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六月 琐事思考,见微知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访学就是修心

    修心是访学的最高境界。访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调整好心态,要有包容之心,要有舍弃之志。既然出国了,国内单位上有些事情就不能天天挂在心上,否则这边研究也做不好。人总要学会舍弃。当然,访学期间可以在异国安静的环境里静心思考很多问题。访学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这都会变成宝贵的阅历,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学术体验。

    无题

    夜深人静人无眠,

    开灯又读朦胧书,

    都说四十人不惑,

    为何心事置心间?

    孤孑一身漂泊时,

    时有把酒欲消愁,

    圣贤自古皆寂寞,

    唯有哄得人睡去。

    访学犹如西行难,

    过程艰辛谁人知?

    成功贵在坚持里,

    保持良好之心态。

    善待自己更重要,

    不必在意身外物,

    尽心尽力天地宽,

    搁笔顿觉心舒宁。

    却听三更鸟鸣声,

    合书重入难眠梦,

    不知不觉天拂晓。

    2015.6.1

    牛津

    2.博德利图书馆的罚款

    牛津大学和国内大学一样,凡是读者借书超过日期不按时归还的,是要按照天数罚款的。我借了几本参考书,没有按时归还,大概拖延了半个月。我一直没有收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还书提醒邮件,这也是导致延迟还书的主要原因。当我收到下面这封罚款信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图书馆工作人员默认,借阅者将书丢失了,要求以新书的价格进行赔偿,并且按照过期的时间计算罚款,共计罚款132.3英镑。这是一笔不小的罚款数目。于是我匆匆忙忙赶往图书馆给予解释,说我根本就没有收到还书提醒邮件。他们查阅“已发邮件”,的确发现邮件地址拼写有误。最后,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我归还所借书籍,但是由于超过归还日期,还是被罚了15英镑。

    Bodlenian Social Science Library

    Manor Road Building

    Manor Road

    OXFORD OX1 3UQ

    www.bodlenian.ox.ac.uk

    Fine

    29/05/15

    Zhanfeng Guo

    Wolfson College

    Linton Road

    Oxford

    OX2 6UD

    Invoice

    This is an invovice for the replacement costs of the items of the intems shown below. As the items are seriously overdue we have assumed that they are lost.

    The replacement costs have been debited to your library record and appear under your fines. As a result your borrowing rights have been suspended.

    The replacement costs will be removed from your fines when the items are returned or the replacement costs paid.

    Payment can be made in cash by coming into library, or by card using our online payment service. Please contact the library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ailure to respond to this notice will result in further action.

    £132.30 Total

    2015.6.2

    牛津

    3.访学的几个时期

    兴奋期:访学准备时期是忙碌而又期待的。初到英伦,每天的所见所闻都是一种异文化和己文化的冲击碰撞,充满了新鲜感与兴奋。

    适应期:在英伦已经数月,对于异文化的新鲜感也逐渐消退。慢慢习惯、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迷茫期:孤身赴英访学的日子没有想象中美好,经历了新鲜感和兴奋期之后,每天形单影只的日子让人更深刻地思考生活的意义、学术的意义。

    痛苦期:白天一整天泡图书馆,夜晚时常难以入眠,偶尔夜半惊醒再无睡意。对亲人的思念、学术的瓶颈、异国只身的孤独都让人感到痛苦。

    平淡期:习惯了他国的生活,新奇、紧张、忙碌、独身都已经习惯。平淡地生活,专心于学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松懈期:经过长时间的单调的日子后,开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访学生活,不想再每天只想着学术和冲刺SSCI。感受生活,享受孤独。

    紧张期:在英国的日子已经渐渐进入尾声,感觉时间不够用。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牛津的学术如此博大,剩余的时间要抓紧,好好享受在牛津的一切。

    留恋期:回国的日子近在眼前,快要离开了才觉得如此留恋不舍。这一年的日子,有惊喜,有收获,有失意,有孤单。回首在英伦的一年,感谢这一年的留学经历。

    2015.6.3

    牛津

    4.就算孤独也有收获

    这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牛津,

    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城市,

    就算我做不出什么受人瞩目的研究,

    能在英语语境下体验异国的生活,

    也是一种收获;

    就算发不出SSCI,

    能亲身体验英国文化,也是一种收获。

    因此不能太拘束,

    也不必强迫自己,

    要释放自己,

    尽情享受这一段孤独的日子。

    2015.6.4

    牛津

    5.孤独的时候

    孤独的时候,去walking;

