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给打印机买油墨,为了便宜,我在亚马逊上买了一个,只要9.5英镑,平常牛津商店里黑色和彩色的油墨需要25英镑左右,结果却用不了,刚开始,我以为是打印机的问题,后来才发现是油墨的问题。于是我去牛津那家买打印机的店里咨询情况,他们说,打印机应该没有问题,一定是油墨有问题。于是,我又在该店买了油墨,回到家装上后一切正常。看来,假冒伪劣产品不光出现在中国,它已经随着网购的发展而全球化了。以后网购东西,一定要小心一点了。
2015.9.1
牛津
2.暑假坚持去图书馆
牛津大学的暑假6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12日。在这段时间里,牛津市人不多,图书馆里也没有人气。但是,我每天坚持去图书馆,不过人气不旺,学习效率也会降低。二楼的餐厅关门了,只有自动售货机在工作,下午5点左右,我买了一杯柠檬茶,孤单地坐在二楼的大窗前,望着那条不知名的小河。河上的鸭子自由自在,而我似乎缺少了那样的畅快,也许是被研究所围困了吧。
2015.9.3
牛津
3.马可·波罗的书开启西方人的航海梦
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他曾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到过中国,担任元朝官员。回到威尼斯后,他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其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的游记让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在书中,美丽富饶且安宁祥和的传统中国被马可·波罗这位伟大的旅行家描述得有声有色,令当时落后的西方人向往。据说,这本书深深影响了哥伦布,并激发了他的航海梦。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赞助下,于1492年到1502年四次横渡大西洋,并且成功到达美洲。美洲的发现拉开了西班牙殖民美洲的序幕,也开启了欧洲殖民和掠夺新大陆的历史。马可·波罗的旅游传记也引发了一些人贪婪的掠夺梦和殖民梦,使原本相互封闭的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也给人类带来了一段不光荣的殖民史。
2015.9.4
牛津
4.认真负责的草坪管理人员
雨水充足使得英国的草生长很快,这无疑增加了草坪管理人员的负担。但是,这些工作人员仍然非常认真地将草坪修剪得平平整整,将路边、墙角的杂草处理得干干净净,而且还要把修剪和处理过的草坪用“吹风机”吹得干干净净。就好像理发师给顾客理过发一样,被处理后的草坪看起来整洁漂亮,引人注目。
2015.9.5
牛津
5.位于小卖店内的邮局
有时很难发现邮局的牌子,字很小。一般而言,镇级邮局就是一个在小超市里的小柜台,往往由一个人打理。有的超市主人把邮局工作一肩挑:来了寄信件的客人,他就忙邮局的事情;来了买商品的顾客,他就忙着收钱。总之,显得很忙碌。在中国,邮局和小卖店不能在一个房子里,必须是分开的,而且邮局工作人员不能自己开超市卖东西。这些在西方人这里是可以的。
2015.9.5
牛津
6.牛津九月寒似冬
这几天,牛津的最低气温在9度左右,晚上的确很冷。而国内部分地方此时还是30度。我们很多访问学者直喊冷。有的说,夏天的蚕丝被已经招架不住了。很多人穿上了毛衣,甚至冬天的衣服。可是,牛津当地人似乎并不怕冷,他们反而在享受这种“清凉”,很多老太太都穿着裙子,很多小孩还穿着短袖短裤呢。我已经把秋裤都穿上了,还是觉得有点冷。牛津什么都好,就是天气和饮食让我难以接受。
2015.9.5
牛津
7.盼着回国与家人共度周末
周末,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休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可是对于我而言,一个人不知道该如何过周末。于是去中国超市购物,去书店看看,坐在茶馆里喝杯茶,或者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这都是一种放松。可惜,原来在国内,自认为周末与孩子玩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就开车去办公室加班,现在想来,利用周末的时间加班才是最愚蠢的做法。人生短短数十年,能与家人,特别是孩子共享幸福快乐时光,岂不美哉!虽说对于一人而言时间过得慢,但是我来牛津也快过去8个月了,还剩4个月就可以回国了。想想回国,是何等幸福,何等兴奋,与自己刚来英国时的心情一样激动。人的心情是随着时间和地域而变化的。
2015.9.5
牛津
8.碰见牛津人游行
下午,我准备去趟威宁顿(Wellington)的巴内特屋(Barnett House),熟悉一下线路,主要是为了明天能顺利见到牛津的著名教授Ann,她主要研究政策干预和社会工作。在2路公交车上,我才发现今天车走的路线不对,一开始以为是前方修路,等到了宽街才知道牛津人在博德利图书馆附近的叹息桥(Sign bridge)那里准备集会游行。今天牛津街上的人很多,大家都是为那位令人心痛的叙利亚小难民而来的。那一张照片已经彻底让欧洲人,甚至整个世界的人感到心酸。一个3岁的孩子在移民过程中便失去生命。其实,移民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社会,而英国全民医疗的政策(NHS)吸引了许多难民,这成为难民不畏艰辛来到英国的主要原因。自来英国7个月以来,我经常从BBC里看到其他国家难民不断冲向欧洲国家的新闻,他们可谓冒着生命的危险,带着梦想,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然而结果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他们会遭到驱赶,遇到歧视,等等。
