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英国人喜欢喝红茶和牛奶,一般是不喜欢喝绿茶的。我把从国内带的绿茶与Mat分享了几次。第一次,他看到玻璃杯中漂着清香的绿茶,品了几口,觉得味道还不错。后来每当我喝的时候,我就分一些给他。他把我给的那些喝完了,不好意思再向我开口,就自己去超市里买了一盒绿茶(铁观音),天天泡着喝,而且每天泡茶的次数比我还要多。我看到他喝绿茶的神态时总觉得怪怪的,就像中国人看老外使用筷子一样。其实,英国也有不少绿茶,但我觉得味道中缺少中国绿茶的清香、醇正之味。也有可能是我没有买到好的英国绿茶吧,我买的那几种英国绿茶都不是很好喝。
看来人的习惯是可以慢慢改变的。有的人改变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我属于后者,如我对咖啡这种代表西洋文化的玩意适应得就很慢,不是太喜欢。如果有茶,肯定不喝咖啡。当然,下午茶是西方国家重要的交流文化,下午4点左右,大家在学院的一个公共讨论室畅聊新闻,或谈论自己的研究或家庭趣事,等等,每个人端一杯咖啡或茶边品边聊。这种场景很普遍。我们国内似乎缺少这样的交流场景,每个人都待在自己办公室里,有时都不开门,到下班的时候又都各自回家去了,同事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缺乏思想的碰撞。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含蓄内敛吧。我觉得,在研究领域,这一点还是可以学习西方人,说不定别人不经意的问题或批判恰好给了你写文章的灵感。不过,我们可以不喝咖啡,而喝我们中国的绿茶。
2015.4.1
牛津
2.复活节与清明节
有人说,西方的节日多与宗教有关。然而,中国的节日多与时令有关。西方人马上过复活节(Easter Day),中国人也即将过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今年,这不同文化的节日都在4月初。
复活节是西方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象征着重生与希望。据说,以前复活节有很多庆祝活动,现在已经失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孩子的节日。英国很多家长会去超市买彩蛋,把它们放在花园、草坪里,让孩子们尽情地玩找彩蛋的游戏。彩蛋和小兔也成为复活节的标志性商品。小兔与彩蛋有何关联呢?据说,兔子的繁殖能力非常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西方家长会“欺骗”孩子们说,彩蛋也会变成小兔子。不过,现在西方的复活节变得商品化了,商家用巧克力做成各种各样的小兔和非常漂亮的彩蛋来吸引小孩,因为亲友之间要互赠彩蛋给孩子们。百合花在复活节中必不可少,因为百合花在基督教中被称为“复活之花”,代表着纯洁与神圣。另外,基督教教徒会在节前去教堂行洗礼。复活节之前,人们还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展现新春新气象。这一点倒像中国人在春节之前打扫卫生,盼望来年好运。现在复活节的宗教性慢慢消退,现代人更多是在此期间旅游出行,赏春踏青。难怪感觉这段时间牛津市的人好像少了一些,原来是很多学生都出去旅游了。
清明节在中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令节日,更为重要的是与我们民族的信仰(祖先崇拜)有关,这一天要祭祀祖先,人们为去世的祖先送去食物、纸做的衣物以及冥币,以此表达怀念之情。另外,人们要将祖先坟墓上的枯草除去,以示新春已到,并祈愿祖先在另外的世界里也能看到春天的阳光和鲜花。清明节是农耕社会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古人从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种植时节经验。他们认为,清明一到,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古人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据记载,古人在清明节时所举行的活动很多,有荡秋千、放风筝、踏青寻春、插柳等。古人很多的诗词都是描述清明节庆活动。例如杜牧在《清明》里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时,大诗人杜牧不能回家扫墓祭祀祖先,他看到雨中的行人在悼念先人归来的路上悲痛伤心,自己内心也生出无法消解的悲思之痛,只能以酒消愁。还有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写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他把人们清明祭祀的场景写得十分感伤凄凉。现在人们在清明节期间,有的会回老家祭祀祖先,有的则全家一起外出旅游踏青。可能再也不会出现白居易笔下的那种悲凉的祭祖场景了。
同样的四月,不同的文化节日,一种是起源于宗教,一种是来源于民族信仰,但是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踏青寻春,家人团聚。在这些方面,无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是永恒地相似。
