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十一月 专心学术,心平如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欢送牛津同行归国

    晚上,和几个朋友欢送一位即将访学回国的同行。我们在山地公园路(upland park road)一个教授的住所准备了饭菜和酒水。团聚中,大家聊着访学期间对牛津大学的感受,其中得到大家共同认可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二是缓慢的生活节奏;三是惬意的生活环境;四是安静的小镇生活。

    很多学者都希望能多停留一段时间,好好享受快乐时光。但是,访问学者毕竟是牛津的匆匆过客。这位朋友说,就让这一段美好的时光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美好的回忆。身在异乡的我们,团聚时刻吃着中国饭菜,聊着各自的感受,并且有不同学科的学术思想碰撞,这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2015.11.1

    牛津

    2.安心做好一件事

    最近看到同行纷纷回国,自己也有点坐不住了。今天下午在图书馆,心想:自己的牛津访学生涯也即将结束,要好好珍惜这段时间,不求多做事情,把导师这篇综述写完,也就够了。不必求多,只要每天做一点,把文献核对好,把综述的翻译理顺即可。始终以一种积极平淡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无疑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2015.11.2

    牛津

    3.牛津导师多样化

    和其他访问学者在一起交流,我们聊到各自与导师的互动频次。有的是开学见过一面,结束时见一面;有的是一周见一次;有的是一个月见一次;有的是三个月见一次;有的是半年见一次。一般来说,与访问学者见面次数频繁的牛津导师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本地教授一般不会一周与访问学者见一次面。当然,见面次数也与学科有关系,有的理工学科需要短时间与导师讨论,有的人文社科则不需要短时间见面。

    总之,与导师见面次数越多,受益则越多。

    2015.11.3

    牛津

    4.带几位朋友游牛津

    昨晚,牛津一位访问学者告诉我,在雷丁大学培训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处处长要来牛津学习参观一天。我们今天上午见了面,在成都映象吃完饭,就去一个古老学院参观了。大家兴致很高,对这所有800年历史的大学赞叹不已。由于他们下午要赶回雷丁大学,所以在牛津只能停留3个小时,大家都觉得没有游完牛津,甚感遗憾。但不管怎样,在异国能碰见同事,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

    2015.11.4

    牛津

    5.给学生写读博推荐信

    学生李卓要申请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发信让我为其写推荐信。我思考了一下,觉得李卓的确有读博士的潜力,于是提笔写了如下的推荐信。

    李卓自跟随我读研究生以来,刻苦读书,勤于思考,专于学业,多次带队赴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学调查经验。在田野调查和大量读书的基础上,撰写了数篇学术论文,并且应邀参加“中国社会学年会”。这些研究阅历为其进一步读博奠定了基石,加之其研究潜力很大,研究热情很高,希望教授能给予其读博之宝贵机会。

    现在通信实在发达,远在牛津也能很快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2015.11.5

    牛津

    6.周末确实有点无聊

    在牛津,周五、周六晚上很多英国人都在酒吧里聊天。而很多中国学者只能待在家里做饭,然后继续看书。在这种大家都在休闲娱乐的大环境下静心读书真是不容易。所以,我周六下午都去打羽毛球,至少能和很多中国人边打球边聊天。但周日就得去图书馆打发时光了,继续读书,查资料,以便让无聊的周末很快过去。有时候,很羡慕回国的老师,每个人都是来的时候高兴,回去的时候更高兴,中间一段时间是最难熬的。

    2015.11.6

    牛津

    7.烟火节

    在英国,烟火节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据说,1605年,一个名叫盖·佛克斯的人想在11月5日炸掉英国议会和国王,他为此准备好了很多炸药,但正当他要点燃炸药时被发现了。为庆祝这个阴谋被识破,11月5日就成了烟火节。最早人们围着篝火跳舞庆祝,后来加入了放烟火的节目。放烟火意在驱除邪恶、祈降福祉。因此,牛津这几天晚上都有人在家门口放烟火。19点,牛津在海丁顿的南部公园举行大型烟火活动。在18∶50时,我们从布鲁克斯大学的运动中心打完球回家,看见公园旁边人山人海,人行道被挤得水泄不通,很多英国人带着孩子在等待看烟火。真是人声鼎沸,甚是热闹。