    孤独的时候,去jogging;

    孤独的时候,去shopping;

    孤独的时候,去calling;

    孤独的时候,去chatting;

    孤独的时候,去watching TV;

    孤独的时候,去cooking;

    孤独的时候,去washing;

    孤独的时候,去listening to radio;

    孤独的时候,去reading;

    孤独的时候,去resting;

    孤独的时候,去写日记。

    2015.6.5

    牛津

    6.访学就是静心

    访学其实就是静心的过程。人要静心实在太难了,后面几个月便是我静心的时期。哲人圣人的生活从来都是寂寞的。我们时常羡慕住在深山老林的得道高人,岂不知他们的修炼过程十分痛苦孤独!我觉得访学过程便是一种挑战自我的过程,适应孤独的过程。

    2015.6.6

    牛津

    7.学术为生活

    生活比学术重要得多,

    健康比学术重要得多,

    先学会生活,再做好学术,

    先锻炼好身体,再做好研究,

    学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并非生活的全部,

    学术为生活,

    并非生活为学术。

    2015.6.7

    牛津

    8.在英国,烟草很贵

    在公交车上看到很多小孩买了烟丝,再用纸卷好后点燃了抽。这种情况以前在中国农村很常见,很多农民自己种植烤烟,除了卖掉一些,还要留一些自己享用。在英国,一包烟5英镑,相当于中国的软中华了。这些小孩一般买不起,只能自己卷烟抽,甚至很多工作人员也是买这种烟丝,自己卷着吸,成本低。

    2015.6.8

    牛津

    9.无故被邀击掌

    在去草地散步的路上,一个约10岁的英国小女孩跑到我跟前,问我可不可以和我击掌,我也不知道她为何要和我击掌,只是觉得她很高兴,她妈妈在一边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对着我微笑。我想,这个小女孩今天一定遇到高兴的事情了,否则跟我这个“老外”击掌庆祝啥呢。后来,她非常高兴地跑掉了,我对她说:“谢谢,好好享受你的愉悦吧!”

    2015.6.9

    牛津

    10.英国的电视娱乐节目

    最近发现英国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都是一个人在台上讲故事,故事的话题是关于自己,或朋友,或虚拟的人物。而且话题离不开“性”“脏话”“肤色”“胖瘦”等,都是在自我挖苦或嘲笑别人,以博得观众的欢呼。他们也有类似《星光大道》的节目,请来各种奇才展示绝活。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广告并不比中国少,广告重复率高。

    2015.6.10

    牛津

    11.无题

    晚霞燃遍西边时,

    正当飞鸟归巢时,

    我独坐花园里。

    似乎不愿夜色降临,

    因为夜深人静的时候,

    便是思乡的时候。

    有人说,

    “只要有书和音乐陪伴,

    你的灵魂不会寂寞”。

    但是事实上,

    有书和音乐的时候,

    是我最孤独的时候。

    2015.6.11

    牛津

    12.牛津学生穿着“考袍”

    牛津有专门的“考试院”,学生要穿上“袍子”上考场。这种袍子叫“subfusc”,而且要戴花。按照考试的次序,第一科戴白色的康乃馨,中间的所有科目,都戴粉色花,最后一科,戴红花,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状元,佩戴大红花,象征前途一片大好。据说,考试好的学生,进入前15%~20%的优等生,所穿黑袍的袖子的长短与普通学生不同,以鼓励其他学生积极进取。

    2015.6.12

    牛津

    13.老外的震惊

    很多学者对中国私人住房的产权只有70年表示震惊。他们的观点是花那么多钱买的房子,其实是租的。所以很多人不愿在中国买房子。英国人很喜欢在法国买房子,每到假期他们就离岛去法国家里住上一段时间。

    2015.6.13

    牛津

    14.英国女王的生日是官方性质的

    英国女王的生日是“官方”性的。为女王庆生的活动规模宏大,电视台都会跟踪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6月14日,英国举行女王88岁生日庆祝仪式。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官方生日,同时也是英国的国庆日。而女王的真正生日是4月21日,官方庆祝仪式定在6月是因为伦敦6月中旬的天气比较好。

