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今天我们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待了几乎一天。我们乘坐小舟穿梭在狭长的小巷里,真有一种“水在城市,还是城市在水中”的恍惚。城市里教堂众多,而且建筑风格杂糅,非常独特,不愧是各种文化碰撞之结果。
来这里的游客众多,今天大部分还是中国旅游团,可能是国内放十一长假,很多人来威尼斯玩。这座城市由人工建筑的很多岛组成,岛屿之间有桥连接,它们纵横交织,展示水上城市的独特魅力。威尼斯现在已经成为欧洲旅游中心,吸引了许多其他大洲的游客。晚上我们星夜兼程地赶到奥地利的边境小镇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它是奥地利西南部蒂罗尔州的首府。这座美丽的小城位于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意为“因河上的桥”。该地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建筑风格独特,地方民俗文化浓郁。这座安静祥和的小城吸引着八方游客。
2015.10.1
因斯布鲁克
2.慕尼黑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我们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历史上有名的城市。山上的青松很多,挺拔高耸,绿草茵茵,小河清澈碧蓝,山谷的白色红顶房子格外耀眼。市中心带有教堂风格的市政大厅很是吸引人们的眼球。近两天,慕尼黑举办的啤酒节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爱好者。我们中午品尝了德国著名的猪脚饭和传统啤酒,甚是惬意。
2015.10.2
慕尼黑
3.中国人的新国民性
最近,在国外碰见很多中国旅游团。现在国家很多地方经济发达了,很多中国人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父母也跟随孩子来国外游玩,有的是小企业老板,挣了点钱,于是报团出国旅游。这些人很有意思,给别人鼓吹自己的资产有多少,或者装作自己很懂英文的样子。比如有的中国人见了老外就只会说“Thank you”,在宾馆点菜也不请懂英语的中国人翻译,自己用中文或肢体语言表达,常常弄得老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让老外笑话。一些中国人在国外过马路,见了红灯也不停,一群人就排长队硬闯过街道。有钱没钱都装有钱,会不会英文都装会英文,有无知识都装很有知识,这就是很多在国外旅游的中国人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还有,一些中国人见了名牌店,就蜂拥而入,有的人把那些名表全试了一遍,就是不买。近些年虽然中国经济发达了,一些人的确有钱了,但是中国人整体素质提高不多,需要在文明(礼仪)教化方面下功夫,提升国民的整体形象。中国人在国外更要谦虚诚实,不虚伪,不装腔作势,不能有钱就任性得不得了。
2015.10.3
慕尼黑
4.莱茵河畔的小镇
德国的莱茵河是德国人的母亲河。我来的小镇位于莱茵河畔,此小镇的房屋据说在二战当中没有受到轰炸,保存完整,小而漂亮。山坡上的葡萄漫山遍野,装饰着这个美丽的小镇。我们坐船在河上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2015.10.4
莱茵河畔
5.雨中登雅典卫城
10月4日,我与朋友在雨中登上雅典卫城,一眼就看到了帕特农神庙的残垣断壁,它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依然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古希腊文明的强大。我站在卫城上,环顾四周,只觉豁然开朗;城下的民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心中极为震撼。山顶上的石块和断柱都是原来建筑的一部分,由于风雨侵蚀、战火摧残而无序地堆放在一起。希腊乃西方文化的源头,从这里发端的民主制度、科学精神以及自由思想都对欧洲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5.10.4
雅典卫城
6.抠门的中国房东
相比英国本土房东,中国房东更为抠门。一个牛津朋友说住在中国房东家里,冬天能把人冻死,因为房东几乎不开暖气,非到把人冷得无法忍受,房东才会开暖气,而且房东自己不住在出租的房子里,他把暖气的开关都锁了。很多中国房东都在逃税,让租户拿现金交房租,而不接受银行转账。中国房东是非常精明的,也是最不相信租户的人,他们时常偷空检查或暗访。而老外房东,一旦将房子租给别人就非常信任他们。这位朋友说,每当他被冻得感冒了,心情烦了,看到房东偷偷摸摸地检查房子时,就觉得房东的行为让人恶心。
2015.10.15
牛津
7.欧洲小国有大家
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算是欧洲的大国家,而瑞士、荷兰、比利时都只能说是袖珍小国。欧洲国家似乎有点小国寡民的特点,这可能与古时的希腊城邦有关。当时的欧洲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认识还不清楚。欧洲从最初不发达的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域,很多艺术大师、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在这里诞生,并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5.10.16