    2015.11.7

    牛津

    8.儿子也盼我早日回国

    今天与儿子在网上视频聊天,我发现我不在国内的这一年,他的确长大了,也懂事了。儿子在电话里向我了解几个欧洲大国的首都名称,对我回国也表现得非常期待。我告诉他我的航班日期之后,他说,他会和妈妈去咸阳机场接我。在牛津访学的这一年,周末的无聊时光我只有通过与亲人聊天获得一丝慰藉。与家人一起度过周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2015.11.8

    牛津

    9.平常心对待

    每天做点事情,不要让自己压力太大,很多事情不是人力所能为的,要人力、时运和机遇等具备才行。就如发SSCI文章一样,费力费时,且需要贵人相助,发表的可能性才大一些。我在导师的协助下冲到第三关已经不易了,所以不能着急,此时需要心静气和,以平常心待之,切勿为之茶饭不思、伤心劳神啊!在访学期间,我也要学会享受牛津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调。

    2015.11.9

    牛津

    10.无聊时下载资料

    有时候,长时间在图书馆里坐着,就不想看书了。于是我就下载一些有关农村发展的文章存在电脑里,以备回国上课时用。在这里,如果不是在图书馆,而是去外边,下载一篇文章需要10英镑左右呢,要是下载一本书更贵,大概100多英镑,所以西方有句话说得好——“知识就是金钱”。导师今年出版了一本书,标价110英镑,我买不起,她也送不起,于是只能发给我电子版读。因此,趁着访学的机会,我要多下载些英文资料,这也是访学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吧。带着资料回国,也是访学的主要成果之一。

    2015.11.10

    牛津

    11.思念孩子的中国学者

    近期,发现很多中国学者在图书馆的门外和家人视频聊天。很多学者放心不下家里的小孩,每天都要通过视频聊天,看看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这大部分是女老师。她们的心被孩子紧紧揪着,因此很难静心做研究。有一位女教授来了不到一个月,就对牛津不新鲜了,觉得整天一个人好无聊,天天盼着和家人视频通话,才能使得一天的时间稍容易地过去。有一些中国学生,住在一起,一起做饭,一起周末逛街,一起听讲座,这样似乎能好一点,至少不是很孤单。作为男性的我,便把图书馆当作自己的办公室,每天坐在图书馆里,心里不着急,也能安心地做事情。真心希望这些朋友能多去图书馆走走,这样时光就不知不觉地溜走了。孤单是心理现象,住所也有很多老外,孤独是大家交流不充分、不深入造成的。

    2015.11.12

    牛津

    12.安慰法国室友

    外媒报道,法国巴黎市中心13日发生多起枪击爆炸事件,已造成逾百人死亡。据美联社和欧洲新闻电视台(Euro News)11月14日消息,恐袭已致129人死亡,352人受伤,其中99人受重伤。

    在法国巴黎的检察长新闻会上,法国官方确认了受伤人数较多,其中99人重伤。巴黎检察长称7名恐怖分子已经死亡,其中包括1名没有任何犯罪前科和记录的恐怖分子。由于有恐怖分子来自比利时,法国也已经和比利时反恐部门建立了紧密联系。

    11月13日,震惊世界的“巴黎惨案”让人们发现,恐怖分子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室友艾玛是一位来自法国的交换生,她昨晚都没有睡好,担心在巴黎的家人的安全。今天一大早,她就问我是否知道这个消息,我说早上听BBC已经知道了,并问她的家人是否都安全,她说都挺好的。恐怖组织的袭击殃及平民,恐怖袭击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都担心的问题,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于这个话题都是有发言权的,就这个话题的讨论也能把不同国籍的人们凝聚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认知。

    2015.11.14

    牛津

    13.匈牙利室友入住

    周末的清晨,海风吹来,大雨滂沱。隔壁搬进了一位匈牙利人,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叫Milan。我们聊了一会儿。他说,他大学毕业之后就来牛津工作,在机场的工业园当经理,属于中层管理人员。Milan 40岁左右,尚未成家,与3个侄子住在一起,他的3个侄子也在牛津工作。现在他每天开车去单位。从交谈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十分腼腆的人,不爱说话,很有礼节,不像有些年纪轻轻的英国人一样不可一世。也许这些外国人来到英国,都有一种谦卑的态度,为的是能长期在英国工作,在英国生活,最后让自己的后代也融入这一国度,与英国当地人世代生活下去。这也许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拼命工作,积蓄资金,以便能购置房产,让世代永居于此。

