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诗歌的王国里,他是埋在历史尘土中的珍珠,时过境迁的今天,人们还在品味、传唱,作为神圣的活佛,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他用藏族的高贵而神圣的血统,用洁白的心灵和独特的体验,写出一首首传唱不朽的诗歌,这些诗歌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留存,进一步诠释了他是藏族历史上伟大的民歌诗人,他为心中的佛而超度百姓,为梦中的诗而流芳百世,潇洒而恒久如常,多情而才华横溢,他的诗现在已经流传于世界各地,甚至卷起了“仓央嘉措”热,虽然他只有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但他留给世界的,是青海湖一样的博大而清澈,青藏高原一样的永恒和不朽。
他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仓央嘉措。他的家中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注定难以接受。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酥油茶给了他梦一样的香甜,大草原给了他诗一样的灵魂。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在桑结嘉措等大德高僧的悉心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已经很深。二十岁时,他不愿任人摆布,不愿做佛堂的傀儡,不愿成为世俗的“活佛”,也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牺牲品,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他看惯了勾心斗角,看惯了虚伪与残忍,他对“教规”的叛逆由来已久,他没有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于是,我们不能不想起柳三变,那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著名词人,那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多情公子,那个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的“柳公子”。他的身世,他的追求,他的遭遇,与仓央嘉措相比,自然没有什么可比性。同样的才华,同样的境遇,一个是文学奇才,是“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的风流公子,是拿青春赌明天的主;一个是“雪域之王”,是万千信众膜拜的圣人,是“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安得能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活佛,他们都有流经万世的不朽诗作,但他们之间的境界和追求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仓央嘉措对爱的追求是坚贞的、执著的,他有美好的初恋,可这只娇艳的花朵早早就被夭折,是“道德大师”第巴一手策划的。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那份懵懂的情感,在内心烙上深深的印记,“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你想或者不想,那个梦中的她始终就在心里,心中的荡起的涟漪,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去,却因时间的久远而恒久。仓央嘉措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第巴独掌大权已久,达赖喇嘛只能作为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在布达拉宫里,他是活佛;在拉萨的酒馆里,他是浪子。在他孤独寂寞的夜晚,他邂逅了仁增旺姆,一个具有俏丽容颜,具有婉转歌喉的美丽的姑娘,旺姆的出现,仿佛让活佛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春天,沉眠已久的爱之花,破开了蒙蔽多年的尘埃,让活佛沐浴在爱的温暖里。然而,贵为活佛的他,同样没有拯救这个女人,没有给一个美好的未来。在第巴知道这件事后,以最大的丑闻为由,偷偷处决旺姆,使他的心又一次被掏空。他写下了“东方层峦叠嶂,山顶缭绕着云烟,那可是仁增旺姆,为我燃起的神香。”,以表达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他深深感到,他这个“佛爷”的头顶不是蓝天,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第巴手里,他看到的只是巴掌大的天空,在心灰意冷之时,他依然选择失却菩提路,拒绝接受格鲁戒,而是愿意成为拉萨街头的翩翩浪子。是的,他尘缘未断,他不需要堆砌如山的金银,不需要万人膜拜的虔诚,不需要熠熠生辉的佛爷的宝冠,他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善良的、无遮无拦的心。
于是,我们仿佛看到那些匍匐在山路上以十万个长头为追求的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六世达赖潜心研读佛法弘扬善念的背影,仿佛看到了活佛为数以万计的信徒摸顶祈福的场面,那是活佛“独坐在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的胸襟和胆量,那首流传至今的名篇《那一世》: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正如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的那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也正因为如此,不管“红宫”有无仓央嘉措活佛,他谜一样的身世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让众多的人们争先传唱他的情歌,他是传奇式的佛祖,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历史给他什么样的评价,他始终活在受众者的心里。在藏传佛教中他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这就是佛在心中的最好例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