牛津这次游行的时间不长,人数约400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大部分应该是牛津大学的学生,还有很多市民,包括老人和小孩。总之,大家都参与其中。他们打着各种写有口号的牌子,例如“欢迎难民”(Refugee welcome),“牛津欢迎难民”(Refugee welcome in Oxford),“政治也需要怜悯之心”(Let's put our common humanity at the heart of everybody we do in politics),“这不是移民危机,是人性危机”(This is not a migrant crisis. It is a human crisis),等等。很多小孩子手里都拿着“欢迎难民”(Refugee welcome)的小牌子。大家都很有热情地参与。游行队伍从叹息桥一直走到西门(Westgate)门外的广场前,队伍中有人开始讲话,主要内容是移民的权利问题。大家不断欢呼。这位负责人演讲完之后,游行队伍就解散了。很多老人开始用粉笔在广场上写“欢迎难民”(Refugee welcome)的字样,很多小孩也用稚嫩的小手在写,可能有的孩子都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这种政治参与行为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影响,至少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谁也不能阻挡。
2015.9.6
牛津
9.参观科学史博物馆
以下是科学史博物馆的英文简介。
"Th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ouses an unrivalled collection of historic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 the world's oldest surviving proposebuilt museum building (completed in 1683), the Old Ashmolean on Broad street, Oxford. The donation of a collection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to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by Lewis Evans in 1924 promp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hich opened to the public a year later."
"The large gallery contains instruments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physics, chemistry, medicine, microcopy and photography. It also contains equipment from the Marconi collection and archaeological finds from the chemical and anatomical work of the 17th century. The smaller gallery has more domestic items, such as clocks, globes and orreries."
博物馆里人很多,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在参观,细心的家长给孩子认真地讲解,而且有孩子用笔不断记录。这种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科学的习惯对于孩子将来发展很有好处。我也仔细看了一遍,发现有两样来自中国的物件,一件被标为“火钟”(Chinese Fire Clock),一件是“指南针”(Chinese Geomantic Compass),上面写的都是“19世纪”(19 th Century)。我不知道它们的来源,或许是买的,或许是“抢的”,19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弱小的大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侵略的对象。中国的指南针对西方的航海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据说,钟表最早也是中国发明的。这些技术到后来都落后了。希望中国以后能在村级建立一些博物馆,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让子孙后代能看到祖先的发明和智慧,这对于文化传统意义重大。牛津的博物馆很多,英国对于保护传统记忆投入很多的物力和人力,这是其民族曾经能雄霸全球的原因之一。这种以传统为荣、以保护传统为责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2015.9.6
牛津
10.牛津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从昨天开始,牛津两条主要道路,伍德斯多克路(Woodstock Road)和班伯里路(Banbury Road)的部分路段被封锁了,主要原因是牛津延续300多年的狂欢节(St Gile's Fair)要开始了。
St Giles. Fair (also St Giles Fair) is an annual fair held in St Giles., a wide thoroughfare in central orth Oxford, England. It is unusual for an English fair, being held in a major street of a city and blocking traffic for its twoday duration in September each year. The fair is organised by the Oxford City Council with the London and Home Counties section of the Showmen's Guild of Great Britain. The street is closed to traffic for two days each September for this traditional fair. Formerly, the University Parks were also closed at the same tim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y are owned