    2015.11.15

    牛津

    14.鼓励自己

    在牛津大学已经度过10个月,因此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了,也已经没有刚来时的兴奋与激情。最近,我发现自己松懈、懒散了不少,于是鼓励自己:很多人都向往在牛津这所神圣的大学殿堂里读书,自己有幸来此,切莫蹉跎岁月,要坚持学习,充实度过每一天。两个月何其短,最后还有一些回国的手续要办,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不多,因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把第三篇英文文章修改完,然后投出去。这是一个挑战,也是提醒自己有事情可做,否则我会很容易懈怠。

    2015.11.17

    牛津

    15.牛津导师的评语

    我在牛津大学的访学快要结束了,使馆在开具回国证明时需要我的合作导师给予一定的评价,我请Barbara教授写一个评价。没有想到,她写得如此详细、具体,而且评价非常高。我都觉得受之有愧啊!评价信的内容如下。

    Professor's Evaluation:

    Dr Zhanfeng GUO, 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Oxford.

    Dr Zhanfeng GUO is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ea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for the period 25 January 2015 to 25 January 2016.

    Dr Guo has been carrying out research into rural urbanization research in India with a view to establishing a comparativist research agenda with China.He also wrote three draft papers in English, with titles as follows: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lessons from Dangjia, an ancient Chinese village";

    "Is CSR a trap for village development? Observations from a Chinese villag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Over and above this work,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 research scholarship, Dr Guo has undertaken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1)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South Asia seminar series (Hilary (spring) Term 2015-and Miahcaeklmas (autumn) term 2015) and other related seminars and conferences in Oxford.

    (2) Collection of a substantial set of further research resources about Indian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the planning and legal framework of British urbaniz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3) Completion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n rural social work in developed countries.

    (4)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of a substantial research repor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an market town, based on 40 years of field research, organized by his supervisor, Professor Barbara HarrissWhite at Oxford University.

    (5) Completion of the reading of relevant books [for example 'The British Empire: Sunrise to Sunset.;‘India Working' and‘Middle India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sum, Dr Guo has worked diligently and well, exceeding both his own plan and my own my expectations for what he would complete during the period he has sp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 am impressed with what he has achieved.

    Date: 17-11-15 Emeritus Professor Barbara HarrissWhite, Professor of Development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2015.11.17

    牛津

    16.去图书馆就不能偷懒了

    午休之后,我纠结于要不要去图书馆。牛津的冬天下午4点半左右天就黑了,而且阴雨绵绵,于是我心里多少有了不去的念头,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决定去图书馆学习。下午在图书馆学习的效率很高,而且精力很充沛。在牛津大学看到那么多青年学子奋发图强,自己不能停滞不前啊!研究如同行舟,不进则退。研究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毅精神,而且要能忍受寂寞和孤独。

    2015.11.19

    牛津

    17.与导师讨论回国后的研究

    在导师去印度调研的两个月中,我们经常互通邮件。她把调研的事情和照片都跟我分享,还一直关心我SSCI文章的发表以及印度集镇的研究综述写作情况,有时也会问及我在牛津的生活状况。能碰见如此负责的导师真是我的幸运!

    今天下午1点钟,导师约见我,并请我在学院吃午饭,边吃边聊。还有两个月我就要回国了,我把自己将来的打算告诉了导师:准备继续在中国研究小城镇的城镇化问题以及集镇的功能,主要想把导师在印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介绍给国内学者,同时研究中国集镇的特点及对未来的意义。导师印度研究中的理论创新与整合研究方法值得借鉴,而导师孜孜不倦的学术研究精神更是值得我学习。在牛津这一年里,虽然我暂时没有贡献出可见的成果,但是一些隐性的收获也许对我的研究有着终生的影响。牛津大学导师的博学、勤奋、谦逊和包容都是我应该效仿的。作为一个教师,研究固然重要,但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大学教师更重要的职责。

    2015.11.20

    牛津

    18.英国人开始为圣诞节做准备了

    牛津的各大超市都已经开始为圣诞节做准备了,每个超市里都布置有圣诞节的元素,五彩缤纷的圣诞树甚是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几乎每个周末晚上,超市都会举行一些特色小吃或特色产品的展示活动,让人们流连忘返。牛津街上越是热闹,我则越是想家,越是感到孤独。每当自己从图书馆出来经过这片热闹的区域时,我总是计算自己回家的时间。毕竟,圣诞节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牛津也不是自己的家。