2015.4.2
牛津
3.翻译一首古诗与大家共勉
其实,英国人在复活节也有扫墓的习俗,只是我们所看到的文献上没有提及。今天,牛津一名教授给我发邮件,就提及他将去一个小镇扫墓一事。这几天,牛津也是断断续续的阴雨天气。今天开始了复活节的第一天假期,所有的店面,除了超市,几乎都关门了。我只好闷在住处,和几位老外朋友聊天,聊到中国的清明节时,我给他们大致讲述了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这首诗,他们都觉得写得非常好,并让我把英文翻译版找给他们看看。我在网上找了半天,才看到一篇这首诗的英文版,没有标明译者是谁,但是我觉得那个版本的翻译有点生硬,不知道是不是权威人士翻译的,反正,有点看不懂的感觉。于是,我想自己尝试着翻译一下。我几乎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琢磨这首诗的翻译用词,的确感受到翻译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且这首诗的翻译难度很大,不逊于写英文论文。现将这首诗的翻译附于中文版之后,期与众人分享,望专业人士赐教。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Contemplation on Tomb-Sweeping Day
——Bai Juyi (Tang Dynasty)
Trees in the dusk,
The crow and magpie both wailed,
Who was also weeping on Tomb-Sweeping Day,
Burning joss paper flying wildly with the wind,
In the green grass, so many old tombs lied.
Flowers of the pear tree mirrored the poplars more pale,
This place was separated by the dead and the alive.
The families. cries can never be heard under the deep tombs,
The sorrowful left only with the chilly rain.
这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的,如有不妥之处,或者理解偏差之处,敬请权威人士给予修改建议。我翻译这首诗的动机是因为这首诗把古今中外扫墓人的悲痛之情描写到了极致。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让更多的西方人知晓。如果有朋友知道这首诗的权威翻译,请赐予我学习,免得闹笑话。
2015.4.3
牛津
4.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比较少
来英国两月有余,从西方媒体中看到的中国新闻倒不是很多。昨天,在法国的媒体“法24”(France24)上看到两条有关中国的报道,一条是有关周永康的腐败,另一条是调查中国单独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讨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松动之后民众的反应。在国外,我希望听到很多有关中国的新闻,有时候听到“中国”“中国人”这些词时,就仔细听,看讲中国什么事件。很多人说,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多是负面的,积极的新闻相对较少。按照这个观点来看,我觉得,西方媒体与其报道一些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还不如不报道,这样会让西方普通民众产生错觉,总觉得中国的问题很多,造成不好的印象。西方新闻界有句流传广泛的名言是“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No news is good news)。据说,这个典故发生于美国内战期间,阵亡家属会收到信息,而没有收到信息的家庭则说明亲人是安全的,暂时还是活着的。因此,很多家庭都害怕收到信息。也许,西方媒体对中国新闻报道越少越好,即所谓“没有中国的消息就是中国的好消息”。
2014.4.4
牛津
5.在英国碰见狗也要“请安”吗?
