对抗措施。并且首先在朝鲜排挤沙俄势力。甲午战争后日本以为打败了清朝就能占领朝鲜,但沙俄却乘机插进。1896年5月14日,日俄两国在汉城签订协定,日俄都得到了在朝鲜驻兵的权利。同年6月9日,日俄“莫斯科议定书”,又承认两个强国在朝鲜拥有同等的权利。沙皇政府开设俄鲜银行,向汉城派遣军事教官和财政顾问。沙俄在朝的影响一度甚至超过日本。但日本依靠英国的支持,发挥地利和商品价廉的优势,开始排挤沙俄势力。沙俄为平衡由于在中国东北取得旅大而倾斜的日俄关系,在日本重压下,从朝鲜逐步后退。1898年4月25日,日俄订立《西一罗森议定书》,沙俄首次承认日本在朝鲜经济发展中的所谓“特殊利害关系”。不过,日本并未能把沙俄势力从朝鲜全部赶走。
1900年,中国人民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俄都派出重兵,屠杀中国人民。日本派兵3万人参加八国联军,是派兵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沙俄一面参加八国联军,一面趁火打劫。在同年7月派大军侵入中国东北,9月占领了东北北部,10月初实际上已占领了整个东北。沙俄此举引起了英国、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的强烈不满,日本认为,沙俄侵占中国东北是对其扩张目标的沉重打击,和沙俄的关系已到了非用武力解决不可的地步。
就沙俄执行的远东政策来说,中国东北具有头等重要性,在朝鲜的利害是第二位的。与此相反,日本决策者认为,面对沙俄南进,朝鲜半岛对日本安全来讲,在战略上极为重要,必须确保,并可以此为基地,去争夺中国。但在如何实行上,日本政府分成三派:
(1)“满韩交换论”(沙俄占中国东北,日本占朝鲜)。这一派对在沙俄重压下统治朝鲜有危机感,主要鼓吹者是伊藤博文、井上馨、谷干城等人。
(2)“满韩交换”只能妥协一时,使事态根本解决除了从中国东北驱逐沙俄势力外,别无他法。为此,必须和日本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国家合作,主张日英联盟。鼓吹者是山县有朋等人。
(3)在俄英关系中不偏不倚,与沙俄交涉和与英提携并举,先解决日俄悬案,再缔结日英同盟。这一派主要担心把和朝鲜无任何关系的英国引进来会引起混乱。实际上是怕英国乘机打进日本的势力范围。争论的结果,以武力打败沙俄的意见占了上风。为通过战争解决日俄冲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日本开始了积极寻求同盟者的活动。在外交上为发动战争争取最有利的国际环境。
这一时期的日俄关系充满着紧张、激烈的斗争,在远东许多问题上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夺。日俄双方力量接近,但沙俄略占优势。因此,日本企图通过战争方法取胜。沙俄也毫不示弱,不断加强自己的战略地位和后方供应。但双方尚未作好战争准备。所以,这是大战前的准备阶段。
二、“日俄战争”和清政府的“局外中立”
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主要表现是英俄冲突。英国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一直想遏制之。因此,英国希望借日本之手削弱俄国,关闭沙俄通向大洋的出海口,把沙俄在东线的扩张堵住,逼它在西线和德国抗衡。美国也希望削弱俄国。当然,英美都不希望日本过分强大,希望利用日本的胜利来加强自己在远东的地位。但当时,英美都没有把日本看成一个危险的竞争者,所以大力支持它。而日本巧妙利用了英美和沙俄的矛盾,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缔结了《英日同盟》,这实际上是针对沙俄的军事同盟。根据这个条约,如果日俄交战,届时有第三国加入俄国一边,英国就将加入日本一边作战。这有助于在国际上孤立俄国,同时也大大地鼓励了日本对俄国发动战争的决心。对此,日本国内反应是一片狂热,据说由于为日英同盟干杯而使香槟酒的价钱涨了一倍。
由于英日同盟的订立,使俄国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俄国外交当局立即建议法国对英日同盟共同作出反应。但法国不赞成沙俄陷在远东,这样不利于它对付德国。所以,法俄只是在1902年3月发表一个空洞的联合声明:“由于不得不考虑其他大国可能采取敌对行动或者在中国可能重新发生混乱现象……两个盟国政府保留在发生此类情况时采取保卫本身利益的必要措施的权利。”但法国并未明确要和沙俄在远东进行军事合作。在此形势下,沙俄被迫于1902年4月8日和清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制定了从中国东北的撤兵计划。
