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浦记-序二 一个人的袁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至今还记得初读建华文章时的惊叹,我不敢相信一个整日与公文为伍的人,竟能写出如此至情至性的散文。其后建华凡有散文,都会与我分享,有时还会在发表前让我提一些建议,这让我十分感动。这次邀我为《袁浦记》作序,虽然感到很大压力,但还是欣然领命,以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身份,写一点儿读后的感受。

    《袁浦记》是一本关于故乡的书,是作者在人到中年之时回望故乡的记录,也是对晚辈娓娓道来的讲述。许是因了回望的缘故,又许是因了晚辈这一心中特定的读者,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到十分安静,不知不觉中便摆脱喧闹尘世而进入作者的“桃花源”。每每捧起,都不禁让我想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边城》,想到汪曾祺的《故乡人》,悠闲恬然的节奏,朦朦胧胧的美感,不疾不徐的述说,以及文章中那不可或缺的水,简直像极了。作者虽不能常回生活了二十年之久的故乡,而且故乡也即将因拆迁而消失,但是,它却会永驻于作者心中,历久弥新。书里的人、事、物,一定会唤醒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共同回忆,可是,那独特的经历与丰富的感受,却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这个叫袁浦的地方,是作者一个人的袁浦!

    从一名语文教师的角度去看待这本书,有许多精妙之处正是现在的学生所缺乏的,而这些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点练习的地方。

    作者对细节的洞察和表述是独特的。现在学生们写作文,基本上都知道立意要高,但就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根源就在于缺少对生活的发现,缺少对细节的观察,缺少生动丰富的词汇。《草舍雀白》与《田野父亲》两篇,早在前年就拜读过。那时我正在教高三,带着学生练习记叙文,进行描写的练习,愁眉不展之际,读到这两篇“范文”,激动而又兴奋,征求作者同意后,印发给学生畅谈感受。几乎所有学生都注意到了《草舍雀白》中作者写谷袋背在母亲身上的那个片段:“读中学前,我做母亲的助手,揪住谷袋两头,半蹲以膝顶袋,拔起麻袋,借腰和肩的力量抱起。母亲把身子弯下,我把谷袋架母亲身上。”作者用“揪”“蹲”“顶”“拔”“抱”“弯”“架”七个动词,如慢镜头般将这一瞬间形象清晰地呈现在每位读者面前,如临其境般,厉害!有的学生甚至现场模仿了起来。这与其说是作者描写功力之深厚,不如说是对生活观察之细致,体验之真切。书中这样的文章、这样的细节随处可见,真是学习描写的好范本!

    作者的语言,质朴自然,干净洗练,近于白描;喜用比喻,且比喻别致而精准,如《天可怜见》中描写烛光:“烛芯的光焰,是两枚菩提子,圆圆的,底端像金黄的花萼;顶端圆润的光焰收起来,用墨笔勾勒一下,是写意山水的余韵,缭绕在屋顶。”我仿佛看见一个少年出神地凝望着那微微摇动的烛光。再如,《归兮浮山》中描写父亲的手:“左手大拇指弯四十五度,骨节像山一样挺立,消瘦的手背,血管像输油管道自然延伸,四指苍白、无泽。”写出了父亲一生的劳碌,也写出了父亲去世前的瘦削,以及作者的心疼。比喻这一修辞,除了让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外,我认为,它本质上还表现了一个人内心的感性与诗意,恰如作者是一位性情中人!

    作者的语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简短,多用四字句。如《田野父亲》中“小青蛙揉揉眼,把了方向,飞跃而起,劲射出去。蚂蚱一蹦老高,像个皮球,连弹几下,终于停住。菜花蛇动动脑筋,吐下舌头,昂首伸颈,找好去路,一溜小跑,游荡开去。……一众生灵,各持己见,竞相发声,忙碌起来”,四字句排列其间,节奏短促,不失生机与欢快。作者说要将一种老的形式复活,这是一种极高的理想,可见作者内心对传统事物的热爱。说到这儿,还要提到一点,这是我在现当代作家中很少见到的一种表达,作者在提到时间时,很少用西历,多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如乙未年、丙申年,读来古朴文雅,这是否也表明作者内心深处对古物、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呢?一如作者喜欢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此外,如果你细细观察,会发现作者的文章无论篇幅长短,在结构上很少有五行以上的段落,而是以三到四行居多,这种结构,犹如闲暇时的散步,轻轻地,缓缓地,悠哉游哉……我想,这也是此书读来让人安静的原因之一。

    说实话,我并非因为这些特点而喜欢作者的文章,而是喜欢作者的文章才发现了这些特点。愈发感觉,任何一个文学写作者,都不会先确定哪种结构或哪种语言风格再写文章,一定是心中有话想说,有情感要表达,才会为这些话、这些情感穿上合适的衣服,与人见面。

    《袁浦记》这本书于我而言,最宝贵之处,首先,在于它在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素材与学习范本,也为我提供了一份真实而独特的教学资源。其次,作者与这本书,让我对作品、作者、生活这三者的关系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与感悟,所以,当我再为那群即将成年的中学生讲评作文、和他们一起分析作品时,我一定会和少年铁儒们首先交流这些内容。

    作者自称是“一名人到中年,仍有那么一点热情的老中学生”,《袁浦记》的成书,“热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这份热情,一个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的人,才会用短短一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袁浦记》四十余篇散文的写作。这份热情,有作者对读书写作的热爱,有对故乡永不忘却的纪念,更有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言大爱,扉页上“送给少年铁儒”六个字,意味深长!

    归根结底,这份不老的热情,是热爱生活,是诗心不泯的体现。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此生活,诗意地栖居,从繁杂单调的生活中突围,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申英利

    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