路过一个名叫伯里诺尔(Bury Knowle)的公园,看到很多大人小孩在里面玩,我就与朋友Mike进去溜达。里面有很多人牵着狗散步,有的狗体形庞大,有的则小巧玲珑,且毛发颜色各异;有的很安静地躺在地上,有的则欢快地跑来跑去;有的依偎在主人的身边,有的在与小孩嬉戏……总之,这些狗都跟小孩差不多,尽情地在复活节里放松自己。忽然,一只很大的黑狗向我们冲来,Mike蹲下身子对它说“Hello”,它便用鼻子闻Mike的手,好像跟他问好一样。我在一旁傻站着,不敢蹲下,也没有说出“Hello”一词。瞬时,它离开Mike冲着我狂吠,我真有点害怕了,担心它咬我一口。这时,Mike 急忙跟我说,快向它说“Hello”,我就照着说了。它似乎接受了我不及时的问候,不太友好地绕着我转圈。这时狗的主人过来了,她是一位典型的英国妇女,她说,一般在英国,见到狗,要向它问好,而问好的方式也有不同。她自己的狗,要别人对它说“Hello”它才高兴呢。之后,她对狗喊了句“Good boy”,狗就离开我了。后来,Mike也跟我讲,见到小狗要蹲下身子,把手伸出去让狗闻闻,它就“了解”你了,你对它不友好的话,它就会不高兴。最有意思的是,有的狗会跑过来,背对你蹲着,意思是让你给它挠痒痒。原来,在英国这个喜欢狗的国度里,有如此丰富的人狗交流的文化,这一点让我非常惊讶。看来以后见到狗时要主动给它老人家“请安”了,要不然,它真会发怒的。还是我们古人说得好:“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2015.4.5
牛津
6.父母陪小孩练习骑自行车
这几天复活节放假,许多家长在陪小孩练习骑自行车。这些孩子11岁左右,父亲或母亲在前面带路,他们则跟在后面,一方面熟悉道路,一方面熟悉交通规则。在英国,自行车被算作机动车,要求走车道,不能走人行道。这些小孩个个都骑得很好,非常沉稳。这样的训练,对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很多大一点的孩子都自己骑车从学校回家。孩子经过训练之后,家长上班也就放心多了。总体而言,西方孩子的独立性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这些与小时候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在国内,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根本不让小孩骑自行车上学,都是家长去接送,有的孩子上初中了,每天也都是父母专车接送。
2015.4.6
牛津
7.骗子也“国际化”了
今天,国内一位毕业的学生给我发信说,“老师,我被骗子骗钱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骗子在QQ上利用我的笔名冰山、真实头像和原来的签名冒充我,让学生打钱,学生当时以为是我,就相信了,竟然给骗子打钱了,后来才发现QQ号码不对。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着急,先想一下合不合理,或者向朋友打听一下,不能一味地相信。社会的确太复杂了,什么人都有。最近,经常听到一些访问学者在国外被骗的案例。一些骗子利用国内外信息沟通不对称,在国内进行诈骗活动。我去年在国内就收到一封朋友的邮件,信里说,他在法国访学,被人把钱包偷了,让我给他打钱。我想,这肯定是个骗局,即使真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首先求助于家人、亲属。各位朋友要警惕,这样的骗子估计害了很多人,算是个国际罪犯。或许他就混在哪个访问学者的QQ群里,暗中了解每个人的信息,在国内进行诈骗活动。据说,这种事情以前经常发生,希望以后群主要让加入者提供真实信息,以便核实身份,否则有浑水摸鱼者进来,那就害了大家。另外,大家尽量不要将自己的真实头像放置在网上,否则会让骗子更好地骗别人。我已经将自己的网络头像全部换了,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2015.4.7
牛津
8.房东家里敏感的烟火警报器
最近,房东家里安装的烟火警报器非常灵敏,一炒菜就响个不停。西方人口头上说不喜欢油烟,其实他们特别喜欢中国的饭菜。房东家里装这个烟火警报器,一方面说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另一方面是房东担心自己的房子被油烟熏黑了,才用这种科技产品进行监督。这个烟火警报器在每个房间都装有,一旦厨房里的烟火警报器一响,其余各个房间的都会响起,整栋房子全在响。当然,如果某个房间有人抽烟,他屋子里的警报器一响,其余房间也都会响起。所以,现在大家都怕这个科技产品,它在替主人看家,大家不敢轻易炒菜,或者做容易产生油烟的饭菜。
2015.4.9
牛津
9.英国的学期安排
最近看见邻居的小孩天天在草坪上玩,问了一下孩子的母亲,她说现在是假期,孩子没有什么作业,放假之前也没有什么考试。这些孩子的书包也是轻飘飘的,没有几本书。她告诉我,英国的中小学一学年有三个学期。九月初到十二月中,是第一学期;一月初到四月初(通常在四月的某个周末)是第二学期;复活节结束到七月中,是最后一学期。每个学期中间休假一个星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之间有两个星期的圣诞节假期;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之间是两个星期的复活节假期。第三学期结束后,到九月初,又是六个星期左右的暑假。所以,英国的小孩在“放假中上学”和“上学中放假”,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种教育方式注重“玩中学”。我们国内的学期大家都知道,两个学期,两个假期,一个寒假,一个暑假,主要是从天气方面考虑,寒假天气太冷,故而放假,当然过春节也是一个原因;夏天太热,故而放假。而且放假之前都有期末考试,有的学校还布置寒暑假作业,我记得小时候都有寒假作业和暑假作业。对于小学,我觉得可以借鉴英国小学学期安排制度,考虑安排三个学期,让孩子有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时间,不能像大学生一样安排学期。牛津大学有三个学期,是“Michaelmas”(九月中旬到十二月初)、“Hilary”(一月中旬到三月初)、“Trinity”(四月中旬到六月中旬),每个学期为时八周。我来了两个月了,感觉学生一直在放假似的。在牛津大学上班的人,有一部分出去旅游了。我楼下的Mike 都出国旅游好多天了。四月繁花似锦,被林徽因称为“最美人间四月天”,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