by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rather than formally being public.The fair also extends into Magdalen Street to the south and Banbury Road and Woodstock Road to the north. Since the 19th century, St Giles' Fair has been held on the Monday and Tuesday following the first Sunday after St Giles' Day (1 September). This means that when 1 September is a Saturday, the fair is held at the earliest possible time (3 &4 September); but when 1 September is a Sunday, the fair is held at the latest possible time (9 &10 September), as in 2013.(资料来源:http: // www.google.com)
据说,伊丽莎白一世在圣约翰大学(St John. College)的楼上观看过这个集市。当然,随着时代变迁,这个集市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除了有卖各种英国传统小吃的,还有出售各种标有“中国制造”的玩具的,另外,集市上还出现了很多新型娱乐设施,如碰碰车及不同类型的摩天轮等。这里已经成为青年人和儿童的娱乐场所。不过,成年人、老年人也有玩旋转木马的,他们似乎在重温儿童时代的美好记忆。最引人注目的是,很多年轻人坐在不断翻转的摩天轮上发出狂吼时,街上的人们也跟着狂欢起来。
早上,我看一位老人在玩钱币游戏,他很热情地给了我6个2便士让我也参与体会一下,可惜我没有给老人带来好运。下午,看到很多牛津人在玩各种游戏,我也参与其中,相比外来的游客,我现在觉得自己似乎是“牛津人”了。看到牛津当地人都排队购买一些特色传统食品,我也买了一个猪肉卷(Pork roll),看起来很好吃,吃起来也爽口。听说,这个集市明天还要持续一天。牛津人的这个传统能保持得如此完好,离不开当地市政府和民众的支持。我看到,集市上也有警察在维持秩序。这种集市虽然最早是玩具展览,但现在俨然已成为人们的狂欢节日了,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而且非常享受这种气氛,尤其是小孩。
2015.9.6
牛津
11.拜访Ann教授
早上,我起得很早,吃完早点,就把要拜访Ann教授的文章打印了出来,并且大致拟定了一个和教授交谈的提纲。
我提前到了威宁顿广场的巴内特屋。其实,我真不知道教授是否还记得这次约谈,原本我们只是在邮件上说过。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到了学院,前台人员让我在休息厅等候,她去帮我问教授是否有预约。一会儿,这位热情的前台人员上楼告诉我,教授已经在等候我的到来。她带领我到教授的办公室。教授的办公室很大,里面全是书籍。教授非常热情,她首先问我喝咖啡还是喝茶,我说喝茶,她就忙着为我准备茶了。然后,我们坐下聊天。她说她是苏格兰人,特别喜欢中国,她还带过中国的学生。她认为,中国学生都非常勤奋,学习很用功。两年前,她到过中国,而且去过西安,看过兵马俑,还去了中国农村的很多地方。她的这些经历非常有利于我们的交谈,她听说我来自西安,就非常兴奋地讲她在西安的所见所闻。
Ann教授的专长是研究儿童和家庭社会工作,她的研究思路很清楚,就是要让研究成为影响政府政策的一个因素,为政策干预提供有效的建议。这一点与我的想法非常一致,我们中国的学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影响政府的决策。我向她大致表达了我对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思考,尤其是留守人口研究的逻辑,她觉得要进行对比研究,否则就很宽泛。另外,我邀请她有空闲时间时来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国际发展论坛”,她竟然欣然答应了。最后,她非常爽快地送了一套她自己编著的新书给我,共4本。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西方,由于书价很高,教授一般都不会送书的,可是Ann教授竟然如此豪爽,可能是我们对政策干预的理解具有趋同性和认同性。教授说,等她完成手头的一本书,有空闲时间了,让我再来她办公室聊天。的确,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足足聊了两个小时,由于她下午有会,需要准备材料,于是我不得不离开了。总之,这是一次愉悦的谈话,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2015.9.7
牛津
12.教授送不起新书
Barbara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标价110英镑,没有几个人能买得起。原来她答应送给我一本,今天收到她的来信,说不能给我了,因为有近100个人都问她要这本书,就是11000英镑了,这是个不小的数目啊。于是,她发给了我这本书的电子版。而在中国,我们非常愿意将书送给别人,很多教授甚至愿意花钱买自己的书送给别人,觉得花钱也是值得的。相比而言,我们的书的价格相对便宜。在西方,由于人们更多地考虑环保问题,且纸质书籍的成本很高,所以书的价格相应就定得高一点,政府也鼓励大家去图书馆借阅。所以,西方的图书馆很多,一般而言,镇上都有图书馆。
2015.9.8
牛津
13.巴基斯坦硕士找我当“博导”
来牛津之后,竟然有国际学生找我当导师。我也不知道这些学生从哪里得到了我的信息。其中有一个学生给我写信,竟然要让我做他的博导,而且他的信写得情真意切。具体内容如下:
Dear Professor Guo Zhanfeng,
I am Noshaba Aziz from Pakistan. I have done MPhil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y major was Rural Development from University of Peshawar a wellknown University in Pakistan and in the World.