牛津
8.牛津街上的小贩
牛津街头,一位穿着朴素的妇女在出售木质的勺子、铲子等厨房用品。这些物品非常小,而且都是她一手做的,她边卖边做,也不爱说话。她把做好的物品都摆放在一个小桌子上,并在上面标上价格。在人来人往的牛津大街上,很多人驻足观看这些传统的手工制品,也有一些买家在仔细端详这些手工制品。这位妇女总是在忙碌着,却显得很从容。尽管木屑落在了地上,显得很凌乱,但是没有人去干预,似乎大家都知道这便是她的生计来源。
2015.10.17
牛津
9.牛津的秋
牛津的秋天不像国内的秋天,没有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景象,反而呈现一片阴郁和肃杀之气。尽管牛津浓密的树林在秋天呈现红黄绿等不同色彩,每一处配上特殊的建筑都是一幅迷人的画。然而,这些都难以抵挡整个天空的阴郁。在牛津很少能看到太阳,缺乏阳光普照的万物尽管也很美丽,但呈现一种残缺的美,让人的心也变得阴郁。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对阳光是渴望的。尽管在工业化时代,人们衣食无忧,但阳光仍然是不能缺少的。有阳光的地方也能让人有愉悦之感。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阳光!
2015.10.19
牛津
10.大国崛起受欢迎
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0月19~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访问将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次,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英国女王似乎很早就做好了接待部署,期待着习近平主席的到来。10月16日,英国伦敦,仪仗队进行排练。18日,伦敦街头出现喷有“美丽中国”的出租车,达50辆之多。今天,19日,胡德子爵将作为英国女王的代表,在希斯罗机场迎接习近平主席夫妇。明日,即2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将会见英国女王,之后,乘坐皇家金马车,前往白金汉宫与女王共进午餐;下午前往西敏寺,将在英国国会发表一场公开演讲;晚间,习近平夫妇将出席英国国宴,与女王碰杯,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将共同出席。21日,习近平主席将前往唐宁街10号与英国首相卡梅伦进行正式会晤,并参加在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举办的中英商业峰会。22日,习近平主席将在卡梅伦的陪同下访问曼彻斯特“城市足球集团”。23日,习近平主席访英行程结束,届时首相及王室代表将在机场为习近平主席夫妇送行。
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备受英国关注,正是因为中国的崛起与强大,才使得大英帝国的国王能盛情邀请、热情款待我国主席一行。如果是一个贫穷落后国家的首脑,我想这种款待是要打折扣的。遥想19世纪,中华帝国羸弱不堪,任人宰割,国家和人民的尊严都丢失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以经济大国出现在世界舞台,这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骄傲。由于自己恰好身在牛津访学,就更能在异国土地上感受到祖国强大后受人尊敬的那份荣耀。
2015.10.19
牛津
11.沉迷于西方文化
自从假期游历西欧十国之后,我对西方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从最后一站希腊的卫城下来,我一直思考着西方的文化特质。最近,看见牛津大学的各种建筑,我也总是在思索这些建筑所代表的那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于是,我找来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进行研读,终于对西方历史发展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分分合合的较量、异民族的入侵,以及后来教主与皇权之间的纠葛都是西方历史的主旋律。其实,从西欧历史来看,东西方在航海业发展之前就已经通过战争、贸易进行交流,只不过海上道路的打通加快了人类交往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人类新一轮的灾难历史(殖民史)。有时,坐在牛津大学法学图书馆里掩卷长思:来牛津是访学,访学不只是写一篇SSCI文章吧,更主要的还是静心思考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和历史,这可能从长远来看更为重要。人有时需要抛开功利之心,去经历或感悟一些表面上看似“无聊”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最有价值,而且一定会在日后的某个时机呈现并影响自己的发展。
2015.10.20
牛津
12.在街上扶起一位摔倒的英国老太太
