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欧洲的传统民间节日——五朔节。五朔节是每年的5月1日,发端于传统农业社会,是古人祭祀谷神的时候,期盼农业丰收,并庆祝春天来临。在中国,古人云,“人间四月芳菲尽”,春天在四月已经接近尾声,然而,在英伦由于气温较低,春天似乎来得要晚一些,有点“英伦桃花五月盛”的感觉,因此欧洲人把五朔节也当作欢迎春天来临的节日。据说,在五朔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前插上一根青树枝或栽一棵幼树,并用花冠、花束装饰起来,称为“五月柱”,人们围着五月柱手拉手一起载歌载舞,并相互祝福。
如今,约九成以上的英国人生活在城市,虽然人们住在工业化背景下的城市,但是仍然没有遗忘传统农业社会的节日。以大学城——牛津市为例,牛津人每年都会在五朔节这一天穿戴传统服饰,跳着欢快的莫里斯舞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黎明时分,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箭塔里会传出美妙的歌声,并伴有长时段的钟鸣,可谓“五朔一到人欢喜,黎明歌声伴钟鸣”,这种传统已经延续几百年了。据说10年以前,有一些青年人狂欢过度,从莫德林桥上跳入水中,以表达欢愉之情,可谓疯狂至极。最近几年,政府担心再次出现这种事情,提前会封桥拒跳,以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英国,像五朔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不但没有被都市文明所替代,反而焕发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2015.5.1
牛津
2.五月狂风中的牛津
从昨晚开始,牛津狂风怒吼,虽然已经五月了,但是气温不是很高,有的行人穿上了冬天的羽绒服,耐寒的人则穿着短袖,我则介于中间状态,穿着一件防风衣觉得刚好。走在路上,大风几乎能把人吹着走。持续一天的大风使得遍地是花瓣。用透明材料做成的图书馆顶层遭受大风的袭击,发出咚咚的响声。看来,欧洲人所谓的“最美四月天”得到了印证,因为一至三月阴冷天气居多,四月气温柔和舒适,四月刚一结束,五月的大风就开始肆虐。不知道下面月份的天气将是什么样。
2015.5.5
牛津
3.如画般的英国乡村
据说,科茨沃尔德(Cotswolds)丘陵地带是英格兰的心脏区域,是英格兰田园风光的典型代表。莎士比亚曾经描写过科茨沃尔德丘陵地带的美丽景色。那里也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家乡,很多皇室成员和著名艺人在此购置房屋。难怪林语堂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
我来牛津3个多月,一直想去英国乡村看看。5月3日,Barbara教授邀请我去科茨沃尔德丘陵地带的乡村走走,感受英国乡村的美景和古老建筑。同去的还有牛津的George教授,我们把车停在一个村口,就从公共小路一直按照旅游线路走,大约花了5个小时才回到停车的地方,当然,我们所走的路线已经超出了一个村庄的范围。在英国乡间行走,一路上有看不尽的田园风光:连绵起伏的丘陵、绿草茵茵的牧场、洁如白云的羊群、古朴典雅的民居、幽静祥和的小镇、清澈见底的河水、青苔遍地的树林。有的村庄位于河谷,有的位于山腰,村庄被绿树环抱,农户房屋周边也被桃花包围着,古老的石头房屋则显得十分神秘,富有历史感,有在世外桃源的感觉。路上碰见很多的步行者,他们大多从城中来,主要是欣赏乡间的田园风光,体验、亲近自然乡村。旅游者在古老的石凳上休憩一会,或者三五成群地在河边的草地上晒太阳、聊天。有的去乡村酒吧喝一杯酒就返回了。在村庄停车不收任何费用,进入村庄也不收门票。当然,旅游者只能在村庄公共地界范围内游玩,不能随便进入农户家中或私人地域。农户和游客之间没有任何互动,游客只是自己玩。这种旅游对村庄的发展也许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每个村庄有一两家酒吧,一两家工艺品店,一两家小旅馆,估计他们能从中受益,其他农户从旅游业中没有得到什么直接的经济利益。村庄农户家里饲养的牛羊数量不等。从家庭的房屋和私家车来判断,农户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有的农户也许根本不在意旅游方面的收入。