I'm interested in pursuing PhD at your prestigiou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I hope you don.t mind getting in touch, I would like to inquire if you currently accepting students in your research group for PhD. I have gone through your profile and found that your research areas/interests are well matching to my interest. I can also work on other related topic under your kind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I am solely interested in doing research in PhD under your supervision for spring semester 2016 and all the expense of my research will be sponsor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or twascas fellowships and any other available scholarship at your university or if you have any research funding's so kindly guide me about those too.
I have prepared all the required documents. It will enhance my chances of scholarship if I am able to get the acceptance from you, my detailed CV and research proposal is attached herewith.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time to review my CV.I.m hopeful you will positively consider my application.
I may request you to provide me an opportunity to pursue my higher studies under your kind supervision and having acceptance letter from you will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my application. If you need any other information please let me know, I would be glad to furnish the same.
Regards,
Noshaba Aziz
M.Phil Rural Development
KPK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eshawar
其实,从内心说,我很喜欢这位学生,他所做的研究跟我的研究也极为相近,关注点都在农村发展,只可惜我现在不能带博士研究生啊!于是我给他回信,一方面表达感谢,一方面又表示道歉,并希望他能找到如意的博导,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
2015.9.9
牛津
14.Alex的父亲帮儿子打扫卫生
Alex感冒几天了,比较严重,没有去工作。今天我们去办公室时,他的父亲专程来看他,并且把整个房子的公共卫生都打扫了一遍,生怕产生细菌和病毒。这位西方父亲也是很疼爱自己的儿子啊。我们新房东是中国人,不愿意花钱雇清洁人员,所以房子的公共卫生很差。Alex父亲的行为提醒了我们,以后都要打扫卫生了。
2015.9.9
牛津
15.牛津导师做中国餐为我庆祝教师节
今天下午,导师让我去她家里吃饭。我告诉她今天是中国的教师节,她非常高兴地说,那就做中国餐为我庆祝。
我19∶30到她家,她正在一边看菜谱,一边炒菜。她说,上周印度也庆祝过教师节,但在英国没有教师节。我买了青岛啤酒,让晚餐更带点中国味道。导师做的鸡蛋炒饭非常不错,我几乎吃光了她炒的米饭,对她说好久没有吃到中国炒米饭了。导师做的其他菜味道也很好,只有一道炒白菜,盐放多了,很咸,但是我没敢说。我心里很高兴,牛津导师亲手做了饭菜,来为我庆祝这个特殊的教师节。
饭后,导师说她要去印度做个课题,可能需要两个月时间,11月才能回来。她问我接下来两个月有什么计划,我告诉她,准备研究她的一堆印度集镇资料,并且和她分享了我的印度集镇研究提纲,希望她提建议。
印度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诸如农业技术变迁、乡村社会发展、农村人口发展、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国内对印度的研究多数是经济方面的,对印度的乡村社会变迁和发展关注得比较少。印度乡村研究,尤其是小镇研究值得借鉴。导师Barbara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一个印度小镇跟踪研究了43年,取得非常高的学术成就,影响很大。我打算从农村社会变迁的角度对其进行梳理,具体研究框架如下。
(1)农业技术的变迁
(2)产业结构的变迁
(3)农村婚嫁的变迁
(4)劳动力的流动
(5)种姓与阶层的关系变迁
(6)消费观念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7)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公民社会