英日联合对付沙俄的防线,引起了沙俄政府政策的转变。沙皇、别佐勃佐夫集团改变了过去维持倡导的“渐进政策”,而开始执行所谓“新方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给其远东总督亚历克塞耶夫的电报中说:“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远东军事准备处于与我的政治经济目的相平衡的状态(不必担心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任何人都清楚地明白我们决心保卫我的对于满洲的独占势力的特权。”这清楚地表明沙俄也决心采取战争手段对付日本的挑战。1903年4月,沙俄拒绝执行第三期从中国东北撤兵的计划。“军事上把主力集中在哈尔滨和旅顺,为在东北南部的辽阳集中兵力准备了这两地到凤凰城的交通路线,从凤凰城南下到鸭绿江边。”1903年4月开始渡过鸭绿江,在朝鲜管辖下的龙岩铺下兵营驻屯,并行使1897年从朝鲜皇帝得到的鸭绿江岸森林采伐权,明确显示经营鸭绿江岸的姿态。另外,从旅顺到鸭绿江岸架设电话线,配置守备兵,摆出一副动武的架势。
面对沙俄的强硬姿态,日本想利用日英同盟,一方面在外交谈判上压沙俄后退,于1903年g月开始和俄国谈判,另一方面加紧战争准备。由于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谈判拖延到1904年1月仍毫无结果。1月12日,日本内阁制定了《关于日俄谈判满韩问题的帝国最后提案》,16日,由日驻俄大使面交俄外交大臣。30日,又要求俄国明确答复日期,这事实上是最后通牒。2月1日,日军参谋总长大山岩,在前往皇宫的马东里,对天皇转述了军部的决定:“据情报,俄国参谋部已经制定了对日本的作战计划,皇帝已许可。据说,远东总督亚历克塞耶夫打算在旅顺的船坞完成时开始对日本作战。为此,现在红海有舰队开往东洋方面,并且紧急编成西伯利亚第三军团。时到今日(日本)在外交上磨磨蹭蹭什么也干不成。多拖一天,只能多给敌人一天好处。”这番话使明治天皇下了决心。2月4日,日本内阁决定:“中止日俄交涉,帝国采取独立行动。”8日,日本舰队突然向停泊在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开火,10日,公开对俄宣战,日俄战争全面爆发。1904年3月,日军取得海上优势。5月初,俄军在鸭绿江战败。5月底,日军占领大连,围困旅顺。1905年1月,日军攻陷旅顺。3月,俄军又在辽阳会战中失败。5月,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战中全军覆灭。
这时,日本也已精疲力尽,很难再打下去,希望停止战争,以巩固战果。俄国国内爆发了1905年革命,日俄战争中俄国惨败,加速了革命的发展。沙俄为镇压国内革命,希望能尽快结束战争,抽回重兵。列强态度开始变化,害怕俄国革命会推翻沙皇,既影响他们在俄的投资利益,也担心会引起西欧国家革命。同时,英国也不希望沙俄一败涂地,影响在西线对付德国,另外还担心日本势力的过分强大会威胁它在远东的利益。美国也不愿它争夺太平洋霸权的潜在对手过分强大,于是出面调停。1905年8月9日至29日,日俄和谈在美国朴茨茅斯举行。经过讨价还价,9月5日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规定:“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及中东路南段都转让给日本。”沙俄承认日本独占朝鲜。日本通过日俄战争的胜利达到“大陆政策”第一步的侵略目标,取代沙俄,变中国东北南部、朝鲜为其势力范围和殖民地。
这一时期,日俄关系的发展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太平洋霸权矛盾尖锐化的结果。不仅涉及日俄两国,也涉及到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列强。日俄战争是一场重新瓜分远东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日俄战争发生在中国人民的家园里,所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损失更是大得不可估量。在日俄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遭到无辜杀害,许多家园被毁。从旅顺到开原,“纵横千里,几同赤地”。仅盖县、海城两县,受害者就有300多个村庄,8000多户。这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共同犯下的血腥罪行。
对于这场以中国领土东北为战场的帝国主义相互争夺的罪恶战争,对于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从中国清政府方面,应该负起驱逐帝国主义、保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但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不仅不敢谴责、抵制、反抗日俄两个帝国主义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反而令人吃惊地宣告对在中国领土进行的战争实行什么“中立”。