    2015.6.14

    牛津

    15.蹩脚的中国厨师

    中国和印度的饭菜在英国很受欢迎。英国人吃饭不是很讲究,只要味道不错就能接受。我在一家中国餐厅点了“鸭肉炒面”,结果厨师做成了“虾肉炒面”,原来是我说错了,后来发现价格一样,我就没有计较,拿走带回去吃。结果,那个厨师放的盐超多,根本不能吃。听说,这家餐厅的老板是英国人,但请的是中国香港的厨师。其实,很多饭店都是香港人开的,但是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当然,老外对此有自己的说辞,他们认为,中国和印度的饭菜好吃,是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在做饭上。发达国家的人不愿花太多时间做饭,连煮粥的时间他们都觉得太长,所以干脆在超市买煮好的豆子,放在微波炉里热3分钟即可。他们根本没有耐心等上一两个小时煮好粥。他们也说,中国的菜好吃,但是油多,不利于健康,就像“辣妹”,充满激情,却不宜长期交往;而饭菜就像“妻子”,平平淡淡,却有利于健康。

    2015.6.15

    牛津

    16.以服务为宗旨的公交司机

    牛津的公交车除了有下车按钮之外,靠边停时,还让左前部车身接近道沿,方便人们上下车。另外,公交车上还备有一条长铁板,用来铺在车子与道沿之间,以方便推婴儿车或坐轮椅的人。这些公交司机非常有耐心,遇到推婴儿车或坐轮椅的人,他们会下车铺好长铁板。可见,在英国服务行业,态度非常重要。他们已经把这种服务理念印在大脑里,内化于行动中。

    2015.6.16

    牛津

    17.有病却不给你开药的医生

    一次我胃痛3周了,才约到医生。我去马诺诊所看医生,这个医生用传统的听诊器检查了一下,说:“好了,你可以回去了。”可是胃依然痛,她不给我拍X光,也不给我做CT,医生很少用这些现代仪器,就像中国的老中医习惯了用听诊器。她说,很多人由于饮食习惯不好,都有胃痛的问题,可以不用开药。在中国,估计什么都给我检查了,然后我还得拎着一大包药回去。有一段时间,由于在牛津图书馆坐的时间太长了,我竟然有了轻度痔疮,于是,我专门查找学习了一些相关的专业术语,否则去医院看病,都不能给医生解释清楚。不过,我去看病后,医生听了我的描述,的确轻微,不要紧。她也不开药方,只是建议我多运动,不要长时间坐着,要多喝水,等等。我再三要求,并跟她说,“在中国我就听说英国的痔疮药很神奇,效果很好,很多中国人都买,您一定要开一盒啊”。她终于笑了,答应给我开药。

    2015.6.17

    牛津

    18.大学班主任很重要

    我带的班今年6月毕业,由于从大一开始我就对学生严格要求,四年之后这个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在中国,大学没有本科生导师,但是有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影响一个班级的发展。班主任的人格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其实中国的班主任有点像牛津的导师,学生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班主任聊。今天他们照毕业合影,我在牛津访学不能参加,多少还是有点遗憾,学生要了我的照片,说可以PS上去,我非常高兴,培养了四年的学生没有忘记我这个老师。早上,我给他们写了一封毕业祝福信。

    附:班长发给我的班上毕业学生的相关信息

    (1)学习方面:在本学期专业学习中,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1人,春雨奖学金获得者1人。英语方面,四级通过率达86.7%,六级通过率为60%。

    (2)司法考试方面:本班报名人数29人,A证获得者有8人,C证获得者有2人,通过率为27.59%。

    (3)保研和考研8人,全是985高校。本班已保研5人:3人保研至西安交通大学,1人保研至四川大学,1人保研至兰州大学。

    本班已考研成功者3人:1人考至南开大学,1人考至山东大学,1人考至本校。

    (4)本班考公务员情况:2人考上省选调生;5人进入省公务员面试等最终结果,其中有2人笔试第一;1人考上边防警察;1人成为盐城村干部;最后有2人选择了“西部计划”,其中1人留在延安市共青团。

    (5)找工作方面:1人考入郑州银行,1人进入中国移动,1人进入律师事务所,1人进入培训机构从事教育。

    附:我给同学的毕业祝福信

    亲爱的法学113班全体同学:

    在你们毕业这个重要的时刻,老师由于在英访学,不能陪伴你们身边,非常抱歉!2011年9月你们入校时,你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探寻真理的激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然留在我的记忆中。大学四年,你们在西农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既有甘甜幸福的回忆,也有辛酸痛苦的泪水,它们串起来就构成你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这些记忆会永远留在你们的脑海。你们是我带的第一个班,我对大家要求比较严格,“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是我秉承的教学理念,我始终用这种理念要求你们。如今,大家要毕业了,走向社会,要离开自己熟悉的校园,离开熟悉的老师,要与四年的同学挥手分别,你们将奔赴祖国各地,开始自己另外一种全新生活,也许是继续深造,也许是自己创业,也许是上岗工作,等等,这就是生活的丰富性。

    老师来牛津大学已经快5个月了,在这所世界名校里感受最深的道理,就是“宽容”与“博爱”。在这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不同肤色的学生和谐相处,谱写真挚友谊,并在牛津老师的引领下积极进取,共同塑造这个神圣的学术殿堂。牛津教授的宽容与博学以及朴素中的伟大人品也给予了我很多启发,非常遗憾这些访学的感悟不能一一与你们分享。因此,在你们即将进入社会这一特殊时刻,老师祝福你们工作顺利,深造有成。但是,始终要记住,西农是你们的母校,这里有曾经赋予你们知识的许多老师,希望大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走向社会。我更希望你们在人生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希望你们有朝一日成为母校的骄傲。

    牛津大学

    2015.6.18

    19.接近22点还是白天

    英国人有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在这里早上4点左右天就开始亮了,鸟儿也叫了,有的人已经起床准备去工作。可是晚上夜幕又降临得晚,大约点了,天还亮着。

    我不习惯这种亮着天就要休息的生活,于是在30去草地上散步。偌大的草地就一两个年轻人在踢球,我走了几圈便回到住处,发现晚霞染红了天边,窗外依然是白天。于是洗个热水澡,翻翻书,等待着黑夜的来临,天黑了才能进入梦乡。

    2015.6.19

    牛津

    20.国际会议上英语很实用

    在牛津,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很多,主持人的风格各异,但的确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大型会议比较正式,现在中国有很多国际会议也开始采用西方的程序。首先,邀请著名人士宣布会议开始,像中国的领导讲话环节。其次,进入会议研讨,请专家分享研究成果,然后大家提问,参会者互动。最后,会议闭幕与致谢。每个环节都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和用词,即使有一些变化,变化的幅度也不是很大。

    2015.6.20

    牛津

    21.来牛津已经10年的中国厨师

    下午在街上碰见一个中国人,他主动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们聊了半天,他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说自己根本说不了几句英文,天天待在香港人开的中国餐馆里,觉得自己像在监狱一样,今天下午恰好轮休,他觉得待在住所很无聊,就来街上买衣服。他主动说,每个月工资除去吃喝住以外,净赚1800英镑(约18000元)。这个工资很不错了,他没有念完初中,牛津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也就2500英镑左右。他说好多年都没有回家了,但是他一直给家里寄钱,家人在城里还买了房子。他现在还是单身,我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说,明年回家想做点生意,毕竟在这边赚了一些钱,回去可以换很多人民币。另外,他说,在这边给别人打工,语言又不通,回去也想成家了。他最后说,由于几乎不会说英语,他天天就是在小小的厨房里转,又没有人沟通,觉得实在没劲,但是为了赚钱,只好忍着这种痛苦。像他这样的中国人在英国还有一些,都是在一些餐馆打工,很多人(大部分33岁左右)都没有成家,他们只是觉得国内赚钱不容易,在这里还好一些。我觉得,中国的农民工真不容易,他们虽然也走出国门,在英国闯荡了一番,且的确赚了不少钱,但是在语言不通的地方长期生活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2015.6.21

    牛津

    22.牛津学生个性化很强

    今天我在图书馆看见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坐在我附近,他染着绿色的头发、黑色的指甲,身上还有文身,但是没有人会觉得奇怪。这说明,这种现象在人们心中也慢慢正常化了。据说牛津大学以前比较保守,对学生的要求很多,现在开放多了。重视人性化,尊重个性化,这也是牛津的包容之处。所以,学生穿各种奇装异服没有什么奇怪。

    2015.6.21

    牛津

    23.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节,

    艾草米粽梦飘香,

    独处他国思乡亲,

    牛津细雨使人愁,

    英人何知屈大夫,

    阴雨犹为楚江魂。

    2015.6.22

    牛津

    24.中国文化是“孝母不孝父”