相对中国乡村而言,英国乡村农户居住比较分散,都是在自己的耕地旁边修建房子,农户家庭的独立性非常强。在村庄,一般都有教堂,教堂是村落的公共空间。当然,乡村酒吧也是村落的公共空间。据Barbara教授说,现在约7%的人信教,因此教堂的凝聚力量也开始减弱。村庄的小学一般都在,但是富有的农户会每年花35000英镑的学费送孩子去上城里的私立学校。农户家庭之间的互助体系要比中国的农户之间弱很多。英国农业是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这无疑削弱了农户的相互支持。英国乡村的管理比较松散,村庄内部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要管理,也不需要村庄领导。农户直接去镇政府缴纳相关房屋税收。这可能是私有制带来的结果。另外,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由政府负责。不像中国,每个行政村必须有村主任和村支书管理村民和党员,他们也要协助上面传达政府的政策,并且配合上级部门统计家庭人口、粮食收成等数据。
在英国,“公”与“私”界限分明。哪些是公共地界、哪些是私人地界是非常清晰的。如果误入私人的地界,后果是很严重的。有的农户在农田周边设置电网,并立有危险警告的牌子。教授说,在英国,一个陌生人要进入农户家是十分难堪的事情,更别想借一口水喝了。这种私有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哪像在我们中国农村,可以随便进入农户家中,而且热情好客的农民会给我们水喝,甚至有水果以及饭菜招待。在英国的乡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想,做农村社会调查,进入英国农户家庭太困难了。我不知道英国农村研究人员是如何入户调查的,估计政策研究人员较多,以官方身份进入可能容易一点。
对作为农村社会学研究者的我而言,这是一次特殊的旅行。在国内做城镇化研究时就在想象英国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想英国乡村旅游的性质,还有农户的居住方式、村庄的布局、村庄组织与管理、农户的社会互助系统,等等。这次实地走访,让我终于有了大致的印象,但是要从根本上去理解还需要阅读相关资料以及再去游走访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英国乡村。
2015.5.7
牛津
4.勤奋的人自然劳累
来牛津已经快4个月了,在导师的指导也做了不少事情,又看了很多书和文章。我想不到4个月的时间能做这么多事情。我没有周末,没有什么娱乐,周末也没有去酒吧喝酒,一味地投入研究中。可是,最近的确感觉有点累,尤其是文章发表受阻时,心情很低落,但是又无人诉苦,只能自己出外走走,透透气,亲近自然,从豁达无比的大自然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记得孙庆忠老师曾经说过,做研究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太着急,慢慢来。我想,他说得很对,有什么着急的,自己已是副高职称了,不用着急,慢慢去做,每天都有一点收获就行;不要贪多,吃多也消化不了啊!时时记住“宁静致远,注意饮食,心平如水,正气荡存”。自古圣贤皆寂寞,要学会享受这份独处,这种孤独,同时,也享受在牛津的这段日子。
2015.5.9
牛津
5.邻居周末的烧烤
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能看到邻居的花园中炊烟袅袅,很多亲朋好友在此聚会,带来很多小孩,非常热闹。我的房间在二楼,是观察地面风景非常好的位置。聚会的人坐在花园里边吃边聊,喝着啤酒,这就是普通英国人的周末生活,非常放松,非常惬意。我们很多中国人周末觉得无聊时就去办公室工作,难怪老外说我们中国人太刻苦,不懂得放松自己,不懂得陪伴家人和孩子。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015.5.10
牛津
6.一名研究中国城郊废弃物处理的意大利专家
牛津大学研究者研究的主题可谓五花八门,今天在学院的餐厅,经导师介绍,我认识了一名研究中国城郊废弃物处理的意大利学者,他在中国学习过三年,当时作为交流生,跟随北大一名教授做城郊废弃物处理研究。他的中文很流利,但是考虑到导师不懂中文,我们还是用英语交流,对我而言,也更希望用英语交流。我建议他以后可以做中国农村废弃物处理研究,现在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已经凸显,但是研究的人还不是很多。他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希望以后能再去中国农村做相关研究。我也觉得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前景会很好。他主要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废弃物处理问题。
2015.5.11
牛津
7.英语讲得特别流利的波兰货车司机