(9)教育产业与观念的变迁
(10)其他城乡关系的变迁
这些变迁都是发生在乡镇与村落层面上的。因此,乡镇已经不只是地理学和行政管理层面上的乡镇,还是地理学、行政管理、市场经济、连接村落的一个复杂研究单位。
(1)以镇为单位展开研究,村落的研究成为辅助,拓展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把一个抽象的乡镇研究变成一个关系研究,乡镇与村落的发展关系研究。
(2)理论上的创新(主要是产业聚集理论的修正,改变固有的概念)。
(3)研究范式,研究思路,借鉴意义深远;开启中国乡镇研究的新一轮浪潮,重新发现中国乡镇研究的重要性,挖掘费老小城镇研究的价值。
导师看了我的提纲后说,这个比较全面,就叫变迁与发展,一个印度集镇的变迁与发展——40年的跟踪研究。另外,她说合作社发展不是很好。后来,我告诉她我最近对施坚雅集镇理论的看法:当前,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施坚雅的理论已经受到诸多挑战,尤其是集镇的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变化。她说,这一点非常重要,让我继续努力,争取把它写成文章发表。后来的讨论中,我们提到斯科特的“文明”概念,以及牛津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和费孝通的观点,等等。总之,我们聊的范围很广,这个过程带给我一种莫大的快乐,尤其是我把最近的思考讲给导师听时,她觉得这些想法真好,非常支持我研究中国农村集镇与农村城镇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问题要从印度43年的集镇研究找经验,而中国小城镇发展对中国未来城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发展小城镇要研究印度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不知不觉,我们聊了将近3个小时。我十分感激地向导师告辞,坐上2A公交车赶回住所。这是一次难忘的教师节,更是一次难忘的交流对话。
2015.9.10
牛津
16.去伦敦办理申根签证吃到豆浆油条了
今天我去伦敦办申根签证,需要到法国签证中心按手印以确认身份,具体地址在伦敦爱迪生桥,一楼展览馆18室。据说,伦敦的法国签证由TLS(TLScontact)公司代理,位于西伦敦肯圣顿奥林匹亚(Kensington Olympia)附近。最近的地铁站是肯圣顿奥林匹亚双轨站(Kensington Olympia Overground Station),也可以从肯圣顿高街(Kensington High Street)或者是哈姆斯密斯路(Hammersmith Road)乘坐公交车抵达。
我在诺丁山站(Notting Hill Gate)下车,然后一路走一路问人。伦敦人都很热情,他们有时会拿手机帮我查路线,我很快就找到了法国签证中心。办理完签证往回走时,我看见一间商铺外面写着油条、豆浆、煮鸡蛋。于是,我走了进去,原来这家商铺的老板娘是中国人,她的丈夫是法国人,也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据说她丈夫在中国的法国签证中心干过几年。这里也不单单是饭店,还是一家可以代办多国签证的公司,并且可以为中国人提供翻译等服务。老板娘说,现在公司办理业务所需租金很高,办理的人不是很多,因此生意不是很景气。我为了向她了解相关信息,便花了6英镑,点了一根油条和一碗豆浆,其实也想尝尝中国的传统早点。老板娘说,现在国人有钱,他们都来欧洲旅游和购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经济对世界其他国家影响很大。在伦敦街头到处能看见中国人的身影。
2015.9.11
牛津
17.周末在沃德斯通店咖啡厅看书
周六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从10点到16点,由于我早晨起床晚了一点,去图书馆看书的话,时间太短,而周日图书馆闭馆。因此,我就去沃德斯通(Waterstone)书店咖啡厅看书了,里面可以边喝茶边看书。书店里有很多人,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写东西,有的在聊天。我在这种环境里反而能专心看书,一个人在住所时却读不进去。这也许是因为外面可以让心情放松吧。我在这还可以通过观察、聊天了解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所以说,在英国书店的咖啡厅里看书是有很多好处的。
2015.9.12
牛津
18.通过QQ电话与新研究生见面
今天,我让今年入学的研究生集中在一个有WIFI的地方,给他们讲了新生入学的要求,也提出了我对他们的五点要求。
第一,大家一个月读一本书,月底汇报。
第二,要不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并且要锻炼听说能力。
第三,要积极进取,加强合作沟通能力,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第四,要主动和我交流,有学术灵感要及时记录并且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
第五,要积极参与实地调查活动,从现实中发现问题。
2015.9.12
牛津
19.并非所有西方孩子成年之后都很自立
今天,房东的楼下住进了一位布鲁克斯大学(Brookers University)的学生Ethan,他的专业是戏剧。今天,他的父母亲和妹妹一起来送他,开了两辆车,拉了很多东西。