    “父亲节”(Father's Day)于1910年首先在美国诞生。据说,是由布鲁斯·多德女士(Mrs 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倡议的。其母育有多子,在第六个孩子出生时,因难产而死。其父威廉·斯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经营农场,挑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女士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艰辛和不易。当子女们长大成人,准备孝敬他们的父亲时,父亲却因多年的劳累于1909年去世。多德女士非常想念父亲,觉得父亲也是一位好的“母亲”,应该有和“母亲节”一样的节日。后来,在教会人员以及华盛顿州长的支持下,“父亲节”诞生了。大部分国家都把“父亲节”定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节”正是在人生留下的遗憾中诞生的。我很同意易中天先生的观点——“中国是孝母文化,而非孝父文化”。中国历史典籍里都是提倡孝母文化,很少能见到写父亲的诗文。我所知道的是清代一位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叫宋凌云,他写过《忆父》一诗:“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思念。近现代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对父爱的表达有点隐秘,所以用“背影”这个关键词来表意。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孝父文化也慢慢影响了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在这一天,很多人仿效西方国家的传统给父亲买花、围巾或领带等礼物,以表孝心。当然,很多商家也是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大做文章。

    2015.6.27

    牛津

    25.牛津学子泛舟论道

    牛津的英文Oxford 中的“ford”是渡口的意思。英国人为了节省成本,让牛走渡口涉水而过,人走桥,越水而过。因此,供人走的桥都相对较小。这是有一次我们在英国乡下时,导师给我讲的。在我的概念里,我们中国,人和牛大多时候都是走桥。由于英国著名的母亲河——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流经牛津,因此牛津周围水系发达,是牛津学子泛舟论道的好地方。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同样,剑桥的康河也是剑桥学子学术灵感的来源。徐志摩在某种程度上对康河做了一个很好的“旅游宣传”,让很多人想象那康河的“柔波”,使得原本无法与作为母亲河的泰晤士河相比的康河顿时也出名了。

    周末,我路过公园镇(Park town),看见许多牛津学子划着小舟,穿梭于丛林间,溪流淙淙,小船悠悠,天之骄子,水上论道,谈笑风生,可谓激扬青春,潇洒人生。我沿着河边边走边看,其中一位划船的年轻人对我说:“我的朋友,来吧,和我们一起划船。”可能是我身上印有牛津大学标志的T恤让他们识破了我的身份,所以他们非常热情地邀请我这个不是牛津人的“牛津人”(访问学者不拿学位,不能算真正的牛津人,除非在这里读博士后),但是我委婉地拒绝了,并挥手向船上的其他同学问好。我继续沿着河边走,心想,牛津这个河流纵横、水系发达的地方,孕育了多少杰出人才,它的灵性全在这些交错密布的小河里,在这些密密丛丛的树林间,在这些具有诗情画意的草地上,在这些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中,在这些古色古香的石头路上。

    2015.6.27

    牛津

    26.夕阳下的孤独

    孤独是一杯苦酒,

    含在口里难以下咽;

    孤独是一团乱麻,

    要解开却无从下手;

    孤独是一抹夕阳,

    虽然美丽却含有凄然;

    孤独是一片阴云,

    罩在头顶却难以散去。

    夕阳徐徐落下,

    我漫步于草坪上,

    漫无目的,

    只怕黑夜的来临。

    孤单与黑夜为伴,

    孤独与夜静相生,

    我想远离黑夜,

    我想赶走孤单,

    其实越想赶走孤独,

    自己越觉得孤独。

    2015.6.28

    牛津

    27.牛津博士生要过“考察期”这一关

    最近一位牛津的博士生给我讲了牛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我觉得这种不用参加入学考试的“申请制”是非常严格的。

    第一,结合过去的学术表现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考察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推荐信非常重要,还有对研究的缜密计划,都是评委关注的重要因素。

    第二,语言关,牛津对人文社科的博士生申请者的语言要求很高,雅思成绩在7.5分以上,托福成绩在630分以上;而对自然学科,因为不用学习者多说话,能做实验、写文章即可,一般要求相对较低(雅思7.0分,托福600分)。