在草地上,碰见一个健壮的小伙子,长得和英国人差不多,我以为他是英国人。他主动跟我打招呼,我才知道他是波兰人,在牛津开货车,已经来了4年,在马斯顿(Marston)小学旁边租赁了房子,和他的表弟经营货车运输生意。他的英语讲得非常流利,根本不像个司机,倒像个访问学者。他说,很多波兰人在牛津工作,大部分不会讲英语,从事非常简单的体力活,也不需要讲多少话,他们如果生病去医院,医院会付费找翻译。他非常好学,而且工作时间长久了,语言肯定也会提高很多。他说,一个月可以收入2000英镑,约20000元。的确是这样,最近我明显感觉英语听力有很大提高。语言就是需要不断实践,而且要身处语言环境中。
2015.5.12
牛津
8.异国遇老乡
下午在回住处的路上,我似乎看见三个中国人在前面走着,但我不能确定他们是不是中国人,因为有些韩国人长得也像中国人,当然也有华裔英国人。我走上去,听见他们讲中文,而且后面的那位向我打招呼,像我刚来时一样热情。由此我推测他们肯定是刚到牛津。他们其中一个来自长安大学,一个来自河北大学,还有一个来自暨南大学,都是社会科学学者,我和他们站在冷风中聊了半天,聊得很高兴。他们住在一起,可以每天交流汉语。我住的周边不见一个中国学者,和他们聊天感觉很亲切,心里舒畅得很。难道这是语言的共通导致的心理认同吗?我不知道该用什么理论能解释这种现象。
2015.5.13
牛津
9.五月牛津冷雨天
五月牛津冷雨天,我不得不打开暖气,盖上厚被子,穿上厚衣服。难怪牛津人夏天不装空调,这里的夏天够凉快了。我要感谢导师在冬天时送给我厚厚的羽绒被,它让我感到温暖。
2015.5.14
牛津
10.罗杰·培根
罗杰·培根(Roger Bacon, 1214-1294)已经是牛津大学的符号了,在大学博物馆有他的一尊雕像。据G.R.Evans(剑桥的历史学教授)考证,Bacon 曾在牛津求学并开启了他的学术生涯,虽然Robert Grosseteste(牛津大学首任校长)1229~1235年也在牛津从事学术研究,但是我们不能确定那个时候Bacon 是否听过他的讲座或者是否听说过他。(Bacon began his academic life as a student at Oxford. Robert Grosseteste was lecturing in Oxford from 1229 to 1235, but it is not certain that Bacon could have heard his lectures or known him at the time.)据说,Roger Bacon 聪明好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但他因为极力批判经院哲学,提倡实验科学,并且提倡炼金术,而被认为是有异端思想的人,于1257年被赶出大学讲坛。1277年他又因为攻击神学家等罪名被判入狱,在监狱度过长达14年之久,1292年被释放,2年后在牛津去世。G.R.Evans在The University of Oxford:A New History中说:“这是一个紧张的年代,由于他对同时代的人直接的批判使得他树立了很多敌人。”(He had made enemies because of his frank criticisms of his contemporaries. This was a nervous age.)当然不可否认,Roger Bacon的唯物主义倾向和科学实验思想对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15.5.15
牛津
11.赞诗一首
4月19日与唐教授在牛津的桑姆镇喝茶,聊到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跟随博士生导师李小云教授学习的点点滴滴,感叹时光飞逝。此处为李老师在云南一偏远村庄践行朴素之公益赋赞诗一首,以表达敬佩之情。知行赞
孤卧滇乡有远虑,
身体力行为民生。
知行合一走天下,
敢笑一人无力量。
2015.5.16
牛津
12.困人,困己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诸葛亮的军事战略问题,和老外朋友交流后,我觉得他们的观点很新颖。他们说,诸葛亮后来七出祁山都未能匡扶汉室,这主要是由他最早的战略决策导致的,西蜀之地,可谓阻挡别人之地,同时也是阻碍蜀国发展之地,即他们所谓的“困住别人其实也禁锢了自己”(Lock others, lock himself)。
2015.5.17
牛津
13.相遇不相知
草地上,
一位中国女性在静静地注视蓝天,
我从她身旁走过,
在不远处的木凳上坐下,
抬头看着草地上异国的人们。
时而,
相互凝视对方,
却无言以对,
只有目光的交流对撞。
同一片草地,
不同的思念,
犹如两条火车轨道,
永远无法靠近。
夕阳徐徐落下,
姑娘起身离去,
在不远处,她回眸一笑,
我也回敬一笑,
没有言语,
胜似言语,
游子心灵之相通也。
2015.5.18
牛津,海丁顿镇
14.两首诗
愁雨天
牛津五月阴雨中,
淅淅雨霏使人愁;
倚窗凝视雾中雨,
此景奈何不思乡。
无题
既来名校访名家,
且莫顾及国内利,
精心读书做文章,
心平如水亦淡然。
人生短短一百年,
何必计较多与少,
宁静致远合我意,
孤独之处有见地。
2015.5.18
牛津
15.罗斯金学院