    2015.11.21

    牛津

    19.找一些人类学书籍看

    在读研究生时,我对费孝通的同学Edmund Leach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发黄的书,正是他写的《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于是我借回了这本书,以便这几天能集中精力研读一下。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类学的多样性(the Diversity of Anthropology);第二部分,人类的统一性(the Unity of Man);第三部分,人性和动物性(Humanity and Animality);第四部分,我认为的人类学(My Kind of Anthropology);第五部分,义务、关系和权力(Debt, Relationship, Power);第六部分,婚姻、合法性和联盟(Marriage, Legitimacy, Alliance);第七部分,宇宙学的某些方面(Some Aspects of Cosmology)。在书中,他对林耀华、许烺光、杨懋春和费孝通的社区研究都做出了独特的评论,可谓经典。

    2015.11.22

    牛津

    20.学院行政人员非常热情

    上午去交叉学科区域研究学院和沃尔森学院开访学证明,两个学院的行政人员都非常热情,态度很友好。有时候,自己也觉得惭愧,尽管学院提供了非常好的办公室,但是考虑到看书和查资料方便,经常去社科图书馆,因此在学院出现的次数很少,可是这些工作人员依然很热情,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也许牛津这样的世界性大学才具备包容世界各国学子的宽广胸怀。

    2015.11.22

    牛津

    附:学院开具的访学证明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ea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12 Bevington Road, Oxford OX2 6LH 19 November 2015

    To Whom it may concern

    Dr ZHANFENG GUO

    This is to confirm that Dr Guo is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ea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12 Bevington Road, Oxford, for the period 25 January 2015 to 25 January 2016.During this period Dr Guo will be carrying out research work and writing papers concerni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and his supervisor at University of Oxford is Professor Barbara Harriss White.

    Dr Guo's Permanent home address is: Room 6-502 West Road of Kangle, Yangling, Shanxi Province, China 712100.His permanent work address is: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No.22 Xinong Road, Yangling, Shaanxi, China 712100.During his stay in Oxford, Dr Guo will be residing at 3 Almond Avenue, Kidlington, Oxford, OX5 1EN.

    Sarah Dewick

    Administrator

    Contemporary South Asian Studies Programm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ea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Tel:01865 284852

    21.既保守又开放的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的学生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他们更容易冲破各种思想束缚。因此,牛津大学也逐步由原来的思想封闭走向开放,接纳各种新鲜事物。

    下面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

    英国《每日邮报》11月19日报道:近日,英国牛津大学女子橄榄球队的球员在与剑桥大学的比赛即将到来之际,在寒冷的天气中,仅穿橄榄球鞋袜拍摄了一系列运动的裸体照片,为慈善和俱乐部建设筹资。据悉,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橄榄球比赛将于12月10日在特威克纳姆市举行。牛津大学橄榄球女队为此次比赛做了精心的准备,拍摄慈善日历时也十分用心,不仅克服了寒冷的天气,还为展现橄榄球的精神而多次拍摄,最终拍摄了13种不同的橄榄球运动照。女球员们此次拍摄的慈善日历将以校友10英镑(约合人民币98元)、其他人12英镑(约合人民币118元)的价格在网上出售。售卖日历所筹得的资金将用于资助贝亚特慈善基金会,帮助被饮食失调、身形、体重所困扰的人,多余的资金将用于俱乐部的建设。

    2015.11.24

    牛津

    22.让房东延长开放暖气时间

    这几天,气温下降到0度,但是英国人都冻习惯了,这么冷的天,还穿着短袖,我却穿羽绒服了。从办公室回到家里,我感觉太冷了,就给房东打电话要求延长暖气开放时间。以前只有晚上6点到7点开放一个小时,等我们都回家的时候,房间已经凉了。今晚我给房东说明了情况,也希望周六、周日延长暖气时间。没有想到,房东欣然同意了。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2015.11.25

    牛津

    23.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即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全国性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这一年度丰收而设的。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据说,1620年,“五月花号”满载英国受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当时正是冬天,很多人饥寒交迫,染病身亡。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新移民学会了狩猎,种植玉米、南瓜,并在来年迎来了丰收。他们邀请印第安人庆祝节日,感谢他们的帮助。

    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休假两天,这一天通常被认为标志着圣诞采购季节的正式开始。加拿大的感恩节则始于1879年,定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