    第三,申请成功后,第一年不算博士生,只能算“probationer research student”(试读生),通过严格的答辩,方可转成博士生。答辩评委(assessor)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理论、语言、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据说,很多不能实现身份转换的学生,最终不得不离开牛津。因此,试读这一年非常关键,算是“考察期”。牛津一年有3个学期,博士生到第8个学期,可以向“考试学院”(Examination School,类似中国的研究生院)提交学位论文,申请学位答辩。“考试学院”会组织答辩,邀请本校和外校的教授,外校主要从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邀请评委,评委和导师不能联系。据说,专业不同,答辩的时间长短不一,少的1~2小时,多的4~5个小时。相对而言,我们国内文科答辩半小时就可以结束,其中还包括提问时间。通过答辩的论文方可被收集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

    现在,国内一些大学也采用“博士申请制”,优点是能发现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前期成果,但是里面的弊端也挺多,“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面子”与“人情”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的考察制度却不是很严格,关键不是程序“说话”,而是人在“决定”最终结果。这无疑会影响博士研究生的录取质量,因为我们没有“考察期”和“淘汰制”,只要进得来,就能出得去。

    2015.6.28

    牛津

    28.大学城

    牛津一镇有大学,

    大学镇里有牛津。

    全球皆知此小镇,

    此镇虽小容世界。

    山之出名在乎仙,

    水之出名在于龙。

    只要楼里有大师,

    小楼依照招人爱。

    2015.6.28

    牛津

    29.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

    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延续了600年左右的历史,导师制强调师生平等交流,关注个体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牛津的导师制在林语堂、徐志摩、钱钟书的作品里都有所提及。不过,随着英国大学的扩招,原来“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形成“一个导师对多个学生”的格局,即一个导师要辅导几个本科生,一般4~6个。导师要求学生每周看完一定数量的书籍或论文,并写一篇报告,字数不等,然后约时间分享、交流与讨论,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学生也可以向导师请教个人生活问题以及各种人生困惑等。不过,学生要提前和导师约好时间。

    来自香港的牛津大学本科生跟我说,他和同学每次与导师交流的时间为1~2个小时,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他们感到轻松自由。而且他认为,在与导师的交流中能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专业知识、逻辑思维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等。我觉得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正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它与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种境界非常吻合,即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播教育的核心理念,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育,而且还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唐代,韩愈能提出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实属不易,而且从其提出这种理念的时间来看,也比牛津大学的建立时间要早一两百年。可惜,我们的大学没有很好地继承这种传统教育的思想精华。

    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些大学引进牛津导师制,确实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很多国内大学纷纷仿效牛津导师制,但学习的只是其形式,而忽视了其本质。本质是大学要始终以“本科生”这一关键群体为重心,而不是以研究论文为风向标。国内很多大学,把重点转移到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学校科研排名上,而在某种程度上轻视对本科生的培养。其实,世界知名大学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本科生,他们分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工作部门的好评。因此,一些国内大学与其靠引进几个名人教授以提高学校排名,还不如把精力多放在本科生的培养方面。

    2015.6.28

    牛津

    30.轻轻流淌的泰晤士河

    中午天气很好,我外出散步,一直沿着泰晤士河向水流的方向走。河中有很多划快艇的人,他们像离弦之箭一样从我面前闪过。河岸两边有很多成群的鸭鹅。很多人在与它们嬉戏。桥头的一座露天酒吧坐满了人,他们喝着咖啡、啤酒,或下午茶。总之,人们都在享受着河面上飘来的清凉,同时欣赏着泰晤士河两边柳荫下平静浓绿的水面。我在一座拱形桥的中央驻足远望,泰晤士河上的美丽景色一览无余,岸边上的浓绿和水中的浓绿浑然一体。偶尔,一丝清风拂面而过,河上泛起微微的波浪,这才能看见缓缓的水流。平静是泰晤士河的主旋律,不像我们的母亲河那样激情澎湃地卷着泥沙涌入大海,泰晤士河似乎知道,无论如何它都会进入大海。英国是被大海所包围的,泰晤士河选择以平静的姿态展示它沉默的美。它从牛津轻轻流过,使得整个小镇都显得异常安静。

    2015.6.29

    牛津

    31.温馨提示:常用药英文名

    长期身处国外,难免会生病。有几种药是常用药,我罗列在这里,供大家参考。英国人的饮食结构和我们大不一样,因此很多访问学者都患有胃病。有的访问学者自己熬粥或煮面糊糊来保护胃。