天天路过罗斯金学院(Ruskin College),总以为它是牛津大学的一个学院,最后发现它不是,而只是一个针对工人等普通人群的继续教育学院,但是以著名的散文家和评论家 John Ruskin 的名字命名的。不过,Ruskin本人毕业于牛津大学。其实,牛津很多学院都是以某一个名人的名字为学院命名的,包括牛津大学在内,这样才能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学院的发展历史。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学院的命名与人物无关,只是强调新颖,强调专业,而忽视历史、忽视人。而且一些学院的名称变化太快,更有甚者,大学的名字被改得面目全非。大学的好与坏与名字有关系吗?大学不在名称,而在于能培养出人才。名字只是大学的符号而已。譬如麻省理工,它的名字是很普通的,却是世界一流大学。再譬如牛津大学,它取用“牛津”,“牛津”者,即牛群渡水之处,是河流的低洼之处,但是它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著名大学之一。
2015.5.19
牛津
16.调整作息时间
研究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太着急,得慢慢来!自己来牛津快4个月了,高强度的学习使得我身心疲惫,而且我很少让自己身体放松,这种高压状态估计连运动员都受不了吧。所以,我告诉自己晚上10点就寝,睡觉之前只许随便翻翻书,不想翻书就听广播。我告诫自己,要善待自己的身体,若没有好身体,做学术有什么用啊?总之,要向老外学习,工作时卖力,玩耍时专注,玩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5.5.19
牛津
17.胜利的背后
鲜花与掌声总是让人羡慕,然而汗水和伤痕总是让人遗忘。成功的光环可谓耀眼,可是背后的辛苦又有多少人知道。沸腾的庆祝与寂寞的拼搏几乎是孪生兄弟。朋友,振作起来,不要和别人攀比,因为做好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2015.5.20
牛津
18.乡愁:想家的时候
生病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
下雨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
不顺心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
遇到挫折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
孤独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
夜深无眠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
家是避风的港湾;
家是心灵的栖息地;
家是驻守爱的地方;
家更是情感寄托的地方。
2015.5.21
牛津
19.牛津钟声
钟声已经成为牛津人每天必听的音乐。我天天路过市中心,常常听见牛津教堂里传来清脆洪亮的钟声。我时而也会沉浸在这铿锵有力的钟声里。对于牛津钟声,有许多名家写过散文和诗篇,其中 Gerard Manley Hopkins的《牛津钟声》(Oxford Bells)最为有名。
Oxford Bells
by Gerard Manley Hopkins
Like shuttles fleet the clouds, and after
A drop of shade rolls over field and flock;
The wind comes breaking here and there with laughter:
The violet moves and copses rock.
…
When the wind drops you hear the skylarks sing;
From Oxford comes the throng and hum of bells
Breaking the…air of spring.
Gerard Manley Hopkins (1844.7.28-1889.6.8) was an English poet, Roman Catholic convert, and Jesuit priest, whose posthumous fame established him among the leading Victorian poets. His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s in prosody and his use of imagery established him as a daring innovator in a period of largely traditional verse.