2015.4.10
牛津
10.西蒙·库柏的《牛津大学的变与不变》
前几日,在送朋友去牛津火车站时发现附近开始拆一些传统建筑,听车上一位乘客说可能要建现代建筑了。尽管牛津市民极力反对建造无传统特色的建筑,但是这一切似乎难以抵抗。早些年,在牛津这些古典建筑中,已经出现了与牛津不和谐的建筑,就是被牛津人所耻笑的工程系现代化大楼。看来一个地方要保持绝对不变是非常困难的。其实,也有一些牛津校友对牛津大学的变化感受很深,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西蒙·库柏(Simon Kuper)写过一篇关于牛津大学变迁的文章。
牛津大学的变与不变
西蒙·库柏
我好多年没回过牛津大学(Oxford)了,因此最近故地重游时,我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四处走动时,我不断回想起25年前的同一个月份,还是个本科生的我第一次来到牛津大学时的情形。我禁不住想道:“我居然能走在基督堂草坪(Christ Church Meadow)上查邮件!”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生宿舍里甚至连电话都没有装。牛津大学努力让自己亘古不变。晚上站在大多数学院的方庭里,环顾四周,你无法确定此时是1613年还是2013年。但事实上,牛津已经变了,变化得非常快。我所知道的那个牛津大学,充斥着性骚扰、种族主义、伪文艺和雪莉酒。那个牛津已不见踪影,如今的牛津非常专业,并且开始关心金钱。在我读书的年代,考进牛津并不是太难,因为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几乎所有考上的学生都来自英国少数上层或中上层家庭。此外,那时几乎没有女生。尽管当时的录取流程随意性颇强,但要通过还是需要一点好运的。比如,我所知道的一名导师就理直气壮地青睐毕业于公学的浅发色的高个学生。一旦被录取,没人期望你会努力学习。你踏实地知道,你的简历上将永远挂着“牛津”的名字,接下来的3年里你要做的就是好好享受这个神奇的地方。我所知道的大多数学生把精力用于成长、交朋友、喝啤酒、运动和寻找爱情。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本科生在学期内平均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是20小时,而一年中两个学期加起来的时间仅为24周。一周的全部作业一般也不过是写一篇短小的文章(这对做专栏作家倒是一种不错的训练)。我的有些作业写得太差劲了,结果我在期末考试前重读它们的时候,简直想写信向我那些老导师致歉。许多导师反正也不在乎。他们中有些人在要求不太严格的日子(那种日子早已成为过去)获得了这份教职,没有博士学位(PhD),也从未发表过学术论文,终日饮酒。导师一对一指导学生的制度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决定权。我所在的学院有一名导师,据说曾在一些学生面前暴露下体,还曾试图招募另一些学生为情报机构工作。还有一名导师骚扰了太多女生,导致校方最终采取了行动:禁止他一对一指导女生。那时候,“政治正确”的观念还不太盛行。在本科生公共休息室(JCR)会议上,如果一名女生试图发言,男生通常会起哄:“把咪咪露出来给爷们看看!”一名信仰锡克教(Sikh)的学生则会引来这样的叫喊(而不会遭到抗议):“现在他们连裹头佬儿都招进来了!”反同性恋被视作正常现象。只要对这些传统做法提出抗议,就会被视为缺乏幽默感。这一切听上去也许像是老黄历了,但如今英国政坛的许多人物,都是与我同时代,或接近同时代的牛津毕业生,比如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和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
那时的牛津大学是隔绝于现代世界之外的永恒象牙塔。这所亘古不变的大学,培养出了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C.S. 刘易斯(C.S.Lewis)和J.R.R. 托尔金(J.R.R.Tolkien)这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所大学还帮助自己的学生过上了自由思考、不受当代热点问题和潮流侵扰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几乎丝毫未渗入牛津。有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课程讨论完全围绕穆勒本身,而没有演变成一场有关撒切尔主义的争论。牛津培养出了撒切尔(Thatcher,以及英国近代其他大多数首相),但这所大学本身却不关心政治。牛津的教学体系时不时展现奇效。与一名优秀的思想家谈话一小时,会让你对问题产生崭新的理解。而在我那个年代,从牛津出来的学生可能不学无术,只学会了如何自信地忽悠,也可能受益于全世界最高的师生比例,从此脱胎换骨。如今的牛津更正经八百了。上个月,我在原来就读的学院溜达时,楼梯旁一个个中国人、俄罗斯人和德国人的姓氏让我大为惊讶。牛津在知识上日益国际化。如今,牛津更难考了,于是考进来的学生往往把牛津当作职业生涯第一站。许多学生第一学期就去就业服务处咨询,而在我那个年代,许多人在期末考试几天后还带着宿醉,东倒西歪地四处瞎晃。