Ethan的母亲似乎一直不放心孩子,听她说,Ethan是第一次出远门,他在家里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父母帮他安排。因此,关于洗衣机、微波炉如何使用,她都让房东教了孩子一遍,并且临走时还再三叮嘱我要照顾一下Ethan,因为他才19岁。从母亲不舍的眼神里,我看到她对儿子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还是有点不放心。
以前我们都说西方孩子上大学或者18岁以后很自立,其实,现在英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英国家庭最多3个孩子,大部分家庭都是2个孩子,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在家里基本不让干家务,只要把学业搞好即可。因此,这些孩子的自立能力相对下降了。据说,在英国,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反而自立性好一些,因为家长为了生计,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入很多精力,这反而锻炼了孩子的自立性,但是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不是很好。看来,很多英国家长已经很在意孩子的教育了,尤其希望孩子能上好大学,自立性差一点也没有关系。这一点似乎和中国家庭的教育理念有点接近了。不知道这是好的倾向还是坏的倾向。
2015.9.13
牛津
20.再次委婉谢绝朋友的邀请
今天,去中国朋友住所吃午饭,他说我现在住的地方有点偏僻了,他原来的房东最近有一套装修得非常好的房子,他希望我能搬过去住。我们看了马斯顿(Marston)那套房子,有一个非常宽敞的客厅,还有一个漂亮的花园。其他朋友也都劝我搬过来一起住,我当时有一点动摇,但是后来在回住所的路上,我想了想,决定还是不搬了。因为来牛津不是为了住宽敞的房子,而是为了学习牛津博大深邃的学术思想;不是为了看漂亮的花园,而是为了享受牛津教授一堂堂精彩的讲课。有一个能住的地方我就知足了。另外,我们出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感受异国文化,如果全部和中国人住在一起,那如何与外国人交流,如何了解他们的生活文化习俗。不能为了热闹而放弃自己追求的东西,于是我婉言谢绝了朋友。做学问本来就需要自由清净的环境,我突然想起诸葛亮说的“宁静以致远”,这与我们做学问的心境一致。
2015.9.14
牛津
21.在朋友家吃到中国菜
在牛津访学的两位中国朋友,很热情地拉着我去他们的住所吃中国菜。来自江苏某高校的成教授做菜手艺不错,很快做好了六个菜,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真有点过年的感觉。这种异乡相聚聊天的场景真让人难忘。这两位老师都是性情豪爽、性格耿直的人,我是来自西北的汉子,和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加之我们专业上接近,因此聊得很投机。由于和他们聊得很晚,回到住处都快23点半了。
2015.9.16
牛津
22.在国外也有中国人坑骗中国人
一家华人旅游公司为我办理申根签证,并收取代理费用。当时我就告诉他们,早一点办理我的签证。每一次打电话,他们都说没有问题,会尽力为我争取。我也信任他们。结果工作人员根本没有考虑我的需求,把我签证的时间推后了很多天,导致我前往希腊和西班牙的机票和住宿都要取消或作废。于是,今天下午我就一直打电话退这些预订,但最终我还是损失了83英镑,而且被弄得心情不好。最近,我心里一直想着旅游的事,心情也没有静下来,被这些卑鄙的中国人坑害,心情实在不佳。还好,大部分预订都取消了。于是,晚上我和一位朋友去中国餐馆吃饭并喝了点小酒,以消除这种不愉快。有些中国人往往就打中国人的主意,太没有出息了,这种企业不会走很远,它的口碑很差,已经在网上流传开了。希望大家在报团旅游时,要多打听,要留意,要警惕,先问明白,否则就可能会被骗,一方面损失钱财,一方面也影响心情。
2015.9.17
牛津
23.访问学者的微电影
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反映访问学者这一群体的影片或小说。在牛津访学快一年了,体验很多,我真的很愿意为记述访问学者的生活贡献题材和想法。我认为大多数访问学者的心理大致体现为:异域文化的迷茫;国内名利的取舍;想念亲人的痛楚;沟通交流的自卑;写作外文的苦恼;夜深人静的孤寂;异乡小聚的愉悦;受人欺诈的恼怒;陪子读书的辛酸;夫妻同访的浪漫……
在这些人中,有人埋头实验室,有人出入咖啡馆,有人泡在图书馆,有人闷在办公室,有人背包走天下,有人流连于商场,有人贪杯于酒吧,有人厨房展才艺……一幕幕的情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在讲述这一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外复杂的心理变化。如果能把这一题材拍成电影,应该非常有意思。
2015.9.18
牛津
24.加入牛津访问学者羽毛球俱乐部
在老刘的介绍下,我加入了牛津访问学者羽毛球俱乐部。这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娱乐组织,每周来的都是这些人,但人数不定,每一次活动从18∶00开始,到20∶00结束。今晚来了10个教授,包括一个爱丁堡大学历史学的教授,一个布鲁克斯大学的访问学者,其他8个都是牛津大学的访问教授,有计算机专业的,有工程专业的,有社会科学专业的,等等。大家一边打球,一边交流在访学过程中的感受。这个组织非常好,它不仅可以给我机会锻炼身体,而且还可以让我们聚在一起分享交流访学体会,讨论在国外遭遇的各种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在激烈的运动当中,我也打发了周末无趣且孤寂的时光。今天打完球,我和老刘去了一家名叫“米饭”(Rice Box)的中国餐馆,里边的泰式鱼盖浇饭的味道很不错,我们还要了2小瓶青岛啤酒,小酌一下,有种非常知足的感觉。这是一个很愉快的周末!