2015.5.22
牛津
20.访学就是修道
访学其实就是修炼,就是修行,就是修道,就是静心,就是体验,就是感悟,就是在异文化中体验异文化,更是在异文化中反思己文化。古人讲的闭关修炼和出外游学其实和现在的出国访学是一样的,都是离开熟悉的环境,换一种新环境进行感悟。访学需要一种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之旅。所以,要讲求沉稳宁静,提升品质,追求一种高境界。
2015.5.22
牛津
21.酒吧文化
英国年轻人周末去酒吧是家常便饭。我的朋友Mike每周六都是晚上11点和朋友去酒吧喝啤酒,聊聊天,快天亮时才回来。他告诉我,他不去酒吧就感觉这一周都没有放松一样。西方人把吃饭和喝酒分得很开。吃饭是吃饭的地方,与酒吧是不一样的。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把两者结合起来,边吃饭,边喝酒,边聊天。西方人喜欢在公共空间聊天和喝酒,这也是西方社会各种协会发达的原因,因为大家的交往空间越大,接触不同行业的人的机会就越多,碰见兴趣相投的人的概率就越大。酒吧文化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5.23
牛津
22.草地与蛇
英国草地很多,孩子和大人都很随意地在草地里玩。我问一个英国朋友,草地里的蛇多吗?他说,有,但是非常少。因为英国的气温偏低——今天我还碰见有人穿着羽绒服呢——气温低不适合蛇的生存。据说,在英国也有耐寒的蛇。但是,总体而言,蛇比较少。在印度南部,气温较高,蛇就比较多,靠蛇维持生计的人就比较多。
2015.5.24
牛津
23.理念上的冲突
我想研究社会学中观层面的内容,可是导师偏要让我这个社会学专业的人研究经济学的内容,这一点真让人难做。而且我提出做中国杨凌小镇和印度一个小镇的对比研究,她也不干,说中国的城镇化政府主导太明显,而且就是一个规划的发展结果。她不想让我把她研究了40年的印度小镇拿去比较,最后发现,规划竟然比自我发展更好。估计,她已经看到我的预期结论了吧。所以,我得想办法和她妥协,谈谈研究的事情了。实在不行,我就研究印度小镇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这是最后一招了。我实在想不出应对她的办法了。师徒二人第一次出现了研究上的不一致。当然,学术本来就是多样化的。
2015.5.25
牛津
24.享受生活
中国人活得太累,为了家庭,为孩子,宁愿付出自己的一生。我们中国人把工作当成事业,一定得干出点什么动静来才算是好样的,英国人讲究多元化,真所谓各美其美,即使别人不欣赏,但是自己得欣赏自己做的事情。另外,英国人很会享受生活,他们仅仅把工作当成一种调节,生活才是真谛。我来英国4个月,也有120天了,觉得自己应该学习英国人享受生活的热情和激情,同时追求心理的安稳、心灵的宁静。国人或许要改变生活理念,不要执着于与他人竞争,而错过了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2015.5.26
牛津
25.梦见父亲
昨晚,我梦见父亲当年经营的抽水站,于是想写点什么来纪念父亲,以尽孝道。
我的父亲是非常平凡的人,他的一生努力都是为儿女着想。在家乡那个小山村里,父亲的世界就是村落世界,但他是那个世界里的“能人”,是最早的农业工人,曾经做过芦苇席编织厂的“工人”(当时乡镇的民办企业),后来学会开手扶车,再后来当电工,处理村上的电力问题,还开过小型拖拉机,而且他还自己学会了写一些基本的字——父亲原来是不识字的。据奶奶说,父亲上学上到三年级就没有再读书,具体原因是家庭贫困。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父亲为供我上大学,承包了抽水站,依靠一分分的积累,供我念完了大学。等我研究生毕业时,他在村中已有很高的声望,别人家有红白事都请他经管。后来,乡镇领导找父亲谈话,让他做村主任,父亲思考再三还是拒绝了。然而,不幸的是,2009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后于2010年6月18日(阴历)竟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坟依然在那个小山村,我也希望父亲能永远活在他所熟悉的那个村落世界里。人终有一死,谁也无法逃脱。虽然父亲已经离去5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2015.5.27
牛津
26.社会孤立感
社会孤立感(social isolation)不仅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熟人之间。我来英国4个月了,这种社会孤立感正在慢慢消失,这说明,我也慢慢融入这个异文化当中了。这可能是我一步步突破英语语言的关卡,同时又和室友关系进一步增强的缘故。总之,感觉自己已经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不适感和焦虑情绪都慢慢消失了。
2015.5.28
牛津
27.儿童节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一一:
爸爸为了研究工作,来牛津大学这所世界著名大学进修,做研究。六一儿童节是属于你们小朋友的日子。请原谅爸爸不能陪在你身边,不能陪你度过这个开心的节日。但是,爸爸每天都在心里想你,你的照片就在爸爸的手机主屏幕上,我每天只要拿到手机都能看到你的照片。听你妈妈说,你是少先队员了,戴上红领巾了,爸爸为你高兴,为你骄傲!你是爸爸的心肝宝贝,爸爸在牛津大学祝福你快乐、健康、幸福!
想念你的爸爸!
2015.5.31
牛津
28.牛津之夜
牛津之夜静悄悄,
访学的人躺在床上,
翻看手机里儿子的照片,
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
然后关机翻书,
尽量使自己的心平静,
这变成每天的习惯。
2015.5.31
牛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