一切都变得更专业了。如今的牛津招聘的大多是著名学者,而很少再招聘酒鬼。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牛津开始关心金钱了。1988年10月,我入学的时候,牛津发起了一场名为“支持牛津”(Campaign for Oxford)的筹款活动。当时的许多老师觉得那活动简直庸俗至极。而如今,牛津正忙着筹集30亿英镑。这个地方如今四处是钱的味道。一下火车,你几乎首先就看到赛德商学院(Sad Business School)。在我那个年代,这所商学院还没有成立,博格布洛克科技园(Begbroke Science Park)那些高科技企业也还无影无踪,更别提牛津互联网学院(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了。如今的热门本科课程经济学和管理,在我那个时候还没有开设。
在这种变化中,牛津也许失落了某种东西,那就是永恒性。如今的学生再也没那么多工夫到莫德林鹿院(Magdalen Deer Park)闲逛、在暴露糟糕板球技艺的同时交到一辈子的朋友,也没有那么大的劲头在清晨5点揣摩自创的歌曲。但如今的牛津大学确实更优秀了。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西蒙·库柏,译者/吴蔚
2013年11月8日
Simon Kuper (born 1969) is a British author.Kuper was born in Uganda of South African parents in 1969, and moved to Leiden in the Netherlands as a child, where his father, Adam Kuper, was a lecturer in anthropology at Leiden University. He has also lived in South Africa (to escape the Dutch winters), Stanford, California, Berlin and London. He studied History and German at Oxford University, and attended Harvard University as a Kennedy Scholar. He now lives in Paris with his family. He won the William Hill Sports Book of the Year in 1994 with his book Football Against the Enemy, which was later relea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Soccer Against the Enemy. He has also written for The Observer and The Guardian, and is currently a sports columnist for the Financial Times.
2015.4.11
牛津
11.推荐阅读林耀华的《我在哈佛的读书生活》
我对于林耀华先生的了解一方面是通过读其书,一方面是通过与庄孔韶先生、潘守永先生等交流而略知一些。这两位先生都是林先生的得意弟子,他们都写过一些和林先生相关的著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比如《银翅》和《林耀华评传》。最近,在查阅资料时,看到林耀华先生在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录,主要谈论他在哈佛的读书生活。看后觉得很有启发,才知道“大师是怎样炼成的”。林先生正是在哈佛如此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撰写了人类学名著《金翼》,闻名海内外。
12.百看不厌的牛津
早上,在LSE访学的同门师姐唐教授来牛津参观,我自然得陪同了。我们一起把牛津的经典建筑和几所最古老的学院膜拜了一番。来牛津已快三个月了,对这些比较熟悉的建筑群再一次仔细观察的时候,又有另一番感受。每一次参观似乎都有不同的感觉。这也许就是牛津的魅力所在,每一栋古老且饱含沧桑的建筑蕴含着许多的历史故事,那些泛黄发黑的小巷曾经留下多少代人的脚印。这些建筑百看不厌,耐人寻味,让人深思。有一位老外教授对我说:“你在牛津所收获的是不能量化的东西,是那些已经深深融入你内心的东西。”要在短时间内读懂一位几百岁的老人,那是谈何容易啊!牛津就像一位七八百岁的老人,他在笑看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过客,来的人总想知道这个老人在想什么,老人却不告诉他们,让他们去猜。在我们的生活中,能让人百看不厌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2015.4.18