    (1)paracetamol,万能药,可治疗感冒、止痛等。

    (2)omeprazole Capsules,治疗胃酸、胃痛。

    (3)antibiotics,抗生素。

    (4)antiinflammatory,消炎药。

    (5)aspirin,阿司匹林。

    (6)cough syrup,止咳糖浆。

    (7)fungicide,杀真菌剂。

    (8)glucose,葡萄糖。

    (9)ibuprofen,布洛芬。

    (10)laxative,泻药。

    (11)medical saline,生理盐水。

    (12)mosquito repellent,驱虫剂。

    (13)motion sickness drug,晕车晕船药。

    (14)painkiller,止痛药。

    (15)penicillin,青霉素。

    (16)gaviscon,(Heartburn and Indigestion),治疗胃灼热和消化不良。

    2015.6.29

    牛津

    32.访问学者是一个边缘化角色

    访问学者是一个边缘化的角色,融不进大学,但是又完全脱离不了。有的活动,只能看、听,不能参与其中。这正是“参观者”的意思。作为一个参观者,我只能看,不能进入,不能拍照,不能触摸。访问学者更像是一名游客,在学术活动中常常处于某种尴尬的境地。

    2015.6.30

    牛津

    33.富人与穷人

    在英国,

    富人住平房,穷人住高楼;

    富人吃蔬菜,穷人吃红肉;

    富人身体瘦,穷人身体胖;

    富人基本不戴首饰,穷人却戴了很多;

    富人坚持运动,穷人做不到;

    富人爱读书,穷人却不爱;

    富人上贵族学校,穷人上普通学校;

    富人考虑政治,穷人思考经济;

    富人一直是富人,穷人很难变富人。

    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2015.6.30

    牛津

    34.牛津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交礼仪

    在牛津大学,学生从吃饭到考试,都得穿戴不同的服饰。比如,正式晚宴必须着正装:男性,要穿统一颜色的西装,配领带、皮鞋;女性,要穿裙子,配高跟鞋,还要化妆。谁不按照规定做,就不让进学院大门。

    作为贵族学校,牛津大学培养了许多国王、首相、总统。因此,这所贵族大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知识之外,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交礼仪。还好,国内大学没有贵族学校的这些特点,大部分大学的大门都是向穷人开放的,而且有奖学金为穷人孩子准备着。中国社会的穷人与富人之间有距离,但是穷人可以借助自身努力向上流动。一个人通过刻苦读书、做研究,当上教授,也可以慢慢进入上层社会。在英国,这个门槛似乎很难跨越,其中的障碍太多,更多是制度性障碍,也是历史遗留的问题。由于英国社会最早是由贵族统治的,等级划分在社会仍然有较大影响。

    2015.6.30

    牛津

    35.英伦摩登女郎怕奶牛

    一位身材高大的英国妇女走在我的前面,她一路走得很快,忽然发现前方牧场里的几头奶牛站在马路上,挡在路中间,她立即停下来,等我从她身边走过时,她竟然紧贴我的左肩膀,悄悄地对我说:“我害怕这些奶牛,请你帮帮忙吧。”我们快要到奶牛面前时,她突然抱住我的左肩膀,此时我感到非常吃惊,一个英国妇女打扮得如此时髦,为何惧怕奶牛?当然,她没有说什么原因,只是说有点害怕。等通过“危险”地带之后,她立即松开双手,跟我说了一声“谢谢”,就迅速离开了。

    2015.6.30

    牛津

    36.“西农的也能来牛津”

    牛津教授只知道北大、清华这两所大学,其他大学一般都不知道。这是十分正常的,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国内有的大学在什么地方,何况牛津教授呢?今天碰见一个在牛津读博士的中国学生,他听了我的介绍,很惊讶地对我说:“你是西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西农的也能来牛津?”这句话的确很刺激我。我反问他:“西农的咋就不能来牛津?只要牛津大学接受,谁都能来。”他笑着不说话。目前,很多人自以为在牛津拿个博士学位就可以“纵横国内”,岂不知国内已经不吃这一套了,要看真本事。拿着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回去吧,而不是仅仅戴着大学的学位“帽子”回去。

    2015.6.30

    牛津

    37.英国人普遍奉行享乐主义

    欢乐时光,悠然地躺在草地上,坐在河边,泡在酒吧里。这有点像成都人常做的事。工作是事情,非事业。英国人吃穿非常讲究,只是自己不会做好的食物。因此,在牛津的中国餐馆非常火爆。

    2015.6.30

    牛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