1905年2月12日,清政府发表告示:“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同一天,清政府外务部发出通电,虽然告知列强:“东三省疆土权利,两国无论胜负,仍归中国自立,两国均不得占据。”并且要求在战争中对“东三省城池衙署,民命财产,两国均不得损伤”。但这只是表面文章而已。实际上,这时的清政府已毫无抵抗帝国主义的斗志,面对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只会俯首贴耳。战争刚起,清政府的奉天地方当局就在帝国主义压力下订立“两国战地及中立地条章”。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出“指定战地”,“供两国战时之用”,实际上放任日俄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杀人放火。在日俄战争期间,日俄两国毫不理睬清政府的所谓中立,漠视、侵犯中国主权之事举不胜举。而清政府原准备派兵1.8万人到辽西自己的国土上去加强警卫,但因惧怕帝国主义而不敢去,只敢留在直隶和辽宁交界处隔岸观火。这种所谓的中立,实质就是放任帝国主义来随意摆布和决定中国的前途和主权。
但这种投降退让的表示,只会助长帝国主义更大的侵略野心。由于《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日本在朝鲜的独占地位得以巩固,从此它向中国大陆进攻便无后顾之忧。为了把日俄战争的结果强加给清政府,中日双方自1905年11月7日起开始在北京谈判,12月22日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三款及附约一款。据这个正约及附约,日本不仅使清政府承认了日俄《朴茨茅斯条约》中私相授受东三省各项权益,还乘机勒索到更多的权益。主要有:日俄军队撤退后,从速自行开放东三省境内16处为商埠:奉天省内为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吉林省为长春、吉林省城、哈尔滨、宁古塔、珲春、三姓,黑龙江省内为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这16处商埠的开放,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我国东北。
日本得继续经营日本在战争期间擅自铺设的自安东至奉天的一条轻便行军铁道,并加以“改良”,以15年为限,期满后,售予中国。这条铁路和朝鲜的新义州一京城一釜山铁路衔接,对于便利此后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清政府允许设立一中日木植公司,在鸭绿江右岸地方,采伐木植。巨大的森林资源便这样轻易地断送了。
关于东北三省的通商问题,清政府答应东北三省和朝鲜陆路通商。“彼此应按照最优国之例办理”。这就是说要援中法、中俄、中英陆路通商减税的先例,给予日本同样的特权,以便利日本在东三省市场上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日俄战争造成极其恶劣的历史影响。日俄两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日俄战争中无论谁得胜,都将继续侵略中国。由于日本本身的特点,早已把中国大陆确定为主要争夺对象。中国与日本距离近,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又处于混乱局面,几个帝国主义都在争夺,尚未变成一国独占势力范围。而日本的北面是俄国领土,人少地荒,南面的印支是法国殖民地,印尼被荷兰独占,菲律宾于1898年易手由美国统治。而且不经过中国,日本当时也无法南下。因此,从各方面看,日本都必然向中国扩张,而且遇到的阻力也较小,所以日俄战争的结果对中华民族来讲是极其有害的。日本获胜大大助长了它的侵略野心和增强了它的侵略实力。如在中日北京会谈中,清政府要求的交涉撤退所谓“护路兵”的问题,日本只答允“如俄国允许将护路兵撤退,或中俄两国另有商订妥善办法,日本国政府立即一律照办;又如满洲地方平靖,外国人命产业中国均能保护周密,日本国可与俄国将护路兵同时撤退”(附约第二款)。这种含糊搪塞的规定,使清政府谈判代表也不得不在会议节录中声明“中国视为尚未完备”,此事不了了之。此后在中国东北长期驻有大批日俄军队,准备在时机成熟时侵略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正是利用这支“护路兵”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几十年来,日本一直是祸害中国最厉害的国家,这也与日俄战争的结局有关。
日俄战争并没有停止帝国主义在东北的争夺,沙俄失败后迅速集结力量反扑,不断加强对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控制。美国不甘东北被日、俄瓜分,积极伪装公正,打入东北,而清政府继续充当卖国贼的角色,企图用“联美”政策来制衡,用投靠帝国主义的办法来保持自身的腐朽统治。日本则视东北为其固有的势力范围,不仅强化对中国东北的渗透控制,甚至不惜采取军事占领的策略,使这一地区始终处于帝国主义激烈争夺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