牛津
13.斯蒂芬·利科克
1869年,Stephen Leacock出生于英国,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幽默大师。徐志摩和林语堂当年都引用过Stephen Leacock的文章,他写过一篇散文——《我眼中的牛津》(Oxford as I See It),这篇文章被徐志摩翻译成中文,文章中提到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最近,我刚读完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大英帝国》(Our British Empire)。虽然他后来去了加拿大,长期生活在那里,但是骨子里依然是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格调,一直怀有大英帝国的情结。他在这本书中写道:“If Africa was a dark continent,light it up with European civilization! If China was asleep, wake it up with opium, if the Japanese wanted to learn to fight, send them officers to show them how.”(参见Stephen Leacock: Our British Empire: Its Structure, Its History, Its Strength, London, John Lane The Bodley Head, 1940, pp.49)
从中我们显然能看到当时作者的傲慢和偏见,他认为人类最高级的文明在欧洲。不可否认,他的文笔很优美,幽默的言语中隐含讽刺之意,但岂不知西方的文明也有没落之时(见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西方的历史也有终结之时(见当代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
2015.4.19
牛津
14.秉承严谨学术传统的牛津教授
近日,导师给我讲了牛津教授不能参与的几件事情,让我大为敬佩。
第一,学生要发表的论文如果不是教授指导完成的,不能挂教授的名字。
第二,学生和教授共同完成的论文,教授不会替学生投稿或推荐,因为他们觉得会影响评审的结果。
第三,教授不研究的领域,不会指导学生去做,如果学生执意要做,教授就不管了,让学生自己去做,答辩过与不过都是学生的责任。
第四,如果对学生不满意的话,教授是不会给学生写推荐信的,如果不认识的学生找教授写推荐信,那几乎没有什么希望。
第五,教授们互捧的现象很少,批判的话语倒是很多。
第六,很多教授宁愿不发文章,也不会请别的教授帮忙。
据说,大部分牛津的老教授都恪守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真有学术骨气啊。而国内,发文章要讲究圈子,讲究脸面和人情。这样只会导致学术的退步,这也是西方学术界主导主流话语的原因之一。
2015.4.20
牛津
15.家长带着孩子去足球俱乐部
下午和朋友去跑步,路过一个足球俱乐部,里面人声鼎沸,上前一看,很多小孩在踢足球,家长在围栏外观看。里面的小孩按照年龄不同分成了很多组:4~5岁有一组,7~8岁有一组,10~11岁有一组,15~16岁有一组。每一组都有1~2名教练在旁边指导。我问了一位家长,他说孩子下午3点左右放学,就让孩子来这里训练,他的单位不是很忙,他可以陪孩子,然后一起回家。最有意思的是4~5岁那组的小孩,他们在草地上为了踢到球连滚带爬,惹得围栏外的家长笑声不断,甚是热闹。
2015.4.21
牛津
16.即兴写得几首小诗
旁边观
一个人坐在草坪的木凳上,
静静地聆听清脆的鸟叫声,
看天空中飘动的白云,
看那夕阳徐徐落去,
看着金发小孩欢快嬉戏,
这一切多么祥和。
可我似乎是一个旁观者,
怎么也融不进这里,
因为心不在这里,
也不属于这里。
2015.4.22
牛津
清静
一杯清茶,
一本闲书,
一个人坐在门前花园里,
看过往来人,
思社会人生。
2015.4.22
牛津
异国春
晴空风中蝶飞舞,
林中花瓣随风飘。
是蝶是花分不清,
闲来静赏异国春。
2015.4.23
牛津
17.牛津街上的“西安饭庄”
昨天,导师说在桑姆镇(Summertown)有一家历史不短的“西安饭庄”(XI'AN RESTAURANT),我们可以去尝尝西安饭菜。店里的服务员多为华裔,他们能讲一点汉语。我们点了几个菜,其中有导师比较喜欢的Veg Pot Stickers(锅贴),General Tso Pork(“左宗棠”猪肉),Ma po To fu(麻婆豆腐),XI'AN House Noodle(西安招牌面)等。总体上,我们觉得菜的味道还不错,尽管西安招牌面有点不那么“招牌”。由于我是陕西人,对于西安的特色饭菜自然熟知一些。从菜单上看,店里的饭菜已经不全是西安特色,而是中国特色了。饭庄生意兴隆,历史不短,导师说,约20年前他们全家曾经在此聚餐。
2015.4.24
牛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