2015.9.19
牛津
25.在实践中学习英语
在牛津生活,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中学习英语,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这几天订飞机票和火车票,我就用到了很多原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到的英语。有时,订票机构给你一个电话,让你联系某个航空公司,这时你就得快速记下电话号码,不能出错;有时,在订购到西欧申根国家的飞机票和火车票时,英语交流极为困难,尤其读订位代号时,一些国家的工作人员的英语口音很重,很难听得清楚,而且他们还讲得非常快。其实,我们中国人的发音还是很好的。接触欧洲非英语国家的人越多,我对我们的英语水平越感到自信,因为发现英语原来讲得不是很好的非英语国家的欧洲人,也在英语国家里“混”。总体而言,语言还不足以阻隔人与人的交流,毕竟有肢体语言可以弥补这些缺陷。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不是交流的全部。
2015.9.20
牛津
26.与法国博士谈论英国的歧视问题
下午5:00,我在社会科学图书馆的二楼喝茶,碰见了来自法国的Simenta博士,她在布鲁克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是经济学。她在英国读书已经有8年,英语讲得非常好。经济学专业的她对英国的歧视问题很敏感。她说,很多移民在英国的工资是相当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就业部门对学历要求比较高,而这些移民一般都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服务业,做一些又脏又累的工作。这些工作工资很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而且这些移民内部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因为工作少而移民多,这也是他们工资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很难找到体面且高薪的工作。在世界各国,人们都把教育看得很重,毕竟教育是通向体面且高薪的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短短一个小时,我们讨论得很热烈,后来长安大学的刘老师以及来自哈萨克斯坦的Birzhan博士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
2015.9.21
牛津
27.挂个气球迎新生
这几天,牛津的一些院系有新生报到。有的学院在大门口挂一个很小的横幅,上面写着学院的名字;有的院系更为简单,就在学院的外面挂几个气球,意思一下,表示欢迎新同学了。在西方,大家似乎不太注重这些外在仪式,而更愿意在实际行动方面做出成绩。西方家长可能也不在乎这些欢迎仪式,更为看重的是牛津是世界著名学府,自己的孩子能来这里学习,他们已经很高兴了。看来,越是著名的大学,欢迎仪式似乎越简单,没有那么多人为这样一个仪式花费时间和精力、心思。但是,在国内,一些大学在汽车站或火车站打着显眼的横幅接送学员。在迎新方面,中西文化的确有差异。
2015.9.22
牛津
28.在牛津不要把自己当回事
在牛津访学的一个国内教授,是国内某大学的常务副院长。他说,在这边一年,学院也没有人组织吃饭欢迎他。在一些研讨会上,他也希望牛津导师或教授能在会场介绍他,可是从来没有。他说,在国内大学,一个系或学院来了一个访问学者,领导出于礼貌,每次开会都要介绍他。我对他说,那是国内,而这里是牛津,牛津历史辉煌,名人云集,像我们这些处于边缘化的访问学者,在这里的地位其实都不如博士生,因为我们无法完全融入学院,也为学院或系的发展做不了什么,毕竟在这只有一年啊!博士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在这里要学习3~4年,甚至更长,而且学院的发展与博士生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我们找了一家咖啡厅,边说边聊,我劝他:“不要在意自己的教授或院长身份,我们就是牛津大学的学生,这样我们就不会有太多的期望,也不会有太多的期待,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他也认同了我的观点,说:“以后把自己不要太当回事,尤其在牛津大学。”其实,人在哪儿都一样,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否则就会有失落,有失望。不要太看重自己,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一种如天空般明朗的心态,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2015.9.23
牛津
29.参观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最初收藏的是由汉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捐赠的79575件个人藏品。1753年,汉斯·斯隆去世后将他的收藏品遗赠给国会,国会接受了他的礼物。1753年6月7日,国会建立大英博物馆的决议获得国王的御准。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对外开放。