    在英国,民众对感恩节不像美国、加拿大民众那么重视。但是英国人现在也改变了观念,开始重视起来,主要体现在饮食方面。

    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是火鸡、薯蓉、番薯、蔓越莓果酱、甜玉米以及各种蔬菜和南瓜派。很多企业和慈善机构在这一天会将一些食物发给穷人。有人说在中国也有感恩节,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也有庆祝丰收、感谢那些赐予人们丰富果实的天神的意义,另外,月圆象征家人团聚,也表达了一种感恩的心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愿在每个国家都有感恩节,如果每个民族都有感恩的心,那么战争、贪婪、屠戮便会消失不见。

    2015.11.26

    牛津

    24.聆听导师讲座

    牛津的第三学期快要宣告结束了,今天我去发展系听了导师的讲座,题目是“废物经济学”(Waste Economy)。教室里座无虚席,我在其中也充当了牛津大学的学生。这样的讲座回国就很难听到了,它让我又一次感受到牛津大学大师的风范,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气息以及全球化的视野。这些都是刻印在我大脑深处的宝贵财富。

    2015.11.26

    牛津

    25.导师出面质问编辑

    我先后写了约8封信给杂志社,可编辑都没有回复我。我都等了快4个月了,杂志社都没有回复消息,原来他说做完专业化的编辑就接受,我也认真做完了。这次导师也忍不住了,说她给这个编辑写信问问。她的信如下。

    Dear Dr Ryan,

    I was pleased to read that Dr Zhanfeng Guo's paper.

    'The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the case of Dangjia, an ancient Chinese village'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your esteemed journal 'Tourism Management' subject to your reviewing it with a view to final revisions by you.

    I am Dr Guo's Oxford anchor.My own expertise is in the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developme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uth Asia. I am formal mentor for Dr Guo for the period of his research fellowship in Oxford because he wishes to use my 4 decades of work on smalltown India as a base to develop his own future longterm research into smalltown China.

    But I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experience in publishing academic papers and in editing, so I took an interest in his work on the problems of touristdriven development in an ancient Chinese village.

    Is it possible to know what the publication timetable is for this paper?

    I ask because Dr Guo had been led to believe that he would read the rewritten version by the deadline you indicated-the end of September; and we are both hoping that you are both well and not too overburdened with other work to explain the paper's status and timeline.

    Yours with good wishes,

    Barbara Harriss-White

    结果这个编辑立即回信了,而且还挺客气,但是仍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编辑的信如下。

    Dear Barbara,

    The usual procedure is that once an author has submitted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paper it appears on the journal web site as an uncorrected proof. Proofs are then sent to the author, who then checks and resubmits them. Within a few days after receipt of the corrected proofs the article than appears on the web with a doi and is thus in the public domain and can be downloaded by other readers and cited. Hence publication is literally within a few days of the author approving the proofs. The allocation of a volume and page numbers follows quickly after that—generally within a couple of months as today we simply print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of web acceptance. Over 98% of subscribers simply take the internet version of the journal these days! The print version usually arrives about 2 months after the web version—but hardly anyone looks at printed versions now—and each volume is like a book—one reason why university libraries stopped taking printed versions of many journals!

    I have not checked the specifics of the paper—but with Elsevier unlike some other publishers we are simply counting days to publication and a very quick movement to a volume and pagination source.

    Thanks

    Chris

    我真心希望能在该刊上发表,才能不辜负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导师的热情关心。

    2015.11.27

    牛津

    26.出国反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论文

    很多人认为老师出国就不能很好地指导研究生论文了,因为人不在国内。其实,我认为,在国外的访问学者能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原因有三:第一,访问学者本身一个人在国外,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细读学生论文;第二,访问学者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讨论,现在网络工具非常方便,即便远在万里,也可以随时讨论;第三,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也在做研究课题,还可以与外国导师交流学习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方法或研究主题。这些对研究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今日我就与学生交流了很长时间,并且为其论文写了评语。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震泽镇作为苏南城镇化发展的先进代表,在引领农业人口就地市民化方面做出了表率作用。本研究在充分调查震泽镇拆迁安置社区发展与演进的基础上,选择了金阳社区作为典型案例,大量访谈社区各种利益相关方,深入剖析该拆迁安置小区的政策支持、发展过程、社区居民来源、社区管理主体、社区服务体系,以此探索该社区的管理模式与特点。研究发现,这种带有过渡性社区特点的新型社区在社区管理存在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市场化导向不足、安置户社会保障不完善和社区自治水平低、缺乏民主参与等诸多问题。最后,通过讨论传统村落管理模式与这种拆迁安置社区管理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研究认为,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社区管理机制是此类拆迁安置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该研究为深入推进苏南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2015.11.28

    牛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