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商业街那一块,走在前面的一位英国老太太忽然摔倒了,可能是地上什么东西绊了她一下,我立即上前搀扶她。老太太大约有80岁了,我问她:“你还好吗?”(“Are you OK”)她说:“没事,我很好。”(“I am OK.”)我扶她的时候,另外一个英国中年人也来帮她,问她感觉如何。这位老太太说,不碍事。老太太对我们说完“非常感谢”之后,慢慢走了。事后回忆自己的行为,当时自己也没有多想就上前去搀扶了。在英国我不知道是否有讹人的老人。当时老人很客气,对我说了好几次谢谢。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一个中国人匆忙去扶摔倒的外国老太太,很多人都觉得不错,向我投来“称赞”的眼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
2015.10.22
牛津
13.国内导师来牛津
国内博士导师李教授这次随习近平主席访英,他在忙碌之余来牛津看他刚上大一的外甥,于是我们就见了面。我去火车站接他,由于火车晚点,我一直等到下午4点。我们一起在牛津的沃德斯通书店和布莱克威尔书店为李老师买了很多有关发展研究的书籍,就匆匆忙忙地赶去莱德马格兰特大厅(Lady Margaret Hall)见他的外甥。由于导师赶着回伦敦,他没有和他外甥交流几句就打车赶往火车站。我们简单地吃了点饭,就送导师上火车了。能来牛津也多亏了李老师的极力推荐。我本来打算去美国的密苏里州立大学,李老师说不要去那个学校了,推荐了牛津的导师Barbara,我就很幸运地来到牛津,并且有幸跟随Barbara学习一年,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遇,十分感谢李老师的推荐!
2015.10.23
牛津
14.牛津博士也“愁”就业
昨天在社科图书馆,遇到一个社会系的中国博士生,他快要毕业了,最近在英国找工作,主要围绕铁三角“牛津—伦敦—剑桥”在找,但他感觉机会很小。我建议他回国发展,他想进北京大学,但是国内以量化指标来衡量学业,他一篇SSCI文章都没有,只有几篇不在核心或CSSIC期刊上发的中文文章,我对他说那你可能很难进北京大学。他也在发愁,是在英国找工作,还是回国呢?这些精英学生(他在北京大学读的研究生)都想回母校做事,不过最近几年出国读博士的学生太多了,国内那两所名校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教师人数已经趋于饱和。他们也不愿意去国内其他高校就业,所以说这是一种相对的就业难,原因在于他们要求较高,眼睛只盯着国内著名学府。
2015.10.28
牛津
15.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参会
早晨6点,牛津下着蒙蒙秋雨,我冒雨赶往汽车站,因为要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参加以“Future of the Rural World? Africa&Asia”为主题的研讨会。这个主题甚是吸引我,我非常期待能与他们讨论中国农村发展的问题。会上有许多著名的教授,他们有的来自亚非学院,有的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有的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亚非学院院长Baroness Valerie 以及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Michel Hockx、社会人类学系系主任David Moss 也都前来助阵了。会议主要讨论非洲和亚洲农村的未来发展走向问题,以及是否有特定的路径可以延续。参加者也有来自印度的专家,他们都参与了激烈的讨论。从与会者分享的主要内容来看,非洲和亚洲的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相同的问题,譬如农村人口流向都市、农业生产出现下滑、农村社会出现人口过疏化、农村社会管理面临困难,等等。这些区域的农村在未来不一定很快全部被城市替代,而可能面临新的转型机遇。当然,国家的国情千差万别,要寻找一条适合每个国家农村发展的道路实在太难了。这次我非常幸运地和David Moss教授聊了片刻,在读博士期间,我就在看他的书籍和文章,并对他十分敬佩,今日有幸在伦敦大学见到他,心里甚是高兴。最后,我向Peter Ho教授和David Moss教授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他们能莅临“西农国际发展讲坛”,他们竟然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2015.10.30
牛津
16.愉快的万圣节
万圣节是西方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被称为“Halloween”,辞典上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也被称为“鬼节”,据说这最早起源于古代凯尔特民族祭祀亡魂、祭拜祖灵及神灵以祈求平安度过严冬。
如今在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当作相互取闹、扮演鬼怪的好时机。南瓜灯、面具和化装服是万圣节的标志,孩子们在这一夜也会尽情地玩闹。昨天在伦敦和牛津街头,到处都能看见学生穿着化装服、戴着面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非常热闹。
2015.10.31
牛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