经过250多年的不断完善,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物品种类丰富,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有些藏品非常巨大,譬如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残骸。真不知道英国当时如何将那些巨石圆柱等大型雕刻从其他国家运到伦敦的。据说,大英博物馆里面的大部分物品是捐赠的,且规模一直在扩大,其物品来源涵盖了古埃及、苏丹及古近东、非洲、大洋洲、亚洲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博物馆的中国藏品也是非常多的,大到佛像,小到各种茶杯,其中以瓷器居多,而且都是中国的艺术魁宝。
博物馆对参观者免费开放,而且大门口也没有安检环节,每天去的人都很多。它已经不是英国的博物馆了,俨然成了世界博物馆,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多外国人在这里见到本国国粹,倍感亲切。
我参观完大英博物馆,又想看看大英图书馆,结果图书馆已经关门了。我问管理人员:“马克思的脚印是否还在图书馆?”他说:“已经搬到博物馆了,你可以去那里参观。”他的话是否属实,我不得而知,希望下次探个究竟。
2015.9.25
伦敦
30.不以物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牛津的日子,难免会遇到让人既喜且忧的事情。尽管在发SSCI这件事情上,自己走出了最后一关,但是最终我的文章没有被完全接受。我心中自然不悦,但还是要告诉自己,不要因此感到悲观。访学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即使只处在英国的环境中,也是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收获。作为学者,我告诫自己不可急功近利,要精心读书,研读导师的四十年研究,争取回国前把这件事做完。只要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可,不可与别人比高低,人生的大敌其实就是自己。
2015.9.25
牛津
31.中秋节的欧洲之旅
游轮从多弗(Dover)港出发,平静地在浩瀚碧绿的大西洋上缓缓行驶。我一边喝茶,一边眺望神秘莫测的大西洋,感叹15世纪那些勇敢的航海者。一个多小时后,我踏上法国的国土,英伦三岛上待了九个月,一到法国,我的心灵仿佛舒展开来。法国,被称为欧洲的中国。此时正是秋收的季节,大片农田尽收眼底,一片片的玉米地排列有序,农民的大型机械在田野上驰骋。法国的农村的确很像中国北方的农村,房子的结构和英国房子很不一样,却与中国农村房子的结构很像。而且法国的村庄也类似中国北方的村庄,农户集中居住在村庄里,每个农村社区里有一个高高的天主教堂,这个教堂就是农村社区的中心。难怪国内有很多学者研究法国农村社会发展历史以及法国农业现代化等内容。
晚上,我们乘坐大型游船,在灯火辉煌的夜色里游览了塞纳河,河道的凉风吹得人心寒。晚上的埃菲尔铁塔显出迷人、浪漫的美。黑夜中的塞纳河充满柔和的灯光,岸边的巴黎圣母院、荣军院、奥赛博物馆等历史建筑尽展其美。
2015.9.26
巴黎
32.卢浮宫
早上参观凯旋门和卢浮宫。凯旋门雄伟壮观,浮雕栩栩如生。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后来,它由王宫变为博物馆,面积不断扩大。里面有镇宫三宝: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和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的微笑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流传,经久不衰,让许多游客驻足停留。
2015.9.27
巴黎
33.富足安康的小国瑞士
处于阿尔卑斯山山峰下的小国瑞士十分富足安康。群山包围中的瑞士,自然景色如画如诗,山上丛林郁郁葱葱,牛羊在草地上悠然地吃草,山腰上农户的住房点缀着这如画的美景。海拔3200多米的铁力士山(Titlis)更是人间仙境,山顶上云雾缭绕,云海茫茫,终年积雪,在太阳的照耀下,光芒四射。山上风很大,但不是很冷,站在山顶能看见整个阿尔卑斯山脉。由于雪山比较陡,要乘坐三次缆车才能到达山顶。瑞士的城市里没有什么特殊的建筑,大部分是现代建筑。但是,在瑞士的农村能看到自然风光,很多老旧的房子,没有主人,也没有被拆除,仍然保留着,这也增加了游客的兴趣。
2015.9.29
瑞士
34.意大利第一站——米兰
早上从瑞士出发,一路穿过高山峡谷,来到了意大利的米兰。我参观了米兰主教座堂,它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该教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与新古典式相结合,可谓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教堂的顶端有一尊圣母玛利亚金像,高4.2米,直入云霄。意大利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著名人物。文艺复兴开启了从神本位转变到人本位的新时代。教堂内的柱子犹如天柱一般,难怪花费500多年修建。在英国很多大学,譬如牛津、剑桥,其建筑都是这种风格,多多少少受到了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2015.9.29
米兰
35.到处购买奢侈品的中国人
在铁力士山,97%的游客是中国人,在巴黎的春天百货、瑞士名表店里,到处都有中国人在购买奢侈品。现在世界各地都能看见中国的旅游团和散客。因为中国人喜欢买奢侈品,所以这些名牌店里都有中国店员,他们都讲中文,旨在为中国的土豪服务。
2015.9.30
米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